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人,喜欢惊险刺激的场面,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总想逼着自己看一部文艺片,比较清淡的,真不知道我下了多大的决心看这部电影,中间断断续续的暂停了不久,但是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开始被女主人公自我转变的剧情发展慢慢吸引了注意力,开始觉得这个高高瘦瘦的女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的迷茫?
虽然过去十五年里她生活在童年那个小女孩的阴影里,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的生活在遇见了那个“猥琐大叔”后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她长大了,想要改变,有了好闺密赛迪,有了有着远大志向的帅男朋友,是这个男朋友给了她想要蜕变的冲动,很幸运,女主人公摆脱了阴影,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部片子无疑是一碗爽口的鸡汤,女主和男主的颜值都没得挑,只是里面有些对话我不是很明白,看来得再看一遍了😂😂
在童年的性格塑造过程中,我们会因为身边的权威或者弱者的生活环境,变得自卑渺小和敏感。
我们干脆不说,不解释对外界的声音。
长久以来,变成不敢懦弱胆小,甚至出事不知如何应对,只敢在心里叛逆。
心里的叛逆一天天长大,也许成年后你会做很多胆大妄为的事想要承认自己,超越自己。
但与此同时,面对外界还是谨慎敏感不主攻,逆来顺受。
与内在的自己自相矛盾,内在消耗,毁掉自己。
所以面对不认同大声说不,勇敢说不。
行为说不。
真实做自己,让自己舒服
电影是可以对所有发生的事情自圆其说,但是现实世界就不是,误解就误解了,你去解释别人也许早已另谋计划,电影里才会有那么多相爱,也可以在若干年后一起回眸往昔,一起对心结释然。
但是现实世界是承俯于岁月,让破碎的破碎,抓住相似的人事去人为契合过去熟稔甚或无法摆脱的感知体验,并以逮捕的姿态、以缘分来掩盖,顺理成章的样子啊却分明是利弊权衡。
女主凌乱了,最后自救并被包容了,这就是电影的自圆其说。
大叔作家玩弄了女主么?
谁有多少心思去玩弄别人,怕不过是求而不得的欲盖弥彰。
听着Neil Young,来写一部影评。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名年轻女子在一个男人床上睁开眼睛,她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错事。
穿上衣服,跳上纽约的地铁去上班,她背着两个袋子,在办公室的卫生间换衣服,似乎对这种生活已经熟悉——无法睡在自己家的床上。
无疑,早上的那个人是个陌生男人。
她是住在纽约的单身女性,在出版社工作,每天晚上在陌生的男人家过夜,我猜,她太孤独而又无法面对自己。
于是,过着一种自毁的生活。
原来Alice出生在纽约上东区一家优渥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出版商,捧的作者都走红,在曼哈顿的高档公寓里开的派对,不乏有名气的作家。
Alice从小也爱写作。
她的父亲格外强势,甚至在餐厅点菜这件事上,也为一桌的人做主,这个自我到极限的男人,正是Alice成年后过着自毁生活的原因。
高中时代的Alice是金发的美少女,神态极像Amanda Seyfried,父亲的强势,让她说话不敢大声,内在的很多东西被埋葬。
而在他父亲的一次派对上,她认识了当时正火的作家,一位中年男子,确切说,是他闯进她的生活。
年轻的女孩对有名的作家的魅力是难以抵挡的,更何况她也喜爱写作。
她明白这位作家的意图,也开了自己的房门,其实也是为了试探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而当父亲知道,他自己的朋友,已经多次出现在自己青春期女儿的卧室后,只说了一句,他会是你写作最好的老师,便走了。
他得到了她,便开始忽略她。
我们无法知道中年男作家的感情世界,是的,为了写作,他们需要刺激、新鲜的能量。
就像萨特对波伏娃的要求。
但不同的是,波伏娃和萨特不论从年龄还是精神丰富程度来说,都是势均力敌的。
而我们的Alice当时才高中。
她被父亲在精神上抛弃,被父亲的朋友在身体上抛弃。
这就造成了从影片一开始时我们所看到的生活。
更毁灭的是,中年男作家在自己的新书里,写到了她。
她从此便成了书里的女孩,而她却彻底放弃了写作,开始变的anti-social,在她自己的生日派对上,她躲开人群,躲在自己家的马桶上看书。
其实整个影片在讲一个女人的蜕变和转化,当她被抛弃后,她那被害者的所作所为又伤害了唯一关心她的朋友和男友。
最后,她救赎了自己。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影片。
一位女性的自我转变之路。
看完后我内在感到十分充盈,因为看到这种类型的影片,就是一次“扩大再生活”,我自然会关心哪位导演的杰作,一位女导演,似乎格外关系女性成长的话题,她仅拍的两部影片的另外一步,叫做,成长Developing, 1994年上映,由natalie portman主演。
还好电影的结局是美好的,女主在还是女孩的时候,喜欢写作,但是被猥琐的作家老头利用,引诱女孩去探索性,感受那份不真实,女孩的生活成为了他笔下的素材,而随着这本书的问世,女孩也遭受了长达15年的内心的煎熬,痛苦,甚至接近了疯狂,她原以为是最能体会到她的感受的人,没想到却仅仅是利用了自己。
电影里美好的一面是女主有一个最亲近的可以依赖的朋友,在29岁的生日时候也遇到了自己喜欢的人,虽然中途有经历一些曲折,最后女主看清了自己的内心,释放了压抑内心深处的痛,主动追求自己的幸福,结局美满。
The girl in the book
如果看过《房思琪》和《无声告白》的人,一定对这部电影感触更深。
幸运的是这部电影的女主有个Happy ending。
故事女主Ali,在14岁时遇见了渣男中年作家Milan(糜烂科科),Ali喜欢写作,父母忽视下得她缺爱并渴望倾诉,于是渣男借机靠近一步步引诱,最终剽窃Ali作品出版了小说《醒眼》出名(这也是渣男唯一一本有名的书),她向母亲求助,却被认为是撒谎。
父母宁愿相信渣男作家而不是自己的女儿。
15年后,29岁的Ali是出版行业从事者,虽然她仍然心爱写作,但再也无法动笔,报名参加写作小组却永远交不出作业,而且私生活也十分糟糕。
生日的这一天,她遇到了喜欢的人男主Enmet,两人一见钟情陷入爱河,Ali的生活也慢慢步入正轨。
同时,她接到一项任务要重新出版《醒眼》这本小说,再遇渣男的压力和家庭生活的重担,让她出轨了,失去男友和朋友的双重打击,让她决定寻找救赎。
剧透完毕,随便侃侃吧。
看这类电影,心情是压抑难受的。
以前我尽量不去看,但现在觉得难受就对了,因为世界上就是存在这样的事情,而且不少。
存在一些利用不平等关系伤害他人的人,存在被伤害无力呼救自行了断的人。
女主幸运的是有支持她的好友,和支撑着她的爱人。
但我想最幸运的是,她陷的还没有那么深,因为有的人即使有亲友的陪伴和爱护,也无法忍受活着的折磨。
年幼时受到的伤害,不会随时间而消逝,它们像鬼魂形影不离,改变你整个人生轨迹。
而旁观者能做的,只是多一点鼓励,多一点理解,感同身受是难以做到的,但减少二次伤害是可以的。
每一点关注和善意,都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一点。
PS.女主是《复仇》的Emily,演的很棒,甜蜜、无措、绝望、挣扎、愤怒都感受到了; PPS.女主小时候的演员眉眼有点像《Glee》的Quinn,但Q好看些哈哈哈
想起纪伯伦说的忘记是一种自由。
你是书里的女孩吗?
“Not any more.”房思琪类的电影看过几部了,这个电影的优点是用了女主视角的回忆穿插,把她的痛苦与成长展现了出来,从编剧还有剪辑的功力来看非常赞,且回忆穿插没有一点不适,非常丝滑,德芙牌的男主的变态恶心猥琐流氓下流无耻没皮没脸味儿演绎的扑出屏幕了,我全程在对这个电影剪辑还有故事表达的喜欢和忍着对男主的犯恶心中反复横跳😓这男主真的没皮没脸毫无底线,我不吐槽完我难受,女主长大了他还不放过她,我现在看这个演员其他的电影我都觉得他好恶心这女主开头,看的我真来气,后面彻底走出去为自己生活,自愈自己,又为她骄傲(很想看转性版本的)例子看多了之后就觉得电影女主来的如此真实,年纪小的姑娘们本身就容易对身边长期相处的年长男性产生一种“迷恋”,并且容易把这种迷恋当成是一种喜欢。
加上女主的家人对女主忽视不关心也不照顾还挖墙角,就有死变态趁虚而入,增加房思琪案例。
这几天正好在看罗翔的视频,里面有提到这21年增加了一条滥用信任地位型性侵罪,这背后不知道有多少沉重的案例,希望变态少点,让花成花。
女主成长、转变,看过电影的应该都能感受到。
我想说的是女主和女性好友之间、和男友之间的真情。
女主在受了刺激、无法排解下在女性好友家里做错事,好友选择让她先离开、暂时不想看到她,而不是从此绝交。
后来女主真诚登门道歉,好友后来又接纳了她,仍是好友,帮她追男友!
😄👍男友知道女主做错事后也选择了离开。
女主没自暴自弃,而是开始认真反思、不断克服懦弱,脱变成长。
而且她一直不放弃,坚持每天都有改变,每天的努力、成长与爱恋都展示给男友,坚持了一百天。
男主,当然收到了这份浓浓的爱意,而且,他,接受啦!
撒花!
终于,唯有真情最动人。
这就是我爱看西方电影的原因。
看过后总会留下些什么,比如,依然坚信真、善、美,相信努力会有回报,相信生而美好!
书写人生,我命由我不由天,加油吧,走在路上的人。
关于文学,关于电影,以文学为题材的电影我一向偏爱。
带入感深厚的我,把本片女主角对自我价值判断与脚色情感也带到自己身上,以此,检视了至今为止的,我自己三十年面对创作面对写作的历程。
反省一遍怵目惊心。
反省两遍,就不敢继续往下想。
如果一个好作家要出人头地,似乎二十多岁就是黄金时期。
而我已经过了。
如果一个作家要被称作好作家,她所被放的指标评价一向不是只有当代人,你会被前前后后诸多曾经被叫做是作家的人一起列队。
这还算看得起你的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被称作作家,那她需要熬过多少社会上曾经以为她就是没有工作的无业游民。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一个作家,在这个知识泛滥知识盈余知识电商剑拔奴张的今日,提出一些有用的观察、说几句有用的观点、提炼几句看似有点意思的概念,没那么简单。
片中的女主角有两位演员担任,一是稍年轻的一是稍成熟的。
成熟的女人在一个出版社编辑当一个普普通通的久坐的上班族,符合这样的职业情景,她是微胖的。
那当然了,一个一直长时间伏案的人,怎么可能是像健身运动员那样的身材呢?
于此同时也原谅了我自己不爱运动的这项事实。
女主角有一个好朋友,是网站设计师现在状态是全职妈妈。
这和我现在的生活情境真的好相似。
身边有娃的女性朋友一个又一个蹦出来,我总感觉女人有无生育是完全两种生命状态。
一个有娃的女人和一个没娃的女人,她们并肩坐在一起的时候到底除了娃还能说什么?
有一幕我相当触动,当她好友隔著半掩的门告诉女主:「除了我妈我丈夫我孩子,你知道我多重视你,而你却做了我这么不喜欢的事情?
我这段时间都不想理你。
」这种关于女人之间友谊的强烈警告,好似在我生命中也多次出现过。
我难道就这么令人讨厌吗?
我做的一些事情难道就伤人这么深吗?
我至今都想不起我曾经对不起过哪些人成长的路上也许真的很多人被我伤过,时间久了也就对新的友谊建立看得很淡很淡,很多时候宁愿一个人看书走路吃饭(女主角也在自己的生日派对躲在厕所看书),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要离开、什么时候又会在无意中伤害到朋友。
尽管我真的,不知道我做过了什么。
大概就是我说话太狠,心眼太直、情绪太暴躁。
好不容易,女主角终于遇到了一个值得爱的男人。
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男人。
一个可以接受自己的女人是写作者的男人。
她又把事情搞砸了。
一个女人要写作就要有自己的房间,退而求其次,我要求自己有一个写作的书桌。
当男主角在女主角房间勤奋的打字的时候,女主角竟说了:「能不能不要在我房间打字,如果有,那个人也应该是我」男主角回应她:「我来了这么多次,从也没看到你创作写作过。
」是的,我完全能体会那种不想被看见的创作的状态。
创作是孤独的。
尽管是亲密关系的伴侣,也不能加入的一块完整的私密的专属于我的创作空间。
作者:YolandaLIUsh鏈接:http://www.jianshu.com/p/33ab10668f08來源:簡書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想成為作家的青澀女孩艾麗斯,在最純真懵懂的年紀遇見了她的寫作導師米朗,她信任他尊敬他,但後者則悄然逐漸地毀掉了她⋯這不是一部簡單的作品抄襲事件,隻言片語的引用比不上偷盜人生更為可怕。
性格決定處事方式從而決定命運,這一點不假;而人性格的塑造同成長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艾麗斯強權主動的父親,壟斷了她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她難以直接果斷做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要麼培養懦弱無能、要麼形成強烈的壓抑導致放縱;母親是一個溫柔的人但沒有給予最基本的信任保護;再加上他們離婚後,多情不專的父親,讓愛麗絲對於穩定的情感關係產生了困惑。
而米朗的「週四之約」亦是一個不該在青春期成長中發生的嚴重錯誤。
「摧毀美好」是一種由於心靈受傷,而且沒有正確護理和引導走出的後遺症。
十五年後的愛麗絲寫不出優秀的文章,潛在意識心理不斷暗示著「失敗」;對於一句道歉虧欠的缺失也成了一抹鬼魅,數十載糾纏著她另她越發厭惡自己,她惡意放縱營造不檢點的放蕩社交,把自己塗抹得骯髒來獲取存在感,「似乎只有在他們想要我的眼神裡,我才感覺自己是真實存在的,我已經不知道我是誰了」。
她極力試圖逃脫,渴求著穩定忠誠的愛情關係、信任包容的姐妹友情;可一直被心中充滿的負面思想引上歧途⋯隨著真相被一點點抽絲剝繭地展露,一切根源問題都在於米朗的所為。
心理創傷是很多電影都探究過的主題,而《被竊取的故事》在敘事的處理上十分得流暢,一點一滴在讓觀眾認識深入了解角色後,才將他們的醜陋彰顯;這算是個冒險的做法,表現恰當能給情節加分、且使觀眾產生同理心,但太超過的話又會產生無法原諒某個人物的抵觸情緒,而且很難以美好快樂來收尾。
這或許是我覺得稍微美中不足的一點。
2022-136
好故事 不错的电影 但是我只能给三星因为 1我不喜欢大叔 唯一喜欢过的大叔是Mr Big 2这里面这大叔也太丑太猥琐了我操 3颜控的我 这电影女主颜和身材都没有加分点 嗯 说完了 请原谅我的肤浅
女主离开了复仇还是摆脱不了腹黑女形象,剧本可还行
比较平淡的电影,女主走出被猥琐作家诱奸抛弃心理阴影的故事。我心比较黑,女主最后找作家的时候,我想的是杀了他来个悲剧结尾或者录个音让他身败名裂什么的。女主男友还是believe in second chances。Let it go...
飞机电影
她最后用一句bye了结15年的伤痛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她认为他曾经看懂她 减少她的孤独对年少的女孩儿而言 多致命她以为那是爱 只是她以为她对爱的理解开始畸形 甚至将爱和性划等号15年活在书中 仍贪恋暖意 又怎么恨得起来她决定爱人 真诚的去爱的时候才是明白什么叫做爱意的时候
治愈向电影。男主帅。
单调却是一部好电影,很欣赏的那份用心。浅显讲述少女的成长及蜕变。未来的路是要自己去开辟的,一味的活在过去式,存在那本禁锢着自己的书中,浑沌一切。努力尝试去改变,去面对,活在当下,书写自己的人生。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有时会迷失自己,一部成长的影片,或者带来的却是不平凡的飞跃。
明确知道了诱奸是什么意思 中间一度看得很气愤 现在社会的性教育真的太过缺乏 电影的女主最后得到了爱情的救赎可是现实中的那些相同境遇的女孩子呢?自己年幼最信任的人 却完完全全利用了自己 女主和男孩做爱完完全全在他眼中看见了年幼的自己 她恨大叔 可更恨的还是自己
对待这种人渣不能容忍
镜头穿插太多
太像当年了 gave me chills
我要和多少人上床 才能抹去那段令我难以启齿的过往 她原来只是他故事的灵感。说她是房思琪其实也不然 她比房思琪幸运✋她最终有了想要爱的人 她也有了继续迎接新生活的理由 她为了他制定了原谅我的100个理由。
最后问女生你就是书中的女生吗?女生回答说再也不是了。这句真的让人泪目,最美好的十五年的在阴影中度过,不敢爱,不敢信,不敢长大,很想用力的抱抱她。还有第100条我也很喜欢!
Emily总有种苦大仇深的气质
这种调调的电影我向来是喜欢的,只是女主后期的转变有些突兀,可能因为根作家叙事镜头偏多,从而不太理解为何新男友在她内心位置如此高,内心的转变展示的太少了.
单调却是一部好电影,很欣赏的那份用心
好一般的电影,虽然我很喜欢ems但是她演技真的好拙劣。值得深化的东西也没有深化,赤裸裸地告诉你女主家庭nuts,但是人是复杂的东西,不是东拼西凑的拼图就可以组成的。女主心理过程太过简化了,和男主也很随便一晚就在一起了。孤零零一个人是怎么过来的也没有讲明,一大面墙的书和女主气质不符
女主16岁和26岁穿插镜头,有点不自然,故事到最后才点题明朗了不然分会更高.16岁的初次性经历最终只是成年著名作家的利用,父亲也因为工作站在对方立场,她成为书中女孩,越畅销越难忘欺骗阴影.不相信感情的真实到最后自己为了真爱,努力摆脱变得积极独立. 故事挺新异,也励志,反思才能成长
刚开始的时间穿插看的有些乱,整体有些单调…@airplane from BJ to GZ 19.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