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子拍得文艺气十足,又不乏几分小幽默。
导演在观众猜得心有点累的时候通过李米的独白揭开了谜底,但他的目的并不在这里。
最后的DV浓墨重彩的抖了一个包袱,抖得非常到位,我得承认我被梗住了,像压了一块石头,郁郁不结。
我认为李米的猜想最大的成功在于选了一个精确的演员,完全是因为周迅的演技,才彻底的撑起了这段纠结而粗糙的感情。
是的,我厌恶这个故事,若我不是看客,定要用锅底先敲醒李米,然后再敲破方文的脑壳。
这是什么破烂的自以为是的爱情。
李米第一次跟叶倾城发火,她歇斯底里的吼:“我男朋友不见了,我找了他四年!
你是不是还想知道这四年我都和几个男人上过床?
”过了许久,她自言自语了一句,“一个也没有”。
而在这个火冒三丈有点小高潮的时刻,旁边长的很man的警察忽然用小狗一样的表情傻乎乎的冒出了一句,“我最近正在闹离婚。
”我一下子就喷了,随即笑了半天。
这一刻我忽然希望李米和这个男人在一起,他让我觉得放松并且贴心。
事实是,这个细节的铺陈没有任何后文,导演只是在李米对数字的疯狂上做了一个枝丫蔓延,而叶倾城的回话,则完全是为了安慰李米的一个鼓励奖,他的意思是,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看,我和爱人在一起,却还不是面临着分离。
所以,你这样痴情,我觉得值得尊敬,但亦没什么了不起。
李米和方文最后的正面相遇,她不顾廉耻的跟在方文后面背那些如诉如泣的句子,若不是李米真的收到这些信,我甚至以为这是方文的自言自语。
他为什么要给她承诺这么多虚渺的幻想呢,他构建了一张密密麻麻暗喻着你要等我的丝路,他情真意切到了自己都信仰的地步,他甚至说,李米,我能看见我们未来的样子。
可是,一千个美好的未来比不上一个温暖的现在。
他以为这就是爱,为李米完成最大的梦想,为她开一个超市。
可是他不明白,如果这个超市不能和他一起开,还有什么期待的意义。
那是他们少年时的呓语,他们还在一起,她便信手拈来的梦想,他却始终没有抓住重点,是和你在一起做这些事。
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对方着想,却偏偏用自己的方式把对方牵绊。
所以,在DV里看到方文用摇晃的镜头拍出李米沉默的晒衣服抽烟,换轮胎失败的瞬间对生活的无能为力,跟对手斗狠时的战战兢兢,我像被打了一个闷棍,恨不能把那个心脏已经抖得像个筛子的隐忍男子蹬出去。
要爱得多软弱,才能在这样一步的距离里,不靠近,却又不放弃。
要爱得多迷茫,才能如此的想念,却又不相见。
方文在死前抱了菲菲一下,他在他耳边说,如果先没有她,我会爱上你。
我却想,你们不早就在一起了么,求求你们就在一起吧,让李米也好好生活,她也许还能和类似警察那样有趣的人在一起,你们可以和其他的人在一起,各自的幸福甜蜜。
如果软弱到在身边给不起,不如索性放手到底。
如果坚强到念念不忘,倒不如省下力气彻底不记。
我们也在中学的时候认识。。。
我们学习都很好,喜欢我的人很多,喜欢他的人也很多,但我们却彼此喜欢。。。
那个时候,我们的生活,除了考大学,就是在一起。。。
他说,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年少时那段美好的回忆,它让我们更珍惜后来的感情,更用力的去美好生活。
看当时的月亮,曾经代表谁的心结果都一样。
整个片子的周迅看起来很疲惫,头发乱乱的,嘴唇紧紧的,握着方向盘的手硬硬的,好多时候像是在走神。
我想我太能理解她的心情了,因为等待不是想象中那么撕心裂肺或者山花烂漫,等待是个体力活儿。
打个比方,就像是给欠了债的地主扛长工,只不过欠下的,是情债罢了。
朋友说没感觉,男朋友消失了四年,看不出李米有什么难过。
我无法和她解释周迅演得多好,不曾站在原地守候的人,不会懂得站久了双腿都无法弯曲的滋味。
我心中的李米就是周迅的样子。
四年之中,时光与命运的变迁并没有在她精致的脸上留下痕迹,而是全部凝滞在了她的眼神中。
她的眼里埋藏了青春又埋葬了青春,剩下空空一片。
她的眼里有天,有地,有空气中的烟雾,只是没有其他人。
她看这个世界很远,看天很近。
我喜欢她自己跟自己较劲发狠的样子,她说我一定要找到他,然后骂一句:“你他妈的怎么不去死啊!
”她说我一定要骂出来。
那是一个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人焦躁的喊声,她恨把自己锁起来的那个人,却已忘记这是自己加给自己的束缚。
片子前面大部分导演都在社会层面兜兜转转,多少沉闷了些。
而后故事像颗洋葱层层剥开,爱情的味道弥漫开来,蕴湿了每一双好奇的眼睛。
方文死了,留下了他可以给李米留下的一切。
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她他爱她,就在她身边爱着她。
录像上的李米在阳台晒衣服,在大街上装轮胎,在和路人争执。
他挂着男人气的衬衫走在城市每个角落,却不知自己辛苦等待的人,就在抬起头便可以望见,伸出手就可以触摸的面前。
看着自己傻傻的样子,李米笑了。
不,是周迅笑了,然后我哭了。
有个导演说过中国有两个女演员,她哭的时候观众也会哭,一个是张曼玉,一个就是周迅。
中国只有一个女演员,她会在心里流泪,但你就是看得见。
还记得《如果·爱》的最后,周迅也笑了,那一次,我也哭了。
李米是该笑着的。
因为,方文是爱她的。
她没有失去一切,她的掌心是空的,心却是满的。
那心里有他们共同走过的路,有爱,有时光。
北村写过一个小说,叫《望着你》。
里面有一句我非常喜欢的话:望着你,是我爱你的唯一表达。
到了方文这里,我把它改了:放弃你,是我爱你的唯一表达。
最后的最后,我以为都结束了。
李米突然出现在天桥上,突然讲起她和方文的曾经,很不起眼的曾经。
周迅的语气,像是一个无名编剧在谈着自己都没信心的构思,即使知道那故事的最深处,是最真的心。
她说她和方文中学就在一起,后来两人都没有考上大学,她说他们是这城市,这世界最平凡的人,没有人关注。
但是方文对她说,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
就像杨千嬅曾在歌中所唱:也许生于世上无重要作为,仍有这种真爱耀眼生辉。
现在看周迅演戏总有一种过关的感觉。
别误会,不是对她的怀疑,而是对她太不怀疑了。
这种深信不疑甚至常常把自己都搅和进去。
用她的导演肯定都在偷乐,目的达到了。
这片子的确像严肃版的《疯狂的石头》。
李米也的确像是《苏州河》里的马达转世,要真是那样的话,自己找自己岂不是很痛苦……我看她哭觉得怨我,看她笑觉得冲我,看她扯着脖子吆喝感觉脸红心跳,我从来都没为她着迷过,我只是信了她拿着捏着甩着夸张着的一切表演。
这一点在看马景涛叔叔的大戏时我从来都做不到,因为同样是脖子上的筋,有的能让人肝肠寸断,有的却让人肝啊脑啊的吐一地……周迅啊,你让我怎么说。
快十年了,你让我觉得一出没什么意思的戏也是有指望的,你让我觉得女人就该抽烟,就该瘦瘦小小,就该有一双水汪汪的美人鱼眼。
我喜欢你。
其实我一直很遗憾,2005年的冬天,没有和你一起看《如果.爱》。
我一直没有告诉你,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黑衣的林见东紧紧的拥抱红衣的孙纳,那一刻我很想要握你的手。
请你看电影,木乃伊3和李米的猜想,选哪一个?
木乃伊。
可是,我想看李米诶。
那就看李米。
为什么是李米?
你没有问我。
似乎我总是很霸道的样子吧,或者是你已经习惯了迁就我的任性。
其实我以前不是这个样子,生病了自己看医生,一个人搬家,一个人换灯泡,加班到半夜自己打车回家……没有男人又不会死。
看到电视里那些死乞白赖哭着求男人爱自己的女人,我总是边骂边恨铁不成钢。
我想,我死也不会明白,爱情为什么可以让一个人变得那么卑微?
可是,就连张爱玲也说,爱他,所以变得很低很低。
在那一年的夏天,我们分手。
我走在人民公园的林荫下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它就像坏掉的水龙头,我一遍遍的给你打电话,我说“你来”、“你来”,我只能说这两个字,其实这两个字也是卑微的。
后来你总说,我最爱你的时候,是我失去你。
可是你看,就连我最爱你的时候,我依然不能把“求你”说出口。
李米追在方文的后面,她背他写给她的信,字字句句,泪流满面。
她其实是那么坚强的女人,自己换车胎,跟男人打架,可是她跟在他后面,卑微的等待他承认他爱她。
那时我想到那一刻的我自己,爱着那个人,发了疯似的等待着那个人,卑微的,失去自尊也无所谓,只想爱着的那个人。
是真的很爱一个人才会这样。
李米的男朋友失踪了,裘水天找不到小香,叶倾城在闹离婚……都是平凡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痛苦,快乐,伤心,暴躁,都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
走出电影院,我们都没有说话,你搂紧我的肩膀,我抓紧你的手。
我知道,我想说的,你都懂。
现世安稳,波澜不惊,能够和一个人牵手走十年,我们很满足。
李米和一大堆朋友在一起,她唱王菲:谁能告诉我,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她说,他终于离开了我的生活。
可是,她仍然在清晨望天空,眼神中有深深的寂寞。
有时候,我们有很多人陪伴,可是我们仍然感觉寂寞。
因为那个想念的人不在身边,所以寂寞。
我总是明白,可从来不肯承认。
其实我很佩服李米,爱一个人,等待他,寻找他,可以这么久。
而后来的我,已经学会了保护自己,不再把伤心的事情讲给别人听,也越来越少再为谁掉眼泪,在失望时沉默,兴奋时吵闹。
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远离爱情,只是在望向天空的时候,会觉得寂寞伤感,我想,曾经那个执着爱着一个人的女孩子,她到哪里去了呢?
你说,你看,裘水天和方文,都是为了爱一个女人才走上犯罪的道路。
好好的爱情片被你一总结,就变成了科教片。
想要和你在一起,开一家超市,得到父母的祝福,幸福平淡的过日子。
这样的生活,其实很多人都在过。
只是,你感觉到这就是幸福了吗?
李米和方文中学时开始恋爱,两人都没考上大学,开上出租,前途渺茫。
方文承诺赚一笔钱给李米开个超市。
李米的父母不赞成两人交往,方文为了成为李米父母认可的那种人,决定出去闯荡,四年间一去不返,只是时不时给李米寄来一封信。
四年间李米疯狂地寻找方文,她把方文的照片带在车上给每一个客人看,只到遇到两名携带毒品的绑匪上了她的车,她终于找到了方文,等待她的却是比男友失踪更可怕的现实。
影片最后,毒犯方文自知来日无多,给李米留下一箱子钱和一个DV。
DV中他给李米留下了遗言,说“我做到了,你去开个超市吧,如果我再也回不来了,你想我的时候,就看看我写给你的信,一共54封……”这时我的眼泪再次和周迅一起流下来,一发不可收……遗言后面,是方文四年来在李米身后偷拍的片段——李米晾衣服、李米出车内急找厕所、李米和客人吵架……这些让李米又哭又笑的镜头,是方文四年来的注视,牵挂,和渴望。
这一片段也是编剧的神来之笔,周迅的表演让其锦上添花。。
字幕打出来的时候,周迅略带沙哑的歌声也轻轻缓缓地响起,全场在歌声中沉默,在黑暗中沉默。
这个以绑架、毒品、悬疑、警匪这些元素串起来的爱情故事,冰冷残酷中透出的那一丝温暖,击中了每个人。
在如今这个浮躁的充满欲望和诱惑的年代,有多少像李米和方文这样面对现实力不从心的小人物,面对一份无望的爱情,有人会彷徨,有人会怀疑,有人会轻视,有人会抛弃,有人会背叛,有多少人能像李米和方文那样,在无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坚守,在坚守中忍受煎熬。
什么样的电影算好电影?
泛泛来说,故事性强算好电影,叙事技巧高超算好电影,视效震撼算好电影,想像力奇崛算好电影……但归根结底,好电影的终极标准其实是打动人心。
像《李米的猜想》、《万箭穿心》这样的华语片,不是高成本的制作,没有恢弘的场面,却关注现实生活,刻画身边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主人公以过硬的演技感染观众,其直击人心的情感力量构成的观影体验,比哈哈一乐的喜剧片、只有感观震撼没有心理震撼的商业大片,更让人觉得过瘾。
在这里不能不说说周迅,在片中表现出的演技,比《如果•爱》中更抓人,更出色。
从演员角度说,这是她一个人的电影,她没有把故事浓缩为爱情就万事大吉,她表现出来的内容更多,比爱情要多,那些内容如果再一次用概念来概括,将会很无聊。
好的表演,说到底是用来欣赏而不是归档的。
有些遗憾的是,李米之后至今,周公子好像还没有出现比李米更为出色的作品。
这是部很奇怪的片子,基本打破了国产片不是黄金甲就是颐和园的窘境,走出了一条鲜明的不知所谓道路。
一开始,你以为是部悬疑片,一个女出租司机,不,是一个全中国也可能全世界最小资的女出租司机,以安妮宝贝口吻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纠结万分地叙述开头,不停地向乘客重复那些数字,“281,287,302……”,啥意思?
这部悬疑片没有结局,导演最终也没给出答案,这堆数字,只是为了装B用的。
第一次智力挑战结束。
后来,变成一部很炫的公路片,女司机路遇两劫匪,机智报警捡回一命。
不不,这还是不合逻辑啊,老鹰同学看完之后,死活不得其解,他说:怎么可能呢,怎么可能现在的毒贩交易会这么弱智,干嘛要选天桥这个地方?
怎么可能又会认错人?
再说机票不能自己去买吗?
总归是自己进去安检的嘛,干嘛还让别人给?
我只能一遍遍地劝服他:剧情需要,完全是剧情需要,这不是为了故事能顺利进行么?
能顺利来段刺激的公路片么?
的确很刺激啊,刺激得我都忘记了开始的悬疑片设置,但是可恶的导演,又没给答案,你说一个死了,另一个怎么了呢?
您倒是给个交待啊,不给交待瞎排那么多前戏干嘛?
但是公路片已经结束了,所以导演也没给答案,这段的主要安排,估计就是插进来一个妻子婚外恋的男警察,恩,他是能够理解李米的执著的。
最后,片子急转直下,成了部悲情片,神秘的男主角死了,死在李米面前,伤心啊,欲绝啊,许多人都说,看到最后,哭了。
这个导演很狡猾,他知道一种人会哭的条件反射,就设计了这么一个套路,一直不理李米的男人,原来是深深爱她的,拍了好多照片呢!
这种出乎意料外的设置,拿来狂赚眼泪很有用。
可是到底是为啥啊?
你去贩毒用得着这样么?
再说想开个小超市,两个人一起开出租车也可以吧,您非得废了老半天的劲,还折条命上去,就为了最后能深情地说拜拜么?
剧中还有一个特别莫名其妙的女人,李米男人的同伴,给了李米八万块钱,这下又搞笑了,这种靠打掩护的服装批发就能轻轻松松赚来的干净钱,让人分外莫名其妙,专心致志搞服装批发,开超市的钱不就出来了么,您二位是想开个沃尔玛啊?
我朋友去看了两次,她都哭了,她说她就是李米一样的女人,我能理解她,毕竟这个角色设定还是挺不容易的,四年没做一次爱等一个男人,容易引来一些轴女共鸣。
但是看完电影,我不禁深深深怀疑,这位导演和这个编剧,脑子里面有一种叫逻辑的东西么?
下班前我给有一个人说:“今天我心情很不好,所以我决定去电影院一边看李米一边大哭一场。
”又恰好我手上的票,全部发配出去之后,真正好还独独剩得一张最后排的。
我没大哭,之前整理采访提纲的时候,有人给我做了最完整版的剧透,所以从始至终,我都在揣摩邓超的演技。
直到突然仓促地掉下几滴泪来,是那盘我已经知道情结的录像带,对于偷窥的人来说,他看到的不过是眼前的风景,而对于局外人来说,也许会想我一样突然想到,这个偷窥的人,他是不是偶尔双手会颤抖,又是不是无数次想扔掉手中的摄像机冲上前去,当然,这不过是我的猜想。
结束以后我遇到六六。
我给他说,这个故事说得真正粗糙,但是这个导演最强大的地方在于他太会刻画细节了。
我最喜欢的两个细节。
李米给方文说:“对不起,如果我认错人了,那么更对不起了。
”她早就坚定了眼前这个人就是她找了四年的人,但是说完这句话,她转过身飞奔而去。
那个时候她跑得真是飞快,我只能看到她的格子衬衫飘起来,但是我也很坚定,我知道,她一定正在嚎啕大哭,如果停下来,马上就会崩溃。
另外一个。
方文死后的很久,李米每天都很一群朋友很HIGH的样子,有一天开车来到一个饭馆门口,大家很快地跑进去,李米在后面大喊等等我,突然就停下来,靠在刚刚关上的出租车门上抬头看了一眼天空。
那时候她的表情突然沉静下来,周迅的画外音说:“方文真正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了。
” 那天色正像是黎明时分刚刚亮起来的光景,照在她从极端癫狂转而波澜不惊的脸上,但是你看,她更寂寞了。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代入式,有的人看到有的故事会情不自禁把自己代入进去。
我不肯定它如此深得我心,是因为暗喻了我的某一段人生,抑或是延续至今,哪怕是我的肯定了,我也一定是不会承认的。
就好像镜头前如果看到的是李米的背影,就看不到她的泪流满面。
就好像如果每天都是一群人的狂欢,就不知道有些苍凉是如何见缝插针。
我喜欢这一段的李米,就算她这样执拗,我依然觉得她不够疯狂。
我想我大概是日本电影看太多了,所以才会觉得关于李米一个人的纠结不够到位。
我生平最恨的情节,第一是谁为了谁牺牲,第二是故事末尾男女主角总是要死一个。
就算要死,我也会默默地想,如果这个故事是我来写,我就让李米永远不要发现那盘录像带,让她永远在生活在黎明的天色中——你总是觉得它要亮起来了,但是其实永远没有希望。
最好是让张涵予演的那个警察一个默默地在警察局看完邓超说过的那些话,然后转身把录像带扔进了垃圾桶,继续苟延残喘着看似破镜重圆的婚姻。
好吧,你要是真要说我不相信爱情了也没有关系,我早就说过了,比起那些刻意圆满的故事,我更喜欢看真实而狗血的人生。
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到底什么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等待呢。
是自你之后我再没有和别的男人上过床,还是自你之后我再也没有爱过别的人,又或者是每天都给自己说一遍这个人终究会重新站在自己身边呢。
那对于所谓的等待来说,意义是什么呢。
对于李米来说,失踪的方文,死去的方文,都不过是一颗她坏掉的牙齿而已。
那牙齿的疼痛,永远不是因为热爱,而是因为坏死。
不好意思,我扯远了。
那我就再废话一句吧:我坚信每一个去看李米的人,都会心怀鬼胎地想起某个人,但是其实呢,你想起来的那个人不过是幻觉,并非就是你真正最爱的,永远都不会忘记的那个人。
以上。
周迅的声线,温温的唱,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李米,其实就是我心中周迅的样子,她坚持,坚定。
精致脸,苍白面容,烟雾吞吐的优雅姿势。
她想像再相遇的样子,她想象自己说那句“你他妈怎么不去死啊”。
她说她一定要说出来,就好像充满枷锁的心房里突然迸发的力量,让她的心事撕裂开来,无法挽救。
等待。
一直以来这个词都影响着我,这也是看完片子一直想写些什么,却迟迟没有落笔的原因。
李米不停抽烟,布满细小雀斑的素面。
充满疲惫的脸,紧握的方向盘,不停的嘟囔着数字,不断的走神。
甚至每一个细微的眼神,都在不同程度的诠释等待的意义。
眼泪在心里落下来,一点点蔓延,就像片尾方文留下的影像里每一个串联记忆的影子,李米的小小身影,充斥着落寞。
坚定地干净眼神,就这样掩埋了方文心里等待原本的味道。
李米杂志里面每一个方文的瞬,方文影像里面每一个李米的瞬。
其实他们一直都是在一起的。
不是吗?
烟,数字。
李米口中吞吐。
四年的54封信。
如果是你,你会像她一样疯狂寻找并等待吗?
放弃。
李米在天桥上,突然讲起她和方文的曾经,她说她和方文中学就在一起,后来两人都没有考上大学,她说他们是这城市,这世界最平凡的人,没有人关注。
但是方文对她说,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开心的事情。
而整场故事里,除了那个叫做李米的女人疯狂的爱并且等待。
我们也同样看到一个男人,用自己的方式去爱。
方文的眼里,仿佛在说,放弃你,是我给你最后的爱。
影片最后的那一刻,李米笑了。
我想她是懂得并理解她深爱的这个男人的。
所以,这个故事是没有瑕疵的另一种的极致。
都说这是一个老套的故事,老套又无聊,但是总让我们会想起当年那几个调皮的同学,那些消失了的隔壁班的小混混。
犯罪的故事讲的蛮精彩的,自杀的诗、携毒农民工,抽烟的女人、从天而降的车祸死亡,一切那么偶然又契合。
各种细节,从镜头里流出,看出了导演的用心,和影片的精细。
周迅的表演,让李米这个角色,变得真实,可触碰的感觉。
迅哥儿的表演,真的是打到人的心里。
这部电影里,王宝强、邓超、张涵予的表演,都秉承了自己一贯的风格,让这个电影看起来很精致,很有味道。
听说这部电影,从制作,到上映,做了太多的妥协和让步,为制作人和导演、演员,心疼。
谁都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裁剪的乱七八糟,那种心疼是因为那么认真的付出。
这是一部值得看,值得欣赏的电影。
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他们在为我们讲述。
爱一个人,你会等多久?
关于等待,不是等与不等的问题,而是,你会等多久。
眼神深深如时间之海洋的李米纠缠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
周迅演绎的女子很适合纠缠,她身上有那么一种纠缠不开的神经兮兮的气质。
这样的气质让人觉得她真的会一直等,一直等。
就像《苏州河》里那个女子的喃喃自语: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会一直找吗?
会一直找到死吗?
这样的女子,纠缠不只是爱情,还有时间,因为她要求的是,一直,一直。
如果方文一直没有出现,我毫不怀疑她还会一直开着出租车拿着他的照片做一次次自己没有任何把握但又徒劳坚持的寻找。
有的等待是一个圆圈,总有一个时刻等待的人和被等待的人会在圆圈的某一点相遇,但是对于李米,等待一条直线,没有任何转弯的余地,是单向的无限延伸。
让人心疼的也不光是李米以及她的等待和寻找。
莫名其妙去贩毒的裘水天,对着方文絮絮叨叨说些前尘往事的菲菲,每个人都有要等待的人。
这样的等待一定也让原本不相关但同样在等待的人心疼了。
“只有咒语可以解除咒语,只有秘密可以交换秘密,只有一个谜可以到达另一个谜”,这种心疼成了这起意外车祸中的另一种意外,卷入车祸的每个人在等待中生出了共鸣,或羞涩甜蜜或歇斯底里的交换了自己的等待。
如果没有她,我会爱上你。
临死前方文对那个被他叫做菲菲的女人这样说。
对她说这话的时候,他对于她来说不再是她从前认识的马冰,而是她刚刚认识的方文。
在他说这句话之前,这个女人问她,那样伤害那个女孩子,你不会心疼吗?
那一刻我忽然感觉到这是一个女人对另一个女人的心疼。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心疼自己忍不住也心疼同样在等待的你了。
记得从前抄过纪伯伦的句子:爱情没有其他意义,只在于自己成全自己。
看着李米的兜兜转转,忽然觉得等待也是这样,是爱情的一种方式,或者,是成全自己爱情的一种代价。
就像莫文蔚声音沙沙的唱:努力爱一个人和幸福并无关联。
“要有多坚强,才能念念不忘。
”执着于等待的李米一定从内心深处最明白等待的种种心酸苦痛以及不能回避的寂寞,才唱的如此神情婉转忧郁。
情人间短暂的等待也许能让爱情于曲折中显露甜蜜,但过于长久的等待即使不能湮灭爱意也必然无限滋长出爱意背后的忧郁,滋生出一个女人日益显现的脆弱,以及逝去的年华。
等待是不会说谎的,因为等待是以时间来计算的,而时间,是不会说谎的。
等待到了最后,是赌来一份大悲大喜大团圆的俗世幸福,还是变成一份风干了旧日伤感,最会都会实实在在的摆在眼前。
等待的真相,无法回避,不能回避。
另一种等待的真相就是忘记,于等待之中慢慢,慢慢将谁忘记。
这不是背叛,只是爱情上的另一种转弯。
我不是没有等过。
这样的话听起来像变了心的人的一句辩白的借口。
然而不爱如同爱一样,是让人无法违背。
而违背了心灵的等待才是对爱的背叛。
你所谓的对你的背叛,恰恰是我对爱的某种坚贞。
继续等待,等到你回来,或者等到把你忘记。
在我想来,这是关于等待最好的两种结局。
而李米,她还在爱方文,所以,她最好的结局是等待,等,等,等,一直,一直,一直。
结尾很美,迅儿很到位
都快忘了
大哥大姐演得好辛苦,导演编剧整得很闹腾,观众朋友看得挺无奈
做恶梦啊!
如果有一天你消失了。。。我也会这样的寻找你。。。
从此喜欢上周迅
一群被假想亲密关系困住的假想亲密者们。
什么乱七八糟的·· 不喜欢
故事没讲好,不过我还是差点哭了
剧本结构很有特点。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三组人物重叠在一个点上的简短高潮——然后跳出来变成公路片——李米梦醒又开始出现悬念——然后是解疑。
电影节奏缓慢,台词一般,不喜欢邓超,可是周迅唱了《当时的月亮》,很神奇的感觉
那时候思念像一条在草地上爬行的蛇
奇怪的犯罪融合。
周迅的演技是唯一无可挑剔的。上半部非常烂,两个毒贩的角色可以合一,让王宝强一个人演得了。中段让周迅的旁白交代剧情这种行货,让人瞠目结舌。后期不断解谜解谜,可惜前面铺垫不够(次要线索是不能做铺垫的)。最难以置信的,是身为文学系出身的曹保平,居然容忍这个剧本从头到尾全部都是——巧合——这个最大的纰漏。剧作课第一个就说:摈除巧合。
一个一流的剧本和幼稚的拍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蹩脚的二流电影,有些人只能当编剧,不能当导演,本片就是最好的证明。不可否认周迅的表演相当精彩,相当有爆发力,但是这一切都在导演差劲的执行力之下渐渐黯淡无光。而且影片中还充斥着一种做作的人文情怀以及对于底层人民的生硬同情。
284
有张力,看后会那么回味一下,想一想。在大陆有这样的电影很难道。窦唯的背景音乐很自在,好
三星半
真受不了这样的爱
干脆叫哥德巴赫猜想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