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我们的确无法忘记,无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时间流逝,它的重量会变,会变成我们能接受的情况。
所有的事情,无论是悲伤的,还是可怕的。
或许是有平行世界,但我们只知道的是这个维度空间里的我们。
如果有些事情,不会或者不能够这么轻易的放下,那就放在心里。
留一个角落,总有一天,当你再回忆起来的时候,也许,It will be bearable.
兔子洞,中文名字听上去仿佛隐晦。
讲述的却是一个平行时空的世界。
蕴含了人们所有不舍的欲望。
我们渴望爱,所以惧怕失去。
当面对共同的痛苦,曾经相爱的人却变得面目模糊了。
当爱情掺杂了亲情,当彼此没有了空间,我们惧怕这样的距离,我们排斥所谓的救赎。
有些哀痛,只能独自吞咽。
即使是在爱情里。
影片表达的远远不止失去孩童的一个家庭的尴尬处境。
悲伤带来的是更多人性晦暗的凹处。
家庭,不会一直沉默于一团和气的表象之下。
当破裂的洞口出现,往日和气的桌布就显的那样捉襟见肘了。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穿梭,即使是最爱的人也不会望见它的全部。
我们只在彼此想交换的片段相见。
生活终将继续,生命不会轻易自行停止。
我们需要彼此的点滴温暖来蘸伴人生。
我们交付出内心的柔软,将过往承担,让未来扑面。
不管我们曾在多少个平行空间无视而过。
请在这一秒钟紧握我指尖。
让这一世嗅到芳菲。
亲爱的,不止是亲爱的。
冲着aaron eckhart看了rabbit hole。
为人父母,这部片子说实话看起来很费劲,因为一方面我对他们的丧子之痛感同身受,一方面我“控制不住想扒aaron eckhart这个男人衣服的冲动”(某影评人语)。
妮可的角色很复杂。
就像海报,破碎的镜子映出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的人脸,这部片子不是纯美式家庭观念与价值观的颂扬,还要多一点。
你看他们的生活是多么资产阶级啊。
郊区房子,一条狗,一个孩子,两部车,女人辞掉sotherby的工作在家相夫教子,一手好厨艺,男人定时去健身房,对应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outfit,他们甚至为了应付丧子之痛,加入了心理治疗小组。
这位太太这位先生,你们还敢更中产阶级一点吗。
我猜妮可的角色想逃,逃开这种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逃开这种应付悲伤的,suave的,优雅的,平庸的方式,但她连自己想逃开的是什么都不知道。
你看,妮可角色的生活是非常中产阶级的,然而我感觉她生活成长起来的家庭并不算幸福和中产,她的母亲疑似有酗酒史,父亲是个sadistic bastard,妹妹更是泼辣,从小一路从酒吧打架闹事打过来,最后未婚先孕,还是和一个毫无前途的,搞音乐的黑人。
是啊,不幸福的家庭,妮可的角色,这个女人,她成功地跳出去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一个好丈夫,房子,车子,孩子,本该幸福美满,但孩子的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妮可的角色开始质问自己的生活:这些真的是她想要的吗?
或者说,她真的可以靠这些引以自豪吗?
有一场戏,是妮可穿上黑色职业装,戴上珍珠项链,去sotherby看望以前的同事——她推开玻璃门那一刻多么意气风发。
就好像一切都可以重上轨道。
但已经物是人非,同事全都不在了,以前端咖啡的人现在变成了老板。
他问她,孩子怎样?
那一刻她的表情顿时溃不成军。
这一切感情都没有解释。
失去亲人的悲痛,可以靠很多来消解。
一般正常人的方式是靠近剩下的家人,倾诉,哭泣,运动,或者转向上帝,就像一开始,我们看见aaron eckhart饰演的父亲,他是个正常人——他就是这么干的。
但他的妻子呢?
妮可的角色母亲说得好:她将孩子的死怪罪在所有别人的身上。
所有人,那是说,除了那个开车撞死了她的儿子的男孩。
正常人,我是说正常人,一般来说,对于开车撞死了自己儿子的人,反应一般都是“倾家荡产也要把你告到裤子掉”,更不用说是热爱打官司的美国人民;这里车祸不是这个男孩的过错,但一般正常人的反应也应该是不想见到他,恨他,怪他。
就像eckhart饰演的父亲。
妮可不一样。
她对所有亲近的人冷漠,疏离,粗暴,唯独对这个男孩宽容温柔。
为什么?
我不懂心理分析,但里边有个术语叫移情,讲的是心理分析治疗过程中病人和分析师之间产生的一种近似于爱意的复杂的东西。
我猜这种东西大概就有点像妮可和这个男孩之间微妙的感情。
对最亲近的人粗暴冷漠,而对陌生人温柔亲切,其实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
为什么?
我没有答案。
妮可角色的歇斯底里,在几场没有结果的大吵之后,逼得她的丈夫也几乎走上了这条道路。
他一个人去心理治疗小组,和一个亚裔母亲渐渐熟悉。
那是非常有戏谑性的几场,他们在车里抽叶子,她告诉他,我的丈夫走了,什么话都没留下。
他们也失去了孩子。
参加心理治疗已经长达八年。
第一次听说八年,aaron惊讶地表示,我没想到会那么长。
你当然想不到了,aaron。
Aaron和亚裔母亲差点就跨过了那一步。
妮可开车去见那个男孩,而她的丈夫开车去见那个女人。
他们都对彼此撒谎了。
亚裔母亲站在门口,看着从车里走出来的aaron微笑,从容温柔,说,我家好找吗?
他站住了,一身白衣,看着他,背后是夏日无尽的绿意。
那一刻他们都知道,这样也不行的,这样也没有用的。
所以他说,对不起,然后转身走了。
她在他身后微笑,什么都明白,什么都原谅——你想,八年,八年啊。
那一边,妮可看见男孩一身结婚礼服,和新娘在门口和家人拥抱道贺,上车离开。
她看着这一幕,在车里哭得撕心裂肺;为什么?
为什么到现在才哭出来?
因为她觉得他的结婚是背叛?
因为天伦之乐让她想起自己的儿子?
因为别的?
我不知道,我也解释不了。
然后他们当然要重归于好,重归于中产阶级的,优雅的平庸;他们请了朋友过来吃饭,谈话,装作对他们的孩子感兴趣;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下午。
席终人散的时候,他们坐在那里,慢慢地,手握到一起,表情却哀伤得没有出路。
是的;他们会继续生活下去,两部车,一座房子,重新开始有规律的,越来越少的性生活;也许有另一个孩子;总而言之,在生活的兔子洞中一路下落。
每场死亡都是一场奇遇:而这里的死亡有可能是一场出路。
通往另一个兔子洞的出路。
只不过他们都错过了。
去戏院第二次看Rabbit Hole,结果出乎意料地被泪点击中,一路都无法控制地泪流满面。
我想如果第一次看Rabbit Hole的时候,不是那么担心所谓的IIB情节会什么时候不期然地蹦出来,大概也会投入更多感情被touch到的吧,但这不妨碍它在我心里无论有没有飙泪,一直都是闪闪五星的。
所以看到豆瓣上褒贬不一的评价和不高的分数的时候,我感到有些诧异。
大多或说电影太闷没有高潮,过于平淡,又或者斥Nichole的表演太过歇斯底里莫名其妙。
其实即便对于世间真实的事情,在作为看客的大多数看来,值得为之惊鸿一瞥的理由大约也不外乎这两点:一是是否足够吸引,二是是否合情合理,让人看着舒服,如果看不到呼天抢地撕心裂肺,或者让人身心舒坦点头称快,就会大失所望。
对于世事如此,更何况区区一部电影。
说到底人们还是喜欢祥林嫂,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然后拍拍清白的良心潇洒离座。
周树人先生正是看不得这些无处不在的看客的滋扰,于是忍无可忍大光其火,索性关门谢客。
而 Rabbit Hole导演勇气可嘉之处,正在于他敢于拍出这样一部让人“无戏可看”的戏来。
这部戏原本就是首先拍给那些曾经历过丧亲之痛的人看的,唯有行过这样一程才深深明了,受苦之中的人并不可爱,即时流泪的模样也不像琼瑶剧拍的那样诗情画意。
丧亲之路也并非跌宕起伏,而其中的人起伏不定的情绪就像隐藏在平静河水之下的一个又一个暗流,不知何时便会触礁碰雷。
面对这人生中最戏剧化的变故,生命给出的反应总是迟钝、滞缓、尴尬而让人不知所措的,正如海报下的副标题写的那样,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或者如Becca的母亲那段令人动容的独白,真实而沉甸甸得就像一块怀揣在口袋里的大石头。
There is no way out,人总是期盼着人生能从一个状态跳入下一个状态,就好像一个开关,调到下一档一切就都好了,可惜生命总不是那么轻易的一件事,我们一路坐等下去,却总等不到心里头一下通透起来,什么都顿悟了的那一刻。
而唯一可行的方式,只有穿过时光的河流,但谁也不知道流水将从哪里开始于何时终结,而我们漂泊无助的心又将在何处靠岸停泊。
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得泅入这时光之河中,任其没顶。
难怪Rabbit Hole的画面音乐和风格,总让我联想到《十分钟年华老去》,与片中人物痛苦压抑的心情不同,导演总是喜欢把画面给阳光下树叶的倒影,河水的波光粼粼,或者是万里无云的晴天,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着明信片一般的静止感,唯一流动的只有空气,微风轻轻拂过Becca的裙边,那贴着像肖像一般僵直的身体无心飘动的裙摆,就和节奏明快的钢琴背景音乐一样,暗示着时间始终在迅疾,不止息地向前跑着。
只是故事里的人,对此毫无察觉。
时间对于他们充满了粘连感,他们试图想摆脱过去,继续前行,却不得所愿。
丧亲在Becca,在她的丈夫,和她的母亲身上,都呈现出一种双向的张力,一方面他们以哀恸来悼念和记忆;另一方面,他们急欲摆脱这种沉溺,开始新的生活。
显而易见的是,他们寻寻觅觅,各人都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表达和纾解,对于Becca而言,她选择的是抹去与儿子有关的记忆以减轻睹物思人带来的痛苦;对于她的丈夫而言,这样同样的纾缓是对美好回忆的不断重复来达到的;而她的母亲,一个曾经失去过儿子的母亲,则选择以重复和比较过往丧亲带来的经验来帮助排解新产生的痛苦。
其实正如Becca对于互助小组的评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方式,然而讽刺的是他们以合适自己的方法仍旧无法走出来,却像困兽一般,于内耗之间渐渐消沉下去。
导演高明的揭示正在于此,在丧亲之人中间,让情感变得丑陋难忍的,不是无法化解的痛苦和哀伤本身,而是相互之间的疏离,批评和无法谅解,渐渐让人开始歇斯底里和疯狂。
不同的人的内心世界却仍旧是一个个平行宇宙,即便面对同样的遭遇,有着相同的经历,再相似的感情在不同人的心灵中都折射出千变万化的摸样,我们无法穿越,无法理解,更何谈安慰。
Becca的突破在于她见到了Jason,她跟踪他,并和他见面,在Jason的漫画里她似乎找到了一线希望与出路。
Jason和他的漫画事实上是另一个故事,与Becca的毫不相关。
故事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描写,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知道,Jason同样经历着丧失亲人的痛苦,或许并不是生死相隔,但他的生命中确实没有了父亲,只有一个缺乏安全感而敏感的母亲在家需要照顾,这本漫画是他探寻出路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的表述,更是他对于父亲的想念和对人生荒谬性的探询和疏解。
而这,似乎给了Becca她渴望已久却不得的安慰。
我始终在揣测,影片标题的Rabbit Hole所指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它的原意确实是平行宇宙理论中的术语,如果人与人的心灵确实像一个个平行宇宙那样遥远,我想,对于Becca而言,Jason的漫画对她说话的,不仅仅是一个拥有完美而合理的解释的科学理论,更是Jason对于父亲的想念和他的忧伤,虽然他们确实活在不同的世界,有着不同的背景与经历,甚至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但对于亲人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探究寻索却是一样的。
即便是在别人的故事中,我们也能分享共同的感受与渴望,这就是我们生命中的Rabbit Hole。
所以当最后一次,当Becca在车里看见Jason和他的朋友们驾车参加毕业舞会的时候,她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
导演将那一刻的重心并非放在 Becca凄楚的哭声,或者在她脑海中重现的悲剧画面上。
在那一刻,似乎一切都被放慢了,音乐,画面,汽车玻璃上反射的树影缓缓挪动,就像是水中的倒影,那微微飘动的发丝,凝望着前方转动着的眼珠,空气,和一切都似动却非动,这种奇妙的感受让人触摸到了时间的质感:它确实,实实在在地在流动着,在悄悄流逝。
Becca,还有她的丈夫,似乎变了,却又没变,谁能知道明天会怎样呢?
他们是否真的走出阴霾呢?
然而,至少他们终于能坐下来,就算是望着夕阳发呆,不知有什么可以期待,然而总有一些会发生的吧,就这样,不知不觉间,同自己,同他人,同生命讲和。
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属于自己的平行宇宙里。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所以对于那些持异见或者纯粹认为不好看的评论,我也最终都接受并一笑而过了。
这部电影是私人化的,而每个人的感受都纯粹地是由心而出,然而,这不能阻止我们停止自己的脚步,去寻找与他人世界之间的那个Rabbit Hole。
毕竟,这才是我们的世界继续运转下去的原因么。
这部片子看了两遍,关注点没在剧情上,而是这美好的美国社区生活。
女主人内心有着深深的不得释放的忧伤,在自己后花园侍弄花草以排遣抑郁,那么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花,淡淡的宁静的环境,醉心于一件事情谁说不是疗伤的最好方式呢。
他们家应该说是一个正儿八经的House,很大的空间装饰着白白地美好的讲究的家具,还有十分可爱的饰品。
厨房 客厅 餐厅 卧室 洗衣房 卫生间 院子 都使我由衷的喜欢,不是什么范儿~却那么的温馨舒适,每天可以起床带着大狗去跑步,穿梭在树林间湖水边,只是看着便觉得神清气爽 周末约上朋友在后院举行party,这是神马生活~。
这是艳澜山的生活,在中国要花上2个亿才可以得到的生活。
这才是生活,而我怎样才能这样生活。
我们一直试图摆脱记忆给予的困扰,很多影像是基于个体所存在。
妻子选择摆脱一切有关挚爱的物品,但却与那个破碎他生活的男孩联系上,而丈夫的选择恰恰相反。
我突然想起那首歌, in an unusual way,确实,感情的逝去、选择、唤起,每个人以独特的方式呈现。
心理学家在寻找那个独特的地方,只是很多时候连自己也不曾发觉它的拐点在哪里。
我觉得这部片子值得欣赏的地方就是它最淳朴的真实,我也烦那些虔诚的教徒式将一切问题抛掷于上帝,当然,对于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共享、倾诉、依靠是有帮助的,但不自信得以完全解决。
进进退退,躲躲闪闪,解决问题,不如说是接受与妥协。
夫妻争吵的爆发点诠释的很有说服力,两个演员的表演也让观众身临其境。
沉浸在其中的那部分幻影始终要屈服于生活本身,这部片子并没有展现现实生活的全部,它已排除了其他外界压力(我见过中年丧子的,倾家荡产换来家破人亡,跪着问我怎么办),单纯在心理方面做较量。
如果宇宙是平行存在噠。
那也會有成千上萬個我活在這個巨大噠宇宙中。
我祇是其中一個悲傷噠版本而已。
其他噠我都在快樂噠活著。
足矣。
這個電影是在是很壓抑。
看完以後很難受。
尤其是車禍發生噠那一瞬間。
Nicole Kidman噠表情在一點児點兒噠扭曲。
那個少年卻一直凝固在難以釋懷噠鏡頭中。
直到影片噠完結。
直到生命噠完結。
有時候一句我原諒妳叻並不輕任何作用。
有時候一個妳放心我不會疏遠妳噠承諾也祇是說說而已。
可妳知道麼?
有些人眞噠會當眞叻。
比如說我。
I'm hurting u by hurting myself。
剛好與Christian Aguilera噠《Hurt》相反。
愛。
可以讓所有人失去理智。
不管是像瘋狗一樣咆哮。
還是像嗑藥過後一樣甜蜜。
沉醉于爱情中的伴侣,往往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情感,那会使我们体会到紧密相连的浪漫,促使两人感情升温并发展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但是如果有一天,生活中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情,而两人应对的方式大相径庭,你便觉得他好远,远得你无力去握住那双曾经相约到永远的手。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电影,名叫《兔子洞》。
由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执导,妮可·基德曼、艾伦·艾克哈特等参加演出,讲述了一对夫妇携手走出丧子阴影的故事。
蓓卡(妮可·基德曼饰)和霍伊(艾伦·艾克哈特饰)是一对快乐的夫妻,他们感情美满、家庭幸福、还有一个4岁的儿子丹尼(菲尼克斯·利斯特饰)。
但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在8个月前戛然而止,一场车祸夺去了小丹尼的生命。
这对年轻夫妻的感情也随之陷入泥潭。
他们内心无疑都是痛苦且难以摆脱的,他们各自缅怀纪念孩子的方式却不一样,超出彼此的理解。
由此,他们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
世界另一角落有个开心的自己 蓓卡是一位全职太太,她理智成熟,在表露情感方面比较倾向于克制。
儿子去世后,她的生活没有多少变化,还是沿袭着之前的习惯和步骤。
早上丈夫出门她打理花园,晚上丈夫回来她准备晚饭。
她也不相信上帝之类的言论,她对那些因失去孩子而参加团队互助的人很是厌烦,称他们为“信上帝的疯子”, 其中一对夫妇用“上帝想要另外一个天使”来安慰自己,其他的同病相怜者全都陷入悲痛之中,蓓卡控制不住,气愤地说:“他干嘛不自己创造另外一个天使,毕竟他是上帝啊。
”对于上帝,蓓卡不但不信,甚至颇感怨恨。
她深信如果上帝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仁慈,他就不会残酷地夺走人的孩子,让人痛不欲生。
孩子已经离开他们,但生活还得继续。
为了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蓓卡将儿子在房子里生活过的痕迹默默地清理掉,还把那条让儿子遭遇车祸的狗送给母亲。
她还打算卖掉现在的房子,搬到别的地方生活。
她不想看到跟儿子有关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让她想到儿子,再一遍遍难受。
一天,蓓卡偶然碰见了开车撞到她儿子的男孩杰森。
在一种奇特却强烈情感的驱动下,她开车尾随杰森。
之后便在男孩每天乘坐公交的站台等他。
她到图书馆借杰森刚刚还回去的书看。
在一次被发现后,她邀杰森坐在公园长凳上静静地聊天,虽然有些奇怪,但她确实很享受。
如蓓卡设想的那样,杰森对自己儿子的事怀有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杰森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他的真诚与手足无措让蓓卡也跟着动容, 她也有悲痛,但她更不想这件事让杰森一直生活在罪恶的忏悔中。
她耐心地听杰森诉说他的心里话,还用理解的眼神和动作安抚他。
尴尬和愧疚情绪渐渐消减后,杰森给蓓卡看了自己创作的一本漫画书。
在书里,他画了一个失去父亲的小男孩,为了寻找父亲,小男孩钻进了兔子洞,却看到了完全陌生的世上另一版本的父亲。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也深深安抚到了痛失爱子的蓓卡。
她坚信现在同杰森一起坐在长凳上的只是悲伤版本的她,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会有开心版本的她,正陪着儿子。
忘掉伤痛就是对儿子的背叛 跟蓓卡的理性克制不同,霍伊对儿子的感情更加外露和依赖。
儿子的不幸离世,对他来说,是个真实存在的伤痛和打击。
要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参加团体互助,或者找咨询师聊聊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团队互助会上,他认真听着其他父母悲伤的发言,对他们的情感感同身受。
他觉得这些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不应该打断或者嘲笑他们。
霍伊知道他们要让这件事情过去,但他不想“删掉”儿子的生活痕迹,仿佛那样做就是背叛,是冷血无情。
他要儿子的东西都完好摆放在原位置,包括那条狗。
另一边,他也想找到一条途径,恢复以前正常的生活。
他觉得生活会变得像现在糟糕,是因为他们没了孩子,如果再生一个,或许就能挽救眼前不如意的状况,对双方都好。
他还保留着去团队互助会的习惯,尽管只是一个人。
在那里,他和一个叫盖比的女人越走越近。
盖比和她丈夫凯文参加团体互助已经八年了。
最后凯文突然消失了,盖比便也开始随意地对待互助会,她还是会准时到,却在到了后待在车里吸大麻、对着发言的人痴痴地笑,还在中途撤下偷溜出去玩。
霍伊也跟着盖比做着这一切。
他好久没这么肆意放松过了,他喜欢和盖比这样,将所有烦心事都抛到脑后。
然而当他知道凯文是因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悲伤的日子,忍受不了两个人抑制不住摧毁彼此的举动才对盖比不告而别时,他好像也在其中看到了他和蓓卡两人的未来,他很害怕,他很爱蓓卡,不想最后丢了彼此。
可是如今他们的关系确实有朝那个方向发展的苗头,而他却只能看着它愈演愈烈。
对于杰森,霍伊还是抱着极大的怨恨,他做不到释怀,也不想原谅那个男孩。
还有那条儿子曾经很宠爱的狗,他是抱回来养了,却也在它扯着绳子快速跑的时候,不耐烦地冲它嚷嚷。
他想要找到能够对儿子的死承担责任的人或物,用憎恶来表达对儿子的忠诚及爱,但长久地恨一个人本身就是痛苦的负累,霍伊其实是借着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
曾经那么好,如今都是错 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分歧,霍伊和蓓卡不止一次地发生激烈的争吵。
霍伊看不懂蓓卡,她为什么能做到那么冷静,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鲜事可以做,还能跟撞到儿子的人聊天,儿子的离开对她的生活没有造成丝毫的影响。
蓓卡也看不懂霍伊,他为什么要那么情绪,儿子明明已经不在,却还想装成孩子还在那样,要去恨杰森,用这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的伤痛时刻绑住自己。
一对夫妻失去一个孩子的经历,会深刻影响到两人的感情和婚姻。
如果婚姻里面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并且及时地做出调整,那可能就只有分开。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有讲到一对夫妻,因为丈夫不小心犯下的一个疏忽,家里三个年幼孩子的生命就都没了。
经过这件事后,这对夫妻离了婚,没有关乎他们双方感情上一点点原因,就单单是没了孩子。
经常围在自己身边,你在他身上倾注无数关心和爱的孩子,骤然间就永远地离开了你,这对所有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巨大难以缓解的打击。
而在剧烈伤痛的打击下,往往也会让你整个人改变。
如果蓓卡和霍伊的孩子还在,霍伊应该会觉得蓓卡是一个成熟能干的妻子,对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能照顾妥当,对教育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而蓓卡,她也会觉得霍伊是一个爱孩子、顾家的好父亲,他情感细腻,经常会向她表达爱意。
他和孩子也很亲密,两人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但这些原本的优点,在他们的孩子离开以后,就全都不一样了。
蓓卡的理智成熟,在这个时候的霍伊眼里成了冷酷无情。
霍伊的温柔细腻,在这个时候的蓓卡眼里成了软弱消沉。
同时,也因为各自应对、表达悲伤的方式不同,出现很多冲突和争吵。
你责怪我好不哀伤残忍地想要抹掉孩子,我也责怪你将我们的生活推向痛苦折磨。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一首名为《家丧》的诗里就很清晰地呈现了这点,诗的背景是在一座小农庄的栏杆楼梯上,由失去孩子的农夫和太太相互对话组成。
诗的开头如下: 他由楼梯下看到她,在他看到她之前。
她欲下楼,回身凝眸,惊魂不定。
农夫走进问:“你看到什么?
从上面那里?
——我想知道。
” 妻子拒绝回答,但她很确定他绝对看不到她所见。
因此她让丈夫走上楼梯。
他走到楼梯窗前,发现了她一直在看的东西。
那是他们孩子的坟场。
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
但我明白:不是这些石头,而是孩子的坟丘——“不,不,不,不,”她喊道。
农妇下了楼梯,瞪了他一眼,向前门走去。
他感到迷惑,问道:“难道连自己孩子的死都不能提吗?
” “你不能!
”她说,“而且任何人都不能。
” 农夫想要融入她的忧伤,说了下面的话: 但我觉得你有点过分。
究竟你为什么会觉得丧失头一个孩子如此伤心。
你以为他的记忆可以满足—— 他太太不理睬他,任由他哀叹,后来回嘴说他不会说话,没有心肝。
她从窗户上看到他轻松地挖儿子的坟,挖掘完之后,她记得: 你竟坐在那里,鞋上沾着尘土,宝宝新坟的土大谈日常琐事。
你把圆锹靠在墙上,放在门口,因为我看到了。
做妻子的一再强调她绝不会用这样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哀痛,也不会轻易就把伤痛忘掉。
做丈夫的安慰道,他知道她发泄过会觉得好过一点,他建议该是忘却哀伤的时刻:“你的心已经摆脱它了,为什么又再度揽它入怀?
” 面对伤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时长。
但愿在你完成你的哀悼,我结束我的哀伤时,我们还能回到那所装满我们爱的房子,将你我都有的伤痛装进口袋,牵起对方的手一起走。
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17号电影微信公众号:number17movie
第二遍看了,感觉自己这几年记忆力严重减退,看过一两年的片子会不记得,但是有一点印象,所以我看了一段记起来这是第二遍。
不过也挺好,证明找片子的口味没变。
看的时候很压抑,小心翼翼的看完,深怕某个细节出一点问题,就会让两个人深陷伤痛,就像另一对夫妇一样,那么多年了,最后还是没能捱过去。。。
短评里有一个“有钱人死了儿子,生活就没其他的了”。。
我从来不是圣母婊,但是这一句说的太偏激了,这几年宝贝回家之类的看的还少吗?
没钱或者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也有很多大人走遍中国找孩子的,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宝贝命根儿?
何况片子里的父母才刚失去儿子八个月。
就像女主的妈妈说的一样,这件事不会就这么过去,永远过不去,只是,会有变化的,或许是它的重量从某一刻起可以承受了,你不会喜欢它,但是这种感觉会一直跟随你,挥之不去。
其实,挺好。。
丧子的伤痛永远不会忘记,但是人还要继续往前走,只是这种伤痛需要时间去安抚,直到你觉得可以承受。
这时,心里永远留着这道深深地伤疤,但也还能好好生活了。
这种感觉虽然你不会喜欢,但其实,挺好。
这是一部给我惊喜的电影,也是对妮可最满意的作品。
之前看了故事简介并没有抱以很大的期望但看完以后却从心底被震撼。
这次妮可选剧本选得很好。
很适合她。
妮可不适合演剧情太波折的电影,她适合这种看似平淡但张力暗涌的角色,妮可擅长的其实是内心戏,用眼角眉梢诠释角色的性格。
总觉得,这一部作品高于了获得奥斯卡的《时时刻刻》(其实一直觉得这部不是很优秀),甚至接近了《不惜一切》,这一部一直被我视为她的巅峰作品。
所以,妮可如果凭借《兔子洞》获得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都不会是意料之外。
再来说说电影。
印象最深的几个桥段:一、女主和母亲的争执。
那种无法控制的敏感、偏激,一直故作正常的她失去儿子的痛,终于在母亲不停提及自己逝去的儿子时爆发。
那种逞强,不需要安慰,不需要施舍。
二、插叙那段眼睁睁看着儿子出车祸的慢镜头特写。
有了孩子以后的妮可似乎更能体会母亲的角色,那张惊恐、痛心的特写,让人撕心裂肺。
三、和男主各自经历一段艰难的心理蜕变以后,试着回到原来的生活。
在PARTY散去后2人呆滞地坐着,紧握着双手。
导演这一安排无疑是意味深长,我个人愿意将它理解为夫妻两刚开始选择面对时的那份无所适从。
其实,简单说来,这是一个失去爱子后的一对父母的故事。
一对悲痛、极端,甚至可以说有轻微心理扭曲的夫妻。
但它传达出来的信念却是:有些坎,我们只能选择面对。
走过来,那些痛就会躲在心底,它一直都在,也许有时候会不小心触碰到,但也许某一天会突然发现,不再为它的存在而悲伤。
它成为了一种经历,一种象征,就像刺青。
痛,明亮,厚重。
好了,漫无边际罗嗦一大堆。
最后祝愿妮可凭借《兔子洞》拿下金球奖,拿下所有风向标,直杀奥斯卡!
很一般 妮可基德曼演得好但是看那脸我还是别扭 漫画好
好无聊的片子...
能够承受失去孩子的父母是勇敢的。。。不能因为失去挚爱而失去爱的能力。。。
让人郁闷的电影
感情刻画倒是细致入微,但不足以撑起一部电影。
最后一段加一星
结尾音乐好忧伤
总体来说没有大波澜的片,但表演很真挚
平行宇宙的意思是 当我痛苦的时候 在某处也许有一个其他版本的我正在享受生活
在车祸中痛失爱子的中年夫妇经历的一场自愈“战争”。故事情节比尺子还直。
面对悲伤时不要埋怨也不要遗忘,把它放在口袋,虽然偶尔会碰到它,但是你可以选择面对它时的态度。
整体不错 妮可很美 苦闷延绵 却无高潮
像是一部女导演作品,非常细腻
虐待自己报复射会orz!妮可基德曼你又文艺了~
妮可超市打人那场戏不错~~
nicole渐渐老去的容颜和aaron那个可笑的下巴
漫画的结局还满感人的 不过就仅限于此
个人不喜欢
这个兔子洞,挖得不够深。
真实琐碎沉重的看不到出路的悲伤。迁怒所有人却对肇事者宽容,设定很赞;两人吵架那段,超市那段,大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