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服侍英国国王》,好看,但不够过瘾。
巴黎饭店领班调侃德国客人、女主人公和党卫军的几个爱国场面在电影院会博得掌声或笑声,而调侃希特勒的“验精”和“育种”等几个场面在电影院的效果可能很复杂。
就像《浩劫》的作者朗兹曼极力反对《辛德勒名单》的拍摄一样,欧洲人对纳粹的心理体验,做为东方人着实摸不着头脑。
因此很难揣测包括捷克人在内的每一个欧洲观影者在看这部影片时到底会怎么想。
伊利·曼泽尔所持态度,在我仅看一遍的情形下,显得很模糊。
台湾举办过曼泽尔(曼佐)的影片展并请他赴台交流。
相对于台湾影展的繁盛,大陆影展显得过于萧条拘谨,环境只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我想还是热情和责任感。
作为一名工科生,类似《巴黎拜金女》这样的片子是丝毫钩不起所谓看片快感的,工科生爱片第一名应该是《The Matrix》,第二名是Quentin Tarantino(我个人偏爱Pulp fiction,不过也有众多喜欢kill bill的)类似改编赫拉巴尔的片子也很容易成为新宠,因为戏内荒诞不经有了,时代变革有了,爱欲情也有了,通篇都是玩笑,却有点笑中带泪,却哭不出来,还憋得慌,工科生大概就是喜欢这种憋得慌得劲儿。
因为凡事都是客观的,都是物质的,都是可以解释的,憋得慌就解释了赫拉巴尔。
最近看了太多莫名其妙的电影, 不是故意装深沉, 就是赤裸裸地讲大道理.大概现在的导演都认为自己特有思想, 而这种思想,是不可能在观众中存在的, 于是拍出来的电影,要么不知所云到让人睡着,以证明自己的与众不同,要么就非得掏心掏肺把它那丁点人生哲理告诉观众.每次看完就觉得自己被侮辱了.不过前几日无意中淘到的一部捷克电影<我侍候过英国国王>,却实在让人欢欣雀跃。
虽然时代背景是在二战前后,但是整部电影诙谐生动,细节处现出对生活及人性之感悟。
过去与现在穿插的叙述方式,让我们渐渐了解主人公充满欲望并孜孜追求的过去, 也似乎更能明白他现在洞悉人生的淡然。
灵气十足的主人公, 贯穿全剧的扔铜板恶作剧, 那个从买香肠就开始出现的犹太人, 以及那些充满戏剧性的人生转变,都让人一边笑着, 一边共鸣着, 一边感叹着:这就是生活。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是要严重推荐一下的电影,基本没有看过捷克的电影,小时候非常喜欢捷克的动画片《鼹鼠的故事》。
这电影当然和动画片没有可比性,但是真得相当好看,并不是因为电影里面不时会有大量的暴露镜头出现,这片子里面没有美女基本,也不属于情色片,电影封套上的裸女们纯属于哗众取宠。
电影从一个老人的大赦开始,独自一人开始新的生活,无聊的时候难免会回忆年轻时的那些美丽。
从一开始被雨水淋湿的妓女来到店里,他去妓院去找那个姑娘买春那时候电影变得好看起来,主角的话不多,样貌不出众,还是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影片跟着他的回忆,一点一点地把他年轻时的经历甚至可以说奇遇慢慢呈现给观众。
充满了喜剧色彩,强烈推荐。
渐渐对东欧的历史产生特殊的好感,可能是因为经历过同样的历史背景。
想从他们的角度看看对待同样历史的态度。
捷克的作品总能让人惊艳。
米兰昆德拉用小说的方式呈现哲学。
赫拉巴尔用幽默轻松的方式旁观了近代最为沉重的战争。
一个让人一边享受世界上最美丽的语句一边感受着哲学思维;一个让人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始思考沉重的历史。
他们是调动人类感官的高手。
多数电影表现的都是战争的惨绝人寰,目的是让人铭记,让人反思,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事实上战争确实是这样。
可是战争还有另外一面,犹如迪特眼中的战争。
他看不到硝烟,他没有仇恨,他一门心思的专注着自己的梦想和女人。
这让我想起第一次得知爷爷家在战争初与日本人做生意的事。
我从小受的教育是日本人多么残暴,残杀中国人,印象里中国人都应该同仇敌忾与日本人势不两立。
因此完全无法接受和理解这样的家族历史。
得知日本移民来做生意其实也是为了赚钱,并不像宣传描述的那样残暴,如果按照“对自己好的人就是好人”划分,他们只是顺应国家政策的好人。
至少他们确实做到了跟我们平等相处和气生财。
不是所有人都有政治立场的,他们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目标,战争只是他们所处的外在环境,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在这大环境中达到自己的理想。
迪特就是这样,因此从他的角度描述的战争,才以这样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
丽萨冒险回去取能让迪特开自己饭店的邮票箱,没能幸免被埋在废墟。
迪特没有哭,他平静的拿走了那个箱子。
我不知道迪特的心情是什么,可这一幕让我回想起他的每一个女人,以及他与这个纯种的日耳曼女孩结婚。
不能否认他婚姻的功利性。
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女人为了男人不择手段,而男人可以为了理想不择手段。
影片的角度和序数方式都很特别。
难得的好片。
年老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会像扬•迪特一样,打扫一间无聊的旧房子,然后在某个下午,太阳懒懒得的穿过窗户,你一个人坐在角落里,眯着眼睛,慢慢的喝着啤酒,缅怀你一生所经历过的那段时光。
只是可惜,我们中绝大多数人大概都没有这样精彩而值得回味的人生可以这样追忆。
这是一部来源于捷克的电影,他荒诞却真实,虚情且有真意,用短短一百多分钟迅速扫描了一个人的一生。
扬•迪特,那个怪怪笑容的男孩,喜欢把硬币丢在地上看别人的反应,喜欢通过酒杯来观察另一些人的人性,喜欢立志,并且不断追逐,当然最重要的是他身上清晰的特质,他是一个懂得人的人。
他的经历特别像我们这些从事广告的流浪者,不停的穿梭的不同的公司。
从开始到最后,因为相同的理由进入,因为不同的理由离开。
从一个小小的服务员开始,做到了最好的领班。
他是不是像极了年轻时候的我们,为了一些当时看起来的NB理想,放弃了很多,拼命努力,拼命学习,充满热情,甚至不知道对错,如同在纳粹时候的扬•迪特,其实并不真的了解战争的含义,还是在为了那个单纯的理想而去努力。
他不坏,甚至有一点聪明过了头,但是傻的时候也一样的傻。
这是捷克大师伊利曼佐年近70之时的作品,它总是让我想起库布里克的最后一部电影“大开眼界”,因为当你成为大师的时候,年近老迈的时候并不是去缅怀什么,而是超越自我,这是一件真正令人敬佩的事情。
如果有一个人,三十多岁,说要超越自己,你觉得他其实就是一个SB,但当一个70岁的老年人做了这种行动之后,你真正能够发自内心的敬佩。
其实这部电影的名字,讲的应该是另外一个人,就是巴黎饭店当时的最高领班。
但是抱歉我忘记了他的名字,他是一个看起来完美的人,精通各过语言,了解每个客人的需求,在纳粹入侵的时候,桀骜不逊,誓不低头。
而且他是真正的服侍过英国国王的服务者,而扬•迪特不过是非洲王子授予的勋章。
但是恰恰是扬•迪特的不完美,他才像极了我们自己。
那个最好的服务领班经理,是理想化身,不够真实。
而扬•迪特,甚至是小聪明,都让我们看到了愚蠢的自己。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于那些社会主义的细节记得如此清晰,这部电影在反映这个时代特征的时候,恍然间看到了“再见列宁”以及“窃听风暴”,当有一天,你坐在家中的时候,忽然间一些人冲进你家告诉你,你的财产不属于你自己,属于人民的时候,你会不会也一样平静,因为确实已经没有了任何道理而言。
这个文章本来的题目应该是,那些曾经愚弄过我的时光,它让我如此清晰。
正如巴黎饭店的领班对迪特所言“我曾经侍候过英国国王”。
这部电影的男主人公也是用这样一种口吻回忆了自己的一生。
时光沧桑,一个个子矮小却八面玲珑的服务生在动荡的“大时代”中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百万富翁的梦想。
迪特的脸上始终挂着那自信而又充满朝气的笑容,让人感慨平民草根的大智慧。
电影有如昆德拉的小说一般,将捷克的民族之殇嵌入其中,让人不免叹息时过境迁,那些仍然难被岁月抚平的隐痛。
但与昆德拉笔下那些洞彻人生百态却仍纠缠其中的人物不同,迪特显然更加平易近人,让我们看到了捷克民族自下而上的大智慧。
影片轻松活泼,节奏跃动,让我恍惚朱塞佩·多纳托雷的电影里那些让人轻松愉快的片段。
观毕,却发现更似卓别林的《大时代》。
迪特与教授争论“人是邪恶,愚蠢,与犯罪的后代”这句话时正是在对人性的升腾,淡化了主义,阶级,意识形态,而回归人性最朴实的美。
看完电影,才理解到片头的那句话——“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
配乐声小,舒缓,音效声次之,旁白最大,时间切换,人物只露脸不说话。
他们在啤酒馆争论无聊之事,为的是让啤酒更加可口。
【这里确实把时间延长了,捕捉到了某种人人皆有却不可言说的下午,捷克新浪潮的活儿。
】云杉倒在她的身后。
【我也渴望慢慢褪去她的衣衫,即使用目光脱也好。
】在她的裸体上摆满了花。
角色做出的反常之事——将饮料倒入自己的衣服之中,并结账,为的是维护自己喜爱的服务生。
洗脸的时候年华老去。
把招妓拍的这么可爱还是头一回见到。
48:48——玉体横陈身子上的果蔬菜肴,性癖好也可以是可爱的,而不是阴暗的。
幽默与童话无处不在,每次出了事就离开。
过去与现在,到底那边才是真实,是用语言强调,还是用别的技法来证明。
在工作的每个阶段,跳脱出时代,只传授主角生财之道的那个角色,藏着极强的后设性,如同幽灵一般。
饭店内,一边在交谈着战争之时的赚钱方法,另一边却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大吵大闹。
那种30年代的法国乐与爵士乐的混淆体真实适合一切画面,在房内开枪打雕像的最终结局果然是打了自己。
拍打飞机的方法也是我见过最好的……当回到和平饭店的时候,真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工整,这也拍的太工整了。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
”另一句话也很经典,“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前个晚上,又看了一部赫拉巴尔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发现我看过的捷克电影,几乎部部精彩。
一个简单的小人物奋斗故事,依然是二战前后到布拉格之春之间的时间为背景。
一个小个子靠小聪明、努力和运气,好不容易一点点从卖香肠的到饭店服务生到饭店首席服务生,被一个德国纳粹军人姑娘看上,成了她的丈夫,到成为百万富翁自己开饭店,却因为成了百万富翁而进了牢房。
离开监狱后,他又接下了一家废弃的小酒馆,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
情节很荒诞,不时让人发笑。
有几个有意思的片段:一个卖绞肉机的商人,喜欢把钱一张张地铺在房间的地板上,看着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币,自我陶醉。
在一家布拉格著名的豪华饭店,捷克将军在吃掉了N只火鸡,喝了N瓶酒,一夜玩了4个姑娘后,临走前结账。
将军不耐烦地听饭店经理说完一串账单后,拿出厚厚一堆钱,只用几张付了账单,剩下那堆钱,一张塞给了女服务员,又拿一张塞给了小个子,后来将军看看手上剩下厚厚一堆钱,干脆全部塞给了小个子,潇洒离去。
小个子是个浪漫男,每次和他心爱的妓院姑娘做爱,都要在姑娘的身体上布满鲜花和美食,从此轻易就俘获了姑娘的芳心。
这一幕床上浪漫很像《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里的镜头。
看来男人都认为鲜花能取悦女人。
德国姑娘丽莎和小个子结婚后,为了响应希特勒号召,制造优等人种,有一天她说,今晚我很可能怀孕。
于是和小个子上床。
小个子忙乎的时候,丽莎两眼充满虔诚地紧盯着墙上的领袖画像。
忽然,丽莎的脸长出了胡子,变成了希特勒的脸,于是小个子颓然倒下。
当然,这仅仅是小个子的幻觉。
后来,豪华饭店成了德国人的优秀雅利安人种配种中心。
小个子的任务是把那些用来配种的姑娘们照顾好。
在她们面前,他根本不算个男人,姑娘们经常光着身子,在小个子面前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
光着身子的姑娘们的笑声,很是超现实。
到了交配的日子,披着白纱的姑娘们,穿着军装的男人们,一个个排好队,走进一间间房间,去完成元首布置的培育下一代的光荣任务,气氛蛮像是庄严的。
小个子靠丽莎从犹太人那儿搜来的邮票成了百万富翁,丽莎却死了。
小个子终于实现梦想开了家饭店。
他染上了卖绞肉机的商人的癖好,把纸币一张张地贴在墙上,几乎贴满了一整面墙,作为装饰。
有一天,小个子还在继续把钱贴上墙,来了两个带着社会主义红袖章的人。
告诉他,饭店的一切都归公了,他惊讶地问,我坐的这张椅子都不是我的了吗?
红袖章进一步告诉他,百万富翁们都抓进牢房了,小个子强调说,我也是百万富翁。
问,你有多少钱?
小个子答,我有1500万。
红袖章说,100万关一年,那你得坐15年的牢。
小个子进了牢房后,看见昔日的富翁们老老实实围坐在一起,埋头干扯松羽绒的活。
小个子也领了一袋,依然像从前当服务生时候那样,很谦卑地坐在了一旁。
赫拉巴尔真是个有意思的老头。
原来,捷克人比中国人更知道,如何穷开心
了然与虚无片名:《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导演:伊利•门泽尔国别:捷克/斯洛伐克年份:2006在2006年的柏林金熊奖角逐中,《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输给了《图雅的婚事》,——影评人孙孟晋说,这是细瓷输给了粗陶。
的确,从电影语言的角度说,《我曾伺候过英国国王》要漂亮得太多,有更自觉的美学追求与更纯熟的语言能力,很多镜头与镜头组合拆分下来,都可以当作电影课上的范例。
这个影片有一个倒叙的结构,好多从现在时的老年时代转到过去时的青年时代,都不是用更简便流行的跳接,而是比较古典的近似剪接,显得从容醇厚。
最开始的那个镜头转换,是忽然潇潇雨下,老年的迪特一个回首,江山逶迤,换到荒唐放纵的年少时光,依旧还象是同一阵雨中——几乎与中国式的意境相通:“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在对金钱的,对权力的反讽上,赫拉巴尔是不遗余力的。
这个影片的有趣之处,在于主人公迪特不是一个“反对者”,他投身到追名逐利的浪潮之中,如同与靡非斯特做了交易的浮世德,只是他所选择的角色——旅馆老板,使他带上了一点观察者的游离神色,这一点游离,倒是又为他最后的皤然醒悟埋下了一个伏笔。
天地一逆旅,人生一过客,但是这个过程本身的五光令人盲,五彩令人迷从电影的角度说,是非常满足人的视觉与心理的,那些美食与美女的交相辉映,也是电影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
在意识形态度不抱着单一的视角是《我伺候过英国国王》的长处,它比较模糊,不是黑白分明的。
但这样的结果是,反讽是有力的,反省却没有答案——对于历史与个人都是如此。
于是迪特出狱之后,到边界处当了一个养路工,却也不管这条路通向哪里。
老年迪特的演员气质与青年迪特差异太大,这监狱简直呆得人脱胎换骨,他成了一个隐居的哲学家,只有眼光落在路过的疯女孩身上时,还有些对身体或者生命的眷念,他似乎看透了一切,可似乎也不需要一切,当然还是可以任着一切照着命运的方向滑行,作个默默的养路工——这个结尾,说是了然的,也未必不是虚无的。
回过头来对照《图雅的婚事》,倒又显出《图雅》的好来,那是切切实实的现实问题,不知道怎么样能活下去又还是一定要活下去,而且不单单是自己活下去,还要带着老公孩子活下去。
它呈现了严峻的现实,但又不抹杀人性的力量。
虽然电影语言很质朴,但就题材与表现来说,都算是一个“重要电影”。
——现代社会想要得到救赎,只好再到不那么现代的阶段去回头看,虽然《图雅》也没给出什么希望。
老白男的b电影
福利镜头还是太少
纸醉金迷的生活,我喜欢
顺溜溜的工整感(不是很喜欢),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读原著感觉会好很多吧
这样讲战争的第一次见,但是貌似没有那么好。。。
幽默、揶揄和调侃;也许书更好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很期待的片子,最后还是在影城门口黄牛那里加价买的。看了却是失望,中间小睡了几次,片子本身也并没有啥深度,蜻蜓点水。。。反正,神马都是浮云。
连看二遍,发现每一个小片断都极尽完美。由于采用了阿甘式的叙事风格,优美片断太多反而显得整体情绪起伏不大。幸好观影感觉很轻松,像是读了一打散文小品。
重新静下心来看的片,没有快进哦!
又是部不知道猴年马月看过的老片……
虽然评分高达8.2,但完全不感冒... 相当没劲
喜剧歧视症无可救药,突然就想起一台词:爱的对立面是什么?是恨。不,是没感觉——除非是《美丽人生》那个级别
真好,以极其轻松幽默的表现形式展现了捷克上世纪中叶那段波折的历史,无论是依附于德国,还是依附于布尔什维克,男主角始终保持着一种跳跃式的惬意,一个普通人在历史潮流中的淡然处之和裹挟前行。标准的东欧风格,在笑谈中处处透露讽喻和无奈。记住,人只有在崩溃、脱轨、失序之后,才能回到真正自己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中式传统:你要学会苦中作乐。#BJIFF2025Act5
3星半
一个小人物的一生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传奇.
片中没什么帅哥美女,但是导演运用了欧洲电影的搞笑方式,把一个小人物的辛酸人生经历完整的记录下来,最喜欢的是结局,兜兜转转大半生,影片开头时的小贩和乘客,竟又能有缘坐在一起喝杯啤酒,所谓金钱名利,此时不过是过眼烟云……
有点像捷克版的『三毛从军记』 小人物大历史的黑色喜剧 风格很喜欢 但在细节上还有待加强
Menzel 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