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的电影一向有些拖拉。
这部片子前半小时也是,后半部分还是继续拖拉。
但是,千万要坚持看完,这是一部极其难得的好作品。
犹如北国静谧风光,千里冰封,但冰雪之下是汹涌地热和岩浆。
又如肃立沉雄,但炽热无畏。
影片中随便一个镜头都是绝美的画面,金色的阳光移过每一片雪坡,风雪过后每一滴水珠从银装素裹灌木上滴落,但绝非刻意摆拍,而是风光如此。
只有看完,才会领略到北欧人自古勇敢、自尊的传承。
没有火爆的战争,没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但让你难以忘怀,这里的每个人,每座山峰,每条河流,每片大洋。
所以,印象深刻的片段很多。
这里就列出主人公在极其虚弱地躺在山洞里,各个本地居民冒死携食品进山的片段。
这一段一如既往地内敛克制,没有刻意营造紧张,各个人物表情也是冷静自持,但就是让人感到震撼。
有一直帮助主人公的年轻人马吕斯。
携带食物进山。
有男孩携带一罐食物穿越德军岗哨。
进山后,男孩将罐子放在指定岩石上。
一位少年接力提走。
有普通妇女
有人喂饼
有人带来热汤
讨论如何逃亡
主人公幻觉见到了以前的一位小姑娘。
她给他画过去瑞典的地图。
全片最震撼的场面则是主人公在成百上千的驯鹿群中冲向瑞典边界。
这些普普通通的挪威平民以全家性命相搏,营救的人并非重要人士,任务也非决定战争关键。
他们就是要把主人公安全送到瑞典,以表达自己对这场艰苦的战争的态度,对敌人的决心。
所以,影片最后,获救的主人公在英国负责训练新兵。
面对年轻稚嫩的新兵脸庞,饱经风霜的主人公以必胜的信念地说道:听好了,别害怕。
我们必须制止这种疯狂。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第二次大战期间,12名挪威破坏小分队潜入了德国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实施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11人被捕,第12人得以逃脱,并将秘密文件带回英国 。
所以这是一部有关逃亡与抓捕的影片。
逃亡的过程非常曲折,惊险,但是逃亡的沿途的风光真是很美, 冰雪世界很美,北极光很美、驯鹿很美 ,故事结局也不错, 主人公巴斯路德在纳粹地重重包围下,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瑞典。
三个月后,巴斯路德回到了芬兰,继续训练挪威新兵,直到挪威解放。
正义战胜了邪恶。
听说是真实事件改变,这本来就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影片背景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向纳粹占领的挪威北部派出12名破坏小分队,潜入了德国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实施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并将秘密文件带回英国,当他们的船被德国人击沉后,11人被捕,唯一幸存的第12名小队成员为了对的起那些牺牲的战友,为了完成他们的任务的故事,其实情节本身不太复杂,难的是回去路上的追逐。
片子里没什么大的战争场面,可气氛感十足,虽然一直在逃跑,但对战争的描写以小见大,男主独自向中立国瑞典前进的路途中被各种人帮助或保护过,他之所以能最后活着回去除了自己的坚强意志还有就是一路上大家对他的照顾一起共同的努力的结果,最后的成功不仅仅是他的,更是大家的,因为大家在战争的漩涡中也都需要这样一份奇迹,当然他也是运气真的好,男主最后对新兵说的话我听到好感动,挺不错。
主旋律电影我们有,好莱坞必须有,丹麦也有,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制作过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因为,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
英雄、传奇乃至神迹往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立足之本。
这是一个大多数人“躲避崇高”的时代,但主流社会在价值输出时却必须“坚守崇高”,这样国家或民族才不至于“崩溃”。
因此,几乎每个国家都会用电影讲述自己的英雄故事。
不同的是,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过于直白,成了假大空的说教;有些讲述者把故事讲得润物细无声,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如何宣传自己国家的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是有技巧的,也是有高下之分的。
《第十二个人》是挪威的主旋律电影,是挪威的英雄故事,是挪威的历史传奇,甚至是挪威的“神迹”。
扬·巴斯路德的故事之于挪威,犹如岳飞、文天祥等的故事之于中华民族。
《第十二个人》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影片中的核心事件和主要人物,都是真实存在过的。
影片中,事件本身大体还原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比较精准,而帮助过扬·巴斯路德的马吕斯·戈冯、古娟、艾嘉尼特等人,都是真实存在的,其中,古娟可能爱上了扬·巴斯路德,苦等他二十年无果后才结婚的。
和一般的二战片不同,该片的核心叙事不是战斗,而是逃亡。
而且,不是敦刻尔克那样的战略性“大逃亡”,而是一个人的逃亡。
在冰天雪地中逃亡,在疯狂搜捕中逃亡,前半段是个人生命力与意志力的体现,后半段则上升到一个民族凝聚力和不屈精神的体现。
逃亡成功,是扬·巴斯路德的个人的胜利,是所有帮助过他的挪威人的胜利,从而激励了整个挪威民族的斗争精神——扬·巴斯路德实际成了挪威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
扬·巴斯路德在挪威家喻户晓,但他并未因此自我膨胀,他至死都是一个谦逊的英雄。
他一直强调,那些帮助他逃亡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988年,扬·巴斯路德去世,遵照他的遗愿,他被葬于曼德伦——他的逃亡之地——他希望和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永远在一起。
扬·巴斯路德的故事在挪威传颂极广,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在童年时代便知道这个故事。
哈罗德·兹瓦特回忆,他小时候在雪地里玩耍时,也会想,扬·巴斯路德当年在冰天雪地中经历了怎样的险境?
可见,这个故事在挪威是深入人心的。
十二人的小分队潜入德军在挪威境内的驻扎港,执行代号为“红色马丁”的破坏计划。
因为叛徒的告密,小分队对德军设施的破坏并没有成功,并遭受了德军火力全开的攻击。
最终,小分队中的十一人牺牲。
第十二个人,也就是扬·巴斯路德,他的终极任务也变更为逃亡并带回秘密文件。
扬·巴斯路德不过是一个人,他的逃亡,象征意义是远大于现实意义的——他是突破德军追捕与封锁的英雄,他极大打击了德军的气焰,所谓“灭敌人之志气”是也。
北欧是极寒之地,扬·巴斯路德逃亡的时候(四、五月份),虽然不是最冷的时候,但他在负伤的情况下,不要说逃亡,正常穿过雪山,都极有可能丧命。
他最终能够活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
他的逃亡,绝对称得上是极限逃亡。
其实,他不是一个人在逃亡,没有渔夫、农民、店主等挪威老百姓的帮助,他是不可能逃亡成功的,早就命丧雪山了。
这也是这个故事的伟大之处,它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群众英雄主义”,更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主义”。
难能可贵的是,扬·巴斯路德一直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努力让“传奇”归于人民,而不是他个人。
所有的传奇故事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渲染,《第十二个人》当然也不例外。
毋庸置疑,扬·巴斯路德的成功逃亡是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本身并没有那么强的戏剧性,是编剧和导演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戏剧化了。
影片中出现的几次“最后一分钟营救”,都有着明显的好莱坞“套路”,真实性是要大打折扣的。
为了凸显故事的戏剧性,导演哈罗德·兹瓦特“引入”了盖世太保军官库尔特·斯特奇这个大反派。
作为纳粹的嗅觉特别灵敏的“鹰犬”,库尔特·斯特奇的各种“助攻”,大大加强了扬·巴斯路德逃亡途中的惊险色彩。
现实中,库尔特·斯特奇也是存在的(他因战争罪在1947年被执行死刑),但他只是德国在当地驻军头目,并没有在追捕扬·巴斯路德的过程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其实,导演哈罗德·兹瓦特的好莱坞式的渲染有点过头了,在带给观众惊险、刺激的感受的同时,也削弱了故事的可信度。
我认为,扬·巴斯路德是如此谦逊的英雄,赋以他身上过多的戏剧色彩,可能是违背他本人的意愿的。
每个国家都需要英雄、传奇乃至神迹,扬·巴斯路德当然是值得称颂的英雄,他的故事也是值得讲述的传奇,但发生在他身上的“神迹”,其实不必那么多。
2018年10月13日,电影《第十二个人》获得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金丝路传媒荣誉最佳故事片。
很明显,这是一部与当下我国主流价值观高度吻合的一部影片。
它有一些缺点,但值得我们的主旋律电影学习的地方仍然很多。
根据二战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德国占领挪威后,十二个挪威士兵开船满载炸药,潜入挪威海域执行爆破任务。
由于计划暴露,任务失败,十一个士兵被捕,遭到杀害。
仅剩一人的扬·巴斯路德要逃跑到中立国瑞典,严酷的自然环境比盖世太保更加考验扬的求生意志。
脚趾被冻得长了坏疽,自己拿刀子割掉。
更重要的是挪威民众对扬的无偿救治和帮助,使扬最终成功逃到瑞典。
扬在当时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成了一个斗争的符号,能够逃出升天对德国人就是一种挫败。
扬后来跑到英国,在英国训练新兵,并把任务经历和逃生经历写成报告。
我感触比较大的是,最后在挪威和瑞典边境,驯鹿拉着载着扬的木板狂奔,由于绳子脱落,扬被德国边防兵发现。
德国兵逐渐逼近,千钧一发的时刻,那只驯鹿又来了,扬再次固定绳子,借助驯鹿的力量成功越过边境。
哈哈,驯鹿从未如此可爱。
影片两次提到德国人占领不了北极光,挪威地形狭长,北部领土在北极圈之内,能够看到北极光。
德国纬度相比较低,看不到北极光。
挪威人坚信德国人占领不了北极光,是在表达一种必胜的信心。
高纬度的挪威,风光不错,喜欢冰天雪地里的小屋,喜欢北极光,喜欢驯鹿。
谢谢鹿鹿回来救我,哈哈
私信+++qun:
《第十二个人》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1940年前夕,作为中立国家的挪威,抵不过德国人的炮火,就要缴械投降。
在这时候,挪威政府还想尝试一次最后的绝地反击。
他们派出12个士兵执行秘密任务。
却不料消息泄露,11人被抓,只有第十二个士兵“扬”活了下来,这也就是片名《第十二个人》的含义。
整部电影看下来,给第一层感受就是:彻骨的寒冷与痛苦。
这种突出的感受,来自于北欧冬季大片的冰天雪地。
来自于德军残忍的暴行。
更来自主角扬所受的苦难。
这样的情况下,扬想活着简直难上加难。
上一秒,扬才逃脱德军扫荡,下一秒就被意外发现。
德军一枪打中了他的脚趾,鲜血染红了原本积雪的山坡。
彻骨的冰水中,他要凭借毅力游到对岸。
拖着一瘸一拐的腿在雪地里奔走,要向居民打探消息,也要防范德军的扫荡。
被枪指着,只能高举双手投降;被子弹打穿的脚趾头逐渐恶化,为了不让伤处扩散,他徒手刮掉了身上的腐肉,痛得晕厥。
飞机扫射,被大雪活埋。
被困四天,没有粮食只能吃雪。
最后一刻,护送自己的驯鹿竟然脱离了缰绳...扬身上的苦难,堪比《荒野猎人》中的小李子。
好在有好心民众的帮助,让他明白这不是他一人的战役。
有人为他指路,有人为他提供消息,有人为他处理伤口,有人为他提供住所,有人千里相送,有人背他上岸。
也就是凭着这份惊人的意志以及同伴的帮助,63天之后,扬成功护送了机密文件,挪威也终于等到了解放的这天。
自由是人类灵魂最本能的渴望,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有梦想!
活着才有自由,活着才有可能!
希望世界和平,世间再无战争,战争的残酷,泯灭不了人性,电影传达了坚持可贵的信念人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只要不是致命性的打击),假以时日都能恢复如初,甚至会变得更加优秀,因为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加强大。
1940年4月9日,纳粹德国占领了挪威,希特勒在挪威建立了堡垒,并将飞机、军舰、潜艇驻扎在北部地区。
1943年3月24日,“红色马丁行动”启动,英国训练了12名挪威士兵,并把他们送到挪威执行一项破坏德国的机场和设施的任务,只有1个人活着回来了。
这个故事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第十二个人》就是根据此事改编。
电影开门见山,一开头就是12人的破坏小分队被德军袭击的片段,其中11人被捕,只有扬·巴斯路德侥幸逃脱。
整部电影都是讲述德军追杀扬、扬奋力逃跑的故事,他先后游过一个水温低于零度的海峡,坐船穿越峡湾,滑雪遭遇雪崩,乘雪橇翻过一座山,来到挪威和瑞典的交界处,最终被一只驯鹿送到瑞典。
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再加上挪威人民的帮助,成功从德军的追击下逃脱,并将秘密文件带回了英国。
片尾字幕显示:扬·巴斯路德继续训练新兵,直到挪威被解放。
扬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他说:那些让他活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1988年,扬去世,人们按照他的遗愿将他埋葬在曼德伦,和帮助过他的人在一起。
《第十二个人》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这并非是扬一个人的故事。
如果没有挪威人民的帮助,他是无法成功逃到瑞典的。
而长达135分钟的片长也给了其它角色更多的戏份、更大的发挥空间。
比如地图只有一部分,一个非常精通地理的小女孩为扬指出了前往瑞典的道路。
再比如扬被子弹打断了脚趾,不能涉水,皮尔德斯就背着他到岸边。
还有马吕斯冒着判死刑的危险窝藏扬,并且和同伴用雪橇拉着扬帮助他翻过雪山。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马吕斯收留扬之后,马吕斯的妹妹古娟就对他产生了好感,后面还提出要去雪山上找他。
而我们也能从片尾字幕得知古娟直到20年后才结婚。
这种处理手段非常高级。
诺兰曾经说过:“如果在战争片中加入爱情戏,会让人觉得很假。
”而《第十二个人》仅仅是暗示观众古娟对扬有好感,最后又说古娟20年后才结婚,其它的就交给观众自己去想象。
这是一个开放式桥段,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
毕竟电影中古娟从没有亲口说她喜欢扬,也就不存在杜撰的嫌疑了。
电影没有明确交代古娟和扬之间发生了什么,但我们可以猜测这20年来,古娟一直在等待扬,也许他们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以上细节使得从扬到古娟、马吕斯等挪威人民的形象也变得清晰起来,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立体。
所以这绝对不是一部个人主义电影,电影里的大量角色都有着鲜明的形象,而他们正是扬成功逃脱的重要因素,是他们为扬提供了帮助。
这不是主角拯救世界、拯救人民的故事,而是人民拯救主角的故事,和那些刀枪不入、神功护体、救人民于水火的个人主义电影的确不太一样。
这也是为什么扬说: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那些让我活着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正如《七武士》的台词:打了胜仗的不是我们,而是那些农民。
《第十二个人》值得争议的地方在于扬的逃离经历,比如游过海峡、遭遇雪崩、被驯鹿送出国境等桥段显得不够真实。
由于扬的经历过于离奇和夸张,因此有网友称这部电影为“抗德神剧”。
事实上,《第十二个人》和《敦刻尔克》类似,并非是讲述盟军和德军正面作战,而是关于“逃跑”。
《敦刻尔克》是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而《第十二个人》是扬从德军的驻扎港逃跑到瑞典。
扬要做的不是攻打德军,他只需要成功逃跑。
因此,“抗德神剧”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
更为重要的是,电影并非凭空臆想,而是根据历史真实事件改编。
近几年来,根据真事改编的电影越来越多,比如《萨利机长》中,萨利机长在哈德逊河迫降客机,155人全数生还;《敦刻尔克》中,英国的计划是力争撤离3万人,结果成功撤离了33.5万人。
《血战钢锯岭》中,戴斯蒙德在战场上拯救了75名战友而安全生还。
倘若没有这样的历史背景,观众就会觉得太假,觉得萨利机长、英军、戴斯蒙德、扬是不是开了挂?
正因为这些电影都是根据真事改编,有历史事件做支撑,也就提高了可信度。
除此之外,根据真事改编不仅能让观众更加相信这部电影,同时还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普通电影尽管励志、充满正能量,但你知道这都是编的,而根据真事改编的电影会让观众觉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毕竟历史上真的有人这么勇敢、坚强,那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
就以《第十二个人》而言,电影传达了信念和坚持的可贵。
尽管这部电影是经过了艺术的加工,扬真正的经历或许不像电影中那么充满传奇色彩,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他的确在德军的追击下存活了几十天,并且安全逃到瑞典。
死亡来临之前,他的求生欲促使他的潜力得到了全面的发挥,从而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壮举。
人真的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无论遭受怎样的挫折和磨难(只要不是致命性的打击),假以时日都能恢复如初,甚至会变得更加优秀,因为那些杀不死你的只会让你更加强大。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相信:你远远比你想象中更加强大,世界上最大的谎言就是“你不行”。
水准中上的历史传记电影,有些地方稍微的过于形式化。
电影《第十二人》讲述了十二个挪威间谍中仅剩的一个,活着通过纳粹占领的挪威为盟军传递情报。
改编自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立意非常好,挪威人为拯救挪威的正义战争贡献力量。
然而,过于类型化的处理,让这部电影成为不了经典。
整部电影的推动力都是外在冲突,纳粹军官咬着不放,让主人公和帮助他的人们不断的陷入陷阱。
这样的故事的确有很强的戏路张力,代价是折损了电影的宽度、深度。
宽度是指在挪威人和战争的关系上没有能更多的体现出来,使得挪威人拯救挪威只成为故事的一个背景。
深度是指对人物的塑造不够,电影塑造了一位勇于牺牲的战争英雄,但没有塑造一个为了国家勇于牺牲的普通人。
导演过于追求形式这点在片中的梦境戏份可以明显感受到。
反复的梦境加上摇晃的曝光过度的镜头,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恐怖片。
在电影中寻找曾经迷失的自我、忘却的美好和更广阔的世界.....欢迎关注!
R君说的确这部电影像极了莱昂纳多的《荒野猎人》。
如果说莱昂纳多在那部奥斯卡最佳导演的获奖影片中主要的对手是大自然的话,那么这一次,这部电影的主角杨.巴斯路德要面对的,可是整个挪威的盖世太保组织,一个相当强大的德国纳粹精英领袖,和同样冰天雪地严酷的生存环境......整整63天,生死存亡,最后能在重重封锁围剿下,从挪威逃到了瑞典,最后回到了英国.....
重点是,这整个奇迹般的事情的确是件真事,而电影中涉及的情节、桥段和人物也都是真实的........这更让人惊异于,人的潜能、意志及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实际上总能完成很多不可能的事情.......其实这也算一部主旋律电影,但是拍摄的风格的确写实,带有北欧电影明显的慢节奏,不过由于过程跌宕起伏,面对的对手又实在非常强大,所以还是能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豆瓣的7.8分也说明,大多数中国影迷还是认可了本片的质量。
2战中挪威、瑞典和德国的恩怨情仇
挪威,在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东面大部分国境和瑞典接壤(所以也是主人公首选的逃跑路线),东北面则是芬兰和俄国。
整个挪威的海岸线长达2.1万公里,因为正处北大西洋暖流的路线上,所以大多数挪威海港都是天然的优良的不冻港,非常适合作为潜艇和战略轰炸机的基地(用来对付英国),也是俄罗斯军舰出摩尔曼斯克的必经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欧洲战略地位。
德国在2战中每年需要消耗大约1500万顿铁矿砂,其中1100万吨都来自瑞典,而这1100万吨铁矿砂,又都是在挪威的纳尔维克的港口装船,再送往德国,而这一路都在挪威的水域中发生.......此外,在那个时代,挪威的诺尔斯克电气化工厂,是全世界唯一可以提供重水提炼的工厂,而重水则是研究原子弹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1940年德国进行了核分裂的实验之后,每年向这家挪威工厂订购的重水从300磅增加到1万磅。
(后来英国为了阻止纳粹拥有核武器,还组织了一只突击队特别去破坏重水工厂。
这一段历史1965年被拍成了电影《特拉马九壮士》(The Heroes of Telemark),由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 主演(中国曾经引进,并且改名叫《雪地英雄》,其中柯克在船头用杆子拨开水雷的一段情节也算是电影史上的经典桥段之一。
)
因为挪威的地位如此重要,起初希特勒希望让挪威保持中立,这样可以不影响大量的原料供应。
(事实上,2战中2个欧洲中立国,瑞典和瑞士,多多少少都偏向了德国,各自都能满足德国迫切的需求。
比如瑞典供给德国铁矿砂,瑞士则帮纳粹德国洗了不少钱。
如果占领这些国家,先不谈这2个国家军事也不弱,而且山地国家对装甲部队来说本来就不好打,即使打下来也要花很多军队占领; 此外,即使占领了,他们就也无法用中立地位帮德国做一些只有中立身份才可以做的事情。
所以,占领不比占领更有意义,当然希特勒不是傻瓜,不会非要去占领他们。
)但是挪威却不太一样,因为挪威的战略位置,所以英法也不断对挪威的中立施加压力。
1939年9月19日,英国内阁就通过了时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的提案,在挪威领海中布雷,以切断纳粹德国从瑞典进口的铁矿砂运输线。
1940年2月5日,英法在巴黎的最高军事会议就拟定准备派遣一只远征军,在挪威登陆后,再占领瑞典的耶利瓦勒铁矿......一系列情报都让希特勒觉得,挪威成为他必须要拿下的一个战略要地,否则枕边埋伏着刺客一般让他寝食难安.......1940年2月16日发生的阿尔特马克号事件,改变了纳粹德国的立场。
英国的驱逐舰“哥萨克”号上的军队,在海军上校菲利普.维安的带领下,强行登上了在挪威水域的德国战舰“阿尔特马克”号,解救了被关押在船上的290名英国战俘,并打死了4名德国水兵。
而在整个突击过程中,旁边的2艘挪威战舰则完全只做壁上观。
事后,挪威政府也仅仅对英国做了抗议。
这一事件,让希特勒觉得挪威对英国的行为不仅是纵容,甚至带有鼓励的性质,有偏向英国的嫌疑,因此下了决心要解决挪威。
在准备了一个多月后,纳粹德国于1940年的4月9日,发起了“威瑟堡演习”行动,同时对丹麦和挪威发起了攻击。
而这期间,英国舰队因为被德国迷惑而觉得德国要入侵英国,徒劳无功的在北大西洋扑了个空......不同于丹麦几乎没有抵抗,4个小时就俯首称臣,挪威却表示要抗争到底,而且抵抗的相当顽强。
一度德军还不得不退出占领的纳尔维克港。
但是挪威自己的纳粹党吉斯林自己的“第5纵队”还是起到了作用,1940年5月,德军再次展开大规模攻势,而到了6月因为法国自己已经危在旦夕,英国也应接不暇,因此英法联军于6月7日把自己的军队全都撤出了挪威。
孤军奋战的挪威一共在开战前只有6个缺编的步兵师,当然挡不住德国21集团军(下辖7个整师)和大量海空军支持的德国军队。
终于于6月10日,德军成功占领挪威全境。
挪威政府和国王流亡到英国。
挪威纳粹党吉斯林成立了傀儡政府,挪威正式陷落。
挪威战役大概是军事历史上第一次海、陆、空3栖作战的战争。
德国在这场战争中一共伤亡了5700人,英法和挪威一共伤亡了5000人(可见抵抗相当的猛烈)。
但是德国海军付出了10艘驱逐舰,1艘重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4艘潜艇的巨大代价。
对应则是英国沉没了1艘航空母舰(“光荣”号),1艘巡洋舰和7艘驱逐舰,法国损失了1艘驱逐舰。
但是,挪威战役彻底改变了北欧的格局,瑞典彻底倒向纳粹德国,德国保障了自己的铁矿砂供应和重水供应,控制了波罗的海进入北大西洋的入海口,同时拥有了诸多对英国的海军战略据点。
勇敢的挪威人却从来没有真正投降过。
他们在英国组成了自己的抵抗组织和军队,积极参加了大西洋海战和不列颠空战,牵制了相当多的德国军队。
1945年5月德国正式投降时,不到400万人口的挪威,有40万德国军队在这里最终投降,可想如果这40万德军如果投入苏德战场和西部战线,又会对盟军造成多大的影响......因此,本片所叙述的挪威军队和人民对德国的抵抗,正是反映了当时挪威的情况。
希望,才是真正普世价值观
很多人都觉得,胜利才是英雄的前提。
但是,这完全不是普世价值观。
就像诺兰在《敦克尔克》中表现的那样,在绝境中,“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 因为,这些看似失败的生存,带来的是希望。
而希望才是真正最珍贵的东西。
杨.巴斯路德的整个挪威突击队所执行的“红色马丁”计划,从一开始就失败了。
他们本来需要对挪威的战略目标做破坏,但是因为原定在挪威的联系人已经失踪,他们的船只还没有来得及真正靠岸部署,就被告发并被德国人发现。
一场海上激战后,11个人都被活捉,只有杨勉强逃脱.......有人说,杨是为了把机密文件带回英国。
其实哪有什么机密文件,从一开始,这就是一场逃亡行动。
脚趾被打掉的杨,一心只想逃到中立国瑞典,然后再回英国。
而当地的纳粹盖世太保头目,武装党卫军少校库尔特(Kurt),是个相当厉害也尽责的角色,一心要把这漏网的第12位挪威反抗军抓住。
而所有碰上杨的挪威人,都努力在帮助他逃避盖世太保的追杀,保护他的生命,并且想尽了办法要把他送到瑞典。
这就是一场冰天雪地之下的猎杀游戏。
杨自己强烈的使命感和生存意愿,给了他无穷的勇气,完成了很多几乎不可能的历程。
他一个人在冰冻的海洋中游过了海峡,几乎在雪崩中死掉,自己亲手切掉了自己的坏疽脚趾(这还真有“关羽刮骨疗伤”的风格),在雪山中不能动弹的饿了10天,最后还依靠驯鹿奇迹般的回头在枪林弹雨中冲过了边界......真的让人感叹,人的潜能实在是无穷的。
电影中特别描绘了库尔特少校亲自在冰海中尝试一个人可以在这么冰冷的海水中坚持多久的实验。
不仅说明这个对手可怕的认真,更说明了杨经历了怎样的痛苦历程。
而所有冒死帮助杨的那些挪威人,甚至包括杨那些被最终酷刑折磨致死的战友,坚持不说杨的可能去处,他们拼命都要把杨救出去,因为他们觉得,如果这样成功的从盖世太保手上救出这样一位挪威军人,这就是一场奇迹。
而挪威人民,需要这样的奇迹,来鼓舞所有人的勇气和抗争的精神。
电影中最精彩的一段是最后杨混在一群驯鹿中冲过挪威瑞典边境。
意外的雪橇失去控制,驯鹿在关键时刻又回到身边,杨自己依靠自己突出重围,一波三折的过程绝对让人过目难忘。
最后,杨对训练的新兵说的一句话也相当令人感慨:“听好了,不要害怕,我们必须阻止这种疯狂。
”
让R君也想到了《星战外传:侠盗一号》中,当莱娅公主收到了侠盗一号最后拼死找到的死星设计图时,军士们问到:“公主,这是什么?” 莱娅说:“ 希望!
”信念和希望,才是一切未来的根本。
多大的艰难和委屈都认了,为什么要放弃希望,放弃自己过去那么多年最好的岁月和一切的付出?
否定希望和信念,也就是否定了自己。
这也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精神,也许这才是真正值得看这部电影的核心原因。
R君,2018年6月10日,于上海·END·
每个帮助他的人都是英雄
带着真实事件先入为主的观点去看的,挺有代入感,剧情紧凑,演员表现不俗。
一米。千里冰封的北欧,感觉连节奏都是沉甸甸的。比较另类的二战电影,一个人的逃亡和一群人的图腾。
消极的逃亡谈不上胜利,过程也无惊无险(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当然,挪威人在二战没啥参与感。
勉强两分。12个挪威人从英国回国,要炸纳粹设施,结果落地成盒,唯一逃脱的一个游冰河、割断趾,在爱国老乡们的帮助下四处躲藏(全程几乎躺着),最后逃到了瑞典。剧情不新鲜,跟01年的《极地重生》、79年的《魔鬼关卡》等等都是同一个故事,连人物配置都基本一样,它甚至跟非战争背景的《127小时》之类也一个套路。本片拖戏非常明显,人物的行动都偏慢,而且被很有耐性的展现出来,一些桥段也是反复搬演,比如两位纳粹军官反复反复的争论男主死没死,男主的梦呓、幻想也被重复的演示,其实这种把节奏故意无意义放缓的做法,是依样画葫芦同年的《敦刻尔克》——用让观众失去耐心的方式,逼迫观众感受角色在战争中所受的煎熬,这不失为一种低成本战争片的叙事策略,但是毕竟是种比较下贱的做法,就如同在银幕上放坨屎来实现让观众恶心的效果一样
7.5/10 分。初看,蓝光。张弛有度。主角好像汤姆·希德勒斯顿。。。特别是他刮了胡子后。。。
瑟瑟发抖.
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那些让他活着的人才是英雄
这样还能活……
我们
挪威版的抗日神剧,雪崩后的那双血红眼睛和越过边境线的那双凹陷却依然清澈凝望天空与自由的蓝眼睛,太震撼了!唯一不能理解的是,古娟一家在纳粹的疯狂枪口下如何能存活下来?纳粹毕竟不是日寇吗?
男主常常像阿部宽
这伙人为什么要带着机密文件去执行敌后破坏任务?为了再带回来。
红色马丁行动在战术上有多大意义已经不重要了,扬活了下来,就给了挪威以希望
同样是主角光环的抗战神剧,北欧人民拍得清爽不油腻,当然白茫茫的冷峻逼格和胡子拉碴的维京血性加分不少,更主要的是它没有刻意输出政治正确的价值观,也不指望你看完就油然而生出爱国自豪,只是用同理心拍出了在极端环境下的信念勇气,以及对生存的渴望,远比家国情怀和豪言壮语更动人。
德国电影
极度寒冷造成的身体与精神意志的双重麻木有时候可能比直接的物理伤害更为痛苦,这是比《坚不可摧》还要坚不可摧的故事,只不过美国人的表演方式比较外化,各种龇牙咧嘴,北欧人无论怎么疼也不会扭曲面容。比各种绝境下生存更为突出的是挪威人民对他的帮助。但仍旧只是一部如实展现历史的故事,历史意义最大。
浓浓的北欧风,男主逃生的交通工具竟然是——驯鹿拉雪橇!
前半段是《荒野猎人》,小李子是怎么熬极寒的,影片主角变本加厉更加抗燥,后半段是挪威版《敦刻尔克》,虽然故事的核心是将一个人送回,而并不是一群人。相比诺兰对时空关系与剪辑技巧的精巧构思,这部影片就差的太多了。不少情节更是如同“神迹”,巧合的不自然,甚至有些做作。但不得不说,北欧电影的那种极致的美,能在这部战争题材中展现,也是令人震撼。
如何把主旋律拍的好看?挪威人都整明白两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