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卡梅隆聊科幻小说故事》,你大概会明白为什么西方国家的科幻作品很多,但在我国科幻一直是短板。
卡梅隆也是从小就对宇宙怀有好奇心,他12岁开始写科幻小说,14岁受《太空漫游2001》的影响开始拍片,虽然那时他还没有下定决心从事电影事业。
而我们很多人的少年时代,低头学习的时间很多,仰望天空的时间很少。
当我们渐渐失去童心、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时候,我们可能无法创造出一个承载自己思考的未来世界
最近随着几部科幻大片的上映,有关科幻的话题又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科幻片这一独特的类型,总是以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震撼的视觉特效吸引着大批影迷。
这种基于一定科学事实的想象,具有不可忽视的启发性。
毕竟连爱因斯坦也承认: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
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曾说——我爱科幻的理由,是它不断提出宏大的问题:宇宙中有什么?
世界将会如何终结?
我们的科技会毁灭我们吗?
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能从这些精彩的故事中学到什么?
詹姆斯·卡梅隆,堪称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1997年,他执导的电影《泰坦尼克号》取得了18.4亿美元的票房,打破全球影史票房纪录。
2009年12月,他执导的科幻电影《阿凡达》上映,该片全球总票房超过27亿美元,再次打破了由他自己保持的全球影史票房纪录……
而之前卡梅隆“炮轰复联”的新闻引发了不少争议,他说——我希望我们能很快对《复仇者联盟》感到疲倦,并不是说我不喜欢这些电影。
只是,除了雄性激素过高、没有家庭的男人们花两个小时拼死冒险顺便摧毁城市之外,还有其他故事可以说。
这番话虽有不满但也还没到“炮轰”的程度,不过令人好奇的是,作为《阿凡达》和《终结者》导演的他,口中的“其他故事”是些什么故事呢?
或许这部堪称科幻神仙打架的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可以给出答案。
豆瓣评分9.2。
说大神云集绝对不夸张,几乎好莱坞所有参与过科幻大片创作的,幕前的幕后的,你认识的不认识的,都在这部纪录片里出现了……
卡梅隆在其中相当于主持人,而节目嘉宾阵容堪称史上最豪华——导演有克里斯托弗·诺兰、雷德利·斯科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
演员有威尔·史密斯、阿诺·施瓦辛格、基努·里维斯……
作家有《三体》英文版的译者刘宇昆、特德·姜、安迪·威尔……
信息量是不是有点大?
有人评价它为科幻界的「复仇者联盟3」 。
全剧6集,每集围绕一个主题:外星生命、外太空、怪物、反乌托邦、智能机械、时空旅行。
这部纪录片几乎涉及了科幻电影所有的可能。
如果你是科幻迷,那么这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科幻盛宴。
如果你对科幻不太了解,这部纪录片就是最好的科普。
在第一集跟卡梅隆对话的就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这两位伟大导演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他俩面对面交谈是很多影迷期待已久的场面。
而斯皮尔伯格回忆了他和科幻的缘分,提到童年时父亲对他的影响。
老斯说——宇宙的概念是我爸爸灌输给我的,他用一个卷毯子的硬纸筒制造了一个直径5厘米的反射望远镜,然后我就看见了木星的卫星——那是他指给我看的第一个天体。
我还看到了土星环,那是我六七岁的时候。
斯皮尔伯格的父亲还带他观看了狮子座流星雨,这让他萌生了拍摄外星人电影的想法,才有了后来的《第三类接触》。
对于人类来说,外星人无论是龙虾系(《第九区》)、触手系(《降临》)、还是小灰人系(《第三类接触》),我们最关心的是他们是善意还是恶意的。
霍金就曾警告过:如果我们真实遇到高等外星文明,可能就像美洲土著居民遭遇哥伦布,境遇并不会很好。
我们应当谨慎回复外星人的问候。
斯皮尔伯格在《ET外星人》和《第三类接触》中塑造的外星人都是善良单纯的天外来客形象。
甚至在设计ET外星人的形象时还参考了爱因斯坦……
当然也有些电影将外星人塑造成邪恶甚至充满敌意的反派,外星人入侵地球,人类奋起抵抗,如《独立日》《第九区》等。
当卡梅隆开门见山地问《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是否相信有外星人时,诺兰和很多人一样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要在电影中构建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球的陌生文明,是一件庞大又琐碎的工作。
我们可以构造一个完全不同的文化,或者一个我们未来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
但这种“无中生有”,需要自圆其说。
在电影《阿凡达》中,这项工作已经具体到电影中的每株植物都有自己的名字。
电影《第五元素》的导演吕克·贝松甚至创造了一种简单的语言——神语。
当然能熟练运用的只有导演和女主角米拉·乔沃维奇。
而回到地球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
有意思的是很多电影倾向表现未来黑暗的可能性——末日。
可能把我们干掉的是人口过量、气候变化、核战争、人工智能武器……
可能很多人都想象过一人、一车、一把枪的末世生活,本质上是对狩猎生活的幻想,《我是传奇》就是此类代表作。
当时施瓦希格也在竞争这个角色,威尔·史密斯”苦口婆心“终于把施瓦希格劝到退出。
他说:相信我,你是州长,你不会有时间拍的。
此外还有《1984》、《饥饿游戏》这类无人向往的未来——反乌托邦题材。
电影表现了一个充满监视和专制的世界,其实科幻的意义不是用来预测未来,而是选择未来。
而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很多人表示了对人工智能反噬的担忧。
科幻电影一早就注意到这个可能。
《终结者》、《银翼杀手》、《普罗米修斯》、《西部世界》都属于这类。
《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却认为,作为人类的我们不应该去害怕人工智能,因为未来一定是人与人工智能共存的世界。
《终结者》的主角施瓦辛格认为,这其实是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进化比赛。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人类自身不够优秀,机器人一定会反过来让我们尝到苦头。
在科幻电影中,人类不仅能想象未来,甚至还可以摆脱时间的束缚。
穿越,是人类终极的梦想。
它意味着人类可以回到过去,甚至修改历史。
世上从此有了”后悔药“,没有比这更吸引人的故事了。
斯皮尔伯格就是一个穿越爱好者,他监制过的《回到未来》系列电影就是穿越代表作。
当卡梅隆问到他对时间旅行的看法,老斯表示他真的咨询过霍金。
霍金的答案虽然令人有点失望,但科学是一直在发展的,没准哪天就出现新的理论证明回到过去是可行的。
而科幻电影的脑洞何止一种,不能回到过去就去未来吧。
电影《星际穿越》结尾,男主和白发苍苍的女儿四目相对,令人唏嘘。
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处在高度紧张的生存竞争中。
科幻电影成为了新的精神放逐地,科幻创造的世界使得观众暂时脱离了现实,获得片刻的超脱。
正如玛丽·奥勃莱恩描述的科幻电影的诞生——一门新的艺术就这样诞生了,这是一种由它自己的巫师们在黑屋子里表演的部落的仪式,它引导观众进入松弛、半睡眠的状态,如同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里描述的那种梦境:睡眠有时会使哀伤的眼睛闭上,把我从自己周围人们那里暂隔开 。
中国电影进入科幻领域的时间尚短,但科幻小说《三体》的成功预示了中国科幻的崛起。
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有大批优秀的国产科幻片进入我们的视野。
未来可期。
*本文作者:RAMA< END >
看这部剧的时候,一方面是震撼,一方面是深深的忧虑,几乎每人都提到自己的青少年时期看过非常出色经典的电影,在那时可以说是埋下了一颗种子,反观我们国家,就说我这代人吧,我少年时期正是粉丝电影崛起的时候,小时代,致青春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这种恶性循环非常可怕,可以发现近几年我们对烂片的容忍度越来越高,打分远没有上个时代那么苛刻,孩子们就是看这种电影长大的,你说怎么跟看侏罗纪,星球大战,异型长大的美国人比,希望中国的电影人有一天可以做出让我们的后代在纪录片里能骄傲说这改变了他们一生的电影,其实那些因为某些政治原因而不能舒展才华的电影人可以考虑一下借用科幻的外壳,不过这个境界就比较高了,但是外国人可以做出来的,我们也可以做出来,唉,希望有那么个人吧,即使希望那么渺茫。
E01 外星人沟通人类是什么E02 外太空探索外太空的电影其实是propaganda因为在地球上的人类生存危机只是时间问题,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向外探索新的星球。
而不会有人傻到愿意登上那些寂寞又艰苦的飞船。
所以拍这些电影是为了种下这样的种子E03 怪物life always find a way电影中的怪物是个安全的噩梦怪物深植我们内心E04 黑暗未来我们可能已经身处其中E05 智能机器E06 时间旅行时间旅行就像跟魔鬼做交易时间旅行是一个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的概念,起源于HG Wells的《The Time Machine》时间旅行去到未来很正常,但去到过去就会引发很多搅动和悖论。
1.我们不预测未来,我们选择未来2.科幻电影用来警示可能发生的黑暗未来又或者让你知道你已经身处黑暗时代3.好的科幻片让你怀疑现实让你质疑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4.每一种可以称之为文化的东西都有大量的簇拥着和相似的精神需求集群5.人类 we human evolve humanity,yet we create evil.6.对强权服从是自由意志产生的开始,所以自由意志的第一个字一定是No7.人类和其他物种的矛盾 说到底是阶级矛盾和人本位的矛盾8.任何一个瞬间都会淹没到历史长河中,就像泪水终究淹没在雨水之中9.(反乌托邦)科幻电影总有一个关键性时刻,但是在现实中,往往是温水煮青蛙,慢慢迎来黑暗时代。
《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科幻迷必上的课1984年《终结者》、1986年《异型2》、1994年《真实的谎言》、1997年《泰坦尼号》、2009年《阿凡达》,每一部都是惊世经典作品,还有他导演的其它一些电影都基本上都看过,可以说科幻迷没有不知道这老家伙的。
估计在电影界里按个人而言有史以来没有几个能有如何多的多的经典作品。
看了前面五集《外星生命》、《怪物》、《外太空》、《黑暗未来》、《苍穹浩瀚》,对于科幻迷来说这种访谈式记录片是出于一种情怀,勾起一起回忆或者可以脑补一下,普通观众对此应觉得是浪费时间,没有相对爱好没办法理解的,事情都是这样子的。
——————————————20180615
1.alien life 对外星生命的想象总有参照,我们将它们与自身对比。
2.outer space 星际旅行的概念,科幻电影鼓舞我们往更远探索。
3.monsters 怪物像我们的阴暗面,我们消灭它们以排解恐惧。
4.dark futures 对反乌托邦和后末日时代的描述是给我们的警告,“注意了,如果我们这样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5.intelligent machines 我们需要对抗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我们自己想要创造机器人的愿望,我们才是固执的反派。
人类的问题在于认为机器人是低一等的存在。
人类值得成为幸存者吗?
机器可以拥有权利吗?
你随时要准备拔掉电源。
6.time travel 诺兰:We desperately want to hang on to this reality and it recedes.What time travel allows us to do is to say "okay,but what if we could?"
科幻电影在灵感上的一脉相承,包括科幻文学、经典艺术电影、老一代的科幻电影、心理学、数学、物理学。
导演们无一例外都在童年通过不同方式开始对宇宙和未来的幻想,从童年汲取灵感。
艺术对科学的启发,科学对艺术理想的实现。
惊叹于科幻电影衍生出的众多相关职业。
E1 Alien Life
E2 Outer Space
作为一位电影的爱好者,看到詹姆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诺兰等大牌坐在一起面对面聊聊科幻电影,兴奋不已。
AMC最近出了部纪录片,詹姆斯·卡梅隆联合一圈大佬聊科幻。
比如斯皮尔伯格,等同一级别的大佬。
还有最近很火的刘宇昆。
通过分析科幻小说从起初被人们崇拜到如今轰动影视界的成功演变,深度探究人类与科幻小说之间的历史关系及现实意义。
詹姆斯·卡梅隆将担任执行制片人,共6集。
豆瓣截图 9.4分
官网截图 含链接我看了第一期的节目,和大家来分享下大概,具体的请看完整的节目。
节目中提到了很多经典科幻电影,我都有记录标记,感兴趣的可以一部部找来看。
第一期节目主题:外星生命斯皮尔伯格七八岁父亲半夜带他去看狮子座流星雨的经历,他看到流行划过天空的时候,说这些家伙一定是和平的。
后来这个场景被复刻到了电影《第三类接触》中。
电影最开始叫《仰望天空》,指向1951《怪人》。
如何表现演员的惊奇的反应,《第三类接触》中有一个场景。
有东西要降临,小演员卡里要打开门,然后看着那些神奇的东西。
斯蒂文就让一群人穿着巨大的玩偶服,然后他说:“卡里现在开门吧”然后卡里开了门,你可以从他眼中看到惊奇的表情。
科幻电影追问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要做出某种回答对外星人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关注我们人类,就是当我们发现比我们更高级生命的时候会怎么办科幻作品更加专注于设问,比如一觉醒来后城市上空出现巨大的太空飞船怎么办?
斯:奇幻作品的电影创作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要保持童心。
威尔史密斯说:
外星人侵略电影绝对是对人类内心黑暗面的隐喻,是人类摧毁自己的星球。
H. G.Wells是一位二十世纪初的英国最负盛名的早期科幻作家之一。
他想把《世界大战》(1953,他是外星人侵略电影之父)写成我们与自己的冲突。
如果一个拥有更高级技术和武器的文明社会,决定要占领另一个文明,而这个文明的技术又没有那么高级,那会发生什么。
他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写作的时候,英国正在对印度做这样的事情。
全世界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了原子武器的威胁,这时候外星文明代表了发生和核毁灭的时候,会是什么情况。
然后快进到2005年斯皮尔伯格的《世界大战》,里面更有一种911发生后大灾难的感觉。
斯皮尔伯格说,拍摄《世界大战》和911有关,《世界大战》和911事件是类似的。
美国不是一个习惯被攻击的国家。
卡梅隆问诺兰,你认为外星人真的存在吗?
还是一种观望的态度诺兰答,我认为任何的数据分析,那些数据会告诉你,有可能。
但个人来看,就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来看,最难得问题我们是否想要同他们接触,他们的距离是那么遥远,
科幻电影最大的问题之一,而小说没有的问题,就是要呈现一个不存在的真实世界。
这一段是讨论外星人的具体形状,就是外星人应该长成什么样。
提到杰出的创作者:
我们理解理解怪物和他者的一种方式,是试图将它们用某种方式隐射在,我们对现存事物的理解中。
异形是讲两种性别特征混在一起,对我们来说是不能理解和控制的
谈论更深的人性的时候提到了几部电影:2009《第九区》(外星人去主角更有代入感,第九区中的外星人成了难民。
他们滞留在南非上空,而那里就有种族隔离的历史。
而电影的风格是模仿纪录片)让我们思考的问题,什么是人类?
那些所谓的外星人是否比我们更有人性?
(比如阿凡达中)《第三类接触》引出的1982《E.T》,这个故事斯皮尔伯格说本来就不是关于外星人电影,而是关于父母离婚的故事。
给外星人的形象安排些人的动作,引起人心中的共鸣1956《天外魔花》他讲述了一个阴谋,人类被外星人代替。
并在豆荚中复制人,产生新的版本。
体这部电影你不知道外星人是谁,谁不是。
在当时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威胁的影射
沟通一直都是科幻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关于沟通主题主好的一部: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后来被翻拍成了2016《降临》。
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 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阐明了语言结构决定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最后卡梅隆问斯皮尔伯格,你是否相信有外星人。
斯皮尔伯格:我愿意相信他们是存在的。
我觉得我有资格亲眼看到UFO.地球就像盛极一时的旅游胜地,吸引了外星人,然后外星人发现他们地球人拍了很多UFO的照片,所以他们干脆不来地球了,电影单:1962《阴阳魔界》中的一章《为人类服务》有一天外星人来了,人类问你们来干嘛,外星人说,为人类服务。
人类潜进外星人飞船发现了一本书,将其翻译,发现是一本食谱1951《怪人》《独立日》《侏罗纪公园》1985《魔茧》19851996《独立日》:有一场白宫爆炸的戏,在911之前没有人想到有那么大的建筑会爆炸。
《来自外太空的它》(豆瓣译作宇宙访客 1953)《地球大战不明飞行物》《人体异形》19781997《超时空接触》(沟通是科幻小说中重要的一个主题)1966-1969 《星际迷航》《阿凡达》《怪奇物语》(剧)《异形》1979《异形大战铁血战士》《大白鲨》2002《索拉里斯星》波兰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莱姆2015《童年的终结》1984《异星兄弟》1988《异形帝国》
文章中链接易被吞掉。
大家可以在我的同名公众号(袁倔强)中,获取视频资源。
虽然小时候也看过一点科幻,但总体来说我成为科幻迷是18岁以后的事情。
这部片子的主体虽然是科幻电影,但科幻当然也是一种文学的存在。
事实上,现在也越来越清楚了,这是当代唯一合法的文学存在。
文学的第一母题是爱情,而科幻的第一母题是生存。
无疑,人类并没有离开地球前往太空冒险的理由,在现实中这仍然十分遥远。
正如片中提到的,人们与其说需要宇宙的浩瀚,毋宁说需要死亡的刺激。
当死亡已经成了活着的唯一理由,好莱坞成了死亡的梦工厂。
21世纪的新人类将如何在爱情肥皂剧和太空歌剧的旋转门中生存呢?
当现实越来越科幻,当科幻越来越现实,我们是不是也就逐渐告别科幻了。
当爱情本身已经成了一种科幻,人类还有科幻世界的勇气去面对吗?
只是一次笼统的回顾
其实就是几个科幻大佬吹一吹他们拍的电影罢了,实质内容并不多,不过大佬之间的对话还是挺有意思的
科幻不只是孩童的梦境,也是人类夜空的璀璨繁星。
没什么新鲜的论调,所谓大神间的对话还没有电影片段好看,这纪录片最大受益者是库神,大家对2001太空漫游都是溢美之词。
大佬确实多,但聊的都比较笼统,只是在些零碎的地方有闪光点。不过不代表不好看,一口气刷完是很爽的。
科幻片大咖闲聊纪录片,无实质性的洞见,基本全是影片总结归纳和介绍。
大牌, 但内容粗糙
再讲深一点就好噜
对“好莱坞主流科幻片”的一次简短的巡礼,深度上实在不敢恭维,最大的惊喜是保罗·范霍文谈及自己作品的两小段,之前竟然从来没注意到他作品中的政治性。以及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果然是在给12岁的青少年拍电影...
3/4/5集最感兴趣 科幻入门索引指南
一部完整的科幻电影史
感觉像是一直在看集锦和长篇预告片而正片一直没开始
只好默默跪下来喊大神…
帮我不太系统地捋一遍经典科幻片
多数被呈现出来的观点都很平庸,大佬对话火花寥寥。算是不错的美国主流视角的科幻电影科普纪录片,但对于想真正深入思考科幻和科幻电影的人而言没太大价值。苏联塔可夫斯基的《索拉里斯》(糟糕的美国版都被拿出来了)法国的《阿尔法城》这些略显异质但却很重要的科幻电影都没提。对日本特摄的介绍也只是浮光掠影。PS,不过卡神坐庄也有好处,集中了很多资源,和资料,可以当个科幻电影索引来看
太想做好的心态,反而挤压到技法——大面积地使用采访、画面,切割到破碎的科普与主题拼凑,非主非助的访谈,鸡肋如是。
科幻迷的盛宴,乔治卢卡斯,卡梅隆,斯皮尔伯格,雷德利斯科特,诺兰,威尔史密斯,西格妮韦弗,美国科幻界一众神级导演与演员还有优秀的科幻小说家探讨外星文明与科幻作品创作者们的作品所想表达的内涵,真是太赞了
一场殿堂级别的对话,卡梅隆、斯皮尔伯格、诺兰、乔治卢卡斯、吕克贝松、吉尔莫、基努里维斯……能有幸看到各位导演对科幻进行教科书般的探讨,不得不说,导演们对很多内容思考的深度和体量,并不是我们所能轻易企及的,我们除了学习和思考,同时也能收获一份横贯整个影史的豪华科幻影单也是美滋滋的!
确实不值9.4,比较广的一样说了几句。
3.0 對第二、四、六的討論主題很喜歡,看完這部紀錄片怎麼說也算對「美國科幻電影/小說」有一定基礎入門了。但看完這整套紀錄片之後更不喜歡詹姆斯.卡梅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