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火新闻线

導火新聞線,The Menu

主演:吴孟达,周家怡,杨淇,何珮瑜,姜文杰,唐贝诗,方健仪,庄锶敏,王宗尧,张建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年份:2016

《导火新闻线》剧照

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3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4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5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6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7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8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19导火新闻线 剧照 NO.20

《导火新闻线》剧情介绍

导火新闻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班人马拍摄电影版,更加入吴孟达,前主播方健仪等增加新鲜感。 影片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入了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正邪两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场斗智斗勇,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人质与寻仇者命悬一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新白发魔女传绽放的许开心逃跑新娘2017面目全非第一季忍者神龟我的跨年之婚大楼里只有谋杀第二季奇幻森林之兽语小子律政狂鲨第二季生活与贝丝第二季外婆万圣节前夜2丑女大翻身致青春·原来你还在这里那个传教人我盛大的希腊婚礼2假面骑士WRETURNS假面骑士Eternal夏日伙伴们虫奉行OVA浪漫风暴榆阳秋百姓秀才官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特别篇魔术列车杀人事件替身小甜妻爸爸去哪儿碎片人生孤胆拯救睡魔第二季胆大党第二季侠骨丹心

《导火新闻线》长篇影评

 1 ) 导火新闻线:达叔用精彩表演引发人性与道德反思,向达叔致敬

下午各种刷抖音看达叔的消息,结果头条就弹出达叔去世的新闻,一代黄金绿叶没能战胜病魔,令人惋惜。

达叔不止一次说过,只要我不死,星爷还没有退休,就还有合作的机会,这一次终是看不到达叔和星爷再次合作了。

达叔塑造了那么多荧幕形象,给观众留下了很多欢笑,看到他仍有几部作品尚未上映,真的是太拼了。

达叔在离开星爷以后也参加出演了不少作品,可能大家对流浪地球等高分之作比较熟悉,有一部剧版的sp名叫《导火新闻线》值得一看,有点类似韩影恐怖直播,讲述媒体人的辛酸故事。

达叔在里面饰演被害人的父亲,面对官商勾结,面对法律不公,那种绝望之下决定铤而走险的悲愤状态,演绎得非常好,还凭此获得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可惜面对秦沛、曾志伟、姜皓文、廖启智,还是没能拿奖。

媒体为了流量编故事无底线已不是秘密,再加上互联网时代效率远胜一切,一家名为囧报的公司,仍有一群坚持追求真实报道的媒体人在为之奋斗,可惜代价就是付出生命,最后只剩下拼命三小强了。

电影对于媒体人的对立和批判还是下了功夫的,例如闪报记者看到危险只顾拍照见死不救,为搏流量编写垃圾新闻制造假新闻等。

达叔的女儿心心七年前被奸杀,凶手就是青年企业家高建仁,他打通关系买通证人无罪释放。

奸杀案一年以后,证人良心发现找到达叔愿意翻供,但香港法律同一条罪不能告同一个人两次,达叔为了给女儿报仇,利用工作之便在电台埋炸弹绑架高建仁,并提出要见立法会主席。

面对这个爆炸性新闻,囧报和闪报也是截然两种态度。

囧报想报道真相,闪报却故意歪曲事实制造话题,加上特首发声明称不会妥协,警方强烈谴责达叔的行为,一时间各方角力开始了。

本来囧报已经给了达叔希望,结果闪报用一张他老婆今早出车祸死亡的消息,彻底熄灭了他的意志使其癫狂,这么做简直就是推人去死,太无良了。

幸好结局没有像恐怖直播那样毁灭,而是达叔最后被所有支持他的人感动放了人质,只是没有高建仁再次被审判的画面有些失望,但他的下场已经明了。

 2 ) 吃快餐的人

4星给故事背后引发的沉思。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电影中的普通市民需要的是浮夸的标题、没有底线的新闻,但这个社会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传达我们认为正确的观念给大众。

引申到我日常生活工作中,许多甲方要一些“行货”,乙方迁就他们交出一些“行货”,最后我们抱怨,为什么只会遇见这样的甲方没有追求,殊不知,正是我们把他们培养成这样:一群只会吃快餐的人。

 3 ) 我们还得向前走

法律的初衷是为了惩防罪犯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当法律错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机制保证双方的公正性,而媒体应该起到的是监督责任,却不是一场只有买卖新闻的报道,为了收视率而违背了“人大过于一切”的准则。

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一个幸福美满的三人家庭,在17岁女儿在平安夜在外被人强奸后暴力致死,由于证人做假证词而导致罪犯无法坐牢为由,但证人良心过意不去而同被害人父亲讲明了情况,但由于香港法律不允许“一罪不二审”的法条而不能再次起诉罪犯。

直到7年后在电视节目的时候,当时的“罪犯”来参加访问,然后就挟持了他,以炸弹威胁要求见立法主席,最后在网络舆论的帮助下,选择了释放人质,最后结果也是好的,伤亡减少到了最小。

 4 )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PLACE. WE ARE NOT AFRAID.

嚴格D講,導火新聞線電影版其實都重有少少電視電影FEEL。

要比電影手法,當然重未比得上奧斯卡電影《SPOTLIGHT》(焦點),但係香港呢個娛樂至死既MARKET,都重有少少市場,都重有人寫到出來兼成功拍出來。

好可惜既係,導火電視劇版當初唔係人人都會一開電視機就睇到,只能網上看,所以受眾面唔夠廣。

如果唔係,我覺得呢部劇應該係香港影響力會更大。

香港拍到導火新聞線係因為有傳媒呢個都仲可以叫專業既行業。

當然重有因為反轉係大家都可以隨意去電視台舉板請願啦。

呢D咪就係香港電影拍到既野,其他地方拍唔到既野囉。

咁多年黎香港都總算出到一部講真真正正講新聞既劇集/電影。

其實導火新聞線電影版都係延續以群戲為主的風格,女主角方凝係電影版裡的作用反而沒電視劇整體咁出位。

樂嘉輝反而係呢次人質事件裡擔當一個比較重要既角色。

其實呢個故事核都幾黑鏡,雖然唔關科技事,但同樣都係討論緊媒體對人性/對社會的影響,重有社會上到底有沒公義。

尾片曲好好聽。

《We're not afraid》作曲、填詞陳詩慧。

TO MAKE THE WORLD BETTER PLACE.WE ARE NOT AFRAID.蝦米音樂上可搜到。

小精采位:HAAAAAAAAAA毛記電視原來都有入鏡既咩點解我唔知!!!! 哈哈哈好正。

(1:15:00--毛記電視咪牌,個頭包紮作形象的人是毛記電視的"偽人",他既形象和藝名係影射方東昇)哈哈哈高登巴打齊齊出鏡導火新聞線電影好L勁(高登討論區係香港著名網上論壇)記者「查電話」係要去「交電話費」,從而查到機主名字,好野。

小問題:一、記者向立法會秘書處要立法會會議紀錄好方便喎。。。。。

可以立刻傳真??

(呢個是真的想問,我身為香港人我都唔太清楚,但政府好多紀錄的確是可公眾查閱,應該是可以的,我猜)二、談判專家既戲同佢上司既戲真係好生硬。

三、講普通話的閃報高層點解要企上車頂影相裝腔作勢,同樣的事情係皇阿媽做,編劇起碼會給她加上光環和正當理由啊。

其實電影版無左梁小冰真係差D。。。。。

三、裡面很多配角的演技比較不自然啊,反而是開頭死左既老婆應該戲好好架啊。

四、阿咩既然在醫院看住智叔的老婆已傷重不治,為甚麼這條線不繼續跟下去? 五、囧報除非報社係北區,如果唔係方凝咁快去完深圳又返黎? 起碼都三四個鐘頭啦........時間上太緊。

 5 ) 小新闻就炒成大新闻,没新闻就编新闻

片中反派闪报主编的一句“小新闻就炒成大新闻,没新闻就编新闻”道出了,现如今传媒行业的潜规则,记者早已不是揭露真相的代名词,而成了某些不良记者获利的“摇钱树”和炒做自己名声的工具!

就象片中的一样,各家媒体为了争夺点击量和曝光率,早已屡屡突破良知底线...不管遇难的家属如何难受,像苍蝇一样围上去提问各种让其难受的问题,不故其感受;不管事件的真假,只要有爆炸性,就第一时间刊出,结果屡屡被反转打脸;将自己位于法官的地位,去主观的审判事件中的弱者,结果导致了更多的“我弱我有理”的事件发生,任何一个行业的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良知底线,记者也不例外!

 6 ) 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操守~

其实这部电影真的很好,不说演员的演技,光凭开头记着等待铁架砸向小女孩这一点就可以了,记得有一年北京大雨,一个骑自行车的人骑到没有井盖的井口上,翻出,这一幕恰巧被记着拍到,明显是知道哪有坑,前面也有人摔过才在哪里等拍,而记者不是告诉别人哪里有危险,而是等着看事情发生,而拍照片博取点击率,这件事情在当时也是被关注了,不是照片本身,而是记者的态度。

他们确实如秃鹫一样,等待小女孩的死去,而不是报道她的疾苦为他(她)们解决问题。

至于最后的官商勾结问题,这个在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就有钱权交易,或者其他交易,权色,为了得到一个消息,立法会的成员还要女记者给个美色报酬呢,更别说救个亲属了。

 7 ) 吴孟达叔叔依旧很赞

1.拍成网剧就好了,就这个搞毛线的大电影呢?

2.吴孟达的表演撑起了整部电影,绝对的主角,似乎结局不够完美,自爆、被狙击手爆头、跟记者们及警方斗智斗勇……都木有……3.更没有揭露幕后黑手式的快感……两家媒体也没有互相碾压互相揭老底互黑……被绑起来的人质们咋就没有任何动作任何戏呢?

这不科学啊\(≧▽≦)/

 8 ) 用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导火新闻线》电影在豆瓣的评价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刚刚及格,比起《导火新闻线》电视剧来说,它差强人意的地方在于起承转合得过于直白,不如电视剧那样丰满。

但还是应该给这部电影一个不错的评分。

吴孟达饰演的智叔,是片中片的灵魂人物。

七年前,17岁的女儿在平安夜遭富二代高建仁奸杀,证人在法庭临时改变证词,疑犯被当庭无罪释放。

老两口四处奔波,意图还女儿一个公道。

一年后,良心不安的证人找到智叔,告诉他实情,并愿意出庭作证。

重新燃起希望的智叔夫妇却被香港一罪两审挡在寻求法律途径的门外,绝望地说:“同一条罪时不可以告同一个人两次,律师说就算那个杀人凶手亲口认罪,法庭都不可以判他有罪,为什么香港会有这么愚蠢的法例。

”智叔仍旧不依不挠,绝食抗议,请求立法会修改条例。

7年来,因为他夫妇不放弃寻找惩治疑犯的途径,屡遭来自疑犯的恐吓与威胁。

最终,智叔走向了劫持人质要求对话立法会主席卢靖的道路。

尽管到了此刻,智叔仍旧希望通过法律途径惩治罪犯。

告诉被胁持的同事,只要卢靖肯和他对话,就会放了大家,不会伤害他们。

这是为小人物立传,法律始终是他们解决问题的首选,其次才是犯罪。

杨改兰案也好,聂树斌案也好,通过时间的拉锯与当事人的坚持,最终获得公义,但生活已变,生命已逝,迟来的正义对他们徒有心灵安慰。

当然,这中间少不了法律人士的援助与媒体的推动。

然而事实是,现在的媒体还有多少是在真正关注这个社会的痛疾?

心灵鸡汤与八卦炒作才是这个时代博人眼球的手段。

为什么说智叔是这部电影的片中片灵魂人物,是因为这部电影主线虽多,但真正落脚的地方却是新闻媒体的操守。

囧报和闪报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

当智叔发讯息给妻子,告知行动时,妻子精神失控紧接着身体失控,开着的小巴车失控导致车祸,媒体记者纷纷拿起可以拍照的工具一路跟着小巴车跑,直到小巴车撞上一辆货车停下,所有人的脸上都是挖掘到大新闻的表情,恨不得将摄像机和手机穿过小巴车的玻璃紧贴着出事的人拍摄。

当围观人群过于关注车祸,忽略自己的孩子跑道道路上捡拾车祸现场的小玩具并玩耍的情景,在孩子的头上正悬着即将倒下的脚手架。

闪报的记者阿峰捕捉到这一幕,端好相机,对准孩子,默默等待脚手架的倒下吞噬孩子的生命。

幸而囧报的记者乐嘉辉发现,及时在脚手架倒下之际救出孩子。

愤怒的乐嘉辉大吼闪报的记者:“你还拍。

”这时,在电视台工作的智叔劫持了正在电视台接受采访、刚拿得十大青年实业家奖的高建仁与工作人员,声称在大楼里埋下了炸药,要求对话卢靖。

炸药一开始仅仅是智叔作为手段,并非目的。

乐嘉辉在车祸现场捡到智叔妻子的手机,明白所发生的事,翻墙进入被封锁的电视台大楼,与智叔取得联系,直播采访,挟持的前因后果便一一道出来。

几年前,政府是想要修例的,但几番周折整理出来的报告交到立法会后却音信全无。

这时的囧报记者开始查一罪两审的资料,查为什么“音信全无”。

被警察逮着的乐嘉辉,中断了采访智叔的直播,然而闪报立马接过了这项现场采访。

阿峰在采访中,并没有接着梳理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而是从八卦的角度出发,告诉智叔,有称是他女儿的同学说他女儿曾经的名声有多差,这与高建仁“自愿发生关系”的说法一拍即合,这大大激怒了智叔。

尽管谈判专员一直在强调让智叔不理会,“可以关掉对讲机”,但闪报的记者显然不放过,继续刺激智叔,导致智叔将高建仁的头一遍一遍磕在地上。

为了点击率,囧报当然不会坐视不理,开始以“挖掘高建仁的丑事”作为策略反击。

乐嘉辉问:“现在为了点击率是不是什么都可以做?

”最终,高建仁父亲承认威胁恐吓智叔夫妇的视频并未从囧报流出,而是带到了立法会去,期望立法会能出面与智叔对话化解事件。

最终,在立法会的出面下,谈判员的从中协调下,乐嘉辉从胁持现场救出4名人质。

因为这时,智叔还有一件事情始终不想放弃,他想让法庭重审高建仁。

但闪报却在这时,将智叔妻子车祸身亡的照片上传网络,看到妻子身亡的照片,智叔再次失控,加上有人想从现场逃跑,智叔引爆了一颗炸药。

看到这里,我心里恨呀,恨不守操守的闪报,一再刺激智叔,使得事情刚刚出现的转机没了。

但智叔正是因为对法律还报有一线希望,尽管中断了与谈判员的对话,仍没有引爆大楼的炸药,而是限定午夜十二点前见到卢靖,还要问一问他为什么没通过修例。

囧报在这时查证到因为高建仁舅舅在立法会的关系,修列未通过的新闻,制作上传网络。

最终激起网友前往电视台声援智叔。

当谈判员与智叔再次取得联系,告诉他电视台门口来了几千人,他们都是他的同路人时,智叔那颗在绝境中奋斗的心才终于放下来。

当年他绝食抗议希望修例时,仅仅只有自己一个人。

问乐嘉辉,能不能帮他写篇稿子,乐嘉辉告诉他:“我肯写也没人看啊。

”看着别人抱团抗议时获得新闻媒体的关注,他羡慕,说:“如果我可以像他们一样很多人在一起,互相支持一下,你说多好。

”互相支持,正是这一点让智叔这个小人物找到自己的希望。

影片的最后,立法会虽然通过了修例,却表示,这并不是因为单个案列。

承认我们的失误带给别人的伤害,永远是困难的,谁也不愿意低下他高昂的头颅。

囧报最终并没有在点击量上赢过闪报,接下来面临的会不会是结束?

不得而知了。

但闪报代总编方凝在事情结束又再提到的那句“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与《秃鹰和非洲儿童》那张著名的照片,值得我们再次审视。

想起今天看到@LifeTime针对中美关系写下的评论:媒体都是唯恐天下不乱的,无论中美哪一方的。

川普与蔡英文通话之后,美国、中国的主流媒体都是火上浇油,夸大事实,攻击川普。

川普也是个“一点就着”的个性,越闹越大。

事实上,川蔡通话之后,川普最贴心的竞选经理有一个正式声明,竟然被全世界媒体屏蔽了:这是一个错误,但我们不会公开说它是个错误。

中美媒体不约而同的选择激怒中国官方和川普,都等着看大戏。

保持饥饿,不是毫无节操地方大新闻,它的后面还跟着“保持愚蠢”,正如这句话的作者斯图尔特•布兰德所阐释的那样: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渺小,用初学者的谦虚自觉,饥渴者的渴望求知去拥抱未来。

有希望人心才会软。

 9 ) 正义之下掺抹“私情”

《导火新闻线》是由电视剧《导火新闻线》原版人马拍摄的电影版,影片讲述囧报及闪报为了点击率的媒体斗争,却无意陷于了寻仇者闯入电视台用炸弹挟持人质,向政府高层请愿通过恢复二次申诉,作为媒体正邪两方是如何站在各自立场斗智斗勇,事态不断升级揭露出官商勾结等隐情的故事。

(本段源于百度百科)20余年前,一幅名为《饥饿的苏丹》的摄影作品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也让世界开始关注当时发生在苏丹的饥荒。

按下快门之后,图片作者凯文•卡特赶走了秃鹰,他注视着女孩继续蹒跚前行,然后情绪崩溃。

然而,更令他崩溃的是,照片获奖之后,他受到种种谴责,谴责者认为他太残忍,没有放下相机去救小女孩。

于是,颁奖结束后两个月,凯文•卡特因经受不住非议而自杀。

在这部港片中,《饥饿的苏丹》不但是探讨记者这一社会角色的定位的重要道具,也是对片中所刻画的媒体生态的比喻。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片中营造的是这样一种媒体生态——媒体为了流量可以编新闻,也可以用各种低俗新闻填满头版位置。

另一家媒体,备感流量压力的代总编被上司的一句“如果你有本事,有个人风格又可以赢到点击率的话,我保证什么都不说”呛得哑口无言。

电影预言了媒体过分争夺受众注意力的下场。

这些预言最后是否会成真我们不得而知,可是先于这部电影出街的同名剧集所展示的一些情节,如总编当街遇袭、记者越权更改头版等,竟然在之后成了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实际上,《导火新闻线》所预言的传媒生态,与美国19世纪末那场黄色新闻大战非常相似。

当时普利策(没错,就是设立普利策新闻奖的那位)的《世界报》和赫斯特的《新闻报》,为了争夺读者,频发刊登骇人听闻、刺激人的新闻,标题也是怎么色情暴力惊悚就怎么来。

黄色新闻大战终结于时任美国总统麦金莱遇刺之后。

《世界报》因为在此前鼓吹刺杀麦金莱的言论而被迫停刊。

而我们的传媒生态,似乎正朝着《导火新闻线》的预言一步步走下去……科技的日新月异,让媒体与受众的地位发生了调转,受众注意力成了稀缺品,原本代表着权威客观公正的媒体反而泛滥起来。

算法的不断改进,让各个资讯客户端都在推送“用户想看”的内容。

这是这些所谓的“用户想看”的内容,很可能会绑架媒体,让其丧失权威性、公正性,一味地往猎奇和重口地方向发展。

以前摄影记者凯文•卡特因为没救人而备受谴责,而在《导火新闻线》中,无底线的记者却可以为了点击量穷极一切逼迫当事人,让其做出杀人行为。

 10 ) 关于自己的一点感想

谈一谈看完导火的一点个人感受。

这部电影跟韩国恐怖直播不能说比不过,他们入手的角度根本就不相同。

导火这部电影就是从我们的普通生活入手,就是最真实最接近我们生活的情况摆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去了解,去深思。

前一段时间刚毕业的时候一直想去做媒体工作,当时一心想着关注的都是娱乐圈的那些八卦新闻。

谁谁谁又有新恋情了,谁谁谁又被爆出丑闻了。

这些新闻已经成为我们茶余饭后的一些娱乐,所以我们将更多的视线都放在了明星的八卦上面。

当这些新闻被大规模报道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现在的新闻主流都已经聚焦在这些明星的私生活上面。

现在的社会确实是一个媒体主动迎合受众的社会,哪种新闻吸引人就争相报道哪种。

可是那些跟我们一样过着普通生活的老百姓当他们遭遇苦难想要寻求帮助时却无人问津,只能由自己痛苦地挣扎在这个社会上,没有人帮助甚至没有人关注。

现在媒体报道的基本都是除了明星那些事,剩下的就是哪里又有跳楼的了,哪里又被虐待的了。

可是这些新闻报道完之后呢,那些受害人家属的申诉谁来解决呢,那些人的冤屈谁来为他们诉说呢?

是,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光是这么多人每天发生的惨痛事件那么多哪能顾得过来呢。

可是最起码媒体应该做到的是关注我们国家的生活状态尽自己可能表达大众的心声,而并不是为了赚点击赚收视一味地只说那些观众会喜欢的。

在这个一切信息靠网络穿达的年代,信息传播这么迅速。

媒体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句话豪不夸张,可是有多少媒体是为劳苦大众发声的呢。

智叔要不是劫持人质他们一家的遭遇,他女儿的惨死根本没有人会关心。

自己捧在手心的女儿十七岁的年纪被人奸杀,父母见到尸体的时候甚至认不出那是他们以往漂亮可爱的女儿,作为父母可想而知内心多么的痛苦。

可是在明明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凶手却堂而皇之地被无罪释放,任凭哪个父母都无法接受。

坚持了七年为女儿讨回公道却每每被人无视,就因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没人关心。

在被压抑到极度情况下,只能通过极端手段引发社会关注。

媒体为了博眼球枉顾生命,有钱有势的凶手杀了人只需要一点钱几句话就可以摆脱法律制裁。

只有受害人在那里苦苦挣扎,社会底层人的悲哀,有苦你就使劲往下咽。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新闻报道不只是看收视率,更要看的是媒体人的良心与公义,媒体人作为信息传递的载体其实要承担的很多,愿更多的媒体人能够保持初心,还原真相。

愿世界和平。

《导火新闻线》短评

别的不说了,最后十五分钟的草率是预算吃紧了吗....

2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0

5分钟前
  • 江沔佾庭
  • 很差

什么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良知,这部电影给了很好的诠释。电影是同名电视剧的续篇,值得一看,尤其是新闻工作者。

8分钟前
  • 何必
  • 力荐

就想到了恐怖直播,但是这部太单薄。一直在摩擦,高潮迟迟盼不来,最后只想尿尿

11分钟前
  • Kalavinka
  • 较差

6.5分。一个很不错的题材,有些内容让我想起了《恐怖直播》。但导演驾驭能力有一些问题,导致正面角色太高大上,变得中二了起来。无良媒体的设计总体还算成功,没有新闻就制造新闻,这点水平相信大家早都已经领教过了。最后低头族的帮忙而变得光明的结局有些太伟光正了点~~~

16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挡不住的IP电影和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招人烦,如果维基台的良心剧都被拿来拍烂的话,那么港剧和港片同归于尽就指日可待了

17分钟前
  • 离离塬上草
  • 推荐

對新聞工作者的敬意之作。看的記協組織的傳媒專場,同座的都是些當代香港最知名的優秀前線行家,看完後大家對當中很多細節共鳴很多,有些感動;但電影也帶著電視劇改編的明顯短板,故事單薄,虎頭蛇尾,探討主旨的台詞直白過火,港劇味濃,觀眾仿佛弱智…主創和主演都是有心人,我還是喜歡這個系列的。

19分钟前
  • 楊不歡
  • 还行

挺出乎意料的,热点、伦理和政治影射一个不缺,完成度是近年港剧剧场版里最高的一个。热点蹭了个全,但吃相不难看,某些蹭得太凶的片子跟这部比,就是片中的《闪报》。

20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制作还是偏向电视化

25分钟前
  • Myffel
  • 还行

香港记者跑的就是快

30分钟前
  • 梦游仙境
  • 很差

在追求眼球的网络时代仍坚守新闻伦理,仍坚信新闻改变世界的理念,对于学新闻出身的人来说,很难得很亲切,多加一星。

31分钟前
  • 慕鸥
  • 推荐

剧情还是简单了点,没有深挖,感情也弱了点。

36分钟前
  • 通叔
  • 还行

理想主义的狂欢,香港传媒业的问题远不止流量工厂、人血馒头这么简单,受限于剧场版TV以及尝试在大陆市场公映(虽然失败告终),只取了简单易懂的方面进行快节奏推进,靠公众示威游行修例的结局已经犯天条了,谁知电影主演里面就出了一个独。

39分钟前
  • Bryan·Mai
  • 还行

这部影片来源于同名精品剧集,整个故事有一个很好的开头,节奏也很好,吴孟达的演技妥妥赞,但是这个片长撑不起来编剧的野心,后半部分依旧有些套路,明显感到导演铺太大收不回来了不过总的来说,三星半,剧改影,后劲不足。

42分钟前
  • Mike Suen
  • 还行

以目前香港电视剧制作的功力,似乎最有深度和反思也只能到这一步了,夸张脱离实际,才是作品最大的缺点,不管是新闻还是电影,都应该真诚和真实,才能真正有深度和感人。

45分钟前
  • 某C
  • 还行

我得说剧本还挺有社会意义的,而且新闻人的职业操守问题也做得很尖锐。吴孟达的表演几乎满分。

46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推荐

这么多年吴孟达再出来,戏太好了,完全都是戏,有时候这种有所社会化的东西,香港拍出来的确很尖锐,不用顾及太多,矛头的尖锐点直接指出,人物上的刻画可能不能表现的那么淋漓尽致,人物内心戏的反应时也很唐突,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吴孟达这种水准和级别的,光故事和达书的压阵就已经值得一看了

51分钟前
  • 一定是那个球球
  • 推荐

没有电视剧那些狗血的爱情线好多了。看得出来,电影野心很大,然而到后面并没有那个能力圆上这个故事,只能来一个生硬的不能再生硬的大转折。电影态度是好的,奈何能力不足啊

54分钟前
  • 小林
  • 较差

久違的吳孟達,演技有壓場感;電影場面有實感,節奏流暢,命題也可取;不過,劇本太理想化,是理想得有點像童話,特別是關於媒體生態的描寫;但整體算可觀,算是暑期港產片的代表作。

58分钟前
  • 過客
  • 推荐

想要模仿,可惜太烂

1小时前
  • 轩儿高了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