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返乡路《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年代:2005年 / 类型:反西部 / 导演:汤米·李·琼斯 / 主演:汤米·李·琼斯、巴里·佩伯、朱里奥·塞萨·塞蒂洛一句话评价:披着西部外衣的友情故事,坚硬如水。
西部片一直都在衍变过程中,只不过约翰·福特、霍华德·霍克斯、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给了西部片一个定义:在激烈的交锋中展现个人英雄主义,前提是明确正确的价值观。
到了最近20年,西部片日薄西山,当凯文·科斯特纳接过最后一棒之后,就难以再有谁描摹西部片的轮廓了。
作为演员,汤米·李·琼斯尝试导演行当,便染指西部片领域,这一次他把一个友情故事镶嵌在西部原野之中,影响颇深远。
后来的《落叶归根》《大兵小将》等电影都有它的影子。
友谊万岁《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诞生的2005年,还有一部西部片也备受关注,那就是李安导演的《断臂山》。
实话说,这两部片子都不是典型的西部电影,都是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
李安让两个牛仔在西部谈情说爱,一反牛仔阳刚十足的做派,塑造了一个温柔阴性的西部世界。
汤米·李·琼斯的《艾》其实也是两个牛仔之间的故事,只不过是将爱情变成了友情。
电影前半部分看上去有点杂乱无章,乍一看让人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导演将原本的故事线索全部打乱,让人在支离破碎的镜头组合中梳理出一条故事线来。
在跳跃的情节里,我们得知皮特和艾斯卡达是一对好朋友,他们曾一起在西部度过许多平淡的时光。
艾斯卡达曾经对皮特说:“等我死了以后带我回家。
”皮特自然是当成玩笑话来听的,但是没想到这句话居然一语成谶。
再一次意外中,艾斯卡达被误杀,于是皮特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完成好友的遗愿。
为了让他的归乡之旅更有说服力,影片用了双线并行的叙事方式, 最开始就是皮特知道了艾斯卡达死亡的消息,然后他便千里迢迢将艾斯卡达的尸体送回故里。
另一条线,通过皮特和艾斯卡达往昔生活反映他们的交情,暗写了皮特失去好友的沉痛,比直接的表达更让人感同身受。
此外,编剧又专门为“凶手”也拉出一条叙事线索。
杀害艾斯卡达的人是小镇的警察迈克。
按理来说,迈克是个逍遥法外的杀人犯,虽然他是过失犯罪,但也理应接受他失手的惩罚。
不过影片并没有把他塑造成混蛋或是蠢货,而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
比如,他和妻子的生活缺乏交流,生活的没滋没味,虽然这些并不能成为他误杀艾斯卡达的借口,但迈克也确实有令人同情的地方,所以即便皮特痛恨他杀害了好友,却没有以牙还牙的情节发展就有了站得住脚的理由,同时,这也将电影的主题引向了人性的深度:逝去的友人固然值得铭记,更重要的是对在生者的宽恕。
尽管西部片已经日薄西山,但西部精神仍然代代传承。
汤米·李·琼斯扮演的皮特头发花白、皱纹横生,但是他却成了最具有牛仔精神的人:沉默、执着、我行我素。
尽管这看起来有点不合时宜,但对待朋友两肋插刀,履行诺言毫不犹豫,并以自己的方式惩罚罪人,令人不得不心生钦佩。
当他履行了承诺并引领迈克完成了救赎之后,他的背影那么疲惫,并没有胜利者的姿态。
根植在他身上的牛仔精神,已经跟随者落日,一同在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边界和解在《巴别塔》中,可以看到美国政府对于偷渡者毫不手软的惩治,但是《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却恰恰相反,通过一个墨西哥偷渡者的死亡来表达对这一个群体的同情,这是一种超越了种族界限的悲悯。
皮特和迈克在前往艾斯卡达的家乡途中见到了很多墨西哥人,他们都质朴善良,为他们提供帮助,这与美国人对他们的暴戾行为是显得多么的不公平。
美国是移民国家,反应移民生活的美国影片也不在少数。
《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是典型的“美国梦”故事,但在墨西哥人的美国梦破灭的同时,美国本土的牛仔梦也在一点一点凋零。
皮特是在用传统的方式处理他所遇到的问题,这个牛仔从不用爱憎分明的标准来判断食物,这也让很多西部片影迷感到有些不爽,因为他明显没有觉察到自己传统观念的动摇,他只能对使用暴力、宽恕还是报仇这些问题而伤脑筋。
如果说影片中美国人对墨西哥人的态度是敌视,那么墨西哥人对美国人的看法就要单纯得多。
美国在墨西哥人的眼中是个天堂,加上两个国家地理上又近在咫尺,所以美国总是被第三世界国家的人视为充满财富的乐土。
《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提供了一个新的美国梦:现实是冰冷的,即便你有像皮特这样的朋友,返乡的路也依然很遥远。
反类型指数:★☆适宜人群:西部片拥趸
最近看过赵本山的〈落叶归根〉后,有点愤恨的想起了
为被抄袭而愤恨。
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好的原片不怎么惹人眼目。
即便待到本山大叔翻出来再拍过,还是没有多少人提及,这一部更深入人心的原片。
刚看时很不经意的,差点要停了不看了,因为不少片实在是浪费时间的要及早撤退--可是看到Estrada被误杀之后,情节牵出来了,再随着老牛仔一路的跋涉,一直看到心里空落了什么,又像塞满了什么。
总回忆起来的情节是老牛仔在墨西哥的晚风中,那个半露天的小酒吧,灯火醉人,他给远方的爱人拨了个电话。。。
人人都有片刻的感动,微小的感动,在城市里的人当下理解不到,只有自已,处在那种环境和路途中,会抑制不住的想要对谁诉说。
当最后仍只有无奈的放下电话,一种心情再次向晚,不甘也甘,失去的不只是目的地,不只是家园,不只是岁月,失去了一种精神,一种或被理解或被误解或从误解到理解,然而无论如何日渐缺失的精神。
像极了一首歌--《光辉岁月》赵本山的〈落叶归根〉政治味有点浓了些,而这个“原版”才真正让人看到自已,看到自已心里需要救赎的角落。
强烈推荐。
到最后,老牛仔终于找到艾斯卡达所指的地方,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名字,而且,照片中的女人不承认是他的老婆(当初我会怀疑是不是她不想承认),就连村里那个所谓经过村子的人都认得的大叔,也说不认识他。
究竟艾斯卡达说的是真的吗?
如果不是真的,他为什么要骗老牛仔?
真的搞不懂。
而影片到最后也没有讲清楚。
《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是挺好的一部片子。
不仅故事不错,而且人物形象饱满,更难得的是将各种元素捏合到了一起也没有看起来杂乱无章,条理自始至终清晰,片子主题并不鲜明,但却能使观者有所感触,引发思考,相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影片是严肃的,并且主题也不单一,承诺、背叛、救赎、苦难等沉重的话题都有所表达,而贯穿始终的词应是——寻找。
承诺一词集中安排在主角老皮特的身上,汤米李琼斯真不愧为老戏骨,愣是塑造出了美国老牛仔版的关公千里走单骑,一诺千金,义薄云天,看过的好莱坞电影中为友情两肋插刀勇闯虎穴的英雄大有人在,而如老皮特这种这般珍视友情、坚守承诺的角色还真不多见,西方人大概是重视诚信的,但多半体现为一种契约精神,但影片中老皮特的行为好像不太可能用契约精神来解释,不知导演兼主演的老汤米李琼斯是否看过《三国演义》,据说某个版本的《三国演义》被西方人译为《战神》,说的就是关羽。
关于背叛,剧中主要人物可以说都存在着背叛的行为:年轻的巡警迈克和他同样年轻的女友貌合神离;咖啡店老板娘与不同男人不定期的乱来,甚至当着丈夫的面与姘夫动手动脚;葬礼主角艾斯卡达的妻子坚决否认照片中的自己,或许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奇怪的是,我们却看不出影片否定这些背叛行为,相反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美化,比如迈克的妻子与咖啡店老板娘结伴与男人去开房就呈现得一点都不龌龊;而老皮特从墨西哥酒馆打给老情人的长途电话更是演绎得让人无限同情与唏嘘。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些背叛行为是否恰恰隐喻了影片的现实大背景——非法移民离开祖国前往美国的前仆后继?
如果说逃离自己的祖国也可以定义为背叛,那么此处的逻辑就说得通了——离开没有希望的家园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与离开冷漠无情的婚姻关系去追求热烈的爱情或激情道理上是相似的。
承诺与背叛或许就是硬币的两面。
救赎与苦难则更是孪生兄弟。
杀人者迈克被老皮特绑架着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九死一生。
救赎是宗教的名词,片中老皮特在对待迈克时俨然充当着上帝的角色,他掌握着年轻人的生死,迈克所犯下的罪在老皮特看来是为原罪,然罪不至死,也不能死,只有在朋友艾斯卡达最后的葬礼上做出彻底的忏悔,迈克的罪过才能消除,才能被原谅。
在救赎的道路上苦难是必须品,迈克所经历的在沙漠中差点被遗弃,在山洞中被蛇咬,直至到了墨西哥后冤家路窄,被曾经自己殴打过的偷渡女子打回来,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在偿还其犯下的罪过,是为救赎之路。
片中安插的老牛仔的桥段则有更加直白的宗教意味,老牛仔正在经历的苦难是人类个体最后的也是最另人无奈的苦难,可以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或许,观众眼中可怜的老牛仔在上帝的眼中并没有完成自我的救赎,没有洗脱原罪。
最后要讨论的名词是寻找——履行承诺也好,完成救赎也罢,这部前半段用了时髦的非线性叙事后半段俨然一部公路片的电影,如果存在着贯穿始终的主题的话,应该是“寻找”二字,前半段片中的大多数人物和片外的观众都在找凶手;后半段名义上一老一少二位主角是在找艾斯卡达的家乡,观众的感觉则更像是在寻找影片的结局及其所要表达的意义,正如你所看到的,老皮特最终没能找到艾斯卡达所描述的家乡,因为这已不再重要,老皮特认为他已然找到了。
也许找寻的意义不在(再)于是否能找得到。
很久没有看碟。
昨天电脑坏了,有了看碟的时间,一口气看了三部。
这些电影早已上映,有的电视上都放过不止一次了。
对于我却是新的。
看后觉得三部都不错,忍不住要推荐一下。
今天先推荐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这是一部饶有新意的西部片,与伊斯特伍德《不可饶恕》有点共振和发挥的意思,不过更加内敛。
所谓内敛,是指全片开枪次数屈指可数,与传统西部片枪炮满天的景象大相异趣。
最多子弹发射的事件,发生在艾斯卡达第三次下葬的地点,开枪的目的也不是杀人,而是震慑和救赎,受击对象是跪在艾斯卡达照片前,不相信地狱的麦克·诺顿,一个自私、暴躁、冷血、神经质、性无能的边防巡警。
麦克·诺顿内心阴暗行为卑劣。
他独自在德州边境巡逻时,经常站立在旷野里的风里,腿毛飘飘,一手拿着色情杂志,一手自慰。
这次,刚刚才解开裤带,就被从墨西哥偷渡而来的牛仔黑工艾斯卡达猎狗的枪声吓得不轻,于是不问青红皂白,仓惶开枪回击,击中艾斯卡达后隐遁。
重伤的艾斯卡达因无人救助死亡。
老牛仔皮特·帕金斯是艾斯卡达的好友,积极为艾的冤死奔走,却遭自己的情敌、也是性无能的警长拒绝和刁难。
无奈中只好自己动手,法律术语叫“私力救济”。
成为一个执法者后,老皮特抓住了真凶麦克·诺顿,强迫他掘开已经举行过两次葬礼的艾斯卡达的坟墓,取出艾的尸首。
艾死前曾郑重委托皮特在自己死后将自己带回墨西哥安葬。
老皮特不负朋友重托,带着尸体和凶手上路,前往墨西哥。
电影让我感动的是两个卑微者之间伟大的友谊。
老皮特不负朋友重托,千里运尸,历尽艰辛,行为乍看有些笨且不可思议,却格外的悲壮,人性闪耀,感人肺腑。
千里送尸这事,电影自然是虚构,在我们这里却是活生生的现实,去年春节前,几个湖南民工就将客死他乡的同伴的尸体通过火车运回家乡,到了广州被媒体曝光。
他们的回答也很朴实:“不背回去我良心过不去……”,“我把他带出来的,当然要把他带回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吊诡的是,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身边,首先让人感到的是害怕,接着有人出来指责其愚昧,然后让许多人人想起香港片的一类:僵尸电影。
没有人想到这可能是一部感人的电影的上好素材。
运尸的过程,也是对极具现代人特征的凶手麦克·诺顿的救赎过程。
这个自私自大,有种族主义倾向的懦夫,是影片中人性恶的化身。
他在运尸途中所遭受的磨难,可以让观众感受复仇的快意,体认报应不爽的乡愿。
当然,在鬼门关上走过一遭之后,诺顿算是为自己的罪恶埋了单,在最后一刻充分感受到了地狱的存在,忏悔,从罪恶中得到了救赎。
还有两点印象深刻。
其一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疏离感,折磨着电影中所有被墨西哥人称为盎格鲁的美国白人。
其二是与其形成强烈反差的墨西哥人的热情质朴和友善。
这部片子获得了2005年嘎纳影展的最佳编剧,这在我看来有点奇怪,三次葬礼,三个段落的结构在整体上并不均衡,前半部分显得有点冗余。
我以为简单的线性结构就很好了,更朴实。
再有一点我觉有趣的是,艾斯卡达告诉皮特的自己的家乡居然不存在,很有点拉美魔幻的风格。
后来发现编剧是墨西哥人,顿感释然。
令狐补充@呼喊与细语www.buchong.spaces.live.com
听到TOMMY拍摄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都笑了,说他这是在盗窃中国人的创意。
那是在2005年的年头,新闻里说一个湖南人把死去的同乡准备从广东背回老家去。
在电视上,那条不善言词的汉子对记者解释说,他觉得他应该把自己的朋友带回老家去。
新闻的标题叫:千里背尸。
这事荒谬而离奇,但是听完了新闻又叫人难受,好像面对儿童天真的眼神时的那种难受一样。
因为,这种行为由来已久,属于一种非常古老的品格:守信。
正如儿童的眼睛不会撒谎一样,诚实在这个时代里教成年人尴尬难捱。
TOMMY李琼斯给我最初的印象是《黑衣人》,觉得他的脸配合那么一部片子真是合适极了。
我没想到他能去当导演,因为伊斯特伍德在《百万宝贝》里干得很不错,我觉得TOMMY是不是有点追风的意思?
看完了《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以后,我服了。
类似《低俗小说》的剪辑手法,TOMMY把一个不苟言笑的牛仔演活了。
把朋友的尸体送到几千里外去,一个自己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这种行为很容易被演绎成为偏执狂,属于精神变态的范畴。
而作为信人,不应该是个疯子,他只是心地善良意志坚定淳朴简单而已。
如同磐石,他不改变自己的想法,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
深入墨西哥境内后,TOMMY突然打电话向女招待求婚的一幕,更是神来之笔。
老牛仔也有伤情时,老牛仔也有软弱的时候,这就让人对这条“硬汉”有了更深的敬意,明白他也是血肉之躯,而他所做的事情在这尘世躯壳之上。
千里运尸路,TOMMY的着眼点并没有只放在“守信”上。
随着路途的延伸,他展开了一幅边境风情给观众看。
看人们在那里如何生活,是一种何等强悍的东西在支持他们活在那个破败为世人遗忘的世界里。
正如盲眼老人热情招待完他们以后,突然恳求TOMMY一枪打死自己的那一幕,令人震撼。
国内少有人推荐这部影片,但是我觉得它完全值得一看。
因为在世界的那一端,在如此荒凉之地,有那么一种人如此强悍地活着。
《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老帅哥汤姆·李琼斯首部自导自演的一部关于救赎的高分电影!
该片取材于同时间段美军在墨西哥边境的误杀事件,跟国产片2007年赵本山的《叶落归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有人说后者涉嫌抄袭,但其实这都不重要,每个人在救赎别人的同时也在救赎自己!
三次葬礼,三场救赎:①警长在追捕老李的路上,明明有机会射杀,却在关键时刻放弃了;②老李在那个边防巡警逃跑的过程中,也是可以开枪射击的,最后还是放下了枪;③那个盲人老头,也是没有告诉一路追捕的巡警老李的去向!
(2009.08.10) 这个世界有时候疯狂得需要一些牛仔精神来维持。
与众不同的西部片,从进入神秘云层下的大峡谷开始,一切都变得教人深省。
在片中,Pete宛如一个上帝,执行正义,支配生死,但同时这个“上帝”也摆托不了落寞时刻。
当看到他放下电话听筒后寂寞的背影,真是让人心碎。
而对小Mike来说,这种“赎罪”方式或许是导演特意安排,让我想起片中那个喜欢墨西哥电台的笃信上帝的瞎老头,一开始的欲死,最后悔悟之下的不再想死,或许他已找到了自己真正生存下去的价值。
我一直很喜欢Mike戴着手铐和墨西哥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剥玉米的画面,觉得很精妙。
体验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能大彻大悟,人性的缺失与填补随着艾斯卡达的三次下葬渐渐发挥得淋漓尽致。
这个电影里没有恶人,但都是恶人,两个女主出轨偷欢,各有需求,老一点的女主貌似喜欢老牛仔,但她知道不可能,因为她的过往及放弃不了貌似安逸的现状,在感情和现实面前,她选择和阳痿老公凑活过日子,年轻女主因丈夫不懂情调(估计是早泄,或者性生活不顾及他老婆的感受),出去寻欢。
倒霉警察因错杀墨西哥人,被老牛仔折磨(被迫护送墨西哥人尸体送惠老家,中途经受种种磨难),最终以安葬墨西哥人及在墨西哥人尸体前祈求原谅而结束,我相信他不是虔诚的,但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中途的折磨及妻子的不告而别,相信对他来说是人生中最好的一课,要懂得尊重别人,不论是他的妻子,还是墨西哥难民,心存敬畏,尊重他人,是他人格中应该有的一个底色。
老牛仔貌似冷酷无情,但是个有情有义,心地善良的人,教训警察,对老女人动情,对待瞎子老人,对待墨西哥朋友,都可以体现出他身上的温度及对生命的尊重。
最后这个电影表达什么,我没搞清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让我震撼的:1/路上遇到孤独濒死的老人,老人最后的那句话。
请求你给我一枪吧。
2/把尸体运到了死者所说的家乡,却不存在那个地方,主人公的微笑。
3/主人公打电话给他喜欢的女人,那个女人的表情。
牛仔版“落叶归根”
现在看什么都不自觉地觉得不该有这么多借口,这样人和人之间会更温煦许多吧。
酷且感人
最好的惩罚与最坏的治疗。谁又能说是一场救赎= =乌啦啦,现在看到这个词就有些反胃。TLJ大叔果然~后面有主旋律嫌疑。以及我频频跑调的念头,越来越觉得有政治花头在其中。但是,果真民风淳朴如许?不怀好意地怀疑。及至后来,又有宗教的影子。当一个不信神的人终于有所畏惧,痛哭流涕的时候,他释放了自
又是老琼斯的西部护送题材。倒霉蛋边检误杀了一名非法外劳,警方不想深究,与外劳交情甚厚的农场管家找到真凶,胁迫其一起送尸返乡。亮点不多,甚至有美化民间同胞多淳朴义气、黑化官方与其执行者们冷漠缺乏人性之嫌,暗示后者必须接受前者的贫下中农再教育似的。多次亮尸也有点恶。
墨西哥啊南美啊确实是不一样的味道。Texas还真漂亮。
7分。
http://v.pptv.com/show/DwIdmwNp2Rd6ibGA.html
2007 1 25
这散文式的剧本让我无从评价了,想说的东西也太多了一点吧……
这些西部片,一部比一部分高,一部比一部无聊,如此温吞的剧情7.7分的点究竟是什么,牛仔精神?德州风情?
一次救赎,无关任何人,救了所有人
果然很文艺
節奏.慢.慢.慢,感動也是淡淡的,Tommy Lee Jones 自導自演,自演的部份很拿手。
三个人的旅途,一个目的地,却一定是三个终点。<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 >
barry pepper最后的一句问候,是电影的一半的意义所在么?我的眼里只有巴里,历尽千辛,还欠债,救赎自己。。
对于这种讲述心灵旅程的电影,我始终无法完全投入。
故事简单,留白多,适合两倍速播放,最后结局不明白想表达什么。
我家男人自己导片都要和牛仔沾关系
确定自己看过,就是想不起来是什么时候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