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妈呀

大手牽小手,Show Me Your Love

主演:鲍起静,黄浩然,王菀之,叶良财,尹汇雰,高志森,李枫,陈安莹,蔡子洋,卫诗雅,黄侯升,陈美娥,伍昭斌,张咏华,傅志坚,陈川珲,陈泽耀,周蕊丽,张文盈,谭育怜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马来西亚语言:粤语年份:2016

《我的妈呀》剧照

我的妈呀 剧照 NO.1我的妈呀 剧照 NO.2我的妈呀 剧照 NO.3我的妈呀 剧照 NO.4我的妈呀 剧照 NO.5我的妈呀 剧照 NO.6我的妈呀 剧照 NO.13我的妈呀 剧照 NO.14我的妈呀 剧照 NO.15我的妈呀 剧照 NO.16我的妈呀 剧照 NO.17我的妈呀 剧照 NO.18我的妈呀 剧照 NO.19我的妈呀 剧照 NO.20

《我的妈呀》剧情介绍

我的妈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我的妈呀》讲述了因姨妈过世,时隔20多年回到故土的姜思年,在丧礼上见到了感情疏离的亲生母亲李好。短暂相处,得知母亲患病已时日无多。于是放下过往心结,协助母亲完成年轻时许下的“愿望清单”的笑泪暖心喜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善良背后老兵幽灵船超级大玩家顾少的失忆甜妻陆小凤之决战前后相亲大作战狙击蜘蛛巢甜心女孩七魔剑支配天下恋恋洗衣店2无主之人非凡营救透明的摇篮束胸叶挺将军今天开始做魔王OVA亲爱的小孩阮玲玉索玛花开结城友奈是勇者第二季夜半凶铃红箭词典靓女差馆情怨2万万没想到之小兵过年灯下不黑之铜山往事夺娶ISWIM

《我的妈呀》长篇影评

 1 ) 感人

影片中最搞笑、却也最感人的就是当小年他们得知母亲患病,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帮母亲完成“愿望清单”的片段了。

母亲很迷信,老看到有牛头马面来抓她。

小年就化身“小道士”,身穿道士服,手里拿个葫芦来“降魔”。

这时,他的女儿扮成一名仙童,他的妻子扮作观音,脚踩纸制的“莲花宝座”,前来保佑母亲。

这滑稽的一幕让所有人都笑了,笑声过后,随着剧情的变化,影院内淡淡的抽泣声响起。

 2 ) 关于爱的“愿望清单”

一部分人习惯了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人情会变的冷漠,人们马不停蹄地选择向前,精于算计,但不知前方为何物。

有时流淌在血液中的田园梦会时不时跳脱出来,告诉你走慢一点,回头看看是不是落下了什么。

于是关于过去,像电影一样,一帧一帧闪现而过。

家庭,童年记忆,成长中留下的伤痛和欢乐并没有消失,它们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在当刻。

马来西亚华人导演李永昌的电影《我的妈呀》,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对母子之间的误会与和解。

生活在繁华香港的姜思年已经二十年没有回过马来西亚的老家了,因为姨妈的去世,他不得不停下手头的教师工作回家奔丧。

葬礼上他遇到了已经得了“黄昏症候群”的母亲李好,自从姜思年在香港读了心理学之后,两个人再也没有联系。

故事从这个看似无法释怀的芥蒂开始讲述,在回忆和遗忘的恐惧之间,儿子终于理解了母亲为何在少年时弃他而去。

李永昌的笔触轻松细腻,影片在记忆和现实之间不断闪回,时间成了母子两人疏离与和解的唯一触媒,儿时的歌谣,儿时的愿望,儿时的离别,它如同文身一般深深镌刻进姜思年血液和皮肤,尽管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母亲李好在他的成长中都是缺席的,自己寄养在姨妈家的经历,更让他对母亲充满了误解和怨怼。

现代化的香港和落后的马来西亚小镇,两个不同的空间孕育出了两种不同的情感状态。

影片导演借姜思年的妻子之口总结了分子化的个体——“上班族”的家庭观和时间观,为了物质的丰裕必须以家庭生活的牺牲为代价,这几乎成了所有都市人的生活共识。

爱是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人却让它在不断的物质化社交中慢慢消退。

当母亲李好的“黄昏症候群”愈加严重的时候,姜思年心中的爱也终于突破了这些年积藏在心中的冷漠,他不可能在母亲垂垂老矣的时候无动于衷,他要主动去修复母子之间的感情。

导演李永昌加入很多民俗文化的符号来共同唤醒观众的情感。

母亲李好的病症让她出现了幻视的错觉,因为离开儿子她心怀愧疚,所以时常看见各种不干净的东西。

姜思年为了让母亲睡个好觉,便假扮道士,帮他驱逐鬼怪。

日常生活的回归,让母子两人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曾是童年时,姜思达为母亲之作了一份“愿望清单”,那个时候母子相依为命,生活虽然苦涩,但总之还有坚持下去的理由,所以当这份来自过去的神秘礼物再度出现在姜思达手中的时候,过去和现在交汇,重新打开两个人的心门。

姜思达要完成儿时的承诺,在马来西亚的老家重办婚礼,满足母亲喝“媳妇茶”的愿望,万里长城终究是没有亲见,完不成的清单也许更呈现其真正的价值。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一种完美人格,这种人格不是智商有多高,情商有多出众,这种人格是一个爱的能力。

我们练习失去,练习收获,练习爱,在匆匆一生中留下爱的痕迹。

如果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就会发现,鲍起静饰演的李好和黄浩然饰演的姜思年像极了生活中我们,母子之间的情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的忽轻忽重,但是一旦找到情感的触媒,必定会勾起父母子女一场的所有回忆,它可能是一份“愿望清单”,也可能是一份小礼物,而这一切都是关于“爱”!

 3 ) 母爱生生不息,永不放手

妈妈的爱,就像40几度的白开水,生生不息,温暖透明。

影片还原每一个普通家庭的离别,没有刻意追求煽情,却紧扣心弦,眼泪止不住地流淌。

妈妈用她的双手,拼凑起了母子间的一切,单单是这双手,也足以令人动容。

从小面对离别的孩子,在面临母亲最终的告别时,紧握母亲的手,多想可以用自己的温度再次点燃母亲的生命,但母亲却要求孩子转过身去,就像多年前,当孩子睡着后,迫于生活,无奈选择离开。

她不忍孩子面对这一切,前期她再害怕,再不安,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她说出内心那句欠孩子的“对不住”后,选择独自面对死亡。

人生总有遗憾,遗憾在明明可以珍惜的时候,非要把这一切拖成怀念。

影片就好像是剥洋葱,你并不觉得心很痛,但眼泪却止不住地流,直到最后,跟着男主角一同释放。

非常细腻,毫不做作,值得观赏与思考。

 4 ) 家

每一个时间段的场景色彩拿捏得很好,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摄影师出身,。

剧情来说还不错,母亲的扮演者演技不用说,只是男主脸部同一个表情,这点扣鸡腿。

有一个最大的触点,当初为了母亲去文莱打工还债,把小年寄养在姨母家,当还完债时再把小年从姨母身边接走,情感的惯动和突然间的无所适从,那个场景真的有些残忍,很有感触。

不太喜欢母亲站在雨中,茫然惊慌的剪辑不太适用。

 5 ) 写给人世间必然的爱和分离

人生和生人的意义,大概是世间最难琢磨的两个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妈妈的依赖性越来越少,对妈妈的耐心也越来越少。

很多时候内心纠结而又矛盾,有时候觉得很爱妈妈,有时候又觉得妈妈是个偏心的人。

感觉童年很缺爱,求而不得,心里会十分荒凉。

今年自己刚做了妈妈,希望自己是个好妈妈,能够陪伴儿子长大,希望他是个活泼乐观的孩子,希望时间慢慢走,让妈妈陪我的时间长一些,也让我陪儿子的时间长一些。

 6 ) 一部被名字糟蹋了的好电影

我的妈呀!

我的妈呀!

我的妈呀!

心里默念了好几遍这部电影的名字,我就想这个制片方得多么操蛋,才会想出这么一个哗众取宠的名字。

好好的一部电影,就这样被名字毁了。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

”孝,是最容易让人动容的举动和情感,它胜过友情爱情,美过任何能让你潸然泪下的故事。

《我的妈呀》讲就是关于亲情、关于“孝”的故事,年度催泪炮弹影片。

我能够想起来的类似的影片:《幸运是我》《我们两》《桃姐》《我们天上见》,这些都一样给了不少了的感动。

可惜呀,还是名字的问题,排片这么少主要的责任肯定跟名字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眼看到的人肯定以为是那种三俗的喜剧影片自然就失去兴趣了,也不知道这个制片方是怎样想的会这样糟蹋了一部好电影。

总之,推荐没看过的人找资源看看吧。

准备好纸巾。

 7 ) 谁让我发不了短小篇的广播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电影色调,每一个时间段的场景色彩拿捏得很好,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摄影师出身,。

剧情来说还不错,母亲的扮演者演技不用说,只是男主脸部同一个表情,这点扣鸡腿。

有一个最大的触点,当初为了母亲去文莱打工还债,把小年寄养在姨母家,当还完债时再把小年从姨母身边接走,情感的惯动和突然间的无所适从,那个场景真的有些残忍,很有感触。

不太喜欢母亲站在雨中,茫然惊慌的剪辑不太适用。

 8 ) 亲情的缺失绝不是一代人的责任

本文作者:杉姐 联系作者请豆邮从来不敢小看无票房无排片的电影。

最近一部马来西亚小成本电影居然让杉姐在电影院哭成了泪人儿。

《我的妈呀》去年11月在香港上映时,连续两周登上香港十大电影排行榜。

没有流量明星、没有颜值小花,当然也没票房,却硬生生的拍出了《岁月神偷》的质感、《桃姐》的深刻、以及杉姐小学时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时的影院失控场面(全班小朋友一起抱头痛哭的场面真心难忘)。

豆瓣网友@阿暖的评价极为到位: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大型凌迟现场。

女主鲍起静的表演是影后级的,饰演鲍起静儿媳妇的王苑之说,母亲去世那场戏拍了十次才拍到她,她曾担心到了第十次会哭不出来。

但是只要一看到躺在那里满脸沧桑又温暖的鲍起静,她就会痛哭不止。

李康生的妈、张柏芝的妈、张学友的妈,鲍起静已经演了二十年的妈。

鲍起静认为“选定我当主角,不是因为我最漂亮,是因为我有点土气,像劳动人民。

”但众所周知,鲍起静年轻时也是一位女神。

(1977年,鲍起静在电影《屈原》中的剧照)她能演好妈,完全是因为实在太专业了。

她从屏幕里满出来的泪水,像是直接进到我的眼里来。

让人忍不住想喊一声:“妈妈”。

电影围绕着鲍起静出演的妈妈和儿子隔阂多年的故事展开。

儿时的小年最喜欢跟母亲在一起,可母亲总是很忙。

为了撇开小年,母亲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说谎。

为了骗儿子她连“你看那边有大蛇在撒尿”、“外公有一颗牙齿是粉红色的”这种谎都说的出来。

母亲信鬼神经常去庙里烧香拜佛。

独自抚养小年的母亲也因面容姣好,常常引来长舌妇的指指点点。

小年经常埋怨母亲没时间陪他。

但,现实的残酷又一次“抢”走了他的母亲。

母亲因为要帮父亲还欠下的赌债,不得不把小年留给阿姨照顾,自己一个人到异国去打工。

这一去就是十年,小年已经长大成人。

虽然阿姨对他关爱有加,但多少个日夜,他只想母亲陪伴在他身边。

再次见到母亲,她已是中年妇女。

他日夜期盼的人真的站在眼前时,这个人却变成了陌生人。

面对这样的改变,小年选择了逃避。

他一个人跑到香港去,20多年未归,再次见到母亲时,她已经是癌症和黄昏症候群晚期。

又是一个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故事。

但这个本应“大煽特煽”的故事里却因导演的克制多了几分趣味,一部悲剧题材的电影在导演的克制与幽默之下变成了一部“眼泪与笑声”共存的电影。

母亲疑神疑鬼,无法入睡,总是看到“不干净的东西”。

平日里一本正经的小年就忽然化身小道士,口中念着“急急如律令”的咒语。

他摇摇晃晃的单腿站很明显在一次又一次的救场中站的更稳了。

儿媳更是演了一出南海观世音下凡的好戏,无奈被母亲的“中头奖”愿望搞的手足无措。

妈妈说保佑她的观音像破了,自己要被带走了。

儿子担心妈妈,就送了妈妈一个新的观音,但是儿子哪知观音也分很多种。

母亲的愿望清单上有一栏是喝媳妇茶,儿媳就从香港飞到马来西亚去完成母亲的心愿。

没有亲戚到场,他们还雇佣了当地的土著,妈妈说怎么我们的亲戚都那么黑啊,别人就解释说:“最近太阳太大了,他们都被晒黑了”。

这些谎话听起来很可笑、很幼稚,但是母亲全信了。

影片用三线交叉叙事(两段回忆、一段现实)的对照方式展现了时间的魔力、人物身份的互换。

小时候爱撒谎的是母亲,因为我们是孩子。

长大后爱撒谎的是我们,因为母亲是孩子。

当母亲蜷缩在雨夜的墙角像个迷路的孩子时,那种孤独、恐惧像极了儿时被母亲丢下的小年。

小年在母亲去异国打工的最后一夜,为了不睡着用胶带粘住自己的眼皮、用绳子把自己的手与母亲的手绑在一起。

那个时候的他很怕失去母亲,正如现在的母亲很怕失去他。

从母亲到孩子,从孩子到母亲,感叹大千世界的奇妙之余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来自时间的冲撞。

导演李勇昌说:“我们根本斗不过时间”。

他在马来西亚有“千万票房编剧”之称。

曾编剧作品《一路有你》,曾创下马来西亚本地影史最高票房纪录。

他和剧中的小年一样当过老师,但这只是因为妈妈的愿望,他也因此气不过很少回家。

但前年到尼泊尔参加妹妹婚礼,握着母亲的双手时,才发现记忆中的大手已经枯瘦如柴。

他说:“我之前有好长一段时间错过了相处,如今,我想尽量弥补。

”于是,他像影片中的小年一样开始完成母亲的“愿望清单”。

影片中,母亲没有完成的万里长城之梦,李勇昌帮母亲实现了。

导演以现实、过去交叉叙事的形式一边让我们感受现实的真切,一边回忆儿时的心情。

毕竟,我们很久不做孩子了。

忘记了做孩子的乐趣,忘记了与母亲相依的美好、单纯。

小年的媳妇是香港的房产销售,她向客人介绍自己时总说:“24小时都可以打电话联系我,我不爱睡觉的,是天生的哦!

”听了这段话杉姐先是笑,然后就是哭,这个年轻的母亲即使没有巨额欠款处境也无比可怜。

可怜的就像我们,生活的压力让我们无暇顾及自己的父母和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像疯了一样的赶时间,没时间打电话、没时间回家、更没时间陪父母。

但《我的妈呀》绝不是对儿女的控诉,它是双向的。

也正因如此,电影选择了回忆与现实的交叉叙事方式。

小年的母亲年轻时由于生活压力无法陪伴在小年身边,小年孤单无依。

母亲年老时,儿子无法陪伴在母亲身边,母亲落寞、恐惧。

而中年人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份甜蜜负担时,大多时间感受到的是负担。

正如片中的小年,虽然最后拿到了“杰出教师”的称号,但他说其实自己不喜欢当老师,这只是母亲的愿望。

小年也因母亲的外出打工变成了“留守儿童”,他在最需要母亲的时候被抛弃,好不容易在接纳了另一位母亲后又做回了母亲的儿子。

所以他选择了恨,选择了既不接受亲生母亲,又不接受养母。

但,母亲终究是母亲,即使不见、不听、不说她也孩子心中最珍视的人。

多少人像小年这样在怨恨中一边抗拒亲情、一边努力实现父母的心愿。

所以,我们在这份亲情的束缚与纠葛中选择遗忘、沉默、不解决。

以致于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母亲给儿子送别,做了一桌子的菜,却故意说“今天要拜神做多了,帮忙吃吧”。

虽然仅有几盘家常菜,但镜头一一抚过的菜盘像是一场豪华的盛宴,忽然感觉桌子那么大、菜那么多,这些菜是来自一个母亲的心意,在导演的镜头下,放佛这些菜都十分伟大了。

但儿子,终究还是走了,一心追逐前途的他已经无法理解母亲的这份心意了。

很多时候,面对最亲近的人,我们选择了做一个傻瓜。

母亲说最近经常梦到你,你装作听不懂。

父亲的头上又多了许多白发,你装作看不到。

孩子因为没有你陪,小小的脸上写满了落寞,你装作没有关系。

人到中年,在最忙碌的时候,却肩扛着父辈的牵挂和孩子的恳求。

这个问题植根于社会和文化,是一代又一代的家庭都真实存在的。

我们总是不习惯于表达,把情感深埋,如李安的《饮食男女》中,父亲把爱藏在一桌又一桌的大餐里。

又或者太喜欢表达,如许鞍华《女人四十》中,公公把爱藏在唠叨中,把子女“麻烦”到精疲力尽。

小年最后站在餐厅里完成母亲“上台唱歌”的愿望时,显得那样笨拙。

我们不习惯于表达,在现代社会的裹挟中,上一代选择离开孩子去挣钱,下一代选择离开父母去实现梦想,即使小时候体验过没有父母陪伴的孤独,也依然决然的选择了“逃离”。

杉姐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包场了。

一个人在电影院里哭也别有一番滋味。

电影中有一句点睛台词:若有时间,何必挂念。

当我们选择了异地的工作,当我们看着日历和手机一次又一次的说“算了”的时候。

我们错过了她们的生日、错过了节日、错过了她们的后半生。

儿时每个人都说过的那句“妈妈我想永远和你在一起”就是巨大的一张空头支票。

每个人都欠妈妈一句:“对不起,我爱您”!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平台《电影烂番茄》。

 9 ) 我们彼此望着对方的背影……

这部电影看完会变丑哦,而且能丑三天,真的,多人验证了。

该电影目前可以列入本人观影史眼泪最多的前Top3,全面密密麻麻的泪点,哭到要崩溃,超级难受,鼻涕眼泪,后来鼻子干脆完全堵死,留个嘴巴呼吸,可我嘴巴要忙着哭啊,所以看到身心疲惫。

隔天起来,依旧水肿,还头痛,大概是悲伤过度吧。

可不仅要忙着哭,还要忙着笑,以前很多电影打着“让你笑着哭、哭着笑”之类的宣传口号,感觉都上当受骗,但这部电影竟然做到了,多次让我破涕为笑,不,是边哭边笑,整张脸的表情管理完全失控,既要哭又要笑,心里又难过又被逗乐,大概也是过度投入了。

最经典的让人又哭又笑的场景,莫过于男主假扮道士以及媳妇假扮观音,还有男主错送送子观音,这些原本有可能拍成恶搞的片段,却让人既不是尴尬得笑不出来,又无法完全开怀大笑,最好的电影其实还是来源自生活,这些像是“愚孝”的行为,其实才是儿女真正的换位思考,击中要点。

我们都要深深地思考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我为你好”。

花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这部电影的“哭”与“笑”,但不及每个人自己去体会一下,用心看一看。

鲍起静69岁了,扮演剧中老年妈妈的角色可谓刚刚好,并再一次带来影后级的表演,该角色和《重返20岁》里的沈梦君属同一类人物性格,年轻时霸气,年老时粗蛮,但这都是生活磨难塑造出来的,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总不要忘了她的经历和承受,没有谁天生如此。

女主的一生在剧中安排了两个角色,老年版是鲍起静,年轻版是卫诗雅,当下与回忆在故事发展中交叉呈现,切合得不错,以景换景,以情节推动情节。

所以这两个角色也是交织在一起的。

卫诗雅真的好漂亮,很舒服的那种漂亮,这么一个漂亮的年轻小妈妈,能用瘦弱的肩膀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实在不易。

更大的包袱是,她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她还得养儿子,最可怕的是,还因为别人负债累累,用她的芳华,一辈子都在拼命地干活挣钱,填补那巨大的深渊。

现实中其实很多女人确实就这么过来的,很难想象,到底是什么样一种体验,竟能一分一厘地堆出一座金山,被别人剥削的同时,得是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下怎样的狠手啊,实在是难以想象。

就像那些没有债务,却能靠修鞋、做手工、卖早点,将几个孩子都送上高等学府的人,那是何其的牺牲自我。

关于男主,印象最深是那部一派胡言却不舍弃剧的电视剧《大太监》,黄浩然这个演员的脸天生很丧,双目无神,有种无情、靠不住的感觉。

但在片子里刚刚好地呈现了一种无情感、无力感。

对母亲的无情,是一种不经意的报复,其实也是母亲在他年少时离开多年导致的疏远隔阂;当重拾旧日情感,却发现对母亲的日渐衰老和病痛有了无力感,不演也自有几分落魄。

从小到大,不变的是,他总要母亲跟她说“对不起”,却没听到他要求别人说对不起,既是人物性格本身类似“口头禅”的设置,也是因为他对母亲确实心存抱怨和误解,带着一股较劲。

他不懂母亲的难,唯有母亲临终前最后一句对不起,是他不曾讨要的,也是最不想要的。

可这一次,母亲主动给了,一声“对不起”,也是一生对不起。

同时还呼应了前面一生中,每次不得不离开时,就骗儿子“看那边,远处有大蛇”,然后赶紧跑掉。

但这一回,她让儿子转头,并看着儿子的背影离去,不再归来。

一个伟大的母亲,永远不想让儿子看到自己为难的一面,曾经是生活的艰难,如今是生命的无奈。

有些人大概会说这片子不够档次,没有大片效果,没有多美的配色和布景。

可其中的情却是在很多大片里没有感受到,所谓的低成本,大温情。

许多场景非常真实,那份真实不单单是现实中发生的真实,而是真实到那些你曾经想过却没有做过的存在你心里的那份真正的真实。

除了上面提到的让人边哭边笑的片段,还有一个细节我印象很深,儿子要远行了,妈妈不放手,可孩子已长大以前拴不住了,无可奈何,将自己的存款整理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当着儿子的面,小心翼翼放在桌上——按理说,这个时候,很多导演会安排妈妈说几句,孩子啊钱你拿着什么的,儿子也会说一些不需要啊之类的推辞——可妈妈什么也没说,这个安排超级赞,这种无言胜有言的表演令人浮想联翩,而且更体现一种内心的无措感。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常觉得,人老了就像变成另外一个人,三岁看老,他们不过是变回三岁的样子。

你三岁的时候是如何折腾自己的父母,他们老了的时候就会像三岁的孩子般折磨你,死亡之后有没有轮回我不知道,但活着就是一场轮回。

可就算成了孩子,他们却不是真的孩子那般任性,即便神志不清,他们的母性和父性却能依旧保留,这就是生命的神奇。

当我们小时候依赖他们的时候,他们正当壮年;当他们变成“孩子”总想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当壮年。

可壮年们在对待孩子和老人的时候,却往往态度不同。

从某个角度看,非常好理解,但那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也不是这篇文章要涉及的脱轨世界观。

正当壮年的我们,遇上了变成“孩子”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

这个时候,一切的事情都与小时候颠倒了个儿。

他们成了需求方,我们是给予方。

走远的成了我们,当然,时代滚动太快了,他们远远地跟不上。

从数字电视变成网络电视,他们不会按了;微信上的程序和小广告越来越多,他们越来越乱了;看到别人在拼多多上买到便宜东西,羡慕却不会用。

其实不发展的人是不对的,可如果他们已经身心跟不上了呢,错在他们吗?

前几年奶奶还用微信用得很顺,可不知不觉中,就像是从某天突然开始似的,她竟然不会用了,每天都说手机不好,说一百次“奇怪”,小心翼翼地来敲房门,问我有没有空,可不可以帮她看一下手机。

手机还是那个手机,软件还是那个软件,可是人怎么就突然间不会用了呢,那些她曾经熟悉的操作,如今在她看来都成了不解,讲一百次还是不理解,每次都是零,都得从头开始讲,而她不仅不理解,似乎还从来没听过的样子,只觉得是手机不好,更是自己变得没用。

我常在不耐烦中又感到无比哀伤,每次都对自己做得不好不够而懊恼。

不是她学会啊,是她真的身心疲惫了……最后,说说片名。

“我的妈呀”很好记,够口语,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不错的营销方式,也很港式,但从文学角度看,还是显俗了。

另一个名字《大手牵小手》很直观,也很贴合情景,但又有些低龄。

不如叫《对不起》吧,总觉得,成为亲人的这一生啊,我们都欠着对方各种大大小小的对不起。

 10 ) 我不懂怎么对你讲真话,我在你脆弱时离开你,但是我爱你

看了《我的妈呀》这部带着浓浓港味的电影,算了时间,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竟然哭了半个小时,电影从头到尾都像一杯白开水般平淡无奇,儿子执着于母亲年轻时的“抛弃”,别扭着,挣扎着,不肯原谅,母亲从二八芳华走到迟暮之年,落魄的,脆弱的,不知如何是好。

你从一开始就知道剧情会怎么发展,然而眼泪来的还是猝不及防。

电影从插叙的手法,通过某些场景转换着过去和现在,除了让观众了解剧情,也真实的感受到时间的力量。

母亲是平庸的母亲,希望儿子能站在台上唱歌给她挣面子,希望能看看万里长城,希望能中头彩,这些愿望中有虚荣,有梦想,有市侩,就像你身边的一些人,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承担起男人逃避的重负,用一生偿还债务。

故事的结尾和你想的一样,母亲最终没有穿着她特意买的皮衣看到梦想中的长城,儿子抱着骨灰盒坐在幼时和母亲一起吃饭的树下,他的女儿说着和他当年一样的话,一个轮回,刚刚好。

《我的妈呀》短评

若还能珍惜,何必去挂念。鲍阿姨真的太催泪。

4分钟前
  • 南希
  • 力荐

“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去怀念呢?”

7分钟前
  • 今日只吃菜
  • 推荐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

8分钟前
  • 与你进退也共鸣
  • 推荐

片子整体一般,胜在主旨吧。养儿育女也难,彩衣娱亲也难。

12分钟前
  • 柔城
  • 还行

3.5星

13分钟前
  • 梁臻頤
  • 还行

啊真是人到中年看不得这个……

17分钟前
  • 👋
  • 推荐

笑也笑不出,哭也哭不出。这该是刻意混搭搞笑和煽情的尴尬。2.5

18分钟前
  • 宇文少横
  • 较差

及格 只是个人不感冒这类题材

20分钟前
  • 较差

母与子的故事。这么好的片子居然包场看了。细腻很细腻,本来还有看其他几部片子的打算看了这部同档期的其他电影黯然失色。父母子女一场啊,不要讲孝不孝,只管爱不爱。小年没有看过姨妈真的说不过去,这个世界的艰难就是如此。

21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力荐

很无聊啊

24分钟前
  • 啊累
  • 较差

人家明明叫卫诗雅,总叫人诗雅。

28分钟前
  • HANK
  • 还行

拍得假到飞起,道具组根本不用心,几十年的文件没有陈旧感;才几年,孩子都没长大,奶狗就老死掉了。但是题材真的好催泪,稍微专注点看根本忍不住,但可以更好,是那种一眼就可以看出哪里可以改进的那种更好。

32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真的不太能忍这种非常刻意虚假的廉价煽情,人物极其脸谱化,情节非常不真实,演技不足以挽救这部电影。

33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较差

题材选的很好。也拍出了真情感。演员们也很入戏。看哭了。

34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在北大看的点映,有小孩时不时大声说话,家长也不管,体验较差。片子中规中矩,鲍起静影后级表现,其他几位也是演技在线。不知不觉桃姐已上映五年,再看同类型的作品,眼泪不知不觉流的更多,约摸是老了。

38分钟前
  • TomiOh
  • 推荐

灵感或许取自于《目送》。故事简单,依旧感人。

39分钟前
  • 蓝 田
  • 推荐

故事線弱的套路煽情戲。

44分钟前
  • 廢話打字員
  • 较差

真的太一般了,即使动人之处也是,本片的剪辑应该再好好上上课学学。不及格。

4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较差

影后的演技被这中规中矩的剧本拖后腿了

52分钟前
  • 葉啟__
  • 还行

其实演的不错,但同质化影片太多了

55分钟前
  • 很饱的贼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