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这部小说《活着》,该变成了电影和电视剧,通过视觉的表达,对小说的本质凸现的比较鲜明。
开始的时候,是看得电影版本的,由葛优和巩俐主演的,记得那是在大学的时候,看得是一塌糊涂,心里好一阵的翻腾。
后来,工作啦,又和同事一起看了电视剧版本的,《福贵》,这里面的人物演得都很真实,很投入。
不去看什么影视的艺术,只对人生有些感慨。
福贵,曾经的少爷,后来娶了家珍,虽然家境中落,变得一贫如洗,但是她却不离不弃,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看看现在的爱情,那怎么相比?
他们的一辈子,真正的可以用苦来形容。
家珍有一句话对福贵“下辈子我还要嫁给你,给你生两个孩子”,那种情景之下,怎能不感动!
4 抢亲这事都干得出来,福贵这厮还可以啊,挺有一套的,晓得为自己争权益,比书里全不争气的模样要机灵多了9 斗不过潘记米行,输给了龙二,败掉了祖产老宅贡田,在国共硝烟里被拉了壮丁,似乎才只是人生的又一段旅程21 着实是悲伤的一集,同样饱经沧桑开了一辈子粮行的陈掌柜竟倒在了大跃进的粮行库前,以为即刻要去省队报道的有庆,却停步在了她人权贵的产房门前26 “满仓,干脆你也成立一个战斗队,夏收起义,参加的人,肯定比他秋收起义的多”--二喜这小女婿刻画的倒是很好,扎实能干心眼儿好,逢人都是眯眯笑,社会生存经验十足,又修房子又赶胖子,相中对象就趁热骑走,上门有永久单车,下礼有解放布鞋,两尺布扯得有分寸,媒人的礼也不忘落下,就比那跑回来横刀夺爱的胡老师多摆了个腿,不然这么一个会过日子,这么一个体贴人,把岳父母一家都哄的开开心心,照顾的无微不至的人,怎么不比他一个辜负了凤霞的当年跑路逃兵要来的强,想想几天前还是欢天喜地的一起修房子,扯布料,煮年糕,送猪仔,过日子的小女婿,一个老情汉一回来,就把这些事都抛到一边去了,可不一家都是负心汉27 福贵和春生的渊源,从地主时代一个少年一个伙计开始,又是情敌又变战友,到了解放年代还有互帮互助的关系在,一点不比当年佃户满仓要少满仓一个憨厚大队长到底怼不过二楞的秋收起义,还是要福贵这个地主坯子来,不过凑热闹去战台却反而也被斗成落网地主,和二楞的几路土匪式过招好像笑话一般28 临了还是二喜一心一意,堂而皇之,不计小胡,坦荡荡的大驱车马来迎娶凤霞,如此的靠谱,是个为爱勇四方的好伙计29“有的人退出来了,有的人又进去,是对是错,真说不清”30 胡老师被捉了,凤霞为了维护他,在红红火火的修车铺前被革命分子围攻早产,一波三折等来了儿子的出生,二喜在赶村里的雾霾霾路上却失足掉进了米浅但水流喘急的河沟里,一条摆腿经过革命分子洗劫,伤的怎么也摸爬不起来,带着对凤霞和孩子的无限眷恋,被洗刷进了黝深不见底的河沙里,临了结尾不要太催泪32 “福贵,这辈子你对我那么好,我觉着很幸福,下辈子,我还想嫁给你,我还要再为你生两个孩子--孙子顺利长大,就像当年的庆,耐到了斯人帮结束,胡老师回来也变了县长,如此一顿缓冲,似乎又转向了一个略不错的收尾,随后又是学大寨,又是撤职,又落个水泥板,这次带走的凤霞显的那么的潦草匆匆忙33“他不如我,他就没有把你要到你,他没有福贵的命,这辈子,你就是我的福,你就是我的贵”--相比书里的花儿落遍,人儿亡尽,电视剧里好歹还给福贵留了个小孙子,胡老师去省里了,春生也回乡了,土地改革又纠错放开了,也算给当国抹了红脸,似乎这还勉强算是个光明的尾巴了
电视剧里富贵的人生仁慈了很多,更多的不幸是因为在社会底层而受到社会洪流的裹挟不得不在其中翻滚,改编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不同性格和特色的人物,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在这些人物中一点点折射出当时历史洪流的影子,最后都有一个归宿和结局,电视剧同样让人感动,小时看过一些,现在仍然印象深刻,在看第二遍时候也对于这些有着各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小说是在探讨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将各种存在的可能都一一击碎给人看,再告诉你人生本没有什么意义。
电视剧更多的是将历史展现出来,将人物之间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在一起时候虽然有很多痛苦但那些好日子还是很让人开心和向往的,书中的痛苦一件接着一件,而在电视剧中更多的是放大了人物的生活开心快乐的日子,把历史中好的地方放大,把书中苦难的地方附加上更多的历史意义。
在我看来电视剧中想说的是即使有痛苦的日子但那些开心快乐的日子也在不会因为痛苦而蒙上灰尘,更多的痛苦是由于历史原因引起的,没有历史命运左右的人们生活是很快乐的,现在我们在一个好的时代,应该更快乐的生活。
经典呀……看一看怎么将电影150分钟拍成33集。
电视剧将徐父的200亩地变100亩解释为向村民的施舍。
但是福贵真的就是活该,唯一可怜的是孩子与家珍。
如果没有孩子与家珍,福贵再寒颤也无所谓…这样的孩子。
原来,毁掉一个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拼命的宠这个孩子。
感觉电视剧里面福贵转换的太突然了,昨天还是个浪子,今天就回头了……
莫名联动呢,宝莲灯里成狗了真的就怕这种电视剧的人物与自己建立感情,离开了真的会感同身受,真的会不好受!
说不同情,可是有怎么能接受呢?
好一个为了集体
这就是态度剧中哪一个人物的命运不是与wg有关?
而究其根本,就是某些中层gb始终没有以人民为中心!
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口头上的私人恩怨,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表现的机会……“口上真的全是主义!
”我认为,也就是这一群投机分子,真的败坏了我d的名声
福贵被批斗
这就是口头上的主义吗这个队长,前脚刚刚说,我们是贫下中农的兄弟,后脚就说与他们说吧清楚。
不是兄弟吗?
兄弟之间为什么说不清楚了……看到了豆瓣上的一句话,人生最大的悲剧就是幼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活着
240916:福贵因为赌博把100亩贡田以及徐家的大宅院抵给了龙二,龙二成了地主,福贵成了佃农。
解放军来了之后,打土豪、分田地,把龙二的成分划分为地主,没收了龙二的全部财产,并且枪毙了龙二。
而福贵则被划分成了贫农,得了五亩地。
龙二被枪毙前对福贵喊道:“福贵,你记住,我是替你死的”!
此真乃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
普通人的愿望和努力在时代变革面前不值一提,顺应时代的变化则能够生存和发生,违背时代的变化则要毁灭或削弱。
我没想到《活着》这么优秀的小说居然会有如此优秀的电视剧。
对我来说,《福贵》电视剧改编已经实现了对原著《活着》的超越。
要知道,现在的电视剧改编不糟蹋原著就不错了,谈何还原、超越。
这不仅仅是讲述一个悲惨的家庭故事,也不仅仅是传递面对苦难的乐观精神,电视剧的改编更是讲述了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农村历史,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这是史诗级的作品,虽然不宏大,但足够震撼人心。
它没有道德宣讲,没有输出价值观,以福贵的一生为视角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底色。
《活着》原著和《福贵》,我更推荐《福贵》。
编剧的神级改编,演员的出色功底,都令我折服。
这让我相信,中国是能拍出好的作品的。
看完《活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富贵阔家地主少爷:染上吃喝嫖赌恶习败完了,家中钱财接踵而至便是历经亲人相继离去,女儿聋哑、妻子病卧、儿子早逝一次次生活,磨难与打击:一场场意外,来临与惊愕带给读者的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巨大不确定性的苦难。
不仅让我们感叹,原来人可以:承受生命中如此巨大苦与难在承受了种种磨难之后,福贵更多的是豁达与超然假如书中的人物换成你我,我们是否真的能做到了向富贵一样还是?
很多人都说不要去读余华老师文学作品,太苦了,太现实了,如果你只看到巨大苦难:那你真的要好好去再读读,众生相皆苦,退一步如果我们连现实的苦都不敢正视?
那还怎么去正视你的生活了?
是选择懦弱逃避?
还是视而不见?
正如 书续中说到:”人是为了生活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的确,不是为了活着之外而活着,多少人真的能做到?
这让我想起了《百年孤独》中的阿玛兰妲,在生命,最后时刻她终干 悟道了”世界不过是生外之物“,
原著大概读了有四遍,电影也看过三遍,电视剧还是快二十年前看过而今才再次回看。
然而还是电视剧最吸引我,因为里面有稻田、有农作,有南方的小村庄,有村庄里的家长里短。
读了这么多书,一直在找一本不属于北方,也不属于城市的书,里面只有一座南方的小村庄。
如果这部剧就是一本书的话,我想找的,它离得最近。
好棒的剧,少年时代和好友网吧包夜,他们打了一夜游戏,而我。。
看了一夜福贵。
剧情太残酷真实了。
演员的演技都堪称教科书级别的。
现在的电视剧动不动就70集,音乐动不动就十来首。
相比之下,这剧短短数集,两首音乐婉转人世悲观,简直可以封神。
看了那个时代人们在天灾人祸中艰辛辗转,充满了感慨感动,也让我更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会了勤俭满足,这对我来说也是笔宝贵的财富,这就是我的福,这就是我的贵!
福贵最喜欢的是“畜生”有庆”、家珍最喜欢的是二喜、二喜最喜欢的是凤霞、凤霞最喜欢的是胡老师、胡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福贵最喜欢的是“畜生”有庆”、家珍最喜欢的是二喜、二喜最喜欢的是凤霞、凤霞最喜欢的是胡老师、胡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福贵最喜欢的是“畜生”有庆”、家珍最喜欢的是二喜、二喜最喜欢的是凤霞、凤霞最喜欢的是胡老师、胡老师最喜欢的是自己
没有小说的味道,前半部分是白酒兑水+父母爱情,后半部分的动乱年代徐家川拍出了世外桃源的感觉。。唯一觉得贴合的情节是有庆被害,而故意隐瞒的院长反而被红小兵批斗。。
太粗糙拖沓了,煽情卖惨
演出了小说的精髓。张艺谋的《活着》相比较还隐晦些,而电视剧则大胆地把小说演出来。
一集。
神剧之一,非常好看!本片是余华《活着》的电视剧版,和电影版完全不同,有一种痛是温水煮青蛙,这就是本剧带来的效果。陈创,刘敏涛等一众演员,带给大家一出真正的人间悲剧。
真心不喜欢这种败家儿子,宠溺母亲,一起坑着老父亲,干了他妈啥混账事儿都有爹来擦屁股,本性不坏又怎样?对他人就是灾难。
一家人过得都是混混账账。。。结果导演是混账的。。。。
原来就是活着。没有力度
个人觉得电视剧胜过电影。对于那个年纪的我根本无法承受这种电视剧。现在年纪大了,发现能够懂一些这类电视剧了,而且还喜欢看这种类似心灵自虐的书和电视剧,看完就像多活了一个轮回一样。
多的不言,片尾的歌曲真差,其它的还正在看,看完再琢磨
今天才看完原作小说《活着》,本来以为我从没看过与小说有关的影视剧,但是看到福贵的儿子被抽血至死,这个情节我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就是觉得这个小男孩好傻,活活被抽光了血,太可怕了!苦啊,真苦!
自己不吃饿死,和抽血致死,都过于离谱了,正常人都明白自己饿死了,领不到饭,不是更容易饿死家里人,小孩能抽多少血,护士不会观察小孩脸色,作者也是缺乏常识
🤢
葛大爷珠玉在前无法比拟啊
为啥分这么高,淑芬打的分吗?福贵怕是把好运都占了,才让其他人都倒霉
无趣
IP产业化运作捏
书和电视剧的底层逻辑毕竟不一样,所以先看了书再来看剧会觉得节奏太慢,但是电视剧得丰富人物必须有取舍。
从没想到这样题材的一部剧会如此吵闹,不是唧唧歪歪的吵而是哼哧哼哧的吵,从喊口号无缝接下一个口号,你以为能听到一曲时代悲歌或是人的挽歌,最后只嫌我朝“贤明”太多。这戏的底色无一丝原著的苍凉,在他的叙事下人的苦难什么都不算,人民做的选择并非无奈,但牺牲却是必要的呀,生活总归就像徐家川那遍地的麦田,落满山黄花朝露映彩衣。最惨的就是陈掌柜,他才是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不得善终的,唯一的好人。
小说>电影>电视剧,电视剧的BGM插入太频繁了,导致唢呐一响我就出戏,有种让我强行悲伤的感觉……还有凤霞的感情戏改编得太多了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