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猫,铲屎官们一定都眼睛眯起,嘴角上扬,心情舒畅,爱心泛滥。
今天我要强烈推荐BBC最新力作《大猫》!!
目前只出了第一集,但豆瓣这里的评分却已高达9.6!
啥都不说了,先上图吧▼▼▼
很可爱吧,但如果你想撸一下……哦,NO。
上图的猫叫锈斑豹猫,它是猫类动物中最稀有的萌萌猫。
野生猫里,它是最小的物种之一了。
它体积轻盈,眼大迷人,行动敏捷,善于隐藏。
它跑起来更萌,有一种纯天然的痴呆萌气儿……不过,它是食肉的。
同样食肉的,还有生活在非洲的狮子,是猫科动物中唯一一种群居动物。
狮群以家族为依托存在着,勇猛地维护着万兽之王的称号。
它们是非洲草原上最勇猛的猎手。
在天寒地冻森林里徘徊的西伯利亚虎
在潘塔纳尔湿地里轻松捕食鳄鱼的美洲豹这样的大猫你敢惹吗?
最佳跳高能手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灌木丛中的长尾虎猫,行动敏捷,判断精准,是猫科中最优秀的跳高能手。
自然界中猫无所不能,无所不在。
征服了喜马拉雅的雪豹,是最孤独的求生者。
一头渴望拥有爱人的雄豹,日复一日在广袤的荒野里寻找……当嗅到了异性的留下的痕迹时,它贪恋味道,竟激动的久久不舍离去。
不禁黯然,这可能是它最后一次交配的机会了。
毕竟雪豹越来越少了。
非洲花豹,作为最隐秘的猫科动物,它们的命运比雪豹好了太多。
有伴侣孩子,花豹要做的只是捕猎,捕猎,捕猎。
生活在最南方的美洲狮,天天吃企鹅,拥有最锐利的眼睛,却是最残忍的捕猎者。
大脚猫——加拿大猞猁,唯一的美食是雪兔。
虽然雪兔繁殖快速,但小猩还是忍不住“兔兔那么可爱……”
话说猞猁机警,捕猎迅速。
长相帅萌,相当猫性……
而天生的运动健将——猎豹则拥有最忧郁的面相,最暴躁的性情,最快捷的速度。
BBC的大猫家族,第一集共放出了近十种猫科动物,它们或漫步冰原,或奔驰大草原,或涉水,或爬树……它们的大眼睛闪闪有神,爪子锋利,身手不凡,虽不可亵玩却吸睛无数。
2当然,除了“可爱”的大猫家族,BBC的制作极具美感。
画面清晰动人,恢弘明净,十分赏心悦目。
根据拍摄猫科动物种类的不同,背景音效也有所不同,欢快轻巧的,危险沉稳的,自信狂野的……如非洲狮子凶猛捕猎,配乐如士兵出击般激昂磅礴;锈斑豹猫灵动可爱,调皮悠扬的音律尽显悠扬动人。
当然最震撼的,莫过于自然界最真实的厮杀声,无特效,无剪辑,碾压众多流行曲。
3BBC的纪录片,向来是质量保证,《大猫》也不例外。
耗时两年,走遍全球,烈日酷暑,雨雪冰雹。
去零下63℃的北极寻找“大脚怪”猞猁,在珠穆拉玛峰海拔4000米处探望孤独的雪豹。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非人的环境中待上4、5个星期,也未必能寻得一丝神秘的身影。
可是他们却似乎总能创造奇迹。
经过数个月的准备,走过陡峭的悬崖。
披上满身白雪。
当雪豹现身的时候,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不由自主地哭了。
但他们都知道,这也还只是这部纪录片成功的第一步。
4《大猫》里的拍摄镜头一如既往的出彩,动静结合,远近相宜。
对于如何实现超近距离拍摄并且捕捉到惊险刺激的画面,BBC算是非常老道了,也创造过不少奇特搞笑却十分有效的器材。
比如,会动的大象便便▼
重量级河马▼
或者是只会傻傻张开嘴,像木头一样的“吞拿鱼”▼
他们还试过将50台摄像机放在假企鹅和假石头里,走上了调戏企鹅的不归路▼
最搞笑的是,这只摄像机假企鹅后来竟然带走了一大堆真企鹅……
甚至长着四个轮子的小企鹅也毫不费力地混进了企鹅群……
而在纪录片《大猫》里,BBC又再一次脑洞大开。
为了以猎物的视角拍摄猎豹捕猎时的速度、动作变化等细节,他们给一架高速摄影车安装了一个稳定的慢动作摄像机。
作为时速可以达到115公里,世界上在陆地奔跑得最快的动物。
猎豹的奔跑技能在这短短3分钟,用最直观的方式得到了诠释。
此外,《大猫》的叙事技巧也依照BBC工业化流程。
开场怎么设置、每个段落的长度到了多少是观众忍受极限、宏观与个体如何处理,BBC都会邀请专门的机构做心理、数据分析。
最终成片中的每一段情节都是根据观众心理及科学依据制定出的标准。
严格,但却切中要害。
然而,BBC的《大猫》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除了对其拍摄手法的震撼之外,更多的则是纪录片所表达出的对大自然的敬畏。
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毫无节制的大量捕杀,猫科动物的种类目前已经锐减到了40余种,并且大部分的类种已经进入到了濒临灭绝的状态。
一个家族,40种不同面孔。
这是《大猫》的开篇语。
我们通过这部纪录片看到40种大猫勇猛的、可爱的、温柔的、孤独的、为生存而奋力的所有真实状态,为之入迷、为之震撼、为之心疼。
在豆瓣的话题讨论区,有人问:“再过20年,这些物种还能剩多少?
”答案没有人知道。
但若因此而让众人开始在意,或许就是最佳的观影感想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猩球】,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下哦)
BBC不愧是纪录片的业界标杆啊,刚刚用琉璃一般透彻的镜头,让《蓝色海洋 2》席卷了一把全世界观众的眼睛,接着就用毛茸茸,暖烘烘的镜头,来跟踪拍摄猫科动物,再一次席卷全世界爱猫人士的身心。
(不说了,看见那么多的猫科动物毛茸茸的身体在眼前晃来晃去,我的身体都酥软了!
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啊……)
猫科,大体分为三亚属,总共15属38种。
而BBC跨年推出的这部纪录片,将分布在世界上那个达到角落里的40种猫科动物挨个搜罗了一遍。
从体型最大的虎,到最为强壮的非洲狮再到体型最小的锈斑豹猫,都是经历过大自然无数年岁月洗礼而存活下来的胜利者,(好像就猫这一类屈尊降贵当了人类的宠物,其他的猫科动物性子高贵着呢!
)都是些实打实的肉食性动物,一贯的眼神坚定,无肉不欢。
(想想这加拿大猞猁吃的是更软糯的毛茸茸的雪兔,我心下不忍。
兔兔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嗯哼,咳咳……差点跑题!
)
镜头先关注的是非洲莫桑比克的狮群,一只后腿受伤的母狮如何照顾自己和她的三只幼崽,如何团结整个狮群狩猎获取食物,因为过于严峻的生存环境的压迫,使得他们没有那般温情脉脉,所有的行为都是原始而直接,身负伤痛也要为活下去而奋斗,好一篇平民励志故事!
接下来,斯里兰卡雨林里,体型最小的锈斑豹猫闪亮登场。
身为体型最小的猫科动物,却有最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手掌大小的体型,却要在庞大的森林里坚强求存。
所以它们无所畏惧的利用灵活的体型,敏捷的动作,和优于人类六倍有余的视觉在危险密布的热带雨林里探索整个世界!
而在喜马拉雅的冰雪山脊之上,雪豹在贫瘠的山野里呼唤,所期待的不是食物与温饱,而是一个可以交配的异性伴侣。
只是,他们那领地意识强大到几十公里互不往来的性子,以及日渐减少的数量,注定了的他们百年孤独的命运,让他日复一日回荡在山间的呼唤,显得格外的凄凉。
(这一段拍摄作为第一集正片最后的花絮,让观众见识了摄制组拍摄的艰辛。
整个拍摄环境在喜马拉雅山脉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区,蹲守接近一个月,终于在一定距离内抓拍到他求偶和划分领地的一系列行为。
比如蹭味道和滋尿这样相对猫科动物较为隐秘的镜头。
)
前面提及的三种都还是自然界里自由自在的精灵,而到非洲猎豹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类干预的痕迹。
不论是猎豹母亲脖子上的定位项圈,还是加拿大猞猁耳朵上留下的科研标记,都在无时不刻的提醒我们,人类对于整个自然界所施加的干预。
有保护他们免受额外的伤害为好意的初衷,也有人类生活逐渐侵蚀他们愈加宝贵的领地的无奈。
(猫科动物的领地意识和独居属性,使得他的生存领地至关重要,一旦领地受侵扰,他们会采取逆行的进化策略来保证自身安全。
通常会选择迁移,抛弃现有居住地。
但是逼迫过激,他们甚至于选择性的断绝生育来躲避外来侵袭。
而这样的行为,只会进一步导致他们数量的减少,进而导致整个族群数量的减少和生存的愈加困难!
)
(长脚山猫利用人类冶炼的池塘招引老鼠的特性捕食,但是,老鼠的体内所沉积的重金属估计也全部积攒到他的体内了!
)《大猫》的整个拍摄周期不如《蓝色星球2》那样漫长,但是他的地域跨度极其广泛,其累计的工作量相比其他纪录片也不遑多让。
因为整个拍摄过程的地区遍布全球,从最为酷热的非洲沙漠到最为寒冷的加拿大雪原,从物产丰沛的热带雨林再到干涸荒凉的喜马拉雅山脊,每一处的拍摄都尽力拍出当地的地质特点,然后贴合当地猫科动物的生存状态,用一种大全景的叙事手法,为观众勾勒出整个世界的一个猫科动物分布以及生活状态图谱!
因为是多个摄制组协同拍摄,所以,《大猫》的镜像风格命运《蓝色星球》那般统一,整体上显得表现手法过于多样,缺乏一贯性。
有些地方浓墨重彩,宛若油画。
有些地方过于写实,完全是电视纪录片的镜头特色。
而这些多手法,多角度的拍摄手法,让观众尽可能近距离的观察平时接触不到的这些擅长隐蔽自己的伪装天才们。
(红外线夜视镜头捕捉到的美洲虎捕杀海龟的镜头,镜头本身就带着一种冷意。
) 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些集合力量和敏捷的精灵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满足人类那天真的好奇心,同时,又通过镜头里夹杂的不和谐因素不动声色的表明,人类工业发展在无形中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雪豹生存地域里越来越少的雌雄分布,猎豹脖子上的追踪器,加拿大猞猁身上的卫星定位系统,长脚山猫到人类开采区捕食以及逐渐积聚在体内的人类矿物质……等等行为,不论是从整体数量还是基因质量,都在有形无形的影响着整个猫科动物的生存。
而作为食物链系统里不可或缺的高端捕猎者,一旦猫科动物的数量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必然随之而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不要成天陷落在猫科动物软绵绵的皮毛诱惑里,要想真正的爱护他们,不如多看看其他猫科动物的生存环境。
毕竟,这也算是在照顾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已首发于百度电影吧!
2022虎年马上到,心血来潮忽然很想了解一下老虎,不如把《大猫》里的近40种猫科动物一起看了,也认识认识老虎的近亲,不得不说,都很有胆量!
印象最深的是一只生活在海边的短尾猫,因为失去了一只眼睛,捕猎行动难度加倍,而它看上的猎物居然是海鸥!
反复失败后终于成功,后来甚至差点同时捕获两只海鸥。
先下决心,再有耐心,哪怕失败,每次尝试也都在帮助这只短尾猫提高技能。
接着是唯一群居的猫科动物——狮子。
它们和大象、海豚这类群居动物一样,也是更为聪明的猫科动物。
它们在社交中学习同伴的行为,能更轻松地打开从来没有见过的机关箱子。
另外,有兄弟姐妹的猫科动物,在一起打打闹闹,学习生存技能时,也会比单独一只协调能力更强,反应更灵活。
这一点让我对小时候和弟弟的打闹有了新的认识,原来我们是在互相训练呀!
最后,动物保护组织保护大猫的故事各式各样,并且仍在进行,有共同生活的,有默默观察的,有奔走乡间普及教育的,也有争取资金赔付农民损失的,协助村民搬迁的…想持续跟进了解,可以在B站上看@狮语者凯文 拍的狮群生活Vlog,真是神奇又有趣!
向所有保护动物未来的人们致敬。
今晚看了一集big cats。
刚开始就是一边看着纪录片里的大猫们跟身边的某只猪猫无限类似的各种小动作一边慈母笑,但是看到后面“孤独的喜马拉雅雪豹”(旁白用语),差点看哭了。
对我来说可能孤独不是一个对的形容词,因为太主观了,更像是人类把自己对一些主观感受强加到这只大猫身上。
刚开始纪录片提到雪豹的时候说他孤独,镜头里的他貌似也很孤独,形单影只在世界之巅的苍茫大雪中四处奔走,苦苦寻觅着妹子,再配上嗓音低沉节奏缓慢的旁白,真的好像很悲伤的样子,可是并没有让我很有共鸣,更多的是一种旁观的角度,在窥探另一个物种的世界。
但到第1集最后片尾,片子讲述摄制组跟拍雪豹的过程,拍到他们第1次找到这只雪豹的时候,又哭又笑、惊喜万分的是摄制组,雪豹本猫非常淡定。
而且看他的眼神,感觉他已经完全意识到自己在被人观察和注视着,但他就是一副老子根本不在乎的样子,也不管这些人盯着他要干嘛,舒舒服服的晒着太阳,呼噜噜地睡了整整7个小时才起身,特别无所谓。
直到这个时候,我真的深深地被这只雪豹打动了。
在这苍茫的大雪中,他独身一豹,年老体衰食物稀缺生活不易,还要孤身走一个星期走遍自己的领地留下气味征婚,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呢,他依然一种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晒的太阳老子得晒足了的架势,一副洒脱不羁及时行乐混不吝的样子,像极了一个隐于雪山里的奇侠隐者。
看着他,我突然就明白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猫科动物了,他们是独行侠,喜欢独自行动,享受个体空间,他们聪明、敏锐、灵巧,是强大从容的捕猎者,但该放松的时候放松,该犯懒的时候犯懒,该享受的时候享受,捕猎的时候也有一种力量与灵动并存的美感。
可以说,他们拥有一种我很向往的生活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我也算是一个拥有猫型人格的人吧。
2019.0721刚看完第七季,讲解员好幽默,会给猫猫们的行为和叫声加上翻译,纪录片有了他们觉得更贴近生活。
花豹、狮子家庭为了生存都竭尽全力,各显本领,捕食的时候觉得好聪明。
当然也有看的着急的时候,粗心的托托他妈经常丢了娃(虽然也知道她独自在天敌堆里带娃已是十分不易),还好求生欲极强的托托都能找到妈妈,可惜最后还是没了థ౪థ花豹贝拉简直是个捕食天才,成功率超高,每次都急得想你赶紧吃点吧,落肚为安,别又让狮子或者啃老的大儿子抢走。
雄狮佩奇那段开小差的情节也是精虫上脑了,怪不得四只母狮子嫌弃的耍闹它。
去刷其他季啦,撸完小猫小狗撸大猫,喵喵喵开心2019.0728第八季 上季失去托托的花豹又迎来了三个新的小生命,看上去带娃技巧提升了不少。
贝拉女王终于不用养活超龄大娃子了,年纪不小了,一个人过多好,别再生了。。
狮子鬣狗等等夹缝中求生存也是不易。
上季勾搭佩奇的母狮子当上了单亲妈妈,还是四个狮娃子的,唉,狮生不易,给自己找了多少麻烦。
??
我不要面子的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拍的真的好,这点上bbc真的赢了,again感谢高科技拍摄技术带来的观影可能嘿嘿嘿∠( ᐛ 」∠)_剪辑比较乱,part1 2剪辑掺进去后边要介绍的未知动物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ps: 猞猁太可爱了吧,天啊,可爱的东西就是吃可爱长大的啊,吃的雪兔也好可爱。
(嗯?
总觉得哪里怪怪的?
三集的节奏非常棒从简单的吸猫到开始思考what if they go extinct?I was amazed and in awe.The driving passion people feel for cats is now their greatest hope for survival......What makes us so complacent?
我觉得这个片子的确很好看,但是这些猫科动物现在可能比拍的时候多了吧,再说也许现在又有人在偷猎呢(现在是2020年)。
还有我要纠正一下第二集里的错误:大羚羊英文原意为Eland,oryx是整个羚羊这一大类种群(不单指大羚羊)。
另外bobcat到底是个啥???
还有还有Tiger和Lion都是指一大类动物,为啥这个片里总用这些词来翻译一个种(或亚种)呢??????????????????
剧情简介:《大猫》记录了非洲狮、美洲豹、猞猁、豹猫等众多野生猫科动物的自然生活。
先看一眼大喵们壁纸级别的生活环境:
再来点高清大脸照,这颜,大家品品。
同一个家族,40种不同的面孔:
这是猎豹,它们是陆地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这是美洲豹,能一口咬断宽吻凯门鳄的咽喉:
还有这个叫猞狸的家伙,居住在零下63摄氏度的冰天雪地,行踪诡异:
这种长尾虎猫,身手敏捷,能在树冠中穿梭自如:
还能精准越过树木间长达4米的空隙。
锈斑豹猫是世界上最小的猫科动物,只有人类手掌的大小,叫起来也是奶声奶气。
身体小,能力却不小。
锈斑豹猫的视力比人类强5倍。
听觉和嗅觉也非常发达,可以听到人类完全听不到的声音,区分10亿种不同的气味。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催着它勇敢地探索着脚下的这片斯里兰卡雨林。
而在喜马拉雅山上,则居住着世界上最孤独的猫科动物——雪豹:
领地的广阔,独居的习性,加上喜马拉雅山上的暴风雪,让雪豹连找对象都特别难。
因此,每只成年的雪豹都必须具备长途求偶能力。
为了找到配偶,雪豹会在自己的领地范围内通过特殊方式留下自己的气味。
磨蹭自己的身体,然后喷射尿液……
刺鼻的尿液中实则携带着它的相亲简介:单身,男,渴望约会。
通常情况下,它们要花一周以上的时间才能将自己的气味遍布领地,求偶成功更是遥遥无期。
雪豹——最孤独的大喵,实锤了。
看点:吸猫一时爽,一直吸猫一直爽。
《大猫》集齐了世界上40种猫科动物,有的威武凶悍,想撸也没胆,有的可爱到想揣在口袋里带走……各式各样,你想吸的都有啦。
重度猫奴绝对不能错过的纪录片!
BBC这部纪录片让我们见识到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猫科的面孔。
不只是他们的模样,我们得以一窥他们的生活习性。
录影机取代了我们的眼睛,带着我们探索这些神秘生物的世界。
特别感谢摄影团队以及为保护猫科付出无限努力的每一位,看到他们为拍摄到这些猫咪而激动万分,感动落泪时,真的非常佩服他们的热忱。
希望这部纪录片可以让更多人更加认识这些迷人的生物,让他们可以继续在这蓝色星球上繁衍下去。
适合给小朋友看的教育片
结构混乱 死亡可爱
几乎没有故事性?每种猫科只有很短的一个片段。只靠萌撑起来。
画面很好看,信息很少,过于跳跃。有一种感觉,近年来的纪录片越来越没劲了。
我都要跪舔腾讯视频的杜比模式了,太清晰了,就像在我眼前捕食一样。终于知道啥叫舔屏了!
好好好
高要求的跟bbc其他纪律片比,解说声音跟解说词都无趣,拍的画面也平平无奇没啥深度的
年纪大了,看得我哭的停不下来,这个地球,太美了。
这个卡维尔大哥一点都没有我的卡维尔大哥带感,这么社会主义的名字,说话却带着苏联解体的忧伤,本片重复镜头太多,个人觉得就是花钱收集剪切配音混的一个纪录片,逻辑比较乱,正经的,我感觉,北京野生动物园,也能看。
当我看到那位大叔躺在狮子肚皮上刷手机时,嫉妒使我咬牙切齿面目全非
比较流水化,一般
高速摄影很新奇,但是几个不同猫科动物之间的衔接没有地球脉动高明
叙述线并不新鲜,把动物当人来描绘分几条叙述线这活紧爷赵忠祥的《动物世界》就这么干的,主要是影片的画面,怎么拍出来的!
看了大猫回头看下我家的小猫,大小都是猫。
总觉得关键镜头被切掉了。比如交配,比如血肉啃食,比如拉屎,这么生活气息的镜头,一个也没有,就是一堆猫跑来跑去,追逐,咬脖子,充满了一种竞争时代的特点。
敏捷机警强悍残忍孤傲大胆勇敢坚毅隐秘速度力量技巧策略多样化适应力威风堂堂完美的猎捕机器某些动物比我们想象的“文明”一点
Ep1:巴掌大的锈斑豹猫也太可爱了。你们人类真孬啊,用无人机骗猎豹浪费宝贵的体力。Ep2:黑足猫小胖脸伏地走看起来憨憨的结果抓鸟一蹦三尺高摄像机连影子都追不到,捕猎成功率居然能有60%,好帅。Ep3:救救猫猫……
感觉有点零散,小型猫科有点多,能看到云豹不错,想看更多的大型猫科
3.5 第三集感觉很违和(指和前两集比)
画面很好,内容重复且有点低质。关于狮子的实验真的太轻浮了,我家猫可比那聪明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