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小姨多鹤》这剧名已经忘记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当时只知道这剧是阎学晶演的,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了《非常静距离》的一期萨日娜和杜源的节目,才知道原来这部已经在记忆力留了很久的剧聚集了那么多让人期待的演员。
虽说已经是老戏骨了,但我相信在逆天的经典《闯关东》之前,没多少人注意到萨日娜,但她在《闯关东》里的表演实在是太出色,以至于到现在我想起那部剧满脑子都是文他娘慈祥的目和历经了人生和生活而积淀下来的淡定。
我承认真正下定决心看这部剧的最大驱动力是孙俪,说真的我从《幸福像花儿一样》开始就喜欢气质与众不同的孙俪,我妈更是喜欢的不得了。
看完了《甄嬛传》以后,我相信更没有人怀疑她虽不是科班出身但更出众的演技了。
真心开始喜欢上一个演员以后,你就会无条件地期待他在任何一部作品里的表现,你就会固执地相信无论是什么片什么剧,只要有他在就多了五分成功的可能。
前半段杜源、萨日娜、阎学晶、姜武的演技太出众了,这四个人真的是演进去了,完全是在飚戏好么?
国产电视剧也能有让人痛快淋漓的戏骨飚戏,真是享受。
相比之下,本来在前半段就算不上主要人物,饰演多鹤的孙俪自然也没有太大空间发挥。
日语稍显生硬,尤其是到了后来基本上都可以说中文了,但还是保持着说“hai”的习惯,这点不知道是编剧的安排还是考虑欠周详,总之是让人觉得有点别扭。
短时间内学说日语自然不是什么易事,况且我相信向来认真并且台词出众的“一条过女王”孙俪自然是下了功夫应付前半段的日语台词的。
除去语言不谈,看到后来我竟然越来越觉得孙俪像日本人,她的小碎步,握在身前的双手,眼神、姿势都让我觉得在努力模仿日本女人行动、表情这方面,孙俪真的做的不赖。
我相信不喜欢孙俪的看了这部剧对她的看法会改观,喜欢孙俪的看了这部剧就更会坚定地继续喜欢下去。
我要说我是真的被阎学晶惊艳到了,我没有想到一个二人转演员出身的没有系统的表演训练背景的她竟然可以成为这部几位主演的演技都大放异彩的剧里最出彩的一位。
阎学晶将朱小环这个角色刻画地实在是让人又爱又恨,从二十多岁演到五十多岁,从最初的蛮横、泼辣、自私到后来的坚强,一直不变的是这个东北女人的豪爽和热烈。
阎学晶这个地道的东北女人身上透露出的爽劲儿实在是招人爱。
《超级访问》里阎学晶自己也提到,有很多场她和姜武吵架打架的戏,导演都是只制定好大体方向,剩下的让两人自己去即兴发挥,更是有一次两个人演着演着就真的打了起来,脸红脖子粗的,以至于导演在外边喊了几次停了,两个人还沉浸在戏里追着打个不停。
看过这部剧的应该都不会否认剧里几位主演每次大吵甚至大打都实在过瘾,过瘾来源于真实,比如张钢知错后到瘫痪的母亲朱小环床前认错的一出戏,朝自己脸上那一巴掌一巴掌扇得太实在了,阎学晶接受访问的时候说她当时心疼那孩子心疼得不得了,每一巴掌都是真真儿地抽在脸上,一点儿没含糊。
我没读过原著,但看了几篇读过原著的人写的影评,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觉得改编以后不仅是逃不过书籍改编影视以后必定的精髓缺失,更是连剧情都无法说通。
但是既然决定去看一部书籍改编的影视作品,就必定要首先做好失望的准备,影视画面呈现故事的本质决定了它无法向书籍一样通过细致地描写完完整整地给你呈现一个故事。
它有的只是画面,太多书中花了几页去表现的内容换成画面呈现之后往往只是一个固定的摆设而已,所以不要幻想影视也能给你书一样巨大的想象空间。
并且影视作品会有比书籍更具体更真实的戏剧冲突,改编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怎样改编也只是为了顺应情节的展开,为了故事顺理成章, 有时的妥协是无可避免的。
既然决定了看书籍改编的影视作品,就不要忽略两种载体本身的特质而草率地将影视与原著妄加比较。
简单地以简单的对电视剧的期待来看这部简简单单的电视剧,就是这么简单。
这绝对是部好国产剧没错,但毕竟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前半段明明是酣畅淋漓,后半段却活活被改成了苦情戏,虽说是真的赚到了眼泪,可感动完以后再回想前半段的干脆,心里难免会有点被骗的失落。
其次,不明白为什么在画面切换时,要用一般是表现人物回忆某事的时候才用的技法——屏幕“刷”的白一下的切换方式,好几次都让我有“事情不妙”的错觉,可事实上却只是简单地切换场景。
还有,是化妆师特意强调我们孙俪是大美女还是怎么着,从二十岁到四十多岁,除了改改发型,脸上一点变化都没有,太说不过去了吧。
我本来还特期待孙俪的四十岁扮相,结果发现四十岁只是比二十岁剪短了头发。
最后,拍到34集实在有点拖沓,最后的十集里故事推进得实在是慢得让我捉鸡。
无论怎样,这是一部佳作。
我用了三天多时间看完,其间一直想起我自己的小姨。
小时候一直是被小姨带大的,现在的记忆里还是她真诚、温暖的脸庞。
小时候,小姨总是给我做我喜欢吃的拉条子和凉皮,两个月以后回家,我想我会好好给她做一顿饭,此刻我真的很想念她。
我想,电视剧虽不如电影来的浓缩和成熟,它也不是为了给你带来一个多么深奥的人生哲理,有的时候它只是为了唤起你对一位亲人的思念,就是这么简单。
总觉得演员的感情是浮在表面上的,尤其是二孩,姜武故意装傻的样子让我想起了《射雕》中的李亚鹏,小环也木有书中写得泼辣风趣。。。。
远没有原著看着吸引,但聊胜于无吧
一个差点被当做大白菜卖掉、死掉的日本女人,为了感恩救她的一家人,甘愿成为生育机器,不小姨不母亲,不妻子不小妾的活在这个中国家庭里,活在日本战败后满是“仇人”的中国里,东躲西藏,处境艰辛。
任何人类在历史的大浪里都是小小的水花 。
战争带给任何一方民族的底层人民的都只有苦难,换一个时间横截面重新看待这场战争的后遗症,值得思考 。
剧中的两个女人,多鹤有🇯🇵女人的自律、隐忍、温柔;小环有🇨🇳女人的大方、市侩、乐观、洒脱。
国度不同,人性相同,为着同样爱着的人,即使关系对立,也能在磕磕绊绊中相互搀扶,共同前进,给彼此温暖,成为命运的共同体。
小环真的是个善良的人。
因为日本人失去了孩子和生育能力,却还是接受了多鹤和多鹤生下来的孩子。
她对多鹤的复杂情绪多半是源于太爱自己的男人,而并没有将对日本的仇恨强加在多鹤身上,这是很难得的。
她一生的吵吵闹闹多半都是为了家里人。
多鹤,外表柔弱,内心坚强,从开始的为了孩子而活,到后来遇到真爱,而复失去,真爱意外死去,姐姐瘫痪,女儿疯掉,姐夫坐牢,儿子被坏人蒙骗……悲苦不断的生活没有压垮她,却成就了她的伟大。
一个如此特殊、弱小的女人面对这么多的苦难都没有低头,何况幸福时代的我们呢?
改编的作品能得原著精髓的很难,如果作者本身的文字语言很成熟那么就更难了。
严歌苓的文字有时候让我很疑惑,她出生于上海,12岁就在西藏开始当文艺兵,去过很多地方,还去越南当过战地记者。
在她的简历里中国北方仿佛不是一个关键词,顶多是许多地方中的一个。
但是她笔下的两个典型人物王葡萄和朱小环从语言到动作都充满了北方女子的劲儿,而她自己的文字我觉得也透着一股北方女人的劲儿。
严歌苓说过让影视作品来宣传文学作品很悲哀。
也是差不多去年这个时候在看完书《小姨多鹤》的,是看的第一部严歌苓作品。
看完后第一感觉就是这个女人真敢,把两个民族的故事这样写。
其中最爱的是朱小环,这是个百分之百的女人,但印象深刻的是二孩妈说的:“要成为一个女人有两个坎儿,一是把身子给了,二是生下孩子。
”可朱小环偏偏一辈子过不了那第二道坎儿,但这个女人从来没有放弃,她圆滑事故、刀子嘴豆腐心,她有颗最透亮的女人心。
知道阎学晶出演小环,我觉得还是比较靠谱的,阎学晶是个地道的东北女人,个头壮眼睛媚,又是唱二人转的,最后出来的效果也不错。
另一个主要人物就是多鹤,让谁来演我都觉得难合适,因为多鹤这个形象太特别了,太异类了。
她是夹在中国与日本中间的,她是母亲和女孩的综合体。
看了孙俪演的多鹤觉得比想象中的好但比起原著就。。。
这不能怪演员,只是这个人物太异类了。
要好好说道说道的是编剧和导演。
到说不上糟蹋了原著,只不过拍成了一个煽情的故事而已。
从一开始电视剧就走上了和原著不同的路。
电视剧里多鹤是被救出来而不是买回来的,而且是救回来才打了帮忙传宗接代的主意。
于是一个复杂的关于人性、民族的故事就变成了个简单的报恩的故事。
第二个让人难以接受的改动是对于多鹤和张家母亲间过分渲染的感情。
别的不说一个生活在中国的日本人,在日本战败后就算被中国人救回来也不是一碗小米粥就能让她放下戒备武装的,就一碗粥一个鞠躬一个拥抱,那么多恩怨情仇就了了?
中国人和日本人就都释怀了?
由于这些大的小的改动使原著里人物的亮点被抹去了很多,比如多鹤的执拗甚至于死心眼儿还有对故乡的思念都是被削弱的。
小环我也就不说了桑心啊,浪费了一个好人物一个好演员当然电视剧里多鹤与二孩产生感情的一段是拍得比较好的一段。
絮絮叨叨那么多可能我的看法难免有先入为主的问题,但还是很推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
看完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朋友说,这个电视剧改编得不太好,很多地方都没有写到,原著好看多了。。。
当然,我相信原著肯定比电视剧要丰富多了。
更多的细节的体现,没办法都在有限集数的电视剧中体现。
但是。
当我看完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依然还是有被很多地方感动到,值得让人仔细回味。
最开始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萨日娜出演的张检的母亲。
不仅救了多鹤的命,而且对待她就如自己的亲生闺女一样。
当张检最后故意将多鹤扔在外面找不到人的时候,她的焦虑、痛心都表露无疑。
没有人能像她这样更爱护多鹤了。
从他们家跟媒婆打架的那次起,她就知道,多鹤把她当成世上唯一的亲人。
一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亲人——母亲。
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她的母亲,维护母亲的安全是她最强烈的信念。
张检的母亲同时也是一个心地非常善良的人。
看到多鹤把自己当妈妈,她都不忍心将托付生育的计划告诉多鹤。
不管发生了什么,她都不愿意看到多鹤离开那个家。
后来多鹤给张检生了3个孩子。
跟着张检夫妇二人一起搬到了城市炼钢工厂里住。
多鹤一边照料3个孩子给孩子哺乳,一边在工厂里打工,光敲石头一敲就是8年。
8年里,不管张检的老婆怎么不待见多鹤,她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将那个时候的破民房收拾的干干净净,每个月的工资都交给张检的老婆,不卑不亢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对待跟她耍横耍脾气的张检老婆一如既往的像自己亲姐姐一般。
并且还忍受着自己的孩子们叫别人妈。
每一集当中都有多鹤跪在地上擦地板的场景。
但是,那个时候的地板,并不是地板,而是一些平切在一起的红砖头。
平铺的砖头与砖头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缝隙,就被她这样每天跪在地上擦。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张检每次回到家里,多鹤都会第一时间冲过去给张检刷身上的灰尘,脱鞋、换鞋,还将鞋子摆放好。
这些细节统统都是日本人良好的家庭教育和习惯,这些跟普通的中国家庭相比,真的差别很大。
不要来跟我说电视剧和原著是两回事,不要来跟我说没有可比性。
改编可以,但是艺术层次不能降太多吧,这部电视剧改的是令人彻头彻尾的恶心。
先说二孩妈和多鹤的母女情深,太假了吧,母女情深你就让你女儿当生孩子的机器啊,这叫母女情深啊,真是当了婊子立牌坊,原著很直接,买多鹤就是为了生孩子的,没有什么狗屁母女情,合情合理。
再说朱小环,本来回了娘家,听到二孩妈跑来跟她说二孩没有小环在,不愿意和多鹤上床,一定要小环回来才跟多鹤上床。
小环听到,居然开心的跳起来,马上跟二孩妈回去了,太贱了吧,你男人非要你在才能有心思上别的女人,你知道了还得乐得蹦起来,这是什么样思维逻辑的人才能干出来的举动啊。
朱小环,原著中多么出彩的一个人物,改编之后成了一个小市民醋坛子,据导演说是为了突出矛盾使剧本更好看,而孙俪看了剧本也是觉得非常赞一定要接演,我只能说,孙俪的文学素养也就低到一个不行了。
再说孙俪的表演,太假了吧,举手投足说话神态哪一点,哪一丁点儿能像个日本人,中文说的那叫一个好啊,别说中国人演小日本只能这样了,最起码艺伎回忆录里面章子怡演的日本人还是看着不别扭的,我只能怀疑孙俪的敬业态度和演技了。
再有,说到底,这部电视剧和原著这本书其实都表现了对日本民族的一种赞扬,日本女人勤劳善良隐忍宽容把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无比,而原著中,中国人就一股子不管不顾的狠劲,借腹生子,想把多鹤扔掉,但朱小环身上至少是有光彩的,她蛮狠却善良,鲁莽却智慧,是一个家的顶梁柱。
可是到了电视剧里面,中国人的形象就彻底没有了,二孩妈是假惺惺的母女情,二孩爸就一个彻底恶毒的老头,朱小环好吃懒做的醋坛子,所有人都在衬托多鹤的好,所有的中国人都在衬托一个日本女人的好,我真的无法理解这样的电视剧的立意了。
我觉得导演非常烂,他完全不能理解原著的精髓,拍出这样一个立意扭曲的电视剧,而且据说他当时不顾投资方的资金限制非要孙俪来演多鹤,我丝毫看不出来孙俪多么适合演多鹤这样一个娇柔身体里隐藏着巨大能量的日本女人,孙俪演什么都是一副木桩子的形象,包括说话都非常硬,我只能说导演选她,就冲名气,就为了收视率,就为了哗众取宠。
暑假无聊追完了这部剧,真的被吸引到了,完全是老戏骨在飙戏啊!
除去演员的好演技,故事的发展也很吸引人,或许是没看过这类剧情,所以特别感兴趣吧!
多鹤真的是一个善良又命苦的女人,经历的苦难太多,父母家人去世,认的妈妈去世,为了报恩给有妇之夫生孩子,没有名分,为了孩子忍气吞声,还在坐月子的时候干体力活,最后为了不让姐姐误会,跟小石结婚,结果因为晚一步而错过了三年,后来再想结婚,小石又发生意外去世了,女儿疯了,大儿子背叛,小儿子离家闯荡,姐姐中风瘫痪,姐夫进监狱,这可能真的是所有的坏事都一起发生了,作为观众我都为多鹤感到同情,换我我就不能撑下来,多鹤为了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姐姐姐夫一家付出了太多太多。
真的还是值得看的一部剧,演员都演得特别好,很入戏。
恩情,亲情,爱情,官僚,政治,社会发展,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良心剧!
曾经极力想对这样的故事背过脸去:战乱中去国离乡的孤苦女子,以替人生育的代价被救助,然后隐忍地生存,长久地处于外籍人和第三者的双重尴尬之中,丧失了作为一个人在世间的所有尊严和名分,——离家太久,会淡忘亲情的气息;受苦太多,会磨蚀性灵的光亮。
然而还好,《小姨多鹤》带给我的是一种异样的撼动与思索。
原来生活是一座奇异的花园,不同种群之间既需要争斗求存亦可以同眠共枕,——横七竖八、纷繁芜杂的现实一片既是冲天戾气也是勃勃生机。
所以张俭这样的窝心男人虽然成不了小环和多鹤生命里的高山与大川,亦可以是一顿饭、一句话的温暖。
所以小环这样的刚烈女子虽然视多鹤为飞来横祸,亦对她怜爱有加,不忍离弃。
处心积虑的小彭也好,憨厚朴实的小石也罢,也许只是毒虫一只,呆树一棵,不会影响到整座花园的枝繁叶茂与香气四溢。
人活一世,最重要的也许仅仅是,生生不已。
多鹤的微笑总是那么淡定、宽容,柔弱的身躯里埋藏着一个女人无限的能量,完美得让人肃然起敬。
小环的言辞总是那么豪爽、果断,用咄咄逼人的外表包裹着那颗善良、脆弱的心,让人忍不住心生怜悯。
两个同样都被命运捉弄的女人,谁比谁更不幸,谁比谁更勇敢?
特别喜欢二人历尽劫难,举杯共饮的那一段戏。
当人生已沧海桑田了几生几世,当心已浴过了血水,煮过了碱水,一切的恩怨都可以在相视的那一笑间灰飞烟灭了。
丈夫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孩子是谁的,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们一直就这样在一起胼手胝足地,卑贱地,活过来了。
《小姨多鹤》不只是多鹤多劫的一生,而是两个女人穿越无常命运的史诗,更是每一个普通人面对浩荡生活的启示录。
如果没有那场可怕的战争,她不会流落异乡,举目无亲。
如果没有那场惨烈的战争,她不会家破人亡,成为孤女。
如果……遗憾的是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生命很脆弱,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个人的命运如同尘土一般轻贱。
身逢乱世,平民百姓的生存的状态无非两种: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东北的一个边陲小镇。
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日本帝国主义为了能够长久的侵占中国的土地,驱使许多日本的平民来到中国,他们把这些人称作“满洲开拓团”。
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竹内多鹤。
她是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长大。
她的父亲和哥哥都死在那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她亲眼目睹了那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机关枪疯狂的扫射。
身边熟悉的亲人接二连三的倒下,她欲哭无泪,悲痛欲绝。
他们都是命运不由自主的平民,在政府的驱使下背井离乡,所求的不过是合家平安,现世安稳。
却无辜的成为两国交恶的政治牺牲品,惨死在和平到来之前的腥风血雨中。
她藏在草堆中,躲过了一劫。
这是她的幸运,也是她不幸的开始。
人生的幸与不幸原就很难界定。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有太多太多的东西都是我们无法把握的。
在逃亡的路上,她和母亲失散,被土匪装在麻袋中运到集市上买卖,1毛钱1斤,命运从一开始就对这个美丽柔弱的女孩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她遇到了善良的张石匠一家,他们救了她,给她治病、喂她喝小米粥煮鸡蛋、让孤独无依的她的在这乱世中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滴水之恩,尚需涌泉以报,更何况是救命之恩。
她握着老人的手泣不成声,她叫她:“妈妈,妈妈”。
是他们给了她温暖和希望,她心怀感激又无处可去。
于是,她变成了朱二环,她留在张家,自愿为他们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命运一直对她很苛刻,她叫他“二河”, 他们有过最亲密的关系,可是他却无法给她一个合法名分。
她叫她“姐姐”,可是她的姐姐总是刁难她,数落她。
她有三个孩子,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们叫另一个女人“妈妈”,而她只能是孩子们的小姨。
她装了十几年的哑巴,敲矿石、送酒糟、拉煤车,娇柔的肩膀上背负了整个家庭的重担。
她决定嫁人,可新婚之夜,丈夫却在一次意外中死去。
姐姐瘫痪了,姐夫入狱了,大女儿疯了,大儿子背叛了,小儿子承受不住家中的变故,远走他乡。
面对一连串的打击,她崩溃的几乎想要放弃自己的生命。
好不容易苦尽甘来,迎来了一个美满的结局,可身患绝症的生母又出现了,她再一次面临别离的哀愁。
她身份尴尬,地位特殊,她非妻非妾,非母非姨在一个畸形而奇怪的家庭中生活了20多年。
她的人生已经不是一个“苦”字可以概括,面对那么的磨难,她始终从容谈定,她是一个完美的近乎神圣的人物,只能予以仰视的目光,这样的人物只能存在于影视剧中吧。
最初的时候,他是讨厌她的,甚至带着几分恨意。
她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
他的哥哥参加抗日战争,被日本兵杀害。
他的妻子因为逃避日本兵的追赶坠落悬崖,流产了。
国仇家恨夹杂在一起,他强烈的排斥她,抗拒着她的介入。
他背着父母,把她装进了麻袋,塞进冰窟窿里。
可是在最后关头,面对麻袋中那个挣扎的生命,他的手还是颤抖了,善良的天性让他最终下不了这个手。
他是家中的独苗,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大使命,可是他的妻子却因为一场意外而不能生育,他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更不忍伤害妻子。
他拒绝了父母的安排,打跑了上门说媒的大喜婆,可是黑夜中,当那个女子温柔的环抱着他,用生硬的国语一字一顿的问道:“你,讨厌我么,我,愿意”时,他不能控制的呼吸沉重,他毕竟是个血性男儿,难以抗拒那一片似水柔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悄悄的留意她。
她美丽善良,温柔深情,她为了这个家忍受了无数的寂寞和委屈,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和屈辱,牺牲了青春和幸福。
慢慢的他开始怜惜她心疼她,他和她一起拉板车,他带她去小饭馆吃饭,他偷偷的带她一起去看电影。
在那一片芦苇荡中,他握住了她的手:“多鹤,谢谢你,是你让我明白了一个男人如何去疼爱女人,只有疼了才会爱”。
是的,他终于爱上了她,可是他的爱情来的太迟,他们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时光,他们无法面对道德礼教的束缚,更无法面对另一个女人的绝望和无助。
他只能无奈的看着她投入另一个男人的怀抱,掩饰不住内心的沮丧和失落,他难掩那个男人的敌意,一次意外中,他失手砸死了她的丈夫,他也因此而蒙冤入狱。
他给过她快乐,尽管很短暂,最终却失手毁掉了她的幸福,尽管那是一个意外。
她最终选择了原谅。
她为他四处奔走,积极上诉,他终于被无罪释放,他和前来迎接他的妻子和儿女拥抱,眼睛却不由自主的望向了远远的站在另一端的她。
今生今世,他无法给她任何承诺,可是她永远是他窗前那片皎洁的月光,也是他心头那颗朱砂痣。
她是在那片黑土地上长大的儿女,个性鲜明,爱是拼命的爱,恨是用力的恨。
嫁了一个知疼知热的男人,丈夫天天给她打洗脚水,为她暖被窝,半夜陪她上厕所,她是他手心里的宝。
得夫如此,夫复何求,作为一个女人,她很幸福。
可是她却无法给心爱的男人相应的回报,她不能为张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她的幸福生活中潜藏着巨大的阴影。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那个时代的农村,断子绝孙是每一个家庭最可怕的梦魇。
她不能忍受与另一个女人一起分享丈夫,却又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她忍痛把丈夫推向另一个女人的房间,又忍不住在丈夫即将迈出房门时叫住他一一吩咐:“不许点灯,不许亲嘴,不许没完不了”。
他走后,她独自坐在黑暗中,咬着被角啜泣,抑制不住内心惨伤。
她可以让出丈夫的身体,却不能让出丈夫的心。
她一直是这个家庭的主心骨,丈夫百依百顺,孩子言听计从。
可谁也不知道她内心深处掩饰不住的恐慌和不安。
没有孩子的女人就好像房檐上的草,空荡荡的无处着力,她会无理取闹,寻死觅活,因为她无法忍受丈夫对另一个女人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她会莫名其妙的打骂孩子,因为她害怕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身世。
她幽幽的对多鹤说:“你是恨我的吧,我知道你心里很苦,可是你觉得我这个妈当得容易么,你知道一个女人一辈子不能有孩子是什么滋味么”?
一方面,她嫉妒她,排斥她,另一方面,她又不由自主的心疼她,怜惜她。
她指使多鹤上山打零工,逼的她每天都要跑十几里山路,赶回来给孩子喂奶,她总是数落她,刁难她,怀疑她。
可是看到她被矿石砸伤手指时,她会为她包扎手指,叮嘱她下次小心。
看到她气喘吁吁的赶回家时,她会细心的为她端上猪油糖水。
她一直在矛盾中煎熬着。
她同情多鹤的遭遇,却又不能放弃自己的立场。
她疼惜多鹤的处境,却又牢牢的捍卫着自己的权益。
尼采说过:“人性是一根绳索,凌驾于禽兽和超人之间”。
人性中的善良与邪恶,崇高与自私总是并存的。
看过原著的的人都说电视剧改编的不好,小说要比原著好看的多。
严歌苓的视角很女性化。
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二战时期,可那只是一个铺垫,作者更关注的是战争的人性,她通过一个畸形的家庭结构来描写男女间的欲望与爱情,刻画人性中的善良与丑陋。
电视剧中的人物或许塑造的太过完美,有些偏离原著,可仍然不能妨碍我对它的喜欢。
人性或许没有那么崇高和美好,可是我们仍然要相信,生活终究会犒赏善良的人。
昨晚偶尔看到电视剧频道正在播放<小姨多鹤>,喜欢严作家的我就丢下手头的事儿盯着不放了。
多鹤找了孙俪,这个我不喜,怎样娴雅谦恭的姿态总觉得更接近东北的童养媳,而非日本传统女人--更倾向于隐忍和无辜。
那双眼睛真是大,你可以说是无暇,纯真,我却只觉是聪明人在装傻。
她男人找了姜武,所以就有了期待。
她男人的老婆(是个三角关系)--看着眼熟,蛮利落的模样,这个朱小环是小说里最喜欢的人物,所以就格外留心。
最吃惊的是老太太出现--居然是萨日娜,不能再像妈的妈,非常惊喜。
更吃惊的时刻到来了,姜武偷偷丢弃了刚生下孩子的孙俪,想一了百了,彻底切断跟这个日本女人说不清扯不断的关系。
被小环发现后痛骂一顿,两个人一起想尽办法要把多鹤给找回来。
一个多月过去了,人慢慢灰了心。
这时候奇迹发生,多鹤自己找回了家。
书上这样写"门在张俭后面打开。
张俭回过头,看见进来的女人像个污秽的花影子:那条花连衣裙一看就知道当了一个月的被子、褥子、毛巾、绷带,谁也不会相信它原先是白底色。
女邻居在多鹤身后,空张着两手,又不敢扶这么个又脏又虚弱的东西。
"" 多鹤从椅子上跳起来,咣当一下推开小屋的门。
两个男孩躺在一堆棉花絮里,因为他们尿湿的被子床单还没来得及洗。
屋里气味丰厚,吃的、抽的、排泄的,混成热烘烘一团。
孩子们把方的扑克牌啃成了圆的,把馒头啃得一床一地。
多鹤上去,一手抄起一个孩子,两腿一盘,坐上了床,孩子们马上给搁置得稳当踏实。
她解开墩布一样污秽的连衣裙胸前的纽扣,孩子们眼睛也不睁马上就咬在那对乳头上。
几秒钟后,孩子们先后把乳头吐出来。
多鹤再一次把乳头填进他们的嘴,这回他们立刻就把它们吐出来,像吐两颗被呷尽了汁呷空了肉的瘪葡萄皮。
大孩二孩睡得好好的,被弄醒,去呷两个早已干涸的乳头,这时全翻脸了,又哭又喊,拳打脚踢。
多鹤一动不动,一声不响,平静而顽固地抱着他们。
他们每一个挣扎,她松弛的乳房就晃荡一下,那对乳房看上去有五十多岁。
再往上,乳房的皮肉被熬干了,脖子下的肋骨显露出来,从锁骨下清晰地排列下去。
多鹤一再把乳头塞进大孩二孩嘴里,又一再被他们吐出来。
她的手干脆抵住大孩的嘴,强制他吮吸,似乎他一直吸下去,乳汁会再生,会从她身体深层被抽上来。
只要孩子吮吸她的乳汁,她和他们的关系就是神圣不可犯的,是天条确定的,她的位置就优越于屋里这一男一女。
她的强制在大孩这里失败了,她便又去强制二孩。
她一手狠狠地按住二孩的后脑勺,另一只手将乳头顶住他的嘴。
他的脑瓜左右突击都突不了围,后面更撤不出去。
孩子的脸也憋紫了。
""二孩撤退不得,干脆冲锋。
他一个突刺出去,用他两颗上门齿和一排下牙咬住了那个坚持欺骗他的乳头。
多鹤疼得“噢”了一声,让乳头从儿子嘴里滑落出来。
两颗废了的、没人要的乳头无趣地、悲哀地耷拉着。
背""多鹤突然搁下大孩,再一转眼,她已经和张俭撕扯上了。
不知她是怎么下床,蹿跳起来的。
瘦成了人壳子,动起来像只野猫。
她吊在张俭宽大的肩上,一只拳头胡乱捶在他头上、腮上、眼睛上,脚也生出爪子来,十个长长的黑黑的脚指甲在张俭的小腿上抓出血道道。
张俭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打得两眼一抹黑,手里抱着哇哇大哭的二孩,怕孩子挨着乱拳,只能把这顿打挺过去。
""多鹤一面打一面哭号,声音里夹着日本字。
张俭和小环认为那一定是日本脏字。
其实多鹤只是说:差一点,差一点!
她差一点回不来了。
差一点从扒的运西瓜火车上滚下来。
差一点拉肚子憋不住拉在裙子上。
差一点,就让张俭的谋害成功了。
"太出戏的重逢了,我以为是本书里最精彩的一章。
可能因为"露点",可能例来以"清纯"上位的孙俪不大"适合"如此颠覆,所以我在电视机前就看到了更"心惊肉跳"的一幕重逢。
把小环的大度与善良完全架给老太太萨日娜,老太太代表中国最善良的婆婆,最大度的国人,义正辞严地把儿子教训一顿,得,病了。
病得喘不上气了,听得人说村口有女人在哭,背影似多鹤,立马抱着病体去验证。
多鹤昏迷在冬日结冰的河那边,老太太就在河这边叫醒了她,接下来,两个人就从河两边相向走直线,走得那个惊险呐。
先跑,不慎摔倒了,再翻滚着,然后,就开始艰难地爬行了。
摄影机远景,中景,近镜,特写轮番切换,还俯视镜头外带摇移,反正誓从各个角度全面展现这动人的时刻,绝无遗漏。
可是啊,这两人,爬呀,爬呀,爬了好久好久,眼看快到了,老太太却体力不支地晕了。
于是,我就突然想到千里之外,百年之前的一个真实的事情--读小学的时候,老师经常请同学朗诵课文。
一次一位有点结巴的男生被要求念上一段."他浑身酸痛倒在地上,可还是坚强地想要冲破终点,于是他就爬/爬/爬/爬/爬~~~"就在这里磁带卡壳了,老师都忍不住调侃道:"还是爬不起来了,对吧?!
"杯具了!
3126
孙俪和闫学晶真的算是很到位了,几个大场面的印象也很深刻,虽然没有小说那么深入,算是良心剧了。
严歌苓彻底不装了,它就是个反华份子
太惨了,真的太惨了。
没有棱角的二孩er
前面真的我见犹怜,孙俪的演技真的很棒了!!!!!
没有看原著,喜欢看小石和多鹤在一起的片段,可惜是悲剧!多鹤让我看到了孙俪是真美,片尾曲很好听。
看到第十集了,确定这不是一部辱华剧吗,一家四口满脑子“繁殖”,四个人全都想着利用和消费一个日本人的善良……看完了,真虐啊,看得真让人揪心,一定要这么惨吗,不过最后一瞬间就全都好了,一点草率,结束的也很突然
隐忍的多鹤,可怜的多鹤,娘娘这部戏演的挺棒的,我现在还记得多鹤中午十几里地回去给孩子喂奶的戏,当时真的很心疼她。这剧就是题材敏感没火起来,可惜
陪老妈看的,孙俪好清纯
一直比较排斥看这个年代的影片,看后太心酸,不敢看。麻麻天天追着看,漂了几眼,我被他吸引了,孙俪的演技挺赞。
突然想起来看过。原著挺玛丽苏的。电视剧在文学品质上跟原著差不多水平来着,但没有原著那么狗血吧。
我们俪俪演技一直在线,还要颜值都很抗造
看着怪难受的
小说里的张俭是隐忍沉默,是一种男人的形象,但是电视剧里面是什么?弱智好吧?
人民文学上看的小说首发,选角挺赞的,尤其是小环。
演技没话说,5星。我只是为明白这剧拍出来,我不用看,光听就虐心。听着女二说话我tmd就心里冒火
小时候还蛮喜欢严歌苓的小说,可惜,这次觉得砸手里了。
跟着我妈大概看了一丁点,不多做评价。就最后那段有点囧是真的= = 不知道几个孩子会不会面对identity crisis呢(才知道原来是改了原著的...怪不得我觉得囧
读过原著的人建议不要看。否则哭笑不得,招架不住,又一例原著被电视剧糟蹋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