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湖南的,看到湖南米粉出现在电影中,我还是挺自豪的,湖南米粉是真的好吃,尤其我们常德牛肉粉特别好吃,哈哈哈(看第一段的时候看得特别想嗦一碗粉)。
不过关于影片想表达的内容,我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第一个是表达儿时味道 & 子欲养而亲不待?
关于家乡味道 & 奶奶的爱?
放到男主小时候吃米粉时看到骑自行车女生时,我还以为是个爱情故事,还兴奋的自言自语说“女主出来了 女主出来了”,没想到是表达乡愁和亲情,果然是我肤浅了。
第二个是表达人到中年,事业上的竞争和无奈吧,还有作为中年女性在职场和情场上的心酸与不如意,好在姐姐最后在妹妹的支持下,事业重新搞起来了。
第三个的爱情虽然有错过,但结局还是美好的,不过这种美好也只存在电影中吧,如果放在现实中,青春期的恋爱大多都会无疾而终吧,何况是错过了的爱恋,很少后面还能碰到再在一起的了。
影片以北京、广州和上海3个中国城市为舞台,讲述了《一碗乡愁》、《霓裳浮光》和《纤雨初晴》3个小故事。
“我以为我并没有走远的同时,我们之间隔着万水千山”
一碗米粉,便是小时候满满的回忆。
儿时,每天一碗米粉,是他和祖母不可或缺的部分。
然而在大城市的北京,记忆里那个温暖心头又令人怀念的米粉的味道却怎么也找不着,人与人之间甚至人与米粉之间的距离都显得无比遥远。
直到他回到了家,看到病床上微笑的祖母,他似乎看到了过去的影子。
小时候的米粉不一定有多好吃,但它有家和童年的味道。
无论是小时候开在小河对岸的那家总是奶奶端过来的米粉,还是上了初中,在上学时必经的那条路旁开的米粉店,亦或是长大后出来打工,那家现代化的甚至是连锁的米粉店,他们都是我们主角青春记忆中的一部分,而这个故事快结束时,主角回去看病重的奶奶时,奶奶说了一句“乖孙啊,奶奶以后就再也不能给你端米粉了”我却才恍惚间明白,米粉对作者来说并不只是一种食物,更是他对于青春的记忆。
“无论以后的路有多难走,我也绝不会放弃”
作为模特,依琳的事业是成功的,也曾是时尚潮流的巅峰。
虽然依琳在模特事业上大放异彩,但是她还是感到了自己的人气正在衰退,一直执着于名利的依琳被压力打垮,迷失了方向。
她忘记了小时候与妹妹一起约好的相互陪伴,忘记了她曾经坚持的东西,忘记了自信。
而妹妹璐璐做的一条红裙子,把依琳带回了曾经的时光,带回了那段敢拼敢闯的岁月。
小时候,红裙子让依琳定下当模特的梦想;长大后,红裙子让依琳找回曾经热血的青春。
身为姐姐,她从来没有在妹妹面前表现出狼狈的样子,而妹妹,也是为了姐姐努力学习服装设计,希望可以让姐姐穿上她设计的衣服。
无论是姐姐为了妹妹在外辛苦打拼还是妹妹为了姐姐努力学习设计,他们都在为了对方努力,在两个人的争吵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她们姐妹彼此都是十分在乎彼此的,或许说依琳很可怜,丢失了工作丢了男朋友,甚至连跟妹妹的关系都没有处理好,甚至可以说,在那一段时间,她丢失掉了所有对她而言最重要的东西,可,爱你的人总来不会在你低谷的时候离开你,像是依琳的妹妹,像是她的经纪人,都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给予她勇气和信心。
“在哪之后,我从学校毕业,开始从事服装设计,姐姐她在模特界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我负责服装设计,而姐姐,成为了我的私人模特,偶尔,我们也会在家举办,只属于我们俩的,小小fashion show。
”
“我以为,我可以一直躲在盒子里。
但没想到,打开盒子的那个人,竟然会是我自己。
”
在社会中工作的李墨觉得工作不顺利,他为了改变状况而决定搬家。
在搬家的行李中,一盘磁带的出现把他带回了曾经的岁月。
住在石库门的李墨,对青梅竹马的夏小雨怀爱慕之心,经常一起玩耍。
在两人忙于准备中考时,交换录音带这种只属于二人的交流方式也仍在持续。
关于中考的志愿,两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让两人阴差阳错的分隔开了。
一盘迟到多年的磁带,让过往的一切都清晰,可错过的却再难挽回。
磁带那么短,时间那么长,可错过的,永远也不能倒带。
小雨为了李墨放弃了考复旦附中,而李墨却为了小雨努力复习报考了复旦附中,如果李墨可以不那么倔强,告诉小雨自己的想法,如果李墨能够听到那个磁带里的内容,如果小雨可以当面告诉李墨她的决定。
是不是两个人就不会错过这么多年,可是没有如果,或许没有遗憾的青春也是不完整的吧,总是有那么一点残缺才值得怀念。
幸好两人最后没有错过,再次的相遇,或许能让两人更加明白彼此的重要,更明白两个人在一起的不易,然后可以更加珍惜彼此吧。
“最终,我把收录机、磁带和青春的烙,留在了黑洞洞的盒子里,而我,又一次搬家了。
故事的最后,小明找到了记忆中那个熟悉又温暖的米粉的味道;依琳穿着璐璐设计的红裙子再次自信的走上了T台;李墨实现了自己的建设理念,也遇见了曾经错过的那个夏小雨。
天空那么大,那么远,可无论飞到哪里,忘不掉的总有记忆中温暖的味道;路很长,无论有多难走,都绝不要放弃,坚持过努力过,才是无悔的青春;时间不会重来,岁月模糊的记忆,愿你也有一盘磁带唤醒,珍惜身边的所有。
《你的名字》大红大紫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以为请了一个原班的制作团队就能打造出中国版《你的名字》吗,像这部电影一样,这种水平,永远达不到《你的名字》那样的高度,不管导演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亲身经历。
但我通过电影什么也感受不到,导演只顾着自说自的!
白白浪费了我的期待!
想表达的内容表达不好。
第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只有米粉!
米粉!
米粉!
到底有多喜欢米粉!
第二个叙述更加莫名其妙。
第三个故事还好一点,至少还能一看,也终于能看到男女主角,回应了一下片名“青春”。
我记得我得米粉的部分只是看到了女主角骑车经过米粉店的身影就没了,应该不叫做女主角,只是一个路人,最后还搬走了😂,话说这部分只是说米粉而已,与恋爱什么关系都没有!
PS:我看到不少人刷动画的制作,动画的制作再优秀也掩盖不了电影的致命缺点,新海诚工作室的画风素来高质量,不然也不会和它合作,这已经新海诚工作室的一种风格,严格来说已算不上优点。
再说,要优秀也是别人优秀,动画是人家制作的,与这部电影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可吹的!
我一直以为,从北京到长沙两个半小时的距离很近。
但是实际上,这条航线有1446公里那么远。
原来,我以为我并没有走远的同时,我们之间却隔着万水千山。
我没有忘记暖暖的味道纷飞的大雪,也没有忘记你岁月如诗,思念如画,浅唱低吟,轻描细绘,似小雨轻轻如初晴淡淡。
上海湖南广州三座城三段诗,韶光已逝,时过境迁,愿我们都不会输给时间。
回忆是筒子楼的楼梯上吹来盛夏的风,回忆是放学后的小卖铺,总会等到你。
回忆是磁带里单词表后的一分钟告白,回忆是故意坐错的公交车,假装和你顺路。
回忆是饼干桶里永远也吃不完的数字饼干,回忆是盛满米粉的大花碗,还有奶奶的叮咛。
我看到昏黄的田野,冷漠的夕阳,以及飞驰的工厂。
我看到或者看不到熙熙攘攘,我看到许多人跟我一样或者不一样,我看到银色的时间在流淌。
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
像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
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
你回头招手时,它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其实,这也不能算影评吧,只能算是个人的一个比较简单的观后感,我只是不知道标题怎么取而已…我给的是三星,两星画面,一星给最后一个故事。
这部片子有三个故事,就一个一个来说吧。
第一个故事简直无语了,动画版《舌尖上的中国》+满分作文精选,先是自个在街上突发奇想,就开始从头到尾捧读呗,然后捧到最后快编不下去的时候就死个人来强行煽情然后结尾。
从头到尾除了米粉啥都没让人记住…第二个总体只能算是勉勉强强,讲了一个职场上的女性在事业与其姐妹感情间的矛盾…不得不说转折很生硬,就比如妹妹听姐姐说“我这是为了你”然后跑回学校了,一点铺垫都没有,就很突然…然后我很好奇,这个故事跟青春有什么关系?
编剧跑题了吧?
第三个故事,从初中生产生情愫,到用录音带传递想说的话,然后女主说要努力考上复旦附中,男主为了女主而努力,然后男主告诉她要考跟她对口的,结果女主会错意了,然后女主为了爱情牺牲一切,复旦附中都不考了(年少时的爱情就是这么冲动的hhhhhh…)。
这个故事才终于跟青春搭上边了…而且总体感觉有点像新海诚似的叙事、表现手法。
最后就是常规的大团圆结局了…最后一个压轴的居然还不错…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蛮平庸的。
要不是第三个故事,讲真我都不会给这部片子打三星。
1.肆式青春,衣食住行,乡、亲、爱情,第四式属于我们每个人。
三位导演用心了。
2. 第一、三式其实反应的是快速工业化时代背景下长大的那代年轻人的青春。
3. 第一式:食·三鲜米线。
北漂,背井离乡,离开故土之后第一个想家的自然是胃;湖南人是米线,武汉人是热干面,福建人是沙县拌面,东北人是烤冷面,新疆人是炒米粉,云南人是过桥米线……游子实在是太多了,舌尖上的中国就是例证;中国各种“漂”们一边打拼,一边想家,脑子想,胃里更想,就如烙铁一般。
另外,米线店会倒,会搬,会改,只有给自己下米线的奶奶是永远的。
直到最终跨越千山万水回家见奶奶的最后一面……只要经历过长辈离逝,怕是都遭不住这段。
4. 第二式:衣·模特&服装设计。
广漂,父母早亡,姐妹相依为命。
姐姐辛苦打拼,失去了工作、男朋友之后,只有妹妹依然。
血浓于水,亲人之间最终总是能互相原谅。
妹妹和朋友,姐姐都市生活的最后依靠。
5. 第三式: 住·建筑设计。
沪土著,中考,青春期,异形好友,凑一块绝对能写成青春小说。
大多数年轻人的记忆里肯定有类似的经历,所以第三式最惹人共鸣,几乎算是全片最后的王牌,也确实力挽狂澜。
磁带、录音机、CD机;石库门、拆迁、旅舍;中考、高考、留学;租房、社畜、创业;包括但不限于以上的几对事物搁在一块就能反应“城市中国”的三十年变迁。
这部分对80、90后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更别说中考志愿错位的情节,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总结:第一式:农村孩子流向城市的侧写;第二式:都市生活的女性的描写;第三式:城市本地土著的刻画。
第四式:由每个观众书写。
私以为该片已经算齐全了,如果一定要拍第四式的话,补个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二本农二代;人力三轮车、大巴、绿皮车、高铁、轮渡、共享单车,交通体系发展的广阔画卷就能徐徐展开。
李豪凌导演的动画,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形式,这种创新都令人心喜,持续关注。
这是一部被低估的动漫电影,丝滑的动漫质感,整体节奏慢得舒服,以年轻人的视角,在北上广展开三个人三段人生小节。
长大路上,青春所遇到深刻的人事物,平淡的,细节的,新颖的,接地气的,少见的展现出来,积极且温暖,在我看来它就是一股清流。
不亚于《你的名字》等众多优质动漫。
快节奏时代里,看到这么用心的创作作品,实在很开心,真的很欣赏,很喜欢。
剧中的小明因为一碗米粉,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的童年,上学的情愫还有各家米粉不同的口感,同样见证了许多的人,看到了许多的事,正如剧中所说的:我在路上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东西你永远忘不掉,像是某个老味道,某个老旋律,某个眉目依稀相识的老面孔,某个被风拂过的瞬间,某个喘不上气的心跳,你总是在向前走,记忆在原地驻足停留,你回头招手时,他轻轻微笑,却永远不会再靠近你了。
首先我要说我看的是中配的,第一个故事的开头那段旁白真的是又太长了,而且讲的那么详细真的是让人犯困,其次中配的旁白就像上学那会读作文,读古诗词,听着听着就犯困了,个人看法,可能我看的这种旁白长的影片比较少,不喜勿喷,紧接着想说的就是美食特写的那些镜头,不觉得太长了么,你是电影啊,电影啊,说归说,那些描述还挺实在的,以前的米粉配菜挺多的,现在的米粉真的是又贵又少又难吃,看了肚子挺饿的,真的堪比舌尖上的中国,然后就是第一个故事,男主回家看奶奶的那段,我的天,刚回老家见奶奶,奶奶就。。。
真的是比柯南还柯南。
第二个故事,姐姐跟妹妹聊天那段,姐姐说不想再当模特了,说是要向妹妹学裁缝手艺,靠自己手艺谋生,然后就是妹妹说少瞧不起人了???
然后姐妹就吵起来了,emmmmm,我看到这里很迷,不想干模特,找妹妹学手艺,怎么了?
怎么了?
怎么了?
导火线是啥?
尬吵?
原谅我眼拙,没看懂。
第二个故事的结尾说实话,挺打动人心的,家人朋友的支持。
然后砸门就来说第三个故事,小清新唯美爱情早熟篇,刚开始的旁白乍一看挺好的,然后我们仔细听,有说到中断的恋情,残缺梦想的延续,那时候的你和我,曾经拥有一切。。。
听见再见之外的话语,因为没有你,明天的我依旧心痛不已。
这段旁白不是前后矛盾么,又是中断的恋情,又是拥有一切,而且看到后面的剧情,由此可知,你们还没有恋爱啊,仅仅只是有好感罢了,恋情是恋情,好感是好感,比如说中断的恋情换成还未彼此诉说的话语,不是更好么?
然后就是男主基友喊女主喜欢男主那段,天呐,在家高喊!
街坊邻居都听见了,砸门结合实际好嘛,大中国的行情你不知道么?
这么高调不会被父母揍么,假如换成在学校周边同学都在的情况,高调一下,我觉得ok,然后再回家的路上,老巷子里摔跤,这不是ok嘛,真的不是吹毛求疵了,麻烦动点脑子,既然打出中国现实的片子,就请结合实际,这么唯美,槽点很多的,然后就是男主考上重点高中那段,提到我们不再畅所欲言?
男主不是为了女主考的重点的么?
是我静香不够骚了,还是胖虎你挑了 ,忽然间说死就死的念头,还有在桥上的那段,男主这么高冷真的好么?
你曾经这么拼为了啥?
为什么要失去了,突然看到某件事物,想起曾今,才会哭泣,寻找曾经失去的。
第三个故事的结尾的分镜,好评!
ed后的总结,好评!
说是国漫在进步,确实也在进步,但是不要总是国内的企划,国外的制作,画面很美,音乐很赞,剧情跟不上,一样是渣作,跟大鱼海棠一样,打着国漫的旗号,除了剧本,几乎都是外包,然后剧情的逻辑我就不再吐槽了,我想说的就只有这些了,谢谢大家的观看
又是这种“双向奔赴”但是错过的剧情是吧,恶心人是吧,李默贱不贱啊,能不能死啊😅😅😅😅😅😅😅😅😅😅😅😅😅😅😅😅😅😅😅😅😅😅😅😅😅😅😅😅😅😅😅😅😅😅😅😅😅😅😅😅😅😅😅😅😅😅😅😅😅😅😅😅😅😅😅😅😅😅😅😅😅😅😅😅😅😅😅😅😅😅😅😅😅😅😅😅😅😅😅😅😅😅😅😅😅😅😅😅😅😅😅😅😅😅😅😅😅😅😅😅😅😅😅😅😅😅😅😅😅😅😅😅😅😅😅😅😅😅😅😅😅😅😅😅😅😅😅😅😅😅😅
湖南出生,活在北京,说着一口日语的文艺青年,怀念着北京大叔和湖南辣妈的三鲜米粉。
哎,都是老问题,就吐槽一点,怎么只有湖南故事一则普通话贼溜呢?总之,我对当代动画大师们保持密切关注。
Netflix, Flavors of Youth国际版,国产剧情的全日漫风动漫。准确说谈不上国产动画,片尾字幕上除了摄影总监两个导演以外全是日系班底。小细节处理得很好,很难想象是日系班底做的美术原画。剧情老套走的那种亲情爱情友情的路子,却依旧能击中观众内心一直都保存着的矫情和柔软。明知道剧情走向,依旧会让人感动。另外不得不说,在欧洲看一个讲中国故事的动画片听的是全日语配音,这个感受确实有点复杂和跳线。以上。
先说一个:配乐好听。看的日文配音版,意外还不错。评分低很大可能是语境不同。首先要想象这是一些发生在别的地方的故事,其次要理解这片受众其实很窄,不然真是极别扭。再说说剧情,上海部分算最用心了,共鸣也多,大概是上面提到的,主要受众都经历过那段学生时代、那种朦胧无奈吧。这个故事也最新海诚,可惜彩蛋没把余味收住。其次说北京吧,一个北漂的心路历程。其实从老家的滋味切入是不错的,但把握不好就容易变成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北京的刻画也太少,好像湖南这边着笔更多。广州的故事本来并不那么无趣,真正致命的问题是:广州这座城在故事里消失了。个人感觉,这样的动画应该让人看完后记住那座故事发生的城市,而不是零星套路化的泪点。不是这座城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故事——希望能看到这样的故事。
1.5倍速播放也觉得看了150分钟。
最好看的就是三鲜米粉cut
为啥这么低的分?看得我想立马买张机票回国吃粉。
剧本不喜欢。作画一般。
很奇怪的电影。。。
也许看完前两个故事我只能给两星,但第三个故事确实提高了平均分,尽管它有点老套了。
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是需要一定时长的。
第一段好看,食物诱人,舌尖上的中国啊,哈哈哈。没想到三段里属叫兽易小星的那段最好。
往返北京与东京,在JAL上看了这部肆式青春,用新海诚的范式讲述北漂、广漂、上海拆二代的故事,不伦不类。画风保持了水准,叙事过于平淡。
矫情。集锦片没个主心骨还放一起有啥用。用三个不相识的主角同时出现在机场来当粘合剂太牵强。这种描述个人小情绪的小制作单独发行三个ova足够了。
叫兽一星,不认识的日本人负一星,李豪凌五星!还没看的同学直接开第三段就行了43:55不谢。不听劝的记住浪费时间你自找的。
作画真的好。但是剧情水准太低了,北京长沙篇旁白散文,广州篇粤语配音水准太低,好多地方棒读,上海篇虽然俗套但是很多细节方面做得挺不错,三篇中最好,但是时间篇幅受限剧情太赶了。总体两星半吧(・_・;
4/10。明确告诉了大家:任何一种创作,尤其是需要围绕都市影像展开的创作,务必须要对这一城市的准确的经验。几部作品,任何一部都是类型化的堆砌,是常见的非自身感知的复制誊写,以完成一种青年疲乏的症候和青春回忆的内在自我,这两者间的二元对立化的象征体系。
动画广播剧,基本旁白读作文,人物偶尔有一两句对话。三个故事都是影视剧用到烂掉的情节,非常平庸了。
为什么都在说第三个故事好啊?我最不喜欢第三个故事,复旦附中明明就在杨浦没有很远好吧,弄的好像要出国读书一样太矫情了吧
第三个故事,让我流下眼泪,没有错过真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