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

Judy,星梦女神:茱地嘉兰(港),茱蒂(台)

主演:蕾妮·齐薇格,贝拉·拉姆齐,卢夫斯·塞维尔,杰西·巴克利,迈克尔·刚本,勒温·劳埃德,芬·维特洛克,安迪·尼曼,费奈拉·伍尔加,罗伊斯·皮尔逊,约翰·达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朱迪》剧照

朱迪 剧照 NO.1朱迪 剧照 NO.2朱迪 剧照 NO.3朱迪 剧照 NO.4朱迪 剧照 NO.5朱迪 剧照 NO.6朱迪 剧照 NO.13朱迪 剧照 NO.14朱迪 剧照 NO.15朱迪 剧照 NO.16朱迪 剧照 NO.17朱迪 剧照 NO.18朱迪 剧照 NO.19朱迪 剧照 NO.20

《朱迪》剧情介绍

朱迪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14岁的朱迪(蕾妮·齐薇格 Renée Zellweger 饰)因为其甜美的嗓音而被经纪人梅耶(理查德·科德里 Richard Cordery 饰)看中,就此走上了星途,但此时的朱迪并不知道的是,等待着她的,除了功成名就所带来的的名声和财富之外,更多的是痛苦。 时间来到几十年后,已经40岁的朱迪同丈夫西德尼(卢夫斯·塞维尔 Rufus Sewell 饰)离了婚,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罗娜(贝拉·拉姆齐 Bella Ramsey 饰)和乔伊(勒温·劳埃德 Lewin Lloyd 饰),经济状况十分的糟糕。无奈之下,朱迪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两个孩子留给前夫,自己前往英国继续打拼事业,可是此时的朱迪的健康情况已经非常的糟糕了,更糟的是,她早已经失去了粉丝们的信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色丑闻波尔达克第二季灵异女仆第二季身穿十二单衣的恶魔幕后杀手狗也爱钻石我是欧嘉星界的战旗2贞子大战碟仙不伦食堂独夫血溅忠义门与鬼怪们的平静生活口袋里的冒险疯子方舟天才J之致命推理香蕉的混蛋成人记深林抢案催眠麦克风RhymeAnima+白石山下一家人机甲大师黑客死亡之屋创造社物语与你再遇鲜花盛开之丘玉马坠提防老千人偶师

《朱迪》长篇影评

 1 ) 当梦想成为谋生手段

古美门律师说“一般成功的童星,有两种种式,一种是像玩偶一般被大人操控,被鞭子追着打的可悲的赚钱机器;另一种就是懂得察言观色,颐指气使的早熟毛孩”。

在最开始的最开始,在朱迪还不是一个非常有名童星的时候,她两个都不是——她显然只是单纯的热爱表演,梦想演出完美的舞台剧。

但后来她选择了这条路作为工作。

她开始成为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的行走的悲剧(可能有点言重,但至少和她最初的期待不一样)。

我觉得,当一个人把梦想作为谋生手段时,环境的压力会让这个梦想本身逐渐失去原本的样子,变得面目可憎,甚至可怕。

儿时被对发胖的恐惧和睡不着的药支配着唱歌,长大后她也不再唱歌,直到中老年,又一次被养孩子的经费不足支配着唱歌。

她毫无疑问是热爱唱歌的,她也毫无疑问唱的很棒。

那为什么面对她热爱的音乐之路、她有那么多焦虑?

因为除此之外她无路可走。

所以她怕,她怕她以后唱不好歌,那种不安使人窒息。

当米奇问她会不会演奏什么乐器时加了一句“还是说你只会唱歌?

”朱迪笑了笑点点头。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如果同时伴有对自己能力的怀疑,那种不安全感就是悬在头上的剑,抚摸喉咙的冰冷的双手。

即使是热爱的事业,在几十年挣扎之后也变得残破不堪。

但影片最后,朱迪意识到自己可能再也不会站在舞台上唱歌了。

她也许找回了最开始对音乐的热爱,不参杂任何对生活妥协的热爱,尽情演绎,挥洒泪水,最后她唱的那首歌是关于梦想与希望,结局观众一起站起来歌唱也是把整个影片从前面一直丧的基调抬了起来,这么说这片电影还是关于梦想。

 2 ) 不仅仅是人物传记——简单聊聊《朱迪》的视听语言

开场:年轻的朱迪·加兰青涩的面部特写加上制片方的旁白揭开了影片的序幕,接着出现了制片方的人影,站在朱迪身后,一股压迫感袭来,接着镜头往上摇出现制片方的面部特写,嘴里喋喋不休的劝说和洗脑。

翠绿色被他说服后,朱迪开始了试镜。

她站在画面的中央,周围人的目光非常灼热,镜头缓缓拉近,她的表情紧张迷茫。

片名一出,画风突然转变,中年的朱迪和孩子们在一间破旧的后厨房候场,演出费仅150美元。

这个厨房阴暗潮湿,她们笼罩在草绿色的色调中(翠绿色到草绿色的转变)。

草绿色但在排练厅的朱迪,却像孩子般抱怨空气太潮湿不适合排练,她站在空旷的冷色调房间内,久久不肯开始排练。

两个远景镜头一正一背,显得她有些渺小落寞。

最后,她提着包离开了。

酒店房间的整体色调同样是冷色,走廊豆绿色的墙面和走廊尽头穿着睡衣有些虚弱的她;笼罩在忧郁的蓝色中的浴室和坐在右下角的她。

舞台上,掌声欢呼声和乐队的演奏声交错,热闹非凡;而回到化妆间后,她被鲜花簇拥着,背景音乐是轻轻的钢琴声,配合着情绪的起伏

有一段快剪我蛮喜欢,当朱迪开始唱《电车之歌》时,画面快速闪回到年轻的她,经纪人在她床头放下药片,她吃了之后躺下,醒来时又回到了年老的她;闪回到年轻的她在排练厅排练,又回到舞台上年老的她,短短几个镜头交代了她成长之辛苦,有时候真的觉得她像是被制片方操控的摇钱机器。

大量蓝色调

跳入泳池挣脱束缚

短暂的自由最后的《over the rainbow》太好哭了,把全片再次推向高潮,喜欢这颤抖地声音和丰富的面部表情。

黑场后的音乐也不错,建议慢慢听完hh

 3 ) 天才的悲剧——别被天赋蒙蔽

如果一个天才某个方面过于闪耀,这往往会掩盖他/她在其他方面的无能。

一方面人们总是会选择性地更加宽容,忽略这些缺陷;更可恶的是另一种情况了,人们为了培养天才的所谓“天赋”,不惜牺牲普通人所具有的其他能力。

(养废了的朱迪,让我想起了早些年新闻里那些生活能力极弱的学霸故事,考进了大学却连洗脸水都不会打,除了会读书考试外简直一个废人了)人生的议题有很多,某个领域的成功也许可以帮一个人在其他方面暂时蒙混过关。

比如朱迪没有稳定的住处,没关系,她可以去巡演确保自己在酒店的住处,婚姻不顺也没关系,有名声有事业可以获得下一任丈夫,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对她来说都不是问题。

但这样的作弊对朱迪没什么好处,因为她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只会一贯思路觉得只要自己好好唱歌🎤好好赚钱,这些都会被解决的。

可这是治标不治本啊!

人们应该真正面对这些问题,然后从克服困难中获得力量和自我意志,而不是——“只要我好好唱歌”这些就会好了,只要“演出顺利”就会好了。

朱迪为了完成这两个目标几乎牺牲掉了生活中的其他部分(正常饮食,睡眠,喜好,稳定住所……)所以她根本不具备安排生活的能力,甚至也不具备自我意志。

她不了解自己,看不清别人,处理不好自己的生活琐事,也不会与别人沟通,她竟然除了唱歌做什么都能一团糟!

于是唱歌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她从唱歌这件事上才能获得认可和存在感,她也相信,通过唱歌其他问题也能被间接解决掉。

这一方面造成了朱迪的内心压力,她根本无法从歌唱中获得快乐,因为歌唱只是手段,是达成目的的工具。

被工具化了的事情,怎么能给人带来发自内心的快乐呢?

所以,朱迪强逼着自己唱歌,每次登台前都像自己按着自己的头去吃shi这种混乱的生活,看起来那么令人绝望和痛苦,不知要怎样才能改变——直到——朱迪的光环散去她发现自己已经没必要歌唱了(剧院终止合同,没有人再愿意听她歌唱;儿女们要和爸爸在一起,不再需要她巡演来买房),她终于获得了歌唱的欲望,也重新获得了对舞台的热情。

但匆匆已经47年过去了,她仿佛未曾拥有过人生。

(朱迪的人生已经无法重来,但如果看到这部电影的你还年轻,希望不要再跌入同一个陷阱:不要为了某些“远大”的“目标”,放弃。

生命中值得起舞的每一天更不要被自己的某些光环蒙蔽双眼,光环固然耀眼,但总会有照不到的角落,也总有失散的那天,能陪伴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把自己磨砺地更强大吧,学会照顾好自己,学会生活。

生活是需要努力才能学会如何过好的,需要勇气也需要坚强。

 4 ) 我们何尝不是木偶呢?

《朱迪》讲述了著名美国演员兼歌手朱迪·嘉兰的传奇演艺生涯。

虽然朱迪在大众视野中基本都是风光无限的,但她在台下的更多时候是个可怜的提线木偶,被贪财的母亲、经纪人、电影公司老板操控着。

她不能自由自在地吃蛋糕,不舒服了还得靠药物维系着精神和身体,继续为其他人卖命地赚钱。

翻了翻影评,大家似乎都在可怜朱迪,觉得她的一生虽然灿烂,但也是异常可悲的,因为一直被控制。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在现实生活中,谁不是类似朱迪的提线木偶呢?

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了赚够钱生活,不也是被上司、老板、甲方爸爸们提着吗? 如果家里没有足够的积蓄,我们是没有能力亲自剪断这些束缚着我们的线的。

我们在双十一、京东六一八活动时买的东西,真的是我们自己需要的吗?

还是因为看折扣力度貌似很大,就被商家牵着走了?

我们爱看最新的潮流趋势,但这真的是我们主观上想看的吗?

还是,我们其实被永远变化着的由极少数人控制着的“潮流”和当前社会的审美观牵着?

大家是不是发现当自己穿上所谓“潮流”的小白鞋、阔腿裤、宽大西装上衣等流行单品走在街上时,很多身边的路人也是这么穿的。

我们追求的“个性”不过是商家为了促进我们消费提出的噱头罢了。

所以说,朱迪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怜。

演员、歌手这些路都是她亲手选择的,她在这些领域闪耀过,已经是非常幸运的。

相比可怜她,我们还不如可怜一下自己。

毕竟,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印记的注定是少数,我们中的大多数就只能在自己提线木偶的生活中发扬一些阿Q精神,让自己过得轻松快乐些。

就像著名美国画家惠斯勒的观点“艺术本身就是意义”一样,也许,活着本身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

*我的微博(aka爱读书的丸子)上有更多电影/电视剧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https://weibo.com/u/3179898575

 5 ) 令我潸然泪下的不是朱迪·加兰,而是她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朱迪》,我几乎都快忘记Renée Zellweger到底有多好了。

当然这句话并不是真的,如果让我评选心中最精彩十个的cinematic moments,其中一个肯定是《BJ单身日记》的结尾,Zellweger踩着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副歌的鼓点,穿着内衣在大雪中奔向科林叔的场景。

2001年,《BJ单身日记》横空出世,这部改编自《傲慢与偏见》现代畅销书版的英式喜剧,为Zellweger挣得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

在那之前,她最有名的作品是和阿汤哥合作的《甜心先生》。

在男人喜剧中担任女配,我们都知道这类角色留给女演员发挥的空间多么有限。

而在《BJ单身日记》中,她终于有机会大显身手。

她塑造的大龄单身女青年Bridget Jones虽然丧但是善良,虽然酗酒但是有责任心,虽然无法控制体重但是却能以一片真心感动达西先生。

并且,来自德州的Zellweger奉上了近二十年内美国演员能达到的最完美的英国口音之一。

紧接着的第二年,她又带着《芝加哥》席卷归来。

这部曾经被认为是《红磨坊》跟风制作的电影,却成为近些年来最为经典的音乐剧改编歌舞片。

导演Rob Marshall是百老汇出身的导演,《芝加哥》在原音乐剧的基础上,对编舞进行了符合歌舞片特色的影视化改编,尤其是开场的All That Jazz一鸣惊人。

在《芝加哥》获得奥斯卡奖的十年后,2013年的奥斯卡舞台上,Catherine Zeta-Jones被邀请重新演绎了一次电影中的开场舞。

在《芝加哥》中,Zellweger一改《BJ单身日记》中那个胖胖的善良女孩形象,减肥化身成为想要出名却一事无成的女演员,Roxie和Nowadays两首歌再次惊艳全场,也为她带来了第二次奥斯卡提名。

《芝加哥》在当年奥斯卡所向披靡,获得了十三项提名,并最终拿到了最佳影片的桂冠。

至于Zellweger,很可惜的是,她当年的对手是百年一遇的《时时刻刻》中的Nicole Kidman,因此也与影后的宝座失之交臂。

虽然如此,但是两次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提名足以让她成为好莱坞最炽手可热的明星。

2003年,《冷山》。

她与去年的对手Kidman搭配Jude Law,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美国南北战争爱情史诗。

当年这个组合有多火,或许可以贴上我看过最棒的《冷山》的短评:“那一年妮可基德曼拿完奥斯卡正直颜值巅峰风头一时无两,那一年瑞妮齐薇格是最卖座的女演员演女配角拿和女主角一样的片酬,那一年裘德洛刷屏好莱坞奥斯卡颁奖礼都要揶揄他两句。

后来,这些风光都散了。

终于,那年的学院没再让Zellweger失望,给了她一尊最佳女配角奖。

奥斯卡一直有个说法,叫补偿颁奖。

有人说02年Kidman拿的奖是补偿她01年没拿到的《红磨坊》的那尊,11年Colin Firth拿的是他10年《单身男子》没拿成的,12年Meryl Streep拿的是06年《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没拿成的。

如果这个说法是真的,那《冷山》这一尊应该是学院一次性奖励她连续三年出色表演的奖。

除了事业上的成功之外,Zellweger还是传说中的男神收割机,维基上有一个她前男友的列表,乔治·克鲁尼、布拉德利·库珀、金·凯瑞都在榜上。

然而,正如短评所说,那些风光后来都散了。

当年奥斯卡还没有那个“保障演员五年饭碗”的说法,而是让人事业与爱情走下坡路的奥斯卡魔咒。

04年的《BJ单身日记:理性边缘》,05年的《铁拳男人》和07年的《波特小姐》虽然口碑都不错,但是已经比不上当年风光无限的气势。

2013年的奥斯卡,Zellweger和《芝加哥》剧组的几位演员重聚登台,为当年的最佳原创配乐和最佳原创歌曲颁奖。

多年未见的Zellweger让我几乎已经认不出来了,可她的声音仍然很动听,带着BJ那标志性抿着嘴才能发出来的音色。

2016年,《BJ单身日记3》终于来了。

戏内,BJ需要面对高龄产妇这个身份所带来的挑战;戏外,Zellweger也失去了BJ最标志性的圆脸。

我记得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去电影院看了两遍。

我一直很喜欢《BJ单身日记》系列,它们陪我走过了高三压力最大的时候,因此能在电影院再看一次Zellweger和科林叔总是很开心。

我能感觉到,Zellweger多少有寄希望于这部电影来为自己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事与愿违,无论是Zellweger本人还是曾为她打下天下的英式喜剧,都已经不再享受聚光灯下的掌声了。

2019年,Zellweger出演了《朱迪》。

和所有讨巧的传记片一样,《朱迪》没有费力地去展现朱迪·加兰的完整人生,而是选取了她生命中最后的一次演出,伦敦演唱会期间发生的事情。

开头是年轻的朱迪在片场的风光无限,镜头一转就是中年的加兰为了一百五十块的演唱费唱歌,在被酒店拒绝入住后投靠到前夫门下安顿两个孩子。

那一年,朱迪四十七岁了,而现实中的Zellweger也已经五十了。

电影给了朱迪很多的面部特写,而Zellweger有一双令人无法抗拒的眼睛,这也是为什么她在胖瘦之间摇摆那么多次却仍然能捕获人心的原因。

同样地,大量的特写也在时刻告诉观众,告诉我——她的粉丝,她已经老了,我想起她曾经在科林费斯和休格兰特之间摇摆可爱,想起她在漂亮的镜子布景中摇曳生姿妩媚动人,想起她在美国南部的山村里为Kidman守夜时的坚毅果敢。

当朱迪最后一次拿起麦克风,唱起Over the Rainbow这个代表作的时候,那一瞬间,她不再是朱迪,而是Zellweger本人,或者说此时的Zellweger和加兰合为一体,回望过去,他们都曾有过如此辉煌的过往,放眼当下,周围又是如此地寂寥。

当她唱到中间语塞的时候,台下的观众为她合唱唱完整首曲子,银幕外的我也想告诉她,我们仍然记得那句经典的“Titspevert”,那条丑到极点的老奶奶收腹裤和那本惹事的日记,我们也想为她唱一次Ain't No Mountain High Enough,让她能够再一次跑过下着雪的伦敦街道,朝着更好的未来奔去。

最后,加兰插着腰,泪光闪闪地对台下的观众说:“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吗?

”那就让我再对你说一次:“我们从未忘记你,Renée Zellweger。

恭喜Zellweger拿下金球,离奥奖更进一步了,分享一下她在金球奖领奖台上的一句感人至深的话:“...the top doesn’t matter. It is the journey that matters and the work that matters.”美国太平洋时间 2020年2月9日晚,杜比剧场,Renée Zellweger在凭借《冷山》拿到最佳女配角奖的十六年后,凭借《朱迪》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6 ) 朱迪·加兰——一代好莱坞童星的陨落

影片的开头,是一个女孩略显迷茫的青涩面孔,大大的眼睛里藏着不安,又略显无助。

一个苍老、威严的男人声音在耳边响起,告诉女孩她绝不是最漂亮的,却因为有一副天生的好嗓音,这才让她与众不同、令她出类拔萃,男人问了句“然而我却听说你还是不快乐?

”,接着不可思议般地转身离开,女孩追着男人的背影急急说道:“我只是想要更多的时间”。

站在制片厂内的门廊下,朱迪的身影在男人肥壮身躯的对比下显得越发矮小、单薄,这种压倒性的姿态一如女孩目前的境遇——被眼前米高梅电影公司的掌门人路易·B·梅耶牢牢掌握。

路易·B·梅耶用成功学理论给女孩洗脑:你要珍惜自己的天赋,不要学那些普通女孩,“要那么多时间干嘛”?

而其实,大电影制片厂制造、生产所谓的“明星”,只不过是想从他们身上,最大程度地榨取经济价值而已。

如著名电影学者戴锦华老师所说的“在合同期间,所谓的‘明星’与制片厂之间处于某种近乎于人身隶属的关系。

在无穷辉煌璀璨的明星生涯背后,是一种近乎‘准奴隶制’的血泪故事。

”在好莱坞三四十年代的大制片厂制度下,“明星”只是制片厂给公众制造的幻梦,电影则是让公众暂时逃脱现实、抚慰心灵的乌托邦,背后起支配作用的是残酷的金钱法则。

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获奖影片《朱迪》以一代好莱坞童星朱迪·加兰的真实人生改编而成。

朱迪·加兰1935年第一次与米高梅电影公司合作,当年只有13岁的加兰外形稚嫩、心智懵懂,在影片《每个星期日》中的她表现并不惊艳,剧组人员甚至给她取了“小驼背”的绰号。

直到1938年,因为秀兰.邓波儿的档期问题,朱迪·加兰幸运得到了电影《绿野仙踪》中女主桃乐茜一角,从此一举成名,片中朱迪演唱的歌曲《Over the Rainbow》也广为传唱。

此后朱迪为米高梅公司拍摄了一系列歌舞片,从少女演员到歌舞片明星 ,朱迪电影事业一路风生水起,然而在成功背后她却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电影《朱迪》开片后,情节直接跳到了中年朱迪的生活,她在饭店后厨给孩子们理衣,为了150美元的出场费,她带着两个孩子一同登台献艺。

舞台炫目灯光下朱迪笑容灿烂,却仍透出丝丝苍凉。

深夜演出结束后,朱迪带着孩子们疲惫地回到宾馆,却由于长期欠费,她在酒店的房间已被退房,无奈之下只能将两个孩子送往前夫家中。

这一系列的凄惨处境,不禁引发观众诸多疑问: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何以沦落至此?

影片开头处,少女朱迪放弃了平凡的安稳生活、一心追求的浮华世界为何最终成空?

面临着事业、家庭的双重失利,朱迪将如何直面今后的人生?

影片似乎并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从朱迪为了还清债务并争夺孩子的抚养权,而来到伦敦的一家酒店驻唱讲起。

顶着好莱坞昔日巨星的光环,朱迪初到伦敦时,受到了众人的热情欢迎和镁光灯的疯狂追捧,朱迪微笑着从容应对,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顶峰时刻。

现实中,朱迪·加兰童年出道以来,为了控制体重、为了入眠、为了醒来,她长期滥用各种药物。

而为了完美“人设”的呈现,她就像是大制片厂手中的提线木偶,跟随着“一拉一扯”扮演着给她设定好的”角色”。

这一切摧残着她的身体,也一点点毁灭了她的精神。

从18岁起,朱迪·加兰就定期接受精神治疗。

1951年,29岁的朱迪被米高梅公司辞退,诸多影片也均以"药物依赖导致状态迷离"为由拒绝她参演,她的演艺事业一度跌入谷底。

而朱迪在伦敦的演出,也并非一帆风顺,这儿是她深爱的舞台,有她期待的瞩目与掌声,却也一度成为她噩梦的来源。

伦敦驻演半年后,朱迪·加兰死于药物服用过量,终年47岁,她给世人留下了美妙的歌喉,也为好莱坞“黄金时代”增添了苍凉的注脚。

电影《朱迪》中“朱迪”的扮演者蕾妮·齐薇格却在现实中上演了“华丽转身”,沉寂六年后,凭借此片一举获得今年第92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齐薇格在本片中,从表情、体态、音调各个方面把朱迪人生最后阶段的苦痛、迷茫、纠结、挣扎和对“爱”与舞台的渴望、依恋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她的精彩表演让这部剧情略显老套的电影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

 7 ) 朱迪.嘉兰:在永恒中凋落

前天毕业论文开完题后回去看了之前下载后一直没有看的电影《JUDY》,之前觉得自己已经很了解朱迪.嘉兰(Judy Garland)这位女演员了,本科时痴迷老电影的我翻遍了当时图书馆与黄金时代影星有关的资料。

但当我看过这部电影后对她还是比较震惊,我知道这位女演员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过的不顺利,但我记忆中看到的她最后一段时光的影像资料——像朱迪.嘉兰秀中与芭芭拉.史翠珊(BarbraStreisand)合唱(下面有音频的名字,大家可以搜索一下,这一版本合唱很好听),还有纽伦堡大审判中的表演都还算很体面。

当电影中将她对于药物的依赖真实地还原后,还是忍不住为这位女演员的人生感到遗憾。

Get Happy/Happy Days Are Here Again (Duet with Judy Garland)专辑:Barbra Streisand - Duets因为本科论文是写的有关明星的论文,从那之后一直很关注明星研究,之前也在公众号发过一篇关于明星的小讨论《一个明星的陨落》,朱迪.嘉兰又是好莱坞明星制的一个重要缩影,于是今天想稍微对她有所提及。

并且好久没专门写一点东西,今天是平安夜加上我的农历生日,打算动一动笔,今天在这里稍微对她进行简单介绍。

一、歌舞片与同志偶像:朱迪.嘉兰的特殊符号朱迪.嘉兰是世界著名(也是第一个)同志偶像,著名的石墙事件来自于对她死亡的纪念活动。

有趣的是,实际上,早期朱迪.嘉兰并不支持同性恋,虽然JUDY这部电影中描述了她与一对同性恋粉丝的交往,但这很有可能来自于电影作者对她的意识形态想象。

至少她在一开始并不支持同性恋,并且明确表示过她这一观点,这个史实很少有人知道。

而她最后却变成了第一代同志符号,这一符号的来源很值得去关注,其中的巧合性很多。

为什么更具中性色彩的玛琳黛德丽(一般认为玛琳是双性恋)、嘉宝没有与此意象连接,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

另外,朱迪.嘉兰在影史上的地位很高,AFI在20世纪末评选的最伟大女演员榜单中,她排名第八,在费雯丽、玛琳.黛德丽、芭芭拉.斯坦威克等人之前,鉴于她从未拿到过奥斯卡的正式奖项,可见她的影响力非凡。

一般认为,她就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最重要的代表性女演员,她的历史地位与好莱坞对于自身鼎盛时期的想象有关。

还有,美国人票选的20世纪最伟大的歌曲也是她在《绿野仙踪》中所演唱的《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绿野仙踪》在影史中的地位为她增色不少。

二、明星制的缩影:朱迪.嘉兰的悲剧起源朱迪.嘉兰是早期好莱坞明星制阴暗面的重要缩影,关于她的死因,大家普遍认为是因为她从小便被米高梅所控制,常年服药控制体重、睡眠,最终对药物产生依赖所致。

同时期去世的玛丽莲.梦露人生最后的时光虽然也很差,但好莱坞明星制并不是她死亡的直接原因。

2011年去世的惠特尼.休斯顿(Whitney Houston)虽然也是因为药物所导致的昏迷而溺亡,但她的死因并非直接来自于体制的直接作用。

这些人之中,朱迪.嘉兰的悲剧恶果埋的最早。

从她的身世我们可以联想到当下,尤其是近期韩国演艺圈发生的一系列悲剧。

实际上,古今中外娱乐产业对于明星的剥削早已有之,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其造成的结果都是明星个体能动性和自我认知的丧失,这在我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

惠特尼.休斯顿去世的年纪和朱迪差不多虽然有人说韩国娱乐公司被人诟病的问题在于其通过法律手段剥削明星的权益。

但实际上,“明星”这一身份背后的核心问题绝对不在于此。

就算他们赚了很多钱,其作为劳动者的身份仍然处于被控制之下,明星作为符号、作为“生活方式”的背后存在着一套批判性话语才能够揭示的问题。

表面上明星的身份要比马克思口中的工人或是最近谈的比较热的996公司员工的生活方式更加自由。

但实际上,明星作为一种“身份”,其异化的方式更为隐蔽和特殊。

之前看到的《社会学研究》中的一段话我特别认同: (文化产业中的劳动者)制造同意背后的意识形态运作逻辑不再是传统的马克思—阿尔都塞式的,即管理者通过劳动过程塑造某种观念,以虚假意识的方式来掩盖真实存在的劳资关系,而成为拉康—齐泽克式的,即劳动者藉由特定体验进入了一个真实的幻象,在意识形态化的现实中追求着自己的剩余快感。

最终,劳动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劳动之中。

《另一种娱乐至死?——体验、幻象与综艺娱乐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劳动控制》贾文娟 钟恺鸥 其实这种认同的制造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明星身份的殖民化”背后的运行逻辑。

JUDY这部影片中所描述的路易斯.梅耶对她进行控制的这个过程也是如此,虽然这部电影中的少年朱迪.嘉兰展现出了很强的反抗意识。

但我个人认为,这依然是电影作者的一次意淫,她若是那么早便觉醒,也不会在之后人生中遭遇如此悲剧。

也就是说,在被控制的过程中,朱迪.嘉兰的明星身份早就将其自己的人格被吞噬,“明星”成为了一种信念、一种想象,就像《景观社会》里说的:人把自己个体的权利赋予到景观身上了,景观操纵了个体。

景观社会8.2[法] 居伊·德波 / 2017 / 南京大学出版社三、永恒中凋落:被掩饰的悲剧现在,当人们想起朱迪.嘉兰这位女演员时,大家一般会想到她在《绿野仙踪》最可爱、动人的那副面庞,她是永恒的。

这既是明星的一个悲哀也是一个幸运。

幸运在于,存在于银幕、相片中的明星是永恒的,尤其在朱迪.嘉兰生活的那个明星占据电影工业主导地位的黄金时代,黑白媒介造就出了最伟大的一些演员,本雅明也将这一时代的明星比喻为“永恒的脸”。

朱迪是一位永恒的“女神”。

黑白电影这一媒介很容易凸显明星的“女神”特质悲哀在于,人民永远记住的是她们最光鲜亮丽的时刻,没人愿意探究“景观”背后的一切虚假逻辑,高以翔的死与浙江卫视背后的“失职”体现了当代文化工业何种价值观与经营逻辑?

悲剧结束后,“造星”的神话还将继续。

四、结语当然,这篇文章又是我在午睡时间喝了咖啡没睡觉这一个小时内的“激情之作”,很多内容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启发,并没有花时间去深究。

但很多问题绝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

关于《JUDY》这部电影,如果很关注演技部分的同学可以去看一下,女主角Renee在颁奖季很有希望笑到最后,拿下奥斯卡,但电影整体叙事一般,没在之前了解过朱迪的人很有可能看起来很乏味。

今年女主角另一大热门人选露皮塔.尼永奥我也很喜欢,黑人女演员和惊悚电影也值得再拿一座奥斯卡,至于斯嘉丽.约翰逊的《婚姻故事》,我不确定其在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中的表现如何,因为另外两位本身就是演技派出身,各自也拿过一座奥斯卡,斯嘉丽虽然表现也很不错,但我估计按照评委们所关注的演员生涯的惯性来看,另外两位女演员可能更有希望一些。

我们 (2019)6.42019 / 美国 日本 中国大陆 / 悬疑 惊悚 恐怖 / 乔丹·皮尔 / 露皮塔·尼永奥 温斯顿·杜克

最后,祝大家平安夜加圣诞节快乐。

原文发布于本人公众号:二狗狗补充一下,最后奥斯卡提名尼永奥没有进入,我自己是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大的遗珠。

另外两人拿奖我也很开心,虽然我对齐薇格有更多的感情与期待。

 8 ) 从《玫瑰人生》到《朱迪》,她们将生命献祭舞台

大概有人天生就是带着使命降生的。

「朱迪,你得让他们有梦可做。

」电影一开始,经纪人路易·B·梅耶就在给少女朱迪浇灌这颗使命的种子。

这颗种子一旦开始发芽,此后的一生,就会是他们燃烧自己去完成使命的过程。

燃烧尽了,一生也就结束了。

1. 从《玫瑰人生》到《朱迪》今年2月,阔别银幕多年的芮妮·齐薇格凭借新作《朱迪》,让自己终于站上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领奖台。

以真实人物为背景的音乐歌舞片一直都是广受欢迎,成功率很高的影片类型。

但看《朱迪》的时候,脑子里很难不回想起另一部从故事到叙事都很相似的奥斯卡经典——《玫瑰人生》。

法国香颂天后艾迪丝·皮雅芙(Édith Piaf),和美国女演员及歌唱家朱迪·嘉兰(Judy Garland)隔空呼应——同样出身卑微,同样少女时期靠天籁之音的歌喉进入演艺圈,同样常年饱受药物依赖带来的身心痛楚,对舞台有着同样深重的执念……面对故事背景高度相似的两个人,《朱迪》的导演甚至也有些偷懒地袭用了《玫瑰人生》里镜头多次时空闪回的方式,来讲述她的故事。

如果拿两部电影本身的质量作对比,当然毫不犹豫就得票给《玫瑰人生》。

毕竟珠玉在前,《朱迪》在故事本身无甚新意,获奖只能归功于芮妮·齐薇格精湛的演技。

戏剧的是,这二位都只活了47岁。

(也不晓得演艺圈是不是有类似大佬活不过47岁的诅咒,我又想起了张国荣。

)2.「我这不是巡回自杀」两部片细微的不同是,艾迪丝·皮雅芙的故事更多聚焦在了歌手本人。

对于这位香颂天后,影片从童年到末年的故事都讲述得非常完整,全程充满温情,能看到传奇歌手一生跌宕起伏的全貌。

艾迪丝的母亲一直以艺术家自居,纵然天赋不俗却只能街头卖唱维生。

父亲是一个游走的马戏团杂技演员。

她童年跟着父母颠沛流离,一度被寄养在祖母开的妓院里。

虽然生活环境混乱,但妓院里的女人们给了她如同女儿般的照顾。

以至于被父亲强行带走时,年幼的艾迪丝跟妓女蒂迪内都哭得简直如丧考妣。

父亲脾气执拗,一言不合跟马戏团主起争执,开始了父女俩独自卖艺的生活。

意外地,父亲发现自己费尽力气摆杂技造型,还不如小女儿唱支国歌吸引人。

虽然贫穷,但父亲却会在小女儿驻足橱窗巴望的时候,给孩子买下一只精致的玩偶。

这成了艾迪丝临终回望一生时都还忆起的幸福时光。

无论在台下她内心如何破碎酸楚,站上舞台,她永远是那个法兰西香颂天后,是巴黎的代名词。

影星玛琳·黛德丽评价说:「那晚她演唱的时候,我就彷佛身在巴黎——在街上,在巴黎的天空下。

她的嗓音就是巴黎的灵魂。

」疾病缠身时,艾迪丝拒绝听从劝告就医养病。

她努力让自己放松振作,一次次打止痛针强行上台,跟记者们戏谑着「我这不是巡回自杀」,唱着「不,我不后悔」,终于倒在舞台上。

感谢玛丽昂·歌迪亚,活灵活现地演绎了这位对舞台有着与生俱来的狂热,不死不休的艾迪丝。

3. 「我连自己名字都记不住了」而朱迪·嘉兰的故事,则更多是从朱迪个人角度切入,展现好莱坞这座造梦工厂,以及整个娱乐圈对于人性如同绞肉机般的碾轧。

朱迪的童年在电影中只有一句十分粗暴的交代。

因服用药物和长时间工作,朱迪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在她一次情绪爆发时说「我连自己名字都记不住了」的时候,经纪人梅耶恶毒地告诉她:「你的名字是弗兰西丝·古姆,是个从小地方来的乡巴佬,脚踝粗壮、牙齿不齐。

你爸是个同性恋,你妈只关心我怎么看你。

现在你记得自己是谁了?

一丁点温情也没有。

虽然也热爱舞台,但朱迪的人生其实别无选择。

童年的不幸让朱迪对儿女的关系一直有执念,所以后来她事业低迷流离失所的时候,甚至宁可带着孩子们一起在出租车上过夜,也不愿意将孩子交给离婚的前夫。

但恶劣的经济状况,让她一次次无奈低头。

她的身材,她的精力,她的睡眠,全都依赖药物维持。

以至于失眠、暴躁、焦虑、神经质伴随了她的整个人生。

跟艾迪丝心甘情愿的自我透支相比,朱迪的自我燃烧是被迫的,是被剥夺的。

她是《绿野仙踪》里的桃乐茜,背负着让所有人「有梦可做」的使命,傀儡般地扮演着一代人的梦想,连一丁点正常人的自由和快乐都没有剩下。

也许是为了中和这个悲情的故事可能导致的观感不适,电影虚构了一个温情的片段——朱迪与一对同性恋粉丝的互动。

这段虚构来源于朱迪作为第一代顶级gay icon的历史。

她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我,反抗命运,对于小众人群抱有难得的包容和友善,这成了她受到同性恋人群持续追捧的原因。

甚至在影片结尾,朱迪最后一次登台唱那首金曲《Over the Rainbow》的时候,都是靠这对虚构的同性恋粉丝的配合,才得以圆满地收了场。

4. 透支生命铺就星河璀璨站在高台之上,享受着万千目光的聚焦,就免不了遭遇诋毁和怀疑。

艾迪丝是这样,朱迪是这样,朱迪的扮演者芮妮·齐薇格也是如此。

常常好奇:古今中外这些星光璀璨的人,到底是靠什么才敢于挑战身体极限,透支灵魂,才能走到如此高度。

这两部电影的答案是:靠药物和精神执念。

最后的演出上,朱迪问观众:「你们不会忘记我的,对吗?

答应我不会。

」如同张国荣在《明星》里唱:「当你见到星河灿烂,求你在心中记住我」。

也一如当年梅艳芳身患重病,告别演唱会上穿着婚纱唱「夕阳之歌」,缓缓走上阶梯,再转身跟观众郑重道别的样子。

被观众记住,被舞台记住,是他们每个人的向往。

艾迪丝和朱迪都在舞台生涯谢幕后不久即油尽灯枯,这似乎也是许许多多老一辈艺人们的归途。

是他们燃烧生命,才铺就了人间仰望的星河灿烂。

好在,芮妮·齐薇格们选择了另一条路——跟抑郁症和解,跟自己的身体和解。

毕竟,用死亡来献祭舞台,实在太令人心碎了。

- THE END -《玫瑰人生》到《朱迪》,她们将生命献祭舞台

 9 ) 我会爱你,无论下雨或天晴

倒数第二首的《Come Rain or Come Shine》是我认为编曲编得最成功的一首。

恭喜蕾妮齐薇格拿下影后,重回巅峰。

影片本身不算出色的传记片,出彩的还是在音乐、演技、镜头等等方面,剧情平铺直叙,很明显同类型的《玫瑰人生》、《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剧本编排就优秀许多。

同性情节的安排我觉得可以更好,引入稍显突兀了。

如果能把开场直接设在朱迪的伦敦演唱会开场《By my self》,把她在美国的辛酸插叙会更好。

影片比较失败的地方在于很多歌为了出场而出场,没有对应好的情节引入,也比较突兀。

和子女、前夫相关的情节可以适当砍一砍,安排在台词里即可。

我们不需要去歌颂一个人的苦难,没必要一直强调一个人多么的不容易,而是发掘出她感动人心的地方,这是这部传记片所缺乏的。

 10 ) 整容、过气、爱嘟嘴,为什么她是奥斯卡影后?

当地时间2月9日晚,奥斯卡获奖名单揭晓,蕾妮·齐薇格凭借《朱迪》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这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在此之前,她已经在整个北美颁奖季大杀四方。

这位以《BJ单身日记》中大龄女青年的角色为人熟知的演员如今也已经年过半百,而距离《BJ单身日记》第一部上映也过去了17年。

朱迪·加兰是怎样一个人?

蕾妮·齐薇格是如何演出了这位歌手的灵魂?

为什么一个“过气”女星对另一个“过气”女星的演绎能得到北美标杆奖项的认可?

这是观众和电影人都想了解的。

1.要明白为何朱迪这个角色出神入化,首先要了解蕾妮·齐薇格的表演方式。

一般来说,表演派别分为两种,即方法派和体验派。

前者注重通过特定的动作、肢体语言、语气等方法来代入角色,后者需要的是沉浸式的体验,即演员需要完全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当中,体会剧中人的所思所想,来感受情感的爆发,此时规定动作显得不那么重要。

然而很少演员是纯粹的方法派或体验派,大多数人都是将两种方法糅合在一起,或者稍有侧重。

当然,这其中也有非常典型的演员,比如好莱坞超级女星梅丽尔·特里斯普就是名副其实的方法派。

她把非常微小的细节密集而连续地注入表演当中,就像密密麻麻的水光针打入脸中,让剧情容光焕发。

比如在《大小谎言》中她与妮可·基德曼的对手戏,有很多的小动作:一会儿摸一下十字架项链,一会儿甚至把十字架放在嘴唇上亲吻,这都是设计好的。

但是蕾妮·齐薇格不是这样的演员。

她在这部电影中有非常多的小动作和个人的习惯,甚至和《BJ单身日记》中是一样的。

比如她笑的时候把嘴努起来的的样子——由下图可以看出,没有丝毫改变。

更不用说,蕾妮对面部的调整非常明显,她的表情幅度如果过大会显得非常不自然。

因此,她的表演是更偏向体验派的。

这些的特征和习惯,她并未在电影中进行改变。

恰恰相反地,她为自己的个性找到能与角色相契合的点,并充分利用起来。

比如说,齐薇格的嗓音非常柔软,甚至有一种撒娇的意味,她就把这种语调和朱迪性格中一点点的矫揉造作融合在一起;再比如她知道自己年华不再,甚至50岁的她比去世时的朱迪还大三岁,因此那种在欣赏的人面前掩饰老去容颜的动作非常自然——当她在派对上见到一位英俊的年轻人时,说话时就总是微微侧着脸,又在每句话的结尾转过头来,露出一个经典的微笑。

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梅姨那样把技巧运用得淋漓尽致,这种浸入式的表演就显得十分重要。

它要求演员仅在一开始的时候做一些改动,也只是为了剧情的流畅——因为这种表演的发力点不是在剧情的前段,而是随着故事的深入而逐渐变得铿锵有力。

因此一开始也许观众会对演员和角色持有怀疑态度,但是会逐渐地震撼和感染,这种方式非常动人。

2.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微妙的表演方式已经很困难了,更难的部分在于一段段的舞台表演。

在其中,这种“体验感”的作用会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首先舞台表演不同于电影表演,没有镜头特写,最远处的观众可能与舞台有几百米的距离,需要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能力,这种表演是单纯的技巧很难达到的。

更何况,朱迪·加兰两岁开始登台,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舞台是她安放灵魂的地方,是她孤苦人生中的唯一慰藉,要完成一场“朱迪·加兰”式的演出,需要巨大的能量。

看看这位奥斯卡影后的表演吧!

朱迪到了伦敦之后,内心紧张十分抗拒演出,是助手把她拖了出来。

在从酒店到后台的途中,面对着红毯、粉丝和媒体,她神奇地表现出一种迷糊而老练的本能。

在车停在门口的一刹那,她好像被按下了“朱迪·加兰开关”,立即展示出一种随意而迷人的姿态,这种姿态并不是几个设计好的动作传达的,而是由内而外散发出的一种气场,仿佛半个小时前在酒店厕所发抖的人已经完全不见。

等到登台的时候,她已经完全呈现出最光彩的状态。

那时候的话筒全都拖着长长的线,她知道如何优雅地捋着线走来走去,边唱边跳,即使转很多圈也不会被绊住或摔倒。

在舞台上,朱迪像被充上电一样亢奋,她的身体抖动着,仿佛真的有电流通过,她的强磁场吸住了所有人的心。

她非常奔放,非常热情,时而坐在乐队的钢琴凳上,时而走上第一排观众的桌子,接受他们的崇拜和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的演唱都是由齐薇格的真实声音呈现的,这样整体的表演更加真实自然。

事实上,从现存的朱迪·加兰的演出视频中就能看出,她的确是那样一个人,在舞台上唱着“他们说我疯疯癫癫毫无逻辑,但是我不屑一顾”,她手舞足蹈,唱到兴起甚至跑下去拉着柱子转了一圈。

这就是朱迪·加兰,按一个一个的片段去拼凑不出来她的绝代风华,齐薇格对她的再现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3如果说一个四十多岁的女人状态是朱迪的“皮相”,舞台上的明星是朱迪的“骨相”,那么亲情的流露就是朱迪这个角色的灵魂。

因为舞台表演再出众,也只是朱迪的一面,个人生活中的脆弱无疑让她表演的维度体现出来。

挤在电话亭里,她非常温柔地告诉女儿,即使想和爸爸在一起拥有稳定的生活,也完全可以,然后得到了令她心碎的回答。

在这里,齐薇格将一个问句变成非常长的从句,犹豫了很久才问出口,把最残忍的问题放在最后,来一字一字地表现她的不舍和温柔。

母亲部分表演是对悲惨童年回忆的反思,也是聚光灯下的舞台与枯黄的人生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点。

此时演员将自己代入到了朱迪的角色里已经不够了,她必须比朱迪更像朱迪,将自己想表现的气质嶙峋地凸显出来。

所以如果说蕾妮·齐薇格只是与朱迪·加兰经历相似,才能有这样精彩的演出,笔者是难以认同的。

演员必须高于角色,像一把解剖刀一样以一种绝对冷酷的姿态明晰角色的痛苦和桎梏,才能将表演发挥到淋漓尽致。

这却又是技术了,然而那种历尽世事后的了悟,却仍然渗透在《朱迪》的每一个镜头里。

这里的表演让人很容易想到同届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的杰昆·菲尼克斯,他入戏太深,不仅减重四十多斤,甚至这一个角色精神状态受到影响,至今仍没有完全恢复。

有时候深刻的表演需要付出代价。

这部电影也引起了笔者对于演员的反思。

在朱迪生前,并没有一个人真正地爱过她,那些在舞台上劈啪作响的火花是燃烧她的生命得来的,没有人向她美丽的灵魂中灌注爱,她只是日复一日地透支自己,最终陨落;然而在她去世后,人们又如此热爱她的歌曲和气质,甚至一场关于纪念朱迪·加兰的活动引发了石墙运动,拉开了一个世纪以来同志运动的帷幕。

甚至今天,一部关于她的电影得到了电影界最高奖项的肯定和赞美。

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人们会喜欢一个过气的女明星的故事?

为什么人们喜爱她、抛弃她,又在她死后为她的故事流泪?

只有对待一个物品,才能如此反复无常——这正是好莱坞所要创造的。

提到相对论,我们崇拜的是爱因斯坦,提到《绿野仙踪》,人们却只知道桃乐丝,而不是那个十几岁就要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少女。

这是表演行业无情的本质决定的。

不必说朱迪了,就是齐薇格这位奥斯卡影后,在《朱迪》之前又有多少人还记得她呢?

在这个故事中,一个不幸的人飘零一生,最终在她悲剧的根源中获得着唯一的幸福,人的命运原来与悲剧的本质缠绕得如此紧密,这令人叹惋。

然而在戏外,因为悲剧的深刻性与揭示性,人们永远地残酷地热爱着悲剧。

这个故事无法告诉我们什么哲理,但是在看过《朱迪》之后,笔者不禁有一点思考:从前我们说电影反映人性是通过情节展现的,也许表演也有一种类似的作用——就是让人们忘记表演,而更去关注人类个体本身。

通过观众所看到的“表”象,看出“演”的痕迹,从而以一种共情的态度去关注真正的人,不管是虚构还是真实的角色,还是做到这一切的演员。

我想这就是表演的真谛。

《朱迪》短评

熟知朱迪嘉兰的观众会感受到芮妮齐薇格相形见绌的表现力,不熟悉的观众则很难在本片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移情视角,力图通过人物的凄凉晚景与舞台魅力的对比制造张力,但无论是阐释欲过剩的点题对白,还是刻意泾渭分明的功能化桥段,都是对逝者的管中窥豹,以及对观众的粗暴自大。

10分钟前
  • 楚翰彻
  • 还行

女主在里面幽默了一下芝加哥2333

13分钟前
  • 给你我最亲爱的
  • 还行

也不知道谁写的“简”介,把电影内容完整复述了一遍。芮妮齐薇格演的是好的,但电影本身中规中矩

14分钟前
  • Alto
  • 推荐

一部我总觉得还可以更动人,但现在这个程度也能让我意难平的电影。用很古典的视听语言表现这位传奇女演员韶华已逝、风光不再、充满麻烦和遗憾的最后时光,Judy Garland人生中所有的激情与平淡,都伴随着一首首经典歌曲永存于我们的记忆。我最初一看到卡司就把本片列为本届影展必看电影:也许没有谁比拿过奥斯卡达到事业巅峰,之后又经历“变脸风波”的Renée Zellweger更适合出演这个角色,她演得很好。

16分钟前
  • 小A
  • 推荐

每年都有这些纯粹为了给演员飙戏和得最佳表演而写的电影,这种刻意让整个电影无聊至极。

19分钟前
  • Doradora31
  • 较差

哪有什么光鲜亮丽的人生,不过是换了个卑微的活法而已。

22分钟前
  • 这可如何是好啊
  • 还行

浪子回头,英雄迟暮,美人香消玉殒,日落大道的故事听到第一百次依然会被触动,光环从闪耀变成刺眼,平凡和被爱却成了最困难的事。

27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用力过度的模仿表演令演员压倒了角色,结构更适合直接拍成歌舞片。导演层面比去年颁奖季同样单挂影后提名的《贤妻》略好一些。

32分钟前
  • 字母君
  • 较差

齐薇格在演她自己,第一座影后就在眼前,关于朱迪传记片,that's bullshit

35分钟前
  • 半绝弦
  • 较差

格格确实在职业生涯中为这部电影献出了最出色的表演,但不幸的是,这部公式化的传记片并没有深入挖掘加兰最后几年的悲伤。一切感觉都像是一部安全致敬的电影,它只是一个美化过的维基百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种纯粹为了拿奖拍的电影,尤其是奥系列特供传记片,电影我还是更喜欢能传达一些东西的那种,纯粹输出演技的电影除了拿奖没有任何价值。

39分钟前
  • 素素素素素丶
  • 较差

42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把自己作死了

43分钟前
  • jibber-jabber
  • 较差

感觉蕾妮·齐薇格有70岁了。

48分钟前
  • 枝寒
  • 较差

除了女主演的精彩演绎,可得最佳表演奖外,编剧过于单薄,全片乏善可陈。

4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一个本就属于舞台的灵魂,哪怕风光不复当年,却依然动人无比。把传奇拍成传记片本来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索性就不要深究;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动人的,特别是蕾妮的表演。以及最后演出时被大合唱的那首“Over the Rainbow”!

5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难堪,难堪,难堪到不忍看。去世前的潦倒凄凉、自轻自贱、自暴自弃,那种如影随形的“残花败柳”感,让人心酸也辣眼睛,连撒娇都带着摇尾乞怜之气。纵然全世界都爱她,也不曾令她幸福。才华呐,从来都不是生存的加分项,更像是上帝的诅咒。

53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Renée Zellweger 的表現太感人,給電影大大加分。分分鐘把《婚姻故事》的女主拋出幾條街,完全不在一個層面。

56分钟前
  • norris
  • 推荐

片子很平庸,剧本很糟糕,一条伦敦演唱会的主线,中间穿插了争夺孩子的抚养权,最后一次婚姻,同志icon和童年阴影等好几条有料的支线,但都成了主线之外的辅料,被编剧浪费不了了之了,支线的逻辑也很跳脱,节奏也不流畅,不管女主角的表演怎么优秀,这个角色也很难通过电影视听语言或者角色本身打动人,只能靠观众自己去脑补蕾妮·齐薇格和朱迪·嘉兰类似的星途经历来自行共情自我感动了。

6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独一无二的《艾米》无法复制,因此走投无路唱不下去的《朱迪》最终只能融入收留她的“米兔”阵营。在聚光灯下她是被人铭记和欢迎的灵魂歌者,但在如梦方醒的人生路上她却是遭人拒绝与抛弃的孤魂异客。宛如幽灵的历史阴影可谓改变了她一生的方向和模样,遗憾的是她的状态之后却再也没有发生改变:沦为一个被大众消费的商品、活成一个被男人欺骗的女人和一个被现实逼到观众面前“献丑” 的母亲。最终是大发慈悲的知音在剧场里架起了一座高高的彩虹桥,艺术家站在彩虹之上呼唤着爱、梦想和希望。此情此景,让我们好像来到了奥斯卡的颁奖现场。可惜真正无家可归的孩子还在千里之外无法投奔妈妈的怀抱,台下坐着的观众中有多少是手握权力的政客,有多少是财力雄厚的精英,又有多少是感同身受的朋友一目了然。

1小时前
  • Muto
  • 还行

这不是Judy Garland。演得很费力

1小时前
  • Saw Gash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