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假最后一天,我选择在这部颇有灵气的片子上映第一天就带他来尝鲜!
之前看了好多次贴片了,终于看到正片啦!
还是很欣喜的。
跟片中的秀珊一样,我也没表面上那么洒脱,也会为见爱人而手忙脚乱,也会因为怕误点而不敢睡下,更会莫名感伤,但更多时候是心安,即使相隔那么远,也要诉衷肠,也要用本子记录下自己的小心情,也会选择一次次奔赴在去见爱人的旅途。
无论是初见,还是甜蜜的相处,秀珊总是笑吟吟的,哪怕面对带镣铐的人,她也是给予关切和同情。
口琴对每个人寓意不同,但音乐传递的真情是共通的,列车上的人纷纷抹泪,可能他们都想到了自己身上的故事。
王影璐饰演的白衬衫女子身份成谜,但可以确定的是,她和袁文康饰演的戴单只黑手套的人一样,都是有情有义之人,会表达感谢,展现善意,不经意间也流露出自己的脆弱。
旅程会遇到太多的人,希望我们都能给予一些关注和照顾,毕竟人生相逢便是缘。
而对于王锐这个角色,我也很欣赏他的蜕变。
刚回家务农的时候,他是哭哭啼啼的,可看到乐观的秀珊,他也心气起来了。
他用双手创造着美好生活,又一次次面对生活的残酷选择退让和委曲求全,但最终他坦荡荡得把鞋子抛下,开启自己的新生活。
不将就,不妥协,不低头,也可以过上好日子,也可能用自己影响力让别人也跟着幸福起来啊!
其实,选这部片子还是有我的独特考量在的。
记得我还在读书时,那时的男朋友回老家备考,两千多公里距离对于我来说太过遥远,远到有时候都要在梦里描摹他的样子,看到片中一个小时坐三个小时往返两趟来寻觅对方,我希望他也能想起那时的我们列车分为快车、慢车,但在相爱的人眼里只希望快点再快点,我没有经历过片中的“错车”,但我知道一路同行也有很多挑战,真心人不会被这些距离和变故所阻碍,哪怕千山万水也要在一起,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见你!
今年九月就是我们在一起十周年了,我相信他在观看过程中,能够想起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在细腻表达中互通心意:我就是爱你啊!
我就是想见你啊!
我要来看你啦!
友情提醒,片尾还有满月🌕哦!
让我们更有耐心一些,守得云开见月明!
希望月圆人圆,无论什么日子,都能和相爱的人相依相守
从全片看主创是想营造诗意般美丽的错误,但主干填充的太少。
前面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异地恋的痛苦: 因为空间距离遥远,两人的时间必须一分钟掰成三分钟用。
到了双人奔赴阶段就充斥着大量的闪回和旁白,于是节奏明快的前半段顿时就泄了。
然而更糟的是故事还集中到了一天,这让本该紧凑的故事更散。
且支线人物刻画的过于浅显、单薄,其中更是不乏多位刻板印象者,甚至还多余,唯有冯绍峰饰演的音乐家(猜测职业是和音乐相关)是成功范例。
当年这位和黄晓明等都是同样被寄予厚望的青年演员,基本功还是没有丢,几分钟的哑剧(不知道是不是就是饰演的“无法使用声带者”)表演的确不错。
此外本片的语言也是一个BUG,故事设定在广东,众所周知广东讲的是粤语,其他人物讲普通话没什么,但两口子私下相处大概率不会讲普通话吧。
片中几首歌曲很好听,特别是配乐,给“慢调”的生活加上些许欢乐的氛围。
还有田园生活的展示很有意境,值得肯定
耐着性子看完《穿过月亮的旅行》,我大概明白导演李蔚然的良苦用心了。
他很可能是想做一个电影版的《父母爱情》。
2014年上映的《父母爱情》的故事是老一辈革命情谊,时至今日最年轻的00后已经24周岁,他/她们现在的恋爱方式主要用过移动网络,有各种各样的联络方式和APP,让联络变得无比快捷又花样多变。
千禧年后出生的人们会怎样理解没有手机,联络不方便,没有高铁更没有互联网人们的爱情的呢?
《穿过月亮的旅行》故事发生在1996年,那时的李蔚然导演正好是21岁的年纪,他将自己亲身感受到人们的爱情拍成电影,供新时代的年轻人们品味。
绿皮火车真的可以见人生百态,手持大哥大的业务经理,买彩票等着中500万的梦想家,被押送的犯人,感情失败的情侣,小偷和处理一切繁杂事务的列车员,每个人都有一大堆故事,可是那些人和故事都不重要。
对林秀珊和王锐来说,他们俩坐在反复错过的火车上想的念的,都只有对方。
那些在火车上坐在对面的人不管男女,以何种面貌出现,或者癫狂或者悔恨,都是极真实地活在当下。
他们在中秋节这一天的绿皮火车上奔波往来,为名,为钱,为利。
只有林秀珊和王锐为了爱情。
可能是觉得00后对爱情和婚姻的观念变化太大吧,李蔚然就把他年轻时间段普通人的爱情拍出来。
并郑重地告诉观众,爱,从来都是两个人的事情,是情感的双向奔赴,是心与心努力的靠近。
从前,时光慢,火车上的时间更漫长,看着向身后略去的景色,思念被拉得好长好长,期盼被挤得很短很短。
对方在心里是重要的,想见,盼着见。
这样的情感才是爱呀!
如果你的感情和这样的爱不同,就请重新考虑那个人是否能和你相伴终生。
1996年代年轻人们的爱情是缓慢的接近,时间和距离会考验双方的耐心,忠诚和情感,正如缓慢的电影节奏同时考验观众的耐心一样。
《穿过月亮的旅行》是弱情节弱冲突慢节奏,跟现在流行的快节奏强剧情冲突的影片一比较,仿佛是上个世纪的出土文物。
要跟《一闪一闪亮星星》一比,就完全没有林北星跟张万森的感情那么刺激,又那么浪漫。
如果你恰好看了《穿过月亮的旅行》就把它当一面情感的镜子,如果你的她/他眼睛里闪耀着跟林秀珊一样委屈,紧张,欣喜又期盼的光。
这一生,就她/他了!
很多情节都是硬的,硬转折,强行的地方太多。
有电话不会打电话吗?
这种强行降智浪费了演员的演技。
后面的高潮变得更加生搬硬套。
假如把那些没用的都减掉,只作为一个中秋节月饼广告片还行。
作为长篇,这样的剧情设置肯定是不合格的。
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好的地方。
比如冯绍峰的那个段落,惹人遐想,那些留白的空间算得上是妙手了。
志明与春娇,王锐与秀珊。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绿皮火车,淳朴的乡村,纯真的爱情,美好的年代……男女主角在火车交汇中爱恋的故事,让人想起森田芳光执导的《春天情书》(1996),男主角在快速行进的火车上,女主在火车道旁,彼此用摄像机拍下稍纵即逝的彼此身影。
五条人在徐皓峰执导的《门前宝地》(2024年9月20日全国上映)贡献了不俗的演技,在这部李蔚然执导的《穿过月亮的旅行》中同样贡献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演技。
例如,迟子建在《踏着月光的行板》中描写了一对打工夫妇特殊的一天。
为了中秋节的团聚,为了给对方惊喜,王锐与林秀珊各自踏上了去往对方所在地的火车,当到达目的地时却被告知彼此把对方错过了,于是又踏上了回去的火车,希望在彼岸能重逢,然而巧合再次发生,两人又一次一起乘坐火车到达了对方刚才所在的位置,最后只能在相向而行的火车上透过窗户实现了短暂的眼光交会。
平凡如他们,无奈如他们,然而在平凡又无奈忧伤的生活中闪烁着最无私最质朴的爱情。
这份诗意化的爱情与生活,与其说是众多如王锐与林秀珊打工者正在经历的,不如说是迟子建的一种诗意化追求。
——刘丽娟《空间视域下新时期打工文学研究》第七章 《打工文学作家创作心理的空间特性》第二节 《文人作家:想象的空间性》
看了很多影评,很多人说这部电影空洞、无意义……从情节上的确有些不合理的地方。
但我想说,在某几个瞬间,它给我带来心灵上的触动和感同身受,我认为在这个层面上电影是成功的。
①作为一名异地恋选手,在相见和分离的路上,心情是完全不同的……每次去相见的路上都是甜蜜的,旅途上见到的人和事,都会感到开心,觉得这个世界都是美好的,哪怕只能一夜硬座,也不会因为劳累而心烦气躁。
还记得一次我也像电影里,偷偷来找她,在去公交站的路上,骑着自行车哼着歌,然后拍下照片,内心想“我这次要记录一下,我总共坐了几种交通工具,自行车、公交、飞机、高铁、三轮车” 若是在平时,想到要换乘那么多,估计头都大了hh,烦躁的不行。
但一切在纯粹的期待和向往面前,都变得不一样了,真的连空气都是甜的而每次分别时,随着火车站台电梯上缓缓上升,直到看不见最后一面时,泪水总会不经意流出。
在火车上,再看到周围的人和事,也只会涌起一阵悲伤,比如看到列车上小孩和父母在吃饭打闹、情侣相互靠着肩膀小憩,自己就莫名委屈起来,为啥我只有一个人……
②电话挂断的失落感电影中秀姗和王锐终于通过电话亭能够联系上了,虽然知道这只是电影,但看到这一幕时,我为他们高兴。
然而电话没多久就因为欠费挂断了,两个人都陷入了巨大的失落中。
王锐拿起电话狠狠砸了两下,这一幕给我第一感觉是这个演员是真的代入进去了。
因为我觉得如果是我的话可能也会这样QaQ我和女朋友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要开着微信视频,满满的安全感和满足。
即使做不到在一起,可又仿佛她就在你身边。
可每次遇到网络不佳的情况,意外挂断,我总会有种失落感,就像被抽离了,她有没有睡着?要不要打回去?
其实这根本不是电话挂断的失落,而是两个人相隔两地,在最需要彼此的时候,不能在一起的苦痛……
③脱离电影后的思考既然是电影吗,无巧不成书,两个人最终还是阴差阳错的相遇了,也是很圆满的结局。
然而细想下来,哪有那么巧合的事情,现实中我们总是说“离别,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是啊没错,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情总多了,可能并看不到电影中的大圆满。
但我说的是,请你不要对浪漫绝缘!
这样的爱情,是我们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需要学习的。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现在繁华落幕,人心渐远,一生只愿爱一人
影片结束的这一场景,我才明白了,“哦,怪不得叫这个名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想必正是中秋节的意义吧……
注意到电影名字的翻译,我只能说“给翻译大哥加鸡腿吧!
”。
I love you to the moon and back. 这句话出自于英语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讲的是小兔子和大兔子用“距离”来表示自己的爱,从自己的身长,到跳跃的高度,再到河流的长度,再到山丘……几次都输掉的小兔子不甘心,最后说到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觉得再也没有比这更远的距离了,随后安睡过去,而大兔子却看着小兔子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回来……多么暖心啊,我觉得这个翻译更深刻了电影“双向奔赴”的感情,“To and Back”不正是这个故事里两个主人公来来回回的冲突与曲折,两个人一直在两地Go and Back。
截取的图书原文如下:“I love you right up to the moon,” he said, and closed his eyes. “Oh, that’s far,” said Big Nutbrown Hare. “That is very, very far.”“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
”说完,小兔子闭上了眼睛。
“哦……这真的是很远。
”大兔子说,“非常非常的远。
”Big Nutbrown Hare settled Little Nutbrown Hare into his bed of leaves.He leaned over and kissed him good night.大兔子把小兔子放到用叶子铺成的床上。
他低下头来,亲了亲小兔子,对他说晚安。
Then he lay down close by and whispered with a smile, “I love you right up to the moon—and back.”然后他躺在小兔子的身边,微笑着轻声地说:“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来。
”
Yami, I love u right up to the moon — and back.
#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 强烈推荐所有经历过异地恋的情侣们去看!
真的,电影所表达的情感只有真的经历过异地恋的男女才能更加真切的体会,为什么只是相互见个面,就能让人如此感动,如此依依不舍。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异地的小夫妻都想给对方一个惊喜,在彼此放假的时候去对方的城市找ta ,看到开头甚至就能猜到结尾,无非是见到了或者是没见到,但这其中的感情,真的只有经历过才懂。
坐了很久的火车去看对方,想给对方一个惊喜,是自己提前计划了很久,准备礼物,准备请假,准备车票,准备好满心的爱去见另一个人,去见自己的爱人。
电影看着看着我想起跟对象大学的时候攒好久的钱去看对方,大一的国庆,他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大连看我,我五一春假的时候去武汉看他,一起去了郑州,青岛,烟台,济南,秦皇岛,天津,想想那个时候真的是,靠着彼此给的力量走下去,盼望着见面的那天,此前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有盼头的。
幸好,电影的最后他俩见到了,我看很多人的影评,说故事老套低俗,无甚新意,也许这就是经历吧,经历过的人自然更能理解重逢见面是多叫人惊喜开心,就好像久旱逢甘霖,黑夜盼黎明。
爱人重逢与相聚的开心,世上无二。
一部改编自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的小说,参展北京国际电影节,讲述中秋团圆的电影《穿过月亮的旅行》于五一档上线。
这几年,有不少“与节同行”的纯爱电影上映,大多都收获了口碑和票房双扑街的悲剧结尾。
这部拥有浪漫片名的电影是否有幸打破魔咒呢?
影片讲述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对来自小山村的新婚夫妻王锐和林秀珊,在不同的城市打拼,因为生活所迫,每个月才能见上一面。
每一次的见面都那么弥足珍贵。
中秋这天,王锐因为特别表现,得到工地特批的一天假期来到广州找秀珊;秀珊作为工厂包饺子能手获得经理认可,也争取到一天假期奔赴深圳寻找王锐。
小两口怀揣着各自的小心思,带上为对方准备的礼物,乘着火车赶去对方的城市送上惊喜。
于是,他们在中秋这天,在列车上,在工地上,在工厂里,上演不断错过。
影片试图刻画一对三十年前底层夫妻的形象,通过描绘他们的遭遇,让观众回到那个车马慢的时代,感受当年的纯爱与浪漫,折射上个世纪末社会的剧烈变化。
现实题材爱情电影和以往的青春偶像爱情片有所不同,如果扎实基调、认真打磨,有可能成就一部佳作,可惜,主创团队浪费了这个题材。
第一,脱离现实,悬浮的年代感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让人们见识了更多,收获也更多。
打工热潮、异地夫妻、绿皮火车、招待所、录像厅、电话亭……各种当年的元素都在影片中出现,如果剧组认真去做过实地调查,就会知道仅仅是元素的堆叠是无法还原当年的。
小夫妻来到南方打工,男人到了建筑工地,女人进了食品厂包饺子;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广州;两个人除了一月一次的见面,就剩下公用电话维持联系。
那个没有人手一部手机的时代,公用电话的确是最快的联系方法;但是公用电话亭的缺陷就是,你打电话的时候,对方不可能正好能接上,而且还是电影场景中大排长龙的情形下,如果将其中一方设计为单位门卫或者小卖部的公用电话更合理。
中秋时节的广州,不会穿毛茸茸的棉拖。
火车上列车员如果给跑丢鞋的男主一双人字拖更符合当时的场景。
第二,既要又要,人物设定模糊男主因为家庭原因被迫中断学业,在家务农也不忘继续吹奏心爱的口琴,甚至因为醉心演奏弄丢自家的牛;在工地宿舍也仅有他的床头放着一本计算机学习书籍,妥妥积极向上的文艺男青年人设。
小夫妻为彼此准备中秋惊喜礼物。
妻子秀珊记得憨憨的丈夫最爱吹口琴,大概当初也是为这一丝文艺气息所吸引,于是变卖单位福利毛毯换来珍贵的口琴。
丈夫本来想买一身漂亮裙子,却因为担心妻子穿得太美被坏人勾搭、惦记,于是换成他心里认为不划算的玫瑰花。
还直言不讳“穿的太好看了怕你遭人惦记”、 “结婚后就只惦记你做的饭”。
中秋当天,当男女主来到各自工作的地方。
男方发现女方不在,首先怀疑女方是否与他人幽会出轨;女方发现男方不在,责是担心对方是不是工作出事。
那么,男主人设在这里产生的矛盾,谁来解释一下?
第三,为了露脸,群像设计失败影片中的主要场景之一就是男女主反复乘坐的往返于广州与深圳之间的慢速列车,火车上的人间百态本应是可以大为表现的要点,可片中的手持大哥大的占座青年、被扒窃的痴迷彩票男人、照顾生病妻子的醉酒男,就是为了设计而设计。
作为电影里一个感人的场景,列车上吹奏口琴的设计是否感人至深?
冯绍峰饰演被捕的嫌疑人,看见秀珊手中的口琴,秀珊猜中他想吹奏,于是主动向警官申请让其吹奏。
且不说这是秀珊为丈夫买的心爱之物,普通人都不太舍得让其他人抢在主人之前使用吧,何况他的身份特殊。
然后,冯绍峰一曲深情演绎之后,包括女主在内的所有人都饱含热泪,甚至泪流满面。
我坚信国人感动后的行为首选鼓掌示意,绝不会轻易落泪的。
西化的表达不适合三十年前的国内。
这么多喜剧人参演,确定不是喜人特慢专列?
有些仅仅是露个脸,吼一嗓子:上不上车。
是喜人们想给自己的简历添上一笔,或者说喜人们集体登场能给电影冲冲喜?
一部电影既想充满文艺气息,又想接地气,野心不小,而且团队还没有撑住野心的能力。
最后成片没有商业爱情电影常用的甜甜的爱,没有撕心裂肺的痛;也没有文艺片不言自明的男女主情感暧昧,企图营造的年代感也只是浮于表面,各路友情客串更是让人出戏。
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作品仅仅靠自我感动是不够的。
如果你们真的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停止对现实的假想,放弃自作多情,结果也许会不一样。
公众号:紫式说
奔着男女主演胡先煦和张子枫去看的本片,几乎就是看着两位童星长大的。
这一次两人共同饰演了一对青年情侣。
本片在情节上趋于平淡,亮点较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城打工的浪潮下,两人分别在相隔几百公里的两座城市打工。
难得两人都在中秋佳节前后多了一天休假,而且都选择了去对方的城市找彼此。
结果在一天之中,两人来来回回往返折腾了好几回,都没有在同一座城市当中相遇。
直至最后两人有幸在中间的一座车站的站台上相遇,在皎洁的月光下互相慰问拥抱了彼此,取得了中秋团圆大圆满。
总的来看,两位主演的相貌都还偏稚嫩,还带着满满的童真,演绎青年人似乎还有些出戏,但两人的演技都还不错。
片中还有不少的配角,大多都是来往火车上的乘客。
这些配角的安排实则象征着每个人人生中的无数匆匆过客,在某一时刻突然相遇而过了之后就很难再碰上了。
自古以来,月亮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意象,它不仅见证了相爱之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柔情蜜意,还寄托着人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和对团聚的期待。
所以,在第一次听到《穿过月亮的旅行》这个片名的时候,我就已经感受到了导演的暗示,它将是一部浪漫的、甜蜜的、细腻的作品。
带着前期的心理预设走进影院,结果并没有让人失望,既有情理之中各种要素,又有意料之外的独特巧思。
在那个物质匮乏、交通不便的年代,想与相距千里的爱人见一面太难,但总有人愿意为爱克服一切困难。
林秀珊(张子枫饰)和王锐(胡先煦饰)这对新婚小夫妻便是如此,他们在假期踏上了能带着彼此相见的绿皮火车。
王锐,一个踏实肯干、正直憨厚的年轻小伙,即便在尘土飞扬、烈日炎炎的工地上是狼狈的,但每次去见秀珊时总是梳好头发穿上衬衫,干干净净、意气风发,从不愿让她知道自己工作的疲惫,为此担心。
林秀珊,一个一小时能包1000多个饺子的“奇”女子,勤劳坚韧、善良真诚是她的魅力,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是她特有的财富。
看到素不相识的一家三口相互依偎时会由衷地扬起笑容,眼里是期待也是幸福。
他们之间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也不轰轰烈烈,但却真挚得动人。
当王锐小心翼翼地捧着那束为秀珊精心准备的玫瑰花时,眼里的满足和嘴角的甜蜜满得快要溢出来,连带着我也期待起来~当秀珊看到爱人的灰头盖脸、满眼疲惫时会难过得流泪到说不出话来,也会心疼爱人“斥巨资”买花只为给自己一个惊喜,忐忑地说“太浪费了吧”。
如果说爱情是《月亮》的任务命题,那么火车上呈现的90年代社会图景则是主创的憧憬和情怀。
没有手机电脑的人们在火车上干着各种各样的事来打发时间,有人唠嗑,有人嗑瓜子,也有人织毛衣……有纯朴善良的好人,也有影响他人的讨厌鬼。
不得不说,各位演员们身上的年代感和市井感都拿捏得很好,让人身临其境,想必他们也都很享受可以短暂地回到那个充满烟火气的时代。
车上的人和事,是哄闹的,也是生动的。
人生百态,有情人美梦成真,《月亮》不仅是男女主人公的相见之旅,也是观众们的一次穿越之旅!
这部电影最聪明的地方就是它足够简单。也可能还是有一些中年人自以为理想化的投射,但都被掩盖在了两位主演足够年轻真挚的面貌下。
论两个INFP谈恋爱会冒出啥奇怪的幺蛾子;相比导演之前的作品有挺大进步。
“我爱你,愿赴千里,我想你,即刻出发”,新婚的林秀珊和王锐是好不容易争取来了一天中秋假期,本来想给对方一个惊喜,却阴差阳错不断错过。其实幸福快乐很简单,一块花朵图案的床单、一张公用电话卡、一把被撞坏的口琴…哪怕是几片艳红的玫瑰花瓣,都可拨动甜蜜的涟漪。而如果鞋子开口破掉需要换的话,不一定越是高档昂贵的越好,适合才是最重要的。
从前的车马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太离谱了,又不是生离死别,拍的这么磨叽,火车上碰见的每个人都奇奇怪怪的,故事都是两句带过,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人物扁平严重,90年代的小工人哪有这么多的无聊的情情爱爱。
真诚的爱情和真诚的触动,电影本身就比较平淡又写意感人,没有大开大合,演员演的很好,两个人都很有灵性
太甜了!太甜了!太甜了!看得过程中嘴角一直不停上扬,两位演员表现实在太加分了,太灵了,自然诚挚!胡先煦演的二愣子感觉太贴角色和《花少》里一模一样,最后吃方便面那场戏特别动人,张子枫很美,依然很稳,文本上有点《麦琪的礼物》的意思,看完后好想和胡先煦谈恋爱啊!!!!多给一星,两位青年演员实在讨喜~
北影节4.21看完想要上映之后约crush二刷,这么浪漫的电影真的很想和喜欢的人一起看。。。
属于那种拍得很用力,于是观众看着也很为导演累的片子,其实这种朴素的爱情故事不拍得这么光鲜亮丽才比较动人吧,很难想象在10月的广东全身长袖长裤奔波一天坐三趟绿皮火车身上一点汗渍都没有,在大方向上也是蛮难令人信任。胡先煦和张子枫演得蛮好的,但这种直男配母系萝莉的古早男性向爱情故事其实对他们而言也不算什么难事。而一众演员串场之下,感觉最有效参与演出的还是0对白从而不用硬凹广东口音的冯绍峰,他那条线究竟什么意思?但好的部分很难不被诸如看到李晨en讲白话en装local之后片尾第一行大字“广东省重点补助影片”给吓晕气死,瑜不掩瑕的作品吧。
挺欢乐的一个片,有意思,不枯燥。
让国内启用流量明星,小鲜肉露脸来刷知名度的导演看看,好好学学,什么是有效客串!场景只需要一列火车车厢,时间只需要一天,上世纪通信不发达的背景下,异地情侣与车厢其他乘客之间发生的故事,有点喜欢了
电影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想象他们结束异地后的生活,秀珊不用再睁着眼等闹钟响,他们不用靠着电话来传递思念,每天都可以相拥,最后的结局一定会是这样的,才配得上异地恋这段时间的一切难熬喝忍耐。
2024.5.6 关雅荻观影赠票
小品精致归精致,你要说这么悬浮的男女主能从这旅程里领略什么生活的启示,那我觉得实在扯淡
两个人跑来跑去跑来跑去,这是给观众添堵的吧??我真是越看越生气。路上遇到的那些人那些事,又虚又假。两个人又呆又痴,没看出人物的魅力。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来回坐火车,这个故事明明应该是很真情很纯很打动人很暖心的东西,但给我感觉就像是两个人像两个工具人一样在悬浮的基础上又哭又笑。真6啊,这么多年拍爱情片还是这个死样,能不能有些真的东西?我看这片简直是抽风了。
导演李蔚然在平凡的生活里追求诗意与浪漫,一次次的错过,耐心和精力几乎磨尽,可在看到恋人的那一刻,依旧能满血振作起来相拥而泣,男女主的站台相见短暂美好又弥足珍贵,胜过千言万语,每个经历过异地恋的人看完都能感同身受。迟子建的文字有了画面,平凡如他们,无奈如他们,日子提纯出光彩,照进观众的心底,暗淡的生活闪烁出最质朴的爱情。深邃复杂与青涩纯真在影片里完美融合,使得90年代的纯粹爱恋格外动人,或许时光是最美的滤镜,透过光影来见证一场跨越山海的拥抱吧。
《山楂树之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火车上形形色色的乘客就是社会的缩影,有人悲欢,有人聚散,有人生死。来来回回的往返永远处在反向错位上,疲惫的一天过去,王锐和秀珊咀嚼了生命的况味,领略了爱情的虚实。月亮高挂,俯瞰人世百态,一列列的火车载着人驶向未知的命运,在两人即将放弃的时候,老天仿佛听到他们的祈祷,让列车晚点了……
迟子建《踏着月光的行板》486
甜甜傻傻的小清新爱情小品,在这样的纯粹里有那么几点难得的“杂质”:男主角在列车长前脱衣找车票,女主角说服警察让嫌疑犯吹口琴,在权力面前据理力争,才更显出他们的“真善美”。不过对90年代的历史复原和时代表述还是接近“真空”了,风格化的手法也不够强大到弥补这点。如果冯绍峰的对象能找来倪妮演那才有趣,告诉这对新婚小夫妻,往后“我想和你好好的”有多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