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杨是我喜欢的导演之一,当年,很多人都不知都市爱情片为何物时,他就拍下了《爱情麻辣烫》,这部明星璀璨的电影,连原声音乐都时髦动听,基本上就是滚石唱片的一张精选集,初中时在影院记住了刚刚出道的杨乃文和“星星堆满天”,一唱就是二十年。
后来《洗澡》《昨天》等几部越拍越好,尤其《昨天》,毫不犹豫地给了五星,没有这个电影,我们对贾宏声的悼念会显得单薄和抽象。
这几年张杨有些低调,好像泡在大理等地,在“密谋”些什么,尤其是《飞越老人院》之后,就很少露面,直到他一口气拿出了《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两部片子,被震了一下,在大家都挤在北京忙着开发IP、忙着各种觥筹交错的项目和资本共舞时,他一头扎进冷寂与荒凉的边陲高原,像修行一样拍电影,朴实无华的电影,拍出了像心跳和呼吸一样的自然原色。
张杨真沉得住气,《冈仁波齐》开头,将近用了半小时,来描述藏族村民的日常生活,垒柴垛、烧火、煮饭、聊天,村前一幕幕大山环绕,时有风雪云雾,山下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几个村民不徐不疾地筹备粮食、工具,准备去拉萨朝圣。
直到作为补给工具的拖拉机突突突地出现时,朝圣旅途才有了苗头。
参与朝圣的人群也体现出一种接近真实的日常,有老人、小女孩、孕妇、残疾人,以及作为主力的年轻人和中年人,他们匍匐在漫长的公路上,下跪,起身,又下跪,面色一样虔诚,动作一样认真执着,同时在路边垒起一座座大大小小的玛尼石堆,哪怕中途休息,一起搭建帐篷、烧火煮饭、吃饭喝茶、唱诗,都亲如家人,他们的世界简单自足,他们的内在纯粹认真,每个人都不会怀疑朝圣的意义。
《冈仁波齐》也许是公路片,因为村民一直沿着公路磕着长头,渐渐前进;也许不是公路片,它和我们理解的通俗意义上的公路片不太相似,太像一部朴素真挚的纪录片,没有任何渲染。
这是去朝圣,是胼手胝足的神圣之路,它所面临的困难,不带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却一样扣人心弦,孕妇在途中生下孩子,青年人差点被坠落的山石砸中,老人在途中逝去,补给专用的拖拉机遭遇车祸,变成了没有车头的“人力车”,涉水过河大家依然匍匐着跪下去……朝圣就像一次茫茫大海上的摆渡,磕长头就像在驾驭航船,他们要不断奋力前行,通过这次旅程,把自己摆渡到心灵彼岸,神山脚下,沐浴美满的佛光。
我们距离拉萨有多远?
坐飞机,可能也就三四个小时,坐火车可能三两天,从川藏线、滇藏线自驾前往估计一两周。
可能对青藏高原周边的藏族群众来说,去一次拉萨,可能要一年半载,甚至更长,路途迢远,海拔随山势抬升,他们一路磕着长头,风雨无阻,膝盖、头颅、手心无数次撞击地面,用几乎蜗行的速度前进,每一步都不敷衍,每一个过程都不省略。
片中从芒康出发的这群藏民,在长达1200多公里的路程上,安静的行迹,就像一群无声的蚂蚁,可是再慢,也要前进,也要抵达终点,他们和沿途沉重的大货车、时髦的越野车擦身而过,和灯火闪烁的热闹城镇擦肩而过,和春天、夏天、河流、湖泊、雪山擦身而过,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他们分心,没有任何寒暑冷凉的理由能让他们停留。
看了《冈仁波齐》,对镜自照,有些惭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经常会怀疑人生,怀疑活着的意义,怀疑上班工作的必要性,包括鱼叔,一天总有那么一段时间,要怀疑眼前各种琐碎,恨不得从躯壳里跳出来去远足。
片子里的藏族同胞显然没有这种困惑,因为他们没有太多超过生活本身的欲望和困惑,他们极具耐心,他们容易满足,安然过好当下生活,带着纯净的心愿去朝圣,生死在天,不尤不怨。
很少有导演以这样“吃苦”的方法拍电影了,尤其华语导演,张杨这种行事方式让我想起喜欢的德国导演赫尔佐格,他说“我是一个奇怪的生物,沿著生命不断向前,在身后的沙子上留下痕迹。
这些痕迹就是我的电影。
”张杨身上也有类似属性,不满于既有现状,总想走不同的路。
透过《冈仁波齐》,张杨对电影的迷恋,对生命的热爱,似乎正在朝一个静谧、内敛的方向聚拢。
再等一等,也许张杨更好的作品又会“突然降临”,镇住我们。
看这部电影真的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灵……惭愧地说,我中间有一次睡着了一小会。
我旁边的两个人从头到尾一直在讲话……说实话看这种安静的电影的时候还是很毁气氛的……关于电影,没有剧本,一切都发生得很平静,包括生与死。
导演不断让意外和障碍降临,朝圣者只是平静,甚至笨拙地闷头排除万难,有惊无险之后以为他们会歇一歇,然而次次出乎意料,各种灾难和麻烦之后是不变的长头,不变的上路。
这些人总是突然就开始投入地磕头。
刚生完孩子的次仁曲珍没怎么休息,把襁褓中的丁孜登达放在物料车里,自己则继续磕头朝拜;车子被撞坏了,几个男人在前面拉车,其他人继续进行朝圣,拉过一段距离,这些拉车者又返回原点补齐那段没有磕头的路。
面对至高无上的神,自认渺小的教徒们往往通过苦行来表达虔诚。
对于他们,朝圣不仅是仪式,更是肉体和灵魂的升华。
藏民身上神圣的气质得天独厚,与生俱来。
远离尘嚣、祖传的教义、艰难的生存环境淬炼出信仰坚定,不怕吃苦,与自然和宗教融为一体的民族性格。
我在结尾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是结尾......全片都弥漫着平淡的感动,特别是在看到老爷爷说朝圣是为了祈求众生幸福的时候。
但更多的感觉还是,以前对于藏族的朝圣觉得非常崇高到无法触及,现在发现其实一切都是出人意料的朴实和平静,这反而更加让我感到不可思议……
电影没有剧本,机缘到来下寻到合适的人物便组成了朝圣队伍。
影片中有完成夙愿的老者,有在路上生产的孕妇,青春敏感的小伙, 毅力惊人的9岁女孩,想为自己赎罪的屠夫,家人意外身亡欠下高额债务一蹶不振的赋闲人等角色。
每个人性格经历都不尽相同,但都怀着相同的愿力,祈祷平静幸福。
故事开头在尼玛扎堆等人的陪同下,一辈子没怎么出过远门的老者杨培,带着与亡故哥哥的约定踏上朝圣之路,这条路也成为了他最后的归路。
目的地冈仁波齐峰是世界公认的神山,蕴含着无量福德。
相传马年转山一圈相当于其他年份转山十三圈也更加灵验。
跟众多的信仰者一样,冈仁波齐就是他心之所向神圣的归宿。
葬身于这里就是一种幸福。
从芒康到冈仁波齐2000多公里,仿佛置身于一场梦境,我随着他们走过白雪皑皑走过冰雪消融。
在山岗的圆月下,潺潺的流水边,落石的山道中,恶劣的风雪中同他们一起祈福、赎罪、成长。
他们笑,我就跟着笑。
一路上,我们都不曾落泪,也不曾热泪盈眶。
无需太多的言语跟煽情。
这朝圣之路本就是涤荡心灵的平静坦途。
本片涉及了宗教,自然也会被一部分人诟病为:迷信。
我不想在这里对这类人口诛笔伐,众生生来就是一人一模样各有各想法。
我也不去讨论宗教信仰问题。
我不信仰宗教,但是我尊重宗教以及他们所蕴含的文化。
在我看来,神灵就是人类善念的集合。
这个集合有着各种各样的化身,人们向这些化身祈祷获得幸福是一种美好的愿力。
电影中角色的即是如此,一心向善为自己为众生,不求财不求名。
善良就是人最好看的面目。
而这美好的面目本就存于每个人的心中。
不是神明赐予你的。
走出影院,重新置身于车流人声,在这霓虹闪耀星辰暗淡的城市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条朝圣之路要去走,这条路远也比电影中的朝圣之路要复杂的多,诱惑太多,陷阱太多。
想找到心之所向,活着的意义并不容易。
朝圣者在朝圣苦行中找到生存的意义。
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让他们的朝圣之路看起来那么的理所应当。
神圣的祈福苦行只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我们都市人来说苦行也是存在的,比如马不停蹄的加班。
西藏对于很多身在都市心在远方的人来说,确实有几分神圣的意味。
放弃工作,背上行囊踏上神圣之路的人不在少数。
其实,一个人能不能真挚的对待别人,跟去不去西藏也没多大的关系,人不会因为一场旅行,一部电影而突然超脱。
日积月累的欲念,需要我们慢慢剔除。
再神圣的地方也治愈不了生久的毒疮。
我们应当追寻的神圣是什么?
神圣不是路边的玛尼堆,不是磕起包的额头,不是走烂的鞋子,不是冈仁波齐山头上的金光,更加不是你站在布达拉宫门口拍下的一张美照,抛去这些表象意头。
神圣存在于人心,真挚而坚定。
检查好多次。。
但愿没有错别字 QAQ 发现的话,告诉我奥
1当《冈仁波齐》片尾黑场,银幕上演职员表出现的时候,我有一霎那的愣怔和割裂感,好像身体一下子被抛进了另一个宇宙中,而灵魂还留在西藏的朝圣路上,雪山群峰之间。
2这部电影不同于我们平常在影院看到的那些国产电影和好莱坞大片,没有或狗血撕逼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没有戏剧冲突,没有中心人物。
它只是讲述11个藏民,从芒康到拉萨再到冈仁波齐峰磕长头朝圣,2500公里,用身体丈量。
3冈仁波齐是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梵语称之为吉罗娑山,北麓是印度河上游狮泉河的发源地。
在信仰者眼中,冈仁波齐被认为是胜乐金刚的住所,代表着无量幸福。
朝圣能尽涤前世今生的罪孽,增添无穷功德,并最终脱出轮回,荣登极乐。
电影里的朝圣者,有即将走到生命尽头的老人,有怀孕的女子,有每天醉酒度日的屠夫,有屡遭不幸的中年人,有九岁的小女孩……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去朝圣,为什么要用磕长头这种方式,不知道这种方式的朝圣能让他们得到什么,改变什么。
对于我们而言的这些疑问,对于他们,是与生俱来的信仰,自然而然。
当长辈担心九岁的女孩能不能承受得了磕长头的辛苦,她妈妈说,让她磕,磕头好,磕头长见识。
4看完《冈仁波齐》这几天,那些场景在我心里一直翻来覆去地回放。
他们出发。
走到村口。
没有仪式,没有口令,突兀又自然地,手掌扣上木板,身体直直扑出去,趴倒,额头抵住地面,合掌,起身,走,拍打木板三次,再扑倒……2500公里路的开始。
就是磕头,起身,走,磕头,起身,走,晚上搭帐篷,念经,睡觉,早起,磕头,起身,走。
有晴和的日子,有风雪弥漫,遇到过高崖滚石,流水漫路。
一年。
四季。
他们也就是走过去,磕过去。
5相信一件事,然后专注去做。
这件事就变得神圣。
这个人就有了灵魂。
6有个智利导演叫佐杜洛夫斯基,一辈子就想把弗兰克·赫伯特的科幻名著 《沙丘》搬上银幕而不得。
他说,人生的目的,就是给自己创造灵魂。
对我来说,电影就是在寻找人类的灵魂,像绘画、文学、诗歌一样。
1997年,《冈仁波齐》的导演张杨拍了他的处女作《爱情麻辣烫》,那部电影描绘了各个人生阶段的爱情,情窦初开的懵懂,一见钟情的执迷,结婚的恐惧,婚后的困惑,中年的苦涩,老年的洒脱……电影中有很多闪亮的名字,濮存昕,吕丽萍,高圆圆,王学兵,徐静蕾,邵兵,文兴宇……李宗盛,赵传,周华健……但印象最深的是结尾,在男友家过夜的徐静蕾下楼给熟睡的邵兵买早餐,当她端着油条豆浆回来,却迷失在一模一样的楼群中,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路。
20年后,在《冈仁波齐》中,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目标,知道怎么去到达目标。
拍摄这部电影用了一年时间,张杨说,这一年中,想明白了一点事,“你在做电影,就是奔着你心目中的方向,没有什么可犹豫的,就是要一步一步地做下去”。
没有迷茫,只有行动。
7博尔赫斯这样总结自己的写作之路——某人给自己指派的任务是描绘这个世界。
经年累月,他用省份、国家、山脉、海湾、岛屿、鱼群、房屋、设施、星辰、马匹和人们的形象填满了一个空间。
临到生命终了之时,他发现他兢兢业业编织的那些如迷宫般的纵横线条,描画出的是他自己的那张脸。
朝圣路上遇到的老人说,如果你许了愿,要按照许愿的步伐走,最重要的是你磕头的时候,要有一颗虔诚的心。
去哪里朝圣其实不重要。
公众号:别离以前(bieliyiqian)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冈仁波齐》和《掌纹地·皮绳上的魂》是导演张杨取材于西藏,同期完成的两部片子。
一个源自生活,一个来自文学著作和传说。
我们无需去考据张杨的心路历程,但他拍摄的电影题材,迥异于今天的院线电影。
他可以这么做,许多导演也应该这么做,摆脱商业资本的束缚——如同蛰居在黔东南创作的毕赣,都是值得尊重的个人选择。
《冈仁波齐》是一部关于朝圣转山的故事片,它由真实的藏民参与演出。
只不过导演有意模糊了纪录片与剧情片的那条线,隐去常见的中心人物、叙事编排和冲突设置,镜头上更多会采用中景和远景叙事,还有全程跟拍,机动灵活即兴创作的制作方式,令《冈仁波齐》呈现出朴实无华的画面感觉。
单从外观上,你可能都会觉得,它不吸引人。
观众觉得这是一趟朝圣,藏民觉得完全是生活流的一部分,因为信仰与朝圣,已经渗透到了日常与生死。
张杨的尝试和设定还包括,所有演员饰演与自己同名的角色,比如尼玛扎堆饰演尼玛扎堆,杨培老人饰演杨培自己。
《冈仁波齐》也没有音乐,许多段落只有拍击掌木板,身体同地面摩擦,还有车辆经过的环境音。
如此多的努力,似乎慢慢浮现出张杨的意图:他只想去掉故事,弱化剧情,这是一趟出发就要达到终点的朝圣。
三步一叩,五体投地的过程只是时间本身,是游历人间的气象万千,而不是那些人际的猜忌,磕绊和冲撞。
他要去掉那些音乐煽情,航拍采风。
朝圣只是朝圣,但朝圣又不止是朝圣。
在信徒看来无限崇高,对于观众,就是几千里的苦行。
《冈仁波齐》里的朝圣之路,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不断的磕长头,意味着简单的羊皮防护衣具下,藏民有也只有一身的血肉之躯,去碰触坚硬的水泥马路,坑洼不平的裸土大地,反复不停地做那样的朝拜举动。
经年累月餐风露宿的行进,在外人看来只是枯燥重复,对肉体的磨炼,于他们而言,却是在信仰的指引下,每个人在精神信念上的自我挑战和圆满达成。
《冈仁波齐》里的转山,又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藏民什么都不用多想,只要结队上路,自带帐篷,走路到拉萨和冈仁波齐,去完成信徒人生中必须做的一件事。
电影从二十分钟上路开始,就只有讲述朝圣磕头转山这件事。
没有事后说法,没有隔靴搔痒,没有观望揣测。
张扬在凿冰打水搭帐篷时,都采用了纪录纪实的拍法。
这些段落,它们不提供事实上的情节变化,而是组成类似纪录片的真实时间流逝。
而如果单看藏民在冰面上玩耍,在绿草地上歌舞,晚上一起诵经打坐,你会以为是岁月静好的平民生活。
与这些看上去过于真实的朝拜记录相比,《冈仁波齐》也加入队伍迎着风雪,顶着当空烈日,涉水前进,穿过大雾,走过新绿与冬霁的大场面。
如果是小机器的低保真画面,似乎也无法提供鲜明的反差对比,见证朝圣的光辉与纯粹。
四季变换的时间流逝,加上朝圣队伍的生老病死元素设置,令《冈仁波齐》没有停留在一趟朝圣转山磕长头的刻板纪录上。
整个队伍,更像是漫长人生的一道缩影,有婴儿落地,有长者辞别。
有青年的成长,有生活的体悟。
过程是苦,终点是甘。
有人说,张杨为了让观众聚焦在朝圣这件事上,对318国道风光,进行了祛魅处理,像降低色彩饱和,摒弃一些明信片机位取景。
即便有壮丽景象大美风光,它们也只能是背景。
朝圣队伍的影子,哪怕被缩小到像虫子那么一丁点儿,他们也是必须存在的。
作为观众,也没必要因为经幡、玛尼堆和转经筒,就认为《冈仁波齐》是外来者的介入。
实际上,无论《冈仁波齐》是否拍摄存在,朝圣与转山,它们时时刻刻在西藏的大地上发生着,如同时间流转之不可逆。
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一群人,以不为外人所动的方式在生活并信仰着,把围绕生存的物质物欲降到最低,把精神层面的信仰推崇到极致。
哪怕《冈仁波齐》只讲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它就值得我们注目。
借助两部电影,张杨走了不一样的道路。
在电影里,它们都可以勾勒成图,有迹可寻。
《冈仁波齐》的路是现实的,是你在西藏旅游时就有看到的路边景象。
初始震惊,然后习惯,最后觉得天经地义。
雪山就是神,如此而已。
《掌纹地·皮绳上的魂》的路,是一条心灵之路,是精神上的参悟与修行,洗脱罪恶,放下复仇,拍出了立地成佛的宏大意味。
借得两部电影,张杨完成了现实与精神的两项挑战,去定义他眼中的西藏人事物。
这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却更像他一个人的电影朝圣,是另一种身体力行。
毕竟说回到当下电影,《冈仁波齐》与《掌纹地·皮绳上的魂》,其特殊不在一方天地,而是电影创作者还(愿意)相信点什么,相信着高楼大厦纸醉金迷兵强马壮风月佳人以外,还有宗教信仰与虔诚灵魂的空间。
哪怕它们再偏远,弱小,近乎自说自话。
认为两部电影是自成大观,自有其魂,我觉得并无不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还记得影片上映时我是怀着对西藏的向往和好奇选择了这部电影走进了影院。
影片放映结束后,给我带来的第一个感受就是他们的信仰。
对于信仰,我看过太多,也了听过太多,但是每每谈及信仰,却发现说不出来些什么。
并不是没有可以说的东西,而是发现那些看过的书,学过的修辞,在这个时候都显得苍白无力。
磕长头在影片中是展现最多的,我的父亲曾经在西藏当兵,呆了十四年,他说,没有磕过长头的人,是不能完全体会的。
父亲说几百个长头都是挑战,何谈十万长头。
电影里的暴风雪天气父亲是遇到过的,雪片像刀子一样凌冽的朝你射来,只是坐在车里看着都胆颤,又怎敢去真正体味雪的徐步前进。
有时候我质问自己,很多事情为什么坚持不下去?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没有信仰,藏族人为什么想去朝圣?
原因一样,因为他们有信仰。
他们从出生开始便开始学到相信,这是一种融在骨子里的东西,他们相信他们的神会保佑他们,他们相信生命的轮回以及善恶的惩戒,他们相信给予他们生存的自然。
他们会在春耕时候穿上盛装来告慰自然,他们会在陌生人落难时施与援手,他们会感恩每一份收获,反省每一次失去,他们会为世界众生的平安喜乐祈福磕头。
这就是他们的信仰,于他们而言这是一种与生俱来信仰,自然而然的。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朝圣,而每个人的朝圣都是神圣的,因为你相信一件事情,专注一件事情,这件事就变得神圣了,这个人也就有灵魂了,正如《冈仁波齐》海报上所说的,我们都在朝圣的路上吧。
只是这条路上,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走错了,有的人丢失了自己最本真的心,可我们终究还是在不停的向前,谁都不知道还有多远,谁都不知道下一个俯地起身会看见什么样的风景,自己回如何选择。
但这条路我们既然已经踏上,就走下去吧,怀着自己最初的心,握着自己最坚定的信仰,努力向前吧,不要有迷茫,一步一步的走,就像朝圣的老人说的,如果你许了愿,就要按照许愿的步伐走,重要的是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去哪里朝圣不重要。
希望你和我都走好自己的朝圣之路,到最后,都不会迷茫,不会失望,手里紧紧握着的,心里紧紧揣着的,都是最初,最美好的东西…
我很犹豫到底打几星。
想了很久,还是给个两星吧。
我实在给不了更高了,说服不了自己,至少是现在的自己。
朝圣是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导演想拍纪录片,认认真真的拍一部客观真实的记录片,那我会给一个高分,因为他如实地记录了那部分藏民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这种纪录片就是历史。
但导演很鸡贼,拍的是剧情片,不是纪录片,那意味着导演是要传达价值观的,导演是有表达诉求的。
那么她想表达什么呢?
按照导演的说法,或者大部分人的解读表达的是信仰的神圣,和对纯朴生活的向往。
藏民们坚持他们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去布达拉宫祭拜那个金碧辉煌的佛像,去冈仁波齐为了朝拜教宗教义里面那座山化身的神的寿辰。
那是他们从出生起就被选择好的融入到骨髓里的生活方式,他们虔诚的坚守着自己心里的原则,虔诚的生活。
说一句不敬的话,朝鲜的很多人也是如此生活的,出生以后接受了一套生活方式,很多普通的善良的人,也是一辈子忠心耿耿虔诚的生活着,时时刻刻心里都想着伟大领袖。
区别可能就在于,一个是信仰几千年前一位伟人流传下来的至理名言,因为人数庞大而成为宗教,一位是信仰几百年前一位领袖的至理名言,因为闭塞,成为一个国家。
但不管是片子中的朝圣者还是朝鲜人民,他们都在他们的信仰中获得了宁静,都在努力的按照圣人的教诲,服从,朝圣,获得幸福。
我们其他这些人呢?
也一样,生活中总有很多人活得很认真,他们和片中的朝圣者在信仰的坚持上有什么区别吗?
他们也是坚持着自己心中的原则。
这些人每天投入在自己喜欢的生活中,身体疲惫,但依然也在朝圣。
那么导演又何必单单把朝圣者拉出来作为卖点呢?
生活中那些认真坚持着原则生活的人,哪个不是朝圣者?
作者特别颂扬这一批人,让人觉得太浪漫主义了,消费着很多人对西藏的文艺情节,消费着西藏,消费着信仰这个词,消费着大家对逃离现实的冲动。
信仰不仅是宗教信仰才叫信仰,信仰也不是异常艰苦的朝圣之旅就更加虔诚。
对于信仰积极面对生活,不依赖诸神赐福的很多人,有原则的信仰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修养心性或者提升能力,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获得自己内心里的平和。
这些人对生命对人生也是虔诚的。
我不理解,这些虔诚中,难道朝圣就比较高贵,难道通过跪拜祈福,寄希望于神和宗教的虔诚就值得颂扬?
这又要扯到作者拍本片的另一个表达诉求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纯朴自然的生活的颂扬,仿佛去了西藏,仿佛有了宗教信仰,人类社会就纯朴了,人性就单纯了?
这又是一个特别鸡贼的投机心里。
这世界上没有世外桃源,这世界上没有不存在纷争的地方。
人性如此,有善的地方就有恶。
就算有这样一个纯朴的地方,你心之向往,那么就去实现啊。
你去生活在那里,或者找一个能让你静下心来,感受到友善的地方去生活啊,就想很多人做的一样,隐在一个安逸的地方生活。
但很多人并没有,离不开这个纷争的生活圈子,因为心里有太多的欲望,你受不了桃源生活里各种不便利和落后,放弃了那个世外桃源,选择了重重的欲望。
但选择了欲望,还要贪心的想要桃源,而且回过头来说如果生活在桃源,那些不便利你都可以接受。
哪来的好事,得了便宜还卖乖?
况且,大隐隐于市,内心的平和,不是只有靠远离世事,逃离世界才能获得。
片中任人物的平和,就比我们普通人乐观面对生活的平和高贵,值得颂扬?
片中朝圣的藏民们,从生下来就被环境影响信仰藏传佛教,他们有过其他选择吗?
他们真的了解过其他生活方式吗?
他们是了解完更多生活的样子之后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吗?
不是,他们没得选啊。
那这样的方式又哪里值得歌颂了呢?
这和我们普通不朝圣的人的积极生活,面向现实的区别又在哪呢?
这部片子不该得到这么高的称赞,因为它是剧情片,表达了作者对片中朝圣者的赞扬和肯定,但其实他们的状态和我们大部分不信仰宗教,好好生活,善良的普通人一样,没有谁比谁值得歌颂。
甚至,有一点,我们这些普通人从来不把希望寄托在几千年前一位思想者想出来的神身上,我们不寄希望于别人的赐福,更相信积极的面对生活,我想这样的方式更符合大多数人的选择。
伟大的是人,是他们的坚持,无论他做什么,只要不伤害他人,伟大的是善良,无论他是在繁华都市还是苍茫原野。
如果导演拍的纪录片,我会给高分,因为它客观真实的反应了另一种生活方式,有历史价值,也是面很好的镜子,让我们反思生活。
但这是剧情片,这是有编剧,有虚构,有表达诉求的,有价值观传输的片子。
导演消费了西藏,消费了藏民,消费了朝圣,消费了信仰,把生活换了身我们平常不穿的,破衣烂杉的打扮,来博取感动和眼球,这真的让人反感。
这个片子评分到7.8,有点让我意外,不管水分多少,对于这个评分让我对于国人的思想意识水平十分担忧。
我没有去影院看,在电脑上看的,看了个开头就有点受不了,我本来是想认认真真看看剧情,但是我是真的看不进我的大脑。
看到贫苦的藏民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几步一叩头,我心就揪的慌,是心疼!
给分高的你们我不知道看到这里你们是什么感觉,你们对他们虔诚的朝圣之心或许应该满是尊敬和敬佩,为什么你们会有这种感情?
因为你把他们当做了外人,而不是你的亲人,你们只会把自己当做局外人来表达一下你那廉价的崇敬。
但是你们不要忘了他们也是中国人,只是和我们不一个民族,离的我们远,他们的生活离的我们也很远,我们去西藏也只不过是一个游客。
如果我们从国人的角度看一下,如果换做是你,你的妻子怀孕了,你还让她挺着肚子几步一叩头的去朝圣吗?
如果是你患病的老人,你还让他拖着自己衰老的病体去朝圣吗?
你们肯定不会同意你的亲人这样做,那样你会觉得很愚昧,有病应该是去医院而不是去朝圣,怀孕应该好好养着等待孩子的出生。
也许你会说这是人家的信仰,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信仰,如果他们不是中国人我们只要尊重没必要操心,这也许是对的。
但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中国人,那我们就有必要帮助他们走出这种极端的宗教信仰,让他们走上小康,让他们一样享受到现代社会的福利。
对于极端的宗教信仰我是十分的反感,这只不过是上层社会的人用来愚弄劳苦大众的工具,而现在的我们又接过了他们的工具,用所谓的尊重信仰掩盖你见死不救的心理。
恐怖组织is就是用这种极端宗教信仰来愚弄人,让他们给恐怖组织卖命,在他们点燃自杀式炸弹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和朝圣有什么区别?
如果这部电影是纯纪录片,那我肯定给打满分,因为纪录片是揭露极端宗教信仰的丑陋嘴脸,但是对于这部摆拍的伪纪录片纯粹的是对极端宗教信仰的崇拜,这从你们十个评论有八个是对极端宗教信仰的崇拜就可以看出来。
我给一星是给那些穷苦藏民,让你们摆来摆去的不容易!
他们在朝圣的路上有一拖拉机在后面带着行李,拖拉机上有四个字“扶贫开发”,虽然对于中西部国家一直有很大的扶持和补贴,光有这些就能让他们走出贫穷落后的困境吗?
我们更应该让他们走出愚昧的宗教思想,提高文化水平,让他们依靠科技致富,我觉得拍一部藏民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电影比拍一部宣扬所谓的信仰的电影更有意义!
最后我希望我们国人对于信仰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信仰不等于宗教,相信法制和道德,相信科学,相信正义,这才是最崇高的信仰!
反对愚昧,反对一切愚弄人民的极端宗教思想!!!
本来不准备说什么,因为语言是不能抵达人心的,然而看到几个低分短评,还是感慨我们一直抨击的我们的教育是何等成功:不能去体会别人的生活和思想,然后自以为是自命清高,自认为自己有了良好的教育和更高的眼界,对别人的生活嗤之以鼻不说还横加指责,以为自己的就是对的,是何等狭隘可笑愚蠢不自知。
人存于世界,与自己的关系,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与世界自然的关系,与宇宙的关系,我们的渺小在于我们深处其中,我们的伟大在于我们明白我们深处其中。
世界在进步,所以现代人趋之若鹜去宗教场所,去了以后叽叽喳喳指指点点评评拍拍,然后还居高临下说别人无聊可怜愚昧,或者抨击他们或许更贪污世俗污浊比自己富裕,经济在进步所以我们越来越可以摆脱自然和人心的束缚,所以夫妻父子之间可以持刀相向翻脸算钱,科技在进步,所以三层楼都要乘电梯,朋友圈走个一万步多伟大似的……我们在离开生命。
同事发朋友圈骂自己婆婆做礼拜是信乱七八糟的神教,同事自己的儿子每天除了做作业就是打游戏,然后他会觉得小喇嘛又可怜又落后,聚在一起除了声色犬马酒肉娱乐就是麻将,提到理想就说别人不成熟,提到灵魂会觉得别人有病。
如果这是所谓的先进和眼界。
曾经看到说历史发展的无序性,当时觉得不可思议,现在觉得恰如其分。
并不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没有信仰,是汉族人没有,一直都没有。
上次老师讲课讲到信仰这个东西想了想我有信仰吗,好像没有只是她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比较深:有所信仰才会有所敬畏这部记录了一群人去布达拉宫、冈仁波齐朝圣的一路。
也就是从有这个念头到出发到达成的一个过程吧。
镜头平平淡淡地记叙着,而且过程中也的确体现出了藏民的信仰,不畏艰险,一路走一路拜,淳朴善良,单纯坚定,有新生命到来有老人离开,各有福报。
确实,可以看出信仰的力量,但是只是记录行为和语言,并没有挖掘到内心跟人,所以个人还是觉得少了点什么,少了点可以真正震撼人心的东西。
命运好的做了喇嘛,我的命运不好去了远方(其实可能命运反而更好)。
4.5。节奏很好,平平淡淡,几个情节点抓地相当好,一路上有人出生,有人去世,一如我们的生活。
208赞排名第一打了一星的短评真的low 不尊重别人的信仰和文化 并且用狭隘片面的观点去加以评判
这种(半)纪实性风格的作品感觉比故事性很强的皮魂还要好很多,就像年轻的朝圣者会犯错、困境时会存疑、甚至磕水洼地时会开心地笑这些平凡化的处理都是让我特别喜欢的。感动我的不是长路艰险,而是内心的充盈。
如果我们参观猴子,当然希望猴子越原生态越好,不然我们要猎奇什么?如果我们看望同胞,我们希望他们享受到社会与文明进步的果实,越来越富裕和先进。宗教信仰不是落后的挡箭牌,愚昧能带来虚伪的安宁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问题来了,这部片的导演在把西藏朝圣者当成什么?观众试图看到什么?
尊重但是完全无法认同的文化和信仰表现形式,去西藏的时候只感觉到各种贩卖宗教情怀。大概自己内心深处,从来就对所有集体性组织性的东西都怀有警惕吧
无法get……从宗教、个体、艺术、人生实现、社会价值等各个方面地无法get……而且看完之后听人说这是纪录片?????有些场景绝对不可能是啊……比如发廊小姐姐谈情说爱那段????我虽然没文化也不能这么骗我吧?
拍一大家人一路跪拜至布达拉宫和冈仁波齐,单调重复却更震撼,观众不时唏嘘。有纪实的一面,如非职业演员、纪录片风格,展现藏民生活样貌与淳朴民风;也有戏剧的一面,如滑坡、趟河、车祸也要继续,途中甚至有孩子出生和老人辞世。最可贵的是手法洗练克制,不加主观情感。和力辰光和乐视投的,摄影美。
失望,不想了解他们的这些信仰,也不会为这种行为唱赞歌
用纪录片的语言和节奏拍一个剧情片,张杨做剧情片的优点进去了,从几次中途交谈中看得出各怀目的的朝拜之路逐渐像普通生活那样平淡,途中生与死都是是那么不经意。确实有点探讨信仰的感觉了,只是对于影像更深层的表达上不够深刻。
对于「朝圣之旅」如同白描一般纯记录的手法,试图将风景与解读一股脑儿丢给观众,是一种看似客观实则肤浅的态度,最终只是一个看客的「旅游路人」视角。
对信仰者来说,信仰确实不必高于生活,它本身就是生活。
纪录片还是电影界界线模糊了。所以转山中的生死就刻意了。
民俗风光片。
生活多简单,也不用想太多问题,但是要消耗体力的磕很多长头。最打动我的,大概还是这么简单这么理所当然,这么笃定。走吧,好的,你也去啊,那真是太好啦,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是一群人的朝圣路。也是一个人的朝圣路。PS:婴孩出生那场戏,有戳到我泪目。
别把真诚等同于信仰,别把他人的纯朴和善良视为你的价值观输出工具。顺便说一句,修了这条磕长头的路可不是仁波切而是解放军。
且不谈个人对朝圣的看法,就这样一部纪录片风格的民俗片(非贬义),张扬还是有些想法的(情节设置如生与死、影像与对白中的不同文化对比),结尾戛然而止初觉突兀思索后反觉得精妙(重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
影片有三个地方特别打动我,一是孕妇路上生子,二是老人在冈仁波齐峰下去世,三是少年与洗头妹的对话。这三个故事其实简略地叙述了人一生最重要的三个关键词:生、死、爱!
人物都是平面化的,风景都是明信片化的,信仰都他人化的。作为电影,剪辑也好,镜头感也好,毫无节奏感,也能及格?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