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很偶然的一个机会,看了蒂尔·施威格 Til Schweiger 演的电影《战龙闯天关》,讲述两个罹患癌症的男人在死前克服一切困难去看海的故事,把悲伤的故事黑色幽默化,这部电影无比喜欢,看了至少10遍,而蒂尔·施威格 Til Schweiger 也给我留下了超强的印象,他那冷酷而温柔的眼神。
没想到在《红酒烩鸡》里,又偶遇蒂尔·施威格 Til Schweiger ,还是那样有魅力的眼神,10年过去之后,他的魅力丝毫不减当年。
并且这部影片是他自己当导演,导演的才华丝毫不差于他的演技。
我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感动,思来想去是影片中所传达出来的宽容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爱。
如果这样一个故事,被中国人拍的话,要么拍成主旋律苦情戏,要么猥亵的复仇戏。
而德国人却用特有的黑色幽默融化了矛盾。
两个爸爸之间的矛盾与谅解令人感动,女儿太萌了,好想拥有这样一个宝贝啊。
蒂尔·施威格 Til Schweiger 天才演员,他的女儿,也是影片的主要爱马施威格完美的继承了父亲的演戏天分,把影片中的女儿塑造的成熟又不乏天真、可爱。
集导演、编剧、主演于一身的明星老爸(蒂尔·施威格),力捧八岁爱女(艾玛·施威格)同上大银幕,演绎了一段父女情深的温情喜剧。
玛格塔丽纳的活泼可爱甚为吸人眼球,一嘟嘴一瞪眼嗲声嗲气地讲着无忌童言,聪明机灵又胆大妄为,时不时露出善解人意的一面,无法让人不爱啊!
而一开始很不欢迎这个“不存在的女儿”到来的亨利,其实在看到她的时候也就喜欢上了这个孩子,加之血浓于水的亲情纽带,孩子身上与自己的那些相似点又让他感到一种莫名的欢喜,也许这就是做一个父亲的感觉吧。
从不会照顾孩子的亨利,把旧衣服裁裁剪剪做了件睡衣,给她做红酒烩鸡(虽然她坚决不吃),每天送她上学放学接她回家,帮她教训欺负她的坏男生, 伪造她养父的签名替她蒙混过关,即使她把厨房整个都烧了也没有责怪过她,可能玛格塔丽纳一句贴心的“他是我爸爸”就让亨利彻底“臣服”心甘情愿为她付出了吧。
另一个“父亲”特里斯坦确实做出了不小的牺牲,突然得知疼爱和养育了八年的女儿竟然不是自己亲骨肉时,那种震惊和失落难以想象,但他依然爱着这个孩子,要求把她带回到原来的生活里。
还有一个矛盾在于亨利的女友,本以为可以重修旧好却意外地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孩子弄得伤心欲绝。
最终,亨利的新剧本《红酒烩鸡》挽回了破碎的一切,玛格塔丽纳有了两个“爸爸”,特里斯坦夫妇抛弃前嫌重新开始,亨利也和卡特琳娜终成眷属,电影在孩子与亲人们尽情的嬉戏和欢笑中落幕。
在开始看这个故事之前,我承认我的观影动机有不纯的嫌疑。
因为从电影海报和截猜活动中出现的种种小萝莉截图来看,我自然而然地人为这个电影是主打小萝莉的精彩戏份的。
所以我只是单纯地希望看小萝莉治愈一下。
这种推断是带着思维惯性的,因为类似的小萝莉配大叔的电影太多了都快烂大街了。
洛丽塔、杀手莱昂、火柴人、卑鄙的我、海扁王、宝贝计划……大致的结局也是不用猜就猜得到。
但是这个电影看完之后,我有了许多跟以前不一样的赶脚。
让我最没有想到的是主角的职业或者身份的设定。
我惊讶地发现故事的主角不是一个普通的猥琐大叔,而是一个影视编剧。
能做出这个设定本身就说明此电影的主创人员是对自己的水平很有信心的,因为这立刻就把电影的难度提升了一个层次。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把刀,最难切的东西是自己的刀把;作为一个老师,最难讲的课是教育学;作为一个演员,最难演的戏是拍戏的戏;作为一个作家,最难写的故事是讲故事的故事。
因为这些不再是简单滴让他们发挥出原来擅长的职业领域的基本技能,而是需要他们在原有的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进行一个形而上方向的努力。
这样的作品注定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赶脚,尤其当你自己也是一个不止满足于听故事,而是也有创造艺术创造美的欲望的人的时候。
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喜欢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歌手约瑟芬》;王朔的《梦想照进现实》;蒂姆伯顿的《大鱼》这一类的作品的原因。
三星的电影变成四星就是这么来的。
三星是因为落俗套,加了一星以及写了影评的原因在于赞赏其形而上方向上的努力,顺便慰问一下自己仍然喜欢进行业余文学创作的心情最后想说的是,如果你完成了一个文艺作品却一直想不出应该给它起个什么题目好,那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内容里面比较随意地找到一个出现频率较高但又不是特别高的名词,试一个不行多试几个,准能找到顺当的。
这个“红酒烩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我原以为,人要足够成熟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做一些事,比如结婚,比如成为父母。
后来慢慢发现,你永远不会足够成熟到能够经历一些事,你只能是在经历这些事的时候你会慢慢成熟起来。
(这个道理有点像追房价,大神都说应该先借钱买,再慢慢还债,想等到存够钱了再买那就等到天长地久吧,我同意。
) 电影剧情一般,并无特别突出的或感动人的地方。
但是小女主——古灵精怪的小女孩玛德莲娜绝对是整部剧的最亮眼的那抹光彩。
她或挤眉弄眼,或嘟着嘴,或有模有样的做食物,或像小大人一样无奈的看着俩爸斗气,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屏幕前的观众的心软了又软,化了又化,都在想要是有个这样的女儿该多美好啊!
整个故事大概就是放荡不羁、潦草度日的编剧亨利,某天门口突然出现一个小女孩,女孩拿着母亲的信,信上说眼前的女孩是他多年前的一笔情债留下的果实,要跟他一起生活。
然后他的生活就变得不同了,他帮女孩裁剪睡衣,和她一起刷牙,给她讲故事,她让他感觉到了责任与爱,他开始喜欢有个女儿的感觉。
但这时女孩的妈妈决定接她回去,女孩重新和妈妈与养父一起生活。
但是亨利的心已经被女儿带走了。
红酒烩鸡是道德国名菜,亨利曾经做过给女孩吃,但只出现过那么一次。
这道菜对剧情也没起到什么推动作用,所以这影片名字是个败笔。
全剧到处都体现了德国人的幽默,它不同于法式幽默。
最幽默的应该是小女孩了,她对什么都见怪不怪,像个小大人一样点评。
活泼开朗乐观有趣勇敢自信,这样的性格源于她得到了巨量的丰富的爱,她的内心得到足够的爱的给养,所以她对一切都不畏惧,都敢于尝试和挑战,都敢于笑着面对。
所以教育孩子不一定要给他多么丰厚的物质,但一定要是健康的丰富的爱。
他们处理家庭问题的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当女孩的养父发现她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的时候,他和妻子是怎样处理问题的,并未详细呈现,但全程没有迁怒孩子,对她的爱和呵护并未减少。
他伤心但仍保持理性,与妻子和平商量解决方案。
在整个事件处理过程三个成年人都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把她当成独立的个体,重视她的想法。
甚至养父对于对他家庭造成巨大伤害的亨利,都是愤怒但不仇视,都保持了人与人最基本的尊重态度,这相当值得我们尊敬。
而成为父母会更一个人带来多大的改变呢?
有些人本性难移,有了孩子也改变不了什么。
但是很多人,真的会因为孩子而有巨大的改变。
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学会了做饭,夜夜笙歌的学会了早点回家给孩子讲故事,棱角分明的学会了和风细雨的柔软,嫉恶如仇的也学会了多方位理解他人,那种改变让人觉得孩子真是世间最伟大的奇迹!
孩子是那么单纯美好,又那么柔软稚嫩,他全身心的依赖会让人感受到责任与爱,让人忍不住去爱去呵护。
亨利原本放荡花心,玩世不恭,他不爱别人,别人也进不了他的心。
但是和女儿朝夕相处的日子,激发了他内心最柔软温情的那部分因子,连带着整个人都觉得温暖了。
他真正的魅力由此而生。
年幼的时候喜欢说成长说成熟,以为长到二十多岁最多三十岁就算成熟了,再长就是老了。
但现在明白了,成长是无止境的,经历越来越多事,内心会越来越丰富,思想也会越来越成熟,这是整个生命的过程。
这样的男人并不少见,不乏才气却有些低迷不振,成熟风流却没有家庭,偶尔会约会几个女人,时常窝在家中,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没有一份独到礼物的降临,也许他仍将持续这种生活,轻松散漫、孤独冷清,没有幸福感与充实感。
生活有些不如意的单身汉亨利,以写作为生,几年前因为和女友卡特琳娜吵架分手后便没有新的情感进展,他害怕麻烦,对待女人也追求便利、省心,以至于让她们自己去争吵,自己躲到车里打起盹儿来。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没有什么生活重负的他,其实一直放不下卡特琳娜,而一个8岁女儿的突然出现则将他的生活瞬间改变。
生活突然间赐给他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这对于之前不想要孩子的亨利而言并不是什么值得开心的事情。
女儿玛格达莲娜因母亲玛德莲去纽约办理法律案件,原先的父亲瓦尔泽得知真相后离家出走,玛德莲只得将她托付给她从未谋面过的亲生“爸爸”。
刚刚开始时,两人总是充满了摩擦、小冲突,但很快电影就用常见的生活细节来暖化两人的关系,例如亨利帮女儿签假名、做睡衣,让欺负她的男同学知难而退,使得亨利与玛格达莲娜的相处也渐入佳境。
亨利也将玛格达莲娜视作生命奇妙的礼物,在他的生活中,这种责任感也使得他的人生更充实,“父亲”这个角色无疑为他的人生添了重要一笔。
电影中的人物冲突并不少,亨利与卡特琳娜,亨利与瓦尔泽,瓦尔泽与妻子玛德莲之间,人人都有自己的过错,不过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宽容对方,改变自己来赢得最终的幸福。
就如同玛格达莲娜而言,“她有两个爸爸,他们虽然会争吵,但很快就会和好。
”即使存在着身份的些许尴尬,但他们同样对于玛格达莲娜的爱,令彼此放下心结,和睦相处。
这个故事虽然并不新奇,但一向沉重的德国电影这次却充满了小幽默、温暖的细节,用午后阳光般的温暖基调带领我们走进了亨利和女儿玛格达莲娜的世界。
这部以酒香浓郁的佳肴命名的电影其实与美食没有多大关系,但自始自终却散发着如同美食一般的诱惑;这不仅归于小演员的天真可爱,满脸的稚气,还有成熟的男主角亨利,漂亮性感的卡特琳娜,正是由他们的自身独特气质才构成了这部轻喜剧电影的最好格调,加上不断出现的搞笑智趣的对白,也使得它成为2011年德国电影的惊喜之作。
Unconditional love. 有些时候,一个被滥用的烂词来形容一个人或一种人实在是太狭隘了。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那么一句话就可以形容这个故事:两个各自处在稳定关系中的渣男和渣女一夜情,把意外的遗留问题送给了接盘侠,故事的结尾合家欢,还加入了旧情人戏码。
但是这完全不是我看到的红酒烩鸡。
摆脱掉这样那样的形容,我大概会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拥抱的故事。
当一个人,愿意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为了另一个人改变,就是成长吧。
这样的改变,有妥协退让,有释怀理解,有去除糟粕...Henry会为了Madeleine承担责任,Katharina会为了Henry释然接纳,Tristan会为了Charlotte选择向前看。
Then, here we understand what the unconditional love is.
这是男主一夜风流后,八年之后喜当爹的故事………影片开头就交代了男主亨利是一个浪子,女人总是一个接一个……然后他的女儿就来投奔他了,母亲被法院缠身,养父忽然接受不了😱…但是一个单身男人怎么会照顾人呢,可想而知会出现一系列的事故。
为女儿做睡衣,厨房着火了,但是他也承担起了做父亲的责任……恰巧这时候他以前的旧爱来和他一起合作剧本,一切都似乎向着好处发展……可是养父很爱他的女儿,想让他去跟女儿说明真相,于是他编了一个童话,他的女儿这时候正好把这部童话告诉了女主,她接受不了他还在谈恋爱的时候跟别的女人上床,然后黯然离去……最后大团圆结局,生活总是要乐观……说实话这部电影的音乐很不错,当时听见我共和的stop and stare惊艳了一把😉😉
从小,就羡慕人家的爸爸时不时就会暗自揣摩,要是这个爸爸给我,该有多好?
杨栋的爸爸长得高高大大,说话掷地有声,好有安全感童无欺的爸爸不但让她看电视,还带她到处玩琳晓的爸爸脾气天下第一好,总是笑嘻嘻笑嘻嘻的其实,也没有啦,我也好爱我的爸爸,暗自期许着,回家见到他一定要他抱抱,因为记忆力没有一个用力的拥抱。
只怕终究会不敢,我们中间的距离,不是拿量尺可以量出来的只是,我发誓我要给我的小孩世界上最最好的爸爸像这个爸爸,因为自己的孩子,生命发光发亮
看完了。
和讲电影的电影类似,这是一个讲故事的故事。
可能本身有1..期待,但看完之后觉得,就视听语言,想不起有什么惊喜;就故事本身,也是类型片的中规中矩,对抗不够强大,人物情感线起伏有点生硬,说服不了我,以至于后面都有点想睡觉。
整部看下来,感觉像众多贺岁档电影之一,当然这种不出错的放到国内贺岁档就是凤毛麟角。。。
我对电影探讨的一个议题倒有点兴趣:两性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利战争🤣
有人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电影里边的小鬼精灵让看过后的人都想有生个女儿的冲动。
德国少有的温情,这个严肃的民族开始讨论父亲的意义,开始追寻温情的意义。
父亲,这个总有着山般沉重的字眼,在电影里表现的诙谐幽默,交叉的人物关系浑然一体无可挑剔。
最卖座的电影往往是温情大作,电影院里需要二战那种被历史压得喘不过气的沉重,也需要红酒烩鸡般温暖的生活。
纯友谊的结晶。萝莉和血亲父亲间的互动感特别好。男人间的嫉妒。片尾就是MTV
这货整个就是个大型MV吧
神一般的三观,男主理直气壮的表现出一副“我不是来破坏这个家的,我是来加入这个家的”,然后女主这个背叛者也得意的说“听到了吗她爱你们两个人”,只有最应该生气的原配丈夫卑微的像条狗,不能争取合理抚养权还要和小三共同带孩子。更不用说全篇吵得要死又毫不搭配剧情的Bgm。德国人的包容心真强,不论是男人还是观众。
萌。但是歌儿用得太多了吧,五分之四都铺着音乐,搞得没有高潮了好么
导演太自恋了吧
八岁的女儿很可爱。。。
居然不是bl卧槽【哈哈哈这简直和BL差不多了哈哈哈 俩爸爸吵架好有爱 故事太假了 亨利脾气也太好了
节奏和人物都太过平淡,红酒烩鸡?明明是白切鸡。
片子不错,可惜做了字幕再想安逸的看一遍,没那个心情了。HD-Rip 11/10/11
德国萝莉和他的大叔们~(好吧四星给萝莉了)
女儿就该养成这样
3.5
德国才子型男蒂尔·施威格2011新作,自编自导自演,并带上女儿艾玛·施威格扮萌,花心大萝卜+可爱小萝莉的剧情有点俗套,但影片沿袭施威格一贯的风格,成本低、明星多,看起来还是挺轻松的。
配乐很带感,总体挺乐的ok
大家都在夸loli,为什么我觉得应该让这俩男人生活在一起吧~
德国人还是拍他们举重若轻的风格好,这种好莱坞类型弄得不太上手,假假的
生个这样的女儿,陪她一起长大。 @ 20120610
施威格家的这个女儿萌死了,帅叔萌娃的组合怎能让人不爱?这简直就是又一部【甜蜜幼儿园】,故事不算新鲜,却曲折精彩,对白有着德国人特有的开放和幽默感,耳边各种精挑细选的流行歌曲强奸着耳朵,生活化的细节又爱心满满,蒂尔施威格大叔这些招数再次完胜了。2011年不容错过的德国电影!★★★★
小萝莉真可爱,有趣的是,她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是男主的女儿!上阵父女兵啊。
现在很讨厌这种风流人物回归家庭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