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后,所有人竭力寻找的真相正是当年“斩马行动”幸存的四个人拼命守护的谎言。
我们总是喜欢孜孜不倦的刨根问底,似乎只有真相才能让人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岂知很多时候被蒙在鼓里才是最幸福的,当真相揭开,阳光就算明媚但也会刺眼。
日军既然出动两个联队发起“斩马行动”,那说明常胜将军马德瑞必有过人之处,他说过,所有在战场上被鬼子打死的都是烈士,于是,我们应该笃定的相信一件事:马德瑞首长死于敌人的流弹。
《近距离击杀》打破观众对国产抗战剧的固有印象,其叙事结构和故事格局完全是商业片的套路,这在如今充斥着“手撕鬼子”和“八百里开外一枪打掉鬼子机枪手”的国产抗战神剧中简直堪称业界良心。
摒弃了跟鬼子正面战场上的硬碰硬,而将“战争”跟“悬疑”有效融合,整个故事如画轴般缓缓铺开,而悬疑又较战争更加浓墨重彩。
随着孙田深入调查,事情的真相渐渐褪去神秘的面纱,十一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背后,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八十多个人为了保护一个人而死伤惨重只有四个幸存者,棋盘上兵卒不顾一切的前进只为护帅将军,可是如果这个兵卒想活呢?
王树、骆霄、宋伟和杨双喜回忆马德瑞当年的死因,四人各执一词,事情演变成真相不明的“罗生门”。
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四个人看上去都在竭力捍卫自己的利益,真相却是拼尽全力守住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孙田询访每个人都不止一次,每个人每一次都有着不同的复杂心情,从个人矛盾上升到集体矛盾,从坚决抗拒到最后慢慢吐漏心声,幸存的四个人都经历了极大的心理波动,而这种波动表现在每个人的脸上,演员的个人表演经受极大的考验,所幸,孙田并未从每个人的脸上看出端倪,而观众也一直被蒙在鼓里。
马德瑞说军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可是抛开任务和职责不说,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是贪生怕死的,毕竟古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况且警卫连就连好死都够不上。
于是,关于宋伟跟王树杀死马德瑞的说法就得到很多人的拥护,宋伟是叛逃伪军,与生俱来带着胆小怕死的特质,而王树跟马德瑞有矛盾,为了一个人牺牲了整个连的同志,眼睁睁看着这些一起扛过枪的生死兄弟在自己眼前倒下,说王树愤恨难当情绪失控杀了马德瑞亦非无此可能,可故事又怎能如此简单?
非线性叙事方式让影片一直穿梭于十一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战场和十一年后剑拔弩张的审查。
很多时候观众强烈的想要一探事情的真相却又不忍心回望警卫连战士的惨状,血气方刚的“烈士兄弟”孙田又怎么能真正理解“烈士”的内心世界,最终的结果与其要面对一个残忍的真相不如让我们一起守住这个比真相更温暖的谎言。
最近在读一部书,叫做《菊与刀》,书中阐述了东西方国家对于战争,对于死亡思维上的不同。
西方,命比金贵,以美国为最。
东方国家,拿中日两国来说,讲得是杀身成仁,舍身就义,为了领导要敢于牺牲,相信意志在战争中最关键,最具杀伤力。
而日前正在热映的一部抗战悬疑影片《近距离击杀》便是以此为题材,加以戏剧化、悬疑化、冲突化,上演了一场成名一将万骨冤的精彩“罗生门”。
和大多数战争题材影片一样,影片一开始便是一番狂轰烂诈,煞是精彩。
故事核心围绕一个我军首长展开,一个连为了这个“将”被杀得所剩无几。
一次次突围,一次次绝望……身边的战士越来越少,到最后只剩一个班。
其中每个战士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这些都看在“将”的眼里。
十年后,“将”的头骨被发现,鉴定结果是“近距离击杀”,而非当时战士所说的被鬼子流弹打死,围绕着谁是杀死“将”的调查行动开始展开,到底凶手是谁……影片将幸存四人的性格、背景、人际矛盾进行剖析,采用了四老一少的阵容组合,这一幕幕老戏骨与小后生的对话,如何博弈成为影片亮点之一。
同时,影片的逻辑与线索,是让观众自己去寻找和思考,而不是像一些悬疑影片那样故弄玄虚,最后再把逻辑和侦破过程一股脑灌输给观众。
凶手到底是谁,是与首长有矛盾的王树?
还是胆小怕死的宋伟,亦或老实本分的骆霄,我们不得而知,但导演孙铁让我们看到了在战争中,每个参与者的内心世界,看到了对于战争和人性方面的思考,这比那些只靠血腥的镜头,重品味的表演和手撕鬼子的意淫笑谈要强上百倍。
他们之间没有坏人,假如真的是几位战士中的一员杀了“将”,那他们也是为了活命,为了让更多的人活命,当然是在无法护送“将”突围的前提下,至于如《亮剑》里,魏和尚背团长突围,奔袭数十里,也只是精神意淫罢了。
这里也体现出了整部影片的写实性。
曾经某媒体搞过一项调查,说如果长时间没有参与过战争的军人若回到二战时期,可能在战争开始后的10分钟内,便精神崩溃,因为那种残酷是常人无法承受和理解的,在这种背景下,绝望的军人做出任何事,都是可以有的。
就像影片中的一排长,他有什么错呢?
影片的结尾,当孙田来找宋伟,寻求最终的真相时,宋伟正是办喜事。
但他的新娘没有出现,宴请的宾客也没有出现,有的只是暗色调的房屋和大红色之间的色彩对比,这俨然是导演要告诉观众谜底要揭开了,这是一个出人意料而又悲情的谜底,红色代表激情,暗色代表压抑……这里很像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灯笼与白色雪的类比,这种心理暗示和隐喻体现了影片对于色彩和细节上处理之精妙。
可以说,《近距离击杀》做到了悬疑与战争的完全结合,是一部不容错过的走心之作。
看片前,只知道《近距离击杀》曾获第14届电影频道百合奖优秀故事片二等奖,却没想到《秋雨》(《西雅图》导演薛晓璐编剧)的导演孙铁拍摄战争悬疑题材,却通过残酷战争极端背景,拍出不寒而栗的恐怖色彩。
各种雷霆轰鸣音效与蒙太奇剪辑,都效仿着好莱坞商业化高超手法。
当抗美援朝英雄俘虏被逼自杀,当曾是伪军的士兵撒起谎言,当昔日战友说法不一、各有疑点,历史的伤疤逐渐揭开,人性最脆弱的一面集中爆发。
尽管观影达人很早就能猜到真相,但本片还是面对一些尖锐问题,倘若内地导演都有孙铁那种死而无憾硬骨,何愁拍不出《火线的勇气》《共同戒备区》? 《近距离击杀》从1944年日军发起“斩马行动”讲起,八路军高级将领马德瑞的警卫连几乎全连覆没,而马首长离奇死亡、尸骨未寻,更成为一起悬而未决凶案。
孙铁导演选择以调查员视角,大量地进行插叙、回忆,从多个侧面来拼接出昔日回忆,让真凶逐步浮出水面。
例如疤面士兵、曾是胆小伪军、王连长等人的拷问,一点一滴呈现真相。
再如战场环境恶化得无以复加之时,大家望着日军脸有蚂蝗都不能动,王树连长被逼勒死伤兵手下,“常胜将军”马首长躲避远处见死不救,颇有点瞠目结舌。
而曾是伪军的士兵,神秘兮兮讲出“有一种人战场上死不了...能迎着子弹跑”,闪回到马德瑞腿伤后,居然凭借不俗检验,指挥背他的手下如何躲避狙击,让你惊心动魄。
刘继勋扮演调查员孙田,不相信士兵供词,认为首长被“近距离击杀”肯定不是死于“日军流弹”,提早为影片铺垫一个悬念——他究竟是怎样的死的?
接着,各色人等粉墨登场,套用了“罗生门”的洋葱式关联回忆当年,强大的信息量,让你看出马首长和王连长的矛盾。
而精忠报国、视死如归、搭救手下、舍生取义.....这些标签或许是每个有英雄梦的军人追求,但谁又能做到呢?
片中,王树连长是一名战争英雄,曾打过日军和美军,但身为抗美援朝交换回来的俘虏,必须面对严厉的拷问与奚落,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他心灵的折磨。
而马首长有了孩子后,轮流接受每个士兵弹脑波儿,轮到17岁士兵弹疼了,他吓得哭得要死,这些生活细节都很真切动人。
除了各种惨绝人寰的战争伤痛回忆,还有各位演员对峙飙戏,《近距离击杀》随着剧情发展,不可避免揭开了真相。
当17岁士兵笑呵呵说自己比枪高了,却瞬间死于非命后,让剧情陡然逆转。
但我猜到了马首长如何死,却没猜到战场上的兄弟情仇,却在枪林弹雨中从自我控制逐渐丧失。
四个幸存的战友,带着满腹伤痕的灵魂,而年轻气盛的调查员,则险些意外逼死人命。
本片投资1000万,制作环节却精益求精,频繁造出悬疑色彩。
例如审问战友时,对方脸瞬间贴近大特写,随着轰鸣音效,营造出一种疑神疑鬼的神秘惊悚感。
当开篇战场上,炮火落下,死伤无数,尸体横飞,本片尽可能拍出类似《拯救大兵瑞恩》残酷写实风格.....如今,抗日意淫影视剧泛滥,社会上投机分子增多,让观众不相信那年代有英雄人物诞生。
神马徒手撕鬼子、神马假冒“厨子戏子痞子”把日军当猴耍、神马被轮奸后穿起裤子杀日军、神马800里外狙击鬼子、神马带着化银水瞬间融化日军金库,侮辱了曾经欺负我们八年的敌人,也侮辱了编导和观众的智商。
害得有战争英模存在时,反而让觉得不可思议。
庆幸的是孙铁导演还有最后的良知,让《近距离击杀》以生命为重,激发着人性本真,还略带对调查员逼供的批判色彩。
我们拍不了《火线的勇气》那种胆小士兵向长官开枪逃逸的故事,再说“美国甜心”梅格·瑞恩即便演那么经典霸气,奥斯卡还不是从没给她提名,因此《近距离击杀》商业宿命注定是凄惨的。
最后,让本片的首日0.9%排片见鬼去吧, 董勇、巫刚、张煊赫、李思博、刘奕、刘继勋加起来,都不如赵薇一人粉丝多,却演得尽心竭力,不止这点票房。
如今《画皮2》《富春山》首日都能靠35%以上排片狂赚数亿,这根本是市场潜规则造成的恶果。
虽然都是YY产品,所以说另一个不过是制作大,牌子响亮。
美国超级英雄故事的扯蛋程度也挺高的美国队长本身就是科幻片,源于漫画,那你让抗日剧标明是科幻片啊,你的抗日剧源于什么,源于历史,就要在本质上尊重历史,不要给人们灌输错误的思想。
但制作水准的高低有时候会导致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 比如心理刻画 比如对古典式悲剧英雄命运的烘托
该片和《集结号》有些神似,无非后者是一支团队真相披露的故事,而《近距离击杀》是一个人的死亡传说。
战争的残酷性注定是一场生死博弈的较量,人性在这里被毁灭,而人性也在这里被升华。
毫无疑问这部主旋律风格的影片,带给大家不是杀敌的快感,更多是一种反思和个体价值的讨论。
影片的路线非常正确,可以说在战争类题材影片中是比较有新意的挖掘,但人性的复杂化却是被蓄意的夸大,最终还是回到惯常的单一高大上的主旋律命题上。
影片对首长马德瑞的战亡进行剖析,在疑点重重中寻找真相,以少尉孙田的调查角度进行悬疑的设置,这样的叙事安排很有噱头,容易煽起观众对真相的渴求,但影片对警卫队八十多个人最终存在的四个人中进行调查,分段式的顺叙和倒叙的穿插表现,似乎并没有带给观众更多精彩的解析,其实到了影片进度一半的时间,答案已经无需寻找,马德瑞的死其实就是舍小我成全更多人生命的伟大壮举。
影片故弄玄虚的手法痕迹太明显,本来想制造更大的噱头,但最终的真相披露却让人多少有些失望,逗了这么一大圈,居然还是一场歌功颂德的主旋律张扬。
说到主旋律影片,大家心知肚明,有些雷区是不能轻易碰触,这也就注定该片的最终宿命。
影片抛弃新意的悬疑思路,表现形式上基本就是千篇一律的模式,战斗场面出现士兵被炸飞的不少镜头,警卫队连残酷的生存背景没有进行更多深邃的表现,即使血流成河,即使士兵一个个死亡,但这些都不足以增加该片的创意,因为战争的恶劣环境已经被表现得过多过烂。
所以说《近距离击杀》的整部影片的可观度大大的被平庸化,部分演员的表现力度不足,情感爆发过火,没有更多的凝重和沉稳感,没能加重主题思想的深度。
孙田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够丰满,缺点一箩筐,对警卫连仅存的四位战士的质疑缺乏质感,完全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小兵的角度,而且在最后得知王树自杀的情况后,态度转机过于简单粗暴,让人感觉突兀。
当然这也许是剪辑的缘故,但孙田这个角色的时代感完全被现代化,让人感觉就是身边的检察官和嫌疑人的对垒风格。
作为少尉的孙田虽然参军三年并且是烈士家属,他更应该对战争充满敬畏之情,对曾经的战斗英雄们充满敬意,但感觉好像别人都有问题,唯有他清白。
这种先入为主的表现,让人感觉个个都有嫌疑,其实结局完全相反。
这样的架构虽然凸显影片的悬疑氛围,但感觉极度的不真实和做作。
说到其他角色的塑造除了王树和马德瑞外,宋伟、骆宵、杨双喜的表现都非常的夸张过火,军人风格有了,但没有更多的异同,让人对他们的表现产生违和感,给人印象不够深刻。
而王树和马德瑞的表现也不够深入,片段式的分化没有更多的连贯性,不过董勇和巫刚老练成熟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影片悬疑营造气氛不错,但似乎用力过猛,而且对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精神并没有深度挖掘,当然一个人和十多个人的生命价值探讨也似乎太过自以为是,其实在真正的战争过程,这些考虑似乎都太过多余,军人服从就是天职。
看得出来这种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运用对影片的可观度带来一点点新意,但外壳的讨巧并没有用,真正的还是内涵要丰富。
如果不是真人故事改编,影片完全可以跳出主旋律影片的表现模式,将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进行更有力的扩展。
可惜影片主创还是瞻前顾后,没有突破局限,让《近距离击杀》有更为惊艳的表现。
(文/温翔)
该片和《集结号》有些神似,无非后者是一支团队真相披露的故事,而《近距离击杀》是一个人的死亡传说。
战争的残酷性注定是一场生死博弈的较量,人性在这里被毁灭,而人性也在这里被升华。
毫无疑问这部主旋律风格的影片,带给大家不是杀敌的快感,更多是一种反思和个体价值的讨论。
影片的路线非常正确,可以说在战争类题材影片中是比较有新意的表达,但人性的复杂化却是被蓄意的夸大,最终还是回到惯常的单一高大上的主旋律命题上。
影片对首长马德瑞的战亡进行剖析,在疑点重重中寻找真相,以少尉孙田的调查角度进行悬疑的设置,这样的叙事安排很有噱头,容易煽起观众对真相的渴求,但影片对警卫队八十多个人最终存在的四个人中进行调查,分段式的顺叙和倒叙的穿插表现,似乎并没有带给观众更多精彩的解析,其实到了影片进度一半的时间,答案已经无需寻找,马德瑞的死其实就是舍小我成全更多人生命的伟大壮举。
影片故弄玄虚的手法痕迹太明显,本来想制造更大的噱头,但最终的真相披露却让人多少有些失望,逗了这么一大圈,居然还是一场歌功颂德的主旋律张扬。
说到主旋律影片,大家心知肚明,有些雷区是不能轻易碰触,这也就注定该片的最终宿命。
影片抛弃新意的悬疑思路,表现形式上基本就是千篇一律的模式,战斗场面出现士兵被炸飞的不少镜头,警卫队连残酷的生存背景没有进行更多深邃的表现,即使血流成河,即使士兵一个个死亡,但这些都不足以增加该片的创意,因为战争的恶劣环境已经被表现得过多过烂。
所以说《近距离击杀》的整部影片的可观度大大的被平庸化,部分演员的表现力度不足,情感爆发过火,没有更多的凝重和沉稳感,没能加重主题思想的深度。
孙田这个角色塑造得不够丰满,缺点一箩筐,对警卫连仅存的四位战士的质疑缺乏质感,完全就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小兵的角度,而且在最后得知王树自杀的情况后,态度转机过于简单粗暴,让人感觉突兀。
当然这也许是剪辑的缘故,但孙田这个角色的时代感完全被现代化,让人感觉就是身边的检察官和嫌疑人的对垒风格。
作为少尉的孙田虽然参军三年并且是烈士家属,他更应该对战争充满敬畏之情,对曾经的战斗英雄们充满敬意,但感觉好像别人都有问题,唯有他清白。
这种先入为主的表现,让人感觉个个都有嫌疑,其实结局完全相反。
这样的架构虽然凸显影片的悬疑氛围,但感觉极度的不真实和做作。
说到其他角色的塑造除了王树和马德瑞外,宋伟、骆宵、杨双喜的表现都非常的夸张过火,军人风格有了,但没有更多的异同,让人对他们的表现产生违和感,给人印象不够深刻。
而王树和马德瑞的表现也不够深入,片段式的分化没有更多的连贯性,不过董勇和巫刚老练成熟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
影片悬疑营造气氛不错,但似乎用力过猛,而且对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精神并没有深度挖掘,当然一个人和十多个人的生命价值探讨也似乎太过自以为是,其实在真正的战争过程,这些考虑似乎都太过多余,军人服从就是天职。
看得出来这种好莱坞式的叙事手法运用对影片的可观度带来一点点新意,但外壳的讨巧并没有用,真正的还是内涵要丰富。
如果不是真人故事改编,影片完全可以跳出主旋律影片的表现模式,将战争带给人们的反思进行更有力的扩展。
可惜影片主创还是瞻前顾后,没有突破局限,让《近距离击杀》有更为惊艳的表现。
文/陈令孤战争片曾经长期是中国电影的主力军,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到新时期助推第五代诞生的《一个和八个》,再到九十年代以“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系列为代表的史诗战争片,基本上每个时期都能奉献出一大批作品来,同时也培养了很多观众的战争片情结。
当炮声雷动,硝烟弥漫,英雄们持枪向前奔跑的镜头升格出现,往往能荡漾起我们心中那一份炽热的激情。
进入新世纪后,由于电影走上产业化道路,再加上《英雄》这样的大片的刺激,一大批娱乐片类型占据了市场的绝大份额,而像战争片这种主旋律意味比较明显的作品渐渐走向式微。
除了作为政府文化工程生产了大批献礼片外,真正作为商业片来制作的作品少之又少,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南京!
南京!
》《集结号》《金陵十三钗》等少数大片。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普通观众不太了解的情况,那就是电影频道为战争片的创作和创新做出了很大贡献。
电视电影的拍摄投资小、灵活性高,有着很好的规划性,各种类型都会照顾到,在每年的一百多部作品中,战争片也占了一定的分量,收视率也不错。
有的电视电影还会走进影院上映,比如2007年安澜执导的《夜袭》。
而《近距离击杀》就是电影频道和北京十月天传媒联合制作的一部战争片,由曾经凭借《突发事件》获得华表奖的孙铁执导,硬汉董勇和巫刚主演。
影片的商业规模并不大,但相比起之前的战争片,无论是在叙事的方式上还是思想的立意上,都有了很大创新,甚至是质的突破。
故事由两条时空交错的线索和四个人物组成纵横坐标,交叉点集中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位八路军将领的死亡疑案上。
警卫连的报告说首长是被鬼子的流弹打死的,但从头盖骨的弹孔来看,却是被近距离击杀而死的。
一位军校毕业的保卫处干事,奉命对幸存的四名警卫连人员进行调查。
但他们每个人的说辞都有所出入,难辨真伪,谜团也越滚越大。
因此,这便陷入一个“罗生门”式的叙事怪圈,镜头在当下的人物反应和历史的现场画面之间穿插,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用这种方式来叙述战争故事,此前还真不多见。
《近距离击杀》可谓完成了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是将艺术电影的叙事形式和战争的题材内容相结合,赋予战争片以新的表现风格;二是将战争片的动作性和悬疑片的要素相结合,增强了故事本身的观赏性。
这与传统战争片中的英雄成长叙事、战役过程展现和战争爱情模式,是有很大差异的,更接近当下观众的审美趣味。
除了这种表层的新意之外,影片还极大地开拓了这一类型的思想立意。
以前的战争片在表现八路军、解放军等正面人物时,总是以讴歌为主,一派光明,而这个故事却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
在生死危机的困境中,人对死亡的恐惧和军人的使命感之间进行着激烈的较量,一盘棋的输赢与一个将的存活发生了规则的偏移。
因此,作为被保护对象的首长和执行保护任务的警卫员之间也就有着微妙的心理互动,任何一方都在承受着艰难的抉择。
但是受限于当下的意识形态环境,影片的结尾还是回到了主旋律思想的宣扬,也让之前的努力有点落空,未能有所升华,算是一次无可奈何的遗憾。
时代发展到今日,电影创作最忌讳的就是虚假和造作,无法和观众达成心理认同,也就无法获得市场的认可。
而这种缺陷在主旋律电影中表现比较严重,常常是通过直白地口号呼喊来进行思想宣传。
而《近距离击杀》在这方面无疑是下了很大功夫,片中人物的每句台词都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像锤子一样不断敲击着人的灵魂。
尤其是战士宋伟在面对查问时,一连串关于战争的反思话语,让人仿佛是在看《一代宗师》一样,金句迭出,直透人心。
再加上很多话语都与悬疑之谜的解开有关,更能引起注意力。
事实上,自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之后,战争片基本在市场上消失了,很多人不敢再碰触这个题材,一方面因为要展现动作场面,投资大风险也就大,另一方面是在主题处理上难以达到和谐。
所以,很多战争片其实换了一个面目,通过一种类型杂糅的方式出现,比如管虎的《厨戏痞》。
《近距离击杀》尽管在叙事上有不少可称道之处,但因为商业卖相比较薄弱,所经受的市场考验也就很严峻。
但是通过这种创作的存在,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战争片的前景将大有可为。
2014/5/9
这种片子可能放到两年前无疑是国内抗战电影的新纪元。
但是在这种不缺乏悬疑片的年代。
你用这种10岁孩子看两分钟基本上猜透结尾的悬疑方式。
用那种完全可以省略掉的插叙手法。
真的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么?
我先违心的夸赞一下导演的想法。
在抗战题材中发觉元素制造悬疑这想法真的不错。。
先吐槽一下你请的演员。。
我以前还姑且把他们当成抗战电视剧的大神级人物(我确实不看抗战电视剧)但是看完这电影。
我只想问一下你们。。
你们的演技呢??
眼神为何如此空洞扑朔迷离左右闪烁。。
在加上内个半吊子男主。。
确实让我在观影期间忍不住抽了好几次烟。
继续继续。
吐槽还没有结束。。
接着说配音。。
电影不是偶尔吓一下。
偶尔来点低沉的音乐。
偶尔人物特别紧张特别激昂就是悬疑。。
最起码你得做到合理吧。。
弄的我真的搞不明白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男主你后来说你错了。。
我一点都没看出来你错了的态度好吧。。
你对这些叔叔大爷叫喊了半天。。
然后你有什么净化心灵的启示么?
叔叔大爷们你们脾气也真好。。
反正如果我是个老兵。
有无上荣耀。
我忍受不了一个新兵蛋子对我叫喊。。
我还得告诉他真相?
我凭什么告诉他真相。。
剧情极度不合理可能也导致这些老牌演员根本不会演了。。
人物形象太难塑造了。。
就这些吧。。
今年看过的最烂的片子。
没有之一。
文/满囤儿由于带有稍许的主旋律色彩,所以《近距离击杀》和传统的国外的悬疑侦破片有很多不同之处。
人家的片子观众和侦探要做的,是找出各个证人证言中的破绽,从而寻得突破口,击碎谎言,揪出真相。
而在《近距离击杀》中,真相并不一定是最终目的。
我们要做的也不是把嫌疑人的证言击碎,而是要去感受这些回忆,体悟这些揭露与维护。
哪怕他们的话语中夹杂着诸多的谎言,但是我们最终会发现,他们中的很多谎言,都是可信的。
战争之残酷,就在于它可以颠倒一些人之常情。
他可以让好的变成坏的,同时也可以让坏的变成好的。
杀人者不一定是凶手,救人者不一定是菩萨。
做心甘情愿的事,变得如此艰难。
每个人的每一个举动,都牵涉着很多兄弟的姓名。
谁都不敢擅自作出哪怕一个小小的决定。
《近距离击杀》中的“嫌疑犯”四人组王树、宋伟、杨双喜、骆宵,都是从战争中走出来的幸存者,都是鬼门关的常客,都是看透了生死和颠倒的人。
他们的逻辑,似乎是战后青年们难以理解的。
于是战后愣头青孙田才会“不识时务”地抓着一个疑点不放。
他以不颠倒的常情,去揣测颠倒的战火。
他的错,错得太远。
他看似咄咄逼人地审问着四人组,却每每被他们反过来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课程。
此时他才会发现,即便是这些人说出的谎话,都掷地有声,难以辩驳。
这在悬疑片类型中,都是一个例外。
每次四人组中的人反客为主的时候,影片都会使用近景甚至特写中的突然入画,外加一个惊悚片常用的高分贝音效,让气氛骤然紧张。
观众会发现,马德瑞的头盖骨上那两个弹孔并不重要。
他是如何被近距离射杀而非记录中的死于鬼子流弹也不重要。
因为有些谎言比真相更可信、更需要相信、更值得相信。
在悬疑侦破题材影片中,很少见到侦探处于《近距离击杀》中这样的弱势地位。
导演孙铁要求董勇、刘继勋、张烜赫、李思博四个演员在受审的时候,表演上要爆发力十足,要有癫狂的劲儿,更要有历史的真实感。
于是我们看到,这电影其实是用四个“嫌疑犯”的主动陈述,来为一个真相进行谎言拼图。
侦探角色只不过是一个穿针引线的而已。
巫刚饰演的马德瑞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真相,而更像是一个四人合力拼图的主体。
四人的拼图,不是为了拼出真相,而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谎言的可信。
这种怪异的侦破,基于我国独有的英雄情怀。
作为一部战争悬疑片,《近距离击杀》的战争场面并不多,但是打造得极为用心。
一场渡河战,一场丛林突围战。
规模虽小却异常惨烈。
影片刚刚开始,身边的业内嘉宾就感慨:爆点真多,很猛啊!
正是有了短却惨烈的渡河战役,才让接下来异于常态的侦破有了立脚点。
《近距离击杀》告诉我们,在极端环境下,谎言都能是可信的。
这才是最残酷、最触动人心的真相。
用金融术语讲,《近距离击杀》的基本面看起来很一般。
但是不是暑期档开画的票房黑马,还要看观众看后的口碑。
只能说这样一个没有当红明星坐阵的班底,而敢于在五月这个黄金档杀出来与众多国内国外的影片PK,精神可嘉。
从阵容上看,片中只有两个熟脸,一个是董勇,一个是巫刚,两位都是被大爷大妈所熟知的电视剧演员,此次在片中饰演了两位英勇抗日勇士。
这与他们经常饰演的角色类型并无太大差别,但此次转战大银幕之后,表演更多了一些质感,比如通过一些脸部特写,侧面延伸出去的镜头,更能让观众用心感受到人物性格,从而角色更加立体,演员通过表演也更容易感悟角色的内心。
还有不走寻常路的一点是影片抛弃了大多数制片方都会打出的美女牌,影片中仅有为数不多几个镜头的三个女性角色都只是走了个过场。
片子充斥着雄性激素,男人是绝对的主角。
影片以调查八路军高级将领“常胜将军”马德瑞的死因为主线,引出了四个主要人物,这四个主要人物都是在那次保护行动中活下来的,时隔十年,往事成烟,却总是挥散不去,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堪回首的记忆。
片中的受保护却最后死因不明的马德瑞由巫刚扮演,虽然出场次数不多,而且都存在于回忆了,可他却是一个非常主要的角色。
影片开始给此人的交代比较神秘,身份特殊,深藏不露,一波又一波战士为了保护他而牺牲,巫刚在其中的对白并不多,却字字玑珠,而且因为剧情需要,他甚至连动都不能动,只能以“表情帝”方式,非常考验演技;影片中的二号人物是排长王树,他是调查人孙田最后见到的一个人物,也是活下来的人当中军衔最高的,此人憨厚正直,粗矿硬气,是杀鬼子的好手,也是手下士兵们的义气大哥,董勇的表演有点让人心疼,作为队员们的主心骨式的人物,他承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压力和责任,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只为了能让更多人活下来;其他三位行动中的人物分别由张烜赫、刘奕、李思博饰演。
三位演员并非熟脸,但却把人物性格表现的各具特色。
张烜赫饰演的宋伟是个胆小鬼工于心计,貌似贪生怕死,却是人性最真实的体现;刘奕饰演的骆霄为人耿直,有男人的血性也有男孩般的单纯;李思博饰演的杨双喜算是几个人当中的开心果,为人很乐观,战争给他带来的创伤是最大的,但都被他隐藏在了笑眼里。
战争是最考验人性的,古今中外,多少战争片都能让人看后思绪深远。
去年年底上映的《斯大林格勒》也是这样一部影片,同样采取了倒叙的叙事手段,讲述了一小队残余士兵奋勇保卫伏尔加河对岸被敌军占领的几栋房子的故事。
这次,《近距离击杀》展现的不止是战争本身的残酷,探讨的不仅是人性,而是把悬疑片的故事和风格嫁接在战争片当中,这与之前传统意义上的许多战争片是不同的。
影片在场面上完全是战争片的模式,但在情节上,却是一个用战争作为背景的悬疑故事。
故事用层层剥茧的手法揭露出了在战争期间,一个统领全局式的人物的不明死因。
影片采取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过去与现在交替穿插,多条线索层层递进,观众不知不觉紧跟导演节奏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看得出影片导演在尽力向好莱坞战争片靠拢,比如片子开头部分,把八路军过河的一段战争戏刻画得很细致,子弹呼啸,血肉横飞,让人不由想起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中诺曼底登陆的一段戏。
当然,从场面、格局、惨烈程度此片都与彼片差之千里,只是这种模仿和靠拢方向我认为是正确的。
战争那个环境,人性与死亡的选择。战友一个一个在他面前死去,他们的任务就是保护他送他出去。80多人,过了河只剩十几人。如果是我我也自杀,即使他最后没死,这些人的牺牲压在他心上,他该怎么安心活下去。
智商在线
对不起我对国产电影的要求就是这么低,此片比当前充斥银幕的小时代或低成本爱情片要有诚意的多,我宁愿花钱去看这类影片,战争年代的军人一直是我敬仰的人
电影5月9日才上映,5月8日那些影评怎么来的?
体操式炸飞人特效吊炸天
海星吧,但是结局确实没有那么出人意料
2B调查员!从该男演一开始出场就表露出2B的特点,我不是说的角色,我说的是渣演技。拉低该片星级。
电影频道总在我想睡而睡不着的时候来强奸我的智商。
最可怕的身边人
故弄玄虚...
非常好看的悬疑片子,悬疑惊悚快节奏,超喜欢董勇演的王树角色!
题材很好,剧情也不错,结构也好。但是忍不住吐槽的是表演实在太烂了,还有镜头,那蛇精病般的演技,完全出戏。。。。。。
现在看几年前的电影远比现在深刻
意外的
六公主
调查员去死吧,新中国就是被这群自以为是的白痴青年搞坏的。巫刚董勇演技震慑心灵,其他几位士兵演得有些神经质。震撼的战争中的生命相怜
题材独特,为尝试加一星
纪念我们的抗战英雄,这片值得看。 但拍得不够紧凑,经常是几个人在谈话,然后又转到其他地方。 调查员的应该是引出故事的主线,但明显不够得力。给人硬把几个片段拼凑在一起的感觉。但这种电影本身题材已经足够了。
人性
片名让我笑了,给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