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我的爱
Ana,对倒情深(港),我为爱做过的傻事(台)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主演: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黛安娜·卡娃柳堤,卡门·塔纳斯,瓦西里·穆拉鲁,阿德里安·蒂蒂耶尼,塔妮娅·波帕,伊戈尔·卡拉斯-罗曼诺夫,罗努特·卡拉斯,伊万娜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德国,法国语言:罗马尼亚语,俄语年份:2017
简介:安娜(黛安娜·卡娃柳堤 Diana Cavallioti 饰)和托马(米尔卡·波斯泰尔尼库 Mircea Postelnicu 饰)相识于大学的校园之中,在一次关于尼采的哲学讨论之中,两人成为了知己。精神世界十分契合的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并且认定彼此就是他们想要携手共度一生的那个人。可是,安娜拥有非常复杂的过去..详细 >
“我已经不爱你了,你为什么不能像我一样成长起来”。
1.害我一直在想---男主角演這部戲頭怎麼禿這麼快。 2.無法說服我前半段病成這樣的女生,後半段搖身一變成事業有成的新女性。
面对重重困难,坚守爱情,抵抗命运
披着精神分析外衣的《安娜我的爱》最终只有通往虚无梦境这一条路可走。这段曲折而漫长的情感从自然主义风格的影像里慢慢发展成一个折磨彼此的心魔,内策尔试图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寻找爱情中造成这种依赖与操控关系的根源。然而他的镜头距离这份爱情太近以至于观众无法看清它的全貌,于是只能屈在某种局部的视野里看着它灰飞烟灭。
男性视角、以男主发际线为叙事剪辑的电影,从相识相爱相处多年、最后回忆起来都是其中不好不堪的一面,相爱相处太难。还有东欧年轻人的迷茫、两代人之间巨大的代沟点缀其中。
一个俗套的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
睡了十分钟,还算可以。
艺联的删减本扣一星。银熊发给剪辑一点问题都没有。这神出鬼没颠三倒四的叙事线完全是男主的讲述,构成了“Film as brain”的思维流结构,消解了自身的叙事可信度,真是高级得可以。已经彻底脱离了罗马尼亚新浪潮或者现实主义方法,但是仍有“离开的父亲”这种将创伤指向历史的罗马尼亚风味。
抱歉我不懂這部電影想表達的東西然後我還睡著
看得很压抑,前半段一直是女主哭哭啼啼,后半段变成男主不开心,果然家庭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终生的,以及,爱这种东西总是很难捉摸……另外,电影也教导了我们,人呐,一定要有事做,没事做就容易多想……
被低估的片子 值得玩味的主题 两性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此消彼长?结伴成长? 片子细腻地展现了个中的苦恼 挣扎 羁绊
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去呈现一对情侣从相恋到婚姻崩塌的全部过程,《安娜,我的爱》最大程度地满足了我的“窥视欲”。遗憾结尾男主与心理医师的对话有些刻意,减去一星。(P.S. 由男主角发量作为时间线索实在是别出心裁。)
遍体鳞伤的爱。在进行心灵漫游途中不断打乱思绪,随着男主发量判断前后顺序(笑),而剥离了大环境导致的拯救游戏因为过多的男性视点显得落寞而固执己见,两组无药可救的家庭,一对社会身份并不明晰的男女主人公,三个饶有趣味的谈话段落恰如其分地插入其中,见证相识相处相别,结尾诊疗出门之前的(自我)反问扣题,精神分析!
讨厌一切恶意引战的片子。既蠢又坏。
柏林选择给本片剪辑奖确实反映了单项上的出挑。而剧作肌理嵌套的复杂程度同样亮眼。完全抽离打散的时间线、人物情感细腻的转变,在两位相当优秀的男女主角处理下熠熠生辉。影片的调性整体比较缓慢,但主人公无尽的精神崩溃和伴随的生理细节展现,做得相当到位。
就是用东欧人扎实的基本功讲了一个心理小说式的故事,不看也不很可惜,得奖也有可能但是无意义。
#2017歐盟影展#太分裂了 互相成為當初相反的人 感覺太痛苦了 #觀影過程好睏啊....
春宵一夜尼采纳粹,家长会面外父睡衣;热恋方便摇滚节,婚后彷徨见教宗……离异丈夫心理辅导中的碎片集锦,酒鬼神父告诫:脚麻也是忏悔的一种方式
Bunescu的剪辑简直现象级:普鲁斯特式的多时点之间的大规模往返运动,一段在家庭、政治、心理乃至宗教地震波作用下的恋情的终结获得了极强的立体感。作为实验性叙事的代价,人物形象难免破碎,两位主角的精湛演出稍微弥补了这个缺陷。不过影片过度耽溺于精神分析,是《孩童姿势》留下的习题吧。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