焦土之城

Incendies,烈火焚身(台),母亲的告白(港),焦头烂额,烈火焚城,中东的希腊悲剧,黎巴嫩的俄狄浦斯

主演:卢巴纳·阿兹巴尔,梅丽莎·德索蒙斯-波林,马克西姆·高德特,雷米·吉拉德,杰基·萨维里斯,巴亚·贝拉尔,尤塞夫·什维哈特,卡里姆·巴宾,穆罕默德·马吉德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英语年份:2010

《焦土之城》剧照

焦土之城 剧照 NO.1焦土之城 剧照 NO.2焦土之城 剧照 NO.3焦土之城 剧照 NO.4焦土之城 剧照 NO.5焦土之城 剧照 NO.6焦土之城 剧照 NO.13焦土之城 剧照 NO.14焦土之城 剧照 NO.15焦土之城 剧照 NO.16焦土之城 剧照 NO.17焦土之城 剧照 NO.18焦土之城 剧照 NO.19焦土之城 剧照 NO.20

《焦土之城》剧情介绍

焦土之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双胞胎姐弟珍妮(梅丽莎·德索蒙斯-波林 Mélissa Désormeaux-Poulin饰)跟西蒙(马克西姆·高德特 Maxim Gaudette饰)收到过世的母亲娜瓦尔(卢布娜·阿扎宝 Lubna Azabal饰)的遗嘱,可当宣读完内容之后,两姐弟却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遗嘱:一份是写给他们从未蒙面的父亲;一份是写给她的第三个孩子——他们更是不知道这个哥哥的存在。影片巧妙的游走在两个不同的时空:母亲终其一生苦苦寻觅自己的长子;姐弟遵循母亲的遗嘱前往中东寻找他们的父亲与兄长。可越是穷其究竟,他们面对的越是理不清的头绪跟令人震惊的真相。 本片改编自加拿大著名法语作家瓦基迪·穆阿瓦德的同名剧作。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荣获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尖锋之烈焰青春幻海奇情第一季特种突袭之觉醒忠义山庄陆家嘴风暴:不眠之夜卡拉什尼科夫尘归尘大怪兽的善后处理总裁在上4:总裁的专属守护孤独的美食家2019除夕特别篇你喜欢勃拉姆斯吗告别2021年我们可以结婚吗非亲兄弟马茹娜的非凡旅程人间情缘时光巡逻队海雾亿万图谋数码宝贝4:无限地带德州电锯杀人狂两个人的菜单哈利·波特:霍格沃茨学院锦标赛杀破狼特工小萌妻第二滴血茜茜公主第三季我叫多麦特时空线索捅马蜂窝的女孩

《焦土之城》长篇影评

 1 ) 吟你的名,如向星辰祝愿一般

这两天一直在看苏珊.阿布哈瓦的小说《大卫的伤疤》,不知是联想作用,还是移情作用,让我的思维马上就跳到这部我已经不愿意回忆的电影上。

《焦土之城》是我忙碌的2011年中看的为数不多的片子里,唯一一部中途没喝水没去WC没吃零食,甚至,看到一半的时候关掉了手机,毫不间断地看完的;也是唯一一部看完之后我不愿意再看第二遍的。

因为我内心的软弱不愿意让我再去面对这部叙事节奏缓慢、画面风格粗粝、没有帅哥美女演员的电影讲述的这样一个故事,甚至自觉地告诉自己把它忘记,永远都不要再想起。

多年前我读索福克勒斯的时候,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写所谓的命运悲剧,因为年少的我一直相信正统教育教给我的人定胜天。

而现在我明白,索福克勒斯让命运幻化成了一条黑线,而每个生命,都是被这条黑线牵住脚的棋子,就像俄狄浦斯在台上无论怎样地挣扎、呼喊,都敌不过歌队的阴沉吟唱所指向的命运黑洞。

两个生活在当代高度文明的加拿大的龙凤胎兄妹希蒙和珍妮,在母亲——来自中东的移民,内向而阴沉的事务所秘书娜瓦尔临终的遗命下,怀着或多或少的不得已,先后踏上了寻找从未见过面的哥哥和父亲的旅途。

珍妮先来到了母亲少时的居住地,却发现母亲的名字在家乡已经成为不受欢迎的禁忌,通过抽丝剥茧式的调查,她发现母亲在祖国的经历奇异而复杂,她上过大学,参加过说不清谁对谁错的抵抗运动,后来甚至还在南部监狱的档案里发现了母亲的照片,监狱老看守告诉了她母亲在监狱里所受的折磨和耻辱。

在难以承受的心灵重压下,希蒙随后赶到了这里,接替妹妹继续开始挖掘母亲的过去,监狱看守、老护士、一系列当年母亲经历的见证人,说出了母亲掩埋了几十年的秘密,兄妹俩在无可辩驳的真相面前流着泪相互拥抱、疗伤,原来1+1,真的可以不等于2。

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

黎巴嫩山区少女娜瓦尔(影片没有指出故事发生在哪个中东国家,但以我粗浅的国际时政常识去理解,只能是这里了)出生于传统的基督教家庭,却和穆斯林青年产生了爱情,在打算私奔的时候被哥哥们发现,哥哥毫不犹豫地开枪打死了她的恋人,接着毫不犹豫地要打死她,老祖母出于怜悯救下了她,也容许了她腹中那个本来不允许出生的孩子得以活下去。

这部充满了死亡的影片中,第一个高潮就是这次出生,阴暗的山顶小屋,染着血的床铺,特写镜头对准了剪断脐带的剪刀。

黑色的圆形烙印,伴随着脚踵被烫伤的婴儿的尖锐啼哭,如此残忍的母子分离,却让一个男孩的生命得以绽放。

随着孩子被送走,娜瓦尔也被遣出了故乡,在异地投靠亲友,上了大学。

我们很难理解不同信仰却真心相爱的男女不能被容许活下去,母亲不能被允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这种事情,但这就是这片土地上的现实。

本片的女演员在拍片间隙,和当地的妇女聊天,问到假如是自己家的女儿出了这样的事情时,会如何对待,所有原本慈祥宽厚的妈妈们却无不紧皱起眉头,疾言厉色地发誓如果是自己的女儿有这种行为,自己将第一个亲手杀死她。

是谁把这片曾经美丽的土地变成了瓦砾遍地的焦土,又是谁,把那一颗颗饱含着深情的心灵变成了空洞又残忍的焦土?

在所谓信仰的名义下,决定一条鲜活的生命的死活,似乎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在那辆运送穆斯林的巴士被基督教民兵截下时,娜瓦尔看着那对母女求生的眼瞳,抛下了所有见鬼的信仰,用脖子上的十字架救下了自己,也把小女孩救下了车。

基督教民兵在焚烧泼了汽油的巴士时,一边大笑,一边向车子开枪扫射,还杀死了娜瓦尔救下的穆斯林小女孩,因为母女间的天性让她无法看到自己的母亲在烈火中被烧死。

这时镜头又一次对准了民兵们枪杆上贴的圣母画像。

圣母是那么慈悲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安拉也要求子民们诚实、忍让、宽恕,而大地上那些信仰他们的人又干了些什么呢?

娜瓦尔早已明白信仰赋予她的苦痛,在目睹收养儿子的孤儿院变成废墟时,母爱早已变成了复仇的烈火,让她扔掉了十字架,加入了穆斯林暗杀组织,一颗子弹没有让她杀死真正的杀子仇人,却带给了她七年噩梦般的牢狱生活。

她在监狱里是那个“唱歌的女人”,是“七十四号婊子”,无理由的仇恨和狂热的信仰可以让任何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变成魔鬼,法西斯就是最好的例子。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因此可以让异族人、异教徒受尽更可怕的折磨,年轻的看守为了证明自己的权威,采取了最能折辱女囚犯的行为。

而在那个不见天日的监牢里,娜瓦尔日复一日地唱着单调的歌曲,精神的自我慰藉却无法抹去身体上日益明显的耻辱证明。

影片并没有正面展示监狱里肮脏可怕的死亡,却又给了第二次“生”的高潮——在冰冷的白炽灯下,娜瓦尔的双手被反铐在产床上,心存怜悯的护士告诉她:你很勇敢,真的,现在,准备生第二个。

特写对准的是护士沾血的手,紧紧握着产妇瘦弱的脚腕。

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

是那个利用娜瓦尔失子的仇恨,将她整个暗杀工具送入牢房的组织吗?

毕竟他们保全了她和监狱里双生子的安全,还在她出狱之后安排她和孩子一起到了加拿大,从此获得了安稳的生活。

是那个强暴娜瓦尔的年轻看守吗?

在战争的腥风血雨下,谁的背后没有一笔惨史?

正如《大卫的伤疤》里,偷走达莉亚的次子伊斯梅尔的以色列士兵莫夏的心理活动:这个阿拉伯妇女可以得到天赐的好几个孩子,而他那经历过恐怖大屠杀的妻子乔兰塔,却被纳粹摧残得不能再有孩子,这是多么的不公平,这让他的内心在哭泣。

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亲人的,爱人的,家族的,民族的血泪,而仇恨的漫溢能让谁可以找到内心的平衡呢?

阿拉伯婴儿伊斯梅尔被偷走,成了以色列人,当了兵,殴打自己的亲生哥哥,屠杀自己真正的同胞。

这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土地,为了家园,为了信仰,为了祖先和自己所受过的苦难?

索福克勒斯如果健在,会为自己在两千年前就洞悉了命运的残忍而兴奋吗?

这片大地上的人们,被永远带着神道的面具所操纵,狰狞之后的脸庞不会有对个体生命的任何怜悯。

背负着痛苦的娜瓦尔在异国他乡平静地生活到了晚年,却在一次游泳池的偶遇中,看见了那个烙在脑海里多年的脚踵,激烈的期盼,在一个转身之后,变成了灭顶的黑暗和深不见底的裂缝,这个在动荡激流中痛苦地夹裹了一辈子的可怜女人,终于被命运的黑线牵拉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死亡面前,她用颤抖的双手写下了对所有人的爱。

她终于可以坦然地告诉大儿子,自己其实和他有过最美丽的相遇;告诉希蒙和珍妮,妈妈其实很爱很爱他们,真的很爱很爱;告诉龙凤胎的父亲,眼前的这两个风华正茂的男孩和女孩,是他的儿女。

而他,将如何处置那早已被他遗忘的过去,以及摆在面前的真相,镜头只留给我他在娜瓦尔坟前的背影和垂下的双手。

该用什么去对待仇恨?

是挥舞起更大的棍棒,让敌人流更多的血,让他们的妻女发出更惨痛的哀嚎吗?

导演让希蒙和珍妮告诉了我们一个答案,当他们终于将母亲的两封信——给儿子的,给父亲的,都放在了应有的收信人手里的时候,双胞胎是微微笑着的,然后转身离开。

看到这里,我忍了两个多小时的眼泪,已经干涸在心里,完全流不出来了。

每个生命的诞生,无论处在怎样的环境下,都是伴随着最美的祝愿,《焦土之城》里的娜瓦尔、《大卫的伤疤》里的阿梅尔、萨拉,都是长元音的名字,而名字中的长元音,代表着希望。

 2 ) 爱与真相孰重?

一个简单又复杂、充满爱又残忍的故事。

当信仰冲突演变成为了排除异己的战争,人性全面退后,暴力迅速补位,个体被裹挟在洪流中,或淹没、或沉坠、或泯灭、或身不由己地向前。

影片中的母亲同样也是个简单又复杂的人,她一生执着于寻找自己跟爱人生的儿子,当偶然发现自己爱的人和自己的仇人竟然是同一个的时候,支撑她度过这艰难一生的那口气砰的一声被吹散,她从一个饱满的气球瞬间变得干瘪、毫无弹性与活力。

但即使这样,她仍然在自己的弥留之际写下了那三封信:我爱你。

至于为什么她不埋藏这些残忍的真相,或是为什么不亲口告诉自己的子女、而非要选择这种更辛苦的方式,有影评写的“这也是一种复仇”,这个我也认可。

似乎人的一生总需要点什么东西来支撑,做事情总需要点什么动力。

未竟的遗憾、痛苦、挣扎和曾经浓烈的爱交织在一起,产生复仇的冲动不得不说也是合理的。

但我个人认为另一些因素占比更重:当苦苦寻找了多年的真相以丑陋的面貌呈现到了她面前,她在痛苦崩溃之后,仍然在挣扎纠结之中选择了把真相也递到子女们的面前。

首先,子女们对自己的身份有知情权(好像东亚人会更倾向于编造一些“善意”的谎言?

);其次,已经发生的就是事实,它不会因任何原因任何力量而改变,除非穿越时空。

与其让它成为埋在地下一颗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的雷,不如把这颗雷和这颗雷的引信亲手交到子女们的手上,让他们亲手清除它;再其次,她让双胞胎儿女亲手找寻这个真相的过程,是希望儿女能亲眼浏览她说不出口的痛苦过去,希望儿女更了解自己,自己不仅是她们的母亲,也是一个被战争和命运反复碾压的可怜人。

大儿子不仅是施暴者,同时也是一个渴望找到母亲的孤儿(没有维护他的意思,只是站在母亲角度分析)。

她反复对他们说,我爱你,我始终爱你。

虽然爱滋生恨,但恨也滋养了爱。

她希望他们对战争和人性的复杂多一些了解,当了解升华成理解、当理解和爱交融在一起,就变成封闭这颗雷的引信。

哎,我总是忍不住感叹:经历了这么多足以摧毁人一生的事情,她仍然能在苦难中保持坚定,仍然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化解残忍的真相。

这个人设从头到尾都非常统一啊。

她是在焦土中开出的泣血之花。

是“人之所以为人”最辛酸却有力的诠释。

最后再啰嗦几句,女儿和儿子对母亲遗愿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即使最开始看来遗愿很离谱,女儿也选择充分尊重,她想要看到关于母亲的更多世界。

而儿子无视母亲不想要立碑、想让他们寻找真相的需求,坚持想“让母亲正常下葬”,甚至在女儿找到部分真相、让他加入的时候表示抗拒。

这……尊嘟很写实……不过第一性第二性不是本片表达的重点,就不说更多啦。

只是想为这种细节点赞~很棒根棒~

 3 ) 母亲的力量

在看之前不知道剧情的情况下,碰巧在母亲节这天看了这部电影,虽然已经是一周第4次,我还是看完又给母亲打了电话。

这就随便写写。

故事充满张力,随着剧情深入,悬念一重重揭开,一段因战争而造成的畸形而残酷的历史展现在他们面前:自己的父亲同时也是自己的兄弟,强大的冲击感冲击着故事里的人们和故事外的我们。

得知事情真相的母亲,一定在瞬间崩溃了,但是她是坚强的母亲,她把这一切的痛苦留给自己一个人承担,不想让儿女们跟自己一样生不如死,但死也不忘记自己的承诺。

她思考了很久,想在自己死后,用儿女们的追寻去揭开事情真相,自己也隐忍着极大的伤痛,写下遗书,用伟大的包容宽恕了一切。

父亲和兄弟的故事就这样画下句号,他们的人生随着母亲的去世交叉,然后分开,三个儿女应该应该庆幸,不仅仅因为她生养了他们,更因为他们有一位坚强的母亲,才有他们的重生。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一定是影评中出现得泛滥的句子,但没人会对它厌烦,对母亲的褒奖,怎么也不为过。

 4 ) 宗教战争家庭伦理剧。母亲用一份遗嘱揭开了兄妹两人寻访哥哥和父亲之旅。但是越是揭开真相,越是感觉到现实的残酷,宗教信仰的仇视滋生的残杀让家庭分崩离析

宗教战争家庭伦理剧。

母亲用一份遗嘱揭开了兄妹两人寻访哥哥和父亲之旅。

但是越是揭开真相,越是感觉到现实的残酷,宗教信仰的仇视滋生的残杀让家庭分崩离析,母子不能相认,只有在历经千帆后,才发现发生了家庭伦理悲剧,让母亲痛不欲生,离开时,她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在世间传颂,只能面对地面埋葬,除非真相被揭示,她才可以安然离去。

所有都是母亲的安排。

影片一开始,一个母亲去世了,她委托了她生前服务工作老板将自己的遗嘱告知自己的儿女。

儿子觉得这是没事找事,将母亲按照当地习惯安葬了就算了。

但是女儿受到导师的启发,踏上了寻访母亲过去的道路。

她去了母亲出生的地方,知道母亲与一个和她不同信仰的人相爱,但是母亲的家里人不同意,认为是耻辱,所以杀了母亲的恋人,并把母亲关了起来。

母亲生下儿子,也被送到了孤儿院。

母亲逃脱了家庭的束缚后,就踏上了寻找儿子的旅途。

但是寻访的结果是儿子的孤儿院被炸毁,他很是仇视炸毁孤儿院的那一方,有在坐的汽车上,看到了炸毁孤儿院的一方人残杀异教徒,连小女孩都不放过,于是她参加了反对炸毁他儿子孤儿院的抵抗组织,被安排去杀炸毁儿子孤儿院的领导人。

母亲杀了人后,被关进了监狱。

因为她不屈服,所以关母亲的一方就派了一个审讯很厉害的人过来逼问母亲。

但是母亲还是不说,于是这个善于审讯的人强奸了母亲,让母亲怀孕了。

母亲在狱中生下了双胞胎,于是被释放,并把双胞胎交给母亲扶养。

一家三口被送到加拿大生活。

母亲却在一次游泳时,看到了强奸她的审讯坏人,还发现这个人脚跟上有她儿子的标记,她知道了一切,并含恨而死。

并写下遗嘱让女儿和儿子前去寻找父亲和兄长。

应该是用家庭悲剧述说宗族相互残杀的残酷和泯灭人性。

一个家庭的悲剧其实是整个民族的悲剧,用一个小窗口,以小见大,刀锋犀利,一针见血,战乱纷飞的国家和时代,满目苍痍,断壁残垣,荒芜一片,但是相互残杀的鲜血,生命的消逝触目惊心。

就是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揭开这段残忍的真相,让三个子女承受一切。

是为了什么目的?

就是为了真相而已嘛?

 5 ) 死亡绝不是故事的结束,真相背后还有真相

半夜深受失眠的折磨,于是爬起来看了《焦土之城》,这是一部适合深夜独自一人安静欣赏的电影。

看到一半,甚至一大半,我都认为这是一部关于宗教和战争的电影,直到电影结束,得知真相的我久久不能从如同被人莫名打了一巴掌的震惊中恢复过来,对,这种状态叫做“失语”。

与其说这是一部关于战争和宗教的电影,更是一部讲述在战争背景下一个女人荒诞又悲惨的一生的故事。

电影通过双胞胎为完成母亲的遗愿寻找父亲和哥哥的过程中不断插叙35年前母亲苦苦寻求儿子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时空的交替切换让整个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面,与此同时,带来的也是触目惊心的残酷。

【唱歌的女人】35年前,在一个南方小镇,身为基督教徒的纳娃玛文与穆斯林难民相恋怀孕,两个有着严重冲突的种族怎么可能在那个战乱时期和睦相处,纳娃的行为让玛文家族蒙羞,在相约私奔的那天,恋人被哥哥一枪爆头之后,走投无路的纳娃接受了奶奶的安排:生下孩子,孤身前往达黑什进入学校学习法语,而孩子则被送到当地的孤儿院。

战火纷飞,终有一天烧到了南方的小镇,纳娃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儿子,于是在一个清晨,她踏上了回乡寻子之路,一路上,纳娃看到的都是备受战火摧残的焦土,穆斯林报复基督徒,攻打了整个小镇,她亲眼目睹激进的基督徒扫射了满满一车的穆斯林并放火焚烧,在一幕幕惨剧之下,纳娃站到了穆斯林的一边,利用给右派基督教民兵首领儿子当家教的机会,刺杀了首领,但是代价是沉重的——纳娃玛文被关在卡法利亚特监狱长达15年,15年间她在狭小的囚犯受尽折磨,她被称为72号房囚徒,被称为唱歌的女人,被专门折磨囚犯的Abou Tarek强暴怀孕生下了双胞胎珍玛文和西蒙玛文,当珍追溯到这里时,原本认为穆斯林难民是父亲的双胞胎才知道Abou Tarek才是自己的父亲。

【消失的父亲和哥哥】在穆斯林攻打小镇时,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基督徒,除了孤儿院里的孩子,这就是电影一开始慢镜头播放的内容,穆斯林首领占西丁带走了孤儿院的孩子并收编进穆斯林的武装阵营接受训练,纳娃的儿子尼哈德也在其中,并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穆斯林狙击手。

尼哈德也在寻找母亲,为此甘愿成为一名烈士,这样他的照片就可以遍布全国,让母亲看到,但最后,敌方入侵,训练他成为一名基督徒,并将其送到了卡法利亚特监狱看管囚犯,同时,尼哈德改名成为Abou Tarek……【寻找父亲和哥哥的双胞胎】妹妹目睹了母亲精神失常的过程,所以在寻找父亲的这件事情上比西蒙积极得多,一开始认为母亲是疯了的西蒙最后也在妹妹的行动的鼓励下踏上了寻找哥哥的过程,在先得知真相的西蒙神色恍惚反复念叨“一加一,能等于一吗?

”时,珍突然大惊失色倒吸一口凉气,真相来得如此猝不及防,我只猜对了双胞胎是Abou Tarek的孩子,万万没想到也是他的弟弟妹妹……最后尼哈德收到了来自纳娃的两封信,一封写给父亲,一封写给哥哥,我难以洞悉尼哈德在看完这两份信之后将会以什么样的心情生活下去,但肯定如他母亲讲的,他将会消沉下去。

战争和历史的悲剧让哥哥成为了父亲,我都不敢去想任何一个当事人的心情,这沉重的悲伤萦绕在我的心头,不敢回看第二遍……

 6 ) 宗教令人發狂

宗教令人發狂。

設備簡陋的平房, 中東人(電影沒有特別提及他們是何等人種, 姑且稱為中東人), 一班穿上便服的軍人用電動剃髮器替小孩理板寸髮型, 仔細觀察孩子舉動: 理髮時沒有賴皮撒嬌的服從, 再聆聽現場電動刀片的刮噪, 聲浪單調不大, 期間小孩沒有哭鬧, 氛圍死寂, 進一步看小孩臉上的青腫淤痕, 明顯遭受不聽軍訓的施以體罰, 開首斷落的電影用了單一的重覆動作, 以及摩打轉動聲音, 不配上如泣如訴的弦樂主調聲軌, 凝聚了小孩子在戰局混亂下大人掌管未來主人翁不是拿著書本求學, 而是拿起槍械學習殺死所謂敵對派的黯然無奈。

在雙胞胎眼中, 母親Nawai是難以親近的, 母親遺願是找到失散多年的父親及兄長, 並要把親筆書信交給他們, Jeanne有母親冷靜沉著的優點; Simon衝動易怒, Jeanne是穿越國界尋找母親根源重任的適合人選, 女兒自踏入母親成長鄉土開始, 發現在律師樓服役了18年的秘書不是身世淡如水, 卻是歷盡滄桑的傳奇。

家族信奉宗教視為下等的難民偏偏是Nawai愛人, 家族成員本著非我族類不能結為姻親的緣故, 竟然在Nawai面前槍斃了情郎, 她傷心欲絕, 對祖母哭訴有了男子骨肉, 堅決要生下來, 男嬰順利產下, 剪刀剪斷臍帶, 這幕聲畫俱全, 完整畢露(影院女士發出驚呼, 可見震撼)切斷臍帶是保障嬰兒可以脫離子宮後可以呼吸, 不需要管道輸送血液養分存活, 這一剪象徵Nawai家族留母不留子的決絕, 母親用棉織品遮蓋臉孔, 是誕下愛人遺腹子, 可是家族鄙視劣等人種兒子, 不能改變信奉甚久教條確立我是唯一真理的真神, 別的教派是牛鬼蛇神的蒙羞。

母親展開萬里尋找左腳底部腳背有三個圓點紋身的兒子, 她把紫色圍巾蓋了臉的下端, 帶上十字架, 搭乘旅遊車, 不幸遇上數個標悍男人截劫, 他們不是要財, 他們要血洗叛教徒, 子彈橫飛, 蒼蠅很快舔吃屍體傷口, 敵方為了不留活口, 兼且容易處理死屍, 利用汽油焚燒旅遊車, 生死存亡間, Nawai握緊、高舉十字架, 自稱基督教盟友, 基於母親天性及補償吻了初生兒子被祖母抱走了的憾事, Nawai強行抱走了哭叫的小女孩, 她拯救同宗同派的小女孩, 母女剛歷經劫難倖存, 女兒不捨得生母, 擺脫陌生人, 奔向在火海的母親, 敵軍槍殺小女孩, 她中彈倒地以遠鏡交待, 是導演覺得要是近鏡詮釋生死往還的轉折、血肉親情的不能捨割, 何其不堪! 跪在沙地的側寫帶出了Nawai不想枉死舉起象徵耶穌基督為我們死的聖物時臉色鐵青, 大叫我是基督徒, 變亂的宗教身份為的不是捍衛自行信奉多年, 出世就鎖定沒法更換的宗教, 是為了活命, 以及發揮不分種族宗教的母性; 與另一情節比較, 留著小平頭的狙擊手槍擊躬在爛車子後面的小孩, 平頭髮型是成人假借宗教為名極權統治下的扼殺人性手段, 軍隊從小訓練小孩子成為聖戰兵器, 少年狙擊手以槍殺兒童取功勳為榮, 兒童血流遍地的特寫再一次嚇怕了觀眾, 近距離由上而下的拍攝是需要的, 不是的話怎能控訴殘酷的戰爭實況? Patrick Chan寫於2011年4月18日

 7 ) 三个故事

《焦土之城》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电影看完以后,坐在沙发上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个故事实在让人语塞,我想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导演拍的手法很独特,如此多的巧合和令人乍舌的反转,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电影显得僵硬和做作,比如《爱丽丝的失踪》,还没有这个反转来的劲爆,就已经让人觉得有点荒诞,导演用了两条线,一个是母亲,一个是孩子,都是在寻找,交叉剪辑,而且线索一点一点的挖,这很像《公民凯恩》节奏,直到最后才把"麦高芬"告诉观众,让人唏嘘!

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的风格有一种独特气质,徐徐道来节奏不快,清晰又有条理,即使这是一部悬疑电影,仍然拍的很不悬疑,个人很喜欢这种讲述方式。

最后说说电影的主题,其实导演讲了三个故事,关于战争,信仰和爱,三个宏大的主题被组合进了一个故事里,而且是这么变态的故事,所谓一举三得,首先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其次信仰冲突带来的人间悲剧,最后是爱,畸形的爱,痛彻心扉的爱,导演真有你的!

 8 ) 母亲的歌声

在我们的生活着有很多人,他们每天不停重复着错误,让生活变得更加麻木,也就是在这个悲剧已成为喜剧的时代,我从没有想到一部电影能这么深刻的敲击着我的内心,每年的新电影叫座又叫好络绎不绝,但《焦土之城》是一部你最没有防备的情况下的一颗定时炸弹,它就像纳瓦尔再监狱中含着眼泪的歌声一样,让你听完心痛、破碎、分崩离析,在你心里最弱软的地方爆炸。

我对于战争题材的影片总是有种极端化的看法,有很多从人们信念瓦解到宗教的质问再到战乱的萧条种种角度的叙述的影片,但我相信有一部分观众像我一样更加喜欢的是那种对于战争结束后造成不可挽回与无法面对的人伦悲剧。

导演没有故意的强调是哪个国家,哪个时期。

这种处理也能看出创作者对于战争统一深沉的思考。

我们可以假使为任何一个国家,这样的故事似乎都有发生的可能性。

影片两条叙述线索倒叙,在母亲纳瓦尔与孩子珍妮和西蒙之间穿插,每一段时空的跳跃都非常活脱,层层推进的故事解开悬念,每场戏的安排错落有致,简洁平稳,没有一场戏是所谓的刻意做作形成,最让我敬佩的是这样一个震颤我的结局却处理的不动声色,娓娓道来,有一种很强的冲击力,我就几场对我个人而言震撼较大的戏进行一些浅浅的分析第一个让我兴奋的便是开头那段由窗外中东地区的风景向屋内横移的镜头,一群孤儿院里的孩子,一个挨着一个被一群恐怖分子理发,这种无助与迷失的感觉就像是命运被人操控,无力挣扎,配上radiohead的歌声,高速的摄影马上营造处影片大体的风格和口味,脚后跟的三个痣第一次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也许这时我们无法判断其意义,但是随后的情节这三颗痣是影片最重要的线索与判断。

这场戏犹如很多战争题材开头的情绪营造,但不同的是,我看到开头那场戏的时候似乎干刀了某种心理上的救赎,就像是给自己的命运设定了一种无法达到的高度一样,让我有些郁结和叹惋。

之后,在影片的故事降临的时候,一个贯穿全片的悬念的到来,让我听着母亲如何千辛万苦的引导自己的孩子们体验自己年轻时的辛酸与坎坷,更加让孩子们更深的感受到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永恒而隽永。

第二个让我震撼的地方便是纳瓦尔离开自己的故乡离开了自己工作的地方,来到北部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时,跑到那颗曾与自己一起去私奔的人约会过的一颗树下,虽然影片只用一个镜头表现,但看完之后回顾,那幅画面依然挥之不去,那个与纳瓦尔曾私奔的人,也是日后尼哈德麦真正意义上的父亲,可以说是这个悲剧的牺牲品,也是整个悲剧的导火线,也许没有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父亲,悲剧依然会存在,但这可曾经约会过的树下见证的是战火年代,流言可畏,制度封建的环境下一种美好的向往,尽管那只有一瞬间。

影片在纳瓦尔坐上公车,遇到恐怖分子的屠杀时,迎来了我情绪上的迸发点,一个简单的十字架挂件就让纳瓦尔存活下来,她解救的同时也要解救另一个母亲怀里恐惧的女儿,望着那位母亲看见自己的女儿与自己离别,而自己束手无策的时候,她是那么的绝望那么令人心碎,而女儿的无知与天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纳瓦尔肉体上存活摧毁了她信念上的坚持,她呆呆坐在燃烧的公车旁边一动不动,黑烟熊熊升起的大漠,使纳瓦尔和一切战争中遭迫害的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与悲悯。

纳瓦尔刺杀首领的戏,让我们看到以为母亲观念上的转变与性格上坚硬的部分,那种决绝和利落令人敬佩。

接下来令我再一次震惊的是纳瓦尔真正的被人践踏,被人叫做唱歌的女人。

唱歌的女人,在电影里总是魅力的,她们要不泣不成声要不面对绝境坦然淡定,纳瓦尔的歌声透漏着一股流动血液的生命力,我尽管从那种歌声里听到了恐惧听到了哀嚎,但那种时而抽泣时而吞咽更让我听后变得坚强,我相信这是纳瓦尔那种生命力与不沉沦的反抗精神影响的。

即使纳瓦尔被一个不可思议的人不停地糟蹋,她的眼泪也那么的震颤人心。

当纳瓦尔怀了阿布特来克的孩子时,她那种痛苦与无力被她无用的反抗揭露的一览无余。

之后纳瓦尔临产的时候,大夫的一句,休息一下,我们接着生下一个的时候,珍妮与西蒙也被这个时代的悲剧无情的成为牺牲者。

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与破坏,必须把那种宗教的对抗或是民族的仇恨注入到每个国家的公民当中,侵略者凌辱妇女,使敌国留下的后代染上可耻的血液,任何人也无法忘记这段悲戚的历史,让她们的孩子生下来就带有历史遗留下的不公平。

而此刻珍妮与西蒙就成为这场悲剧的迫害者,当他们意识到以后影片并没有给予强烈的表现,而是静如止水的思考与消化,迎合了整个影片的虚实风格。

然而这样的迫害也许不能够达到那种真正人伦悲剧的高度,再影片真正的结果,悬念的揭晓的时候,我觉得观众一定都会和珍妮从西蒙口中知道真相的反应一样,不可思议,彻底的沦陷。

当我们看到了三颗痣的尼哈德麦就是曾糟蹋纳瓦尔的阿布特来克的时候,我们的思路瞬间混乱了,心中无数个等号在找寻对应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敢想象这样的结果,悲剧像是一层一层的埋伏,造成了一个畸形的陷阱,让你一点一点的跳入深渊,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那纷乱的年代,人们的封建,统治的自私,绝望的命轮。

影片此时已近尾声,当那个尼哈德哈曼尼读者死去的纳瓦尔留给他的两封信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一个母亲与妻子的形象伟岸而深沉的在我心中矗立着,纳瓦尔两封信用的两种立场,让我触目惊心,尽管自己被自己失散的儿子强奸,并且生下了两个漂亮的孩子,但纳瓦尔依然爱恨分明,对强奸自己的阿布来说她冷静又克制,而面对自己的儿子时,纳瓦尔却依然深深地而且永远的爱着他,这就是一个战争年代,一个女人面对自己骨肉失散,丈夫死亡的贞操和坚韧。

看到两个知道真相后的孩子读完母亲的信时,整个影片哀伤的到达一个顶点,结尾尼哈德哈曼尼站在曾经强奸过的母亲的墓碑前忏悔,影片完结。

片尾出完,我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自己的心脏也成为了一片片焦土,曾经的焚烧与奚落又被滚滚的记忆重新沸腾,在这样一个冷静克制,缓缓书写的故事里,一个多么残酷的悲剧呈现在我眼前,不禁失语流涕。

影片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入围五部之一,尽管没有得奖,但我庆幸这片来到奥斯卡的一个舞台,要不然我不会看到这么符合我胃口的影片。

影片大部分演员都是真实的群众,现实气质很浓重,画面忧郁残破,手提摄影与高速移动摄影相结合,整体独立氛围很强,文化意义很厚重,最主要的是叙事的整齐与节制,没有在一个很虚化的道理中斤斤计较是我认为影片大气的格局最重要的部分。

一部影片的经典概念的形成取决于它弥留的时间,我相信这部电影会再我心里储存很长一段时间,成为我心中永恒的经典。

 9 ) 人物性格是空白?

【剧透⚠️】插叙剪辑(生怕观众看懂);故事内容量、角色性格塑造(能少则少,生怕观众看不懂)。

母亲找不到儿子并且决定加入革命小阵营这里写的太蜻蜓点水了,过度生硬,火烧大巴、一个不留活口,对孩子的残忍激怒了女主。

重要的思想转变都很轻巧的靠嘴炮来过渡了(a. 女主说自己要为Cham效劳。

b. 女儿去学校门卫那找到了女主在监狱悲惨遭遇的真相)。

里面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零,扁平到女主通篇没啥表情,因为不知道自己饰演的人除了故事主线外的性格、来历究竟是怎样的。

数学梗铺垫其中,只有开篇和结尾很愣的出现一下。

双胞胎姐弟的寻找过程没有蜕变,基本就是两个工具人,而且越接近结尾,不让姐姐去交涉,而是弟弟出面,有啥深意?

故事骨架就是片名“黎巴嫩的俄狄浦斯“已经囊括了,看的就是个人物塑造啊,2小时每个人物都是僵硬的,没血没肉,时间去哪了?

浪费了Lubna这个演员,《蓝色长袍》里演技简直🛫️。

刚开始,姐姐出发开始寻找,然后每到一处,对白都是编剧ctrl c ctrl v的那一段:“我叫Jeanne Marwan,我来找我妈,(掏出照片),见过这个人吗?“ 没有任何递进。

试问“唱歌的女人”这一符号对于宗教、战争下悲剧的诞生有什么意义吗?

很不喜欢那种开篇就说游戏规则的电影,什么时候才可以打开第三封信,

 10 ) 《焦土之城》背景知识+剧情梳理+若干疑点

对人物命运大受震撼,对故事背景一脸懵逼。

如果你跟我一样,也对中东历史和政治局势一知半解的话,相信看完《焦土之城》后应该也会有这样类似的感受。

比如故事发生地的原型在哪里?

纵贯整个影片的战乱是怎么回事?

难民是哪儿来的?

大屠杀是如何发生的?

娜瓦尔悲惨遭遇的根源是什么?

兄妹二人在揭开谜题的过程中各自遇到的那些障碍到底是什么?

等等……这些信息有些是影片在刻意模糊,而有的则完全是因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造成。

所以为了对得起自己接受过的九年义务教育,咱们就只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下面是我结合网上翻阅的一些资料以及自己的理解,对剧情做的一个梳理(按影片章节),其中穿插了一些我认为必要的背景知识在里面,希望这些内容也能对你有所帮助。

0. 序幕影片开始,观众并不知道这些排队等待剃发的孩子们是谁,也不知道这群武装分子的来历,但是通过人物着装和相貌特征,我们大致可以推断这是某个中东城市的一隅。

事实上根据维导自己的说法,这部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一个“未知”的中东国家,“真事隐去”,大家不必细究其中的历史价值(https://reurl.cc/q1bYdq)。

但根据上面链接中的采访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剧本的原型其实有迹可循,它的确是以1975-1990年处于内战时期的黎巴嫩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所以问题接踵而来,黎巴嫩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持续了将近16年的内战?

理解这一点,是理解剧中人物命运和行为动机的重要基础。

简单来说,黎巴嫩内战是一场由于其国内各教派间(主要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政见不合,最终在外部势力的怂恿和利用下爆发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

其中基督教派(马龙派)在黎巴嫩国内拥有较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较为亲近西方,主张黎巴嫩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并拥有独立议会,希望能有一个更为世俗和民主的政治环境;而伊斯兰教派则反对亲西方政府,希望黎巴嫩能站在阿拉伯国家阵营一边(比如加入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并通过伊斯兰教法来统治黎巴嫩。

双方的这一对矛盾从殖民地统治时期,由于英法两国的挑唆,就不断扩大,但直到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前,总体还维持着微妙的政治平衡,这一部分内容我们会随着剧情梳理,到后面再展开。

从下图可以看到黎巴嫩的独特地理位置。

黎巴嫩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巴勒斯坦为邻,西濒地中海,再往外数就是约旦和埃及,地处亚非欧战略要冲,历史上相继受到过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的统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战败,黎巴嫩由此变成了法国的委任统治地,后来在二战中(1943年)获得独立,成立了共和国——这也是影片中你可以看到大多数黎巴嫩人都会说法语的原因(法语是黎巴嫩的通用语之一)。

1. 双胞胎(Les Jumeaux)这一章节主要介绍的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2009年的某一天(根据最后娜瓦尔墓碑上的生卒年月日),西蒙和珍妮的母亲娜瓦尔在社区游泳池游泳时突然中风,之后医治无效不幸离世。

兄妹二人随后从母亲的遗嘱中收到了一个令他们无比惊诧的“要求”:如果他们想要安葬自己的母亲,就得先去黎巴嫩(或说影片中未命名的中东国家)找到他们的父亲和哥哥(这里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兄弟”,因为此时没人知道要找的是娜瓦尔的大儿子)。

西蒙和珍妮此前一直以为父亲早就死在了“达日什战争”(虚构概念)中,也从未听说自己还有一个兄弟,因此大为震惊。

西蒙非常抵触这件事,采取了抗拒姿态不想配合,但珍妮则很快接受了母亲遗嘱中的指示,准备前往黎巴嫩展开调查。

珍妮通过和自己的教授讨论,确定了自己前往黎巴嫩寻人的两个“起始点”,其一,母亲曾经就读于“达日什大学”,其二,一张母亲旧时的照片。

2. 娜瓦尔(Nawal)该章节一开始,是一大段关于娜瓦尔的往事回忆,主要向观众交代了娜瓦尔第一个孩子的来历,以及她是如何来到达日什大学的。

这一段情节本身其实比较简单,不必过多解释。

但由于前面提到的背景知识缺乏的原因,我相信很多观众的疑问却是从这里开始的,比如最重要的两个——第一,娜瓦尔兄弟杀死哈瓦尔之前,称哈瓦尔是一名“难民”,那么这里的“难民”具体是指什么人?

第二,娜瓦尔和情人私奔,她的家人对此如此激愤,以至于痛下杀手的原因又是什么?

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我们就要接续前言,来讲一讲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背景。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将原来巴勒斯坦英国托管地分成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这个决议得到了大部分犹太民众的欢迎,但是阿拉伯人却普遍反对这个方案。

于是联合国前脚通过这个分治方案,后脚巴勒斯坦地区就爆发了严重冲突,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互相攻击,冲突愈演愈烈。

这一局面持续到了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勒斯坦地区的托管后,犹太人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军队立刻集结兵力向以色列发动了全面战争。

但最终结果却以以色列获胜告终。

黄色为阿拉伯国,绿色为犹太国,中心白色为耶路撒冷独立个体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有超过70万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逃离或被驱逐出家园,这其中有大约十万名难民向北涌入了黎巴嫩(根据Wikipedia https://reurl.cc/xEbVnV),客观上加强了黎巴嫩国内穆斯林群体的力量,潜在地使黎巴嫩地区的政治环境发生了转变。

1964年1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简称巴解)。

在成立初期,巴解组织受到了约旦国王胡笙·宾·塔拉勒的保护。

但1967年,巴解组织却企图刺杀约旦国王胡笙·宾·塔拉勒,以取得对约旦的统治权。

之后在1970年年末,由于约旦的黑九月事件(约旦内战),约旦国王下定决心清除约旦境内的巴解组织势力,最后巴解组织战败并迁移到黎巴嫩境内,这一结果造成了以色列与黎巴嫩边境上的战斗加剧,激化了黎巴嫩的内部动荡。

同时巴解组织的战斗人员大大增加了黎巴嫩民族运动的力量(黎巴嫩国内的民兵武装可以划分为两个联盟:黎巴嫩阵线和黎巴嫩民族运动。

黎巴嫩阵线主要由基督教马龙派组成,强烈排斥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存在。

而黎巴嫩民族运动由亲巴勒斯坦的左翼势力组成,是一个由穆斯林、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和左派人士组成的联盟,他们反对马龙派主导的右派政府。

)这些事态的发展最终促使1975年黎巴嫩内战爆发。

因此,回到电影中,现在可以回答前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了。

娜瓦尔的情人哈瓦尔就是一名巴勒斯坦难民,是一名穆斯林教徒。

俩人之间的爱情不仅从宗教上来说是被视作禁忌的家族耻辱,同时在黎巴嫩当时的国内环境下,很多黎巴嫩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卷入地区事务,都在帮助基督教的马龙派镇压穆斯林在国内发动的暴乱,因此对巴勒斯坦难民也自然是敌视态度。

3. 达日什(Daresh)这段情节由过去时间线中的娜瓦尔和当前时间线中的珍妮各自来到并最终离开达日什的情节交叉剪辑而成。

其中娜瓦尔这条故事线主要是向观众展现她是如何最终走上与基督教派对抗道路的转变过程;而另一边珍妮的情节则较为简单,主要是交代了她前往达日什大学寻找线索时,意外地由一名老教师从母亲的照片上解读出娜瓦尔曾被关押在一个叫做卡法拉特监狱的线索。

但在这一章节里,娜瓦尔的故事线却引出了很多个重要的概念,可能会让观众理解产生障碍。

比如· 要关闭学校的国min党人是谁?

· 和国min党对抗的查森丁是个什么势力?

· 德蕾莎营是什么地方?

注意画面左边墙上贴的就是国min党领导人的照片要回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就要接着前面内容,继续展开说一说黎巴嫩内战的历史。

首先一点,珍妮到达日什大学查询她母亲的信息的时候,曾向前台小姐姐透露娜瓦尔大约是在35年前来学校就读的。

那么由娜瓦尔去世的年份算一下就知道(2009-35=1974/1975),这几乎正好就是黎巴嫩内战的起始时间。

也就是说,内战刚一爆发,娜瓦尔就离开了学校前去找儿子了。

我们前面提到过,黎巴嫩国内的民兵武装主要就是两个联盟:一个是由基督教马龙派组成的黎巴嫩阵线,另一个则是由穆斯林、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和左派人士组成的黎巴嫩民族运动。

前者反对巴勒斯坦人,后者亲巴勒斯坦,而黎巴嫩南部又是巴解组织的活跃地区,因此当地自然会有很多巴勒斯坦的难民营,片中所谓的德蕾莎营地,应该就是其中之一。

在实际情况中,黎巴嫩的确有一个叫做自由国min党的政党,属于基督教马龙派,但这个党派的军事力量并不算强大,因此考虑到电影虚构的设定,我认为剧中所谓的国min党可能是以马龙派另一支更强大的军事力量“黎巴嫩长枪党”作为原型进行设计的。

毕竟在历史上,黎巴嫩内战的开端正是由长枪党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冲突所引起,并且事件地点就是在首都贝鲁特。

所以回到电影的这段情节,首先由于达日什市内各教派间的骚乱逐渐激烈,基督教派的国min党开始在街头建立检查站并关闭了学校。

之后南方传来消息称,某支持巴勒斯坦的武装力量(后面我们知道这是查森丁领导的穆斯林民兵组织)已经袭击了南部地区基督教的村子。

此时娜瓦尔开始担心起来,因为如果穆斯林袭击了基督教的村庄,那么基督教派的国min党就一定会反过来对那个地区的巴勒斯坦人(如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报复,冲突扩大之下,整个南部地区都会被战火覆盖,那么她那还未找到的儿子就命运多舛了。

说实在的,这里娜瓦尔的思路我认为有点难以理解。

她儿子待的孤儿院位于基督教村庄中,结果战乱发生后,娜瓦尔最担心的居然不是穆斯林发起的攻击是否已经杀了她儿子,反而害怕基督徒接下来的反击,这是什么逻辑?

当娜瓦尔辗转找到孤儿院后,面前等着她的却只是一片断壁残垣,当地一名村民告诉她,此前一个由查森丁领导的穆斯林武装团伙袭击了这个村子(卡法考),杀了这里所有的基督徒,孩子们可能躲到了德蕾莎难民营里。

于是娜瓦尔来到公路上,摘下脖子上的十字架,用丝巾包起了头,装扮成穆斯林人的样子,然后拦下了一辆满载穆斯林的大巴,请求司机带她去难民营找儿子。

但荒诞的是,此时被娜瓦尔藏起来的十字架很快就救了她一命。

当面对基督教士兵阴森的枪口,娜瓦尔抓着十字架喊出“我是基督徒”的时候,耶稣基督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求生工具,带上去或摘下来,完全是实用主义驱使下的行为,再也没了半点信仰的意味在里面。

4. 南方(Le Sud)这一章节中,珍妮来到了母亲的故乡德欧姆村寻找线索,没想到却在自报家门之后,前一秒种还笑吟吟端茶招待的村民,下一秒钟就把她轰出了村子,理由很简单,“如果你是娜瓦尔·马万的女儿,那么这里不欢迎你。

” 珍妮突然意识到,时间虽然过去了40年,但显然,当年险些杀死自己母亲的那股力量,现如今依然牢牢地控制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5. 德蕾莎(Deressa)镜头再次转到了娜瓦尔的故事线,当她终于辗转抵达特蕾莎营地时,却发现那里已经经历了又一场屠杀,只不过这次被屠杀的对象换成了巴勒斯坦难民,而袭击者则是国min党的武装力量。

德蕾莎营地的惨相令娜瓦尔彻底对自己的信仰心灰意冷,在她看来,自己的爱人是德蕾莎营地出来的难民,因此天然的对巴基斯坦难民有了好感,而儿子也在德蕾莎屠杀中失踪,因此她决定要加入查森丁的队伍向国min党复仇。

在我看来,此处人物行为的巨大转折,其背后的动机却十分薄弱,说服力不够。

对于娜瓦尔来说,即便不考虑宗教因素,首先,她的儿子在卡法考和德蕾莎两场惨案中都是下落不明,不存在国min党就一定是杀人凶手的说法;其次,此前查森丁在屠杀卡法考村时,是把孤儿院当做了明确的袭击目标,因此不管是从死亡概率还是从目的性来说,娜瓦尔都更应该选择向查森丁报仇,而不是反过来加入查森丁的组织去暗杀国min党的领袖。

所以这个行为逻辑该怎么理解呢?

此后的情节就相对简单。

娜瓦尔顺利以家庭教师的身份潜入了国min党领袖的家中,之后伺机枪杀了这名领袖。

这里吐槽一句,即便长得再怎么好看,潜伏的再怎么深入,娜瓦尔的身份也只是个家庭教师,而不是跟这个领袖结成了亲戚,怎么可能进进出出都不用搜身,或者起码检查一下随身携带的物品呢?

要知道作为一个国家核心教派武装力量的头脑,这个家伙的脑袋得天天有多少人惦记着,结果身边安保措施这么差劲,让人感觉跟这个人物的身份设定太不相符了。

事成之后,娜瓦尔被抓起来丢进了卡法拉特监狱,一关就是15年。

6. 卡法拉特监狱(Kfar Ryat)本章节全然是珍妮的故事,主要讲述珍妮根据母亲照片上的线索来到了卡法拉特监狱,在这里她从一名监狱的前狱卒那里得知她的母亲在监狱中曾受到折磨、被一名叫做阿布·塔拉克的刽子手强暴并生下了孩子的悲惨经历。

珍妮崩溃大哭,打电话让西蒙赶紧过来和自己会和。

此时由于观众从影片前面的内容已经得知娜瓦尔的大儿子是在德欧姆村生下的,所以此时自然能意识到,在监狱中出生的孩子其实是珍妮和西蒙,而那个叫做阿布·塔拉克的刽子手正是他们的父亲。

这种信息差会让大部分观众以为自己拥有了“上帝视角”,掌握了影片后续剧情的走向,从而产生一种下意识的窃喜心理,这种情绪会让观众看到影片最后真正的包袱时,获得更大的震撼效果。

7. 唱歌的女人(La Femme Qui Chante)本章节很短,情节上只是交代了一下当年娜瓦尔在监狱里为何会被称为“唱歌的女人”,以及西蒙在老让的陪同下一起去黎巴嫩找珍妮的过程。

这里发一下感慨,我觉得维导似乎是真的不太会拍摄“酷刑”,这一点从他的《边境杀手》就能看出端倪:明明要表现虐囚情节,结果亚历桑德罗气势汹汹地提了一桶水进去,镜头一转,剩下情节就得靠观众自行脑补。

《边境杀手》片段再到《沙丘》中的戈姆刺测试,这个在设定中所谓超过人类忍受极限的神经疼痛,在甜茶单薄的演技下也看不出有多么难熬。

说句难听的,都是男人,导演你不觉得就这副表情还没有裆下挨一拳看起来疼么?

《沙丘》片段回到《焦土之城》,娜瓦尔能让一个老狱卒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感慨,“他们想尽办法让她屈服,但是到了最后,她还是不肯低头,她呀,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那可想而知娜瓦尔所经受过的折磨一定是残酷到了令人发指惨不忍睹的地步。

但镜头前,导演展示给观众的却不过就是剃了头发,身上带了些血痕淤青,如此而已。

构图倒是挺美就这种程度能说明啥呢?

维导你有没有听说过渣滓洞里的辣椒水老虎凳钉竹签?

如果有机会让他了解一下江姐的事迹,或许能对坚不可摧的女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渣滓洞监狱部分刑具:猪鬃、竹筷、竹签等,具体行刑场面自行脑补吧8. 西蒙和珍妮(Sarwan Janaan)西蒙和珍妮找到了当年在卡法拉特监狱为他们母亲接生的护士,并从她这里了解到了他们自己真正的身世。

但由于此时的观众其实在上一章节中就已经猜到了这部分内容,所以这段情节更多是起到展示信息和承上启下的作用,没有太多可值得梳理解读的部分。

9. 尼哈德(Nihad)这一章节开始于一名狙击手在城市废墟中伏击一帮少年的镜头,虽然通过脚跟上的印记可以知道这个狙击手就是娜瓦尔的大儿子,即西蒙和珍妮的哥哥,但此时我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名(当然,通过镜头语言,该章节的标题其实已经隐晦的向观众透露了这个信息)。

同时,有赖于镜头只给了狙击手眼眉位置的特写,所以观众此时并不能辨认出这个人的长相,否则电影的结局提前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被揭开了。

随后时间线回到当前。

在当地律师米·马德亚的帮助下,西蒙和珍妮一行人终于拿到了他们的哥哥的资料——姓名:尼哈德·梅抚养机构:卡法考孤儿院出生日期:1970年5月(梅,May,同义)但由于卡法考孤儿院在尼哈德入院4年后就遭到了袭击(即第3章查森丁部队的屠杀),所以尼哈德从那儿以后就下落不明。

米·马德亚认为当年袭击孤儿院的军阀(也就是查森丁)一定还记得当时孩子们的去向,因此下一步线索就集中在了这位此前一直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查森丁身上。

但是,当年的军阀、刽子手,现如今已经成了这个国家有头有脸的政党领袖,显然不是西蒙这样的普通百姓想见就能见到的,所以米·马德亚就给西蒙出了个“引蛇出洞”的主意,让西蒙来到德蕾莎营,去大张旗鼓地宣称自己是“唱歌的女人”的孩子,现在要找尼哈德·梅。

作为穆斯林教徒活动的重要基地,德蕾莎营地里自然会有人把这个消息传递给查森丁,而西蒙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对方找上门来即可。

果不其然,在西蒙回到酒店不久,查森丁就安排了两名保镖,非常“客气”地“请”西蒙跟他们走一趟。

米·马德亚的计划果然生效了。

这一章节的最后,导演还交叉剪辑了一段娜瓦尔出狱后,再次找上查森丁,准备在他的安排下逃离这个国家的情节。

在这段对话中,大家可以注意到,“带上西蒙和珍妮一起生活”其实是出自查森丁的要求,而不是娜瓦尔自己原本的意愿。

个中原因大家自行解读,我个人理解,或许是因为这俩孩子是自己被狱卒强暴后生下的孽种,而娜瓦尔已经不想再跟这段往事有任何瓜葛的缘故。

另外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

大家从下面这个画面可以看到,娜瓦尔出狱后再次戴上了十字架项链,这说明她在基督教徒的监狱里被折磨了15年后,又再次选择皈依了基督教,这种选择如何理解?

这是否是又一次为了逃亡而做出的权宜之举呢?

10. 查森丁(Chamseddine)终于,西蒙在被蒙上眼睛的情况下,极其机密地见到了这位现在已经是满脸皱纹的老军阀。

在这里,查森丁向西蒙透露了整个影片埋藏的最大的秘密,原来尼哈德·梅就是阿布·塔拉克。

在互相不知情的情况下,娜瓦尔被自己的大儿子强暴,生下了西蒙和珍妮。

在加拿大生活多年后,娜瓦尔在游泳池游泳时发现了一名脚后跟有纹身的男子。

怀着与儿子重逢的狂喜,娜瓦尔来到了男子的身后,却立刻认出眼前这个人就是当年在监狱中强x自己的狱卒。

娜瓦尔随之因震惊而中风并最终死亡。

万念俱灰的相遇

到这里,所有的真相都大白于天下,所有信息也都摆在了观众面前。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去盘算一个问题,那就是娜瓦尔和尼哈德母子二人在卡法拉特监狱之前是否也曾有过交集?

按照此前的时间线索,尼哈德出生于1970年,4岁的时候(即1974年)被军阀查森丁带走开始接受训练,而娜瓦尔是1974年离开了达日什大学回到南方寻找儿子,但之后因为心灰意冷而加入了查森丁的队伍。

这里我们不知道娜瓦尔在潜入国min党领袖家中当家庭教师之前受训了多久,但总之,至少有一段时间里,尼哈德和娜瓦尔同时都在为查森丁工作,所以母子二人其实有段时间应该是处于一种近在咫尺但又远在天涯的状态。

而这一点不禁又让我对娜瓦尔的行为逻辑产生了疑问。

当年她加入查森丁的队伍之后,她明明知道这就是当年袭击孤儿院的那只队伍,所以她为什么不去问一下查森丁是否见过自己的儿子,为什么她会那么肯定自己儿子要么就是失踪了,要么就是被国min党杀了呢?

好了,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总算结束了,累得我连给这个帖子正经收个尾的力气都没有。

就这样吧,大家如果想要抒发感情的话,在其他帖子里会找到很多,我在这里就不掺和了。

The End.

《焦土之城》短评

是女性的悲剧。结局的猎奇设定似乎是想让观众感慨,然而都是意淫,为什么我不能意淫那个男的从他爸皮炎里爬出来然后强奸了他爸呢,哈哈。一个孩子从男的皮炎里爬出来不就够让人震惊了吗,还强奸了他爸,简直是世纪之痛哇。

6分钟前
  • 🚧Rhéane🚧
  • 较差

希腊神话般戏剧性的悲怆命运 宗教战争背景下人性的种种 两个时空之间纠缠交错的人物命运 用前面这些假大空短句来评价这部戏剧改编的电影完全不为过!

8分钟前
  • 丫痞
  • 力荐

倒沒有在結局的時候感到極大的震撼悲傷,反而是一直平緩雙線的敘事,在觀影結束後的心內遺下了一大片平淡而細膩的哀傷。

9分钟前
  • l.m.
  • 推荐

姐弟俩以为要找的是父亲和兄长,是两个人,1+1=2。结果父亲和兄长是同一人,所以1+1=1。

11分钟前
  • 游坦
  • 还行

这种吊胃口的拍法和狗血的结局只能唬一时,冷静一下也就三星最多了。

13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宗教裹挟着信仰,使人失去理智又异常坚定。这个故事真相的震惊之余(虽有些狗血),告诉我们,世界上两大对立的教派,本就是相生相克,相爱相杀,如此往复。在宗教两级的人是仇恨,在交集的模糊地带人们的情感和生活波动更复杂,更惨烈。该庆幸我们在没有宗教影响的地区。

17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10年以后来看这个电影,我发现维伦纽瓦拍电影的节奏这么多年都没变过,总是喜欢铺垫2小时,爆发5分钟,坐家里看问题不大,坐电影院没看到爆发人已经走光了

20分钟前
  • 量子纠缠
  • 较差

这片子真的是太虐心了,令人错愕,像是胸口被猛击。宗教政治军事冲突大环境下,一个母亲的隐忍而坚定的努力,实在太虐了 #的确精彩,非常服气#

24分钟前
  • davekozg
  • 力荐

待二刷系列

25分钟前
  • 猫日那
  • 还行

如另一个译名一样:焦头烂额,看到结局扶额了。倒不是有多震撼,就是觉得太奇情了,这得有多巧?无论如何,倒是一部好电影了,只是叙事的节奏真的很容易令人疲倦,拖拖拉拉终于看完了。比起这个家族的命运,发生在中东国家的战争和故事反而更涤荡人心。

2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一直以为是法国电影,里面讲的都是法语,但是感觉这种电影完全是为政治而生的,就像前几年那部《四月、三周、两天》。对这种电影的看法肯定是很极端的,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说得出一堆理由,很遗憾,我就是那种不喜欢、而且说得出一堆理由否定这部电影的人,电影的缺陷很显而易见:剧情完全是

32分钟前
  • 爱上女逃犯
  • 还行

太沉重了。

36分钟前
  • 丁月亮
  • 还行

属于是教科书级别的电影,标准的好学生作文,不断出现的泳池其实是母亲的羊水,得知真相的兄妹疯狂的游泳却摆脱不了血缘的束缚,最后却在羊水旁偶遇了自己的哥哥,这暗示不要太规范。

40分钟前
  • 最风骚的小酒窝
  • 力荐

为什么我会下这个片?

43分钟前
  • leonard0719
  • 还行

沈重無望壓抑的故事和歷史 難道不能用更加吸引人的語言來講嗎

46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就是那种充满文学气质的电影,有点希腊悲剧的感觉,交叉叙事,母亲的历史的那部很不错,子女调查的部分不够吸引人,剧情反转的太惊人,不明白那些在短评里剧透的人是怎么想的,总之直接看就好了,原以为只是残酷,没想到结尾如此暗黑。

48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看不进

50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较差

一个人的死不是结束,而且很多事情的开始,很多秘密将被昭示。结局很震撼。130分钟的片长让人不断的揪心

51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不认为他们是在爱中出生的 母亲开始明显很想杀了肚子里的孩子 冲这句话 扣半星

55分钟前
  • 一事无成孟烦了
  • 还行

不太能接受这样近乎狗血的结局,三颗星给我流下的泪。

59分钟前
  • 苍耳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