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简单乏味的故事,不知为何要撕裂得如此零碎错乱。
导演在《爱情是狗娘》《巴别塔》以多线索叙事获得成功后,就迷信自己的一招鲜以吃遍天么?
——个人观感,这一部对比上述两部重量级的前作,妥妥的狗尾续貂!
所谓炫技,其实是轻飘飘没有质感的21克,不华也不实。
导演飘了......故事里的人物也有点飘——男主有幸得以置换心脏获得重生,却是各种作,对一直陪护自己的身边人也变了心,一门心思去撩捐献者的遗孀,又一门心思的去为其报仇,一门心思的假装为其手刃仇人,一门心思的自我了断,这是弄啥嘞?
还是想说:心会跟爱一起走,说好不回头......?
——电影《21克》
图片与电影内容无关^_^“当我们死去的时候,身体会仅仅变轻21克。
那是怎样一个重量?
五个硬币,一只蜂鸟,或者是一块巧克力:也许还相当于我们微不足道的人类灵魂。
”一场车祸连接起三个不同人物的命运交错,经历过忏悔,伤痛,救赎,有人去追溯生命的原始,有人在沉痛阴影中沉溺,有人纠结于自我的矛盾无法挣脱。
那些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深深积压在脆弱灵魂的深处,在死亡的边缘,兴许才会闪回无数的记忆:这一生,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是那21克灵魂的重量,还是那苟延残喘的生命。
电影用线性的方式去拍摄一个故事的始终,并用这种适合于大脑逻辑的顺序去组接故事的片段,最终形成一个整体情节的概要。
导演以他一贯的非线性叙事打破故事的逻辑,使用平行蒙太奇将三个故事串联到一起,试图从三个方向去同时建构整个事件的脉络。
镜头在各个片段之间跳跃又停留,加之大量的闪回和闪进的时空跳动,犹如蛛网一般从多个方向进行结构的递进式组合。
导演并非是想制造一种悬念丛生的烧脑电影,不像诺兰的多线叙事和交叉剪辑那般戏剧性十足。
影片不再是以情节为主导故事发展的方向,而是以人物的情绪去窥视、去揭露深藏内心的压抑和伤痛。
观众的视角不会总停留在这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之中,需要情绪的不断调剂和催化,方能以旁观者的身份领悟这种过于主观化的情绪感染力。
美好回忆与惨白现实的对此更加突显了影片的郁结和压抑情绪。
碎片化的剪辑将回忆撕扯摔碎,穿插进看似摆脱回忆纠缠的人物常态中,表现出的歇斯底里的人物状态,一下子把情绪涨到了一个制高点。
不同于好莱坞大片的那种纯粹视觉效果的狂轰乱炸,让你的肾上腺素暴涨,而是像化骨绵掌一般在你心中慢慢累积,最后达到高潮点,追求的是银幕前后的情绪共振。
这种情感的冲击波久久的徜徉在内心之中,徘徊、游走、暴动,时不时给你一剂强心剂,让你思考一下自己的人生。
情绪的力量集中表现为特写的频繁使用和演员的精湛演技。
用情绪表演讲故事的导演大有人在,比如我们的墨镜王,纵观他的电影,墨镜之下的王家卫想必定然是一个闷骚的文艺中青年,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强势植入让人看的眼花缭乱,跳脱剧本的表演又让这种隐匿的情欲在眉来眼去暗送秋波的暧昧中丝丝入味,看似没有故事性,实质早已暗流涌动,让人“欲火焚身欲罢不能欲拒还迎欲求不满”。
这是闲话,咋有空再聊,回到本片。
频繁的特写将演员细微的神情动作不加修饰的表现出来,人物脸上的妆容被刻意剔除,苍白的脸色,清晰的纹理,凌乱的发丝,拉塌的胡须,这种近距离的视角拉近了观众与片中人物的距离,那种情感仿佛也隐约通过这种“凝视”得以传达。
演员的演技之所以如此重要,是为了不让你轻易出戏,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电影才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否则分分钟就出戏的电影,搞不好还以为在践行着“布莱希特表演体系”呢,其寓意大概就是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这种电影时常是要打破“第四堵墙”。
影片的三个主演西恩·潘、娜奥米·沃茨、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演技是有的,不然怎么会被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选上呢,怎么说人家也拿过奥斯卡最佳影片和蝉联最佳导演的人,虽然区区一个奥斯卡算不上什么,但是人家可拿了三个。
灵魂有多重,生命有多轻,一切尽在经历中。
———————————————————————如果你在这个狗日的生活中被日了,请不要灰心,听我一劝:没有什么事情是看电影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看一部。
——(2016,12,17)
上帝教导杰克,有人打你的右脸,那么便请把你的左脸也凑上去。
没有领悟教义的杰克,却是虔诚到底的信徒,于是,他便依言如此教导他的两个儿女。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21克》,浅显的21克背后,是意味深长的关于灵魂的命题。
于是人人都说,21克灵魂的重量,乃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从中领悟灵魂救赎之路,自然是一种不错的解读,然用东方人的方式来解,一字是为“渡”。
其实,三段人生,一场孽缘,却全在佛家八苦之内,爱别离苦,生老病死苦,怨憎会苦,最终都是万苦之源,求不得苦。
都说故事太残酷,若没有走过这一程炼狱,怎能明白“渡”之真意。
西方的哲理和道德,其实也在讲述人性共通的那一面,保罗、杰克、克里斯汀的三重魔障,无非是为求一句“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一字记之“渡”李心洁有部电影名叫《见鬼》,说是从小失明的她,得获视网膜捐赠,恢复视力,从此以后,却总是见到鬼影憧憧,原来,借了别人的视网膜,见到别人的世界,也需要还了这笔债。
那到底是鬼片,身为大学教授的保罗,因病不得不移植心脏,本来只是一桩医学上救命的案例,可是科学的真理,往往难以拿来解释道德伦常。
不知这样的病人,是否已经可以获得具有人文关怀性质的心理疏导,这种关怀,绝对不仅仅是保密心脏捐献者与心脏接受者的姓名而已。
于是保罗便困顿于此“心”。
先不说21克这灵魂的重量在哪里,生而为人,能够真正堪破这具肉身的,又有几人。
所以,何不从肉身说起。
从此只能听到陌生人的心跳。
“我”之一字,该从何证明?
至于其后处心积虑与那位心脏捐献者的妻子——克里斯汀的邂逅,甚至是相爱,都不过建筑于心结难解之上。
有人困惑在社会性别的迷失,那是导演们乐于探讨的命题之一,有人困惑在“我”之身份的迷失,原因各种多样,我国古代《聊斋志异》曾有一篇“陆判”,讲的是换头,哪知妻子换头之后,便如换人,心性大改,换了肉身,难保灵魂还能从一而终。
极至保罗之后所为,临死前的呓语,都成为一次死者回魂的救赎。
他可算错拿克里斯汀那死鬼老公的几日阳寿,来替代他完成超渡的任务?
肇事者的良心折磨也好,爱妻难以释怀的怨憎也好,即使是死也难以了断的因果,都等待保罗作为一座桥梁,令孽缘完满。
一字记之“赎”有人言,杰克才是这段事故中,能够将三个人联系起来的因果关系。
这位信奉上帝的虔诚教徒,曾是牢狱之中的罪徒,没有想到,中途因宗教的能量,获得了心灵上的拯救。
本来,拯救从心理的层面来说,就是很私人的事情,何为拯救,只要良心得以安宁,各种道理没有对错,只求效果相同。
即使杰克在这里,怀着观众看来太过极端的信仰,和过犹不及的宗教观,也难以否认他的确忠烈。
冤魂野鬼心怀不忿是意难平,杰克开车肇事,撞死克里斯汀的丈夫和一双小女儿,欠下三条人命之后的良心谴责和自我惩罚,又为何不是意难平。
恨的是,连赎罪的方式都无处可寻。
自首,讲究证据的警方终觉罪不成立,自杀,想死的人上帝却不让他死,自残,亦不能消解心头的折磨。
曾经有罪的人,当感到洗刷罪孽的诚意,与是否能获得宽恕,其实并无因果关系。
把自己交给宗教,也不能得到终极的安宁。
杰克的这一段,是有关道德的另一部分。
它不涉及科学的发展速度带来道德上产生的矛盾,它却直指“善”的本质。
人心之初,是善是恶,那是另一件事,但是善心造恶果,这份罪,就赎的很冤枉。
挣扎在道德观念的束缚之中,挣扎在信仰的教条中,保罗尚且是因肉身的缺失而导致对自我身份的怀疑,那么杰克,则完全迷失在宗教道德所一贯灌输的规则之上。
一个人在灵魂法则中间,必有他赖以生存的平衡点,杰克的平衡点,在于上帝所赐予的因果,抽奖得来的汽车,是上帝赐予的果,汽车带来的交通事故,仍然都是上帝赐予的果,可惜,这种果,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心理平衡。
一字记之“解”克里斯汀的心结,是从爱别离苦,过度到怨憎会苦的过程。
两个出现在她生命中的男人,通通履行救赎的任务,也希望通过这种救赎,获得自我的救赎。
保罗拿了她丈夫的心脏,杰克拿了她丈夫的命。
在这个故事里,最高明的是没有对与错,没有善与恶。
世界本非黑白色,这一轮的果,也或许就是下一轮的因。
保罗解她爱别离苦,杰克解她怨憎会苦。
其实哪有完美结局,最终真理。
从解读的角度而言,保罗也可以作为桥梁,以他的宽恕,给予杰克最后的慰籍,以他的爱,给予克里斯汀亡者的温暖;克里斯汀又为何不是桥梁,唯有她的接纳,才能令保罗和杰克这两个身体同灵魂各有残缺的人,找到自我认识的途径。
三人三角,妙的没有破绽。
“堪破”二字,于凡夫俗子,都是奢侈的要求。
电影,看客只觉残酷,案例又过于戏剧,顶多赞一声,编剧有想法,导演有天份。
这样的电影,提出了问题,解答全凭观众自身的领悟力。
结局其实不甚了了,21克是讨巧的命名,正如我之讨巧,没有意念困苦可以逃脱21克的范围,没有人生可以规避“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的概括。
一切恩怨是非,心中不藏,它来,任它来,它走,任它走。
可以活得达不到境界,但不可以活得识不得境界。
能看透这个三角故事,如果是因为旁观者清,那么,能由此及彼,化解自身的意难平,则全凭机缘。
谁,没有一点心结,谁,没有一点困惑。
看得破,不见得忍得过,想得到,不见得做得来。
丫就是一早晚得死的小鸡鸡文_谢长留写正面评论的豆友多到不胜枚举的程度,大家一致看中了一场车祸牵引出三个家庭的宏观话题,我肤浅,只讨论关于西恩潘扮演的角色。
影片以他开头,以他结束,同时以他贯穿其中,那他也算是名副其实的主角了吧。
OK,这个主角,是个躺在准尸体俱乐部的过气教授,有个爱他的女朋友。
他们之间的感情据说已经破裂了,但是他女朋友出于对他的爱,即使在他躺在准尸体俱乐部的时候,也没有离弃他,一直陪伴左右,帮助他治疗,积极寻找能够拯救他的任何方法,然后呢?
这个贱人,自暴自弃,对女友不理不睬,一旦他的病情好转,丫就开始去追别的女人了。
是,我知道这个“别的女人”并不是寻常的大街上随便任何一个女人,她是他的拯救者的老婆嘛,意义非同凡响,正是因为这个女人的老公死掉了,才使得他有机会重获新生,进而有机会喜新厌旧!
是,我也知道,他们感情不再了!
好,那你丫为什么不早放屁啊,你丫快死的时候,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你丫怎么不说你们之间结束了啊!
你丫活蹦乱跳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是吗!
所以,我说,保罗!
你早晚都是要死的,因为你心肠不好,动机不纯,忘恩负义,反正你当时没有因为心脏坏死而死掉,迟早有一天也要因为别的死。
上帝连你头顶动一根头发都会知道,所以当然知道你的心肝怎么扭曲。
知道你挣扎半天,最后还是死了,我真是暗暗高兴了一把。
这都是因果报应啊。
介绍是这样说的,“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他们说,在人死亡的瞬间,人失去21克的重量”。
这部电影借鉴了灵魂重21克这个流行已久的说法。
而21克这部电影的大受好评也让这个说法流行起来。
21克,灵魂的重量!
多么朗朗上口,意义深重,装B必备阿。
这个浪漫的说法,在朦胧暧昧之中让我在唯心主义的天平上又加了一个砝码。
深究之后才发现,灵魂重21克是一个极其不严谨的实验得到的结论,伪科学级别直逼跳大神。
以下转载自百度百科(好了我承认我没咋深究)。
带着疑惑,我去查看了21克的来历。
这是美国麻省的大夫,邓肯.麦克道高(Dr. Duncan MacDougall)于1907年4月发表在“美国医学”杂志上的研究,在鬼魂网上有原文全篇。
题目是“关于灵魂是物质的假说并用实验证明灵魂物质的存在”。
作者为了验证灵魂是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质,特殊设计了一种安装在一种很灵敏的秤上的床,试验方法是让快死的人躺上面,然后一直精确测量这个人的体重,看在死亡的瞬间体重的变化。
死亡的瞬间轻了部分就是因为死亡丢失的部分,作者称之为灵魂的重量。
作者一共测量了6个人,4个结核病人,1名糖尿病昏迷的病人,另一个不明原因。
21克的说法来自第一个病人,这是一个患结核病的垂死的男人,麦大夫选择这个病人的理由是,这个人死的时候基本上不动,因为这样才能保持秤的平衡,以便于准确测量。
这个人死亡前共观察了3小时4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这个人的重量缓慢地下降,速度是每小时1安士(28.3495克),作者估计是因为体液的蒸发所致。
然后作者把秤的平衡调到接近上限条,以期待死亡时候的下降,然后在死亡的瞬间,秤的指针快速下降到了秤的下限条,就再没有弹回来,这一瞬间重量下降了4分之3安士(3/4X28.3495=21.26克),这个著名的21克就诞生了。
其后的5例测量都无法重复这个结果,第2例,因为没有办法确认具体的死亡时间,结果不能用。
第3例,死亡的瞬间,重量下降了1.5安士,随后的几分钟,又下降了1安士。
第4例,因为秤没有调节好,尽管人死的时候重量下降了8 分之3到半安士,但这个结果也不能用。
第5例,因为死亡来的太突然,尽管重量下降了8分之3安士,但这个结果因为秤的原因,也不能算数。
第6例,也不能算,因为病人刚放到床上不到5分钟就死了,秤还没来得及调整。
所以一共测量了6例,也只有第一例是作者比较满意的,有意思的是第3例,重量居然下降了2次,按照作者的推理,就是说死的时候灵魂先走一部分,剩下依依不舍的在10几分钟以后才不得不离开。
随后的研究,作者集中精力研究狗,发现狗死的时候,重量没有任何变化,结论就是,狗是没有灵魂的。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研究,问题有几个方面,1)失误率太高,6例里有5例基本不能用,这样的失误率必须大量增加例数才能有统计学意义,但问题是以后的几乎100年里,没有人去重复这样的试验;2)既然考虑到体液的蒸发,就应该把这些蒸发的体液用一个罩子收集起来,把重量也算进去;3)作者说的死亡的精确时间并不可信,当时的条件,这个是很难确定的,4)他的精确的秤,太难调整,好像也不是那么精确。
但这个已经足够了,其新闻价值远远超过其实际的价值,纽约时报很快就有了报道,这样的研究很得当时宗教人士的喜爱。
几年以后,纽约时报再次采访麦大夫,卖大夫说,在死亡的瞬间如果能抓拍一张X光片,肯定能给灵魂照个相片,因为X光照的是人的阴影,一直躲在骨头阴影后面的灵魂,在出鞘的时候肯定就暴露原形了。
但遗憾的是,当时他那里还没有X 光机,要到费城去才行,又过了几年,麦大夫的也失去了他的21克,给灵魂拍照的工作就成了千古遗憾。
在麦大夫的文章里还提到,灵魂是比空气轻的物质,所以人死后,灵魂是向上飘的。
按照他的理论推断,人的灵魂必定会悬浮在大气层中,密度和灵魂类似的地方,估计全球变暖,是大气里灵魂物质堆积的太多的缘故,因为百万年来,死的人也太多了,那么多的21克,大气层也吃不消了。
这也说明因为灵魂太轻,总是向上飘,也是不可能转回到地上来投生的。
我发现这个麦大夫真可爱啊真可爱。
非线性叙事,导演与摄影师在视觉上设计给以信息告诉我们故事发展1.画面颗粒度在观影时原本我认为导演是用颗粒度的变化告诉时间顺序当我查阅导演以及摄影师的访谈才明白颗粒度是随着故事情节而变化情况复杂转折时,颗粒感加重
Paul术前角色面临的情况好转,颗粒度几乎消失,非常细
Paul术后Paul 与 Cristina 相遇 love 时刻额这个就不放了
Cristina 知道真相 颗粒感重2.三个角色的颜色区分Paul 以冷色调为主 甚至是病态绿
Jack 以暖色调,偏橘红色,以橘色压住红色的暴躁,也是这个人物性格拼命压住原来的自己
Cristina 中性色,介于以上两者之间
三人开始遇见故事线合一变成了红橙色,愤怒压抑 颗粒度最粗
所有的转场也很巧妙,相似物和话语连接本是冲 Naomi 看,未曾想影片开始 30 分钟,即使猜出事件的发展,也会惊叹且思考其立意 人性的矛盾复杂 逃逸 罪恶 赎罪该如何选择 悲剧 救赎 死亡 道德最后一枪是升华,是爱,不让她堕入监狱21克所谓的灵魂之重,有些涉及精神心灵玄之领域。
移植心脏之后还是他自己吗?
那颗心脏原本所带有的情感,是否会随着一并移植?
最后我还是要吹爆Naomi!
含着泪吻他的心脏,爱惨了!
真的是欠Naomi一个小金人,还有法兰西女神Gainsbourg,啊,微表情,法式英音…两位男主更不用说,演技炸裂"The Earth turned to bring us closerit turned on itself and in usuntil it finally brought us together in this dream"参考文章:21 Grams*, an emotionally wrenching drama shot by Rodrigo Prieto, ASC, AMC, intertwines the lives of its characters in unexpected ways.
21克 (2003)7.82003 / 美国 / 剧情 惊悚 犯罪 /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 / 西恩·潘 娜奥米·沃茨
PS.如果你愿意给《读书人》杂志投稿的话,请发邮件至以下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需要的影评和书评还是很多的,不需要文笔多好,不注重形式,有所表达即可。
原来世界真的可以这么小,"通过六个人,任何两个陌生的人就可以认识".三个互不干涉的生命在偶然之间突然交错,演绎了一场爱恨情仇.伤害有时是无心的,但带来的后果却不堪设想.他想向善,但生活的轨迹偏离了想象,他是沉重的愧疚的,如果死亡可以消除阴影,他义无返顾;女人的苍老是瞬间的,假使找不到生的理由,那么即使痛到不可忍,依然改变不了无法逆转的不忍回睹的最后眼神;换心的他其实毫无改变,换了又怎样,感情不受控制走向衰亡,新生尚未开始,死亡的重量已开始加码.将故事剪辑了再拼贴,造成视觉上的繁复冲击,宛如生活的无序混乱,在这来回的闪现中,他们的秘密逐一暴露.死后的灵魂真的如此轻盈吗,如果是,沉重的肉身将置于何处.所以生亦何欢,死亦何悲,每个人的结局不外乎如此,最终我们不能带走任何东西,除了那轻飘飘的21克.
看了通天塔和爱情是狗娘后,我又去找来这导演的另一部片子,21克。
看完我觉得,这是一部烂片,可让我觉得更烂的,是豆瓣上的影评。
先说片子吧,简单说影片介绍了被一场车祸连系在一起的三个家庭在车祸前后的遭遇,故事本身并无稀奇之处,可令一众小青年狂喜的是影片的剪辑方式,导演把这三个家庭(abc)的故事各分成三段,影片里先演了a3,b3,c3,当你一头雾水之时又演了c2,b2,a2,最后演的b1,a1,c1才让你把整个故事情节穿在一起,达到恍然大悟的效果。
这种多线索、多角度发展,最后汇聚于一点的情节推进手法,以及倒叙插叙闪回并用的叙事方法都是导演伊纳里图常用的,只是,有必要搞的这么花里胡梢么,好好的把一个故事讲完不行么,通天塔和爱情是狗娘里这些手法运用的恰到好处,为正常的叙事增色不少,可这回简直是太过了。
导演基本上把abc这一共9个故事段落当拼图用了,无论是a3b3c3还是b3a3c3根本都没有任何区别,这种剪片子的手法纯粹是人为的给观众带来理解障碍,除了添堵外毫无用处。
如果说这样就算新潮的话,那老子我以后去饭店点菜也就是“来杯氢氧原子按2:1排列组合的化合物,再来一盘盐渍乳黄瓜色拉配油醋汁及蒜醋汁,记得,要8分熟”,你信不信,女服务员骂你“不就是来杯白开水和拍老黄瓜么,爱吃不吃,不吃就滚”这都是轻的,你要是再敢皱一眉头,这菜盘子就得扣你脸上。
在说说豆瓣上的影评,其实现在大家都清楚豆瓣是个装逼犯聚集的地方,只是都老大不小了,偶尔装装文艺的逼,摆摆青春的范儿就够了,何苦看到屎之后都要尝尝再感叹下世事无常生命轮回,难道都达到庄子说的道在屎尿中的境界了?
看看这些影评吧...●梦呓 人,是一个人吗?
.........● 21克有多重?
世界上的人都是这么生活的......●[21 gram]--生命的重量 一场车祸让三个人遭遇了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不能承受之重 某周末晚上去看这出电影, 落幕之后忍不住一口把剩下的巧克力全都塞进嘴里, 以解剧中的种种苦涩................●《21克》:灵魂的秘密 电影里说,人一死,就会减轻21克,都不例外.................这帮文艺青年们,张口闭口什么人死失去灵魂体重会少21克,其实我还可以再教他们几招,如果你们把鼻孔堵上肛门缩紧一仰脖灌下半瓶八四,保证你增加的不止21克,或者把鼻孔打开肛门通开吃下2斤巴豆,我保证你失去的也不止21克,包你扁桃体都能拉出来。
写这些满篇死亡、救赎、轮回字眼的影评,你就以为自己文艺了?
难道鼻子插上大葱就认为自己是大象了?
难道把小JJ割掉拿个绣花针就以为自己是东方不败了?
这种让人各应的感受就彷佛你去找小姐,碰都没碰一下,她就已经开始嗯啊打迈以跌的叫起来,这就是典型的——不操就呻吟。
地球转动让我们靠近它自转也旋转在你我心间直到我们在这梦中相见。
A María Eladia pues cuando ardió la pérdida, reverdecieron sus maizales" 为了当损失燃烧的时候,他们的玉米地还会重新长出绿色。
How many lives do we live? How many times do we die? They say we all lose 21 grams at the exact moment of our death. Every one.“When do we lose 21 grams? How much goes with them? How much is gained?
21克,生命的重量。
2.9
太压抑太沉重了吧
最喜欢这个摄影~~剪辑其实不用这样个人觉得……
赞!
异常沉重而真实的剧情片,娜奥米沃茨,西恩潘和德尔托罗都展现了极精湛的演技,并提名奥斯卡,导演采用了乱序的剪辑配合插叙闪回的复杂叙事手法,观时悬念丛生,恍然大悟后方觉细节和照应衔接都滴水不漏。主题涉及生与死,苦难与新生,爱与恨,复仇与救赎...值得思考和感悟的太多,但离完美还差一步。(9.0/10)
导演你要搞哪样?玩儿这么过好玩儿吗…… 四颗星给表演和摄影,小过曝小速摇构图镜头调度整体的光感运动感感觉好精准。学习啊学习
剪辑方式倒是比较别致……不过想必不是首创吧。作为一个脸盲,主演总是搞混,倒是把配角当成闪灵里的和寂静岭里的,瞬间出戏,结果一查根本认错了- -
灵魂的重量~
我的感觉,很烦。虽然故事很可信,但是依旧给人做作之感。有些东西是最好不要拿出来拍成电影的。比如这种题材。西恩潘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这种,告诉你人间就是地狱,大家最好都去死。
大噪点脏画面,非线性剪的稀碎,这个故事真的有必要吗?
老套
顶导演
who can be saved
首先對電影敘事方式上就沒好感,其次,電影里的每個角色,我都不喜歡,在愛的天平中,糾結、搖擺不定,最後,結尾道出的本就輕如鴻毛的21克,木有分量感。
太刻意深沉了,沉闷冗长。看过撞车那样的神作之后没什么感觉。剪辑得不好,不明确。简单的事情弄得太复杂了。
b片子剪的 这是在考验我们智商嘛 脑细胞在每个情节后死一批 如果想要用这种混乱的剪辑方法去表现导演多有深度不如不要排序 直接放拍摄素材算了
把故事顺序完全打乱的片子,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刚开始以为是不同空间的,没想到还是一个空间的不同时间而已。
其实,我有一点不懂:一,是不是一定要用这种手法拍摄才能体现影片的主题,或者说才嫩讲好这个故事?曾经有个人说过,电影就是要好好讲好一个故事,不是么?二,换心的男人是因为怜悯才和女猪脚在一起的?或者为了报恩?只是无法自吃的想做点什么?三,女人呢?她有又何必要接受这个男人?只因为
剪辑看似凌乱,实则巧妙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