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篇就是一个老人的离去,丧钟敲起,一个浑身皱褶的老人从一个体态丰满的裸体少女身边爬起来,颤颤巍巍地走到窗口,说有大事发生,他需要出去一趟。
这样开篇的好处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让人一直怀揣好奇看下去,脑海里一时间变换了很多种故事的可能性,但始终没有答案,让你不得不追随着他的镜头,徐徐地往前走。
我猜测会有很多人说这是多么美好的爱情,Florentino这一生付出了一份多么纯粹的感情,甚至这份感情之洁净之神圣,会让人想起当年的金岳霖。
我不了解金岳霖,所以无从评述,但是通过《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导演的镜头和音乐里,我逐渐了解了Florentino。
Florentino,一个没有自我的影子,一个没有自我的灵魂。
Florentino对Fremina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那不过是一个没有自我的躯壳试图从另一个人身上找到自己所不具备的完美特质(想象中的完美),然后与之融为一体进而得到整体感的强烈的渴望而已。
真正的爱情,是感性与理性交织的复杂感情。
感性,是欣赏,是爱,是激情,是温暖,是无条件接纳和付出;理性,是为柴米油盐努力工作,是尊重,是平等,是爱对方的同时也爱自己。
这是爱情的真正内涵。
而Florentino,只有激情,甚至都谈不上欣赏和爱,更谈不上温暖的感觉。
他疯狂地生活在自己想象出来的爱情里,他不了解他爱的那个女人,不知道她爱吃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他几乎没有跟他爱的女人面对面地聊过生活,就这样爱着她。
我一直在心里默默地问他:“你爱Fremina什么呢?
爱她的思想?
她的性格?
她的美貌?
还是别的什么?
”我想如果Florentino真的在我面前,他会理直气壮地告诉我说:“爱就是爱,不需要理由!
”,那么这时候我就要回他一句:“真的么?
难道爱情最终不是为了一起生活,共同创造未来?
让生命延续?
”如果是,那么你要选择一个生命的伴侣,但你却认为即便你一点都不了解他,也是很美好的事情?
Florentino没有心,没有自我,没有责任感,以致陷入虚幻的所谓爱的洪流中不可自拔,丧失了一个生命原本该有的灵性和力量。
Florentino有这样的个性,大概有两个可能性。
一是基因遗传——他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人,这个方面导演有多处暗示。
主要是他伯父的描述。
说他的父亲临死时遗憾自己没有为爱而死,后一句话却是:“可是他活着的时候却到处留情”。
还有一个地方是Florentino正在办公室和一个女人开展工作,结果他的伯父推门进来,说“你连姿势都和你的父亲很像”。
所以Florentino才会边爱得死去活来,边游戏人生,糟蹋自己的身体,似乎他的生命除了女人和爱,就再无其他值得留恋的。
Florentino放任自己,正当的理由是“没有爱”,所以要靠丰富的性来弥补内心的空虚(呵呵,多么高尚的理由),那么,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把Florentino换成一个女人呢?
我们依然会对她这样的爱情去高歌颂扬吗?
以爱的理由去放任自己,这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以及对自己的不尊重,说到底,Florentino,他其实从来没有爱过他自己。
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假设年轻的Florentino真的如愿娶了Fremina,当平淡的生活逐渐磨平了激情,以Florentino游走各色女人的身体而丝毫没有羞愧和自责的道德放任下,他会不会依然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这真的很难说。
另一个可能性,就是他的母亲因为对丈夫的失望,而过多地把感情放在儿子身上,以至于太过溺爱他——在儿子失恋后,竟然会找个寡妇来安慰他。
这种溺爱的行为,使Florentino对女人缺乏足够的尊重和爱,以至于他在第二个爱过的女人身上写下不可以消除的文字,使得她失去自己的生命——事实上,已是中年人的Florentino怎么可能没有想到他写下的那些文字,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灾难呢?
所以当他的母亲老年的时候疯掉(我猜测如果他一直是个认真工作好好生活的儿子,多一些时间陪伴他的母亲,他母亲是不会疯掉的),他也没有流露出什么悲伤,似乎那个穿着乱七八糟的年老女人跟他没有什么关系一般,他面无表情地让母亲偎在自己肩膀上,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地说:“妈妈,你把霍乱和爱情弄混了”。
他依然到处找女人,过着混乱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他深夜回家,发现他的母亲已经死了。
所以Fremina曾经对Florentino有过两次评价,第一次她说:“他不是人,他是一个影子”,第二次,她说:“他不是人,他是一个鬼魂”。
Florentino,一个没有自我的人,他只是一个影子,一个鬼魂。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很容易把自我投射到别人身上,表现出对另一个人的异乎寻常的依赖,很少有人能够承担起这份依赖,这样的爱情,太过沉重。
所以Fremina没有嫁给Florentino,年轻时候的她是脆弱的(和老年时期她愤而将自己的女儿赶出门的坚强是鲜明对比,那是生活磨练的结果,如果她和脆弱得只有躯壳的Florentino一起生活,绝难磨练出来如此坚强的个性)。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人是享受于一个男人这样的感情的,她们通常都以为这是爱,并享受于一个男人对自己的依赖。
和Florentino热烈通信了一段时间后,Fremina的热情终于还是降了下来,她成熟了,开始意识到只有无尽激情的爱情的虚幻。
她接受了医生丈夫的求婚,平静地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们会吵架,会讽刺,会哭泣,会争执……她和丈夫一起度过了看起来最普通的,最庸俗的一生,她甚至曾经断言说他们从来不曾相爱过,但是中年期丈夫外遇的时候,她却是那么悲痛,那么嫉妒。
并且她的丈夫临终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向Fremina表达爱意。
这才是爱情的实质,经历了最初的激情荡漾之后,慢慢沉淀下来的,是稳定的,长久的,平静的,普通的生活,温情的生活。
最后,这个电影的摄影真是太棒了,尤其是光打得很好!
我猜测导演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狗尾续貂地安排了Fremina在七十多岁的时候还接受少女时代的初恋情人,并和那个睡了六百多个女人的躯体躺在一起,这让人感觉怪怪的。
电影改编自马尔克斯的同名小说。
因为很喜欢这篇小说,所以理应阻止我去看电影。
然而我终于还是看了。
阿瑞萨的青春期被一小件一小件事情,一小段一小段变动频繁的组合镜头串起来,中间是一出又一出的仪式或聚集盛会。
叙述着往事,仿佛一把手术刀,动作快速而清晰,丝毫不慌乱。
但这把手术刀不是剖析用的,而是把一小块一小块肉割下来给你看,并且说,多么鲜活。
这么想着,我的胃突然就疼了起来。
难道昨天炖牛腩吃坏肚子了吗?
我可是按秘方放了一点醋,放了一些茶叶,加大料,炖了三个小时,炖得非常烂,入味。
做什么事,要入味,不都得花时间花心思。
我看了看DVD机,时间才过去33分钟,阿瑞萨就已经将终身许给佛米娜了。
好在我看过书,电影与书毕竟不同,尽管都是被观看。
话说回来,我也不记得书中的细节,但三个人物外貌模糊,形象却深刻。
模糊的人,在电影画面中突然面目清晰起来,是种奇怪的感觉。
这电影改编得好不好,我已经不是很在意,因为不自觉地,电影中所缺失的,小说文字之外的感受在脑子自动补了进去。
大抵仅凭表面看到的,除非非常了解或者用心体察,我们看到的都是恍惚的影子。
何况相对于小说,外在的层面上,这部电影做得太精致和浪漫了。
这叫做本末倒置,小说描绘的“现实”的粗砺,与感情上的隐忍和百转千回,电影弄反了。
(补充:我很怀疑那些目前的影评要不就是没看过原著,没好好看过原著,没好好看电影,要不就是看得是翻译得乱七八糟的中文字幕)起了一个响当当的标题,实在是因为奇异的发现豆瓣上所有关于这部新拍的《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影评都让我看着很不舒服。
题外话:高中的时候看的原著《霍乱时期的爱情》,白皮儿的那本,端正的印着书名,只因爸爸说“这本书写得好”。
正题:(长话短说,不过还是可能会罗嗦)1.我觉得这个改编很成功,情节设计恰到好处,画面很棒,音乐很好很流淌。
最喜欢的男女猪脚。
可别觉得男猪脚就该是一个帅哥,他在书中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样的猥琐(褒义,褒义……)。
女猪脚则是恰到好处的端庄美。
2.这里面的爱情可不是人们经常所幻想的“爱情”。
我甚至觉得别拿它太当爱情比较好,免得过于沉迷于风花雪月,或者想起自己的事情黯然神伤。
它并不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体验或者模式化的爱情。
引用电影中一句台词叫做“love is an illusion”3.Fermina Urbino(即女猪脚)的感情转变:旅行归来后,Fermina Urbino第一次看到曾经爱得“死去活来”的Florentino Ariza时,可以说她眼前的illusion已经轰然倒塌。
原书中有一段她心里想法的刻画,转化成结果就是她第一想法便是断然拒绝眼前这个人。
电影里表现的不错,Fermina颤抖着嘴唇,眼神的变化都颇有含义。
4.Fermina与其老公的婚姻:老头子上树掉下来,摔死之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only god knows how much i love you."眼角还渗出了一大滴泪珠。
按照通常意义定义的“爱情”。
他“爱”Fermina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两个彼此差异巨大的人生活了一辈子以后,他们的婚姻得以善终。
老头子所说的“love”,意义无穷。
电影中这个场景,无煽情,甚至在我看来还有小点点诙谐的讽刺。
两人夫妻生活一个有意思的场景是老头子给Fermina一盘东西问她好吃不好吃的时候,她答:好吃。
老头子表情带着娱乐、讽刺和自嘲的说:“是茄子”。
Fermina不吃茄子的。
也就难怪他那句“在婚姻中更重要的是持久”。
而Fermina看见他外遇对象时的表现,我感觉更多的是一种被击败的,在不解中被击败的感情而不是醋意。
5.Florentino Ariza一生的爱情:他可以勾引到无数个女人,也可以为Fermina保留处子之身。
他很痛苦,他用无数的女人来弥补这种痛苦,他的目标又很明确,他只爱Fermina,这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意义。
6.在船上。
老得变了形的两人尽享黄昏恋,甚至用身体表达感受。
书中云,他们早对身体上的感觉迟钝起来,ML只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更加进了一层。
而此时的Florentino Ariza之于Fermina,并不是那个年轻的时候和她轰轰烈烈而幼稚无比恋爱的那个Florentino Ariza。
他关心她,走进了她,在年老丧偶之时陪伴了他。
她慢慢的,生出一个陪伴和依靠。
这不是个多么浪漫的故事,不像海报上那么香艳,甚至还有些残酷。
时光,爱情,婚姻,霍乱……那些看似悠远的异域风情之下,藏着某种剖析和解构。
以上只是我基于书对电影的全部理解。
http://t.geowhy.org/archives/318
今朝门庭清冷,等春至,必举国同庆 他乡苦病遍市,待拐点,定生机盎然 静候 春暖花开 国安宁 人团圆👪向来喜欢听书,前两天又听了一遍《霍乱时期的爱情》,以前只觉得那样深刻的爱情,支撑着阿里萨走过一生的仿佛是霍乱一般疯狂的爱情,现实中可能太少太少,那是来自大洋彼岸的哥伦比亚的故事。
而今我中华亦遭瘟疫,却让我彻底领略到了中华儿女的挚诚挚真挚深的爱。
《霍乱时期的爱情》亦可翻译为爱在瘟疫蔓延时,这种爱虽然不比阿里萨那般疯狂炙热,却是最真切深沉的感受,在这一艰难时期,只要我们心底有爱,执子之手,彼此扶持,定会攻坚克难!
在这寒冬暗夜里,看到你、想到你,是指引我前行的光!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凛冽风蚀骨,唯念粥可温!
就像是泰坦尼克号里,Jack 和Rose的誓言:My heart will go on!
——来自一个中国🇨🇳女孩的祝福❤️
推荐理由:绵延半个世纪之久的魔幻之爱片 名:《霍乱时期的爱情》 导 演:迈克•内威尔原 著:加西亚•马尔克斯主 演:贾维尔•巴登、乔凡娜•梅佐乔尔诺、本杰明•布拉特出品时间:2007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很有意思,我的朋友凡看过这片子都异口同声来跟我讲它的坏话,尤以男主角的样貌为指摘要点,据说丑得没法看。
当然我明白,一流小说的影像化十有八九是要以失败告终——你看李安多有心机,不碰《倾城之恋》不碰《金锁记》,倒是把篇默默无闻的晚期作品《色•戒》悉心打磨成了器——全盛时期的张爱玲是碰不得的。
但一转念我又想,《霍乱时期的爱情》好歹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给打的底,再差又差得到哪儿去?
要知道那可是在我十五岁那年,只凭《百年孤独》的头一句话就把我震在了椅子上的马尔克斯呀。
太好奇了,其程度真不亚于我对榴莲的好奇,所以自然地,这电影是免不了要捏着鼻子找来看一看。
第三十三分钟,男主角中年时期的扮演者出场。
刚照面就吃一惊,忍不住敲了暂停键,定格在他的特写——天,这不是贾维尔•巴登吗?
原来是他。
《老无所依》中蘑菇头造型的冷血杀手,今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获得者,宽鼻子、长人中、大下巴的丑男人,贾维尔•巴登,难怪我那帮眼巴巴等着帅哥现身的朋友要大跌眼镜了。
一度我曾试图安慰其中的一位,“你就当他是西班牙的刘青云好了”,她在那头凄厉地叫了一声,“刘青云也比他好看很多”。
没辙。
故事的内容一句话即可概括——一个男人爱一个女人爱了五十三年才如愿跟她同床共枕,并且他的爱,在其有生之年还将继续下去。
纯情得像是个火星故事。
而我们这些浅薄的冷酷的不可救药的外貌主义者,当然希望本片男主角又帅又深情,最好像韩剧。
但老实讲,一个男人如果帅,哪儿用得着这么深情?
更何况,君不见现实里一干完全不帅的男人变起心来也是一样快的么?
电影里的南美很漂亮,想象中的燠热、闷湿、鲜艳和浓烈都出来了,那正是马尔克斯笔下巫气弥漫的拉丁美洲。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女主角尖薄的五官,随时随地像一只受了惊的鸟。
前四十分钟里,她与男主角之间也真算是不靠谱之恋的典型——两人一见钟情之后便开始书信往来,乃至发展到私订终身的地步,那个晚上她又无知又热烈,却还有那么一点点矜持,她答应他的求婚,说,“好的,我会嫁给你,只要你答应不逼我吃茄子”。
呵,真是初恋呢,竟然相信自己会与第一个爱上的人结婚,那么草率,但是那么真诚。
之后,果不其然地,女子毁弃婚约,在人人自危的霍乱时期,嫁给了一个医生。
而男主角也不再守身如玉,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艳遇之旅,以肉身之欢娱抗衡内心之隐痛。
这一段颇具荒诞感的情圣生涯看得我不禁叹之又叹,男人真是厉害,可以把性和爱界别得那么清楚。
但后来,当我看到他渐渐老去,走路时微微弓着背,耸着肩膀,那个样子就好像背负着什么不可推卸的东西一样,我还是忍不住感动了,因为我想,那不可推卸的东西是爱情吧。
在片中,已为人妻的女主角曾说,“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影子”,说得真好。
五雷轰顶的爱情,真可以令灵魂出窍,凡遭此劫者,都只是徒具人形的影子。
不过好在影片的结尾部分十分温暖,其时他和她都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各自拥有着一具垂垂老去的躯体。
在寂静的内河航船上,淡薄的夕照里,他们缠绵床榻,享受着迟来了五十年的,抱憾的温柔。
船头特意挂起黑黄旗帜谎报霍乱,没有什么可以打扰他们,连时间和死亡也不可以。
然而,且让我来说一句煞风景的题外话。
假如,我是说假如,男主角没能继承他叔父的内河航运公司,假如他终生平凡终生困顿,那么他不会有机会做到猎艳六百二十三名的情圣,也不见得能比女主角的丈夫活得更长久,更谈不上与他的爱人终成眷属。
所以,即使我们不喜欢也得承认,在肉丸子永远比玫瑰花更受青睐的现实世界,百无一用是深情。
2008-4-6
我的微信公众号:逍遥兽
原因一马尔克斯原著,原因二《老无所依》猛人贾维尔.巴登主演,加上还有《中央车站》著名巴西大妈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助阵,这样的宏篇文艺巨制岂能错过?
遗憾的是如此重量级题材最终被好莱坞新线买走,南美或者西班牙语系竟无人能拍吗?!
尽管拍过《四个婚礼一个葬礼》的Mike Newell也不是泛泛之辈,但毕竟显得不是那么拉丁的根红苗正。
19世纪末的哥伦比亚霍乱肆虐,清澈、纯洁如水的少男阿里萨爱上了同样清澈的少女费尔米纳、、、、、、这场高烧爱情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后,阿里萨在垂暮之年终成正果得偿所愿。
贾维尔.巴登忧郁单纯、痛彻心肺的表演让我大受震撼!
大师笔下的架构大气磅礴纵横跨越50余载,少年阿里萨迈过青年、中年及老年始终对自己的心中至爱矢志不渝,这场刻骨铭心之爱单纯至极清澈至极!
伟大至极!
一部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拍成这样已很不易了,小说和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载体涵盖和传递的信息量也不可相提并论,但它们各具优势。
重要的是是否带给了读者或观众足够真实的心灵撞击和巨大震撼。
这部影片做到了。
顺便提下,影片画面凄美动人,主题歌清亮高远余味悠长。
一部电影看到尽头,竟然觉得无比豁然。
就像片中结尾那艘华丽的船转过弯曲的河道,缓缓开进广阔的水面。
往前看或往后看,都是平静如流,接连着远远的地平线;就像时间可以静止,人物终将不朽,一切都是如此自然。
从看完这片子到现在,已快两个月。
初看完时曾向朋友转述这片子的主要情节,被吐槽说这故事听起来怎么也不象足够打动人的。
她问我看中了这俗套的故事那一点,是赞叹男主角五十多年心意不变情比金坚?
还是感慨有情人半个世纪以后终成眷属?
我只能一一否认,然后试图用尽量通顺的简单句子向一个没看过这电影的人阐述我的感想:我从这片子里,看到的是从容。
若用放大镜细看他们生涯里的每一个时间点,则我们只看见人们都在竭尽全力去追求他们渴望的东西,并为此狂喜或沮丧,微笑和哭泣;但把镜头拉远,五十多年时光尽收眼底时,便显而易见,原来每个人都只是自然而然地活出了自己的宿命。
就是这种轻快而魔幻的宿命感,让我觉得如此宽慰,如此安心。
她是暴发户家的独生女,父亲的终极愿望就是让她嫁个有身份的好人家,才不辱没她天生美貌,不枉费他多年辛苦经营。
她情窦初开时遇上个俊朗少年,鸿雁往来海誓山盟。
她被父亲带走一去数年,时光流转浓情变淡,再见他时已不再心动。
她后来病中遇上风度翩翩的精英医生,父亲极力撮合下郎情妾意皆大欢喜,嫁了这人,成了少妇,过了优渥的生活,生了一堆孩子,遇上了让人伤心的丈夫出轨事件又很快解决了,然后,和很爱她的丈夫一起变老了。
这是一段属于女人的中规中矩的近乎标准的幸福生活,温暖而不乏平淡,舒适却充满琐碎,华美的袍上爬满虱子,却不会有人想要把它脱掉。
他是出身清贫的私生子,父亲眠花宿柳加之死得早,家里只有母亲相依为命。
做一份电报工的小差事,阴差阳错对一位富家女子一见钟情,奈何身世悬殊不被接受,从此因深爱而不可得,经年辗转,日夜反侧。
即使对方结婚生子,仍情深一往;只是心灵虽然被锁上,身体却被解放,他虽对他人无意,却因那礼数备至的风度和不可捉摸的神秘频频让女人们着迷,他既不得在朝思暮想的地方停留,便正好在千万他方游走。
他经历各种女人,记下她们的名字,掩卷沉思时,却只在心头向他一生痛爱的人倾诉深情。
他被称为情圣,他床伴的数目已到六百有余,他仍只爱她。
这是一种畸形到神妙的男人的生活方式,分裂到极致,反倒已经自成圆满。
他铐牢自己于虚妄的爱,由此得以在最玄灭的灵魂与最真实的肉体间自我放逐与狂欢。
这种偏执如此自得其乐,全然令人忘记回头是岸。
这样的两个人,我想他们只适合在人生的路途上分开旅行。
她就该做一个优雅的好妻子,而他天生是个情圣。
正是因为与对方分离,才得以成全这个宿命的自己——我在想当他们白发相看时,大概心中也总有一些对自己这人生的得意。
而此刻聚首,是用这人生的最迟暮,补了那人生最青涩时落下的遗憾;用这生命的最后一点点时间和力气,了了最后一个心愿。
我觉得这样蛮好。
那些忧郁的表情哀怨的脸,痛苦的心跳和纠结的梦魇,都统统得以被赦免;这一生终于得以被连成一个圈,算是完整的句点。
爱大抵是很难讲的东西。
但是宿命拖着人生在前行。
所以看到最后,我只觉得会心:在殊途同归之前,不必着急,我们正活着各自的宿命,朝某个共同的结局从容前进。
还没有看原著,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受力荐。
一个屌丝爱了一个女神一辈子的故事,即便只是看了一眼,即便只是写过一些信。
成为这样的女神当然有几个要素:第一她要美,第二她是个好女孩,第三你得不到她。
在Fermina正常的人生(学习,被追求,结婚,生子,丧偶)背后,是Florentino畸形的人生。
疯狂地追求爱情,疯狂地痛苦,疯狂地打炮,孤独一生。
不明白是有人为这样的感情感动吗?
作为一个女人,谁都会希望被爱,不会离开的爱,矢志不渝的爱。
但是对于Florentino这样的人,任何一个清醒的女人都不会把人生赌在他身上。
被爱也是要理由的。
被爱这件事情,也是需要得到自我的认证的。
比如我和一个男人喜欢同样的书,同样的电影,我们在交谈当中感觉到了共鸣,相处时觉得愉快。
那么此时他说爱我,我是相信的。
相信他爱我确是因为我的独特之处,这些东西只有我才能带给他。
这是有安全感的被爱。
而Florentino这样的妄想狂,见了一眼就爱到死去活来,天天写着深情的信,陷在自己的感觉中。
谁能辨认他到底爱的是Fermina本人,还是他只是爱着“追爱过程中那个激情四溢的自己”,“那个显得很痴情的自己”或者“那个幻想中的女神”,“幻想中可能得到的爱情”。
对于容易过分激动无法控制自己的人,我只觉得很可怕,因为他所谓的痴情背后,不确定性可能更多。
没有理由的爱,让人觉得没有安全感,甚至虚伪。
永远爱一个得不到的人,是不可能的事。
身边也有许多某男生追一个女生追很多年的事。
如果没追到,那个女生可能永远是他心中的一颗朱砂痣——曾经有个男生告诉我,他被一个女生拒绝过,在后来成长的很多年的时间里,只要生活中一遇到挫败,他就会梦到那个女生。
也有追到了的,一个高中时的女生朋友,终于答应了追了她五六年的一个男生。
然后在一起一个月她就被甩了。
再看《那些年》或者《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的小男孩们,他们回忆的,珍视的,真的是那个女生吗?
他们明确表示了,他们怀念和珍惜的,是当年那个莽撞单纯的自己!
是自己!
而不是对方!
人们在意的永远是自己,自己的回忆,自己的未得到,自己的青春时光。
所以对于这种几十年放不下一个人或一件事的人,我会觉得这个人是否心理阴影太重,有自己无法克服的心理缺陷,或者太在乎自己的得失,太需要一件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不过不得不说,你越喜欢女人,你就会越接近女人。
见过一些女人缘非常好的渣男。
他们也许并不是很帅,但他们就是天生特别喜欢女人,懂得取悦女人,心甘情愿对女人好,(爸爸去哪儿里的轩轩很有这个潜质)所以他们身边自然而然就会女生很多。
许多宅男抱怨自己找不到女朋友,但是他们对女性,也根本没有多大兴趣,既不接近,也不关注。
只会天天自嘲自己是屌丝,女生都喜欢高富帅。
所以非常能理解Florentino这种女人缘爆好的人。
爱情本身是关乎激情,关乎短暂。
若非荷尔蒙极度丰盛,任何超长待机的爱情,我都觉得值得质疑。
“Yeah,Then enjoy your pain,take advantage of it now while you are young.Adn suffer,my son,suffer all you can,because these things don't last your whole life.”我多么需要妈妈对Florentino说的那些安慰呀,可惜,不会的,不会有人说给我。
我还没有准备好对任何人说起我的痛苦,除了曾经的你。
况且,就算说了又能怎样?
妈妈也一定想不到,有些事会持续很久很久,乃至一生。
我不想成为兽欲的仆从,当然,你并不在乎;我也不愿保留我的处子之身,因为你也不在乎。
可是我又能够做到什么呢?
经过50多年的等待去获取的你的爱情之吻,去获取你的身体,去获取你的信任,我一定等不到那个时候。
你快乐的时候,我躲在暗处;你幸福的时候,我躲在暗处;你一定会忘记我的容貌,忘记你曾经说起的那些味道,对于幸福的你来说,我只是一个影子,是个怪物。
只有那么一个时刻,当你被痛苦侵袭的时刻,你才会记得我,才会记得我给予的那些温暖。
但实际上,你是不爱我的,短暂而旺盛的激情之后你就不再爱了。
你受制于家庭,受制于富庶,唯独不会受制于曾经所谓的爱情。
我充满了对你的爱,我想这已经无法改变,无论多么深的伤,我都只能如此爱你。
但是我无法爱到让你懂得爱。
我愿意吻你,但我不愿意等到快要结束时吻你;我愿意爱你饱经风霜的脸庞,但我无法爱自己的衰老。
我只希望能够迅速的老去,在你的幸福结束之前离开,如此而已。
一生中,我从未如此恨过女人,但这也无法改变我爱你。
5.18《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个偏执狂的爱情故事,不由让我想起豆瓣某人评论里的标题:百无一用是深情。
我才不管主演JAVIER BARDEM是不是有〈老无所依〉的光辉演技;总之,〈午夜巴塞罗那〉里就看他不顺眼。
一搜豆瓣果然发现这家伙眼神里老在秀所谓的男性“性感”,精野的外轮廓很轻意就让人跟S打头的字眼联系一起,实在不喜欢这款型的(仅代表个人喜好)。
·百无一用是深情,何常不是呢?
影片进行到60分钟的时候,我还在纳闷:这片子到底哪点好?
某人为何会这么失准地推荐?
·其实特别的地方也不是没有: 1.能让迈克·纽厄尔拍出如此哥伦比亚本土气质的影片,可以说是一种进步。
这位之前玩惯小情小调、温情暖意畅销片的导演人老心不老,选了如此具有挑战意义的体裁,可谓勇气可嘉。
2.勇气的外表里包裹的核心也充满"勇气":性打败爱、痴情输给欲望、柏拉图变成猎人日记(那是一个记录622次性爱的狂人笔记)。
可能是迈克证明自己宝刀未老的一种决心体现,或是他体会原著核心的一种姿态,总之,某些成份被着力放大了,用限制级来形容还不够准确,关键是,级别到了,想表达的美感却没出来。
·于是我们又知道了: 1.失贞的爱情再忏悔都是没用的。
2.破裂的情感用真实的盐水清洗不如用谎言的蜜去封存。
3.能迷住少女少妇的老头儿下体动作简陋不重要,可能那个笔记本才是魔力之源。
个人总结:这部“霍乱时的爱情”跟霍乱并无太大关联,跟朱莉亚·比诺什那部“霍乱时期的爱情”(片名〈屋顶上的轻骑兵〉)相比,实在太不值得一提了。
“我们关于青春和爱情的记忆,不过是幻影。
” “到最后,我都不知道那是不是就是爱。
” 这些原著中的话,被安插在电影中,时刻提醒着我,这可是我心怡的作家的著名作品,它的本质可是伟大的。
影片应有的可贵之处,出现在时隔50年之后的相遇相知,那本是真正爱情的开始,相比那些精鄙的性追求来说,这些对话这些眼神交流才应该最弥足珍贵。
可是,最后还是走错了位(也许应该说是又归了位),从文字的空间感到电影的零距离,让我有些恼火,既觉得真实又让人难以名状的恼火,一定要这么处理吗?
这时隔53年7个月零11天的等待,换来的,到底是〈猎人笔记〉上第623个性记录?
还是让人为之动容的真爱?
那也只能是见仁见智了,所谓“心灵找到了归宿”之类的旁白,让人觉得着实无力。
又说什么“高兴地发现,真正宽广无垠的是生命,不是死亡。
”老头儿性满足之后的自圆其说象在发癫,这哪跟哪儿呀!
这结局画面看上去是导演给作品扣得一顶不合适宜的高帽;也许,这些是他对伟大的马尔克斯作品的个人理解,崇高致意。
·反正,我无法接受,也一点都觉不出美来。
无感,男主长得实在太无力了
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相思,男的寄情于滥交,女的专心于家庭。唯一遗憾的是我觉得男女主角没选好啊,男主角不帅女主角不美,就这么个男主角年轻时一穷二白三丑竟然会有女的倒贴完全不合理不合理极了……
女主的眼袋实在是让人看不下去。。。
这蹩脚的英语,影响了美感。
在爱了你整个青春后,发现真正宽广无垠的生命,是支撑着我的爱情,而不是死亡
爱是一种病
平淡,莫非是故意的
一种爱情标本
另一扇门
哎妈,一个西班牙语作家写的故事,一个充满西班牙风情的电影,一群说西班牙语的演员,在片子里集体操着拉丁腔的英文,可真是太别扭了。
我和你之间,不过是一场幻觉。~~我一无是处。我不会痊愈。永远都不会。我被爱情的闪电击中,烧得体无完肤,就无可救了。她就像小碎片,取不出来了。她成为我身体的一部分,我到哪,她也到哪。~~船上不知名的女人,强!!~~ 他写押韵的提货单,情书般的商函,他喃喃自语道:但是我需要爱,我需要爱,我需要爱…… ~~他不是个人,他是个影子。~~
表演太滥。。演员太丑。。。
看完首先一句话仍然是,爱情真可怕呀真可怕,第二点是,女主角在两个人都垂垂老矣时说的那句话,你的信让我获得peace,没错,是peace。。所以,人生的一切还是顺其自然而好,既然每个人老年都会有一段时间会获得平和,年青时何必非要去追求它呢?
电影之前请勿阅读
只为一句我爱你
索然无味
没有拉美热带那种热与脏乱,这样的小说,怎么改两个多小时的电影(何况有这么清晰的故事脉络,丝毫无原著关于死亡衰老的思索)都是失败的。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最好改得像热带午后的一场雨,睡梦中知道它下了,可是醒来之后,在地上找不到丝毫雨水的痕迹,只有庞大的热烘烘的腐烂植物和花香的气味。
再美好的电影,也永远比不上文字带来的无限想象力。伟大的文学还是胜过了电影。PS巴登比起阿里萨来说过于得帅了!
Florentino满怀爱意地注视着他的女皇褪下内衣,眼前呈现干瘪下垂的乳房和略显臃肿的腰身。她不许他看,有些窘迫。事实上,他一生从未这么快乐过。在此之前,他有过623个女人。在他的记录本里,女人年轻、乳房饱满富于激情。他最后的一个情人小到可以做他的孙女儿。但是,正如他所说: “Fermina ,我为你保留了处子之身。”
“不必了,请忘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