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上一次看电视剧,每集都戳中笑点和泪点的,还是《请回答1988》。
和学生交流,她不明白《1988》好哭在哪里。
在哪里,我想想,是宝拉在冬雨中被特工带走时母亲低声下气的求人,是奶奶葬礼上假装坚强的父辈叔姑在看到自家大哥的瞬间崩溃,是宝拉因贫困放弃首尔大学法律系而调剂到师范生的决定,是德善看到姐姐在考试院拮据生活却坚定政法梦想时的哭泣,是沉默寡言的父亲穿着女儿买的不合脚的皮鞋出席宝拉婚礼时的样子……你看,我总是容易被微小的细节打动。
无数微小的细节构成一天的生活,无数微小的生活构成完整的人生。
而人生呐,从来都在细枝末节中经历,如同天地苍茫雪地行走,如同万里汤汤江河行舟,行则水尽处、待到雪霁时,回头方觉那岸风景如画,彼时红梅正艳,如今只剩来时的水波涟涟和足迹空空。
《三悦有了新工作》,也很好哭,大抵因为故事背景贴合,情节真实,人物就像生活在你我身旁。
三悦,毕业后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在家里浑浑噩噩过日子,父母离异,和母亲关系不好,想自杀,被做寿衣的大姨拦下来,介绍她去殡仪馆先工作着试试。
于是,三悦做了殡仪馆的遗体美容师。
在殡仪馆,三悦认识了大姨的初恋高主任,认识了美容科的师傅、师姐,认识了告别仪式主持人格格,认识了搬运工“小四川”。
人生百态,在殡仪馆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悦有许多客户,一个往生者就是一个故事。
“秦伟”,是关于家庭重男轻女的故事,“宋雅迪”的故事是去世后,丈夫患有严重抑郁症,大人尚在应对自身伤害,而被遗留下来的孩子孤独地自残;“魏宁凯”,刚进入社会工作,承载父母高期望值,是村里唯一一个大学生,大学年年拿奖学金,工作后月月给父母零用钱,其实啊,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他是对身份转变的不适应,对高压工作的不喜欢,对社会规训的不配合,就像被不停施压的气球,终于有一天爆掉了。
这个孩子,六岁生日时,就能从父母的眼神中读懂希望,把游戏机换成了《唐诗三百首》,多么懂事乖巧。
可懂事,是养育最大的骗局,父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孩子知道父母想要什么。
想要的,不重要;重要的,要听话,于是父母方选择视而不见,孩子这边装模做样,面具戴久了,每个人都在假装友好和粉饰太平,等到演不下去了,黄粱一梦终成空。
我认为好的亲子关系,如同剧中罗医生所描述的:“其实呢,我爸妈告诉我,他们生下我是因为想要丰富生命的不同体验,而不是对我的恩情,所以他们也不需要我回报他们什么,只需要,我过好自己的生活,用我自己喜欢的方式,他们很爱我,但是我不是他们的全部,反过来,我对他们也一样。
”为人父母,要做引导者,启明孩童从自然人到健康完整社会人的过度;为人父母,要做保护者,建造“理想国”的空间来延迟或尽可能消解社会规训;为人父母,要做同行者,生而为人,谁都是第一次,第一次做子女后辈,第一次做爸爸妈妈,好多东西都要学,相互陪伴,做个同学同行人。
一个往生者就是一个家庭的故事。
有人用老父亲的遗体来状告医疗事故,企图榨取医院巨额赔偿。
这涉及到濒危患者临床使用吗啡进行呼吸治疗的伦理问题,医学的,生命的。
如果你是医生,你会选择让重症病人没有知觉地死去还是会尊重病人生命让它在痛苦中自然消亡?
如果你是家属,你会选择让病人在呼吸机和插管中保持生命体态还是会选择临终关怀科室或在安乐中离去?
不论对错,只谈价值,只做选择,难啊。
拉撒路综合征,一个有趣的医学名词,指在心肺复苏失败停止所有抢救措施后,包括停止胸外按压、停止呼吸机辅助通气、停止输液及抢救药物应用等,无原因自主循环恢复,所以又被称为迟发的自主循环恢复。
小光,就是这样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呼吸和心跳停止后被拉到殡仪馆门口,突然又动了起来,在全部人吓到远离裹尸袋时,只有姑妈敢上前去打开袋子拥抱他。
你看,能战胜对死亡、对未知、对非常态事物恐惧的,只有亲情。
你害怕的,或许是别人朝思暮想、日夜渴望而无法再见之人。
冬季对老年人和病人很不友好。
第六集里的年关,搬运工小四川,饺子没吃上几口,一趟接一趟地出车接运。
一家六十岁的老头,死了四天才被发现,小四川拿着袋子上门时,老人被扔在椅子上,子女不管不顾忙着翻箱倒柜找东西,不给逝者换衣服,也不帮忙搬运遗体。
任是在殡仪馆见惯生死别离,小四川和美容师傅也不忍心,老师傅决定自己出钱给往生者买一身寿衣,当二人帮忙清洗、换寿衣时,发现了老人藏在腹部的房产证。
夜风凛冽,小四川追出去将房产证还给了老人儿子,他愤怒地质问老人儿子,但凡子女帮忙照料后事,就能发现这本不动产的。
谁料男人更生气,回答小四川道:“你看过那老头年轻时的样子吗?
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对我们兄妹俩的?
造成的这一切,都是该的。
”该,这个字,多强调因果和宿命,所以啊,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世界上哪有那么多的非黑即白,我们在敌人心里是丑陋的,在爱人眼中却是可爱的,他人在我们心中亦如此,世上一切事,尽可被原谅。
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三悦的同事也都在经历着成长、死亡和爱。
师姐给自己父亲遗体做的修容,因着这份工作,母亲将父亲的死亡迁怒到师姐身上,母女关系淡漠,感情也不顺利——喜欢了一个不是特别喜欢自己的法医;格格,拥有和谐完美的家庭,小时候跟着父亲的好友学习钢琴却被这个叔叔性骚扰;师傅,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记忆力消退,等治好了记忆的问题,想起来的却是儿子、儿媳、孙儿、孙女一家四口在那架马航上的现实;高主任,胰腺癌,就是夺走苹果CEO乔布斯生命的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从被确诊到死亡时间短、发病快。
故事的最后,师姐有了好多的爱,来自妈妈,来自法医,来自未出世的孩子;格格,告诉了父母童年被隐藏的秘密,父亲动手打了那位知名钢琴家,母亲告诉格格“你不需要做一个完美的女儿,妈妈希望你任性点、自私点,活出自己”;师傅,选择了退休,他要去远方寻找那架消失的飞机;高主任成了B站的Up主,每天更新自己的死亡倒计时感想,后来,成了永久性的纪念账号留给了爱的人。
还有三悦,最开始她没有生的欲望,没有生活的快乐,分享秘密时她说:“我妈妈不爱我,这算秘密吗?
”电视结束时,她已经有“今天面包的馅儿比平时多了一些”的幸福,有了从死亡中学到的生的秘密,有了同年幼时抛家弃子的父亲道别的勇气,有了同母亲和解的能力,终于勇敢地告诉妈妈希望她以前不要将父亲离去带来的羞愤和不满转移到自己身上,直白地和妈妈探讨自己想做的工作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平和地看待母亲的一切选择和行为。
世间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世间事,包括生死,都是小事。
开心点,朋友们。
哈喽,这里是西瓜老板的书评店,欢迎光临,内有更多内容哦
可以看出演员和团队,是想做出好东西的,很多台词是很好,但是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口味太刁了,还是怎么了。
感觉情感的递进太突然,太说教了,剧情的推进和冲突也很刻意。
像最近我上部看的就是《机智的监狱生活》,感觉相比而言整体水平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我再小个几岁看起来感觉还行吧,大了看这种说教性的电视剧还是不太好接受。
第一集啊,为了生男孩,遗弃女儿,剧中还遮了一下,养不活所以弃养,现实中呢?
看到第五集的时候下调到三星了,编剧是短视频刷多了吗,认为00后开始整顿职场了?
工作是这样干的吗,对年轻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是不是有什么误解啊,这我年龄不大也无法认同这5集里面出现的严重的工作失误啊,而且居然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就这居然还转正了?
看到第7集觉得只有5分了,偷看其他人手机?
这个剧情理解不了。
看到第8集就觉得做了腊了,性骚扰,自杀,给广告泼油漆,为什么就一定要往里面填各种东西啊,这强行每一集靠一个话题,和本职有关的东西越来越被稀释,好好的东西,有必要吗?
到9彻底弃了,给四分吧,个人没法给再多了,后面就不看了,整体看来好像是日剧韩剧美剧国产剧的大杂烩,就差科幻元素和灵异元素了,强行给观众喂shit。
驾驭不了宁愿不要往里面添加,少添点本来是一锅好菜,越往后还越往里疯狂丢调料,最后做出来的东西无色无香无味了,难受,被开头吸进来结果吃了一嘴不可描述,难受难受难受。
主要讲述了主人公三悦在殡葬行业的工作经历和个人转变。
这部剧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特殊行业中的现实问题,结合了人情冷暖和对生命的思考。
以下是对该剧集的一些总结:1.对死亡的理解与接纳剧中的殡葬行业让观众反思生死问题。
三悦的工作环境让她直面死亡,但同时也让她逐渐学会接受和理解它。
这一过程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工作中的责任与价值剧集展示了殡葬工作者不仅是处理后事的服务人员,更是为逝者和生者之间搭建情感桥梁的角色。
通过三悦的工作经历,观众可以看到即使在社会相对边缘的行业中,工作依然充满了责任感和价值感。
三悦从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坚定,体现了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可以找到自我认同与职业成就感。
3.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剧中的三悦在新工作中经历了挑战与成长。
她逐渐从迷茫走向成熟,理解了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自我实现的途径。
她在面对工作中的艰难时刻时,逐渐学会了调整心态、寻找平衡,这也是现代职场人常常面临的问题。
4.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剧集还探讨了三悦在工作和生活中与他人的关系。
从她与同事、朋友、家人等的互动中,可以看到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剧中展示了沟通、理解与包容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也提醒观众在职场和生活中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
5.社会边缘行业的温情《三悦有了新工作》通过殡葬行业,表现出在社会“冷门”行业中依然存在着深厚的温情。
无论是帮助家属渡过痛苦,还是为逝者尊重生命的最后时刻,殡葬从业者的工作充满了人性关怀。
通过三悦的眼睛,观众能够看到这个行业的温暖和专业。
总结《三悦有了新工作》不仅仅是一部职场剧,它更深刻地探讨了生命、责任、成长和人际关系等主题。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观众被引导思考自我认知与工作价值,学会接受人生的无常与挑战,并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像这部剧这种类型起码也得到九分以上吧,不明白为啥还是八点几,国外有的剧分分钟九分,哎!
作为一个95后希望以后剧的标准都按这个卷起来!!!
好喜欢女主这种打直球的性格啊,看女主有时候的拧巴劲仿佛看到了我自己,还有些与父母相处的矛盾等等,不过女主还是很幸运能遇到罗大淼这么一个男生的,起码他是现实意义上的正常男生。
最后表白下这个女主周依然吧,可塑性很强啊,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她演的电视剧电影!
1.有些人啊,就喜欢用眼泪和大嗓门,来证明自己没错。
2.你不是不喜欢工作,你就是害怕被拒绝。
3.有件事我一直挺想不明白的,为什么所有关心你的人,都希望你能找到一份好工作?
为什么不能让喜欢工作的人工作,让喜欢躺平的人躺平,想卷的努力卷,想佛的尽情佛呀?
4.我们虽然没给社会带来所谓的价值,但我们也没给其他人造成过伤害呀。
做自己不好吗,不行吗?
5.中国人的葬礼,活人总是比死人更重要,没办法。
6.对于活着这件事,如果没有很多很多的爱支撑着,那么能有很多很多的恨,或者,一点点的牵绊也就够了。
7.我开这个面馆啊,百无禁忌。
我这名字虽然叫伤心,但我可不是让客人都来这儿流着眼泪吃我煮的面的。
我是让他们把伤心都留在这,清清爽爽地走出去。
8.这不是骗人,对心存忌讳的人来说,瞒着点,那是体贴他们。
9.风筝是往生者的灵魂,你们的思念都随它而去了。
10.我发现我平常对活着的人说不出来的话,对死去的人说出来,毫无障碍,好像只有在他们的沉默里头,我才觉得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的。
11.在一个不能直面死亡的国度里,这就不是撒谎,这是自我保护。
12.不管多么孤僻怪异的个体,都会在生命的某一刻,找到属于他们的同类。
13.原来人死了也会被嫌占地方啊。
14.好奇怪呀,为什么开心的时候也会哭呢?
15.无论多高超的防腐手段,遗体也总会腐烂,但爱不会呀。
16.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愿最后,能笑着离开。
17.医生是众人的抱薪者,只要医生遵守职业道德,以患者利益为先,社会就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不应该让他们冻毙于风雪之中,以致人人自危。
18.其实,比什么都不做多做一点点,一点点,这个世界也会不同吧。
19.我是生的守门员,你是死的摆渡人,这么算起来,咱们还算半个同行。
20.人只有在立遗嘱的时候,才能明白,哪些事更重要,哪些人要珍惜。
21.能好好说话是因为爱。
不能好好说话,是因为太熟悉了就忘了边界了。
22.一家四口,四季不休的努力与艰辛,只为了能托起容纳妹妹的那间教室。
那是对抗贫穷的基石,也是他们明天的希望。
但偏偏老天决定夺走这四分之一的希望。
而他们除了接受,似乎别无选择。
23.直到某一天,你去买面包,发现你今天那面包馅里的奶酪比平时多了点儿。
又或者二三月份你走在路上,发现路边的枯枝里钻出一个新的绿芽芽,你都觉得特别幸福,到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这个工作的意义了。
24.熟能生巧的技艺可以培养,但对死亡的共情和理解不能。
25.纵然遗体没有知觉,但遗体背后所凝聚的却是一个家庭的泪与痛。
26.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就是童话,在对的时间遇到不对的人,就是青春。
27.为什么做错事情的是男人,到最后却是两个女人在互相伤害呢?
28.我想殡葬行业之所以存在,不仅仅是为了处理逝者的遗体,更是为了告慰生者的心灵,去抚平伤痛,让他们看到亲人在死亡中所获得的尊严和平静。
萎靡不振的秋季档里,b站自制剧《三悦有了新工作》以13集的体量、豆瓣8.4的高分、殡葬业的新奇题材,成了国剧小黑马。
但13集看完,我的感受却是——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它当然不是东八区那种典型烂剧,全员演技基本到位,制作也精良,甚至称得上叙事效率高超,也有一些触动到我的桥段。
可它真的太!
满!
了!
群像叙事之外,在13集里狂暴塞入了致死量的网络热门话题:年轻人的丧和躺平、重男轻女、慰安妇、熟人长辈性侵、网络杀猪盘、外卖小哥困在系统里、原生家庭创伤、阿尔滋海默症……当一开始的“殡葬业”给观众的新鲜感过后,编剧必须不断抛出新的兴奋点。
于是在三悦的新人成长线之外,每个主角的恋爱线家庭背景线和来来往往的逝者个人线,都挤满了这种“热搜要素过多”的感觉。
三悦与臭脾气师傅就拿第一集来说,讲述女主毕业后家里蹲躺平了一年,被妈妈扫地出门,兜兜转转来到殡仪馆。
在殡仪馆认识了一个神似甜茶的苍白男孩,说是纪录片导演,癌症晚期来记录最后的时光。
转头男孩就死了,遗愿是把自己骨灰埋在二姐墓边,因为爹妈重男轻女追男宝生三胎,小时候把二姐送出去了,二姐又在认亲时意外猝死。
他作为既得利益者,觉得对不起二姐。
一个长在两个姐姐付出、父母溺爱下的三胎男孩,是要有怎样的天赋异禀才能觉醒愧疚?
这些故事里一律不提。
但是悲痛欲绝的爸妈不同意,转头抱着男宝骨灰盒回家了。
然后被断绝关系的女强人大姐劈头盖脸骂一通,看吧追男宝吧现在三个孩子死了两个,我也不会管你们的,这就是你们的福报哟。
再转头,原来男宝死之前偷偷联系了大姐,希望爹妈在他死后还有勇气活下去。
大姐把男宝劈头盖脸训斥一通,男宝哭着认错。
并且答应好的我会让他们带着悔恨活下去吧,毕竟恨比爱长久(以上台词用午夜鸡汤风朗诵出来)
第一集就领便当的良心大发男宝重男轻女遗弃女儿、生三胎追男宝、二姐在认回亲生父母时恰好猝死、男宝死之前哭着给大姐二姐道歉、冷硬女强人大姐对父母的报复……每一个都是到生活组发帖能掀起血雨腥风的网络热梗。
不是说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社会现象,但所有的社会现象都被攒聚起来,巧合堆叠巧合,就让人感觉到鸡贼和疲惫。
看完13集的《三悦有了新工作》,累得仿佛看了60集老娘舅一样,开始怀念一些典型性日剧。
就是《重版出来!
》《非自然死亡》那种,以少见的行业切入,主线稳扎稳打,主角团个个可爱,每集一个单元剧一个主题。
泪点燃点让你下饭看的时候很投入,看完就像抹抹嘴丢弃外卖盒一样没有负担。
《三悦》开头是让我有这种感觉的,女主经典的有点小聪明的莽撞新人,主角团有嘴硬心软臭脾气师傅、人美心善能干前辈姐姐、高材生大美人葬仪主持人。
次一级的有欢喜冤家副cp感情线的法医、处事圆滑又照顾下属的馆长、倒霉喜剧担当接车组小四川,再加上一只狗,多好!
殡仪馆主角团们搭起了完美的主角团架子,编剧就对着热搜一个个给你塞话题,“嗯这个来一点 #警惕网络诈骗杀猪盘# 吧,还有 #girl helps girl#,那个可以 #禽兽教师性侵# 话题,那个加个 #阿尔滋海默症# 会很虐,还可以cue一下 #美国医疗系统弊病# 和 #马航#,啊这里的中偶cp可以搞 #意难平# 和 #白月光# ……”救命啊!
不知道你们看国产剧时会不会经常有“贴着网络热门话题写”的感觉,仿佛写剧本时每天随机摘取五个热搜塞进去,真的要!
素!
过!
多!
了!
主角团每个人都“我有故事你有酒吗”苦大仇深,还要把自己心路历程面朝阳光深情朗诵出来,最后抱着哭成一团和解。
每次抒情上价值时我脚趾就开始蜷缩,脑补如果是日剧没有母语羞耻观感会不会好一点。
人美心善又能干的前辈姐姐而热搜梗以外的人物线写的怎么样呢?
女主“门当户对”甜甜的恋爱必须有,跟演技呆滞的医生男主又臭又长的感情线看得人疲惫。
35岁前辈姐姐多经典的日剧人设,非得是恋爱脑恨嫁女,心甘情愿被杀猪盘骗,最后和二婚男喜得意外怀孕,既不写实又没有爽感。
连浓眉大眼的乔家老爸,都得参演意难平cp三角恋,绝症中年偶像剧。
死之前在b站开账号记录自己的临终时光,也要添一笔被不相信的键盘侠网暴。
太满了,真的太满了。
《乔家的儿女》里的乔老爹,转头成了悲情中偶cp男主这时就很怀念日剧美剧职场剧里那种干干净净的结构。
《重版出来!
》里荒川良良就是一个爱穿美食T恤的喜剧人,让叔就是不明觉历精英男,没有故事线但可爱的人设能让你记好几年。
所有的笔墨让道给单元剧主角,室毅演的没天赋大龄漫画家最终放弃梦想回家接受循规蹈矩的人生,没有那么多爆点话题,在一集里就能将故事讲得完满动人,又能做到“职场剧里展现形形色色的业态”大主题。
老老实实能把生活故事讲得好看是种本事。
国产剧被困在热搜里,也许编剧也是被困在平台的大数据里。
观众爱不爱看网络热梗集锦不知道,反正我是够够的了。
生死的话题应当是举重若轻的,松弛一点又何妨呢。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22年这个时间点,我并不是很喜欢这部剧。
编剧/制片人在豆瓣的剧评里写到:“在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寻到生命的微光。
在殡仪馆,我们见生死,见人性,最后要见的,是——打破偏见的决心,和向死而生的勇气。
”多美的句子。
导演则直接把剧评提名为“不再躺平的理由”多现实的话题。
相信他们都有过至亲离世和与殡葬行业打交道的经历,想透过这部剧,让更多人改变对殡葬行业的认识。
我认为从这点来看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仍然,在无数次产生强烈共鸣的时刻里,这部剧仍然让我看得有些窝火。
它太现实了。
而艺术,不应该是社会热点关键词的堆砌。
让人看得很累。
作为一名95后,我想对所有像我一样刚刚离开校园步入中国社会的人们说:“你生活的社会,是前辈们留下来的;你面对的问题,很多时候也不是你的错。
”房价、弃婴、男女平等、贫穷、文理分科、抑郁、医患关系、原生家庭…… 这都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啊,看到第5集,我一只手已经数不过来了。
而这部剧还会再cue多少这样的社会问题,我不知道。
这不是我脑海里的艺术……这部剧仿佛在说:“欢迎来到这个悲惨的现实世界,你难受吗?
想躺平吗?
不行!
你要从abcdefg这么多问题中,看到光!
因为无论如何,你还有生命啊。
”我呸!
什么时候能不再向卑微者施加压力,什么时候能抬头看看,这些问题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而我不想深思,更不想追问。
艺术就算无法避免地与现实产生联系,能不能至少联系得微妙一点?
我知道当今中国的社会中,努力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也正因为无数前辈们的努力,我们才过上了今天这样物质相对富饶的生活。
但是为什么年轻人仍然选择躺平?
稍微深思一下背后的原因,就不会着急去教育下一代人了。
“教育”我们在学校里已经受完了,但学习,才刚刚开始。
我想对所有95后00后说:当你绝望、看不到光芒的时候,原因或许不在你自己。
你只要记得,对自己好一点,多爱自己一点。
这部剧我点了5星推荐,无论是剪辑、画面调度,还是故事情节,还是演员表演,我觉得都很好,确实是综合很优秀的一部剧。
我喜欢剧情的一些安排,例如对于妈妈和女儿共同上存在的问题,既给了直接的呈现,例如说一些争吵,一些无法进行的谈话,但也给出的温柔的解决方式,两个人很缓慢地,你一下,我一下,不再冲突,而是尝试着互相理解,尝试着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沟通。
剧里探讨死亡这个议题,感觉有在传达尊重生命,感知生命里的事物的温度的想法,剧中的一些情节,真的会让人对生命,或者说死亡这种议题有一些思考,例如说大姨一开始把死亡比喻成走向无光巷子的话,例如一个个往生者和他的家人的故事,例如转正时三悦对于岗位职责的理解和展望的变化。
里边也不乏一些有争议的细节,例如说,对于抛弃姐姐的父母,孩子应该怎么去对待,对于一个抛弃自己多年的父亲,临终时见面,又应该时什么态度去面对,剧里面给了剧里的做法,而这些都让我有所思考。
此前我并不会去思考相关的问题。
剧里的爱情观感觉也挺好。
也没有很狗血的cp,特别是三悦和医生的cp,发展得特别健康,有种很安稳,很温暖的陪伴感,让人感觉很美好。
娅男的恋情会有点曲折,但是娅男从始至终都很清醒,我觉得其实也很好,很开心她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感情。
总的来说,这部剧的各种观念都很与时俱进了,故事也较轻松温暖,涉及的议题也带一点深度,但又不至于沉重,真的是很好的一部剧了。
这部剧估计从剧本第一个字开始就在想怎么说教了,剧中每一个人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每个人都要爆几句金句,主角三悦像是有什么大病,大呼小叫,错不自知。
剧本更是烂得要死,有种什么都要有,什么又都不精的感觉,剧中对殡仪馆和殡葬行业的描述,也无法让观众对殡葬业有一个真实的认知,都是一拍脑子想出来的
这种题材只要正常发挥一般不翻车,也挺适合在台词里透露些人生哲理。但问题是编剧过度显摆,很多鸡汤式的台词挺空话的。慰安妇那集完全没必要,第八集纯靠旁述来呈现死者很尴尬。为周依然多打一颗星
看了半集吧,实在看不下去了。题材不错,结合了当下的热点,只是探讨得太浅,而且剧情走向没有逻辑性。很多人“躺平”不是主动躺平,而是看到了遥不可及的房价和狗一样的工作下一种被动的选择。但如果这样拍的话应该过不了审吧?这样的电视剧也能8分以上,怪不得现实生活里很多年龄成熟,但思想停留在小学生的人那么多。这种能过审的片子看多了,人真就愚了
😭拖了两个多月终于把最后两集看完了。尽管有评价批评剧集定位有投机取巧讨好年轻人之嫌,但我确实被讨好到了(比手指)~哭得很爽,看周依然梁靖康小情侣相爱也非常开心,还图啥?
女主就是世另我,妥妥嘴替,让项工作的工作,想躺平的躺平,想卷的卷,想佛的佛!这不是我向往的人生状态嘛哈哈哈
我憎恨一切鸡汤式的抒情,实在太不真诚。
很高兴在国产剧里看到这样接地气的作品。殡葬业其实很能反映中国人很多骨子里的东西,对死亡的恐惧和避讳,家庭的组建和维系,对儿女的干涉和误会,对职业的歧视,对意外的无力。人生的一切纠缠不休执迷不悟在死亡面前全都无足轻重不堪一击。虽然还是存在用台词抒情而非故事氛围抒情的刻意,但仍然是一部值得看的作品。从天天和死亡打交道的殡葬业从业人员角度出发,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题材是不错的,可惜还是有国产剧的弊病,在“云端”制造感动,不贴实际。
题材特别好 但是台词很生硬和刻意吧,例如面馆的名字,人物的塑造等等。。。很悬浮的感觉。。。
很感动 几乎每集都有个落泪点😔女主性格里多少有点我的影子比如真的很想躺平/对很多事表示冷漠/但共情力又很强enmm... 就是这么一个矛盾Girl虽然我不是很喜欢男女主职业这种合理化的CP搭配但"生的守门员/死的摆渡人"的说话确实浪漫毕竟其他不相关的人真的很难理解在殡仪馆工作的人另外我表示我不喜欢那个男法医好希望师姐能找个更好的人
遗物整理师,入殓师,看到第七集结尾,想到房思琪。这是一部想融合世间百态的剧,总体瑕不掩瑜吧
题材不错,但是很多故事太刻意。
主题很好,就是女主和男主太减分了,尤其女主前期真仗着走后门有关系而各种踩雷,永远一副“与己无关”“游离在外”的冷漠样子,男主稍好些,但是演员实在太木了,女主演员本身还好,但在剧中其他女演员的衬托下真的太普了,整体三星半。
周依然长得太有辨识度了,演技也很好。这个剧的主题内核很日剧,比如御宅族、殡仪馆等设定,先看一集观望一下。【bilibili】
b站控分了吗?看了6集实在忍不了了。编剧是看了几遍《非自然死亡》和《Move to heaven:我是遗物整理师》。昨天熬夜看完了李导的他乡挺好,今天给我整个这,只能说,李导,你退步不少。
努力看了半集,真看不下去
年轻人真的超容易迷茫啊。甜椒CP二搭,“你是死的摆渡人,我是生的守门员。”嗑死了。看了两集,感觉真的不太优秀。第一集神似《入殓师》,第三集法医又让人想起《非自然死亡》。在殡仪馆工作被各种嫌弃又想起《小仵作》。制作也很粗糙,演技一般般,剧情也一般般。不过在国人眼中,这也算敢拍了。三悦的“躺平”理论真是太气人了,这三观不能苟同。好多台词都假大空,乍一听很有道理实际上毫无意义做剧不该这样。而且每个人,就算是普通路人快递员清洁工等等所有人说出的话都是文绉绉的,毫无生活气息“为什么要把人生浪费在总归要说再见的事情上”我还是不明白三悦的脑回路。不想说再见就不干了?不想看见花朵凋零就直接避免了花的绽放第七集好顶,把伤疤变成武器。看得我眼泪汪汪第八集巅峰,要飞的终于飞了。猥亵儿童往往是熟人作案
我只看了一半,有点看不下去····这个剧看的让我有一种读“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感觉·······
第四集看完。我把刚摘下来的棉花带来给你,凉透的身体还能不能感受到暖意?人真的创造很多有力量的字词,爱,想念,但是人们又不使用这些字,只能通过歪歪扭扭的争吵一边保护自尊一边试图爱人。中国人,请不要再别扭地爱了。
剧情不够 煽情来凑 强行冲突 各种矫情 只有题材加分
说教使人乏味,适合给小学生看,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