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影片中匹诺曹可谓是单纯到蠢钝,或许是现在社会的复杂性导致我再看到这样单纯,轻信别人的人的时候会感到愤怒,觉得他太愚蠢了,可反向思考一下,儿童的世界不就是这样的吗,只是社会的复杂构成让他们慢慢学会了防备与戒心,区诺曹更是单纯,因为他是木偶人,他更纯粹!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幕是,他发现自己被猫和狐狸骗了的时候,去“法院”起诉他们偷走了他的金币,而里面的法官(灵长类动物)却说,要把他关进监狱,因为在这里,无辜的人要被关起来!
多讽刺啊!
他形象的表现出来了社会的险恶,和每个人心里的恶魔,这个社会本就没有无辜的人,大家都已在满是污垢的社会里沉太久了,无辜的人是不适合这个社会的!
很多人说这是个暗黑童话,我倒觉得他就是要通过这种反向的东西来激起我们正向的思考!
再说这部影片让我有这迷惑的点,小仙女突然就长大了,没有任何时间提示,等再见到是已经从一个小姑娘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了,我目前的猜测是她为了帮区诺曹运用太多魔法导致她加速成长!
整体的观感上没有那么吸引人,我总在期待这他有更大的升华或者反转,可他没有,有点过于平直了,就是在意料之中,可能为了想表达区诺曹的单纯,用了两次猫和狐狸的骗局来展示,导致在看的时候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这本由《美丽人生》(La vita e bella)的导演兼主演罗伯托·贝尼尼出演的《匹诺曹》是一本当得起高分评价的电影,我给了8分。
也许,我们对这个童话故事都太熟悉了,所以在观看的过程中少了很多期待。
但对于这么一个经典的童话,我们又能如何改编呢?
老老实实地遵照原著发展情节,应该是最稳妥也是最可被接受的方式。
也许是因为我对他的《美丽人生》印象太深刻了,所以对这样“平庸”的展现方式略微感到“愤恚”,所以不情愿给满分,但豆瓣目前6.8分的评价还是太低了。
我想,我们不应该用成人的眼光和价值观、世界观来评判这本电影以及原著。
我们都知道,木偶就是木偶,不能变成人。
一旦从这个角度出发,《木偶奇遇记》就只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童话故事,离奇、荒诞就成为了“恰当”的形容词,而我们也不太会愿意进一步考虑更深层次的寓意。
可是,我们应该这么想:匹诺曹成人的过程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一心向善,方能成人成仁。
匹诺曹不是作为一个好孩子而诞生的,他有着所有小孩子的特点:贪玩、好奇、轻信、幻想、眷恋、热爱。
所有这些都不是他成人成仁的障碍,他所缺少的只是指导和宽容,和一个恰当的时机让他能通过展现他的美德而完成自我的升华。
从木偶到人的蜕变,未尝不是从“自然人”到“真正的人”的蜕变。
我很欣慰,我能在今天看完《匹诺曹》后,深切地领会到这点。
老木匠认真地用材料修补着匹诺曹额头上的伤痕——这些伤痕都是匹诺曹成长过程的印记。
他认真地修补着,匹诺曹变得更完美了。
愿所有伤痕都能经您一抹而消失。
Omina Vincit Amor!
没什么好说的,我哭了,一个三十多岁饱受社会暴击的大男人,哭的像个孩子。
豆瓣还让我写,可是我写不出来了,我那啊,来凑字吧。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这部电影其实吧..不要太对剧情执着.风景很优美..确实剧情上有的时候一头雾水..最后温情的桥段看的很舒服.匹诺曹都是大家众所周知的童话故事了~纯粹周末放松.当一部文艺片来看~意大利田园风光,梦幻的仙女(这个角色很加分)除了在前半部分剧情推动的节奏实在缓慢..片尾的主题曲还挺好听的 😂
我一定能用它做出世界上最漂亮的木偶!
刚开始看的时候就是被这个经典的翻译腔惊到了,毕竟很久没有看电影频道的外文片了,平时看电影会刻意地选原音看,没想到这次看到的是翻译版。
得亏有翻译,不然没字幕看个der。
于是记下了题目与开头这一句。
对 木偶奇遇记 这个故事没什么印象,只是在各种衍生作品中知道有匹诺曹和小仙女这么一对灵魂组合。
所以基本上是第一次看完整的故事,还是比较新奇的。
随着画卷展开,中世纪风貌的西欧乡村风景,饿的吃老南瓜碎屑(?
)的老木匠,来村子里做巡演的木偶戏团,一根有灵性的木材,突发奇想的老木匠。
于是,匹诺曹诞生了。
刚才扫了一眼评论,有朋友说这个匹诺曹很愚蠢。
一起看电影的朋友也说感觉剧情很愚蠢,无法接受。
是啊,一出生就叛逆的木偶,丝毫不顾惜自己的老父亲;精灵蟋蟀的说教将他激怒,他可以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世界,为了烤火烧掉了自己地双腿,差点没把自己全烧掉;面对喋喋不休念叨自己的父亲,可以大大方方地恳求他为自己新做一双腿。
往后看,父亲用自己的外套和马甲换来的识字课本被换了四个硬币去看木偶戏;被班主抓走只能懦弱地恳求饶恕;轻信骗子,一次又一次地轻信骗子;欺骗救了他姓名的小仙女;背弃对小仙女的诺言,逃课;虽然有犹疑,仍在即将获得变成真人的机会时背弃小仙女,被驴贩子拐走,被贩卖,被伤害。
愚蠢吗?
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
可随着剧情推进,这种对木偶愚蠢的嘲笑被另一种情绪所取代:羞愤。
这种感情在匹诺曹获得了小仙女变成真人的许诺,却选择了和小伙伴一起走向传说中的欢愉后达到了顶峰。
这时候木偶已经无关紧要了, 这部电影变成了一面镜子,镜子里是与小木偶同样愚蠢的我。
我一次次背弃爱我的人,跟随自己的天性,寻求自然的欢愉。
不仅背弃了创生者,恼怒于长者的说教,也辜负了那些无条件地爱我、为我好、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光明的未来而不惜代价的人。
最终,匹诺曹经历了足够的磨难,认清了足够多的险恶。
他变得亲善自己的父亲,愿意去牧场做工赚钱,拒绝与骗子交流,勤勤恳恳,归于秩序。
其实我们一直不知道匹诺曹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变成一个真正的人。
影片中唯一一处表现出匹诺曹对变成人兴趣的地方是当再次见到小仙女,发现小仙女变成大仙女时,问自己能不能也像小仙女一样长大。
我的理解是,有了责任与期待时,秩序之人才有意义,才值得人为之奋斗努力。
如果环境宽松到可以任由木偶无知无识、无忧无虑地四处游荡玩耍,小仙女有足够的神力能够护佑他每次都逢凶化吉,那变成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做一只永远幸福的木偶也很好吧。
只是这个条件绝大多数人永远也不可能拥有。
回到剧情,童话剧情的合理性还是不要追究了。
凶残到一声叱责另所有木偶鸦雀无声的班主为什么独独对匹诺曹如此优待?
因为班主内心是纯善的?
因为匹诺曹的木头之吻有如此非凡的魔力?
还是在剧情显示遇到小仙女之前,这只木偶的守护灵已经在保护他了。
能够明显感受到,人们对于这个故事显示出如此不同的感观,非常明确地与各人的经历相关。
一路顺遂,虽然也忧虑过争取过,但始终没有遇到堪称困境绝境死境的人,大概率非常自然地认为整个剧情就是在吓唬小孩子,纯粹是为了规训与控制,让一个自由的精灵变成一个死板的、循规蹈矩的、毫无活力可言的人,变成了世界规则的一部分。
甚至可以说,木偶变成人的这个过程,与自由是背道而驰的。
亲历过恐惧,曾徘徊于绝望的深渊,无数次祷告祈求救赎,痛失所爱,艰难挣命之人,才会觉得匹诺曹的经历是成长,是进化。
哪来的高下呢。
我只是觉得不值。
老木匠创造了木偶,木偶以日后的供养亲善相还;爱说教的蟋蟀或许没有什么好意,但匹诺曹归化为人,算是从了他的道;狐狸与猫欺骗他,懦弱的木偶不敢碰他们,只是再也不见,给出了极具童话特点的一瘸一瞎的结局。
尚算得上因果报应,天理昭昭。
可我的小仙女呢?
她救了木偶,她从来不欠木偶什么。
要说木偶的出现温暖了她,纵然牵强,也说得过去。
所以小仙女要一次次以衰老为代价去救木偶?
我看着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变成大人,双鬓泛白,衰老为妪。
最终为了给木偶真正的生命,永远地消失。
这对我而言太残酷了。
是出于嫉妒吧。
我只希望我的小仙女如果真的存在,我能给她纵然短暂 ,却真诚美好的感情。
物质终将腐朽,惟我心永恒。
我知道这电影肯定很多人无法接受,觉得无聊,甚至觉得恐怖黑暗,我只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感触。
首先,为什么要把童话题材拍得这么黑暗呢?
其实很多童话最初的版本就是现实而残酷的,比如《三只小猪》目前较为流传的版本就是改良过的”和谐“版,狼吃猪、猪吃狼、狼掉进沸水里烧死等残酷的情节都修改掉了,为了照顾儿童的心理,类似的还有《小红帽》,原版对外婆被狼吃掉的描写都挺恐怖的。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治安差、比较危险,童话的目的是用来吓唬小孩以起到警示作用的,而现在这种作用显然已经不再需要,伴随00后长大的童话也就变成了《天线宝宝》和《喜羊羊与灰太狼》这样无公害的形象。
扯远了,回到正题。
我没看过书的原著,但小时候看过动画版《木偶奇遇记》,虽然里面的情节已经比较模糊了,但今天朋友问我动画片怎么样时,我脱口而出的是“童年阴影”。
我也不知道可爱画风的动画如何让我有了这种感觉,直到我看完了电影版的《匹诺曹》,那种熟悉恐怖感突然又回来了:脚放在火上会被烧掉、不听话会遭遇刺客、逃学会变成驴扔进河里活活淹死等等,作为一个成年人都感觉有些不适。
不论是动画版还是电影版,但这种警示感却如此相似,这就像是作者在我们童年的心灵中埋下的种子,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中时刻警示我们,要学会辨别是非,懂得真善美。
看似邪恶的人或许会给你五枚金币,看似朋友的人或许只是想从你这得到好处,过于美好的“极乐世界”或许暗藏陷阱等等道理(仔细看电影还会发现很多这种类似“说谎鼻子会变长”的情节)。
如今长大的我回看小时候的这些警示,它就好像小仙女,在无形之中指引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感触颇多。
有人说小仙女的仁慈是在纵容,现实社会中不会给你重来的机会,可是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中谁没有犯过错,是谁像小仙女一样包容你犯下的错在你陷入深渊时拉你起来,是谁像爸爸一样卖马甲换读本供你上学,难道父母不是这样的存在吗?
可能一千个读者又一千个哈姆雷特吧,我也承认这电影不会适合多数人的胃口,6点多分也在意料之中,打5星并不意味着我会推荐给身边的人,只是因为它恰巧击中了我。
跟小时候记忆中不太一样作为妈妈的身份看完却别有一番触动每个“小男孩” 在成长的路途中都会有时贪玩 有时犯错 有时虚荣 偶尔被诱惑 偶尔撒谎小仙女总是在每个歧路的路口守候启发他学会勇敢 学会自信 学会担当不放弃 正确引导 每个“小男孩”都将脱变成真正的小男孩
小时候买了一本故事书,名字叫《木偶奇遇记》...不不不,在这之前,我就已经听过这个童话了。
老房子里那个高高连接着天花板的书架上,放着一台我的母亲用自己婚前几乎所有积蓄买的“天价”音响,从我尚在母亲腹中,直到我出生之后的五六年,通过那台音响,我听完了小孩子也许应该听的所有童话,其中就包括《木偶奇遇记》。
再到识字后,我真正拥有了触手可及的《木偶奇遇记》,是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那一版,内页是清新的护眼绿,薄薄的205页里承载了我对一个由木头制造的孩子冒险的幻想。
时隔多年,当我抛开婴孩时从听小骨传导而来的匹诺曹,抛开童年时在文字中寻找的匹诺曹,而重新以这部罗贝托·贝尼尼的电影的角度,以一个成人的身份去触及这个故事时,我的感情更饱满、情绪更复杂,童话背后折射出的现实世界也变得更加清晰。
匹诺曹从一截完美的木头,成为一个能说会跳的孩子,这个过程是一夜之间完成的,他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干净:纯真、又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崇尚自由,急于摆脱木匠爸爸的怀抱,他翘课去看木偶表演,深深的被人类世界吸引,被自己的同类吸引。
这难道不是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吗?
同样干净纯真,同样强烈的自我意识,同样渴望逃离原生家庭的掌控,有太多比学习更值得沉迷的诱惑,有太多理由去反叛家长的规训,有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影响我们的人际生活。
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稚嫩如我们,莽撞亦如我们。
而这种共鸣感,是婴孩时、甚至童年时期也无法获得的。
有些概念就是这样,需要通过感受对立概念,才能获得直观的理解。
对于简单纯真的感受,往往都是通过对复杂的体验才能得到。
等我们都长大成人,再回过头,看看曾经青春期的我们,是否怀念那时候纯真的傻气?
而明明那个时候的我们,总是不可一世地认为自己足够成熟清醒。
故事的主体放在“匹诺曹的寻父之旅”,为了重新回到爸爸身边,他经历了一番冒险,木偶马戏团的打喷嚏的巨人团长和友爱的木偶同胞、两个利欲熏心的坏蛋、森林里的仙女奇遇......尽管险象环生,但每次都幸运脱险。
当匹诺曹差点被木偶马戏团的巨人团长丢进火堆充当柴火以烹熟羊肉,他听取友好的小丑建议,在他打喷嚏的时候不断提到自己可怜的爸爸以此煽情,并亲吻了巨人团长,巨人团长感动落泪,第二天清晨给了他金币让他回家;当他因为暴露了钱财被两个贪婪的坏蛋追杀,垂危在生死线,一个森林里的小仙女救了他,并给予悉心照料,两人一起在城堡里嬉戏玩耍,等匹诺曹痊愈后,仙女让他继续他的寻父之旅;阴差阳错被抓到荒谬的法庭,即将因为“无辜”被猴子法官审判入狱时,他机智的编造出自己“偷抢拐骗”的经历,得以释放;掉入海里被送进鱼腹,奇迹般发现了日思夜想的爸爸,团聚之后想办法离开,可惜即便能从鱼口出去但爸爸不会游泳,匹诺曹给予父亲信心,让他相信自己可以把他安全带上岸,他也真的做到了.....在这一段段冒险中,我为他捏把汗,为他的单纯却易受诓骗、为他轻信而不懂自保。
但一次次的化险为夷,让我不禁考虑来自这块小小木头心脏的力量。
他原生态的纯净心灵虽然让他容易上当,但也让他拥有绝对的善良好心肠;他甚至并非血肉之躯,只是一截木头,但却拥有普通小孩可能都不具备的勇气和机敏;尽管他曾是一个顽皮反叛而让爸爸担心的小孩,但是经过这些冒险后他已然成为了一个敢于承担责任、懂得照顾父亲的小男子汉。
他完成了自我的蜕变。
匹诺曹:我不想一辈子都做木偶,我想成为一个真的小孩。
仙女:你会的。
而这个变化,必须经过意志锤炼、必须接受分离疼痛、必须直面艰苦学习、必须保持纯粹本心。
但是匹诺曹不懂提炼真理,他还太小,只能和所有普通孩子一样,在迷茫中碰壁、受伤又毫无其他出路地继续前行,在这条路上,他不能折返。
如今这个世界太浮躁了,太多的成功学甚嚣尘上,现代人都急功近利,他们有目标,有想法,有智慧,但还是没有成功。
所以,他们真的该去学习那些“幸存者”的成功学信条吗?
那些使人腻味的鸡汤,那些自作聪明的“干货”,那些十脸懵逼的“职场小白须知”?
都是在构陷成功罢了。
不如去读读匹诺曹的成功学,他教会你的比你认为的要多得多,比如适当接受同伴的建议,学会向上打感情牌,诚心诚意地结交朋友,升级随机应变的本能,始终携带勇气和善良。
童话里的蟋蟀,是我心目中的宝藏角色,如同NPC的存在。
他说,不要做个坏小孩。
听到了吗,不要做个坏小孩。
P.S. 画面的光影真美,取景也很有意大利童话气息。
罗贝托·贝尼尼老了,还记得他的《美丽人生》和《地球之夜》,他太擅长饰演一个脉脉温情的普通男人。
个人自用非影评 剧透勿看2021-9-13匹诺曹爱奇艺穷困潦倒的木匠到酒馆假装取暖对酒馆老板说椅子桌子大门都该修了老板给了他一碗汤一片面包让他不要说话了木匠看到木偶表演团木匠找到樱桃师傅要一块木头樱桃师傅正被一块能移动的木头惊吓把木头给了木匠木匠做了木偶听见木偶心脏会跳木匠让木偶叫爸爸木偶叫了木匠到大街上宣布自己有孩子了蟋蟀告诫木偶要听木匠的话木偶不听木偶烤火脚被烧木匠做了新的木匠卖了自己的衣服换了课本木偶假装进入学校又逃出来去了木偶表演团表演团里提前木偶看到木偶没有提线老板将木偶带走木匠很痛苦发誓找到天涯海角老板要烧了木偶取火老板一打喷嚏就会发善心老板放过木偶给了他五个金币让他回去找父亲木偶碰到猫和狐狸被骗要去奇迹之地种金币猫狐狸骗吃骗喝离开客栈木偶结账一个金币树林里蟋蟀再次告诫木偶不听猫狐狸伪装成刺客将木偶吊起来木偶逃到古堡被小仙女和蜗牛管家收留木偶不愿意吃药怕苦小仙女招来抬棺材的怪物木偶吃药了木偶对小仙女撒谎鼻子变长窗外飞来小鸟把长鼻子啄断木偶回家找木匠再次遇到要饭的狐狸和猫狐狸猫让木偶把金币埋起来让木偶去取水木偶回来金币没了木偶去找猫头鹰法官法官说谁不犯罪就抓谁木偶说自己犯罪了被释放木偶回到家邻居说木匠去找他了木偶要渡海漂流到了小岛被小仙女救了小仙女长大了木偶说想成为真人小仙女说必须好好学习木偶去了学校木偶和同学逃学偷食物小仙女禁止木偶进门木偶睡在门口木偶继续上学不好好学习的跪豆子木偶数学变好了小仙女告诉木偶第二天可以变成男孩了木偶去邀请同学逃学同学告诉他要去一个不上学的乐园木偶被孩子们集体呼唤上了老头的驴车古堡里孩子们愉快的玩了一天第二天都变成了驴老头贩卖驴木偶被马戏团老板买走跳火圈小仙女看了演出流泪木偶变的驴跳火圈腿瘸了被扔进大海淹死等待把驴皮做成鼓驴被鱼儿围住木偶恢复从海里游走木偶被大怪鲨鱼吃掉结识人脸吞拿鱼鲨鱼肚子里看到木匠木匠生活在鲨鱼肚子里木匠不会游泳不愿逃离木偶带木匠从睡着的鲨鱼牙缝里逃离木偶支持不住吞拿鱼逃出来带木偶木匠游走木偶与吞拿鱼告别木偶与木匠看到一处废弃小屋木偶转水车牧羊赚取生活费木偶遇到狐狸猫不再上当了羊圈里小仙女出现木偶醒来变成真正的男孩跑回去与木匠拥抱
“不能说谎,说谎鼻子会变长哦”
这是所有小朋友看完《木偶奇遇记》之后记得最深的一句话。
昨天的儿童节,我带着小勋去电影院看了改编自经典童话《木偶奇遇记》的真人版电影——《匹诺曹》。
总体看下来,我认为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看。
但不知道为什么豆瓣评分只有6.3分,这个分数跟同类动画片比起来,不算高。
如果大家只看评分的话,可能会错过这部电影。
虽然它有的情节确实值得改进和完善,但分数不至于低到6.3分。
其实匹诺曹的故事大家都已经非常耳熟能详了,讲的就是一个小木偶由调皮、不懂事的小男孩变成一个勇敢、有责任心的大男孩的故事。
看完后,我问小勋:电影好看吗?
小勋说,好看呀,但是书里的内容更多,电影里有好多没有拍出来。
这应该就是这部电影评分低的原因了。
这是一个连小朋友都十分清楚其情节的故事,又是非常经典的童话改编的,所有改编的作品都会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原著内容太多,要怎样在众多的情节中提取出重点,使其变成一部只有2个小时的电影。
电影里既要说清楚事情的来来龙去脉,又要不脱离主题,还得把主题升华,并且作为一部儿童节上映的电影,还要考虑在电影中放入适当的幽默、童趣等使人津津乐道的情节。
着实很考验编剧的功力。
《匹诺曹》在这点上确实没有做到完美,或者说编剧太贪心。
他又想体现父子情深、又想突出小仙女这个贵人角色以及匹诺曹和小仙女的情感、又想教育小朋友“要听话”、又想影射成年人的诸多无奈,以及社会之险恶……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所以导致主题不明确,唯一让小勋记住了的就是:匹诺曹太不听话了。
但是在看的过程中,让小勋最入迷的情节也是匹诺曹不听话的时候。
比如:匹诺曹逃学去马戏团、被狐狸和猫骗走所有金子、被小仙女搭救后再一次逃学、被骗去没有作业的乐园结果变成了驴、说谎时鼻子越变越长……
匹诺曹的这些“不听话”让小朋友们看得入迷,是不是说明匹诺曹做了很多小朋友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我第一次看《木偶奇遇记》时,会觉得怎么会有这样不懂事的小孩,并且十分讨厌匹诺曹。
因为他总是一次又一次让爸爸失望、让小仙女失望。
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的我是好学生、乖孩子,所以对不属于自己的那个群体会天然排斥。
而现在我再重新看匹诺曹的故事,会觉得:这不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小男孩吗?
八九岁的男孩,用我们家乡话来形容就是“狗都嫌”。
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精力旺盛且总是会问“我为什么要上学”;他们容易被旁人影响,甚至被骗……可是他们善良,他们在笨拙着爱着爸爸妈妈,最后的他们也会成长为一个勇敢的大男孩。
只是很遗憾,不是每个这样的男孩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得到“小仙女”的帮助和引导。
所以我会说,这部电影适合父母和孩子一起观看,我希望我们这一代父母都可以成为电影中“小仙女”那个角色。
匹诺曹的父亲杰佩托先生,很像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
那时候的他们家境不富裕,父母们情愿自己苦一点、累一点,也想让孩子通过好好学习来改变命运,并且会习惯性地付出所有。
但是由于知识水平以及认知水平的局限,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在逐年累月中出现了偏差和错误。
但是,他们真的很爱很爱孩子,只是方式值得商榷。
而小仙女的角色更像我们这一代父母。
我们会陪孩子玩幼稚的小游戏、也会偶尔弄点小恶作剧,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会让孩子自己体验犯错后的后果;当孩子表现好时,我们会毫不吝啬地夸奖孩子。
但是不管孩子表现得好与否,我们最后都会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像朋友,也像亲人,更像一位引导者。
我看到很多人讨论说,为什么小仙女会突然长大了,有人解说是因为匹诺曹寻找父亲找了很多年,但匹诺曹是木偶不会变化,而小仙女却会长大。
我情愿理解成,小仙女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在隐喻父母的身份,当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自然会慢慢变老。
当匹诺曹终于变成了真正的小男孩时,小仙女自然也就功成身退。
还有的人说,这部电影说教意味太重,成人世界的奖罚制度太明显:罚:不听爸爸话,被恶狗追咬;不听蟋蟀的话,被炉火烧断了腿、被骗金币;撒谎鼻子变长;不好好学习,被巫师骗走变成了驴……奖:向马戏团团长表达温情,被赠予金币;得到老师表扬,小仙女准备让他变成真正的男孩;辛勤工作、认真学习、照顾父亲,获得了报酬,并且小仙女让他变成了真正的人……这么说起来,这样的情节设置确实是让木偶人匹诺曹提前向成人世界迈进以及妥协。
他在长大的过程中,也慢慢变成了一个“庸俗”的成年人,再也没有了孩子的光芒。
可是,人不总得长大吗?
又能几人能做到“鲜衣怒马归来仍是少年”。
也许有人会说,我这样的想法太现实,也太功利,动画片、童话故事不就是得给孩子带来美好和向往吗?
这一点我不否定,但我认为动画片的价值观也一样可以百花齐放。
《匹诺曹》从剧情结构上来说,不算一部完美的动画片,但是它的场景还原度和服化道真的堪称完美。
小说里出现的金钱树、玩儿国、深海鱼腹,还有蓝发仙女、会说话的蟋蟀、演出非常出色的两大反派——狐狸和猫,还有蜗牛管家、狮子车夫、猩猩法官等等,在原著中出现的形象都非常完美地搬到了大荧幕里。
并且它的场景布置、服装设计和造型设计都非常细致,看起来完全没有违和感,非常入戏,像观看沉浸式演出一样。
电影《匹诺曹》早在去年就已经在意大利上映,并且获得了小金人的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最佳服饰设计,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的最佳化妆与发型,以及意大利大卫奖的13项提名。
足以可见,他的服化道还原度有多逼真且完美。
但是这样一部剧情还原度高、服化道完美的电影,评分却只有6.3分。
说到底,只不过是因为打分的这些成年人不愿长大,不想承认自己已身处成年人的世界,并且害怕承担起“小仙女”的角色罢了。
我们希望这个世界永远纯真,我们希望孩子一直保有童心,希望孩子都不要被世俗所纷扰,希望孩子的世界里不要掺杂成年人的世界法则。
可是,孩子总要长大的啊。
最后,如果要我给这部电影打分的话,应该是8分。
如果电影中可以把匹诺曹和父亲的亲情处理得更感人和细腻的话,那么分也许会更高一点。
略微知道一点匹诺曹的故事但没看过原著,影片服装道具好赞有种舞台剧的感觉,匹诺曹撒谎一排啄木鸟飞来啄木头长鼻这段精彩! 与爸爸在鲨鱼肚子里相聚实在太戏剧性了,长着一副人脸的吞拿鱼刚出来真的有点被吓到,不过不能以貌取人,吞拿鱼真的好善良啊。3.5
贝尼尼的父亲真是好久没见了。
为什么国外上映好久的电影还能来中国上映,网上不都有高清资源了吗
温情童话故事,化妆顶流
大家好 我欧巴在片里演了条鱼👋
诡异
有点吓人啊
所以小仙女为什么老了呢
影20230:故事很流水。
这个电影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高潮。平铺直叙,关键的时刻也不太渲染,就两秒钟音乐,色彩一点点,完了。加上又是大家都熟悉的情节,整个看下来味同嚼蜡。而且那些动物丑成这样是故意的吗,让小朋友还怎么对自然界充满希望…
-10
现在看虽然价值观比较腐朽,但全世界家长喜欢这类教育性质的故事,而儿童当做冒险小说看也挺惊险刺激的,这版贴合原著,美术优秀,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恐怖谷癌犯了,差评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部电影是按照原故事一模一样地翻拍的,拍得尽是无聊,毫无趣味,没有新意;角色造型设计不单不可爱,还有点小惊悚,小朋友也不一定会喜欢吧。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好好读书不学无术就会跟匹诺曹一样蠢,跟匹诺曹一样善恶和好歹不分。看完只会觉得匹诺曹讨人厌,淘气得我想掐死他。蟋蟀先生和仙女他们真是好人!
与其逐渐沉溺于刻意营造的虚构故事,不如直接投身进纯粹美好的经典童话。国语配音的译制腔很契合这种老式的剧情,观看时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感受到初次接触电影时的温暖。
很多流水帐,一点小趣味。真是相当经典的鸡肋了……
看惯了迪士尼的真人童话故事,再看这种特别写实的风格一开始还真有点接受不了,不过经典就是经典嘛,让人百看不厌,匹诺曹的成长和老木匠的父爱都依然让人感动。
前面看的我恼火,想把匹诺曹回炉重造,真的是,又傻又贪,还老被骗,就是不长记性。别说孩子就是傻的,高端的骗局成年人都会受骗,但是被骗后起码都有个井绳期吧,哪有一而再再而三上当的。以及,真的狼心狗肺,他爹出去找他那么久也不担心。
服化道以及特效这些技术水准还是在线的,呈现出了意大利乡村市井的一面,主题观众再熟悉不过,用长长鼻子以及变成驴这样带有惩戒色彩的操作去警示孩子不要说谎,其实是相当暗黑的,但整个执行有些中规中矩,还是落在童话的安全区里,好久不见贝尼尼,父子戏让人想到美丽人生,就是戏份太少了。
熊孩子真可怕,用我爸的话说匹诺曹如果在中国,早就被做成手串了(笑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