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架空历史题材的美剧,完全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另一种可能,但能如此大气磅礴鼓舞奋进,真是出乎意料。
在这里先说一下剧中推动阿波罗计划前进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在月球上发现了水,这一点已经在现实的观测中得到了证实,而月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地球日趋严峻的能源危机则是推动当下人类社会重启探月计划的最大动因,如果从这一角度考虑这个故事的合理性,可以看出历史在几十年的进程中虽然有相当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是如果放到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尺度上来看,则是一种必然结果。
那么我们再聚焦一下剧中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因素,就是苏联在“登月竞赛”中抢先一步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出舱,这对于正处在冷战中的美国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在这样一个意识形态竞争已经白热化且完全扭曲的社会中,美国必然需要更进一步的登月探索才能在这场竞争中扳回一局,对此苏联同样存在这样的压力——这一点对于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在现实中,美国实现首次登月之后,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就因为内部分裂、技术不稳定和投入巨大而破产。
这其中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假如N-1火箭没有失败,假如苏联探月工程分包没有内讧,假如苏联最高层没有优柔寡断等等……以上几项假设,其中只要任意一项没有发生,那苏联的登月计划最终都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同样的假设如果进一步做推理,如果当时阿波罗计划真的在第一阶段的任务中就发现了水,那苏联也肯定不会轻易放弃登月,进而里根的星球大战也绝对不会是虚晃一枪,美苏双方一旦有一方提前落败,那另一方的竞争也就到了终点,巨大的投入对应的应该是更为巨量的回报,而在当年的月球表面,美国除了收获无数的阴谋论和上百公斤的月壤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获,所以在得到这一轮的技术积累之后,阿波罗计划也寿终正寝,美国也同苏联一样转回了近地轨道的探索。
但历史就是没有如果,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即将消磨殆尽,当年从美苏探月计划中获得长足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如今也已经走入了死胡同,人类社会已经很多年没有获得过突破性的技术革命,而当下以万物互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所谓“新技术”探索已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并一步步侵蚀人类的精神世界,人类不再关注外部世界的探索,转而躲进内心世界无底线地逃避矛重重地现实世界,这绝非人类社会的未来。
所以回想当年百花齐放的太空,那真是一个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年代,而这部剧恰好满足了我们这样的美好幻想——至少人类存在过这样一种可能,让遥远的太空不再是无法企及的远方,也不是中断半个多世纪之后才能重启的星际探险,至少我们不用通过彼此内耗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真正实现为全体人类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这部剧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点就是对各种少数群体的关注(毕竟苹果出品),这似乎也是对美国上世纪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与弥补,尤其是女性的力量。
如果对比中美苏三国首位女航天员上天距离各国首次载人航天的时间,苏联用了2年,中国用了9年,而美国则用了22年!
你很难不怀疑这其中有多大的性别偏见和社会阻力在其中作祟,尤其是在当下如此强调女性权益的美国,这似乎很难和他的历史对应起来,所以剧中特意安排了美国女航天员初登场就直接执行美国的首次载人登月,多少有点欲盖弥彰了。
历史的发展从来就没有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很难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后人在总结历史的时候却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多少人的理想主义在其中默默推动。
所以即便是一部架空历史的题材,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航天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多么崇高的理想,虽然这是以NASA为背景的故事,但是其表现的人道主义和冒险精神绝对能打动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人类,因为这是印刻在人类本能中的天性和冲动,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很庆幸这部剧能够把充分的时长聚焦在这些伟大的瞬间,他们也曾在真实的航天事业发展中出现过,并将激励一代代人奔向宇宙,成就伟大的事业,于此,这部剧担得起《为全人类》这个名字。
承接当年卡拉狄加的盛名,金牌编剧的作品,水准一直在线。
这些年看到的少有精品之作。
演员发挥出色。
整体感觉渐入佳境,评分略低。
今年恰逢人类登月50周年,剧集也算是一种纪念。
开篇和结尾都引用了肯尼迪演讲的片段。
We choose to go to the moon in this decade and do the other things, not because they are easy, but because they are hard, because that goal will serve to organize and measure the best of our energies and skills, because that challenge is one that we are willing to accept, one we are unwilling to postpone, and one which we intend to win, and the others, too. J F Kennedy
我们决定在这十年间登上月球并实现更多梦想,并非它们轻而易举,而正是因为它们困难重重。
因为这个目标将促进我们实现最佳的组织并测试我们顶尖的技术和力量,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乐于接受,因为这个挑战我们不愿推迟,因为这个挑战我们志在必得,其他的挑战也是如此。
约翰. 肯尼迪最后一集美苏宇航员一起坐在登月车里营救的画面,就是对“为了全人类” 的最佳诠释。
接力棒已经传到中国了。。。
一篇没来得及展开的随笔:事先看了《阿波罗13号》,提前让我进入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太空竞赛气氛中,熟悉了一些登月常识,个人觉得对提升这部剧的观感有很大作用真的囊括了太多的深度政府有太多暗箱操作,对民众的透明度、任务执行人员的知情权和任务顺利完成的矛盾、月球的领地问题、官官相护的必然、如何在黑暗的制度中坚持自身的清白,如何利用,(像《风骚律师》里的麦克)、儿童教育问题、新闻媒体的失真、民众看到的英雄只是高层想让民众知道的,真正的英雄就算牺牲也不为人知、科学家为科学探索而对工人的死亡熟视无睹、苏联和美国两大对立集团究竟谁的制度更优越、少数族裔是否真的被平等对待,性取向自由、女权、值不值得为了科学探究而牺牲这么多……正片结尾:“确实很危险。
很多人牺牲了。
说实话,将来肯定还会有更多人牺牲。
当我们加入之前,都知道会有危险,我们知道会失去生命,会令爱人伤心,但我们依然加入了,这就是进去的代价,探索宇宙,飞向未知,必然伴随着牺牲,挑战极限,是否会有牺牲呢,肯定的,但任何旅程都将伴随牺牲,高风险,高回收,人类就是如此,记住,我们选择探索月球,不是因为此事很容易,正因为不简单,才值得做”除了深度,我在这部剧中真的体验了太多感情,战友情、爱情、亲情……真的被感动太多次。
女航天员主动骨折,gordo心领神会含泪的一声谢谢,真的太治愈暖的时候是真的暖,剧中的小笑点真的太对我胃口,亦或者任务完成或感情发展,真的能让我在屏幕前咧嘴微笑刀的时候是真的刀,这部剧自己剧透自己,好多明示的镜头,能猜到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我开始暗暗担心。
但它又没马上发生,于是乎放松了警惕,然后,就无情地发生了,比如主角儿子的死和亚裔宇航员的死演员真实饰演各种顶级颓废、绝望,顶级cast!
这里的角色都太坚强紧张高潮持续时间真的很长,也让最后一集的成功格外的兴奋…然后这激动就被老宇航员的死讯直接浇灭,导演、编剧你太会操纵感情……p.s.看这部剧才知道月球有水,虽然不是液态的p.s.时间跨度是真的大,两年、十年跳的,有点不适应 by Interstellar-Avatar
属于怀旧科幻,前一两年还挺流行。
美国大萧条前的黄金时代、罗斯福当政时期、冷战前中期,这几个时间节点的美国挺迷人的。
看第一集我以为是高堡奇人或者是升天号的路数,估计自己不会太喜欢,结果看到一半发现这个剧想表达的内核和小山宙哉的宇宙兄弟一样,都是致敬空间探索先驱无畏,和鼓励后来者勇往直前,算是一部合格的登月50周年献礼影片编剧野心不小,感觉这部片子可以拍至少三到四季。
我是上豆瓣看影评才发现片子还有太空堡垒卡拉狄加的血统。
里面政治正确元素不少,没办法,灯塔国国情如此。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务实”的太空题材,或是近未来题材的剧,这一部不要错过。
最后,有没有60-70年代中国航天的架空小说呀?
比如曙光计划没有下马,中国把国旗和毛选带上月球;或者苏联老大哥走得早,中国接手了冷战接力棒,开始和美国太空竞赛之类的,有的话给推荐下。
真实的历史走向中,苏联在载人航空上遥遥领先,但在登月时功亏一篑,最终美国人率先登上月球,太空争霸结束,完全转向毫无意义的军备竞赛,人类太空探索几乎止步半个多世纪。
而本片假设的就是苏联赢得了太空竞赛,美国人开始发起第二轮,然后是第三轮,第四轮。
这几乎是全世界所有科幻粉丝,太空迷都会幻想过的事情,假如太空竞赛没有停止,人类现在飞到了哪里?
苏联不过是作为一个背景板提供一个动机而已,全篇就是"领先“”领先“”领先“。
某些走到哪都非要大谈特谈意识形态,屁股一坐就领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反抗帝国主义的我只能说简直蛇精病。
这个剧名,真是大气,符合美国一贯给自己脸上贴金的做派,类似NBA的世界冠军。
开篇是1969年6月26日,熟悉的登月直播、总统演讲、全球轰动画面,只是,这一次变成了苏联宇航员的“个人一小步”。
由此,宣告此剧的科幻类型。
苏联的首先登月成功,逼着美国加紧部署太空竞赛,特别是大力发展载人航天技术。
不同于其它太空题材,该剧将宇航员这类精英人物,按照普通人去展示,有情有爱,有困惑有烦恼,有家庭纠纷,有如生活肥皂剧。
刚好在这个年代,平权运动、越战、同性恋争议、总统选举也是风起云涌,在剧中也是故事推进的重要社会背景。
每集都有当年的流行音乐,总统的录音回放也显得如此和谐,让人忍俊不禁。
唯一与现实不同的是,月球上发现了水,后续进程就与真实世界大相径庭了。
第一季剧终,美苏刚刚开始考虑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
从为了航天事业隐忍付出的妻子们,到怀揣梦想万里奔赴NASA的贫穷墨西哥父女,到为了不让同事职业生涯终止弄断自己手臂的女航天员,到儿子出事妻子坚强扛下隐瞒滞留月球的丈夫……太太太太太主旋律了,还有一些意识形态上的私货,看得不是很愉快。
看到女宇航员计划那一集的时候还是有惊喜的,特殊事件带来女性地位上升,看似公平到来背后的种种不公平,真实有层次。
越到后面反而越落窠臼了。
其实历史,人物乃至技术设定有都有问题。
比如N1火箭对于俄国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登月火箭方案,最好的无疑是UR700。
科罗廖夫一直以巨毒燃料不适合载人航天为由跟搞发动机的格鲁什科和另外一个火箭设计局的头切洛梅作对。
其实不过是为了资源争夺和大清洗时的个人恩怨(相互告发)而已。
另外N1的发动机NK33按技术方案来说无疑是当时技术水平最高的。
而30发并联并不是永远搞不好的死路,只是当时没有时间和经费做更多结构测试加贫弱的电子技术导致控制成为硬伤。
所以更合理的假设是科更早失宠或者挂掉,格和切上位,把UR700实现。
第10集的海龙出现是个亮点。
这里说一下,海龙一二级都是挤压循环,也就是没泵直接靠燃料箱加压供给燃料——供压等于室压。
所以虽然海龙的室压很低,但是也要很厚的壳子才能承受。
而且要做足够大才能达到足够的干质比,所以海龙是高强度钢打造,直接在船厂造,按潜艇的规格搞。
而且因为壳子坚固,耐高温且结构简单,所以,借助减速气囊一级甚至二级都能回收——掉海面上拖回去就行。
所以海龙很好的体现了“简单就是美”的哲学——最好的流程就是没流程,最好的部件就是没部件——马斯克如是说。
这片子要是谷歌或者亚马逊拍的,我就没什么好说的。
谷歌颇有几十年前的IBM的风采,应该说是致力于推动科技进步的,(可能还强于当年的IBM);而亚马逊老板本身有航天业务。
可是很遗憾,是掉进钱眼儿里的铁公鸡苹果公司拍的,这本身就是绝好的讽刺。
为什么美国的航天优势在登月之后戛然而止?
很简单,因为食利者坚持“活你们干,钱我来赚”的原则,就像苹果公司一样。
而美国的制度已经演变成了这种原则的保护者,富二代们在大学里不会选航天系,他们更喜欢作为投资者靠做航天的公司食利,用一堆金融理论去分析一家造火箭的公司的前景,并且决定它们的命运。
另外,既然不是科幻,那就麻烦客观一点。
当年登月工程已经做到了当时的技术极限,想在1970年代乘胜追近更进一步是不可能的。
无论是设计软件,控制系统还是加工工艺,都在后来若干年有了巨幅进步。
如果要批评,应该批评的是2000年之后的波音和洛马的腐朽。
麻烦别拿NASA的人开涮了,他们比波音的高管们赚的少多了。
不懂技术的老百姓看了这样的片子会有什么感想呢?
我想会支持彭大大2024年重返月球的死命令,然后继续选特大大当总统,支持给波音加大投资.......可是,时代变了(技术的基础变了),航天大时代的展开需要的是百花齐放的小公司,宽松的企业文化,高度的信息共享,各种有脾气的极客大神带来各种低成本技术,才有可能实现火星大开发,靠政府直接资助一两家大公司,结果一定是政府成了这家公司的提款机.......
看完了一整季后,以这部剧的整体质量来讲,我认为评分应该可以更高些 -- 虽然我认为它值得7.7左右的评分,但是电视剧由于观众代入感强的原因,通常有着更高的分数。
这部剧里,在节奏上,人物塑造上都还勉强算比较成功,情节上虽然还有提升空间,但是也达到了一个标准的水平。
虽然不能说是一个多么精彩的电视剧,但也算是中规中矩了。
不过,我十分理解这部剧的评分不高的原因 -- 立意不好。
作为初次涉足网络影视的苹果来说,这次是做足了功课来的,首发的这几部剧都有十分明确的受众,类型也都十分鲜明。
如果这些剧有什么共性,就是它们都无可救药的主旋律。
除了这部剧很明显以外,早间新闻,作为一部新闻剧,第一集竟全程没一个人物说出“观众(audience/viewer)”这个词,全部都用“美国(America)”来代替。
难以下咽,让我第一集就弃了。
这部剧的缺点也于此 -- 人物太酸了。
看见了苏联人先登了月就仿佛世界末日一般,NASA宇航员在酒馆里的所作所为难以让人联想到他们是美国的精英,而更像是乡村红脖。
而第九集Ed令苏联宇航员缺氧,又把他绑起来更是十分令人费解,这完全不像是宇航员所为。
美苏都知道太空探险的艰难,在太空里都是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作为为科学献身的人,都会把科学放在政治前,难以想象这是宇航员能做出的事。
这部剧另外一个大缺点就是科技不可信。
就说最后一集的太空营救,在舱外施展营救,哪怕是21世纪都十分艰难,而剧里彷佛很轻松。
还有,月球上有水是2009年才确定了的,而且只有极微量,哪怕是部架空历史的剧也不应该架空物理学。
而月球的深坑,直到现在也没有能力派机器人下去,更别提频繁的人为采集了。
此外,我虽然不是专家,但我十分怀疑它们可以频繁的在月球进行视频电话。
还有其它种种的科技型问题,我就不一一枚举了。
还有人批评这部剧的重心一大部分放到了人物背景与家庭上,我倒是很喜欢,这也是迎合了许许多多年代剧的粉丝,并且这个年代的宇航员家庭很有代表性,是一种美式精神的体现,也是那个时代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说已经预定到了第三季,如果我有期待的话, 我很好奇这部剧里一个不同于历史的政治环境。
历史上,泰德肯尼迪在芝加哥遇刺,尼克松连任,这剧里肯尼迪当选总统,不知道会开创一种什么样的历史。
若按历史来说,这样的政治环境应该更加进步开明,更有利于片中诸如黑人、女性和同性恋者等少数群体的平等。
另外,苏联在剧中很明显是比真实历史里科技更加发达,不知道编剧们会如何处理苏联的地位与形象。
同时,会不会有欧洲、中国的太空探险者的加入。
此外,我很担心这部剧的进展过快,从开始的1969年已经到1975年了,不知道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走向。
总而言之,苹果的这次尝试有些缺乏大胆的精神,虽然不是烂剧,但和一部性格鲜明的神剧,还是有点远。
历史架空题材最大的优点,就是在有真实历史支撑的情况下,只要肯砸钱,可以把细节做得很足,整个剧就显得非常精致,尤其是在美剧这种试播集定生死的制度下,首集剧情还没展开,这种历史架空剧很容易被续订。但另一方面,真实的历史限制了剧情的发挥,在条条框框下,剧情很容易无聊,有PKD原著小说支撑的《高堡奇人》尚且无法在剧情上做好,这种原创的本子就更难了
非常扎实的美国叙事,高堡奇人没看下去,这个可以
在这样荒诞的假想象中,我竟不止一次热泪盈眶。
用力过猛…
一会儿像惊悚 一会儿像历史 一会儿像女权 完全不知道到底想讲什么 三集已弃
好蠢
我就看看你就怎么为了全人类?
这部美剧并不是那种不需要背景知识就能看懂的美剧。我们这个时代距离登月那个年代已经过去50年了,现在上网的人中已经很少有人真正亲历过那个年代了。如果你感觉很无聊,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没有办法在你心中引起共鸣。但如果你看过《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3号》,了解过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计划,亲身去参观过华盛顿的美国航空航天博物馆,你会有完全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我刚听说这个架空历史题材的时候,原本是很担心它的史诗感的,毕竟真实的历史都很少有人在意了,有几个人会严肃思考可能发生的另一个世界呢。但是看完第一集,我表示很欣慰和感激。苹果这次做得非常好,他们对历史和人类的思考足够严肃严谨,对那段历史有着感同身受般的表述,从剧本到音乐到表演都非常出色。如果你不想误解这部佳作,我建议你深入了解那段历史再回来
水下火箭上来的时候好震撼。虽然看🇺🇸吃瘪很爽,但是几乎就是一个人在月球上呆那么久看着真压抑,快疯了
渐入佳境,越来越好看。就是要讲政治,要讲性别、性取向、种族和意识形态等等,并力求超越。想想人类都登月了,如果先进文明社会还只有顺直白男那点眼界,才是极大的讽刺。
片名来自1989年的同名纪录片……希望能多活几季吧,然后再多点第九集那样:苏联美国宇宙员在月面打照面,然后苏联宇航员掏出个锤子,美国宇宙员者感觉随时会将对方扑落陨石坑……就他妈的感觉像是尼安德特人和智人两种完全不同的原始人的首次会面。差点以为会发生月球上的第一场谋杀案,不过,虽然苏联人首先登上了月球,但美国人首先把自己的公民埋在了月球啊;与此同时,中国人被喷的死无全尸,太惨了。
无聊的白老登政治斗争
索尼拍的比某台拍什么宇航员的老婆们好看多了
反现实的科幻设定+美国主旋律,其实挺好看的,评分过低了,整体风格有些像《从地球到月球》
做了不同于历史的设定,但没玩出什么花样
第一位女性宇航员,第一位女性总指挥,第一位女同性恋宇航员,平权修订案的通过…女性地位的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共同进步,望周知
月球和宇宙场景美得让人窒息,围绕NASA登月计划,非常严肃地探讨了如果重来一次,苏联率先登月,越战提早结束,肯尼迪未被刺杀,猫王没有早死,家庭、男女平权、LGBT、移民、美苏关系如何重写。就像《高堡奇人》《美洲纳粹文学史》开脑洞地创建了一个“如果纳粹赢了二战”的平行宇宙,苹果TV的架空历史剧创建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格局。好几集让人看得热血又泪下,第一个女宇航员登月在月球上念出《暗淡蓝点》台词,同性恋宇航员在生死关头说出自己真正爱人的名字,美苏宇航员在月球上狭路相逢,政治和人类雄心的博弈,简直高潮迭起。
美国的政治正确和自信丧失中诞生出一幕荒诞剧。
不好看
男主老婆演员跟Meghan Markle长得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