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境》(我们暂且先使用这个通行的译名)开场到前半部分时间,就像一部典型的情节剧,我们自然而然不断跟进影片的进程,等待着它按照剧作原理不断展开,从事件的发送—接收再到围绕着动机(也就是对地下儿童色情业的调查)之行动,甚至是通常在一部情节剧中作为暗线的感情线或三角恋情关系都具体而微时,突然间,它解体了,伴随着Roland的离开以及Tina对父亲的清算,暗线战胜了明线,作为冲突之一的三角关系消失了,不断地反转意味着自我破坏。
(一)裸体与破坏——作为生成者的少数叙事但是,这里,我们必须将“破坏”改换为另外一个名词:生成,一方面,这个词语属于一种组合关系,但是另一方面,它则是一个聚类:“生成”是对待可能的生成,它将事物从我们所处的状态之中解脱出来,就像穿透白色墙壁的逃逸线,生命也将从线性,宏大的编码之流中解放出来,作为个体的人与群体,历史等概念不再连接,不再属于沉重的家庭,土地,或是文化,前者不依靠后者,后者也不再决定前者,此时,他是自由的,不再问及从哪里而来,将要前往哪里,而是一个原子,一个单体,他所行走的曲折路线,无一不是地形图,历史在他的身后。
出现在边境的Tina,属于安检机器甚至是权力机器的一部分Tina的第一次逃逸是对于体制机械重复之背叛,正如我们第一次在边境的安检口看到她,这是一个逼仄的人造空间,如同机械程序的开关,空间之复杂性被简化为On/Off的二元机器,作为红色的警示灯光映射在Tina的半边脸孔上,她同样是一台发送/接收的安检机器,应对着入境顾客之流的发送,或者说是其直觉上的发送,选择着做出还是不作出回应。
此外,她身着欧盟与瑞典国旗的制服,这一点相当重要,也就是这种统一,无差别化的衣服存在的语言学含义,如同一条能指链,将所指由Tina本身引向权力机构之秩序,她不再是她自己,而是通灵术的寄生体,权力机构通过寄生在她的身体中进行真正实在的“审查”之行动,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学家认为,在世界各地的风俗中近似的通灵仪式为什么需要死者的真名以及死者的物品,并非空穴来风的巧合性创造。
她的“逃逸”并非通过Vore,否则这将会是爱情片中的”Man mewets woman”模式,”Man Meets Woman”并不涉及本质性的变化或者任何可能性之扩展,并不向某个区域画出逃逸线并产生新的复合词(例如Tina的生成—动物),生成—动物并不是“成为”动物,或者抛弃人类之身份,这里我们使用一个形如东方神秘主义者的说法:将内在的动物从你的身体中解放出来。
沙发正上方鹿群图案的装饰画:拟像的动物
而在他们裸体进入森林之前,“动物”经常以两种方式存在,其一则是拟像,例如Tina与Roland的公寓中,沙发正上方“鹿群”图案装饰画(而“鹿”在影片中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喻),以及被驯养的狗,而另一方面,则是闯入的,作为间断点的的动物,没错,是狼,同样也是鹿,是深夜中穿行的鹿群,由于鹿群的出现,她不得不停下车,事件中断,这些暗示着一种潜在的闯入,这里,表象的继续就变成了一种潜在的反讽,也许观众会困惑,但是他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强度。
“裸体”是一种仪式,作为对于“不完美的”人类状态的逃逸Tina与Vore在森林中赤身裸体地追逐着,她意识到自己是完美的,“裸体”是一种仪式,作为对于“不完美的”人类状态的逃逸,我们将它称之为“逃逸”,而不是“返祖行为”意味着我们对该行为的理解将背对线性的,进化历史,与森林这一特定空间建立联系,而Vole则是一个中介。
当动物从拟像中解放而出,Tina与特定的空间连接,她进入了她的Wonderland,《边境》以及这篇文章,也进入了它的第二部分。
中断:边境还是边界?
《边境》的中文译名很容易令人想起另外一部关于难民的影片:《过境》直到这里,我们发现,将这部影片译作《边境》(连同港台地区的“边境奇闻”,“边境奇谭”等译名)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在中文的语言系统之中,“边境”实际上是一个确定的词语,等同于政治上的国界限制,通常,在艺术作品中,我们通常会将它与“逃亡”,“偷渡”,“难民”等符号(或者说情节模式)相连接,这些联想更加确定了“边境”的艺术含义,我们会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定见,来源于对相似影片的经验(尤其是2018年另外一部关于难民等题材的影片Transit,中文翻译为《过境》,而在国内,《过境》与《边境》的受众群体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那么这两个片名将会产生无意识的“生成”)之应用,或者将影片之中的所有元素都归结于“边境”这个片名之下,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解读,而这些观众将失去随着影片生成的机会。
而瑞典语原名的Gräns的含义却隶属于一种生成的,至少是多义的,位于“极限”(begränsa ),“边界”(Gränson)之间,而英译Border同样显现出了一种相似的多义性,除去常见的“边界”与“边境”两含义之外,同样还有动词的“环绕”之义。
我们将这些“Border”放置影片进行考量:
首先是Tina,她所处的工作空间来自于Border(边境),她被一种不完美的病态意识所“Border”(环绕),当它最终的逃逸将打破作为人类与外部自然的“Border”(边界),并接受自身的独立性,之于叙事中,情节剧的Border之打破将面临着新Border的建立,也就是由暗隐感情线而来的“Tina-In-Wonderland”僭越了这层叙事。
因此,出于各种原因,在接下来的评论中,我们将《边境》这个译名改换为英译名Border,或许更为贴切的中译名将会是“边”或是“界”?
在这里,我们并不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二)“多样性万岁”——二元机器与童话的终结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一点是:Border并不是什么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童话模式也必然终结。
我们目前先不去展开关于“童话的终结”,而是关注另外一个较为肤浅的方面,那就是Tina与Vore的“丑”,这当然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同样:我们也毋庸置疑地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个关于“美”与“丑”的考量向度上,这也是为什么Tina将自己体认为“缺陷”,并极力通过作为权力之腹语而掩盖自己的异能,她特殊的身份注定了她将生成与逃逸,生成与逃逸将她变为一个离轨者,她将不再在美丑这样的向度或者二元机器中存在。
离轨者不需要权力,但是每个权力都需要离轨者,需要一定程度上的“疯癫”与“怪异”,通过这些人,权力内部才可以形成归属感,然而,不同于监禁疯人并公开展示的古典时代,或者将麻风病当作一种道德主义说教的中世纪,Border所处的这个年代,也就是我们的这个年代,对待“疯癫”的收容则更为复杂,有效,无论是《奇迹男孩》式的“善行”展览还是形形色色或是温和或为粗暴的精神(行为)治疗,疯人院成为了精神病院,再被掩饰成了“XXX治疗中心”,“怪人”被吸入了我们的二元世界中,并被视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或者是心智层面的不成熟,这些直接导致他们抵抗,逃逸这些事实被以一种看上去无比“客观”,“温和”的方式被轻蔑,否定。
如果影片在这里结束,Border或将成为另外一部《水形物语》,被左翼学者们反复提及的内容,它无需重复,而是再一次交付于“生成”,童话的终结来源于Tina对Vore的拒绝,当她打开冰箱,发现了冷冻着的婴儿,在她沉醉于“我不是人类”的想法时与“Wonderland”的童话,她却没有发现她自己进入了一个另外的二元结构中,在这里,“少数”被编码成了一种多数,一条全新的线性,历史与意识形态在就在她的面前,“多样性万岁”实际上无异于宣告多样性与少数的不存在,作为宏大叙事的二元机器的一个零件。
在Border的结尾,Tina顺着Vore的字条来到码头,她面对的是这种多样性的本质,就像Vole与Tina接下来的这几句对话。
Vole:“我们有义务,延续我们的种族。
我和你,我们将会壮大起来。
”Tina:“我不明白恶魔有什么可延续的。
”Vole:“所以你想当人类?
”在这里,意识形态显露出了真正的二元机器本质,Border出现了:你“是”恶魔,你“必须”遵守某某某原则,否则,你就是人类,而Vole则是另外一个通灵者,恶魔的世界通过他之口言说出了律令,这难道不足以理解为何政治正确对“少数人”,“离轨者”如此关注?
并非前者隐喻了后者,从某种意义上看来,前者本来就是后者。
童话结束了,就像我们回望童年,重新翻开那些花花绿绿的故事书,发现这些曾经令人流连忘返的故事中潜藏着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与说教成分。
源源不断的生成水流是Vore的归宿Vole倒下了,连同寄生在他身上的“意识形态之魔”,脚下源源不断的生成之流是他的归宿,Tina这时才真正地从二元机器中逃脱,成为了差异化的存在。
“一个婴儿”,与一张关于芬兰的明信片,准确地说,是未中止的生成。
参考文献:吉尔·德勒兹:《批评与临床》,刘云虹,曹丹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吉尔·德勒兹:《时间—影像》谢强,蔡若明,马月译,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吉尔·德勒兹:《对话》,董树宝译,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林志明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长评里说得有理有据的,但我个人感受不是很深。
我能感受的有,女主作为边缘人感受到的排斥和疏离,对于“我是谁”的迷茫,还有怪不得戛纳最佳妆效,真的很丑啊,还有些恐怖。
其实作为动物的排异性,如果我身边有长这样的人,就算我不远离,麻麻也会叫我远离的😂。
我很少看欧洲戛纳的电影,对其风格也不熟,对我而言,体裁就没有很深的感触。
有些长评里说一些关于人性的感触,可能是我欣赏水平的原因,影片给我的感觉有点像隔靴搔痒,没有直接触及那些点,感触不深,除了丑吓到我外,没有特别深的记忆点。
打开电视机,打开不同的视频平台,渐渐发现满屏都是玻尿酸,满屏都是俊男美女,好像长的不好看就不能上镜头。
然而实事上,大部分的明星已经站在了颜值的高峰,但是却登不上行演技的峭壁,的确,这真的需要经验和技术。
那么扮丑就一定能演出好电影?
这里我还是要有所保留的,毕竟颜值真的占了很大的优势,但是今天阿飘飘给大家带来的是一部丑到极致,但是故事却非常美的电影。
想必大家都已经猜出来了,今天的故事是荣获奥斯卡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提名的瑞典电影《边境》
完整剧透,请大家酌情观看
蒂娜很丑,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DNA里存在缺陷的丑八怪,蒂娜不会生育,她很自卑。
自卑到从小就被霸凌在她眼里是正常的,因为她丑;自卑到就算有个男人假借谈恋爱骗吃骗喝住到她家,她觉得这个很正常,因为她丑;自卑到那个骗吃骗喝的男人带来的狗都会对着她吼,她觉得很正常,因为她丑。
蒂娜从来不会抱怨,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脱了鞋子袜子,光着脚踩在长满青苔的地上,这样才能感受自己;她会脱光了衣服,浸泡在瀑布下的小溪流中,这样才能释放自己。
蒂娜在海关工作,凭借她异常灵敏的嗅觉,她闻出了海洛因,闻出了大麻,闻出了很多违禁品,甚至还闻出了一个恋童癖藏在手机里的不雅视频。
当警察问及蒂娜,怎么会发现那个储存卡,蒂娜说她能闻出对方的感情,愤怒,羞耻,罪恶,直觉告诉她,对方做了不好的事情,蒂娜成了警察局特别小组的顾问,她开始负责一起性质恶劣的猥亵儿童,虐童案。
蒂娜在工作中被认可,但是生活中依然毫无波澜,直到有一天,在海关,她遇到了一个和她一样丑的男人,她的嗅觉告诉她,对方的味道很特别,但是检查他的包裹,里面全部是虫子和日用品,既然不是包裹的问题,那就是人了,可是同事带他去检查身体的时候,又得知了另外一个惊人事实,他不是他,而是她,她具有女性特征。
这个外表像男人一样的女人,名字叫沃尔,蒂娜一个劲的认错,她的鼻子第一次出卖了她,但是沃尔笑了一下,她们一定会再见面的,很快蒂娜就发现,沃尔经常出现在她的周围,似乎命运的红绳把她们给连在一起了。
沃尔收集了很多虫子,请蒂娜吃,蒂娜觉得很恶心,但是当牙齿嚼碎这条小虫子的时候,蒂娜觉得很美妙,怪不得那么多年来,她总是觉得意大利面食不下咽,不是因为意大利面,而是因为她不喜欢吃熟食。
蒂娜第一次主动邀请沃尔来家里玩,甚至还可以以租客的身份,住在她的客房里,客房里有冰箱和床,很温暖,就是门口的狗有点吵,沃尔笑了笑,她路过狗笼子的时候,对着狗狠狠的呲了呲牙,狗变乖了,再也不敢随意叫唤了。
这大概就是蒂娜的生活,你对它不恨点,它就骑到你头上来了,终于,蒂娜打开心扉,第一次和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吐露心声,她告诉沃尔,她的长相让她困扰,她从心底里看不起自己,沃尔告诉她,不,你要记住,你是最完美的,所有嫉妒你的人都是因为你比他们优秀。
这些话让蒂娜重新审视了自己,她在海关的出色表现,她协助警方追捕凶手,这些她都可以引以为傲,蒂娜并不是一无所到只剩下自卑,她比她想象中的要优秀的很多,只是缺少一个人告诉她,而这个人出现了,她就是沃尔。
和沃尔相处的这段日子里,她发现自己和沃尔有着太多太多的共同点了,她们除了长相接近,她们的在臀部上面都有一条疤,她们都喜欢吃生的虫子,她们都惧怕闪电的雨夜,她们身上都有有被闪电劈过留下的疤痕。
蒂娜曾经向她疗养院的父亲询问,询问臀部的疤怎么来的,父亲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蒂娜在三岁前跌倒在尖锐的石头上,再问就假借头晕不再回答,蒂娜知道她爸爸隐藏了很多秘密。
蒂娜和沃尔越走越近,她知道沃尔也藏有秘密,就比如消失几天后,她把房间里的冰箱给封起来了,但是这不影响两人的交流和感情递增,终于有一天蒂娜的渣男友要离家几天,这几天蒂娜和沃尔放飞了自我。
上午她们在山林里裸着身子奔跑,阳光斜射在她们身上;下午她们在溪水里嘶吼嬉戏,溪水环绕着她们的身体;入夜她们躺在青苔上拥抱,蒂娜又发现一个惊人的事情,她不是她,而是他,蒂娜长出了男人的特侦,和沃尔躺在大地的怀抱里放肆,蒂娜第一次知道这种感觉有多美妙!
看着漫天繁星,沃尔告诉了蒂娜,你不是人,你是山怪,你是山怪里面的雄性,而我负责孕育孩子的雌性,放在冰箱里的孩子叫西希,是我生的未受精胎,在芬兰有一小队的族人,他们会到处迁移,他们找过我,也会找到你,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一起走。
蒂娜犹豫了,她从来都不知道原来自己不是人,在人类的世界里,她有房子有车子,还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她有个父亲,有相互关怀的邻居,当然还有个垃圾男友,人类的世界对她而言好像还不错,但是对沃尔就不好了,沃尔的父母从小就被做实验,虐待,毒打,沃尔也辗转了一个又一个孤儿院,最后颠沛流离,他满脑子都想对人类实行报复,而不是融入人类的生活。
报复人类?
蒂娜想都没想过,面对沃尔,蒂娜第一次产生了抗拒,但是非人类这个不争的实事摆在面前,如果跟着沃尔一起去芬兰,那势必会加入报复人类的圈子,如果放弃沃尔,那么她自己将再一次孤独的面对人类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蒂娜负责的案子也开始有了新的眉目,她靠着嗅觉找到了一个有着婴儿啼哭的公寓,但是第二次警察到访,婴儿没有了却换来一部带有血腥腐臭味的DV,面对铁证如山,凶手还一直狡辩,蒂娜想到了沃尔的话,人类啊,也许就是这个世界上最自私最充满贪欲的生物,自私到连自己的子嗣都可以祸害。
蒂娜似乎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为什么她闻到了那么多罪恶的人,却一直找不到恋童癖的罪魁祸首,至到有一天,她看到隔壁的房子停着警车,女主人哭哭啼啼的看着空空无一物的摇篮,男主人抱着一个看着非常眼熟的婴儿,但那绝对不是他们的宝贝女儿,那是。。。
西希。。。
原来这就是沃尔所谓的报复——换子,这种未受精的胎儿可以随意捏脸,但是寿命很短。
蒂娜很矛盾,人类真的和沃尔说的一样?
但是蒂娜想起那混吃等死养狗的男友,美其名曰是谈恋爱却和另外一个女人说想你;蒂娜想到了抱她回家抚养的父亲,他现在独自一人在疗养院里;蒂娜想起了借给她锅子的邻居。。。
;蒂娜想起了和她一起工作的同僚,他们。。。
蒂娜最终做了一个决定,他赶走了好吃懒做的男友,砸了他最心爱的电视;他问了父亲她的来历,亲自去祭拜了父母的墓地;最后他走向了沃尔,跟在蒂娜身后的是带着手铐的警察,沃尔没说话,只是一直笑,她知道蒂娜再也不可能像尝试吃虫子那样尝试着和她回芬兰,她待着手铐一跃而下。
蒂娜回到毫无人气的房子,静静的坐在沙发上,这一切为什么来的那么快,又结束的那么快,门铃响了,蒂娜看到门口的大箱子里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里面竟然躺着一个有着小尾巴的婴儿,一起寄来的还有一张芬兰欢迎你的明信片,蒂娜哭了,不,她应该笑,从此以后的生活她不在孤单,从此以后多了一个山怪和她一起融入人类,从此以后她要活成自己的样子。
故事到这里结束了,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结局了,我们不能要求沃尔一起放下对人类的仇恨,也不想看到蒂娜最后去了芬兰,所以停留在这里刚刚好。
我犹豫了很久是不是应该把整个故事剧透,但是写着写着就把故事写完了,也算是一气呵成,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我十分推荐,但是电影一开始的慢节奏,加上灰冷的色调,可能让人提不起劲,但是请不要关闭电影,看下去,你会发现越来越精彩。
电影中我最喜欢他们放飞自我穿梭树林的感觉,那才是真正的他们,他们在山上尽情吼叫,这是蒂娜以前不敢的做的,她在人类世界里的活的小心翼翼,活的很累,尤其是面对那个住在一起的渣男,他吃着蒂娜,用着蒂娜,最后还带女人回家,不过还好他从来没有当着蒂娜的面羞辱她,每次遇到他带回了别的女人,蒂娜就悄悄的关上门,然后走进大自然,换了我,我真想狠狠的抽上他几个嘴巴子,叫他滚,不过到最后蒂娜还是这样做了,丢了他的电视机,我看的真解气!
蒂娜是幸运的,她的养父母对她还不错,父亲经常忘事,也许已经得了老年痴呆症,但是他还记得他们夫妻和蒂娜度过的快乐时光;蒂娜的天赋在工作中发挥到了极致,同僚赞赏的目光也让她消除了对人类的敌意,如果她也和沃尔一样,亲眼看着父母被人折磨,自己又惨遭毒手,那么她也会手起刀落,报复人类。
人类究竟是像沃尔口中那样自私自利?
还是像蒂娜口中那样留有一息温存?
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每个人成长的环境,境遇都不相同,所以对这个世界的感受都不同,当然,你的小小举动也会改变你周围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说完了大我,说说小我——请不要自卑!
我要告诉所有看影评的人,不要看低自己,你比你想象中的要优秀,那些抓着弱点不放的人,那些出于嫉妒的人,他们都是因为怕自己的弱点被发现,怕自己不如人才虚张声势,不要被他们吓到,你们真的很优秀!
好了,电影给我感受很多,我无法一一表达,也许看过之后,你们也更有体会,我是阿飘飘,我们下次见咯!
电影剧情都十分出人意料,导演把小众噱头看点玩到了极致。
主题经典常见,是我是谁,那我应该怎么做。
当女主角发现了自己,不仅仅只是一个样貌丑陋的人类,她根本就不是人类,而是山怪,这些年她遭受的欺凌根本就是毫无意义。
当女主爱上男主,两个人找到了一份未来生活的新出路,女主的选择是要仇恨人,做回一支野兽,还是选择当一个人。
电影化妆也十分出彩,男女主妆容看起来十分自然,让人一度怀疑,导演怎么找到两个长相如此抱歉的演员,还这么相似?
片中几处情节都触动人心,男主和女主两人裸奔在森林里,我体会到了他们剥去人身上的束缚,变回自己;女主收到快递,打开纸箱盒发现里面是自己的小孩,她给小孩喂下生虫,小孩露出满足的笑容。
故事的表像是在阐述,选择兽性还是人性,但背后隐藏的是导演自己对社会的咆哮,他本身是一位伊朗新移民,全片是一部黑暗色彩的童话故事。
很多人认为这片子是关注LGBTQ,或者边缘人群的,那是把这部电影层次降低了。
它其实关注的是一个更加宏大的主题:寻找自我,或者更进一步讲,自我认同感。
Tina从小便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是个有缺陷的人,这个时候他和外界是完全隔离的,直到Vore出现,Tina开始问:我是谁?
才终于明白原来我和Vore一样,是“山怪”。
随着剧情发展,Tina却发现自己和Vore不一样,他终于明白,山怪也好,人类也好,都需要爱才能同他人建立连接,最终获得认同感,影片结尾,Tina同山怪婴儿建立了连接,找到了自我。
欣赏的一点 他讨论的层次很多 而且主要是针对人和自然的关系 国内的电影是从来不会关注的角度 国内没有电影会去批判人类和自然是对立面 因为我们国家是在发展中必须得牺牲自然 但是瑞士丹麦这些国家他们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电影想说的是人类经常以自己为主体以世界为中心的角度去看所有存在的事物和哲学 但是其实人类只是这个宇宙中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族群 把范围缩小的话 想讨论的是女性/少数群体在男权社会生存中的限制 被审视 这电影就是很让人惊呆 居然把这种超现实的题材用现实的手法去拍摄和讲述 让观众觉得这么离奇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很合情合理 好像真的可能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 我也特别欣赏这种导演他敢于挑战观众的反感情绪 因为会有一些视觉上看起来不舒服恶心容易联想到负面的道具和特效化妆 但我觉得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想让观众喜欢一个元素是很难的 很容易庸俗 但是让观众讨厌是很容易的 同时它的有一个利得住脚的目的 不是为了纯恶心而恶心
开始时以为这是一部缓慢的怪咖 结果步步入局 渐入剧情 一直到结束 回味几天后 反复回味 这部以低智特异人的故事 让人逐步适应丑陋的外表 简单的躯壳 关注内在内心 的渴望 我是谁 我将如何与世界相处 和安放我的爱❤️ 性器官的男女倒置 也是让人惊骇的设置 丑女在平凡重复的日常下 隐藏了极度渴望爱的渴求 然而 她有个难言的秘密 终于在遇到同类后爆发 爱向何处 即使你假装与世界和平相处 总之 这是一部愿意安静下来后可以去看看的另类话题的电影
电影很猎奇,很重口味,带给人强烈的感官冲击也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的不适。
但这部片子表达的集体情感价值取向还是大部分观众可以接受的,也可是说三观很正整体正能量。
建议观影时尽量抛弃传统道德观念,很多剧情要从自然的角度而不是社会的角度来理解,如果代入过多的传统道德荣辱观念,反而会引起大量不适也体会不到导演的真实意图。
这种片子在印度肯定是会被封杀的,而作为一个伊朗籍瑞典导演,感觉完全没有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我也很是惊奇。
本片探讨了两大主题,一个是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尽管整个社会都在排挤针对自己,但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权在自己手中,影片导演尊重了这种独立判断。
另一个主题就是自己的本性与主流社会不符时,是选择融入社会还是坚持自己,导演对这个问题的停留在思考中没有给出一个倾向,因为尽管二者有矛盾,乐观的看也有相容的可能性,此处应该也映射了主角家庭在移民过程中的挣扎和思考。
另外本片剧本非常猎奇,信息量巨大这部分水准一流,剧情的起伏波折也可以算是上乘之作,剧情张力把握还行,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着悬念推动剧情发展。
本片的男女主的演技很赞,因为本片包含一部分奇幻的元素,不得不佩服女主角的想象力,可以从表演表情中读出多重复杂的情感,绝对是演员中的实力派,所以那个化妆我也就忍了。
本片的加分项和减分项最大的就在于它的尺度,它的尺度大并不像日本你懂的片那种对于欲望的释放,反而说你几乎读不出一丁点的欲望。
准确的描述应该是“野性”“自然”,呈现了大量纯粹的情感,不加修饰,清澈如泉水。
对那些一生包裹在世俗情感生活的人可能会直接将本片定义为色情淫秽。
但如果能暂时抛弃掉这些世俗的社会观念,这部片子也无关尺度,只关于自然与纯粹。
整体评价本片是优秀的,我觉得在中国这个开放和包容国度里,它值得一个更好的评分,也许只是还没到那个时代吧。
(高能预警:本片包含森林裸奔)
《边境》是一部熔炼了不同元素的, 烂漫的,北欧黑色电影的(Nordic),社会现实主义的,神秘力量的影片。
相信很多人在观看电影时,都为影片的荒诞和复杂所扰,难以用一种态度,一种感受和一种思考来解读《边境》。
在我看来这种复杂性却是边境最为可贵之处。
本文将放弃以简单的,统一的视角和逻辑来解读影片,相反,将提供从不同视角对影片的浅探,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1. 身份电影边境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妆容设计奖。
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丑陋和奇怪的造型一定也是在最开始就牢牢抓住了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不禁去想,这个长相丑陋,行为怪异和我们不一样的女人是谁?
那么Tina是谁呢?
对于这个问题,影片一开始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种划界的方式,将Tina和电影中的其他人以及看电影的我们区分开来。
Tina是吃虫子的,长尾巴的,丑陋的是与我们不同的“怪物”。
随着影片的进行,电影确认了我们对Tina身份的猜测,Tina 是Troll,北欧神话中的一种怪物。
可是在不断地强调我们与Tina外表和习惯的不同的时候,《边境》也像我们展现了一个和我们说着同样语言,有着同样生活方式的Tina。
“那么,我们不禁要再次发问Tina到底是谁?
是异化的人?
还是人化的怪物呢?
”回到北欧神话中,Troll是一种居住在远离人烟地区的,没有天主信仰的,被认为对人类是危险的一类生物。
这让我想到了1870年代开始出现的人类动物园(human zoo),来自未发展的偏远部落的有色人类也被异化成了和欧洲的文明人不同的“怪物。
”在民粹主义和排外主义崛起的欧洲,电影不禁引起了我们对难民危机现实的反思。
更重要的是影片让我们以Tina的视角感受到他者身份所带来的痛苦,并对此感同身受。
电影提供的这种感受是超越了某一现实事件的。
不管是在蔡康永先生所说的“我们不是怪物”还是留学生在国外遭受的歧视,都应该是感同身受的吧。
2. 北欧黑色作为一部北欧犯罪电影,边境沿袭了北欧犯罪电影的黑色风格(Nordic noir)。
影片色调阴暗,压抑,时刻表现着欢迎来到永恒的北欧黑夜的致郁风格。
特别之处在于电影通过导演的安排以及演员的出色表演提供了超越视觉的感官刺激。
“闻”既推动了影片剧情的发展,Tina通过“闻”感知人的情绪发现了携带儿童色情内容的恋童癖,又为影片提供了独特的气味标记,西装革履下的猥琐,森林和泥土,潮湿阴暗的房间,蚯蚓,以及同样“丑陋的”“肮脏的”Vora。
大量嗅的特写,无时无刻不调动着我们的嗅觉器官,让我们恶心,让我们害怕。
3. 爱情Tina和Vora的爱情是本片两条重要的故事线中的一条。
这条故事线带来了影片另一个重要议题,性别。
以“正常人”的视角来看Tina和Vora都是女性,两个雌雄莫辨的人之间的爱情颠覆了传统的男女关系。
可是这种颠覆并不彻底,Tina是以一种类似于“正常人”中的男性形象出现的,她有着一根细小的男性生殖器。
这种对异性恋父权社会男女关系的仿制,在我看来是本影的一个缺憾。
我更希望对troll这样一种异化的人而言,性别是不存在的,他们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
4.恋童恋童是本片的另一条故事线,这条故事线完成了对“人”和“异化的人”Troll的归同。
我们和我们所谓的他们并没有那么不同,一样的崩坏,也一样拥有善意和正直。
恋童犯罪被证明是Vora与人类的共谋,而正义的伸张也是Tina和人类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这样混杂的主题下,电影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勇敢,坚毅的Tina。
所有人类的,troll的美好品质都集中在了这个异化的人身上,并且随着Tina没有被阉割的后代(保留了尾巴)的诞生留下了对未来的希望。
导演Ali AbbasiAli Abbasi 来自伊朗,毕业于丹麦电影学院,并居住在哥本哈根。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我想提出一个反思,作为一个伊朗国籍,在伊朗长大的导演,Ali Abbasi以一种完全西化的故事(北欧神话)和方式来拍摄影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不止于难民身份的作为他者的痛苦。
但是我不禁会想,在这一过程中导演丧失了多少“自我”?
变成了他永远不会能成为的“正常人”?
原文刊载于 微信号:北欧电影,搜索关注。
口味略重的影迷们有福了,喜欢奇情故事的观众们有福了,这里有一部初看平淡无奇,但越看越有意思的影片。
影片的女主有一个能通过人的气味辨别罪犯的特殊功能。
长相奇特,生活习惯与常人不同的她,碰到一个与她相似的他。
他性别特征上是女,但外表声音又是男。
在一系列事件发生后,女主逐渐找到了自我,并接纳了自我。
片子里有吃活蛆等重口情节,但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一个边缘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勇敢面对生活。
女主角的演技值得嘉奖,在特效化妆下,依然给了爆炸似的演出。
没有法律约束的实验造成的恶果,受害者是否该去报复,而那报复的对象是否就是整个人类,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窗纱外 小鹿给我送枝花 ,梳化上 下凡天使共我喝着茶。】诡异和惊悚程度对我倒是还好——就感觉是这样的,挺自然(理所当然)的,甚至美的。
女主的第一场性爱戏,也是刷新见识了,触目惊心。
剧情重口,人物奇丑,但不得不承认是一个好故事。北欧神话的“Troll”概念以悬疑和奇幻的方式得到演绎,还有很多关于边缘人群的隐喻,难怪入围了酷儿棕榈奖...
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感觉像是看了另一个版本的《钛》,Troll做羞羞事的场面真的是年度奇观之一,戛纳真是人才辈出。
政治隐喻电影,少数族群的生存状态和挑战,并没有直白点出而是全片用艺术加工,这是高明之处。性别这段噱头满满。然而也没有太多特别之处了。
释放了我,还原了我!
第1200个标记,后半个小时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之前做到让我全片观感都这么难受的是《索多玛的120天》《生吃》和《霓虹恶魔》,可是这部电影比上述的要差不少,从社会边缘人入手,却又写了个非常带有奇幻色彩的剧本,不得不说像是导演想复制拉丝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走捷径,但是全片除了那一场激情戏之外都太无聊。KGN:40/100
真是另类,除了另类也没什么可看的。
要追求故事的本质,其实也并不复杂,隐喻也很简单——少数派的生存和选择。但表达上却很极端。
诗意的身份觉醒滑向带有传说色彩的族群生殖恐怖活动。
导演很变态
C / 始终围绕着生命意识建立起了认同与仇恨之间的勾连,从而使得影片的概念从较为老套且容易被类型化的边缘-中心问题演变出了更游移不定也更开放的色彩。只是前半段专注于冷静、轻柔的凝视,后半段却还是不免有些急于将设定执行完毕,因而呈现出一种尚未被彻底拆解的半封闭状态。
I didn’t ask for this Troll porn
取材自北欧神话中的Troll,类似矮人dwarf的怪物,喜欢偷窃儿童或女人。……第一次看有点恶心,第二次看会觉得是不错的悬疑片。……镜头语言好,大量的怼脸特写,和曾国祥导演的作品很相似。……既然是戛纳电影节参选作品,那么就一定有隐喻,最后吐露的信息就是要传递的声音。……人类有坏人而且很坏,我虽然是怪物我有人性,我们从小就被霸凌。……完成了少数族群不能融入西方文明的呐喊。……同类型的有《生人勿进》《水形物语》。
实在不能再“正确”了,种族、女权、移民、LGBT……白左喜闻乐见的元素应有尽有,更牛叉的是跨物种、跨性别、跨能跨不能跨的“爱情”,相信能让圣母们看到涕泗交流高潮迭起了,诚然女性的自我认知非常重要,但让自己自己像个爷们似的成为性爱的主导方,或是将男性生子视为斗争的胜利等等,无疑是一种跑偏,也是矫枉过正的表现,女性主义(not女权主义)远比这些要深刻和有意义得多
恶心
北部人民能少拍点冷死人的恐怖片么…
3.5 一脸惊恐的欣赏完这部异类伊甸园
虽然有点重口,但是结合导演的移民身份,倒是看出了点不一样的社会内涵
真的是wtf,剧作太厉害了,给我100个脑袋我也不可能猜到这是一个奇幻却又未到cult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