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以女性视角拍摄的电影,每个女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但她们也有着相同的人生。
我想说一下她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她们之间有误会,有争吵。
水芹娘对惠姑娘一开始抱有很大偏见,慢慢了解下来才发现,惠姑娘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从一开始不理解、有偏见。
到后来慢慢被感动,真正了解她,最后让她先走。
真的很触动人心。
我们也会对别人有偏见,在别人嘴巴里认识人,可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过,不要用自己耳朵去认识别人,要用心。
一群女人,用自己换来许多人的宁静,换来后代的和平人生,她们是伟大的。
看到这个电影名字,起初很好奇,但我是觉得可能不会好看,鬼使神差的还是点开了简介和演员表,对于本身很喜欢战争片的我来说,演员的阵容俘获了我。
在那个年代下的女人,大多数在我的印象中都是朴实,刚毅的,但在这部影片中,刷新了我很多的认知,大多数谍战片都是以男性为主,这部影片更侧重于战争时期的女性,每一个角色都有她不同的坚韧。
给我最大感触的是殷桃饰演的惠姑娘,虽然是个妓女,但她总是用别人鄙夷的方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所从事的是什么,我们更多的不应该看表面而应该看清她是否是心地善良!
其一,我是奔着题材去看的。
其二,我是奔着演员阵容去看的。
我也是真的不忍心吐槽抗战题材的片子,可是....首先,平实的标题,人人皆是主角的设置,让我对它饶有期待。
本以为它可以成为《色戒》《金陵十三钗》那样的经典,但貌似,我是高估它了,而且是大大地高估了。
导演把一把好牌打的稀巴烂。
看了介绍觉得,这一部电影的抗日题材跟以往的题材貌似不太一样。
因为以往抗战题材得片子都是大团战模式的,表现市井小人物的影片比较少。
本以为这场“柔弱的抗争”会很有力量,抱着稍许期待,我才买了票走进了电影院。
刚开始,那些市井乡邻相互斗嘴,相互挤轧的场景还是让人觉得满接地气的,也是抱着期待想看看接下来人物的历程是如何转变的。
一幕幕的看下去,一个个的失望接踪而至。
马伊琍、姚晨,都是打酱油的。
姚晨至始至终就没出过那个小铺。
马伊琍在剧里没有任何关键性的作用,就是刚开始斗嘴的时候叨叨了那么几句市井台词,后面没有任何有意义的作用。
城楼上认领尸体那一段,鬼子下令说谁敢来领尸体就扫射谁,大家一起往前走,不惧怕鬼子的机枪,你说这是民族精神我可以理解。
但鬼子莫名其妙的扭头走掉,随后又没下文了,是什么鬼?
鬼子看到姑娘肯定是成批量的带走,而且是越多越好,还会跟你个市井小民讨价还价?
好吧,这些我都忍了,安慰一下自己,也许是这部电影筹备时间比较短,也许是演员都很大牌档期都比较满,剧情节点设置的才显得格外仓促。
但是接下来的桥段简直是让我欲哭无泪。
周冬雨帮了新四军,之后又莫名其妙的跳了濠河,死的糊里糊涂。
汉奸老公带着伪军去抓人,结果四个人都是间谍,这些街坊邻居是怎么混进宪兵队的?
几十年的街坊邻居站在他身边他居然不认识,还让人反过头来一枪把子把他打河里去了?
剧情不紧凑,逻辑不严密,这些都可以原谅。
但是拜托能不能稍微尊重一下历史啊?
你是否知晓鬼子的徒手拼刺在二战时期世界上都是稳坐第一的吗?
别说几个老娘们,就是国军的王牌军,徒手拼刺也没几个是小鬼子的对手。
被个老娘们拿个生锈的叉子就给插死了?
那个满洲国来的“日本女人”你确定是川岛芳子的人设?
跟几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农村妇女打架,打架打不过农村妇女我就忍了,最后一枪把自己给崩了是什么鬼?
结尾更是狗血,本来最后的决战鬼子一共10来个人不到,我方为鬼子设置了埋伏,结果却落得一个“全军覆没”。
我方以老娘们为主力,一个个全都站起来扔手榴弹,手榴弹没扔出去,憋了八屈的全让机枪给突突死了。
请问导演你是故意的吗?
这部电影沦为了“抗日神剧”,编剧不管责任在不在你,我都想替你大哭一场。
本来很好的一个立意被拍成了“夹生饭”,虎头蛇尾。
编剧和导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挺好一盘棋,楞是叫你们给下输了!
真是一把好牌让导演打个稀巴烂,不煽情不会演戏,草草收场,影评也只能草草收场,在我心里只值两星。
看这个影片,刚开始上海一群吴侬软女的妇女在家长里短,互相调侃。
表现原本生活的平淡无奇烟火气十足,而后就是日本兵的到来小镇生活翻天地覆。
由卖鱼为生的一家遭到变故,表达军民一家亲,表达日本人的惨无人道,有点蜻蜓点水。
可能这几天刷二战题材的电影刷的有点多吧,就把眼光刷高了。
从《美丽人生》、《辛德勒名单》、再到《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突然在其他地方看到《那些女人》心想终于有镜头关注日本侵华下弱小无助的一群人的生活了,结果烟火气很足,明星阵容很强大,演技很好。
就是剧本有些实话就是无厘头。
1、翻译官的老婆雨夜蜡烛之后,穿着自己的戏服就跳河了???
为什么?
2、新四军怎么就被篱笆墙挡住了?
等着里面的人里应外合?
3、后面卖鱼女人又是死了男人、又是挑粪、挑水、装殓。。。
篇幅太长了。
无关剧情太多使得剧情不紧凑。
4、殷桃在剧中的一句台词不错:身子脏了心不脏,与《金陵十三钗》12个女子穿着学生装去往日本军营洗刷“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骂名异曲同工。
5、强行悲壮有点尴尬,新四军从草垛里出来救群众,感情有点薄了,卖鱼女人手撕国旗固然有合理之处,但看起来就是有些无脑,后面打仗就是死一个另一个人就要在他身边站起来当靶子,打两枪之后什么都做不了了。
是不是有点强行悲壮。
这些有的没的让整部剧的高度一下子就降到尘土里了。
再看《金陵十三钗》一群青楼女子,唱着笑着,弄头发,裹胸,砸玻璃,把玻璃渣子留在身上,到最后嫌弃她们身份的女娃娃叫她们姐姐。
一气呵成,好像是在赴约的笑脸下面全是悲剧。
看了就是想哭,忍不住。
《那些女人》去掉抗日元素,只不是就是另一个描写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的题材片了。
“婶婶,我身子脏了,但是我的心不脏。
”所以什么是干净?
为什么一个女人和很多男人发生了关系就是脏呢?
是谁定义的?
谁说这是脏?
那一个男人和很多女人发生了关系,那个男人脏吗?
凭什么社会有这种歧视?
然后这几个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真的有一点点震撼到我了。
无论是姚晨饰演的店铺老板娘,还是何赛飞饰演的一个如此悲惨的女人,还是殷桃饰演的那个风情万种的女人,还是马伊琍饰演的那个尖酸刻薄的女人,还是周冬雨饰演的那个汉奸的老婆,还是老太太饰演的那个义薄云天的女人....她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曾经在二战期间精彩地绽放过,都曾经在二战期间顶起了半边天,都曾经在二战期间让人震惊,也都曾经让人看到之后为他们默默地哭泣,默默地流泪,默默地心神伤痛不已。
老太太没有裹小脚,日本人说:“你和我们一样,没有受封建社会的束缚,没有裹小脚。
”然后老太太一句话,说得很让人震惊了。
“脚是一样的脚,走的路不一样,心就更不一样了。
”是的呀,我们跟日本人,从来走的可就不是一条路,国仇家恨面前,我们中国人,在某一个时刻,真的心连心,互帮互助过。
殷桃说:“婶婶,我身子脏了,但是我的心不脏。
”在何赛飞饰演的那个女人的丈夫死掉的时候,殷桃拿了一枚戒指出来,说:“这是我娘留给我的,不脏。
”简简单单一句话,中间到底有多少的无奈心酸呢?
殷桃那么可怜,还那么坚韧不拔;殷桃那么可怜,还尚且内心深处残存着温柔与善良,停留着很多很多的良知,我觉得善良的人,无论平时做派如何,还是很善良很善良,还是很勇敢很勇敢。
她的勇敢,值得所有的人铭记,她的勇敢,值得所有人在内心深处为她赞叹很久很久。
何赛飞饰演的那个角色实在是太惨了。
丈夫死了,儿子死了,女儿也险些被占有,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里面,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朝不保夕,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悲惨命运,所有人都是如此,所有人都在苦中作乐,我是无法想象这样苦中作乐的生活到底应该如何继续向前走下去,但是呢,我现在正是出于这样的生活苦痛之中,毫无作为,一无所有。
现在我需要冲破这个牢笼,继续往前走。
但是在往前走的过程中,我退却了,我害怕了...这就是现状。
我既没有家庭妇女一般的果敢温柔,也没有城市白领的破釜沉舟,我就是我,一个极其懦弱的我。
何赛飞愿意吃苦,愿意经受那些不平等的难过,他给刘家挑水,不小心窃听了秘密,那个老头子就污蔑何赛飞偷东西;因为这样,他们母子三人丢掉了生活来源,最终只能怪做一些更苦的活,给死去的人换衣服,整理行装,收拾后事。
一个女人,哪里见过这样的事情呢?
一个女人,得有多大的力气才能够背得动别人的尸体呢?
一个女人,得忍受着多大的难过,才能够干这样的活?
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到头来就是一场空,儿子死了,丈夫死了,最后自己也死了,只剩下女儿一个人尚且还活着,其余的所有人,都在抗战的过程中死掉了。
所以,和他们的惨烈比起来?
我其实也没有多么的惨。
马伊琍饰演的江家嬢嬢,她那个讨人厌的气质,真的是让人发指。
但是当何赛飞没有工作的时候,无法养家糊口的时候,她还是顺水推舟给他介绍了一个工作。
何赛飞的事情让我觉得,所有的悲伤、愤恨、不如意、痛苦,其实都可以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找到出路。
周冬雨饰演的小太太,周冬雨长得真是有特点。
她不知道怎么样嫁给了一个汉奸,而且这个汉奸,居然让他的老婆去陪日本人。
周冬雨直言不讳。
其实人心隔肚皮,到底怎么样人才能够得到幸福,才能够不继续痛苦,到底怎么样我们最终才能够找得到属于自己的一切。
周冬雨这个生不如死的困局,选择了运用死亡来解决,但是我的生不如死的困局呢?
应该怎么解决?
我要选择死亡吗?
倒是也不必,我好像还是拥有活下去的机会的,我好像还是能够逆风翻盘的。
姚晨饰演的店铺里面的老板娘,真的是风情万种,我真的好爱她啊。
我觉得姚晨衣品一直在线,即使怀孕了也不输以往;演技更加不用说了,炉火纯青,我就是特别喜欢这样的女人,怎么样,可能以后姚晨就是我的奋斗目标了。
可是首先个头上我便是输掉了一大截,我也没有人家那么瘦,所以我现在需要先减肥。
我现在得问题就是把自己变得更加地好,逆风翻盘,向阳而上。
然后回归殷桃的那句话:“婶婶,我的身子脏了,但是我的心不脏。
”你说,什么是干净呢?
水干净吗?
倒也未必!
但是不是照样喝下去。
这样一想,原来生命早就已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脏”和“干净”只是一件事物的两个面,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一切都是如此。
争执的人当中,也没有说谁对谁错,也没有说结果是谁对谁错,我的以后,打的就是这样的一生了吧。
但是王维说:“行动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送给自己。
18年上映的一部以女性视角讲述战争的家国情怀电影,全明星阵容强大到连路人和群演都是大青衣级别的老戏骨,但是票房惨淡,不知道为什么演技和阵容都很在线却被埋没的这么厉害,大概是宣传不到位叭。
电影从头到尾都比较压抑,有一种透不过气的窒息感和无力感,100分钟的时长,前80几分钟都在描述被压迫的市井生活,只用了十几分钟奋起反抗。
何赛飞老师的演技真的是炸裂,丈夫为救新四军被日本人杀害,十岁的小儿子为了生活去电厂做工,下着雨的半夜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日本人一枪打死,作为母亲安葬孩子的时候从目光呆滞一下子迸发情绪,那种突然爆发出来的悲痛真的演出了丧子母亲的绝望。
还有殷桃饰演的风尘女子惠姑娘,风情万种又有情有义,身陷风尘被周围人所不齿,与良家妇女格格不入,然而在面对日本人对小姑娘的迫害时总是挺身而出,以另一种方式拯救身边的人,她说“我身子脏了,但心不脏”,得了脏病所以才肆无忌惮的接触日本人,想以传染的方式报复他们,到最后代替水芹被带走才被大家理解,这个人物的塑造与《金陵十三钗》里的女人们如出一辙,作为女生也同样赞叹殷桃的韵味。
还有开水西施,张大小姐,江家嬢嬢,老板娘,铜匠嫂嫂,这些弱小的江南女子,在战乱炮火中相依为命,身份不同,性情各异展现了四五十年代濠河边上的市井生活,不计前嫌与日寇斗争直至牺牲,让我们看到了弱小女人们的强大。
不是所有的电影都很注重故事性,有些展现文学情怀的电影也很值得被推荐,就像这部电影,有些情节细究起来确实不尽如人意,话剧氛围更重一点,但它带来的那种生活气息、鲜活的角色还有引人入胜的配乐和镜头节奏都足以掩盖这些不足。
就像导演说的“战争题材电影,不要一味的枪林弹雨,尤其是不能只一味的炫耀烟火的实力,而忽略了文学的力量,不能够把自己鲜活的人物,淹没在硝烟炮火当中”。
比起很多暴力战争的刻画,这部电影也算是另辟蹊径了吧,四两拨千斤的感觉更让人回味无穷。
身为南通人,看这部电影实在是亲切,里面的台词好多是南通方言,地点全部都是小时候待过的,我老家唐闸的,奶奶现如今还住在天生港,天生港电厂就在奶奶家旁边,从唐闸去天生港会经过五接桥,从唐闸进城会经过十里坊,有太多太多的共鸣了,包括电影一开头保剑锋出演,他就是正儿八经的唐闸人,电影真是用心了,评分却如此低…
《那些女人》(2018)随笔写。
建立在抗日爱国主义题材电影背景下的女权主义电影,表达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女性的付出,那么宏大故事,要想讲的好,需要小人物的故事讲的好(可参考《风声》《金陵十三钗》这两部电影就是女英雄的抗日电影,明显质量更上乘)。
虽说该片是主旋律电影,但并不是高分电影。
理由如下:1、演技方面,开场演员演技浮夸。
因为是群像式的演员阵容演出,很多名演员也都没有人物刻画,导致很多演员用力过猛,作为观者带入感不强。
马伊琍演的好作!
很多场景的演员舞台般的仪式感太强。
2、地域方面,开头保剑锋说姓保是南通的,一看电影开头字幕有南通广播电视台作为出品方。
另外落荒的乡下女人穿的衣服也是南通流行的蓝印花布,这在当地非常有名,我曾去过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3、场面调度方面,更多是在局限的空间表演,像是舞台戏剧的演出,戏剧电影。
4、台词方面,空镜头、诗意化的镜头少,细节太少,都被语言台词铺满了,一场戏接一场戏,台词一刻不停歇,节奏很快。
旁白的娓娓道来,想起红高粱的旁白,可是开头的故事性旁白叙事太少,带入感不强。
5、穿帮镜头,倒开水,一会儿有盖,一会儿没盖。
6、绿布抠像明显。
整个场地是在人造的影视基地和摄影棚拍的吧。
缺乏实景的烟火气。
7、剧情方面,任性化。
佟大为从草堆里出来,这么突然,没有任何铺垫,英勇就义,着急领盒饭?
何赛飞10岁的小儿子,被询问跑的莫名其妙,为了营造泪点而强行制造,缺乏铺垫和细节。
结尾反转太快,陈龙就这么被几个佯装的中国人围剿推下河?
反转的计谋商量这个环节编剧本来可以展开,中国人是怎么筹划的,然而并没有,全是强行反转。
8、结尾撕日本国旗,营造仪式感,升华主题。
感觉毛毛躁躁,没有精雕细琢,像是为了让演员们把自己演的部分快点杀青一样,片段化的,碎片化的。
看到有个弹幕说:“这片演着跟闹着玩似的”(27分22秒,目前我也认同),由此可见明星太多、人物角色太多不见得是好事儿,人物太散,散点化,不聚焦。
剧本台词量大,所以需要演员不停的说。
电影演的、剧情很尴尬。
另外,马伊琍在结尾怎么不出现了呢?
前面铺垫出来的群众其实也可以出现在结尾处,如牛犇老师等,剧情中的中国人群像可以出现,结尾作为现代中国人群像也可以出现,但是导演并没有这么处理。
当然,演员都是好演员,但给人一个很尴尬的感觉,那应该就是导演和编剧的问题了。
吴贻弓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想必只是挂个名儿吧。
整体而言电影具有老导演的手法,但是又是与新技术结合的造就处理,所以是全方位的尴尬。
当然,何赛飞在剧中有施展的空间,演技炸裂!
好演员,适合学习表演的学生学习。
这个电影看下来特别像是戏剧作品,适合改编成戏剧。
一星给主旋律电影,一星给何老师,一星给吴贻弓导演,总计3星,不能再多了。
看前两分钟的时候我对着熟悉片头(仿佛AE模板)有点想走。
前五分钟,我被演员的演技吸引开始期待。
前十分钟,我看着了一段很接地气的妇女吵架场景开始愈发期待后面的转变。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看前两分钟的时候我对着熟悉片头(仿佛AE模板)有点想走。
前五分钟,我被演员的演技吸引开始期待。
前十分钟,我看着了一段很接地气的妇女吵架场景开始愈发期待后面的转变。
接下来就是重点了。
首先,最直观的就是镜头,整部剧镜头时好时坏。
我知道演员演技很好,真的很棒,你想烘托气氛的时候给特写给特写给特写。
但是,好歹注意一下镜头好么,这么???
推移的镜头可以用的么???
认真的么???
怕不是只拍了一条没有备用的?
至于镜头语言??
不,我看到的只有演员的演技。
其次,这后期剪的也有毒。
蜜汁转场好么!
河面已经浮上来了,上个镜头的人脸还在缓慢缓慢缓慢地消逝???
这个认真的么?
真的看着很难受昂,他们颜色不搭混在一起简直可怕。
这背景音乐。。
真的就是全程出戏了,不是单单一个有毒可以形容的。
最后,大概也是最重要的,这个剧本有毒。
立意很好,题材也是好题材,群像剧,这么看来真的很不错。
但是,不知道编剧怎么想的。
蜜汁剧情。
情节转折极其生硬,节奏前期拖沓,后期???
人物形象真的是全靠演员立起来的。
有些东西交代不清,人物改编不合常理。
叙述方式,表现手法令人全程无语。
真的。。。
我感受到编剧大概是想写出点什么,但是。。。。
所以,我的评论总结一下一句话,三星给演员,演员辛苦了,虽然都是戏骨,也挺不容易。
剧情演技各方面都超级棒,勿忘国耻牢记历史!
是为了时刻警醒我们,和平需要有强⼤的实⼒作保障;铭记历史,是让⼤家回顾历史,以史为鉴,不让历史重演.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该忘记英雄,⼀个伟⼤的民族必需铭记历史。
创造历史的⼈,历史当然把铭记,即使没有⼀个特定的名字,也会化⼊⼀个崇⾼的集体。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业,为了我们的中国梦,同样为了每个⼈⼼中的梦,我们必须且不得不铭记历史。
以史为鉴,才能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加快实现“两个⼀百”进程,同⼼共筑“中国梦”。
命运。
何赛飞的演技炸裂啊
这剧情太浪费演员演技了
题材是稳了,演员阵容强大,导演编剧不行,也是白搭,真的很尴尬了
分这么低编剧剪辑的锅…真的是没办法了
剧情比较简单,演员们都演技在线,抗日神剧里是很好看的了。
可惜了这一群演员,没想到也会拍出这么拙劣的影片,题材就不说了!拍的太随便了!
各位女演员表演都可圈可点
被阵容吸引,一直也喜欢讲小镇故事的片子,殷桃太出彩了,胡可让我意外演的还挺好,唯一活下来的女主应该再找个水灵点的演员吧,不然没法代入呀,虽然剧情很老土有明显bug,但我还是湿了眼眶好几次的
???这是2018年的电影水准?
几个女演员的演技还是蛮出挑的
女性互帮互助最后那一段,剧情没有铺垫,有点莫名。战争场面应该克制,不要每个人物都慢镜头,出戏。人物最好的是殷桃和周冬雨,至少人物比较丰满,何赛飞这个人物不讨喜,表演也用力过猛,有好的地方,但也让人不入戏。就是这个人物一开始不够善良,嘲讽惠姑娘,后来又不够聪明,汉奸老爷子冤枉她偷钱,她把自己赚钱的家伙事当场砸了,我实在理解不了。唯一的高光在她用剪刀割破手指,护住新四军的时候。保先生从草堆里站出来那个地方,也是败笔,人没救着,还把救他的人拖累了,没有成大事的头脑。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还是不错的,但整体不太好。
不行再多的戏骨也拯救不了的尬。
明明是一部良心剧,每个演员都演得很到位,为什么有那么多恶意低分,一点不符合你们的想法就给低分,你对得起这些兢兢业业的演员,你对得起那些为国捐躯的人吗?我就不明白了,这部剧有什么可以让你们喷的,长点脑子好吧,来豆瓣带点文化行吗?!给豆瓣抹黑!
我躺在床上抱着手机看的这个电影,看完后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我现在呢安逸都是那时候的革命先辈一滴汗一滴血换来的,对比先前自己真的很幸福了。而这也就是我为什么没经历过抗战却这么多年依旧很讨厌日本人的原因。
理想化的新抗日神片 幸亏有一群好演员无缝衔接 弥补了剪辑的跳跃 逻辑的漏洞 意向的生硬 故事的平庸 成本的低廉 制作的仓促 辛亏有一群好演员 演出了准确又恰到好处的情绪 当然周冬雨的舞蹈就不算在准确又恰到好处了 可爱的像个细长的鹌鹑
我觉得评论里说的对,要是不来拍这个电影,估计就得被封杀。我就快进着搂一遍名人就完事了
故事一般,但演的好啊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大多数都从男性角度来表现,到目前我看过的关于女性的抗战电影就是《金陵十三钗》,和《那些女人》。前者的女色群体只是妓女和女学生,后者女性角色较多点,两者比起来,我更喜欢后者,前者太压抑了,太惨了,虽然我很喜欢最后的反转,但后者更戏剧化一点,悲伤程度也是比前者低的要多。
我把所有的好都给这些老演员,虽然台词烂,剧情差,但是这些演员还是很好的完成任务了。这部电影真的非常差,导演叙事混乱,用光单一,剧情粗糙,配乐丝毫不能烘托气氛,个别地方甚至连配音都差的,比如陈龙从桥上落水的时候,配的没有感觉。总体给人的感觉像是要拍一个类似芙蓉镇一样有艺术感的片子,但是却拍成了网剧的样子。把这些好演员生拉硬拽串起来,拍一个主旋律,但是主旋律也要有升华吧,一味地抗日屠杀,难道不能有一些更高标准的寓意?还有,能看出来导演在拍远景上比近景要更有技术一点,是的,只有技术,近景拍摄连技术都没有,抓不到有冲击力的表情,我不相信这些演员做不出来,唯一的答案就是导演太差了。不想吐槽了,糟点太多,就是个网剧的水平,浪费了这么多的好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