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是一部短短四集的治愈系日剧。
女主角小林聪美,在许多日剧迷眼中,大概早已成了一张名片。
她主演的日剧日影:《眼镜》《西瓜》《海鸥食堂》《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就像梭罗《瓦尔登湖》的当代影视版。
剧中人不被消费主义的洪流裹挟,独立于功利纠缠的人际关系之外,探索内心,尝试更加自由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小林聪美《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的女主角——亚纪,原本是一家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人到中年,忽然面临两个重大人生变化:相依为命的母亲忽然去世,被迫放弃热爱且投入多年的编辑工作。
然而她并未自此败下阵来,陷在挫败中郁郁寡欢,而是获得了一个契机,去探索新的可能性。
新的工作、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人际关系,一切都焕然一新,危机,成了转机。
她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尊重自己的感受 尊重自己的感受,大概是亚纪最令人佩服的地方。
做编辑时,她就十分忠于自己。
有一次,后辈向她请教书籍封面的事,她说:“与人合作的时候,就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对方。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或许会多少吃点苦,但是比起什么都不做、随波逐流要有趣得多。
”
公司要换她的岗位,而她决定不能做书就辞职,哪怕是要升职也不行。
不能做书的话,继续留在这个公司也没有意义。
开午餐店后,她也只卖固定的几样三明治和例汤。
不做早餐、晚餐,不卖酒、咖啡。
招不到合适的员工,就打算自己一个人干,绝不将就。
哪怕隔壁的咖啡馆老板娘一次次语重心长地教育她,必须要努力上进,否则就没有将来了,她也依旧我行我素。
有趣的是,她做编辑时,深受合作作家的器重,赢得了晚辈的信任。
开店后,也不久就有了忠实稳定的客人,还和员工以及商店街的各家店主建立了舒服清淡的友谊。
不迎合、不讨好,只是真诚坚定地做自己,却也不激烈地抗议不同的意见。
“了解自己喜好的人,能享受各种各样的力量。
”剧中一位作家老师如此评价亚纪。
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是获得自由的第一步。
真正尊重自己的人,也会尊重他人。
清爽干脆、自我负责 花店老板多次评价亚纪:“好清爽干脆啊。
”
的确,无论是面对母亲的突然辞世,还是不得不放弃喜爱的编辑工作时,她都没有一丝拖泥带水。
不倾诉,不抱怨,只是接受现实,处理情绪,迎接挑战。
她不仅懂得为自己的事情和情绪负责,也懂得体会他人的善意和难处。
店里来了一个挑剔的母亲,说是不让女儿吃奇怪的食物,要求把食材的产地和是否含农药详细写给她,店员抱怨为何不干脆不要外食,她却体谅母亲因担心女儿而过分紧张的心情。
心理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把人的心理体验分成“抑郁位”和“偏执分裂位”。
当人处于偏执分裂位时,对人和事物的看法是分裂的,非黑即白。
当处于抑郁位时,则可以相对整合地看待世界,知道爱与恨、好与坏常常彼此相伴,人是复杂的,真实世界是具体的。
偏执分裂位可以将一切情绪发泄出来,归因给外部。
但人总得回到抑郁位,明白每个人都是有局限的个体,分清楚哪部分责任属于自己,哪部分属于别人。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总结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时说:“谎言是一切人类疾病的根源。
”人不愿意面对真相,在逃避的过程中,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变得疯狂和邪恶。
只有勇敢地面对真相,不逃避自己的问题,承担该承担的责任,我们的心灵才会成长,心智才能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8.4[美] M·斯科特·派克 / 2007 / 吉林文史出版社 亚纪的这种“清爽干脆”,正是因为她坦然接受现实,不对自己撒谎,不扭曲真相,不恶意揣测他人。
如此,便可不内耗,也减少人际纠缠。
内在和外在都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呼吸的自由。
顺其自然、享受过程 咖啡馆老板娘出于好心,跟亚纪提了许多建议,都得到了尊重,却也未被采纳。
“要时刻警觉,懒惰就完了。
” 只卖午餐,不卖酒和咖啡,还总是休息。
在咖啡馆老板娘看来,简直是神经大条得不可思议。
只是人人都有做事情的方式,又何必将自己那套强加于人呢?
反观安安心心按自己的节奏和喜好去做事的亚纪,既不勉强,也不松懈,反倒收获了更多忠实的客人。
亚里士多德曾定义运动和活动:运动,如跑步,重要的是到达终点;而活动,如舞蹈,关键是享受过程。
那么:“人生是活动,还是运动?
” 日本心理学家岸见一郎在《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一书中说:人生自然应该是一场活动。
就像一趟旅程,终点早已知晓,但不该以到达终点为目标。
否则人一生下来,就死去,难道不是最高效的吗?
像阿德勒一样思考和生活8.3岸见一郎 / 2018 / 上海文化出版社 那么工作呢?
不也是如此吗?
不急切寻求某个结果,才能不被外界声音绑架,找到自己的节奏,像一棵树一样自由地生长,尽情投入地体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就像剧中的作家老师说的:“人不管活多少年,重要的是此时此刻正在做什么。
” 自己自由了,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剧中有个场景,亚纪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坐在寺庙的缘侧(日式庭院与房间相接的走廊),喝着茶,听着鸟鸣,观赏着日式庭院,随意地闲聊着。
弟弟说,是一位认识许久的园艺师帮忙打理庭院:“比起让人一见倾心的庭院,还是建一个让人放松的庭院吧。
如果太完美的话,植物也好,泥土也好,那些原本让人很轻松的东西,反而会让在这里居住进出的人,感到疲倦。
” 我们总以为爱能带给被爱的人益处,却忽略了一个前提,给出爱的人本身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一个内心扭曲的人,只会让被爱的人痛苦煎熬。
日本人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有“气场”的。
日语中把合得来叫作“気が合う”。
气场合了,人自然合得来。
气场不合,再如何勉强都无济于事。
相同气场的人,会吸引来相似的人。
所谓“物以类聚”,就是这个意思。
亚纪的食堂,吸引来的人,似乎也都有着相似的气场。
起初的客人们就像初开店的她:安静缄默中带些拘谨和紧张。
比如面临生产而不安的年轻妈妈,担心孩子吃到不健康食物的妈妈,等等。
而当她真正自由了,客人似乎也有了微妙的变化。
在剧的末尾,她给作家老师写信说: “我觉察到,是我一直将自己束缚住了。
老师,我之前太过较真了。
我今后要做一名不良学生。
我发现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妈妈肯定了解这点。
今后我会按照自己所想所爱的方式继续这家店。
老师,请一定要再次光临迟来的不良学生开的小店。
您一定会发现它有所改变。
” 享受孤独 人们常常惧怕孤独。
究其本质大约是对无人应答的恐惧。
无人应答之地,就是死亡。
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一切人类活动的本质,就是对死亡焦虑的逃避。
”孤独、挫败、不被认可……背后通通是死亡焦虑。
人们为了逃避它,制造了更多别样的痛苦:纠缠不休的人际关系、消费主义的陷阱……
思想录8.7(法)帕斯卡尔 / 2007.4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我们用太多东西逃避面对自己,与自己独处片刻竟是如此之难。
但孤独有时是必要的,也是高贵的,治愈的。
就像剧中亚纪所说:“人悲伤的时候哭泣,开心的时候喜悦,脆弱的时候想与人相互依靠,有时候也会突然想要一个人。
在日落,四周都静下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就这么昏昏沉沉地睡去。
” 再亲密的人,都有分离的一天。
就像亚纪与母亲。
她曾无比渴望逃离母亲,最终却像被母亲推开般突然变成了一个人。
再喜欢的工作,也有不能做的一天。
就像亚纪必须面临要么接受公司的安排转岗,要么辞职的抉择。
编辑这个工作,她是如此热爱,投入了许多,也终究要迎来告别。
日本茶道常说的“一期一会”正是这个道理。
没有任何一段关系,一种寄托会真正长久。
临到生命结束的时候,这世上的一切都带不走。
孤独,伴随着人出生,陪同人经历生命,直到死亡,它都是最忠诚的朋友。
对这份必然的孤独的接纳,何尝不是终极的自由呢?
就像亚纪,面对时就好好面对,离开时也可以坦然接受。
不纠缠,不沉湎,但可以怀念,可以带着记忆继续向前。
疫情当前,不知有多少人正在面临亚纪的困扰,也许这部剧,能给我们一些重新启程,化危机为转机的启发。
正如剧中亚纪敬重的作家老师所说:“人遇到某些人,经历某些事之后,会发现自己正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前进,所以活着真是有趣的事情。
”作者简介清泉浅井日文译者,日语私塾先生,阅读喝茶写作爱好者,重度猫奴。
译有《深夜食堂》系列等。
看剧纯属写完作业对自己的奖励,看日剧则是实现了人生中难得的突破,看《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那就是缘分了。
很难想象一家只做三明治和汤的店能长长久久额营业下去,更不用说红红火火了。
可是,亚纪子做到了。
母亲去世,工作调动,店铺闲置,全都成为亚纪子停下来的理由。
当她停下来, 不再忙碌, 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开始被注意到。
一只走失的肉团花色猫咪,一幢花团锦簇的房子,一个真诚肯干的雇员,默默关心着她和妈妈的咖啡馆老板娘。
这部剧画面清澈,观感舒适,不论是食物,水,植物,碗,筷还是酒杯,都有一种温情的柔和的魅力。
通过物品,人与人的联系被很好的呈现出来,母女关系,同行关系,邻居关系,主雇关系等等,一目了然。
所有人都恰到好处的交往,偶尔透露出彼此珍惜欣赏的亲昵。
感谢的话语及时讲,歉意略显矫情,却又为这种敏感和较真而感动。
尊重对方,便也是尊重自己。
亚纪子在母亲去世后才发觉自己根本不了解她,因此要从别人的眼里还原一个母亲的形象。
好几次,她问到“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不由觉得替她心疼,因为每问一次能体会的出来她对母亲的思念就更加深一层。
编剧一定是个很用心生活的人,不少对白都不经意的撩动内心,尤其是结尾处,亚纪子在写给老师的信里讲:“今后我要做一名不良学生,我发觉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开始。
”说实话,这是第一次看日剧,自从多年前在朋友家看了日版《流行花园》的十分钟大结局,对日剧就有了莫名其妙的抵制。
短短4个50分钟,最佩服的是日本人的礼貌,那是谦逊、自矜、含蓄、有节制的,不同于韩国人的礼貌,让人有种吵吵闹闹的不快感,中国人的礼貌则只存在在古书里。
这种礼貌啊,刚看到会觉得过度,慢慢自己也会被感染,开始在意这种可爱的小心翼翼。
如此清新的剧,炎炎夏日必备!
期初只是觉得这部连续剧的名字奇怪,无聊的时候就想拿来看看。
这部剧不长,只有四集,讲述的是一位叫亚纪子的女性,在母亲突然去世后,把母亲的店铺加以改造,经营自己小店的故事。
在经营店铺的过程中,亚纪子与周围的人、事、物进行着沟通。
在与咖啡店老板、杂货店老板、花店老板、母亲以前的同事、自己的店员、作家老师、自己的弟弟、随意跑来的猫咪、自己的客人之间看似随意(个人觉得实际上是富有深意)的对话和互动中,渐渐了解了自己的母亲(我想:也许她之前对母亲有些不解和不满吧),也渐渐了解了自己的内心。
印象最深的是,在第四集将近结尾的时候,亚纪子在给自己之前担任出版社编辑时认识的作家老师写信,她说,自己曾经很想离开这座城市,也因为自己从出生开始就在这座城市工作生活,而觉得自己很没出息。
但是后来觉得是自己将自己束缚住了,今后将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经营这家小店。
她觉得,自己变自由之后,与人的沟通才真正开始。
而自己,也曾很多次的问过类似的问题,生活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该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度过每一天,度过自己的一生。
在已经度过的人生岁月中,回想起来,大多数的时间都用来拼命向前、获得周遭的肯定,但却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忽略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于是在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时候,心情低落,患得患失。
于是,在看到亚纪子的经历后,开始明白,无论我们身处何处,做着怎样的工作,经历着什么,都需要关照自己的内心。
这并不是一句阳春白雪的口号,却是实实在在的需要。
也许多数时候,我们需要妥协、退让,但是在必要的、合适的时候,还是要关照自己的内心,这样才是又真正生活了一天,而不是碌碌度过一天,只是日历又往后撕了一页而已。
而且就像亚纪子说的“自己变自由之后,与人的沟通才真正开始”,变自由之后,会用一种新的眼光和态度,去观察周围,以新的方式与周围的人、物、事相处,那样会让自己更舒服,而更加明白生活。
P.S整部剧风格沉静,光线明亮、布置清新自然,每个人的脸部线条都是放松的(咖啡店老板娘除外,不过她也是个有自己坚持的人,很佩服),感觉每个人在每天的日子中,都在深深体会生活。
感觉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和自我的剧呢。
一直在反复提到,你的母亲是什么样的人,母亲的店是什么样的,自己的爱好,是否要重复母亲的路,即使是同样的路,是否能按自己的方式去走。
原生家庭的影响和自我的探索,刻意的回避或无思索的接受,都较真或随波逐流。
面对、接受和改变才是主题吧。
至于有人提到的“刻意的小资”,的确有理想化的慢节奏,给了主角很多的思考时间,而隐去现实经营困难。
小林的片大多轻巧地抹掉这一层,集中去表达更多形而上的东西。
并不会有太大的反感。
时间流淌着,把你都带走了。
剩下的日子,就我一个人了。
竟然也喜欢起这样的日子来,在一箪食,一瓢饮中加点变化,去盐,去糖,去冰,色寡淡却好入口,味单薄也无负担。
把沙发床单换成淡色软绒的,没有了你的拥抱,我依然可以梦的很美,很暖。
因为你的离去,所有无谓的添加都在减除,原来人生打底的味道可以那么淡却那么足,足够支撑我品味很多年。
你看,我很好,我有猫,面包和汤。
01 《面包和汤和猫咪好天气》,奇怪的名字,只有短短四集的剧情。
但是呢,无论一开始是抱着何种心情开始观看的,看完后心情都会变得平静又安宁。
这是一部缓慢又平淡,却又极其治愈的短剧。
没有什么剧烈的起伏和冲突,有的只有温吞吞的剧情,平常的事物,和普普通通的人。
一如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或是我们正在进行着的,平淡又日常的生活。
只不过,我们大多数人普通人,还是过不好这样平淡又日常的生活,而亚纪子的日常生活是更理想化的模板。
开一家带有自己风格的小店,做喜欢的食物,不会太清闲,也不会忙碌到占据自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间,偶尔选择休息,安排一些自己喜欢的行程。
哪怕只是漫无目的的闲逛,或只是出门晒晒太阳,或是去寺庙喝杯清茶,闲谈一番。
虽然没有爱情,但有附近热心的邻居,相处得来的伙伴,还有每天来来往往,行色各异的客人们。
亚纪子的日常生活,虽然平淡如水,却过得清洌又甘甜,她找到了让自己更自由和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然后发现当自己变得自由了以后,与他人的相处也会变得更自由和融洽。
02原来的亚纪子从事的是自己很喜欢的编辑工作,在一家出版社工作多年,生活稳定又规律。
母亲经营着一家小酒馆,小时候的亚纪子,吃腻了店里的食物。
尝试着自己做饭,惭惭地将之发展成了自己的爱好。
只不过在此之前,亚纪子从未想过,要把做饭这个爱好发展成自己的工作。
直到母亲意外去世,小店开始歇业。
热心的邻居们询问亚纪子,今后有何打算。
他们一致建议小店不要空着,可以选择租出去。
只是,亚纪子一直犹豫。
再后来,亚纪子的工作出现了莫名的变动,公司要将她调至会计部。
对她来说,从事的工作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么就失去了意义。
亚纪子选择了辞职,并开始思考今后的打算。
最终在尊敬的作者老师的鼓励下,亚纪子决定自己开店,开一家只提供面包和汤的午间食堂。
当然开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店铺需要重新装修,供应的菜品需要反复尝试才能最终定下,还有一系列的琐碎事宜,最后还需要招一个能干的且合得来的搭档。
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以后,亚纪子的午间食堂才终于开始营业了。
03不同的人开的店,有不同的风格,亚纪子的午间食堂和母亲的小酒馆,亦是如此。
亚纪子的午间食堂,简洁明亮,让人一眼看上去就很舒适。
菜品虽然简单,却不失美味。
对面咖啡馆的老太太,看似傲娇实则热心。
总是建议亚纪子要延长营业时间,以及不要总是休息。
但亚纪子一直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从不让自己过分忙碌。
有固定的休息日,从不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营业。
午间食堂的经营步入正轨以后,亚纪子发现现在的生活,是她以前没有想过,却是她想要的。
当自己变得自由了,整个人也更舒展了。
亚纪子惭惭地理解了自己的母亲和她的小店,与邻居们的相处也更自在舒适了。
这些变化是缓慢又顺其自然的,影响也是相互的。
亚纪子虽然一直没有采纳老太太的建议,但老太太在亚纪子的影响下,终于选择偶尔休息,与自己独处了。
想要把平淡如水的生活,过得清洌而又甘甜,首先得先与自己达成和解,只有自己自由了,与他人的时间才能真正的开始。
一口气看完了,对这种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小细节又处处洋溢小确幸的流水账生活日剧,真心没有抵抗力。
一边看一边想,如果我是其中女主角,30多40岁了,父母去世,自己一个人经营一家小食堂,虽然自己做的努力得到顾客的认可也能找到一定人生价值,但是每天轨迹就只是从楼下到楼上,晚上回家一个人独守空房,除了店员和邻居没什么朋友,连好歹能做个伴的猫咪最后也走了,这样生活是不是会抓狂崩溃啊 是不是会觉得人生了无生趣,想来趟远行去个环球旅行之类的啊 为什么女主角可以这么淡定闲散滴过着每一天呢?
即便是她逃离原来的工作轨道想开始当个不良学生,继续母亲留下的小食堂并开创出自己的特色,在我看来也过得非常平淡安静,却又能让人觉得即便这么普通无趣的生活,原来仔细看看,也有很多小小的闪光点呢剧中女主角对店员说,象你这样普普通通过日子的人很难得了,可能真是这样吧,就算是没有固定工作只是打一份散工,店员也能静下心做好每一件事,不焦不燥,随和淡定 等到年龄大到如女主角般需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存压力家庭压力,还能这样淡然应对,真的会让人心生佩服。
相比起来,我真的过得好累啊哈哈哈哈哈哈哈。
亚纪子(小林聪美 饰)和女店员(伽奈 饰)开始了新的旅程。
而这段旅程有面包、汤、猫咪、商店街的好邻居、各色顾客,还有暖洋洋的好天气。
2023年9月17日,在我去外地考试的往返火车上,看完了。
心情平静,大脑搜索生活里有没有像这样的地方 这样的人。
或者其实都一样,只是自己浮躁无法感受呢?
最近我经常失眠。
睡在自己的房子里,却总是在半夜的时候醒来,望着窗户外面渐渐亮起来的天光,想着几个小时后就要起床上班,最好趁剩下的几个小时补眠,却变得怎么也睡不着。
白天我正常上班,但在夜晚,在那些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我却变得异常焦虑。
这样的时候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
当我还是一名新东方老师的时候,如果第二天是开班课,哪怕已经上过许多次,我还是会在课程前一天望着教材发呆,哪怕并没有看进去一个字。
更可怕的是,我总会梦见自己在课堂上上课,却忘了要讲课的内容,拿着话筒面对着整整一教室的学生,却说不出一个字。
这也许是每一个现代人都有的焦虑。
我们失眠,我们辗转反侧,我们担忧明天的生活,但你要问我担忧什么,好像又说不出来。
明天所会有的不过是日复一日的生活。
我几乎想不起上一次的一夜安眠是什么时候。
其实还是有印象的。
大概是三四年前吧,那时候我还是一名学生,每天当寝室的同学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背着书包出门,去食堂买一杯豆浆,去校园里的小树林早读,如果天气冷或者下雨,干脆就会在食堂捧着热豆浆早读。
然后去图书馆,看书。
一个人进进出出的日子里,我几乎可以一整天不与人说一句话。
但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
每晚躺在床上,听着耳机里传来的音乐声,很快就能睡着,有时候早上醒来,耳机里的音乐声还没有停,前一晚什么时候睡着的都不知道。
真是难得的生活。
已经很久都没有出现过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和我一样,在步入职场之后,有了金钱,有了忙碌的生活,却好像丢失了以往平静的心情,丢失了以往轻而易举的安宁与快乐。
于是看这部短电视剧,看到小林聪美说“在快乐的时候快乐,在悲伤的时候感到悲伤”,看到她开一家自己的小店,养一只猫,一个人静静地吃饭,那种平静的感觉好像又回来了。
禁不住对这部电视心生感激。
也许每个人都曾经这样想过吧,有自己的一间房子,摆着自己爱看的书,有一张大大的床,周末的清晨醒来,被子上洒满了阳光。
在闲暇的时候可以和好友一起出去走走,或者去一直期待的地方旅游。
就如海子在诗歌里写的:“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后来我们长大了,有了工作,有了金钱,买了房子,房间里摆着自己爱看的书,有一张大大的床。
只是书架上的书不再有时间去阅读,大大的床装不下我们的疲惫。
至于周末清晨的阳光?
不好意思,我没有周末,我已经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息过一天了。
于是在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有一种特别不希望它结束的感觉,感谢小林聪美,带我回到曾经有的平静心情。
我多么喜爱电视中那样狭窄却又干净的街道,喜爱那个小小的却又十分温馨的店面,喜爱电视中那一群互相关心的人们。
嗯,如果可以,我想做电视中的那只猫咪。
每天可以慵懒的趴在窗台上晒着太阳看外面的风景。
它应该没有什么要焦虑的吧,难怪那么肥。
人啊,遇到某个人、经历某些事之后,会发现自己正朝着意想不到的方向前进。
所以,活着真是有趣的事情。
生活中产生的一次次变化,打搅了你的日常生活,也许让你的生活停滞下来吗。
不过没有关系,这也是一次次全新改变的契机。
哪怕是停下来,思考、享受生活,那也是很不错的。
贯彻自己的喜恶。
感受到身边的一切,一切人,一切事。
人生和生活,总有出路,总有解决办法。
一切全在心,只要心境变化了,一切事情都会变好的。
简单、平静、幸福、美好—小确幸,小幸福,平常的、温暖的日子。
无论客人多还是少,每天食材都只买那么多,下午定时关门。
而且每一周都有一天的休息日,雷打不动。
而且也不加其他的东西,只卖面包(三明治)和汤,没有咖啡也没有酒。
这是一种小满足—知足。
预期闷闷不乐地过一天,不如积极乐观地活一天。
人的一生,要是没有帮助到其他人,那么便没有了活着的意义。
这里的人,这里的事,母亲在的地方,母亲的朋友们,母亲过去的故事—用有趣和温暖包围了的地方。
变聪明、变温柔、变果断寻找自己的方向,去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
—寻找真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过去,在这里相聚,就会有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包括女主,包括和尚,包括打工的女孩们,包括开商店的男人等,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刚开始的时候会有很多小烦恼,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慢慢的就会好起来。
普普通通、踏踏实实地生活,边探索边活下去。
每个人都在旅途中。
是不是把自己束缚住了—总觉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觉得没有走去家乡去大城市工作是一种失败。
这都是自己和自己较真。
大胆去尝试吧。
去感受生活—包括相遇和分别。
从自己的心结中解脱,把自己解放出来。
这样才会获得自由。
这样以来,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按照自己所想所爱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
虽然是节奏很缓慢的戏却认真耐心地全部看完甚至把结尾的舞蹈看了好几遍...
为什么打分那么高,我怎么觉得那么无聊
节奏很慢,对三明治无感,猫居然不在小店里,哎。女主角有些角度看起来像鞠萍姐姐。片中的人都好爱穿针织开衫呐。
非常温情的电视剧
"自己变自由后,与他人的时间才真正开始。"
内容其实很日常,就是为了看猫的,猫的镜头还不多。算是个告诉别人突然迷茫了也没关系,先做你能做到的事情吧~
说实话看不下去,节奏拍摄方法太矫情了。
真好,一直在会心的笑~就像是本该如此一般。看似简单平静无波无澜,却是厚实坚定的处世哲学。我也想养一只猫开一个小店一直这样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摸索着生活着~ ost真好
为那些“普普通通的边探索边生活下去的人”写一首诗。
我没get到这片拍了什么。小森林我非常喜欢。但这部片没有喜欢上,感觉非常空洞无物。
阳光一分 家具一分
在下雨的周末,一个人裹着小毯子盘腿坐在凳子上,手捧一杯热茶看这部片,好想时间就此停留
好治愈!!!好喜欢这样的店!!!
没有多大的感觉。
什么玩意 无聊至极
结尾的舞蹈莫名其妙。
这是多nt才能给8.6的。剧情生硬表演尴尬……每次抱猫都像拐卖……第二集女主的厨艺折服了我,真的在搞笑……下班的镜头要把我晃吐了……第四集结尾那舞蹈什么鬼
又淡得有点不知所云了。
加濑亮跳舞要蠢死了555
亮哥演完spec直接冲到这片子里了~小林聪美演技自然的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