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为病人(或者应该说客户)救命的,如Adam最后所说“Day in day out, going the extra mile to keep the rest of us on the road.”,病人会出现各式紧急情况,医生则需随时待命,毕竟你失去的只是你的休息、对亲友的陪伴以及重压之下的心理健康,而病人可能会失去的可是她们的生命啊!
NHS永远拥挤的床位,破烂的设备,嘈杂的走廊,没好气的上司,这部剧还挺克制,没有展现出更多不安分的病人,虽然这肯定也不在少数。
所有的重担都压在医生一个人头上,人得心理得多么强大才能survive这一切。
我一直都很尊敬学医的人。
那些最勤奋,最聪明的头脑将大好青春投入到日复一日地苦读中,辛苦地通过医学考试,最后留给他们的未来却是仿佛看不见光的。
当然,治病救人后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能再次点起心中的火苗,但这本就是医生这份职业应有的,而不是应该用来抵消整个系统的乏力给人带来的无尽疲惫。
看过这部剧以后稍微在网上了解了一下NHS的运行情况,看完以后觉得实在是一团乱麻,那么多政客也没能解决的问题我也不知道该说啥了,希望还能抢救一下。
财政开支不足和过度私有化的问题在疫情下更加突出,离这部剧的背景年代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不知道像Adam和Shruti这样过着艰辛日子的医生是否越来越多,或者他们已经都选择离开了这个体系。
电视剧改编得还是比原作和现实光明了点,Adam最后又回到了医院,也许可能还有第二季?
但现实中Adam离开了医院,变成了一名作家,但我觉得他所带来的改变未必比他作为一名医生所能带来的小。
鲁迅当年弃医从文,是因为学医真救不了中国人。
Adam Kay弃医从文,是学医救得了病人但却救不了医生自己。
这算是我看过的第二部医疗剧,上一部还是《医龙》,主要是在看医生耍帅完成各种高难度操作,但这部却展现了更多那些医术精湛的医生的脆弱一面,我觉得也更接近真实。
你知道去私立医院值班一个晚上就有1000可以赚,在那生一次孩子要上万,够你度假20次,但买来的是芦笋烩饭和漂亮的枝形吊灯,而那可能是她们离开这个世界前见到的最后一样东西。
那个介绍职位的同学说已经转行了三个医生每个人都在拿六位数工资。
你不停地错过爱人,朋友,亲人的人生,而你自己除了工作以外很难有被称得上是生活的片段。
但你也知道那些母亲,那些孩子,那些奶奶们还需要你。
你知道自己明明很擅长行医。
原著结尾他写道:“我希望各位读者能记住:下次政府再向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开火时,请不要随便轻信政客们的谎言。
想一想每位医疗工作者为这份工作所付出的代价,无论是家庭层面还是职业层面。
请记住,他们从事的几乎是一份不可思议的工作,每个人都时刻用尽全力做到最好。
你在医院里的经历可能是很痛苦的,但对于他们来说,痛苦只会是成倍的。
”电视剧里直到最后才让Adam西装革履地对着法庭讲出一番宣言,其余时间都没有类似的抒发,只是真实地描绘妇产科的日常。
有惊险的手术,有同事关系,有医患关系,有上下级关系,有要面临的诉讼,有官员来访,还有家庭关系。
七集的短短篇幅并没有过度偏重于哪个方面,而是面面俱到地还原了妇产科医生的生活。
原著里的Adam分裂成了稍微junior的Shruti和senior的Adam,但我没想到这个更青涩的Adam会终结在这里,看得真的很难过。
借着这个新人物还穿插进来一些对种族、移民和阶层的讨论,真的是很好的创新。
我也很难不想到陶勇医生,他因为病人的报复再也不能走上手术台,但和Adam一样,他现在以另一种角色让人们了解到医生这个光辉名号下的心酸,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他一直温柔地注视着这个早产儿,那些血腥的场景不断闪回,误诊的愧疚怎么也摆脱不掉。
母亲感谢他救了她们的命,但又有谁来拯救他呢?
我想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
首先更多的人们能够站在医生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压力,当我们作为病人求医时也能对他们的处境多些了解,不至于更多的矛盾把更多的优秀医生逼走;其次也会推动政府把更多资源投入到需要的地方吧。
真的是很优秀的作品,在人物塑造、剧本编写、社会价值,各种意义上都很优秀,希望有更多人能欣赏。
决定结束一切的那天Shruti很好地处理了工作中的问题,得到了同乡、主管医生和Adam的认可,通过了考试,完成了从菜鸟实习生到能独当一面的专业医生的蜕变。
不论是从剧情发展还是人物自身的成长,关于Shruti的故事都达到了高潮,然后她下坠了,在对着镜头说“I am sorry,l really did try.”之后。
Shruti不是懦夫,她不是在用结束一切逃避困难的考试或者是人生的其他困难,她是有能力去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的人,她就像最后父母、同事赞美的那样优秀,并且她自己也很清楚这一切。
与一开始学到任何新东西都会雀跃不已的Shruti相比,现在的她如同上了发条的机械一样麻木,在耗尽能量之前完成工作,不知道怎么和父母谈论自己的真实生活,尝试与对她有意思的同事约会也无果,情感已经被高速轮转的工作吞噬殆尽了。
如果说Shruti有什么人生愿望清单,我想在此刻她已经勾画完成了上面的所有项目,并且她可以预见,余生不过是在疲惫中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几个月,没有好转,没有尽头。
那么在此刻终结也未尝不可。
伤痕累累的Shruti以她的方式与这个积重难返的体系同归于尽,完成仅几个人可见的爆炸,燃尽她生命的最后一点星火。
最后一集最后一幕,Adam穿着崭新熨贴的白衬衣,眼睛里也有了光彩,虽然毒舌仍在,但看着不再是前面六集丧到不行的模样。
这一幕之前,是Adam脱掉衣服跳进湖里,想必到最后一幕时,Adam也已经把自己的精神清洗了一遍,he survived.同样在这一幕,Adam再一次“意外”帮助一名车里的产妇接生,但这一次,也是全剧中唯一一次,他的衣服没被弄脏,没有沾上任何不可名状的东西(相比之前的血迹、呕吐物、精液、灰尘等等)。
我想这也暗示着,Adam之后不会像以前那样,轻易深陷环境的淤泥,轻易被周遭污染,甚至被吞噬。
所以,虽然最后一集看得我哭到不行,但我还是被这样的结局轻轻抚慰住了。
然而冷静下来后,我又开始反思自己的“被抚慰”,甚至开始警惕,这样的抚慰来得太容易了,就像Shruti哀悼仪式上那棵弱小的橡树,被随意栽下,日后不久就会被随意践踏。
本篇影评,我试着从Adam和Shruti两个人,慢慢道来我这份矛盾的观后感。
必须在「个体」层面才能理解的Adam有人觉得本剧主cp结局be了,因为Adam最后还是当回了医生。
但我想说,Adam让人讨厌并不是因为他是医生,而仅仅因为他是Adam,所以,我相信Adam和Harry一定会复合(能不能走到最后另说)。
因为Harry爱的,就是作为Adam的Adam,如果不是,那么在Adam当医生这两年里,二人早分手八百次了。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一集当Adam兴冲冲地对Harry说自己打算不再做医生了,进而希望二人再尝试一次的时候,Harry反而拒绝了:I don't think it was that simple是的,如果轻易归咎到医生这个职业上,Adam其实还是在逃避自己的性格缺陷,Tracy曾一针见血:如果你恨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许你只是恨你自己(if you go round life hating everybody you meet, maybe you hate yourself)Adam是一个无法与自己和平相处的人,他无法诚实地、安然地面对自己,因此也无法坦诚地、友善地面对他人。
他自命不凡,居高临下,以为自己最聪明,以为自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if not all),以为自己很擅长工作……这也是我很佩服编剧的一点,TA要写的并不是一个“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主角,TA要写的,就是一个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的人,会玩忽职守,会自高自大,会对下属不耐烦,会对上司阿谀奉承,会冷嘲热讽,会懦弱无能,不会做手术就是不会做手术,没有爽文反转,也没有什么天赋异禀。
因此只看第一集的话会很容易弃剧,我看到有一条只给了一星的短评写道:在手术室接电话?
雷死我了。
哈哈不妨对此深究一下。
我们习惯了主角是不一样的,或神神叨叨,或不按常理出牌,在这样的先入为主下,无法接受“在手术室接电话”的背后,其实是对编剧的不满,觉得编剧为了塑造“不一样的”主角人设什么剧情都写得出来。
但编剧写这样的剧情,并不是为了写出Adam的不一样,编剧的本意是想说,对,Adam就是这么一个烂透了的人。
你觉得雷就对了。
但不是编剧雷,是Adam雷。
而身为医生,只不过是把这种性格缺陷放大了。
Harry完全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会对Adam说:being a doctor is who you are,扪心自问,你真的想放弃吗?
Adam沉默了:I don't think I can接着Harry抱住他,轻声说了两遍:it's ok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还会有比Harry更好的男朋友吗?
不会了,Adam你这个烂人真是走运。
必须在「机制」层面才能理解的ShrutiShruti真的。
这个人物是全剧最沉痛的、最让人意难平的人物。
第六集是Shruti大放异彩的一集,她彻底成长为一个能准确判断、果断行动、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成熟医生,甚至主角Adam在这一集都只能在她后面打下手,两个人的权力关系瞬间倒置。
但即便如此,这些所谓的“成长”依然没能挽回Shruti。
而我们之所以能把第六集发生的种种,理解为“成长”,是因为我们还属于“正常人”,我们作出的反应是主流价值下的反应。
但Shruti,她早就异化了。
这种异化早有端倪。
还记得那对不幸胎死腹中的黑人夫妇吗,Shruti对他们的安慰是:你们其实不需要把它看成是一个生命,它只是a bunch of cells早在这个时候,Shruti就无法正常感知生命了。
深陷在畸形的NHS下,自身也被压抑到心理扭曲,于是只能用更扭曲的方式拯救(解脱)自己。
但Shruti的异化源于何处?
比如源于她和顾问医生Miss Houghton的那番餐桌谈话,后者的直言不讳和冷酷无情,彻底浇灭了Shruti心底的希望,这些希望甚至还没来得及长出形状。
但还可以追溯得更远一点,因为如果只停留在这里的话,我们还是容易把它归结为工作环境的恶劣,那为什么Adam没有自杀?
为什么Tracy没有自杀?
Adam当然没有自杀,因为他有一个愿意理解自己包容自己的男朋友,因为他更有一个良好的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主流出身背景。
对比一下Adam和Shruti两个人居住的公寓,看到后者的时候,我忍不住就要落泪。
一张木板床,一张薄床单,床对面就是灶台,从来没有使用过,冰箱空荡荡,只有一盒过期的牛奶,厕所呢,一个杯子一根牙刷,我甚至没看到任何护肤品。
Shruti就是一个底层因素集合体的化身。
也许会有人说,Shruti至少上了大学,踏入了代表精英阶层的医生一职。
但不妨把自己代入Shruti,当你以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摆脱底层的路,却发现它背后的机制依然畸形残酷,依然牢不可破,这样的打击,往往更甚。
Shruti死于机制的恶,不仅仅是NHS的恶,也是阶层机制的恶,是移民机制,是性别机制的恶。
然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并不是不知道,相反,每个看完本剧的观众都能get到“Shruti死于机制的恶”这句话,但然后呢?
就像Shruti在医院的哀悼仪式,我本以为编剧会在这场戏上安排各种泪点,但实际上这个仪式充满陈词滥调,充满敷衍了事,甚至人们流的眼泪,也只是例行公事。
当Adam鼓起勇气问Miss Houghton,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个调查之类的东西。
Miss Houghton一如既往不屑一顾的样子,那你应该去政府部门工作。
Adam立马怯懦了,what do we do now, then?well, we all toddle off back to work, don't we?这就是Shruti的然后。
可悲吗?
可悲。
真实吗?
真实。
但,就这样吗?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警惕自己被结局“抚慰”了的原因——因为这种“抚慰”,来自个人精神的刷新,而不是来自机制的变革。
这一个Adam改变了,但下一个Shruti呢?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电视剧其实最后也自我放弃了,停留在新自由主义的解决方案上。
本剧前面铺垫的对环境机制的批判精神,最后也不过沦为了大众文化的消费品。
最后。
看到一个影评说本剧的中文翻译“疼痛难免”不是很好,没有力度,建议改成“疼痛难忍”,直面剧中展现出的种种“疼痛”。
但我觉得“疼痛难免”很恰当,自嘲得很恰当。
难免嘛。
Part 1在第五集的39分钟,Tracy对男主的那段诘问撑起了这个剧的另一层架构。
Tracy:You refused to call your consultant, even though you knew you were out of your depth with Erika......You assaulted your patients, that’s what that is. If you cut someone’s tattoo-assault. Taking personal phone calls during deliveries? And disconnecting the emergency alarms? You are a liability. And what about bullying Erika into dropping her perfectly valid complaint? That was the cherry on the top of the whole cake of shit. It’s pride and it’s dishonesty, it’s arrogance and it’s entitlement. You think you are the cleverest person in the room. And that make you dangerous.......这段诘问直接动摇了(或者是明确了,毕竟作者开始借Tracy之口开始“审判”和提出另一个视角下的见解)支撑这个剧至此的两个核心元素的地位:男主以及喜剧元素。
在这剧改编之前,我一直很好奇原作中那些作为文字存在时可读性极高的直言直语如果摆在具体的场景里,是否会将其中唐突和冒犯的一面更显性化。
毕竟讲笑话和做喜剧都是微妙的艺术,要选择合适的培养皿,调至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再加入必要的催化剂,才能使事件/物质中的喜剧成分显形。
喜剧不是一个已经提纯后的笑料,它是必须基于原始物质的的见解和表达,它本身就是一个最强力的观点,有时候甚至强到可以看似反过来重塑现实、“误导”观众和读者的观感。
但如果对原始物质性质的判断错误、观点平庸,那就往往会趋于冒犯、恶意以及无趣。
庆幸于这部剧基本具备了各种良好的配件来模拟那个内部条件适宜的培养皿:不止一位演员恰切的表现力、对值得着重探讨的话题和细节的敏锐捕捉和铺陈、姑且算基于当下良心或境况的直言,这几点条件共同促成了这部剧里喜剧元素在培养皿里显形,它们完美妥帖地从原始物质中滋生然后附着在上面,剧情非常流畅松软地游走在原始物质和喜剧元素之间,这其间无需生硬地切割和转折,只因它们可以看作一个物理上的整体,拥有一个共同的供剧情线穿梭的空间。
但是在第五集中,几个促成了喜剧元素显形的条件被这段台词侵入,本身密闭且安全的培养皿被暴露在原本空气中。
被合理提取及显性后的喜剧成分与现实以及作者真正观点的粘合&剥离问题是个有趣的问题。
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观点和某种意义上的正义似乎是被公然运用的喜剧元素的深层意义,但在Tracy的这番话中,惊人地,男主本身甚至男主的被默认为具有作者立场属性的喜剧元素部分被质疑和反驳了。
之前认为有趣的是否还是真的有趣(或者是值得赞许),那每一个生活瞬间的不经意的一些习惯、动作和倾向所带来的趣味性都可以被这段话所包含的视角生生折断,这是一个在喜剧甚至包含喜剧元素的剧情戏里都很少见的一笔。
之前的铺陈了五集的喜剧式观点铺陈和晕染被第五集的一段话侵入,但也因此使得这部剧的视角和立场产生有趣的偏移:第五集临近结尾处这段诘问的出现直接挑明了第五集的功能性(然后再由此看下去,也会发现第六集和第七集也颇具功能性。
所以这是前四集和后三集是两位导演的原因之一吗)第五集是自诘:Adam是anti-hero型角色,但在观众已经习惯了他视角下的正义(包含了一些喜剧元素所赋予的)与其共情后,他依然值得拿来再审视和推敲的。
这是编剧(即原著作者)难得的清醒:你很痛苦也相当尽力,但你的一些性格和作为依然不具有正义立场。
但哪怕如此,这个角色也不会为自己再辩解或是悔过或是与同事争吵,在被质疑了专业性之后,他惊讶愤怒伤感无解地像只被逼迫至极限但喑哑了的困兽一样返回他的订婚派对。
他被质疑他身心受创但他不会也无法做出明显地顺应质疑的举动和表示,这便是这个角色的完整性和自我意志。
在这个短暂的对峙中,一层新的视角被架构进来对主角进行诘问但与此同时主角依然保有他所有的痛苦和瑕疵。
这两者被危险地短暂打碎之后又都被很好地强化及拓展了。
由此开来:某种被熟知和默认的喜剧形式(可以指那种用喜剧元素来作为糖衣包装并合理化现实和立场的类型)被编剧又否认了一遍并由此提醒观众:留意现实和喜剧元素之间的杂糅与共存,它们都是恰当且自然的事物,惨痛的压力不足于压制奋起的讥讽触角,悲凉的情绪也不会被少许的毒辣言辞冒犯,反之亦然。
口中的犀利玩笑言语即便博得观众一笑也不代表已为自己成功开脱,随时架构进来的他人视角依然在暗处静待。
这种为男主开脱的同时依然在批驳和质疑的力量,使得共情和间离同时存在。
我想这也是男主角色塑造的一个妙处:呈现出了这个人物身上的偏移常规之处和阴暗面的存在却不去定量前者的数值和后者的面积,让这个混乱又综合的个体在保有这份不完全光明的完整性的同时又时时刻刻在让人同步他的处境和情绪,至此我知道他的“正义”,也知道了我的“正义”。
喜剧元素的提取&显形&存在及其需要的条件之一(即男主本身的个性行为和定位)在这个剧里得到了从形式到内容上的紧密统一,它们几乎被同步认知到,同步发展,但也在同一瞬间被打破,然后各自强化拓宽继而再纠缠重组,非常有机,这个反应几乎就发生在第五集的这段话中。
第六集对私立医院的诘问是对整个医疗界观察和审视的拓宽,第七集是对NHS系统的诘问,这一集有奇怪的割裂之处,有一个值得理解但又与之前所有集数内核力量有所背离的力道:它利用了一个被持续观察和审视角色来说出作者最坚定的立场。
这并非完全不妥,在人物行为逻辑都可以算无误,但却抹杀了这个剧集之前在过失和立场上的犹疑和玩味。
此刻,这份魔力终究为了一封立场鲜明的给NHS的情书而稍稍褪色。
但除了这种观感上的一些问题以外,我没有丝毫立场来指责这份清晰且迫及的处理。
整部剧的细致构架和冷峻开拓以及最后这稍稍disenchanted的倾向,基本皆因编剧对喜剧元素和男主这相互促发和依存的两件套的处理而发展或者偏移,从这点上来说,这是很完备的利用了喜剧元素的剧集。
喜剧不仅仅是“喜剧”两字本身,它是对情绪的深入浸润和信息的高度提取,它是直面现实后眼神稍稍错开但不忘回击和揭示,是遮羞布、障眼法、诡辩术、解剖刀具和蒸馏器械等等的混合体,也许无需纠结于它会促发哪种类型的笑容和笑声或激起了哪些更复杂或者灰暗的情绪。
它甚至可以代表一切次生产品和促使次生产品产生的道具。
喜剧元素和男主除了相互促发和依存以外,两者之间更内在的融合是:作为某种性格的人类,如果他不进行此类模式的日常表达,那他可能都无法直视和承受人类和这个世界。
看采访的时候发现Adam Kay也坚定认为这是个comedy drama,只能深表赞同了orz.Part 2如果结合原作来看,会发现TV的主要内容大致对应的是日记最后导致他辞职的手术事故后的几个月。
尽管时间不一样、事故内容不一样、故事的走向也不一样,但能很明晰地感觉到作者真正想要探讨的问题。
原作中手术事故后那段时间的日子作者在心理和职业规划上经历了什么被寥寥几段带过,但依然能看出那段时间里作者所经历的痛苦:没有相应的支持系统来支撑他心理层面的溃败,他在职业上做出一些改变的尝试但最终依然选择了离开。
这也是为何TV中的故事是那么让人感到混乱和压力重重(不像很多观众期许的那样稍微轻松一些和更日常一些),因为那本就是作者职业生涯中最痛苦时刻的变体。
作者非常克制地在日记里描述了那段时间的经历,但这段经历大概日后在他的脑中不断翻滚,他肯定思考过“人为何放弃”&“医者为何放弃”以及“人为何继续”&“医者为何继续”这种看似完全相反但紧密相关的问题。
于是,他也想探讨另一种走向,为何得以继续,这不仅仅是作者自己命运的另一个支线,也是很多医疗从业者选择继续的心路。
至此,我理解了这为何是一封写给NHS的情书,Adam和Shruti的选择是一个群体复数选择的浓缩,也是Kay本人复杂心绪的投射。
作者本人是清醒的人类,这部TV作品是他的第二次付诸于媒介的思索(不知道他的脱口秀是怎样的),是自我审视后的自我延展,而不是将他的书简单复制粘贴。
自此,书和TV作为脱胎于同一个体经历的两个变体(我倾向于把书作为第一个变体)互相照应相互交织。
你是一个医生,每天工作近16个小时,每天至少要接诊上百位病人和家属,其中不乏奇奇怪怪之辈。
如果遇上夜班,各种科室,各种病症,各种突发情况都要一个人承担。
每个医生身上都会带着一个不停响起的传呼机——大家亲切地称之为“小哔哔”,像失灵的定时炸弹。
医院每日三套手术服的配额根本不够用,早已放凉的盒饭根本来不及吃,病人的投诉不知什么时候会出现,同事的抱怨却时时刻刻都回荡在耳边。
旁边还有实操经验为零的实习生,紧张兮兮地站在一旁,呼吸都很小心......本文改编自一位医生的工作日记,细节之真实让你毫不怀疑作者的医疗行业背景,虽然最后他不堪重负选择了转行。
患者一夜未排尿是因为导尿管被床下的轮子压住了,种族歧视的患者尖叫着不许巴基斯坦裔的医生为她接生,坚信狗可以吃胎盘为什么人不能吃的产妇错吃了血块(当然得知真相后喷了男主角Adam一身),发现产妇的丈夫有家暴倾向后努力营救,却被产妇本人拒绝......这里没有机智的医生生活,没有人间真善美,没有真相大白后的感人转折,没有下班后和多年好友兼大学同学一起组乐队的温馨闲暇。
有的只是不停响起的传呼机,医生之间的相互指责和永远挂在每个人脸上的黑眼圈。
无休止的加班,同事之间的冷漠举报,无处排解的情绪,很快被耗尽的医者仁心,病人和家属的投诉以及各种执业考试和培训,最终耗尽了每一个人。
就像实习医生Shruit在被算是mentor的Adam忽视并毒舌相向了很久之后,终于遇到了资深又善待实习生的Houghton医生,在她的鼓励下亲自接生了三胞胎,还获得了她毫不吝啬的赞美。
Shruit鼓起勇气请教问题,却意外获得了和Houghton医生一起吃饭的机会。
当自我怀疑了太久的Shruit抛出那些疑问,为什么我撑不下来?
为什么工作这么累?
为什么我的父母还以为我做得很好?
为什么还要苦苦挣扎?
Houghton医生毫不掩饰的说,你以为我会说什么,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吗?
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你或许该想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做医生?
就像年轻的玛蒂尔达问杀手莱昂,是不是人生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莱昂回答“总是如此”。
原来如此,实习医生、住院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不管什么时候,人生总是如此艰难。
扛得下去是超人,扛不住才是常态。
于是Adam多次在停车场自己的车里睡着,不断闪回手术事故的画面,搞砸了自己的订婚派对,伤害了最亲近的伴侣和朋友。
Shruit每天不是备考就是工作,放弃了所有的生活和社交,终于在独当一面成为可靠医生并顺利通过考试的时候,用一句“对不起,我真的尽力了”宣告自己生命的结束。
Houghton医生耐心安抚病人和家属,冷漠指出实习生所做完全不合格。
主治医师Lockhart成为金字塔尖的成功者,开着阿斯顿马丁,去私立医院高新兼职,大部分时候在外出席酒会,在Adam出现医疗事故后建议“你可以说是我的错”却又出尔反尔,最后甚至明示Adam可以甩锅给自杀的Shruit。
医院有各种规章制度,什么情况下要把终于熬成主任医师后花天酒地的BOSS喊来,什么情况下要管“病人”叫“客户”以提升他们的体验,什么情况下要跟前来视察的领导亲切会晤,却没人关注始终漏水的天花板和坏掉的报警器,没人关注永远不够的床位和身心俱疲的医护人员。
在因为投诉出席庭审时,Adam不顾律师的反对,冒着丢失医生执业资格的风险执意要说下去。
他说起了Shruit,“她并不认为考试通过是成功,因为在这样一个破碎的系统中继续工作,怎么看都不想一个该死的光明的未来。
”工作过的人很容易从这部英剧里看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都会被繁重的看不见希望的工作伤害,进而伤害自己,失去生活,对亲近的人恶语相向,为自己裹上坚硬的带刺的外壳。
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没有同理心的上级,互相争吵的同事,难缠的客户......这一切在各行各业都是问题。
于是我们也像剧中人一样,被消磨得失去意义感,失去热情和好奇心,被工作异化成机器,却因为一路走来付出的沉没成本而不甘心放弃,最终让自己支离破碎,生活分崩离析。
如果说除了深入骨髓的丧之外,这部剧还留给我什么,那就是演员本·卫肖的演技,将男主角的毒舌致郁刻画得淋漓尽致。
如果不得不继续从事这份狗屎工作,不要像Shruit一样默默忍受直至忍无可忍,起码痛快骂出来,将血淋淋的真相摆在人们面前,让那些自以为是的上级,高高在上的官僚看见。
在一切变得不可挽回之前,把工作中的痛苦留在工作里,减少对自己的消耗和伤害。
毕竟工作只让你出卖一部分时间,而不是全部的身心。
全剧试图把一切的不幸都归结为英国难以维系的医疗体系。
但我看完的感受是,全片的痛苦更多是源于很多人都笃信的那套“职场不要谈感情”理论。
在这种理论体系下,当职场无心人才是正常的。
但是当遇到片中这样的职场环境,结果就是真实的伤害你以为自己没感情的同事。
片中两个主要的悲伤:1.巴基斯坦女孩的死亡,说白了就是死于周围人的冷漠。
男主完全忘记了和她订好的课业辅导,女性导师冷漠冰冷面对她的困难给出的回复是“爱干干不干滚”。
自杀危机干预中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周围人识别危机信号给予关注,但是职场无感情论,提倡的就是工作中冷漠无心,谁用心谁“不专业”。
2.男主的濒临崩溃,源于被他“喜爱”的同事偷偷举报了,理由是认为男主的行为会伤害患者。
但是你就不能当面告诉他吗?
哪怕警告他你再这样做我会举报你。
都没有,直接用她也知道很大的可能直接毁了男主职业生涯的方式,而男主曾因为她遭遇性别歧视和病人吵架、被上级训斥等等。
黑女笃信的职场法则,差点把真心关心她的男主也逼自杀。
事实上人类这种生物中的大部分,是要相处久了垃圾桶都会有感情,何况是身边有情感有互动有回应的人类,这种天天劝你为了表现的更专业,在职场断情锁爱(主要指友谊之爱)的观点,在我看来是在劝你在每天精力最旺盛的8个小时做一个“非人”。
06年因为持续性低烧在爱丁堡NHS下的医院看了一次急诊,仅有的一次经历让我对英国NHS失望至极,到了急诊说了情况,就被要求脱到只剩下内裤,穿着病号服被安排在床上等着,这期间会有护士每隔半小时来测体温和血压,整个急诊非常安静,让你感觉到真正的痛苦,都是默不出声的。
就这么躺在床上等待了将近两个小时,我终于鼓起勇气揭开帘子,看了看周围,只见一个大妈坐在轮椅上手里举着个杯子,鼻子里的血就滴滴哒哒的掉到杯子里。
我妈说,这人一个小时之前就在这儿了,我当时很震惊,穿上裤子就拉着我妈离开了。
因为很明显,在这里看病真的是看痛苦优先等级和要命程度。
急诊并没有太多人,漫长的等待完全是因为没有医生。
剧把这一点做到了极致,而借着NHS弊病我也终于可以看到一部真正讲医生困境的故事,NHS的问题可能并没有剧里所表现的那么简单,但是带给医生和病人的痛苦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部剧让我再次确认,能不能做一个医生,不取决于你有多大颗心脏,而是你有多大颗杏仁核,能够非常从容的从病人的痛苦中清楚隔离开来,也取决于你的植物神经系统要不要那么敏感发达。
这完全不是可以通过时间积累或者熟能生巧而练就出来的。
我母亲从医十年,最后在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没有一丝留恋和职业道德亏欠。
她没有办法忍受失眠,没有办法忍受每天大量循环的痛苦积压在她面前。
她说,到最后她连给家人看病的耐心都没有,因为她没有办法接受工作上的痛苦竟然还会蔓延到生活。
她告别了医生职业,获得了人生自由。
在爱丁堡急诊之后,我转天预约了同家医院的医生,医生在看过我的检测结果后,依然找不到引起发烧的原因,她感到非常抱歉,也非常认真的拿着本书帮我查找可能性原因。
她拿书查找病症的时候,不会说英文的我妈,吓坏了,问我你确认她是医生吗?
所以,剧中实习医生的窘迫在今天看来真的是极端真实可信。
很多时候,医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厉害。
那几日的持续性低烧,最后被我妈从中国带来的磺胺药和大量喝水睡觉治好了,没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引起了持续性的低烧。
也不重要了。
你有没有某个时刻意识到生活正在坍塌。
不是出现了世俗意义上的大灾难,世界哐当碎裂开砸你头上那种。
而是某个瞬间,当你抬起头时,觉得天空离你好像比昨天更近了一点。
在此之前,你虽然感觉到生活压得你喘不过气来,但自己应付的还算可以吧?
从这一刻起,你无比清晰地看到纠缠在自己身上的无数麻烦。
那是你的藤壶,你的菟丝子,它们长着一张柔弱又不打紧的脸,却一刻不停地吸吮你灵魂的营养,企图拖着你一同死去。
你感到自己的心在慢慢死去,尽管一切看起来一如往常。
你的家人朋友爱人都还在为你提供情感支持(当然你们之间的问题也依然存在),但这些好像都没有帮助。
外部在向你输送营养的同时也滋润了那些寄生虫似的麻烦,把它们变得更为强壮。
对于关心你的人们提供的支持你很难回报,事后总结起来,你做的所有事不过是用其他人伤害你的方式伤害他们,并让他们持续为你担心。
直到有一天,某个你尊敬的人或者是你自己突然点醒了你,搞砸一切的其实是你自己。
你愤怒你委屈你痛苦然后你意识到,ta说的全对,而且在很久很久以前,你就在为今天的崩溃做铺垫。
你以为自己应付的不错,至少有80分的水准。
但其实只是过去的你向未来透支了分数,导致不及格的局面直到现在才出现。
于是你抬起头,越来越近的天空终于压到了头顶上。
你想放纵,想逃避,想一烂到底,但这些都不行。
每天你睁开眼都忍不住要骂一句,淦,他们为什么要给失败者也颁发奖杯。
是的,胜利女神不止会亲吻胜利者的冠冕,还会给失败者颁发不可逃避的奖杯,俗称烂摊子。
失败者的造物也不会自动消失,它会日复一日地站在那里,彰显着你的失败。
你觉得很痛,你感觉很坏,你想好起来。
你只能一铲子一铲子地挪走挡路的渣土,企图在你昨日坍塌世界的废墟上开出一条路来。
未来或许会好吧,尽管失败的勋章还在原地,尽管有些人有些事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你别无选择,尽管你feel so bad。
电视剧出来前几年,我就看过了原著小说。
Adam Kay 在小说里,讲了好多很好笑的故事,虽然,作者当初的感受肯定很糟糕。
我自己是一个睡眠不足就难受一天的人,所以我无法想象长期睡眠不足,自己得出多少事。
Ben 在剧中脸上总是肉眼可见的疲惫,巨大的黑眼圈。
我想,也许是这种慢性疲劳,让他对周围的人的情绪的感受不够敏感,也让自己内心积累了太多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
他对男朋友应该是有愧疚的,但每次男朋友试图进行情感沟通,他都迅速的逃跑了。
男朋友问:“你还好吗?
”“我没事”,他说。
看得我心里一揪。
Ben 在片中扮演的年轻医生的经历,虽然和我不是同一个行业,但在感受上,几乎就是我过去几年的生活的缩影(当然我比他惨多了,连对象都没有。
这就引发了一个灵魂疑问:他那么忙,为啥还有时间找到对象?
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刚来这份工作的时候,我纯粹是冲着这份工作比其他的选择技术含量“看起来”更高一些,而来的。
最后事实是技术含量似乎过于高了,让我心力交瘁……但是,是我自己厚着脸皮要来的啊啊啊啊啊啊。
怨不得别人。
完全是从零开始,然后跟着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老员工学。
我比较幸运的是,当时还有很多老员工,他们时间也比较充足,还有耐心。
放到现在就完全不行了,老员工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连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完了,更加没有耐心给新员工讲解复杂的东西了。
还记得曾经一个项目常常连续两三个月的折腾,完全没有周末休息这一说,每天几乎都是九点钟、十点钟之后才能下班。
经常半夜接电话,有时候半夜还要去公司。
或者不得不在公司熬夜到第二天凌晨两点、三点、四点。
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熬下来的,也没想过跑路。
一切在去年达到了极限。
去年,部门的老员工走了一半。
我发现自己居然要同时处理三个复杂的项目……当然这在物理学上就是不可能的,于是最终效果实际上是我只能顾得上一个项目,另外两个没时间管。
那段时间每天都是事故频出,长期的慢性压力,让我的静息心率飙到了 90,这让我意识到我已经在猝死边缘了。
然后,心里有些东西崩塌掉了——我意识到,公司其实只在乎销售额,并不在乎员工的死活。
大家长期以来,默默接受了无止境的加班,接受了无止境的额外的工作量。
本来应该有的周末和夜晚休息时间,本来应该有的个人生活,都毁掉了。
这不是正常的人生。
而且,其实大家是有选择的。
辞职的前同事们,往往都找到了更好的工作——至少周末能够最少休息一天,至少不用半夜接电话。
没有那么多的随机的异常,工作内容不再乱七八糟、无意义的消耗心力。
活了三十多岁,我第一次开始认真的为自己考虑,不再试图让别人开心。
我默默的找到了收入翻倍的、工作量回归正常的新工作,客户是行业内的一线公司,他们有钱有技术,管理上也是做高端产品应有的模式。
我默默的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计划,考虑自己的长远竞争力,而不是只看公司当下需要我做什么——默默的练习编程、练习英语、写各个领域的技术总结……一切都会过去,公司也会死去,但是深厚广泛的市场需求和有价值的技术方向总会催生出新的好公司。
人生那么短,要做健康可持续的工作。
Adm,为什么会疼痛难免?
创造人类的男性,亚当,一名gay做妇产科医生,多么有趣的设定!
在这部剧中,亚当不爱夏娃,亚当只爱接生新的生命。
虽然只有7集,但是很完整的透过一场医疗投诉,穿针引线的带出了亚当医生如何完成从代理主任医生到主任医师的蜕变。
疼痛难免,既是指代的生育分娩时的疼痛难以避免,也是指代这份工作带给生活、感情等各方面的疼痛是难以避免的。
但,虽疼痛难免,这也是必须有为的不是吗?
孕育了自然是要分娩,选择了也必须承担。
几场戏剧很快的把亚当这个角色建立起来了,毒舌,自负,尽责,敏感。
这些性格成就了他高超的医术,也摧毁了他正常的情感和生活。
因为自负和尽责,所以没有办法及时脱离工作环境和结果,一旦发生悲剧时,会不自觉的陷入其中,最终导致生活受此影响,成为心魔。
一次失误,可能会让他难受长久,这一点上我和他其实挺像的,不想主动的指责他人,但是也不愿被人指责。
一旦因为自己的工作失误导致出现纰漏时,会心中耿耿于怀许久难以释怀,因此特别在意别人的指责和看法,从而会对事情更多的上心和负责。
以小见大,这部剧虽然只有7集,但却是一个很好的制作母本,有很多值得借鉴、学习和参考之处。
结尾处的几个反转笔法就特别值得参考,当所有人都以为主角未婚夫不来时,最终还是赶到,当以为两人会复合时,结局很现实的告知了不合适的两个人终究是没法同行在一起。
又比如当女主去世后,主任医生暗示男主可以推脱责任在其身上死无对证、几次快切镜头略过这段剧情让观众误认为男主会违心说谎时,结尾的揭秘让男主的形象得到圆满,性格也能够看到明显的补齐和蜕变,特别棒的以事带人的写法。
无论是女主的骤然离世,还是男主去私立医院后又因为医疗资源不足,急救回到公立医院,几段草蛇灰线的串联让这部剧严丝合缝的紧扣主体,告诉我们生活和工作,就是疼痛难免的,或有时能得以喘息吃上7月的芦笋、在工作场所来上一炮,或疲惫不堪的累倒在马路行驶的车上、错失身边朋友的聚会。
无论种种,都是生活。
最后一段话,想写给男主的感情,因为在他的身上看到的是自己。
报喜不报忧,不爱说真心话,可能能感受到伴侣的关心,但是自己已经固化成了一个紧密的壳,很难让人走进其中,柔软的释放出来自己的内心。
新年许愿想更好的感受生活,去体验一些细节的美好,而不是沉溺于一些虚无当中,但是当真的开始做起来的时候,又不知道该怎么去行动和体验,就像很久没有感知到爱后,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去爱人,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爱自己。
单身是挺好的,习惯了单身确实可以能一个人去做很多事情,但是也会去想想两个人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本老师真是yyds,一把年纪了还能千娇百媚惹人怜爱,好事做尽、嘴不饶人、背锅无数,这基本就是我的职业生涯写照。也想退出、想躺平、想与世无争,但不能把世界让给那些你所鄙视的人。
以为是“治愈”系,没想到是“致郁”系,医生太不容易了
I wasn't expecting this much.
我果然对英式喜剧还是没什么兴趣
以前长期抱怨GP和NHS医院难约,等待几小时才能看诊,现在多了几分理解。一个全民免费(包含留学生和旅居人口)的福利医疗体系,在有限的预算下,每个医生真的是靠信念支撑的。以及莫名解压,看有人工作强度比我大真是令人解压。
非常欣赏本剧紧凑的叙事和展示手术过程的写实镜头,但不喜欢剧本整体表现出的过分的“使命感”(这个估计是我和主流观众之间的最大分歧点),以及老套的批判现实主义调子和理想主义结局。
tnnd!jesus fucjing christ!!!!这第六集 就好像你坐下来准备好喝一杯redbush享受一下英国的乡村风景 结果倒完茶发现牛奶酸了 还有白人小男孩朝你窗户上扔石头 有病?非要写poc家庭逼死人?砸了白男就坐享其成是哇!我nm火球死了 poc excellence有屁用 真魔鬼了!我来这就是为了看白人吐槽自己啥也不会但是占尽体制内优势?看白人说poc家庭自己逼死年轻一代?明明是这该死的!该死的!英国社会!我宁愿看个julian和shruti受到赏识的white savior story也不想看这个sb结尾(多加一星给音乐 tracy、club scene和shruti爸妈)
公立医院妇产科医生的工作压力和强度真不是普通人能承受的,刻苦努力的女医生的自杀太让人可惜了,以为她只是放弃医生这个让人疲累又得不到尊重的职业,没想到是放弃生命。长久的全天候随时在岗的状态,完全没有个人生活时间。早在书中知道医学生的不容易,真的密集呈现出来,还是很是震憾,太非人了
欢迎来到我们的时代,freddie love!
看不下去
世界上怎么会有本喵这种天使啊… 让人难以抗拒的男人。
最后一集看完回过来神时,我才注意到电脑桌上已经堆了好多擦眼泪鼻涕的纸巾。。人的喜好是很奇怪的,明明是不太喜欢自己的人生,但如果别人写的东西让他们产生了共鸣,他们又会觉得这种故事才是极好的。幸运的是,通常来说在痛苦和失败的缝隙中总会偶然塞着一些细小的温暖和爱(虽然有的可能藏得深一些),它们可以让人在沮丧地认为“或许只能这样了”时享受到短暂但必要的安慰。但如果有的人坚持不下去了,请记住,这不是他们没有你坚强,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你幸运,以至于翻找不出足够多支撑他们继续走下去的东西,又或者只是倒霉催的天生身体里拥有比你更多能体会平凡个体疾苦的受体罢了。希望美好的爱情可以善终,而那些努力过却失败了的人,May you rest in peace.
致郁神剧~NHS has always been a pain in the ass for Britain, but every system is fucked up in a certain way
社畜,同性,妇产科。不喜这题材
和fleabag一样不是我的菜
医疗剧的最高还是在欧美,不为什么,只因为他们最本真地把医护人员还原为人,一个同样具有七情六欲五味杂陈的人是吧,妇产科老棉裤~六层楼
好无聊的剧
3.5,很英式的表达,施卢蒂的死令人难过,结构和故事都太潦草了。
其实剧挺好的 只是这个阶段的我看不了哪怕一点点沉重的
not my 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