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部作品用了差不多一年时间。
看前半部的时候,我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这个英文标题可以冠以一个“交响诗篇”的日文/中文名称。
但看完它的时候,我不得不感叹这名字起得伟大。
这部戏有男女主角,但我却更倾向于把它看作一个宏伟的时代剧。
在片尾,当兰顿下定决心的时候提到查尔斯这样一个消失了快20集的角色,当太空中交战的背景音乐突然从Hip-Hop变成了交响乐,我突然明白,这不是一部快餐作品,这是一个时代的史诗,是一群人的传奇。
所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交响诗。
一个在学校受欺负的、平凡的小男孩,却有着被称为“全人类的救世主”的父亲,在他14岁那一年,他不甘心在父亲名声的阴影下生活,只身离家去追寻自己的命运。
很像传统的热血电影和英雄史诗的开头吧?
但是后来呢?
后来他发现他根本不是拥有超能力的英雄,也不是能迷倒一大片美女的主角大帅哥,他只是一个被人瞧不起、被首领敲打、被同伴捉弄的“呕吐虫”。
故事慢慢展开,当他认识的人从一群无政府主义者拓展到雇佣兵、科学家甚至非人类,当他明白自己爱上了一个并非人类的女孩,当这个世界的本质像永远剥不完的洋葱皮在我们面前一片片落下,我不得不承认,我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
从抱着滑板离家出走的小男孩,到驾驶尼尔瓦修在空中接住滑空板的少年战士,到最后拯救了世界的神一般的存在,每一个镜头转换,无不令人倒吸一口凉气,每一次故事推进,无不令人恍然彻悟。
就算你说这是部热血片也罢,这故事也太离奇,太宏伟了些。
所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交响诗。
DJ,Rave,LOF,ELF,滑板,机器人,无政府,佛学,希腊文化,神秘主义,以及交响乐,这些东西杂糅在一起,无数的隐喻、谜语和作者根本没准备回答的伏笔,除了最后一版的ED五个人托起地球的画面,我看不出任何理由说这是一部早七点档放给14岁以下儿童看的环保教育片,虽然作者坚持这么说。
虽然其中有5-10集可以完全删掉,但除去拖戏的商业理由不谈,剩下的集数可谓精品。
这些乱七八糟的元素被结合得很好,不仅是很好,甚至令人感觉营造了一个非常自然的世界,这就是所谓宏大世界观的最高境界吧。
一如沙丘,星战,EVA,这个世界上所有最伟大的科幻作品无一不是创造了一个近乎真实的世界。
所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交响诗。
这其中的玄妙,关于金枝的无数的寓言,我就不再探讨了,仅仅从我理解的一个侧面来说——那就是人的本性——也许是所有生物的本性——害怕孤独。
兰顿害怕孤独,于是离家去寻找自己的青春,和一群他崇拜至极的无政府主义分子一起;Eureka害怕孤独,于是她将同源的尼尔瓦修当作最亲密的朋友,并且最终爱上了本应三生之隔的兰顿;珊瑚岩害怕孤独,所以不愿意消灭人类,却尽力寻求共生;查尔斯和蕾,诺鲁布和佐久夜,霍兰德和塔尔荷,无不因为害怕孤独而战斗,无不因为逃避孤独而忍受煎熬。
就连杜伊在死之前也说,之所以要把整个人类拉下作垫背,“因为我怕孤独啊”。
这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着爱与恨的纠葛,都在逃避孤独,寻找交流和共生,也许这正是作者的本意——如果非要扯上环保题材的话——如果整个星球只有一种生物,那该多么孤独。
没错,我们害怕孤独,而在这一个伟大的时代,在这一群伟大的人身上,我们看到无尽的孤独,我们看到爱与恨都是因为孤独,我们看到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逃避孤独,我们突然明白善恶的区分也许并没有那么绝对,也许只是对孤独的不同的理解,以及不同的反应方式而已。
所以,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交响诗。
最后的结尾,我愿意这样去理解:珊瑚岩带着其中所有的失去了物质存在的人的思维去了分裂出的另一个宇宙,整个地球恢复原始状态,而兰顿和 Eureka二人以一种既非人类也非克拉利安的状态生活着,寻求和谐共存的途径。
这也许正是作者讲了那么多谜语之后的一个不那么深奥的解答:为了让我们不会孤独,为了让整个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不会孤独,让我们学会共生、共存,共同保护这一颗如梦般神奇而美丽的星球。
好吧,我承认我还是会为那充满节奏感的背景音乐和奋战的场面而热血沸腾的年少的孩子,我承认我还相信那些救世主、大英雄、自己的命运之类的玩意,我承认当我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耳机里传来这部片子的原声碟震撼的声音,我不由自主地又沉浸到那英雄的故事中去了。
但这有什么不对呢?
交响诗中,有少年的热血与成长,有亚文化的律动和反叛,有佛教、巫术、神秘主义的种种谜语与彻悟,有跨越一切界限、最伟大最包容最真诚的爱情,唯独,没有孤独。
http://blog.williamgates.biz/2007/03/eureka-meets-no-loneliness/
少年成长物语,机甲番永远不会仅仅只有机甲,月光洲上的人一开始我都不喜欢,查尔斯夫妇出现的时候对月光洲的厌恶到达了顶点。
一边要求男主角做大人要成熟,一边挑刺欺负他,一边要他做小孩会撒娇各种宠爱做他人生导师,搞得我非常迷惑厌烦,不过慢慢的我才明白过来,这才是青春期迷茫的自己的心态,又想快快长大又想在大人那里获得宠爱。
剧情发展,月光洲上的人也逐渐立体丰满了起来,让我一度十分讨厌的霍兰德也有着难言之隐。
杜威真的好可怕,自导自演妖魔化事实,然后企图借此涨粉,即而夺得世界。
正如绅士高僧所言:科学和宗教是一条路的两端,霍兰德在看的书《金枝》也是现实生活真实存在的讲宗教的书,有机会要看一看。
比起明线的兰顿,我更喜欢暗线的多米尼克。
不管性格还是人设都很喜欢!
我磕多米尼克和阿莲莫莲这口糖!
最后居然全世界秀恩秀,真是可恶哈哈哈哈。
虽然剧情中二但是总体世界观设定不错,爱情环保番主线明朗,分镜炸裂好,机甲战斗流畅我觉得很不错。
不要哀求,学会争取,若是如此终有所获。
感觉豆瓣上分数这么高可能还是因为机战尤其是交响诗篇这种还是稍微偏小众了,最早是在超级机器人大战里接触到的,后来看了几部新的剧场版,最后回来补老番,有点失望说实话,情感转变是跳跃的,人物观念有其时代局限性,队友前半段是令人讨厌的,后半段反派是空洞的,不合理的,政治是扯淡的,中二过头的,动画解释的动机让人感觉是牵强的,可能有人要说你不懂反派内心经历了这些之后会有多扭曲,我只能说真要有这种人他爬不上那么高的位置,也不可能隐忍这么久,这比大部分精神变态都要变态了,希特勒发动二战屠杀犹太人好歹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本身也是代表国内资产阶级利益的,杜伊这种反派要是存在于纯子供向的动画的无脑反派的话还能勉强接受,已经脱离了离奇和浪漫,而是一坨狗屎。
骨头社的原创作品的编剧水平在这个时候就令人堪忧了,难怪后面创造出超人幻想,以及今年一月最新出炉的热翔金属口红了
JUST LIKE OLD TIMES————《交响诗篇》,完结!
2006-04-10《就像老时光》是罗伯特·索耶一篇著名短篇小说的名字,对于这小说本身没什么特别的好感,唯独对这个名字,一直念念不忘。
现在正好顺手拿过来用一下~这不是什么评论,也就是看了漫游论坛上的某个关于这动画的战贴后顺手写下的几句话而已。
这部可以说是从04年在杂志上看到人设机体时就决定要追的动画,终于落下帷幕。
平心而论,这片子依然存在有不少BONES一贯的毛病,比如中间剧情走向模糊不清,节奏时快时慢把握不够等等。
也许有人会说比起EVA比起MACROSS,这片子算不上“经典”但就这几年的动画平均水准而言,能让我们有仿佛回到老时光感觉的片子,已经让人倍感珍贵了。
Eureka 7是一流作品还是二流作品,目前盖棺定论似乎还太早。
我只能说,这是一部能让我在若干年后在偶尔一次仰望星空时,能想起的片子。
是的,热血少年成长的剧情,很老土。
但你无法否认他们乘着光粒子在天空中滑翔战斗时的场景,真的很炫。
是的,当一个大有前途的凌波二号冷美人自毁形象变成男不男女不女的倒贴痴女时,把“上帝们”涮得大跌眼镜捶胸顿足是需要勇气的。
但你无法否认Eureka和Renton在晴空下一起玩滑空的那张照片,那种不矫揉,不造作的爽朗笑容,真的很美。
是的,里面那个大叔霍兰多的确性情多变,由完美LEADER变为妒忌暴力男后来又转职为满口说教的“长辈英雄卫道士”……甚至有时候令人想揍他。
但你无法否认他的每一次转变都有其缘由,尤其是他杀死查尔斯夫妇前后的矛盾与痛苦,以及在Renton姐姐与塔尔荷之间徘徊不定的数段情节,都塑造得相当细腻,最后他的决定也无可厚非——那是每一个父亲都会作出的选择。
(其实霍兰多是全篇塑造得最为用心也是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
)是的,这里面几乎每个人物都多少与EVA里的那帮疯子存在着种种神似之处,包括Summer Of Love对“第X次冲击”的借鉴……其原创性有令人诟病之处。
但《诗篇》远远比EVA要自然、纯朴,这也是它一开始想要的特色。
是的,你可以说里面的可以煽情很傻X,里面的说教令人反感。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会为查尔斯夫妇的死感到悲哀而无可奈何,为安妮莫奈最后的空中告白而含泪微笑。
是的,里面运用的摇滚爵士冲浪滑板次文化……这些符号也许无法引起现在的小孩子共鸣了。
但其间依稀透露出的上一代人边吸食着大麻边看《在路上》时的心情,仍足以令我们唏嘘不已。
是的,从MACROSS、TURN A到《银色之永生》,阐释人类社会发展与外星(异族)文明沟通的优秀AC作品屡见不鲜,作品的主题并不算新颖。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一部普通商业片中看到从《The Golden Bough》到人类学、量子力学等知识背景的设定时,为制作者诚恳认真的态度而感动。
比起那些漫天飞舞的杀必死与乳摇、后宫画面,这部作品老土得令人心安理得。
这是一部适合小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一起观看全年龄向的作品,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从中看出点儿什么。
这是一部制作者真正想要传达一些东西给受众的作品,就算他的手法不够高明,无法完全掩盖其粗糙,但至少这是一部有诚意,有灵魂的动画。
那些挑剔它的人物、机设、音乐、画面……乃至剧情的人,为什么不能暂时放下这些外在之物,用心感受一下呢?
最终话里,在激荡的音乐声中,看到蜕变的尼尔瓦修义无反顾地冲上云霄,看到敞开心扉的少年少女肆无忌惮地拥吻在一起,看到本以为是“男性”的白色机器人在第二次Summer Of Love中,用母亲般温和的语气对人类与克拉利安的代表说到“如果你们能在这颗行星上继续进化,如果你们能够合而为一,我们将会再次回来……我相信着那一天的到来”……真的有种依稀回到过去的感觉,我想,如果能有另一个平行宇宙的话,在第三次冲击最后,凌波会不会对真治和明日香说点儿别的什么呢?
---------------PS:看了那贴子里的不少评论,唯一稍微赞同的是Julien的一句话(当然不代表我同意他的其他发言):“EU7我想给一个一个有闪光点,有缺陷,有追求,不平庸,但整合的不好的评价是比较合适的。
对比其出色作画人设机设世界观而言,完全可以做的更好,称不上完美。
” 附1:转一下对脚本作者佐藤大的一篇访谈:Dai Sato talks with Doug McGray about anime-in Japan and around the world-and Sato's development as a writer and creatorNovember 29,2005New York,NYQ:谈谈您最近在忙什么吧?
A:目前已上映的就是Eureka seveN了。
Q:这部片子是面向儿童的吗?
A:我们把受众大体定位在儿童,但片子中的一些潜台词是写给不是儿童的人看的。
Q:比如说?
A:里面提到了Summer Of Love。
Q:那是80年代锐舞运动的高潮。
A:第一话的名字叫做Blue Monday,熟悉的人应该知道这来自于New Order的一首歌。
片中的机体被称作LFO,而敌方的机体则称KLF。
Q:听起来都像是80年代舞曲乐队的名字。
A:是的,片子包含了许多向影响我们这一代人的音乐、文化致敬的内容。
比如对主要人物的命名,拿男主角来说,那个孩子的名字来自Trainspotting的Renton,他的姓氏是Thurston,你一定知道Sonic Youth的Thurston Moore。
孩子的父亲Adrock,一定会让你联想到Beastie Boys的那个Adrock。
至于孩子的爷爷Axl,我们则是从Guns N' Rose的Axl Rose得到了灵感。
我们用不同的音乐风格来代表人物,年轻一代的标识是舞曲、电音,至于上一代人就用经典的摇滚乐做他们的代言吧。
Q:你确定这些潜在的信息能被正确地接收吗?
A:Eureka seveN在周日早上7点播出,它是面向孩子们的,但它也会引起那些经常泡吧的年轻人的共鸣,而且过个5年,10年的,当那些孩子们回头看这部动画作品时,他们会理解这些曲折的隐语。
Q:你怎样用这部作品表达出环保的主张呢?
A:现实生活中的冲浪使人与自然贴得更近。
在做Eureka seveN的过程中我采访了许多冲浪爱好者,自然给了他们冲浪的快乐,他们热爱冲浪,因此他们也热爱自然。
比起正襟危坐的道德训诫,他们直率的想法反而给我带来更大的触动。
我想把我所感受到的东西传达给孩子们,尤其是日本的孩子们。
我们下了功夫,想把这个信息尽可能处理得含蓄,我们从来不喜欢说教。
孩子们在小的时候懂得一些保护环境是重要的之类的道理是一件好事。
Q:有人说动画不应再像70年代那样和政治保持步伐一致,对此你怎么看?
A:我们这一代人……你可以说我们感情外露、愤世嫉俗,总是试图清楚无误地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我们可以利用自己手头的东西,好比动画作品,通过它们对社会、政治问题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反应通常不那么直白。
Q:当你着手制作一部新作品的时候,你都会受到什么样的限制呢?
A:以Eureka seveN为例,导演要求这部片子反映出他那个时代特有的标识,音乐,次文化,怎样都好,还需要一段爱情故事;制作人说我们需要可以变形的时髦机体在天空中战斗;策划人又说片子已决定在每周日早上播放,所以它还必须是适于儿童的。
最后,它还得是50集的长度。
我需要做各方面的工作,让每个人都满意 附2:『东京国际动画展』大奖名单出炉 有着世界最大规模动画展览之称的2006年东京国际动画展(TAF2006)历时4天,与3月26日闭幕。
其中23日和24日为业内媒体参观日,25日和26日则是正式的公众开放日。
在本次展会上各大动画公司纷纷公布今年即将推出的新作,一些目前热播中的动画也无一例外的亮相展会,而最受关注的还是这届展会的得奖动画名单。
本次的得奖作品并没有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钢之炼金术师》和《机动战士Z高达》两部剧场版分庭抗礼,《虫师》和《交响诗篇》也实至名归的获得了各自的美术和脚本大赏:年度动画大奖《钢之炼金术师 Shambala的征服者》TV部门优秀作品奖《交响诗篇》,《怪医秦博士》,《虫师》剧场映画部门优秀作品奖《名侦探柯南-水平线上的阴谋》,《机动战士Z高达-星之继承者》OVA部门优秀作品奖《鸦KARAS》,《战斗妖精雪风》海外剧场部门优秀奖《超人总动员》个人部门监督奖:富野由悠季《机动战士Z高达-星之继承者》原作奖:荒川弘《钢之炼金术师》脚本奖:佐藤大《交响诗篇》美術奖:脇威志《虫师》角色设计奖:吉田健一《交响诗篇》声优賞:大塚明夫《怪异秦博士》音乐奖:大岛ミチル《钢之炼金术师》
BONES当年的作品可以说是叙事的楷模,无论是同期的《钢之炼金术师FA》还是《交响诗篇》,都在树立多维矛盾和围绕统一课题收束方面交了高分答卷。
世界观要素众多,但基本没有脱离主角兰顿的视点进行主观叙事,一位始终为意中人不离不弃的少年,在迷雾般的世界中心解决接踵而来的内外矛盾,直到最后“顺带”解决了多物种的生存问题。
多少有些谜语人了半天,直到最终几话才将世界真实样貌大白于公的释放感。
作为当年日本萝卜片金字塔般的存在,《交响诗篇》TV版很好地解释了一件事情,即是某品类代表潮流的元素或桥段设计,是如何在其诞生后的数10年演变过程中被‘后辈们’用更好的音画表现实现完全的上位迭代,从而成为观众心目中的名场面。
诸如空中接力(《高达UC》EP4重力井底接密涅瓦桥段)、试图通过融合实现意识互通的异星生物(高达00剧场版的ELS设定)、板野马戏的文艺复兴等。
《交响诗篇》让我有意识回顾日本机器人动画的历史,如大梦初醒地认知到这个如今小众题材的动画早已经历了强内卷的发展过程,从结果而言,对比桥段先入为主的‘后辈作品’,似乎‘掌握时机’可能比‘前卫’更能博得市场的受众。
虽然有点惋惜,没有在最好的当年和这部作品相遇,但毫无疑问、以当时的标准估计是超前的满分作了。
一路神作追来,这部长篇科幻让我感概良多,哭的时候真不少。
为了重新审视这个作品(主要是前几集忘了),又从头开始看起。
开头就是作为观察者斯托纳的话“像音乐和电影这些东西,相对其本身的内容来说,回忆起当时的感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记忆这东西绝不能独立存在,它要被所处的环境所支配。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自己为什么要突然写这篇影评不是影评感想不算感想的文章,如果忘记了当初看完时的那份感动和思绪,仅仅留下影像对人来讲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句话感觉怪怪的。。
@雪夜苍华)原来总是觉得高中时候自己那根本就是用语言把剧情叙述一遍的影评完全没有意义,现在想想,装什么比呢?
反正我也不能看出什么专业的东西来,除了剧情留下的感情,还能剩下什么?
后悔自己后来看了这么多作品都没有写下感受,到头来大都忘记了,只有零星朦胧的感觉存留。
不过呢,这只是对“当时的感觉”的一些感想,本剧所着力描绘的,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豆瓣其他几篇都提到了“孤独”,剧中的人们都是因为孤独才做出各种各样的行动,连非人类的珊瑚岩也因为人类的离开感到孤独。
关于这点我确实没有提炼出来诶接开头讲斯托纳。
斯托纳的戏份不多,作为一名战地摄影记者,他一直在思考,所说的话也让人深思。
导演通过各种各样的人传达各种各样的思想给观众,假斯托纳之口说出的是他对真相的追求。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三贤人和军队都企图愚昧民众,但月光号的《Ray=Out》却通过一种非主流的方式向大众传播着他们所见到的真相,微弱的光在滑空者和崇拜他们的少男少女之间之间传递着。
虽然长时间的努力会被杜伊的一场发布会瞬间抹杀,但是斯托纳没有别的路可以走:正如霍兰德除了滑空什么都做不了,斯托纳只能通过摄影和写作来传达他所信仰的真相。
真相么?
真是一个残酷的话题。
不禁让我“不许联想”,这种含有讽刺政府谎言机器的片子在天朝根本播不出来吧,看看《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就知道了。
杜伊看不起卑微无知的民众,看不起那些真假不分的贵族和军官,但他自己何尝不是呢?
他很悲惨,但是不值得可怜;他很固执,固执地让我在他死后甚至敬佩:仇恨的力量真大,足以蒙蔽他的双眼,毁掉他的一生乃至他身边的一切。
他不惜一切代价为了守住所谓的“人类的尊严”,其实不过是他自己的尊严吧。
他想要当王,他想要那再也无法回来的父爱,得不到还要让所有人替他陪葬,可悲!
“那你喜欢真的还是假的呢?
”安妮莫奈的问题很尖锐啊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猜疑和妒忌,无法敞开心扉地交流,所以这世界才会看起来如此的复杂。
高达OO的“天人”想要根除战争,反叛的鲁鲁修希望这世界的仇恨都集中在他自己身上,很多导演都在用自己的故事讲述着他们梦想中的世界和到达的途径。
而在京田知己的心中,在珊瑚岩的那个理想乡里,人们共享所有的信息与情感,不存在什么纷争与烦恼。
而我们的兰顿和优莱卡,还有月光号的全体成员正是为此而不懈的奋战。
也仅仅存在于动漫和想象中不是么?
但也正是因为现实的缺失才会让我们感到如此的想往。
让我把斯托纳说完吧,动画中出现的最主要的《Ray=Out》有三期(让我想去了死去的某杂志君)。
第一集中以霍兰德为封面的那一期,代表的是兰顿对月光号和霍兰德的崇拜。
14岁的少年期待一点特别的事情发生,他根本不知道月光号是干什么的,看到LFO的时候还是满嘴的“四锅咦!
”后来作为新人被整而上封面的那一期,见证了兰顿成为月光号的正式成员。
现实迫使兰顿成长,一步步地坚定自己的信仰。
他没有想过去拯救世界,他只想守护着优莱卡,仅此而已。
何必需要那么多的信仰?
少年PI吗?
我觉得一个小小的、坚定的信仰就够了,连世界都能拯救,更何况拯救自己。
重新发刊的封面,人类男孩兰顿和科拉利安少女优莱卡一起滑空的场景,正如斯托纳所言,既不是主流也不是反叛,而是包含了能让人们愿望成真的真相,通过最普普通通的、真挚的情感来打动所有的人。
此时的主角不再是霍兰德,也不是兰顿,而是兰顿和优莱卡,未来必定将由你们来创造!
(啊。。
热血了。。
)斯托纳还有一段很长又有点难懂的台词,表达了他对“现象”的看法,个人理解呢,就是易中天所说的第一历史和第二历史的问题。
非常经典,相信我将来重读这段话会有新的感受。
目前让我想到的是前几天看的吴闲云评水浒,这位天涯上的大师很善于从词句与对话中来对人物性格进行推测,我就纳闷,这些对话的真实性有多少呢?
水浒的故事本来就源于民间的口口相传,后来经过施耐庵和罗贯中的加工润色,很多对话应该都是后人加上的,它们必然包含了加工者对于人物和故事的观点,所以从这些里边推断还真有些不可信。
不过,写的还是很有意思的!
斯托纳的话我就不再多费口舌地转述了,原文如下:我的名字是观察者,是处于现象与现象中间的存在,一切自然现象如果无人对其进行观察,就不会被记录下来。
我的名字是观察者,一切现象只有通过像我这样的中间者的观察,其存在才能为后世所知,你知道科拉利安么?
始于被视为科拉利安的存在,我们所能谈论的很少,人们将其形容得犹如幽灵或怪物,可事实是,所有说法都言之不切。
面对科拉利安,我们的词条变得如此贫乏,你知道科拉利安么?
即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词条,恐怕也无法正确表达,甚至无法互相分享各自的感受,我们在科拉利安的面前变得如此的无力,我们就像完全没有语言。
然而,以无法表达为借口,仅仅只形容表像而回避本质,这种行为充斥着当今世界,以此为准则编辑语句,究竟又有多少意义呢?
如果无法表达,就应努力去表达,如果不想努力,就应保持沉默离开这里,他们证明了这一点。
对于等待着大浪的弄潮儿来说,那里存在着的事物本身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一切都通过体验得以表达,只能通过已存在的粗糙语言进行表达的他们,通过这粗糙之下隐藏着的深刻的真实,尝试着将之作为语言表现出来,说了什么,说了真实。
可是那终究只是太过浅显的语言,人们只会将之视为陈腐的词条堆置而嗤之以鼻吧!
可是谁又真正了解真实,以公正的语言描述眼前发生的现象,这才真正会使现象简单化,现象仅仅只是现象,要想描述现象就只有自己成为现象,可是我们无法成为现象本身,因为现象存在于我们之外的地方,也发生与我们之外的地方。
正是如此,即便没有我们的存在现象也仍会发生。
只是目击了这一现象的人需要留下些什么,这对于这些目击者来说会成为伤痕,抑或成为食粮呢?
而这些,不过是《交响诗篇》这场时代交响剧舞台的小小一角,太多太多令我难忘的人物和场景,我只想把他们连同我的感受一同记录下来。
首先还是有关于真相的一段对话,语出提普特里老婆婆。
兰顿问补陀罗是不是反政府组织?
因为学校和同学都说不知道你们在想些什么,很可怕的样子。
老婆婆说:“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就是可怕的东西,这点大家都是一样的。
人光看外表是无法了解的,其本质不会随外表发生改变,但是如果大家都能理解这一点的话,这里也不会变成这样了。
”不明白不了解的东西就是可怕的东西,表达了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鬼片不就是这么吓人的吗?
怎么摆脱无知的状态呢?
片中有两条路:宗教和科学——都能减少人们对于未知的恐惧感。
《交响诗篇》玄妙的哲学观体现在高僧诺鲁布和格雷格教授对珊瑚岩的感悟和研究上,虽然解释的方法听起来差异很大,但是殊途同归,诺鲁布甚至还能点醒格雷格博士。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牛顿晚年沉醉于神学的研究,证明上帝的存在。
有人说那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他无法再在科学上有所突破,向未知投降了;也有人说,牛顿从小就是基督徒,研究自然的出发点就是研究神,因为他认为普通基督徒通过圣经来了解神是不对的,只有研究清楚的自然,才能更好地传达神的旨意。
我觉得这里边不存在严重的对或错,当然我也是逐渐理解的,但是小时候被灌输的都是“牛顿晚年的研究是错误的”。
贴吧里不乏牛人,一句话让我特佩服:唯心还是唯物,其实关键不在“心”或者“物”上,而是在那个“唯”字上。
老婆婆接着说这这古老的土地并不属于人类,然而我们却在不稳定的珊瑚岩中打入无数桩子,试图压制它们。
兰顿不解:但是课本上说如果不打桩固定,就会发生地壳变动。
老婆婆反问:“那么为什么打桩固定之后就不会发生地壳变动了呢?
”兰顿无语。
“你只是囫囵吞枣地读着某些人所展示的东西罢了,不是么?
”一个14岁的少年如果能够真正意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那他将来不是个医生就是个律师吧(误),反正我现在都很难做到批判性思维,别说一根筋的兰顿了。
但是这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不在浩瀚的信息中迷失自己的观点,能够独立思考——每天看到那么多新闻,那么多微博,究竟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究竟该相信某球报还是某周报?
是否被删的微博就真的是真相?
被转发多的微博就真的那么有道理吗?
——可能这样会活得很累,所谓“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没心没肺也能幸福一辈子,穷屌丝也有逆袭日。
但如果都这么想,这社会、这世界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又让我想起了超级出云舰舰长尤尔根斯那段大义凌然的壮行词:“确实,很多人的生命被夺走了,无数人失去朋友、亲人和恋人。
正因如此,我希望大家去考虑他们到底为什么会死,我希望大家能认清现在活着的我们到底应该以谁为敌,这不是为了地位和名誉的战斗,而是为了保护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人们,保护我们所爱的人!
”思考他们到底为什么会死?
我们到底应该与谁为敌?
——对于一个军人而言,需要思考这些吗?
他们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
但是,对于一个人而言,难道不需要思考这些吗?
难道任由杀戮发生不为所动吗?
矛盾,我只感觉这很矛盾。
那么多舰长和情报人员,为什么只有尤尔根斯和多米尼克“醒悟”了?
因为他们内心的善良,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更接近真相。
普通民众除了从媒体了解事态的发展之外还能有什么途径?
而且他们很容易被煽动,进而被控制。
但是多米尼克和尤尔根斯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感觉到了事情不像是杜伊说的那样,他们觉得杜伊所说的不是真相,所以才会去找月光号寻找真相所在。
对于普通人来讲,掌握更多的信息就能够接近真相吗?
未必吧。
徒增选择与判断的难度。
因为我们根本无法判断信息的对错与权重,大多时候只能依靠感觉与直觉了。
我有点悲观啊,因为我目前没有找到方法。
反过来说,知道那么多,结局也不会好吧。
兰顿又问了(他是蓝猫吗?!
),为什么要聚集在这荒凉的地方?
老婆婆眼中闪烁着光,说道:“因为这里是抉择之门。
”华丽战斗结束后,兰顿对优莱卡说:“你知道么?
这是个让所有人做出选择的地方,所以,优莱卡也一定在这里选择了什么。
还有,提普利特婆婆说过,不管这里的外表怎样改变,这里还是这里,不会改变。
我相信你当初在这里做出的是了不起的决定,这份了不起现在也没有改变,就像这地方不会改变一样。
不管你过去选择了什么,我都相信你,而且我也相信,你还是和当时的你一样,没有改变。
”兰顿好不容易说出了一段看起来相当有哲理的话,但是还是被优莱卡否定了,因为优莱卡认为她变了,因为兰顿的出现而改变了。
我觉得兰顿所说的不曾改变其实是老婆婆之前说的那句话“人的本质不会随外表发生改变”,正如这天空之城的美,它不仅是物理上的漂亮的城市,也是能净化人们心灵、坚定人们选择、通向Great Wall的必经之路,因此,即使外表满目疮痍,它仍然是补陀罗们的圣地。
优莱卡在这里选择了保护那三个孩子,也是她与SOF这种无意义杀戮生活的决裂,爱的力量开始觉醒了,她不再是没有感情的人形科拉利安,而是希望爱与被爱的优莱卡。
这就是她的决意,从那时到现在不曾改变,并且因为兰顿的出现进一步地强化。
剧中另一位补陀罗人物就是诺鲁布高僧,这位大师在哲学上的高度真是让人赞叹。
而诺鲁布的名字却正好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先行者布鲁诺的反读,不知道这里边是否有深意,但他确实达到了连科学都难以到达的高度。
不过,有可能是他和佐久夜的失败才让他懂得了这么多,也从侧面证明了,在那个蒙昧的时代,单纯地从宗教的角度来探索是会失败的,必须辅之以科学才能进一步地前行。
诺鲁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与兰顿与优莱卡离别时那段关于“相遇”的话:“人与人的相遇是一种偶然,人们会因为相遇而渐渐改变,而分别也是注定的,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个偶然而彷徨。
”人生路上充满了相遇,充满了偶然,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走的方向,不能因为这些偶然而彷徨,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伤心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改变已经留在了我们身上,带着这份改变继续前行,这便是相遇的意义。
当然了,还有兰顿姐姐的那句话:相信就一定会再见!
有好几次我都觉得兰顿的行为让我讨厌,他固执地要求把优莱卡送到医院去,固执地认为霍兰德只是为了钱,固执地要把那位连父母都放弃的补陀罗小孩送到医院,我总是忍不住想骂他。。。
这时候,查尔斯和霍兰德的区别就明显地体现出来了:查尔斯适合做爸爸,而霍兰德只适合做个大哥哥。
查尔斯认可兰顿,但是他也提醒兰顿:你不能代替别人思考,不能以自我的感受来代替别人的感受。
所谓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一句很常见的台词“我这是为他好!
”,你怎么知道他也觉得这就是为他好呢?
即使你真的了解他,但是没有问过别人的感受,你凭什么说你就是为他好呢?
只是你觉得罢了。
换位思考,挺不容易的,准确地说,是不可能的,但是尽量去做吧,不能因为太难就放弃努力,努力过就总会得到认可的。
还有一位神奇的人物:威尔。
这个好似世外高人一样的“逃兵”,念念咒语敲打两下就能让一座桩子轰然倒地,面对患有“绝望症”的妻子却乐观不已,对自然的理解也让兰顿不甚理解,不过他也是兰顿成长路上重要的领路人,让他明白有所坚守就必然有所希望。
兰顿经过他的救助之后,回到月光号,开始了最后的征程。
查尔斯和蕾是最让我伤心的一对,查尔斯是如此的豁达开朗,认可兰顿鼓励兰顿,无条件地支持兰顿的选择,如山般的父爱啊;蕾是如此的温柔,兰顿离开时蕾在查尔斯怀里痛哭,直到最后的最后,桌子上的餐具还是三人份。
可是,宿命吗?
一朝SOF,一世嗜血战士?
片中没有给出查尔斯和蕾必须与霍兰德决斗的理由,但是似乎霍兰德在和兰顿洗澡谈心的时候道出了心声:他这一生已经杀了太多的人,无法回头了。
也许查尔斯和蕾也一样,只能在这条路上走向生命的终结。
最终都没喊出口的那声“妈妈”,放在柜子里的小茶杯,这故事令人心碎……让我泪奔的还有兰顿的爷爷。
爷爷把多米尼克的车子修好后,深深地鞠躬,对多米尼克说:“多米尼克君,今后也请你好好照顾兰顿,他的父亲被人捧做英雄,但是那种东西不过是军队编出的故事,请你不要顾忌这些,和兰顿做朋友。
我一见到你就没把你当外人,什么时候想来的话我随时欢迎,要是你的摩托需要修,我这把老骨头随时效劳。
”受不了了,我补水去了T T多米尼克君是个好孩子,路痴且善良(好像这两者没什么关系),他同样在最后戳到我的泪点。
被霍兰德讽刺了他的正义青年的台词后,多米尼克说出了真心话:“我喜欢一个人,不…其实只是我一厢情愿,她肯定不会看中我。
但是…即便如此也没关系,我不希望她再继续受苦。
我想帮助她,终式的驾驶员,我想保护安妮莫奈!
”去阻止终式的时候,霍兰德再次呵斥:你冷静点!
战场上不能被私情冲昏了头!
多米尼克反问:”私情有什么不对?!
你可以笑我庸俗,我希望阻止我爱的人,阻止安妮莫奈的人是我自己!
所以求求你!
”面对如此痴情少年,无语凝咽。
还有我特别特别喜欢的塔尔荷,还有那三个捣蛋却又支撑了兰顿与优莱卡的孩子们,还有月光号上的各位,这部戏离不开你们每一个人!
结尾是大团圆吗?
我觉得不算是。
兰顿和优莱卡还在继续探索,探索人类和科拉利安融洽相处的方法。
正如看过的一篇评论写道的一样:爱,是最大的力量。
恋人之爱,姐弟之爱,爷孙之爱,同伴之爱,缺少了爱,世界是如此地孤独、可怕。
去年此时,我看完了新钢炼,心情沉重,但是步伐坚定;今年此时,我看完了交响诗篇,感动满载,同时满怀希望。
感谢这些好动画的陪伴,你们不会单独存在,你们连同感受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们偶然的相遇必然会有意义,就让我带着你们给我的成长前行。
一味用华丽的词藻,来描述发生眼前的现象,只会矮小化现象本身但想要传达当中的体会又只能通过语言来描述,尽管能感受到那在简单词汇下的真相,语言也过于肤浅,难表真意,就如同逼迫大漠中的一只蚂蚁去描述无垠苍穹一般。
不过只是无法准确的表达,但这世上却有太多人,借由肤浅的描述表象,而在行为上逃避本质,在这前提下所编撰的词汇,酒精又有几分确含价值?
既然无法描述那就更应该努力去表达,如果不想要努力,那就应该永远保持沉默。
交响诗篇,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关于精神的传承,坚定不移的信念,亘久不变的友情,还有海枯石烂的爱情,一个可听可不听的,无人知晓的诗篇 世界观揭露,part1讯息力学:宇宙有意识容量上限,如果有智慧的意识超过“件”的上限,宇宙就会崩坏。
夏恋现象就是其的体现。
珊瑚岩是拥有智慧的生物,在计算之下,智慧意识的存在,即人类和珊瑚岩的总数早就超过了“件”的上限,但是因为珊瑚岩处于休眠状态,才不至于夏恋现象的发生过去有陨石陨落使大地中的一部分珊瑚岩醒过来,尽管他们马上强制恢复沉睡状态,还是留下来一个不遵循任何物理法则的区域,那就是“great wall”主角团寻求一种能过与其共存的方式,杜威想要在珊瑚岩醒来之前将他们扼杀再睡梦之中世界观揭露part2珊瑚岩是外星生物,借由陨石到达地球,但是他们除了融合并没有其他的沟通方式,当珊瑚岩成长到了覆盖大地的体型时,人类开始畏惧攻击,但他们并不觉得人类是一种威胁,他们尽力亲近人类饼想与之融合,人类最终恐慌的离开了地球。
珊瑚岩继续生长,和万物融合,而最终地球只剩下珊瑚岩,当他们发现四周只剩下了自己的时候他们感到无比的孤独过了千百万年珊瑚岩陷入了沉睡,而人类又回到了地球,珊瑚岩这次对待人类便十分谨慎,因为他们觉得人类是最后能够交流的智慧物种了珊瑚岩选择进入沉睡状态就是避免超过件的界限珊瑚岩在形成great wall的危机中发现,宇宙的裂缝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宇宙,如果人类和珊瑚岩融合,是能避免超过“件的界限”并且人类与珊瑚岩共存的唯一方式(应该指的是将人类作为纯粹的思想只将灵魂转移到另外一个宇宙)(这部分以及剧情对话中的各种暗示就已经能看出,珊瑚岩是属于高纬度的生物,而思想,也就是所有生物的精神,是属于第九纬度,当空间中第九维度存在过多,也就是超过“件的界限”) 我觉得这里就很有讽刺意味,作为地球上的霸权,却不会珍视别的物种,畏惧自然与生命,等到有一天地球上只剩下了人类,可能那时的人类又会觉得孤独了。
38集有关于语言的讨论十分传神,在上一集杜威发布了罔顾事实的言论之后,被蒙在鼓里的民众被煽动形成一场狂热的政变,主角团由此陷入十分被动的状态,本来把握着真相的主角团反而变成了散播谣言的立场,而借由38集各人物对只言片语的误解,将莱登本来只是想从Eureka那里知道父亲的事情变成了莱登急着想要当父亲,借由独立出来立场的摄影师的自言自语,就把语言的可怕之处传达出来,虽然摄影师所说的是杜威利用群众舆论,将明明不是真相的谎言根植于狂热的人们心中,让他们坚信一个谎言并发起政变,事实上这一集的故事也是在讲这个同样的道理,口中的点点词汇所产生的一个个涟漪,甚至能产生毁灭世界的巨浪后期在揭露完整世界观之后的剧情确实有点拉胯,45集男女主还有三个小孩达成共识的煽情戏着实让我看得有点恶心,传递出来的三观确实有点扭曲,观众是从头没有获得有关于三个小孩是如何接受并将弑母的女主当做母亲的剧情的,而这里其中最大的小孩对eureka的感情近乎被强化到了病态,并且以eureka夺走了他们的真正母亲为由,不想让莱登“夺走”妈妈(事实上没人知道eureka身上发生的现象是不是莱登的原因)而举枪朝向多次救了他们的莱登,而且三个熊孩子在剧中多次闯祸的行为,本身观众就积累了很多对他们的不满,而这里却还强行要展现他们对eureka病态的感情和eureka对他们不知是愧疚还是母爱,让人感觉不适。
前中期观感极佳,直到揭露完世界观之后的部分,之后剧情明显变乱了起来。
我认为能够塑造一个这么宏大的世界观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虽说到大后期的剧本相对而言确实有所下降,有很多感情戏明显没有铺垫足够就直接开始演,结尾也异常仓促,就有种本来编剧想要主角团壮烈牺牲,但是发现销量很不错,硬是让他们都活了下来拍第二季,虽说如此总体来说还是平稳落地而不算太烂尾了。
第二季还是不说了,说白了就是垃圾。
(3月30日凌晨观《交响诗篇》26话, 狂喜,欣然命笔…… )即使头发这么短,依然是很美很美的女孩子,尖碎的毛发散发出精神,秀丽的脸上荣光焕发——优莱卡(EUREKA)。
站在舱口,少女稍稍有些走神,她在心里作了决定,拉下护目镜,猛然一惊地回头,然后含情脉脉地垂下眼帘,心不在焉地摇头谢绝了席坐的老人饮茶的邀请,干净地纵身一跃跳入天光云海之中。
滑空板在光粒子之海的表面深深地拉开划痕,少女一改平时短连衣裙的装束,纯蓝的排扣外套,白净修长的裤腿,在力振衣襟的气流中展开肢体,让人发自内心地赞叹——穿运动装的女生真帅!
过耳的风描绘少女脸庞的轮廓,扫去一切阻挡视线的东西,在一片清爽的视野中坠落的少女绽放开重逢的笑脸——“兰顿(RENTON)!
”,在苍青色大地上空,两人抓住了对方的手。
少女双手紧紧拉住少年的臂,在失重的天空中无法顾及姿势的优雅,被少年一把揽进了驾驶仓,满怀地和少年扑在一起。
少女仰头把话对少年说,任思绪喷薄而出,马上又因到自己这样坦赤而羞红地低下头。
少年看着这样的少女,环手抱住了她。
少年说,在分别这段时间里,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奇怪的人,了不起的人,悲伤的人,终于明白了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少女讲自己也好像明白了云云,却又不好意思地垂下目光,继而神游到一旁。
夕阳映入反光镜,在两人的身上洒下银色的幕,照得少女一时睁不开眼睛。
“兰顿,我变了呢。
我变了,和以前不一样了,基杰特和尼尔瓦修都这么说。
”“从你降落在我家的那天起,我没有一天不在改变。
”“讲给我听,兰顿的故事。
”“我也想听,艾蕾卡改变的事。
”少年的声音憨愚而快乐,带着历练不多的稚气;少女的声音碎碎的,颗颗灵巧剔透。
这些没有节操的对话起起伏伏全被送上电波,让另一头月光号的大人们如闻仙乐沉醉其中。
那是少年少女彼此坦赤的思念。
早知今日,少年少女心里都挨过了好多道坎。
少年为了妹子,一时冲动踏上了“好男儿当经受历练”的道路,爱情充盈他的心灵,一切却不尽如想象的那么好。
尤其满心思念无法传达,却和妹子各种摩擦,还被拒绝的时候,少年决定出走。
一路奇异的见闻,新的感悟洗去陈旧的记忆,把各种恐惧、畏缩、挫败都重刷干净,终于少年记起的最初什么都还没有开始的时候的那种感觉,在夜里想起那些最简单的事情和心里荡起的波澜。
少年想起了那个“即使世界终结也想要和她一起经历”的人,即使对方并不再等他也要回到她的身边的人,少年获得了再战的勇气。
少女因为少年的出现变得爱笑了,只要优莱卡能露出笑脸,不只是兰顿高兴,观众也很高兴啊!
少女却长久只能信任尼尔瓦修和赫兰德,少女承受着微妙的关系变化带来的心理不安。
少年和尼尔瓦修的亲近让少女感到不安,塔尔赫说少女是在吃醋。
少女是在吃谁的醋呢,尼尔瓦修能和少年这么亲近却不亲近自己,还是少年能和尼尔瓦修这么亲近而自己却不能?
少女郁郁不乐,向小孩子发火,不情愿地想向少年让出自己和尼尔瓦修的羁绊,狠狠地踢门。
少女不知到发生了什么,还不如不要改变,她摘下魂魄驱动器想斩断由此而生的羁绊,却被带到世界的尽头,回到原来次元的时候浑身裹满了珊瑚。
少女抗拒少年,拒绝了他,少年跑了出去,少女远远的伸出手。
少年离开了月光号少女一无所知,她有好多话相对少年说却又不知道为什么不敢见他。
基杰特说着明摆着是恋爱嘛。
终于,少女孤零零地瘫跪在少年空荡荡的房间,见识到了自己有质量的悲伤。
将少年的工作服捧在心里,穿上它把日用品摆上货架,在少年睡的帐篷下呈上拉面,在怎么动不了的尼尔瓦修里哭喊,这些场面让人心头多么感到怜惜,却又觉得好甜蜜,是因为旁观者跟着少年一起受了不能让少女露出笑脸的苦,又看透了历史的缘故。
尼尔瓦修不能依靠,赫兰德不能依靠,少女终于做出了最勇敢的决定,她要自己去寻找少年。
“一直总是兰顿主动的,但是这次……”,在这样的心境中少女的心被打开了,她改变了,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开头那样一个姑娘坚决而矫健地一幕,实在カッコいい。
在苍青色大地上空伸出双手的双方,都拥有了坦诚面对对方的决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深深地沉迷于他们笔直的手臂的力量。
这笔直的手臂,不是在生之将尽时寄予的最后的希望,而是一定要抓住对方的坚决。
于是我们深深地沉迷于他们笔直的手臂的力量。
少年的恋爱,要豪放,携带那种不得了的力量,感染姑娘,吹散她心中的阴霾,纤细敏感的不安,不太在意地忘掉。
即使本身因敏感受伤,也不能失了力量,失了主动行动的尊严。
即使并不受待见,也完整地保存自己存在的特点。
少女的恋爱抑或如是,或有我不知道的地方。
并不说这样永远正确,只是在这一刻我欣赏这种精神。
基杰特说“没有人想接近闷闷不乐的人”,当少女听到少年对尼尔瓦修的问候露出喜悦的表情的时候,我不去想什么促成了改变,就觉得这样喜悦的少女好美。
少女的手心握住少年的手背,魂魄驱动器就绽放翠绿的群星,少女回眸,两人已经可以共同亲近光粒子之海的浪漫了。
你果然是在吃少年的醋呢!
交响乐奏响。
(我说这片子各种交响乐,再加上各种叙事的浪漫,叙事的细腻,真是机战片中的大河剧,机战片中《笃姬》啊。
少年少女的故事很单纯,以至于嵌入任何认识论、过程论、结果论都会使其显得不纯粹。
不必费神揣摩少女各种纤细的思绪,或者在迷离的世界观面前就不敢讲自己了解她——我把她单纯看做一个女孩子,从我见到她的那刻起我就这样想。
属于作为当事人的少年少女的经历,属于作为旁观者的自己小小的认识,散布在少年少女的故事里,没有必要再费神地去整理什么,去挖掘什么了——从开始到结束,简单的线条,不平凡的经历,不可重复,不可预谋,刻骨铭心——仅仅属于当事人的恋爱物语,仅仅属于旁观者的少年少女的诗。
所以让我们穿着短裤,蹲在抹布和水桶的面前,像兰顿一样吟诵:“什么初恋充满甜蜜,谁说的啊!
根本是骗人,只有苦涩啊!
”拙作原载ACG批评 http://www.acgpiping.net/2012/04/少年少女的诗/
It`s love.倘若兰顿对于Eureka的爱可以与世界为敌,这份毫无虚假的心情,是否还有必要用大小来衡量呢。
我们也可以拥抱爱,但我们能像卫道士那般为其献身吗?
我觉得很难做到。
But was there something we knew which could not wither away?虽然提起这个问题也表现了我的不成熟,但我仍然相信这份爱意是超越了世间所有的一切,超越了任何衡量准则的心情,对此而言,大小是没有意义的,时间也不能令其枯萎。
这是一个角色们带着真实的缺陷来寻求真正的成长的故事。
故事的雕琢是细腻的,这不免带来过慢的节奏,但决定观众是否能够接受这个节奏的,其实是代入感。
每个角色,我认为都很饱满,色彩鲜艳,正如同尼尔瓦修划过天空时留下的彩虹,这是月光洲全体成员的色彩。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而剧中的每个角色也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成长,是否能够带入每个角色,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观看的幸福感。
就像霍兰德这个角色。
我是愿意把他当作另一个主角来看待的,虽然开始时的确是很难过,但那也不过是将我自身带入了兰顿的视角中来看的,而当我带入霍兰德时,一名跟随着哥哥的脚步进入sof的士兵,他的出生伴随着母亲的逝世,其童年成为了哥哥为了牺牲的王者所做出的无脑的举动的牺牲品,他的童年是为何物所支撑的,哥哥,天空和划空吧。
所以霍兰德心理年龄有点小也就不奇怪了,加入sof之后就是无尽的杀戮,他也曾说过,他的身体流着几百加仑的他人的鲜血,他们是不会允许霍兰德改变的。
在杀死查尔斯之后,他也曾说过,对他们这种人来说,杀戮也许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即使是这样,他也在成长,必然伴随着阵痛。
而兰顿的姐姐对他来说,也仍然是个悲喜交织的存在,是初恋情人,让霍兰德品尝了恋爱的甜蜜,却也是利用了霍兰德来接近其父亲的遗物,直到最后无声的消失,让霍兰德饱受苦痛,而兰顿这样的存在在霍兰德的心中就是一种矛盾。
再说莫里斯,一般的剧情里,真实只属于主角们,配角们的思维往往是依附于主角的,而在剧中,这样的孩子也是拥有着独立的人格,他们也在思考和成长,一个在自己面前杀害自己父母的人,即使是救了他,养育了他多年,那份血海深仇真的能伴随着一声妈妈就烟消云散吗?
当年的刽子手就可以这样获得幸福吗?
真的就像其他一些作品中,什么苦大仇深都可以如过眼云烟一般抛诸脑后吗?
无知就可以无罪?
FTNDGCP。
但最终,他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真实是只属于带入了观众的主角们的吗?
这也是《交响诗篇》的一个勇举吧,把属于角色的真实还给这些配角们,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会牺牲观众的观看体验。
将所有的剧情联系起来,所有的不合理都成为合理,所有的偶然都成为必然。
不幸的我在观赏时不幸的带入了绝大部分角色,导致《交响诗篇》成为了我心目中的神作。
在观看有关成长题材的作品时,代入感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观赏感受,代入感差的作品看起来就会觉得无聊,甚至是觉得角色的判断是无理取闹。
角色们是在成长并且变化的,也许只是看惯了固定人设的作品的我们没有能跟得上角色的转变。
而且观看闲杂人等的成长也着实是一件无聊的事情。
其实《交响诗篇》的感情描写之所以细腻,也是希望观众能够更好的带入角色吧,因为这是一部关于一群人成长的故事。
时隔多年发来这样一份影评,其实也算是对当年感动的纪念了,说祭奠有点不合适,因为这份感动和澎湃的热血仍然在我的身体里涌动。
也希望弃坑的大家能够耐心的去看一下,或许有一些自私,我仍然希望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关注,也希望作品所传达的心意能够被大家所感受到。
有问题欢迎指正,其实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还是有所欠缺,仍然愿意和同好们讨论,从而更加接近作品的真实。
不过人是不同的,观点不同也很正常,但那也恰恰说明,在这里的我们也许已经是不必为个性所困扰的个体了,是不是呀?
I wanna flyaway.Even the mistake and regret can become our wings.Straight into the sun.And higer than the sun.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説,我喜歡看這種類型的動畫是因爲我渴望變得勇敢而強大.我幾乎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斷斷續續的看完了50話.鑒于裏面有很多生僻的詞彙而我爲了避免成爲奧塔庫女也就不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了.就像當年以至於現在我也看不懂eva但這並不妨礙我排除萬難喜歡明日香.我習慣于一句話一行然後跟下一句之間還要間隔一行的行文格式讓我現在寫這種議論文性質的東西異常困難.因爲我要將我的一句話控制在盡量簡短不會因爲寫得太長而拐彎到了下一行的尷尬處境.從哲學的角度來講歷史是由人民群衆創造的不可能讓一個叫蘭頓.薩斯頓的正太跟他爹創造.但是何必那麽認真呢這只是動畫片你方輕鬆點好麽.其實還是文戲居多武戲零星點綴,最終大決戰也沒有什麽看頭我真是桑心.我是個沒深度有長度的人,我僅僅看到了關於成長,愛,勇氣,堅持,包容之類的東西.在他們想讓觀衆感動的時候我也感動到了.還是不能產生大叔抗體,霍蘭德哭著說我喜歡這個能夠划空的星球,我想要保護這個河你相遇的星球的時候我都不能自已了媽的.其實我一直堅信這個世界上有宇宙人或者是其他有智慧的生物,有機會的話我也想跟他們接觸接觸.但是涼宮春日那種瘋比的行爲我又實在是做不出.最後的最後蘭頓和優萊卡手拉著手肩並著肩到達了天空的盡頭,成了指令簇天知道那是什麽玩意.我也時常得擡起頭看看頭頂上不那麽藍的天,可是除了摳摳屁股我也做不了別的什麽.ps:不要哀求 學會爭取 若是如此 終有所獲恩恩,這是一句好話
我喜欢机器人的造型
“我爹在爱之夏死了。”“那我爹呢?”——刘路
Summer of Love
佛教世界观是最大的败笔
年纪大了,少年漫看不太动
就。。。有拉垮情节吧。。。
对爱情不感兴趣的,看这个真的很无聊~
我真的,觉得,炒鸡,无聊!
烂,真的烂。剧情没有逻辑,但和国产电影不太一样。反正,很蒻智。虽然烂片,但也有让人共情,感人动人的碎片。以及,我讨厌蒻智,无论是动画片还是电影。
看不动了
断断续续总算给看完了。主线上节奏一团糟,篇幅很长,关键的情节却很缺乏。第一遍看完只能说能够大概搞懂人物动机,在具体的为啥就这样发展了之类的问题上还是摸不着头脑。角色上类似的剧情重复太多次了,和霍兰德之间是怄气→傲娇→和解重复n次,和女主的之间就是不好好说话→一方逃跑(物理)→和解重复n次,多少有点厌倦。虽然是在讲成长,但前期船上的人除了塔荷很难让人有好感,而且最关键的那几个小屁孩实在太讨厌了,到后期也只能说是不会太烦人,完全喜欢不起来。作画很棒,但匀到每集打戏还是有点短,可能是长篇的通病了。音乐是全剧最不拉跨的地方,除了op3以外的op和ed都很喜欢。
骨头社加河森正治机设,正正相加
大爱
这片子也太浪费镜头了吧……
机战,恋爱看了一点。艾雷卡很独特,兰顿也很可爱。空滑的设定挺有趣的。
真是十分少年番na……故事没撑起来,结尾的献祭处理差口气啊啊啊啊!真难受。真是诗篇般全靠个人感悟。get到就喜欢,没有的话(像我这样的俗人……)真是觉得相比bones其他作品,这部真的有些乏善可陈。
太拖沓了 而且剧中的中二很多 三星全部给了天马行空的板野马戏以及五彩斑斓的彩虹烟尾了
剧情太纠结 太神化 感觉最后几集才是高潮 刚来了高潮 就结束了
「ねだるな、勝ち取れ、さすれば与えられん。」赶在续集开播前补完了,中二又神棍,不过确是佳作。萝卜片现已在接受范围之内,可看到踩滑板的机体时还是障碍了好一阵子…20话起持续高能,几个印象深刻的人物都出现在此段,之后进入拖沓期,结局虽不算坑也一定程度上语焉不详,但有48话我一本满足了
看到后面不明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