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大四男生张书豪,在哥哥意外去世后茫然无措。
葬礼上看到哥哥的骑行日记,他决定替哥哥完成遗愿——骑车去拉萨。
滇藏线,即便是最专业的骑手,都要花上半个月的时间。
初入社会的懵懂小伙经历了坑人骗钱的接机司机后,书豪遇到了骑行人李晓川,他是云南的一名蛋糕师,有三次单车入藏的丰富经验,于是两人结伴而行。
一如所有的公路电影,高山缺氧、四肢无力、长时间骑车磨破大腿内侧,都只是小case,张书豪自然要经历更大的波折。
在德钦,没能看见云雾后的梅里十三峰,便是导演埋下的伏笔——传说,初入西藏,如果能看到梅里十三峰,便能在往后的一年时间里,幸福安康。
告别了盐井可爱的藏族小男孩儿一家,俩人来到了曲孜卡,这里有连续29公里的下坡。
在这里,晓川不慎连人带车摔下了山崖,而书豪也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惊到,滚下了山坡•••书豪的伤势并不严重,第二天就能自由走动,可是李晓川就没这么幸运了,肋骨多处折断,也许会造成高位截瘫。
这一刻,张书豪第一次怀疑自己,是不是当初就不应该来。
这注定是要一个人完成的孤独之旅。
骑过海拔四千多米的邦达72道拐,书豪的单车丢了个脚踏,后车胎漏气,还没来得及修理,又突然天降大雨;迷糊中躺倒马路中央的书豪,差点成了“车下亡魂”,被暴怒的卡车司机一顿饱揍;穿过怒江大峡谷,在一片白雪覆盖的针叶林里,因为食物中毒,半夜里开始发烧干呕,不省人事。
幻象频出的梦里,书豪见到了自己死去的哥哥。
所幸这孩子命大,第二天一早被湖边的牧民所救,送去看村里的土郎中。
昏睡两天的张书豪不等病好便起身离开,车行至此,他似乎开始和自己赌气较真了,最后,他终于到达了海拔5020M的米拉雪山,面向风云涌动的天空,撒下五色风马,随后一鼓作气,抵达行程终点——拉萨。
此时的他,已然完全褪去了初抵昆明时的阳光白净,肤色黝黑,胡子拉碴,穿着藏袍与藏民一起在夜幕下的布达拉宫载歌载舞。
作为一部纪实影片,《转山》所呈现出的滇藏风景,亦是无可比拟的壮阔——梅里雪山云雾中的幻美、盐井的淡美、业拉山的险美、米拉山暴雪的奇美;眼神明亮的藏族孩童,矫健的秃鹫,随风涌动的经幡,虔诚叩拜的修行少年•••突然想起刘瑜的一段话,她说:“我喜欢冰岛•••当然,我从来没有去过冰岛,我只是喜欢自己想像中的冰岛而已;荒无人烟,空气稀薄,伸手就能够着天空。
其实我也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喜欢西藏,但是喜欢西藏的人太多了,而我本能地警惕一切跟人多有关的东西,所以我决定喜欢冰岛。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西藏?
因为拉萨的日光倾城,布达拉宫的蜿蜒迤逦?
因为仓央嘉措的痴狂不羁,磕长头匍匐在脚下的信仰之力?
还是那份伸手就能够着天空的高远?
亦或是,面对苍莽雪山和平原,由衷产生的那份天地孤影之感?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向往“在路上”?
是为了逃避现实,还是为了实现自我?
我想,我们之所以那么渴望“走出去”,正是因为石头森然的城市里呆了太久,有了太多的束缚和欲望,如果不跳出这个禁锢,离开漂浮着油腻目光的人群,便不能更好地换一个角度审视并发现自己。
“出走”的重要性之于我们,一如瓦尔登湖之于梭罗。
所以公路题材的电影,才能长盛不衰,因为它承载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
我一直坚信,旅行使人卑微。
行走和读书,都是为了增加一份阅历,而已知的内容越多,圆圈越大,你所接触到的未知亦会更大,于是整个人愈发沉稳,虚怀若谷。
你会看到许多美景,遇上许多有故事的人,那一刻,小时候反复诵读的古诗词所要表达的幽微情感,你终于能够身临其境;而再专业的相机,都无法摄录那一刻直抵灵魂深处的感动。
于是我们把这些经历积攒起来,内化成自己的能量,满载而归。
就像电影里的一年以后,张书豪回到台湾,进入跨文化研究所,继续学生生活;而李晓川,亦带着身上的钉子,重新出发,因为他怀念“路上的味道”,因为他“热爱生活”。
《转山》监制陈国富说,是原著小说里传达的“梦想和不屈的力量”让他决心把小说改编成电影。
有没有一个梦想,是你在心中日复一日不停地勾勒描绘,踟蹰不敢上色?
有没有一种信仰,能够支持你在一个人的朝圣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管明日是否天寒地冻、路远马亡?
所以有时候,看到雪域高原上的藏族老人家穿戴齐整地坐在门前曝着太阳,看到那些日日夜夜跋涉在朝圣路上的苦行僧,总会默默地想,起码他们有一种单纯的信仰,支持他们的全部余生。
《练习曲》里有句话,是说 “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转山》的开头,哥哥的朋友也有说,“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我也想去西藏,去墨脱,想要画船听雨眠、长河落日圆,想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收获一份山长水远看不足的感动,可我至今仍羁绊原地停滞不前。
不出行的理由有很多——没钱没伴没时间,怕苦怕累怕危险;而出行的理由,“走”就一个字。
你想要的是什么?
为什么不趁年轻的时候多去冲撞和体验?
我想我该噤声了,因为真正崇高的愿景,是你在自己心灵最隐秘的角落里和上苍的约定。
已经过了凌晨了,还是来写写吧首先,这个影评是就事论事吐槽的,不喜者勿看勿评,谢谢“转山”看了很多影评之后,发现大家并不知道转山是怎么一回事。
其实转山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信仰,在藏族很多人会去转山转湖的,比如,阿里地区的神山“冈仁波齐”德钦的“梅里雪山”都有人转的。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电影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要转神山,让我期待了一下,结果,结果居然是说骑行滇藏线,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
如果有神山圣水情节的人我想他们一定当场骂娘了。
如果该片是想要表达骑行者的痛苦,那么应该告诉我们观众,主角是如何客服这些困难的,又从这些困难中让自己释怀了些什么?
主角做为一个菜鸟级的骑行者,从丽江到拉萨没有见到他的成长与思考,遇到那么多困难,接触了那么多的人给他的启发也蒸发掉了,还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呢?
电影一开始,我听到男主角清新的台湾口音,然后又是葬礼,马上想起另外一部电影《这儿是香格里拉》,说的是一位母亲,看到儿子的遗物里面的画,画了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主峰),然后不顾一切的跑去寻找,路途可谓艰辛,最后成功了,回到台湾。
当时就有一种不好的预感,结果不出乎意料的是,《转山》的结构果真如此。
男主角在哥哥的追悼会上拿走了死者留下的骑行日记,跟女朋友告别,场面没有台湾电影的煽情,男主角就只是想去完成哥哥为了的心愿。
面对自己的女朋友没有一点留恋,他是不是中分偏瘫还是有其他爱好,后来,看完电影我终于明白了。
然后是豆导的忠告“不要等到哪天在对方的葬礼上说,当时有去就好了”。
这句话在很多影评里面出现了,估计马上要火了,或许整个故事就这么一句台词给HOLD住了吧。
但是,但是,这句文艺腔我始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你TM是想一起去陪葬还是去收尸呀!
那些喜欢拿这句话说事的人,你们真的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迫不及待的出发。
到达丽江。
又是我熟悉的场面,看到了五一街。
莫名其妙的出现了一个台湾老乡,居然还想耍花招骗点租房的钱。
弄假身份证?
不让过?
男主角聪明的偷了一张身份证就上路了。
这个情节有点前不着店,后不着村的感觉,不知道来这一段插曲,导演用意何在?
是想表现主角机智过人?
表现主角落魄之余还要遭此一劫,更加让人怜悯他?
导演,片子本身就补偿,摆脱您讲点别的好不好!
高潮来了,碰到了晓川大哥。
云南人,给全局的气氛整合了一下。
被看客们津津乐道的是他的台词还有那奇怪的腔调。
云南土话?
普通话?
云普?
都有说,但又都不是。
那个云普还真不正宗,我在云南生活过,就没有听到过他那么说话的,还是普通话气息浓厚了,要不就是为了调节情绪,现在国内搞笑不是流行这样的说话方式嘛。
怎么在这里就怪怪的了。
原来,他还结合了藏语。
此人牛X了。
其实,整个电影下来我还是很佩服他的。
一个乐观的骑行者,简单,开朗,有冒险经验,但从他的言行看得出他绝对不是一个拿生命开玩笑的人。
这点至少比主角要好很多。
第一个晚上,他们住在一个藏民家里。
亲,我实在弄不懂那个地理位置了,如果是塌方不让过就是中甸到德钦路段,但后来他们经过那里的时候是很好的,那么,只有可能是在虎跳峡一段了。
这里可是纳西族呀,说的可是纳西话呀。
是导演刻意想要表达藏族情愫了吧,把不熟悉那块的人给忽悠了吧。
去德钦那段,确实艰难,那个时候主角就想放弃,被晓川硬推着上路。
导演未免把这个情节放错了位置了吧,这才滇藏的起点呀,主角就要放弃了么?
亲。
到达梅里十三峰,晓川的举动让我发自内心的感动。
见到内心的神峰,脱了衣服也要看个全貌,所有的意志只为了能见上神圣的卡瓦格博一面。
这才是一个真正有想法,敢于去实现自己梦想的人,怎么他就不是主角,我觉得在他身上发生的故事总比这个台湾小生上的要感人肺腑得多。
只可惜,他的所有形象都被整个电影给毁了,最后居然还摔下悬崖(应该是要死的,后面会分析)死了就壮烈了,居然还没有死。
到达小山村,这里的情节很正常,藏族小朋友喜欢拿镜子做反光镜玩弄。
当主角第一次于女主人公见面的时候,还记得女主人公的眼神么?
以为自己小孩要受到欺负的眼神,这明显又是导演安排的,藏族妇女哪有如此凶神恶煞的表情?
即使是一个寡妇也绝对不可能。
导演啊导演,不懂西藏就不要来亵渎这里的神灵好不好!!!
除了风景动人你还能不能增加点情感的素材,最后看得像是没了老公的藏族妇女想要红杏出墙一样,请您尊重一下他们好不好!!!
藏族小朋友分别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下来也就这么一个故事表叙得稍微完整,但是导演尚欠火候,要表达男女寂寞生爱,表现藏族小朋友的单纯等等,一结合,就是大锅菜了,像个大集市,观众们也是哭笑不得。
过了这段,应该是要去芒康了。
悲催的晓川英雄前面还说着,这段路他熟悉,连续29公里的下坡。
后脚就摔下去了。
尼玛,导演你坑爹呀,在飞来寺看到路标上写着“连续29公路连续下坡”的路标居然搬到了这里。
路下面是什么导演你清楚不清楚?
下面可是滚滚澜沧江水呀?
晓川这么摔下去还有命没有?
主角意料之中的成为了狼牙山五壮士后抓到了一棵树有木有啊!!!
艹,不带你这么忽悠观众的。
晓川木有死,出现在一个豪华的医院里面。
在芒康上哪里去找那么高级的病房?
观众还以为穿越到自己的城市了。
当主角带着晓川的冰淇淋返回到梅里的时候,我以为晓川英勇的牺牲了,导演再一次给我们开了一个玩笑,尼玛,我受不了你这么玩弄我心目的的偶像了!!!
从芒康直接扯到了亚拉山口,中间的东达山去哪里了?
导演就是为了追求忽悠观众的视觉,忽略掉了第一个山口吧,那72道拐还确实能吸引观众的眼光。
主角在这条路上的艰辛去那里了,芒康到左贡这段土路,悬崖,不翼而飞。
车子坏了,修成那样,你还能上5000的海拔?
敢问主角您是推着上去的还是搭车上去的?
不要告诉我,那个坡您老是骑上去的。
到达然乌之后出现的地理位置错乱我也就不说了。
进入雪林里面,那个画面和《荒野生存》那么类似,要讲叙的故事也那么类似,我太佩服导演您了,您敢拿你这作品去和别人的相提并论,我一直想看你讲述一个什么故事,通过他这一路艰难的骑行想要表述什么我都找不到所谓的思想,您居然还敢用这个镜头。
而且还尼玛出来一个独角兽,不是牦牛有木有啊,那不是牦牛,就是独角兽,后面出来怎么又不是白胡子老爷爷?
整个故事就是这么一个一个小的情节,不着调的情节,导演没有一个讲叙明白,脱离带水,收尾收得莫名其妙。
其实我想说,这原本应该是多么好的一个故事,可以是励志,可以是讲叙年轻人的冲动,可以是给成年人勇气的片子,结果我就只看到一个一根筋的人在那里骑呀骑,不符合逻辑的骑呀骑,是要我佩服他的勇气?
不好意思,对于一个足够疯狂,失去理智,毫无思想可言的人,在路上我也只是看不起而已呀,你拿自己生命开玩笑,但真的,不要拿别人的生命开玩笑好不好。
这段路上的波密,通麦,林芝的风景导演却没有抓住。
最后一个山口——米拉山口骑行除了体力上的挣扎,还有内心,这部电影失败的是内有人物内心的刻画,要到达最后一个垭口是主角内心应该是各种心情五味杂陈的。
而我们看到的也只是短短一段卖命骑行的片段。
到达山口的时候我没有看到象征胜利的彩色经幡,只有红色的带子,导演是怕观众看不懂吗?
经幡本应该是五颜六色的呀,导演再一次不尊重西藏。
最后,主角到达拉萨,回到生活中,草草收尾。
【忘了说最重要的一个情节了,主角应该是在波密了,看到一个男孩打电话,然后自己也给哥哥留言“哥,我想你了”】整个电影这里应该是点明了主旨,为什么主角能弃女朋友而踏上不归路的原因。
因为片子前面没有交代他与他哥哥之间的兄弟情谊到底有多深,只看到了主角对女朋友的冷淡,如果不是基情四射,我实在找不到其他原因致使他这么玩命了。
如果,导演只是想要把这部片子拍得平淡,省去了人物内心的独白,在路上发生的故事如果只是作者当时真正的故事,遇到的那些人也只是把以前的故事拿出来说我到时理解。
这样的话电影就没有他存在的意义了。
在这一趟旅行之中,主角碰到的人,发生的故事,零零散散,没有一个主旨,讲叙的东西太多,丧亲之痛,老乡雪上加霜,战友齐心协力,藏族的纯朴,再一次失去朋友的悲痛,动力大增,偶遇恶犬,自行车不给力的坏了,困难重重,客服一切困难,生病,回忆想家,咬牙也要走完全程。
其实是一个很惊心动魄的故事,我们确实也应该需要看到骑行者一路受的苦难,心里上一次很大的冲击。
但,这个片子失败了,错杂的把一个个片段结汇到一起,没有一个生动的,没有一个感动我的。
至少那么一秒也好啊。
最后,片子与“转山”扯上关系,与西藏扯上关系。
除了风景之外,就算有其他的配乐,朝圣者的元素在里面,看完之后绝无震撼之处。
更不要谈及心灵的启发,勾起我曾今的回忆之类的东西。
PS:今年搭车进藏的人超级多,明年骑行进藏的朋友估计又是大增特增。
大家好好体会在路上的感觉吧。
其实,也就那么回事··· ···
哎呀嘛的,真的是很久都没有看到过能有这么烂的片儿了……作为头一部以长途骑车为主题的片子,真是折煞人也,太糟蹋题材了,作为一个骑车也跑过几千公里的爱好者,俺只好如此下个总结了。
导演一定是连一个半个有骑车经历的人都木有采访过……也许,人家是故意的,本来就根本不打算来一点点写实要文艺,要诡异,也不是不行,独角兽也不是不能出来逛,但是还被人牵着逛就很牵强咯。
片子的大情节简直没治了,编剧一定是躺在床上想“好片子,得一定有曲折高低起伏的情节,猪脚一定要从菜鸟升级为老鸟,期间一定要穿插爱情故事,一定得有坠入深渊,获得超能力,要不,退一步,起码需要做一个超级梦吧,猪脚也一定要有小宇宙爆发的能力,一定要有受刺激再醍醐灌顶的升华……帅,那也是必然的”片子的细节,几乎一败涂地,无一正确,举例如下:1.在河边休息,一定要生一堆火,一定要用个树枝插一条烤鱼。
独行者,在大白天根本不会自个人在路边满是树丛的地方生堆火,再变出一条鱼来烤。
又不是阿甘的荒岛余生,哪能看到小河就能有鱼捏?
骑行者在白天通常都是在骑行,晚上才会慢慢吃顿饭,白天一个人享用烤鱼是不可思议的。
2.“想一起走,看你能不能赶上我!
”笑死人了啊,纯粹是小情侣之间过家家的情节啊,俩人在破土路上驼包狂骑?
不可能发生之事。
骑车又不是拜师学艺,用那么低三下四么。
台湾也是发达地区哦,一个大学生,能傻呵呵的在一边看着人家吃烤鱼,然后人家掉头上车,立马就跑,再放一句话。
再说猪脚一发力,也掉车头,立马跟上,车上的包一看就是空的,那么随意的就搬起来。
3.对着雪山脱衣服。
一定是脑子有虫的同学才会这么干,像琼瑶剧。
4.篝火夜谈会。
兄弟情深啊,入夜把话聊。
明明刚才都是老乡家里喝着奶茶了,到了睡觉的时候却跑到草地上搭帐篷烧火聊天,而且,每个人的帐篷里还有一盏明灯亮着,真不环保。
5.爬坡,兄弟帮把手。
猪脚爬坡,屡踩不动,当哥的推把手,多自然啊。
其实不然,骑不动的坡,当然是下车推上去才自然,又不是放滑翔伞,需要助力。
你有本事,帮他推上几公里,再回去拿你自己的车子么?
再不济,也可以用绳子拉嘛,也比推车靠谱多了。
还有猪脚丢车欲放弃那一段,也插入的太生硬了。
就这么这么骑着骑着就把车丢了不走,一系列动作还挺连贯的,定是导演臆想出来的,跑长途又爬坡的,哪有力气做出这么高难度的动作啊。
6.下坡摔车。
跑长途,最最最危险的时刻就是下坡,设计的没错。
但是,只要脑子正常的同学,在下坡的时候是不会回头的,基本等于找死,而且那是黑天,哈哈。
7.住院。
猪脚也太不道义了,老哥生死不定,自个人又骑车上路了,拽啊,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起码得陪同家人来到。
另外,川哥除非买了好几万的人身保险,不然,这伤后服务也太好了,直接就能送回家诶,国内,除非你是市委书记之类的,不然,谁管你啊。
甚至连公安局的刑警都出现了,还提到了人身自由,哈哈哈,编剧想的太周到了。
8.一夜情桥段。
给猪脚设定的这是什么肚量啊,小孩子用镜子晃晃,就玩命的追,喂嘛哟!
跑长途的同学,基本上都没了腿部爆发力,是没法做出迅速反应行动的,骑着带包的车在村里的破路上跑,也瞎扯,包明显是空的,颠的那么欢。
安排了个漂亮妈妈,调皮的儿子,嘿嘿,这儿子也太是多情种了,有成为同性恋的倾向,太轻易的就可以爱上一个帅哥。
猪脚也是柔情万种啊,送小孩上学后,那眼泪真是止不住的流哇流哇,笑死……待续
这是一部去过拉萨骑过滇藏的人看完会莞尔一笑或者嗤之以鼻而没去过远方心中仍有流离梦的人看完会小宇宙一颤的不知道该叫冒险还是剧情的片子。
好吧,开头要长长长长长长长。
本来打算打个四颗星甚至三颗星但是看完豆瓣时光的评论以及看完片尾的花絮后就mark了high five的片子!
片子本身来说,就像我的朋友苦瓜说的一样,“除了吐槽点什么都没有!!!
转的是哪个山!!!
本来还想着有冈仁波齐就当风景片了……结果……结果神马都没有。
TAT ”片子真的不算好看,40分钟川哥掉下去开始才算有点状态,可是你不得不说意犹未尽,这个意犹未尽不是过了高潮而回味无穷,而是连bra还没解开连nipple还没露就盖上被子啥也没说打了呼噜预示了新的一天。
扒着悬崖上那棵草时候的绝处逢生呢???
心理的百转千回呢???
遇见藏獒之后的胆怯惶恐和手上的奋力反击呢???
击退之后的狼狈颓然呢???
最扯的就是身份证那段,简直就是一个毫无准备的快乐小二逼遇见了善良又心怀萌物的糕点糙爷们,在狂风暴雨歇斯底里后毅然而然攀登到了山的顶峰俯瞰了万物众生完成了修行。
咩?
真的是这样咩?
屁咧!
谢的原著里最喜欢的第二人称在电影里没有体现,这是我当时最喜欢的,完全被带入了情绪,像对话,像信,像自言自语。
除却这些失望,让人感动的,是真的有网友在路上和摄制组和导演摄像们一起喝酒吃肉聊天扯淡,是花絮里那些路过的藏人汉人不知道什么族的人真诚地说着祝你们一路平安,你看嘛,这才是转山的真谛嘛!
这才不是《转山》而是我们的转山嘛!
09年的7月,我在香格里拉的小旅馆第一次读到这本书,那天晚上前台妹子刚从雨崩转山而归,在我们诧异的险些掉了下巴的目光下,从包里拿出来背回来的10公斤红酒,跟我们得瑟说,山里的隐居人竟酿得如此好酒,大喜之下按照自己的极限背了一些回来,当天的晚餐每人分得一杯忽觉无比浪漫。
更传奇的是,前台妹子路遇一外国老头,莫名给她500块钱,只是说,虽然我不知道你叫什么你多大你做什么,但是我希望你能继续走下去。
那年我还不混豆瓣,还不知道这种编着麻花辫听着民谣曲手捧红酒杯的妞就是文艺妞,我只记得一车人围坐在火炉旁看着快乐大本营,那期嘉宾是吴彦祖。
一句话先说我对这个电影情节的评价吧。
书豪不是为了完成他哥的遗愿去的拉萨,而是好基友去了,自己活着也没意思,破罐子破摔了。
这你妈哪是骑车?
明明是找死。
做为大陆我们这一代的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了,很难体会到那种兄弟之间的感情。
要把这个情节换成女友的遗愿来处理,效果会好很多吧。
看预告片的时候我激动的热泪盈眶,可真看到电影以后,当初的那种感觉完全消失了,出了电影院,我都想喊一句,这TM是什么?
开始还在台湾的镜头,那个骑车的大导演说,别等到对方的追悼会上怎么怎么着的话时,就感觉和练习曲中的现在不去,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同出一辙。
这话一说完,骑车离开,同时自行车发出了嘎吱嘎吱的噪音。
我就不明白了,一个喜欢骑车的人,怎么会让自己的车发出这种声音?
从来不保养吗?
接下来,男主不远万里把自己的单车托运到了云南,骑了不到两千公里就到了报废的地步,GAINT还好意思在影片最后的赞助公司中出现?
如果我是没骑过车的人,我看过之后是死都不会再选择GAINT了。
继续吐槽,刚到丽江,就被台湾老乡黑了一道。。。。
导演深知大陆广电的G点啊。
不好拿大陆开刀,只好自己人背这个黑锅了。
上路,刚遇到小川的时候,跟着小川骑得飞快,爬坡踏频能到120,刚到丽江不是还高反吗?
这会就成超人了?
看那驼包怎么也得有个三四十斤吧,居然还带着两条外胎,看来准备很充足啊,那你妈到后来爆胎了怎么自己都不会补?
还是说只带外胎没带内胎?
刚出发没多久你Y就耍脾气摔车不想骑,你Y想死就直接点,别连累别人啊。
还你妈的踢车撒气,你Y知道在路上你的车就是你的第二生命,你不想活也别拿车出气啊。
既然你们都带帐篷了,还赶什么夜路?
连续29公里下坡既然知道已经天黑了,也没车灯,还那么快放坡,小川自己既然是老鸟了,居然在这种情况下回头说话,不死等什么?
果然,差一点,男猪就这么扔下自己的同伴,又继续安心的骑车去了,你Y还是人吗?
就算小川被送到条件好的医院,他的家人又在那里等着,你也不能就这么安心的走了啊。
怒江72拐的放坡,男猪的前后闸线都崩了?
不会这么巧吧,还脚刹。。。。
给他哥打电话的那一刻我的小情绪刚被调动起来,猛然看见男猪挂下电话,骑车就跑了。。。。
电话卡不要啦?
你Y有钱是不是啊。。
我说怎么介绍骑2000公里“仅仅花费1800”,又住帐篷又蹭吃蹭喝的,这钱怎么花的?
原来都花在这种没用的事儿上了。
上了最后的山口后又把所有行李都扔了。。。。
Y是不知道前边还有多远吧?
又等着半死不活的时候被人救?
导演,求你了,以后别所这么热血的题材加上所谓的台湾装13文艺小清新了好吗?
求你拍片子前能问问真正骑过的人的经验吗?
我只说这么多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一直在羡慕别人的旅行,今天听说A去了哪,明天又看到B出去旅行的照片,接下来又知道C完成了怎样的一段曲折而有意义的旅程...大多的时间,我们都在羡慕着别人的一段段旅行,自己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机会。
我没有很多的旅行经验,不敢说自己是驴友,骑行更是从来没试过,但我却坚信,旅行,是一件可以让人成长让人改变的事情。
今年的暑假,有机会去了青海的一家青旅当了一段时间的义工。
记得有一个人,叫“行者”,在青旅不长的时间里跟他打了几次照面,后来听说了他的故事。
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青海小伙子,但是热爱旅行,尤其钟意骑行,去过很多地方,有过很多新奇的经历,而我在青旅见他最后一次后,他又开始了新旅程,骑行新藏线。
我又一次觉得,好羡慕他。
再那里遇到过很多人,记得有一个南京的姑娘,辞了职,独自一个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徒步+搭车走完了青海省。
她告诉我,这一路走下来并不容易,会有非常想家的时候,会有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有的时候高原反应痛苦无比,但是走完全程后回头看,每一点一滴的经历,都是美好的回忆,也通过路上的困难让自己成长。
对影片中的李晓川印象很深刻,一个糕点师傅,一个热爱旅行的糕点师傅,也许他的行为在大家看来几乎疯狂,大家会觉得他可真是在用生命来旅行啊。
可这就是他的追求,他说,在路上的那种无与伦比的激动与喜悦,是别人体会不来的。
“好大一座雪山冰淇淋,175毫升的牛奶,加上200毫升的奶油,最后再放两勺糖。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全场观众都笑了,看到他面对被浓雾包围的梅里十三峰后脱光上衣然后怒吼“都说进德钦第一眼看得到梅里十三峰的人,这一整年都会有好运气,老子都来了三年了还是没看到!
”时,大家又为他惋惜了,直到后来他不慎跌下悬崖,原来,他的运气真的不够好。
像他这样的疯狂和执着,又有多少人有呢?
很多人都有西藏情节,我也是一样,向往着她的虔诚与神秘,但同时也有所顾虑,毕竟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信仰,也没有梦,或者说,梦也只能是梦,永远不可能实现也不会去想努力实现的梦。
影片叙述了一个24岁的台湾年轻人,为了帮助哥哥完成遗愿,从丽江出发,独自骑行穿越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落差起伏多次大于1000米“高原之路”。
在骑行中感悟人生,磨练自我,在年轻时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枉费青春,立意很好。
转山不仅记录了一段惊心动魄余味悠长的冒险旅程,而且也是一场精神的修行。
层峦叠嶂,白云流转,晚霞中的布达拉宫流光溢彩,美不胜收,好一段西藏风情。
然而回到现实中来说还是不赞成过于冒险,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滇藏线较危险,没有骑行经验还是不要害人害己的好。
“上一次镜,出一本书,去趟西藏,信基督。
”神奇的讖语,早年流传的四大俗,如今精准地在《转山》实现了。
谢旺霖去了趟西藏,出了本书,拍成了电影,主演是基督徒。
集四大俗于一身,也实属难得。
太平洋的风,滋润着台湾人的皮肤、话语和精神。
本以为只是又一部小清新的电影,没想到却撞击着我的精神,发出隆隆轰鸣。
书豪快速的晒黑了,起皮了,风霜雨雪都写在脸上,眼睛里越来越有东西烁烁发亮,出发时的犹豫少年,慢慢变成苦旅中的修士。
自找的折磨就是为了还愿?
当他说出“哥哥,我很想你”的时候,亲人逝去的痛苦终于从心底化解,浮出了水面,自己再也不会责备自己,终有一天心灵的池塘不再有阴影,书豪可以重新上路了。
旅途到底给了什么?
是一个种子在心里长大了,长大到需要新鲜的空气才可以供养,长大到周遭一切的束缚不再能抑制。
是谁种了这颗种子?
朝圣者有朝圣的种子,旅游人有旅游的种子,还愿者有还愿的种子,路途中的痛苦给了心灵的肥料,目的地给了结果的阳光,旅途完成了,种子已经开花结果,每个人结出来的果实而不相同,或是一生的丰富满足,或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或是心无憾疚的平直。
旅行过后,台湾仔依然变回了小清新,或许也不全是小清新了。
为什么最后一个山口的时候我感动了?
说不清楚。
或许为了那些一口口喘出来的气力,那些一脚一脚踏出来的距离,或者是那时嗓子里的血腥味,那时每一块肌肉的酸痛和抽搐,也可能是为了那些所有被踩在脚下的路途,那些被杀死的痛苦、犹豫、辛酸、懦弱,为了那一刻闪光的灵魂。
我是11年三月份从成都出发的,与影片中不同的是我走的是川藏线,说实话,我是看了影片才知道我走过的一些地方叫什么,从怒江大峡谷开始,影片与我的记忆开始重叠。
野狗:我也在邦达遇到过野狗群,但是没有影片中那么凶猛,野性尚存的高原家畜,会让你心生敬畏,他们的一个眼神,透露出的不是顺从,而是生灵本身的高贵。
野狼:影片中始终没有野狼的镜头,但在然乌隐喻过,我曾咋巴塘中咱见到过一眼野狼,海拔四千米,寺庙的后山,光秃秃只有灌木的山上,两匹黑色的野兽,只一眼,你会恍惚,再一眼,你会发现,人类是多么弱小,在真正的肉食动物面前,你的所有所有是那么微不足道。
请不要担心,遇到野狼不要趴下,要站着,例如遇到真正的野狗一样,要像熊一样要显示你的高度,显示你的勇敢。
不要跑,直面它!
它也会对你敬畏!
牦牛:影片中对然乌濒死的梦中描述,见到了雪白的独角牦牛,我感觉凭这一点,可以扣一分。
一切仅仅是个历程,无需神化!
我在然乌到波密的路上也见到过无人看管的半野生牦牛,很敏感羞涩的一种动物,也曾在4000米雪山遇到过高原的牦牛,一种坚韧害羞的动物,在一块大石头上,晒太阳,突然有什么东西挡住了你的阳光,那是一头壮硕的牦牛正站在你头顶的岩石上,伸着舌头喘着粗气!
雪山:三月份的西藏2000米以下各种花儿正开,草正发芽,捎高的地区还是大雪磅礴,在芒康被迫停下,前方道路雪崩。
但是我经历的远远没有片中那么艰辛。
当你脚下的公路是一层走路都滑倒的薄冰,当你四周是白茫茫的雪山,盘山公路上方滚落的汽车残骸还在,此时的心情与感受会逐渐融化你在城市中被污垢被垃圾阻塞的心。
向前,趁活着!
磕长头:我有点后悔,当初为什么不跟着磕长头的人走一段。
我是从怒江大峡谷开始遇到朝圣者的,小的几个月,老的七八十岁,他们走着祈祷着,婴儿或在背上,或在简陋的小推车里,在严寒中,跟随父母的脚步离心中的圣地越来越近。
他们没有钱,而且妇女儿童居多,从四川他们就结伴而行,有些不能讲话,沿途的信徒有些会施舍给他们钱,他们的信仰是他们最珍视的东西。
当我回想起这些,我开始憎恨自己,厌恶自己,我仇视我现在的自己,我厌恶我的所作所为,我需要自我救赎!
一次真正的自我救赎!
滇藏线不能叫转山吧,张书豪确实演得不咋的。但高原景色和骑行旅途的人文,还是值得一看的。听到云南话,依旧感觉很温暖
最疯狂的愿望,一定最美。再次感谢那年卡瓦格博,以后吃着冰淇淋都会怀念我们的幸运~
豆瓣电影评价首个一星,还是花钱去电影院看的,亏死了有木有啊亲!!尼玛啊,都上映好几天了这分怎么还是8.4,豆瓣越来越不可信了,居然还在短评的第二条看见了胡子的5星…这丝毫不能引起共鸣,叙事杂乱无章,感情戏喧宾夺主的伪文艺烂片竟然会这么高分!!!!!指!!!
心灵回溯,找寻自我以及认同感。拍的太老实,心疼摄制组和演员,幕后多么苦,真的想都不敢想,但是真的没什么意思。
也许 maybe 某一天 我也能在路上
环岛有部《练习曲》 个人将其评为上等佳作 虽被非小清新派标榜装逼 只能说 各有各的情怀。《转山》明显弱于前者 但是五星 给那些坚持在路上找寻自我的人。①全片画面都很有MV镜头感。②果然是豆导。③片尾感谢了“伍皓”。④马普太刻意,别扭。⑤这种片也只有台湾拍的出来。⑥我们走趟西藏吧。
全片你给我一个高潮会死么。
我见过的最美的镜头。
这也叫励志?骗谁呢,这么草率,要不是主角,多少条命都不够死的,还来艳遇,艳遇你妹吖!台湾片就是肤浅。。。
不知道为什么,哭了一场。
西藏骑行穿越,不是玩笑。剧组拍这片,估计也是一路受苦了。
骑着出去就要骑着回来。一个人 一辆车 一个西藏 一个梦想。走吧
我真的想永远在路上啊
帅。净土。「骑行」「西藏」,这两个词对我有太多诱惑。
呵,呵,呵。
我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看过,非常之粗制滥造,我可以说我是来看风景的嘛
旅行必看。
虽然骑下来不容易,还是有点小傻逼。无爱。
最喜欢的第二个电影
没情节,没人文,没风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