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女主角真好看,從衣服到臉到慵懶的神態都好喜歡,原來是模特出身。
2. 這是個與自己的過去和解,put your shits together 的故事。
心中未解決的包袱和問題需要正視和解決,然後才能輕身上陣。
3. 我覺得女主角的確是自私,如果是我,我不會去打擾前男友的生活(當然我一開始就不會容許自己不告而別)。
當然也許這對前男友也是一個解脫,因為很明顯他還沒有放下。
但是這樣走過去透過把別人正在愈合的傷口挖開而去治癒自己的傷口然後走掉的行為我還是不認同。
4. 扔掉舊物真的是很重要的療癒和move on方法吧。
人的記憶很難消失,但可以淡出。
如果能放下,那就最好了,如果放不下,那起碼別讓它每天在眼前晃悠,不斷提醒自己以前的事。
5. 家庭方面我永遠都會哭得很兇。
前男友母親死前最想和女主角的玉米湯那裡簡直是,心碎。
刚看完了泰国电影《时光机》,这部泰国片拍出了日式感,虽然低成本,拍摄难度也不大,可是探讨的问题让人深思:有时候在跟对方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反而有点自私,因为道歉后好像就不用负责了,将罪恶感附加在了受害者的身上。
之前有看过这个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的《亿万少年的顶级机密》,讲的是小老板紫菜的创业史,而女主角茱蒂蒙·琼查容苏因靠《天才枪手》里精湛演技也让我一开始十分期待本片,不过现在觉得女主这种模特面瘫脸还是不太适合这种情感细腻的戏份…… 个人认为影片还行,无功无过,虽然导演讲故事能力一般般,不过这个拍摄构思也挺有意思的。
🎬简介:就爱断舍离Jean要改造自己的家,多年旧物相继被清理出来。
虽然这些物件对自己毫无作用,但每一件所承载着那些往事,同时也遇到了阻碍:妈妈责怪她随意处置别人的东西,朋友觉得她不在乎她们之间的感情,她也会因愧疚把东西又重新拿回来…——————有些东西无法断舍离,是因为你的罪恶感❗️❗️🌲一些东西难以割舍,是因为它们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与感情,扔掉了,就仿佛觉得同时也抛弃了曾经的人、曾经的感情、曾经的人生…这样的话你会有种罪恶感,会感觉自己无情。
❤️但是,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久了就成了执念,也成了前行道路上的负担,所以该断就得断。
断掉执念就如同扔掉一件废物,让人生恢复一丝轻松与清爽。
•“💚占有”其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人类社会撇开地球、私自制定的特殊契约罢了。
如果物品只是临时借用品,所谓“占有”只不过是在物质这一悠久历史长河中随机截取了一小段水流,那么我们要珍惜自己与所谓“占有的物品”之间极为偶然的缘分。
当缘分终结时,我们要痛快干脆地放手。
后来女主把东西分别还了回去,也算是对过去的一种交代。
•✅人世间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如此。
——————自身经历:以前总是喜欢把自己的每一样东西都整整齐齐地收藏起来,不舍得扔掉,总觉得那代表着一种回忆,是人生的一部分。
就像女主要把家里的钢琴扔掉,妈妈不愿意,因为那是他们已经离开的爸爸留下的。
•后来东西实在太多了,加上有些也确实不能再用了,所以也就不得不选择扔掉。
处理掉的那一刻,整个人以及整个精神状态都清爽了不少。
•再后来,定期清理东西,清理一些人和事就成了一种習惯,因为甩掉包裹的感觉会让人上瘾。
•🪁断舍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它还是一种身体及心灵的超脱,让我们逐渐懂得放下执念,珍惜当下。
中文名完全是诈骗,这片跟断舍离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剧情是女主去了趟北欧回来就打算把她家也装修成北欧+极简风当做工作室的故事,硬插了一段藕断丝连的爱情。
电影里根本就没有出现断舍离的概念。
从头到尾都没有。
电影里追求的是北欧+极简风的装修,简单来说极简风在电影里的体现就是把家里的家具都扔掉,尽量只留下空间;而加上北欧这个限定,在电影里的体现就是还要把家里涂成一片白,搞成性冷淡风。
电影中为了达到北欧+极简风,女主用的是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一句话解释,把所有东西分四类,衣服、书籍、杂物、纪念品,把每一类堆成一堆,然后逐件拿在手上,感觉喜欢的就留,其他都丢。
就连这个,导演都没拍好,我就没看到女主把任何物品堆成堆。
然后,女主就因为伤了一个朋友的心,莫名其妙的开始全世界退礼品???
有病吧。
你不想要的垃圾就堆到别人家去???
最后,女主还开始对自己的老妈下手,把她作为纪念品的钢琴未经许可就给卖了。
这尼玛是断舍离?
根本就和断舍离背道而驰了。
断舍离是自己的功课,什么时候让你去扔别人的东西了???
山下英子要是看了这电影非得气得吐血不可。
断舍离是个好概念,但是不要到处乱用好吗?
这个导演和编剧根本就没有尝试过去了解断舍离,只不过拿断舍离当做制造冲突的工具,拍了一部挂羊头卖狗肉的片。
周末下午,包场看完这部节奏很慢的泰国文艺片《就爱断舍离》,相比我更喜欢英译名《Happy Old Year》,如果不是女神茱蒂蒙主演,差点就因为这个很二的译名错过了这部片子。
大概剧情就是瑞士海归设计师Jean,回国后开始着手老屋和工作室的装修,奉行极简主义风格,开始对满屋旧物、旧情感进行一场仪式感十足的告别。
Jean信奉极简主义——屋子只能留下最重要的东西,多余的物品一律消失。
刚开始时,以为把旧物通通丢进塑料黑洞就可,但一次朋友拿起CD当面控诉,她才发现这些旧物背后的情感并不是可以单方面丢弃的——许久未归还的耳环、黑胶唱片、大提琴、胶片相机,都让她回忆起了曾经轻易应许下的承诺、不疾而终的恋情、缺失的家庭温暖。
同时,在这过程中还发现了:过去的自己是个混蛋,一边热衷于不断占有他人的物品,一边冷漠忽视了他们的感受。
从中醒悟过来,她便开始了自己的救赎之旅:不断寻找每个旧物的主人,直面他们的回应。
他们当中有的人遗忘已久、有的高兴不已、有的怨恨已久、有的控诉质问、有的表面原谅但内心依旧生气······直面过去是勇敢的,也是痛苦的,蝴蝶效应导致前男友感情破裂;强行卖掉父亲留下的古董钢琴引来了母亲的撕心控诉。
最后,经过了一系列物品归还和情感切断,履行了从前遗忘的承诺,说出心中了的歉意,决别儿时痛苦的记忆,Jean是否得到了救赎?
留下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导演设置了一个开放的结局,只给我们展示了女主精心打造的工作室,而女主的友情、爱情、亲情的结局收场没有给出答案。
不过,从电影开头,女主被采访时凝固若有所思的表情可以看出,Jean似乎成为了冷漠割舍了所有“多余”的情感,只剩下事业成功的女强人,这样的结局令人唏嘘。
不过,试想了一下,假如经过一番断舍离,Jean不但收获了事业成功,还收获了儿时友情、挽回了前男友、修复了母亲的执念等等,这样皆大欢喜的结局好像又落入了俗套。
周末包场观影,极度舒适
《时光机》是84年出生的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执导的第七部电影长片,在过去几年中他的创作在商业作品和独立艺术之间游刃有余,尝试了剧情片和纪录片的各种类型。
在前作《死于明日》闲聊死亡降至,在《恋爱诊疗中》探讨工作和健康生活,在《36》中定格摄影和记忆,无论话题轻重、艺术与否,其实坦荣瓜塔纳利电影的内核都离不开对于当下年轻人生活方式、人生态度的一种关注,这部《时光机》也是如此。
审美上拥抱极简主义、将“断舍离”奉为行动哲学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标签。
《时光机》以“断舍离”的六步法则为章节,打开一个女孩告别过去开启新生活的故事。
瑞典深造归来的Jean回到泰国,她不仅准备开启自己的家居设计事业,同时立志于将北欧的极简主义哲学贯彻于生活中。
新的工作要求她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工作空间,于是Jean决定以断舍离的方式来彻底清理她和哥哥以及母亲共同工作生活的旧宅(过去曾是一间音乐教室),把它改造成一个符合极简主义美学的工作室。
Jean很快就说服了在家开服装电商小店的哥哥,拉拢了好朋友一起帮她寻找设计参考。
但这项工程执行起来并不只是扔东西那么简单,她遇到的第一个阻力来自于母亲。
经营音乐教室和乐器修理的父亲很早以前就离开家庭,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在父亲留下的一堆旧物的包围中原地生活数十年。
即使大多东西都不用,只是热衷于在家唱卡拉OK,母亲依然极力反对Jean的计划:“家里空成这样,你疯了吗?
”Jean依然不屈不挠从自己和哥哥的房间里收拾出来积攒多年的物品:课本、唱片、旧杂志、老款手机、磁带机,这些物件就好像打开了尘封的时光之匣,追溯回与之息息相关的过去的生活方式,而随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这一切都成了笨重的无用之物。
尽管时代生产力变化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使他们被赋予的功能性逐渐消失,这些物品身上有更多过去的经历和与人相关的回忆,Jean似乎并不能无情地将这部分都割舍给废品回收站。
于是她决定将这部分物品还给赠予她的人,由此与多年不联系的朋友有了交集。
胶片相机和旧胶卷是来自于前男友Aim的物品,这成为她清理计划中最大的情感阻碍。
回国之后一直步履不停朝着事业和生活的未来往前冲的Jean为难地停顿了下来,在归还物品的过程中不得不去面对自己没有好好告别的感情,去向当年自己不辞而别的那个人说抱歉,并且审视自己并不完美的一面:自私、冷漠、功利和逃避。
坦荣瓜塔纳利冷静简洁的镜头精准地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瞬间,慢慢构筑起围绕Jean这个人物展开的故事,在她身上有很多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熟悉的影子,那些决心要完成目标时的野心勃勃、那些重拾遗忘在角落里的物品时排山倒海的回忆、那些迟迟不肯面对自己错误时的逃避和懦弱、那些旧照片中定格的画面所唤醒的记忆温存。
同时电影通过Jean这个人物的故事,也对时下流行的“断舍离”行动哲学进行了反思。
在“断舍离”精神的背后,其实是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焦虑。
在物欲横流、消费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注意力和精力越来越容易被海量的信息和品类繁多的物品所吞没,进而却发现自己失掉了时间和行动力。
“断舍离”主张将物品减到最少,可支配的时间会增多,丢掉不必要的杂物,这样才能夺回对自己人生的掌控力。
“断舍离”固然可以帮我们更好地整理空间、工作生活,但却并不能完全解决我们对生活的焦虑和无力感。
就像片中Jean的好朋友说得那样:“扔掉一件东西很容易,但忘掉一个人却很难。
”毕竟我们的生活并不完全是由物件和信息组成,更是由家人、朋友、伴侣等等人际关系所构成的复杂生态。
只是生产力空前的强盛和信息化浪潮的到来,让我们每一个个体都过于容易地被包裹在繁多物品和信息之中,让物品成为自我的延伸,而过多的自我凝视阻隔了与外界更多的关联,放大了我们的焦虑和迷茫,也让我们变得更加自私冷漠和麻木不仁。
在Jean身上,我们并没有看到“断舍离整理术”所带来的魔术般的人生改造,事实上在这部电影里,比幸福的未来蓝图更重要的是关于过去的回忆,或者说是我们如何处理与过去的关系。
Jean试图践行极简主义来开展设计师事业,同时则借此机会切断与过去的联系,与不好的回忆说再见。
这些回忆中有父亲离开家庭所带来的伤痛,也有对前任的感情羁绊以及对自己突然消失所心怀的愧疚。
人类的心理防御机制总是会筛选那些有用的经历,为了更好的生存而暂时压抑那些负面的回忆。
所以我们始终都生活在不断遗忘、迭代更新的状态中,在当下的判断中产生我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主观看法。
但人类终究不是完美无缺的机器人,并不能像电脑一样从硬盘驱动中卸载一段数据一般却删除记忆,某段记忆可能会被淡忘,却被时光悄悄地雕刻在物件上,单单一张照片、一条围巾或者一封书信就可以把过去的色彩和温度还原在我们的脑海中。
曾经经历过物资匮乏的我们的父母一辈就像Jean的母亲一样无法接受“断舍离”,电影由空间整理的话题引入,将两代人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上产生的代际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
Jean近乎于冷酷无情地清理掉一切父亲所留下的物品,包括那台没有人弹的钢琴,而因此与母亲发生激烈的争吵,母亲不愿意放手的执念被Jean认为是一种错误的方式,而母亲把Jean强加于别人的计划斥为自私:“难道我就不可以有自己的念想吗”。
但自认为完美的焕新计划,依然剪不断过去情感的错综复杂,让Jean迈开步伐大步前进。
她不能摆脱父亲不告而别的阴影,独坐在钢琴前痛哭流涕。
她夹在过去恋情的点滴记忆和前男友Aim也在move on的现实中怅然若失,在酒店空荡房间度过新年,被孤独和空虚的回响所击中。
“Don’t Look Back”(永不回头)是电影中断舍离整理法的最后一个步骤,对于实现个人成就达成进步来说,这也许是最理性也最优化的做法。
但作为复杂而感性的人类,我们可能永远都做不到这一点。
坦荣瓜塔纳利将理想化的自我实现和情感的复杂性糅和在故事线索中,在电影的前半段以干净利落的轻喜剧方式呈现,清新小品但不甜腻。
但后半段花了更多篇幅在爱情线索,太多的告别对白和哭戏场景让节奏明显拖赘了下来,有些落入感伤主义的俗套。
01《天才枪手》的女主角回来了,带着她特有的高冷,时隔两年又出现在《时光机》里。
照理说,这两部泰国电影本来没有任何关联,只因女主角展现的人生阶段,就让这两部片子产生了会被人同时想起的“奇幻”。
如果说两年前《天才枪手》里的她还在校园里,为了未来的前程全力以赴拼搏。
那这一次,她饰演的小琴,已经从瑞典学成归来,成为了一名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师。
电影中,小琴以齐耳黑色短发现身,她总是一种白色上衣、黑色裤子、人字拖的中性装束样子,暗含电影本身想要表达的断舍离主题。
只有极少的耳饰、极细的项链,在小琴走路带风时,晃动的感觉才提醒她,也提醒了我们,这是一个很年轻的女孩。
她想追求的风格和现在的她,有着一种明显的违和感,预示着平静下暗暗涌动的冲突。
小琴从瑞典学成归来以后,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在室内设计师好友阿萍的帮助下,小琴准备对自己的居家环境,进行全面改造。
她准备用自己极简主义的风格,彻底改造家里这个带着门脸面的旧房子。
按照断舍离的理念,她现在需要现在把家中大多数的物品,当成杂物清理掉。
02小琴的家里曾开过音乐学校,但现在一切,都显示出陈旧和杂乱的味道。
小琴的妈妈,总是翻来覆去的用卡拉OK唱着一首老歌。
妈妈在各种杂物堆积的客厅里,每天靠着“看电视看到自然困”,她总在黑夜里,困了倒在老式的硬木沙发,不知不觉的睡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小琴的哥哥,在二楼的卧室兼工作室,摆弄着一个自己设计的服装店。
因为工作室的狭窄和吃住一体的勉强,哥哥设计的衣服,现在离高级定制很遥远。
小琴下定决心把北欧先进的生活理念,在泰国自己混沌的家里,落地生根。
于是,她打算让生活在楼下客厅的妈妈到楼上去生活,楼下改造成自己的工作室。
小琴的哥哥在小琴的建议下,开始积极学习日本人的断舍离,很快发现妹妹提出的这种极简生活方式很有道理,积极响应。
小琴妈妈,本来对女儿开办工作室没有反对。
当明白女儿是要扔掉家里,跟随着自己的很多年的旧物时,妈妈开始坚决反对。
尤其是看到女儿要卖掉丈夫留下的钢琴时,妈妈忍不住动了怒。
03往事开始浮出水面。
多年前,小琴也曾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
小琴的爸爸是一个酷爱音乐的人。
他经常会在家里为唱歌的妻子弹琴伴奏,小琴和哥哥,就围在琴边跳舞。
一家人通过开办音乐学校和卖乐器为生,虽谈不上特别富裕,倒也其乐融融……直到后来爸爸的离开,让这个家庭的幸福戛然而止。
我最初还以为小琴的爸爸去世了。
因为看到妈妈对生活仅仅是充满惯性的滑行,平静如一潭死水。
直到小琴打电话给爸爸,问他要不要把钢琴拉走?
不要的话,表达出她就处理掉的意思。
我才理解了,这一家人平静背后的伤痛。
这么看来,小琴的爸爸当时肯定是“净身出户”,而且肯定是自己主动选择离开的。
因为二手古董商来家里时,看上了很多小琴爸爸当年留在家里的物品。
那个古董商盛赞,小琴爸爸的品味相当不错。
不出意外的话,小琴爸爸转身离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时候,自觉有愧,才会这么匆匆的离开。
以至于这个家中,一直有太多关于他的物品上承载的记忆。
为什么是小琴爸爸辜负了这个家庭呢?
谜底就藏在小琴哥哥,清理房间的时候,看到一张童年时的全家福上,他对小琴说:“看到这张照片,觉得老爸,那个时候还不错。
”照片上,爸爸弹琴妈妈唱歌哥哥和小琴表演,曾经为这个家带来多少欢声笑语。
那个时候还不错,其实意味着现在很糟糕。
要不然,小琴打电话给他的时候,爸爸最开始并没有听出女儿的声音。
对于钢琴的处置,他平静的选择了让女儿卖掉的方案。
显而易见,爸爸并不打算回来,也对这个家庭彻底漠不关心了。
这个时候我才理解,为什么小琴妈妈总是翻来覆去的唱着一首歌?
为什么每天会看电视催眠?
为什么坚决不让小琴卖掉这架钢琴?
那首歌,或许就是曾经小琴父母相爱的见证;每天深夜不愿主动去卧室休息,是想把精力耗空在看电视上,累到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实在是她无法承受太多的痛苦……而那架许久不弹的钢琴,似乎也在静静地等待着主人某天突然出现的奇迹……小琴的妈妈,就这么傻傻的一直爱着自己的丈夫,尽管这丈夫,此刻也许早就是其他人的丈夫了……04小琴妈妈是一个好妈妈。
从小琴和哥哥,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来发展,就能看出她,并不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
因为婚姻的失败,她把自己的爱和尊重给了两个孩子,剩下的只有力不从心的疲惫了。
尽管在婚姻里被伤了心,但是多年来,她陪伴两个孩子成长,一个人把这个家庭撑起。
或许她期待着有一天,小琴爸爸还能回来吧,一家人在一起,重新拾起往日的欢乐。
但这一切,只是小琴妈妈美好的想象以及内心的期许,过去已经渐行渐远,回忆无法承载太多沉重。
可怕的是,遗传的基因的强大,总也无情的延续下来。
小琴的爸爸有着浓浓的文艺细胞,小琴的哥哥选择了服装设计职业,而小琴也是一个极简办公风格设计师。
在这个充满着烟火气的老街道上,有着一种被时光忘记的“昔日感”。
小琴设计的极简风格,实际上和这里的周围的一切,显得那样突兀。
但小琴并没有感觉到,小琴终于决定卖掉钢琴,对往日的情感断舍离。
拉走钢琴的那一天,她让哥哥带母亲出去玩。
等到母亲回家时,看到钢琴不在了,一向平静的母亲,终于忍不住的发疯的敲着女儿的门。
反复询问小琴,把钢琴弄在哪里?
她想要拉回来。
母亲断断续续的哭声中责备小琴:“你就跟你爸爸一样自私无情……”这也许是这么多年来,母亲心最痛的时刻了。
小琴自己也默默流着眼泪,把母亲关在了自己的卧室门外。
原来原生家庭受过的伤,不管用怎样的方式,都没有办法把伤口愈合到完好如初。
某些时刻就像是一个炸药包,提醒生命在原地爆炸后,永远会是一个有裂痕的个体,当光就会照进来,每个缝隙都躲不过去。
05小琴显然低估了,断舍离带来的切断关系感,这种强烈的不适。
这些年,我们太多人喜欢用极简方式体现出自己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样的简单,才会为自己的心灵和生活减负。
自己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排除物质生活的干扰,让生命不被物质所困。
小琴自己去瑞典感受到这种文化,并在瑞典践行着这种理念。
可她忘记了,在瑞典的生活,不过是她人生的一段经历。
对于异国他乡来说,只是过客的人,断舍离是很容易。
因为能进入自己生活的关系都很有限,有时甚至是一片空白。
断舍离,当然简单了。
然而,在一个被时光雕琢了多年,留下太多爱与痛的记忆,留下生活烙印的地方,选择一键清空、彻底断舍离谈何容易?
影片的最后,小琴实在没法对自己生活里的各种物品下手段断舍离。
为了继续改造家的进程,小琴选择住进酒店,请哥哥帮忙丢掉她过去所有的东西。
小琴后来离开酒店的时候,保洁阿姨,惊奇的看到,一张被撕碎的全家福,留在了酒店房间的床上。
想想看,再次回到家里,哪怕真的清空了一切的房间,小琴和家人真的能做到对往日全然“断舍离”吗?
电影在此戛然而止。
留给了我们一道思考题:断舍离,为什么总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这么难的事呢?
@作者妮妮: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4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豆瓣电影,感谢原图作者。
如果不能遗忘那就丢东西吧…在这个过程中我挖掘了自己的强大。
断舍离原本只是一个快要被喊烂的口号,《时光机2019》让我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还可以这样断这样舍这样离,有过程分步骤,有人物内心的挣扎,有单眼皮女主加持,高级感充斥。
她不能直接丢弃,我能。
本以为是我的境界高于她,错了,她才是对自我人生的颠覆性设计,通盘考虑了全局,亲情友情爱情捋顺了,在自己的天地经营爱好,搞事业,这是彻头彻尾的大女人。
内心要多稳多有力量,多没有杂念,才能替妈妈做主,丢掉承载母亲一生所爱、一家四口的过去的甜蜜和幸福的父亲的旧钢琴;不用寒暄不问现状,擅自跑到前男友家归还旧物,做了前任爱吃的饭和现任一起吃,这就算了,还提出要见前任妈妈,人家是给你写过卡片,虽然但是…都过去了呀姐妹儿…甚至偷师学艺,拍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我顶你。
姐妹儿观影中我也经历了不一样的心路历程,从不理解、讨厌到佩服。
我做不到:没有的东西,多此一举,有用的东西,我厚着脸皮用,有价值的,我更舍不得,我可以做到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纯粹用物质和价值衡量了,但我做不到女主的大局观和圆满。
断舍离—-删掉承载回忆的东西真得有用。
至于心里的残星点点也许只能交给时间。
时光机,知道是断舍离的故事。
沿着这条断舍离的线,延伸出来的人的关系故事确实看的我五味陈杂。
女主一开始是个很自我的人。
男女关系上,她觉得前男友不是自己的那个人,分手的方法就是在自己出国留学后把联系方式完全掐断,也不告诉人家。
因为她觉得“你喜欢我那是你的问题我没有必要去为这件事负责”。
三年后被朋友说动,觉得当时的做法太自我了,自己应该为自己做出的伤害去道歉。
男主一开始表现的放下往前看了,而且自己也有女朋友了。
可是后来延伸出来的各种情节后,还是和现女友分手了。
女主来劝他为什么,男主说“你一直都是很自私的人。
你觉得你道歉是为了我吗?
不是,是为了你自己的内疚感和负罪感。
你觉得你道歉之后就把问题抛给我了,如果我不原谅你我就成了那个坏人。
如果你不自私的话,那你就应该一直承受着这份内疚和负罪感活下去。
只要你承认你很自私,继续去过你的人生就好,不要担心,每个人都这样。
”亲情上,她和哥哥和妈妈在小时候就被父亲抛弃了。
但是她妈妈一直不愿意面对这件事,家里还和她父亲走的时候一样。
她想扔掉父亲留下的钢琴,也希望妈妈能走出来过的更好。
她妈妈不让扔掉,她哥哥还找到一张他们一家小时候围着钢琴的照片,一家很幸福的样子。
她给爸爸打电话,问要不要把这个钢琴拿走。
她爸爸竟然连她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
她很伤心的问“我为什么不直接把这架钢琴扔掉?
为什么要去问他?
如果直接扔掉不打电话我也不会像现在这么伤心。
”她和妈妈说爸爸已经认不出我的声音了,他一点留恋都没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沉湎于过去。
她妈妈说,我就是不想忘记过去,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自私的要我去忘记过去。
她却说,现在是你自私,如果你不想忘记过去那你就不要忘记,但是我们想忘记过去。
最后,她趁着哥哥带着妈妈出去玩的一天,把钢琴卖给了一个古董收藏家。
她也把那张照片撕的细碎。
她妈妈在外面的痛彻心扉的砸门被她用耳麦隔离开来。
最后家里终于被她断舍离的干干净净,她却没有了当时要去做断舍离时那颗无所畏惧的心。
记得片尾曲的一句歌词,翻译过来:生活本身就向着没有意义的地方漂浮,如果现在停下来会不会没有痛苦。
《时光机》也叫《无痛断舍离》,是泰国导演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在2020年的一部作品,该作品入围了第15届大阪亚洲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看完之后我不觉得本片中断舍离的过程是没有痛苦的,相反,我觉得断舍离的过程就是在揭伤疤的过程,直到最后我依然觉得小琴的内心是痛苦的,当然可能更多的是解脱。
片的基调是缓慢且悲伤的,通过诉说主人公小琴断舍离的过程,来展现小琴逃避情感维持的现实,一步步解脱,一步步成长。
1·友情·做一个好人阿萍是来帮助小琴设计改造工作室的好朋友,支持小琴的断舍离行为。
直到她发现小琴扔掉了她送的礼物,生气的对她说:“你要是实在不想要,你可以鼓起勇气给我,我可能觉得难过,但我不会生气。
”当小琴如无其事的邀请阿萍去吃饭时,阿萍只要求小琴对她说声对不起,这是小琴说的第一声对不起。
看到这里,导演的意图仿佛更深了一层;小琴是一个不会表达自己的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小琴一样的人,我们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总以为自己没有错,却在无形之中伤害到别人。
阿萍教会了小琴面对自己的不足,要勇敢说对不起。
后小琴学会了将朋友的东西物归原主,并且收获了朋友的理解与赞赏。
这是她处理关系的第一步,也开始有了人情味。
2·爱情·说不清原因小琴与安哥的回忆从一部相机开始,这是三年前小琴去瑞典学习时安哥送给他的礼物,但她们分别之后小琴就与他断了联系。
但是小琴的理由却让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这里看来小琴的人设还是一种极端,极度自私到常人无法理解。
电影将人物性格极端化,来体现蜕变的过程。
相对于小琴自私的极端,安哥的表现却又让人心疼的不满。
一开始可能无法理解,但是当我们知道安哥一直对小琴念念不忘时也理解了他的做法。
相比于小琴的冷酷无情,安哥的善解人意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小蜜的出场让人出乎意料,,安哥对小琴的感情也变得扑朔迷离。
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不难看出小蜜只是小琴的替代品,而安哥对小琴的情感也是超乎寻常的深情,相比于努力忘记过去的小琴,安哥对回忆的依恋程度真的很深。
然而,个人对小蜜的结局感到惋惜,但也是意料之中。
一个人的替代品往往是没有好的下场的,走进一个住着人的心里,就像是拼命挤进超重了的电梯,哪怕是踏进一只脚,最后也会被刺耳的叮叮声给挤出来。
但是现实中拼命试探的人倒真的不在少数啊!
3·亲情·要学会放弃家庭中,父亲的形象只出现在一张全家福当中,而钢琴成为了全家人的情感寄托。
母亲对丈夫的情感是卑微的,即使被狠心抛弃,也始终对丈夫能回来抱有幻想,阻止小琴扔掉钢琴。
钢琴是母亲对丈夫的唯一念想,她不想扔掉,不想忘记,更怕忘记。
然后就是小琴和哥哥对父亲的情感,打完电话的小琴后悔自己把钢琴留到现在,这样就不会那么难过了。
我个人认为结果可以不用说出来,以最后卖掉钢琴来告诉观众结局,可能会更有悬念。
除了那些可以自己亲手丢掉的东西之外,还有不能丢的东西,那么解决方法就是,放在那里让别人帮你丢掉。
真正的断舍离实际上是和回忆的一场告别,那些承载着回忆的旧物,会占据自己的内心,那些没有处理掉的感情更会纷扰你的思绪,逃避问题只会让心里更乱,不如理清自己的内心,勇敢的说抱歉,勇敢的说爱,勇敢的面对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挂羊头卖狗肉。
导演应该从日本电影里学习了很多。但在人性的透视上细节分不少,重拳一击却没有。
意外的,男孩比女孩想得清楚。
空间 时间(谢谢刀赠票
断舍离不是强行清空。人际关系也不像物品,可以梳理得那么清楚。不了了之的遗憾,会存留一辈子。电影其实距离极简的核心很远,实际讲人与人、与旧感情的关系,却又没什么感染力。女主没了天才枪手的惊艳,演技一般,外表也看不舒服了。
过去,现在,未来,我该如何自处?向过去告别,努力活在当下,尽可能筹划着美好的未来,这一系列“自私”的动作,是我们的终极追求。我太爱导演的风格,恋爱诊疗中、死于明日,再到时光机,导演一直为我们呈现着泰国文艺的那一面,不是炎热,而是温暖。
退宿有感:华容道
人生总是事与愿违,要放下的都是放不下的,要逃离的都是逃不开的,向别人道歉只是为了自己,最后活成了讨厌的你的样子。钢琴可卖,照片可撕,关注可取消,装修可极简,但时光记忆抹不去,心里的杂物丢不掉。|音乐真棒。
仅限于整体视觉观感很好,但是有些接受不了的东西,到最后把断舍离弄成了情感问题,爱情线莫名其妙的陷入诡辩,更可怕对是女主,母亲在门外哭喊,她居然可以秒睡,人设是真的问题很大,我不接受开始什么都想断的女主,结果兜兜转转因为一些挫折又回到了起点,导演的意图到底是什么?是诡异的先抑后扬再抑从而绕一圈接受最初的什么都断?那拍电影干嘛?
3.5
他没说错,她就是婊
堆砌,对不起看着那么多脸部特写我觉得好油腻…
形式做得不错,故事没太多共鸣,表演上的做戏感也太甚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很像一个自私的人进行的自我感动仪式
坦然接受以及承认自己自私是人生必经之路,毕竟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乃人之血性,但真正无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实行,却是另外一回事,我暂时达不到该境界。当然,如果没大明星如Sunny叔脸的加持,我肯定可以如女主般那般狠心。Aokbab选角一百分。
演技有点差诶
就很矫情。
节奏差、主题烂、刻意的放缓、白平衡夸张的滤镜、以及局部大特写的摄影风格,整体太网红风了,刻意模仿一种日式清新的fake style,味同嚼蜡。这不是电影,这是剧情版拉长vlog。
7.人们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这是个问题。影片由《如何抛弃》手册的章节组成,在“极简主义”思潮的掣肘下,“断舍离”行为是当代消费社会中年轻人的一种行为风尚。每件将要被舍掉的物品(实体性存在)都承载着一段难以割舍的过往与情绪(精神性存在),却在不断建构回忆序列的时空再现装置——照片自身的媒介转型(胶片——数码)中,造就了一种优雅的平衡。似乎物质与精神,怪异与怀旧可以是一体两面,同时是可以被舍离断的。好在纳瓦彭是有创作自由与才情的作者,没有给出乌托邦承诺的想象性解决,Jean就像我们一样需要时间来处理。|影片采取低饱和、平光、淡层次的方式,去呈现的多少带有模糊性与回避感的视觉风格来讲述苦乐参半的经历,如同逝去的时间难以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