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显微镜下的大明,显微镜下的大明之金华丝绢案始末,大明宫,殿下与臣民

主演:张若昀,王阳,戚薇,吴刚,高亚麟,费启鸣,侯岩松,翟小兴,房子斌,王同辉,汤梦佳,尹铸胜,张帆,钱漪,李博,刘希媛,康杰,杨云棹,范浩军,韩秋池,张起豪,胡宝森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热门推荐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剧照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2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4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5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6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3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4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5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6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7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8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19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 剧照 NO.20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长篇影评

 1 ) 帅家默是大明“孤勇者”吗?

不管是三集中帅家默为了打官司来回跑两个县衙还是第五集里想要向上报官却被层层盘剥,都展示了其实那个时候,普通百姓想要伸张正义是多么艰难。

就说第五集里,为了将状纸递上去就足足花了一百多两,一百多两什么概念,普通百姓可能一辈子都攒不到这么多钱,他们一年的花费可能都不到10两银子。

如果不是有丰家姐弟资助,就靠帅家默自己,他仁华都出不去,很有可能就像那个骗钱的说的,几十大板直接打死了事。

甚至他们这一百来两银子打通的路,被人只一句话就打发了回去,再怎么努力钻营,再怎么心怀正义,比不过别人的一句话。

丝绢案错综复杂,剧里说的没错,它已经成为了权力利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百年窠臼,疮口在骨,想要改变就要直面权力这头猛虎。

谁敢呢?

可能只有帅家默这样的呆子才敢,他坚持公理,一根筋,哪怕直面猛兽也不会退缩半步。

这样的人物,可以说他呆,也可以说他执拗的天真,但我们,需要这样的呆子。

也许程仁青有句话说的没错:这个世道,呆子才能做好人。

可怜巴巴x1

可怜巴巴x2

 2 ) 细究每个人心里的小九九

改编得很惊喜,本来已经做好很枯燥的心理准备了,没想到整体节奏轻快,语言设计诙谐。

而且里面人物塑造更是值得细品。

就算是主角一派也都是各有各的小九九。

主角一方在团结得表面下各取所需。

丰碧玉&丰宝玉戚薇那个角色开始还以为是感情戏路线,但很快剧里就很直白的开始表示丰姐支持男主的原因就是借着男主来给自己弟弟搏功名,铺仕途。

往好了听叫互帮互助,往难听说就是踩着别人往上爬。

包括看似男主的好哥们,铁磁丰宝玉也是在明白姐姐用心后马上配合,也体现了丰宝玉自己也有往上爬得野心。

这种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以往影视剧总是喜欢把反面人物设置得矛盾立体,来凸显人性。

而正派往往单薄只有一面。

而本剧对正方得设计让他们也获得了更多人得趣味。

而官家更是暗流涌动,从前三集(第四集攒到周末回家投屏看)就最少能看出4派。

知府大人可以说这是目前看起来最简单得派系。

在国企干过的应该都知道,新官上任三把火,第一把就是要换自己的人。

这不光是为了帮自己的的利益巩固自己的势力,也是为了把原来的团队打散。

让他们不能团建一致的对付自己。

否则下面的人在原来的体系捆绑,你怎么来执行自己的政策?

所以知府大人就是一个单纯想借着帅家默把各县衙原本牢靠的联系搞松动甚至搞垮,让自己能顺利掌权,而不是个空架子。

仁化知县(男主的那个县)为什么把他单独和其他县分开。

虽然都是反对帅家默查丝绢税,但是他的原因跟其他各县却明显不一样。

他不怕查自己,仁化的资料跟州府放在一起,早就查的底儿朝天,他只是怕麻烦,怕知府借着这个事儿后面瞎折腾。

所以不如保持原状,“无为而治”。

其他几县同为反对查案的知县,他们反对的原因从一开始不想掏钱,到最后不想打开架格库。

架格库中是否还有辛密目前情报太少,画个问号。

个人觉得这几个知县都不像是大奸大恶之辈。

毛潘峰,明显脑容量不足,这种人直肠子,太弯弯绕的贪fu感觉也做不出来。

邓思齐,孤傲清高,满腹学识,观感也不像。

至于任意,目前看觉得快入土了,还折腾啥。

当上以上都是我一家之言。

帅家默关于男主,我个人认为剧放在宣传的时候设置了一个小陷阱。

"男主精通算学,不通人情",而演员得表演也似乎让观众确认了这个形象。

但是仔细品味,帅家默他真的不通人情吗?

显然不是。

从他坦然又自然得等宝玉一起起诉,风淡云清得说宝玉要用这搏功名。

从他在呈堂辩诉时专门留了一手挖了个坑,让县老爷自己掉入一条鞭法改革前后的陷阱。

都体现了男主并非不通人情,甚至已经到了人情练达得地步。

但是为什么又表现得如此呆木。

这点让我想起来了另一个角色,无限恐怖里的楚轩。

智商逆天,洞悉人情却又表现得情商有些低。

从某种角度,我认为原因是一样的。

并不是他们不懂人情,只是不愿意把精力浪费到人情上。

但是如果需要用人性布局算计时,却能把队友(郑吒挠头)和对手得心里算的分毫不差。

帅家默也如此。

看似是丰家姐弟再利用帅搏功名,其实帅也在利用丰家姐弟帮自己提诉。

不然以自己的白丁身份,就是投诉无门。

而帅利用提诉让各县分摊人丁丝绢也只是表面,而深层里面暗流涌动得黑暗,导致了自己家破人亡得黑手才是他真正想揭露出来。

而且所带来的风险,帅家默心里我认为也是清楚的,但是也并没有告知丰家姐弟。

最后我想问帅家默大堂上把知府大人拖下水,真的只是耿直吗?

 3 ) 有点东西

打眼一看滤镜服化道啥的就不多说了,很舒服,很真实。

节奏不错,个人觉得县衙里几个县令扯皮退脱的群戏很有意思,再加上小帅和宝玉的笑点,看得我还挺开心的。

张若昀演的小帅有一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诚,果然真诚才是必杀技。

还有就是这部剧里王阳的台词念讼词特别的清楚有力,比滕子京里清楚多了,之前看预告以为是配音,但是看剧觉得又像现场收音。

 4 ) 各方势力图什么

私以为此剧中的各方势力完全是古今之明镜,很多东西上不了台面说,自然没法宣传。

如果没人说,大家也不会看,实在是可惜了一部把地方势力说明白的好剧。

(文中有什么空格我自己bi掉的,防止自己辛苦写的字没了)金安八县平头百姓:-图没有苛政让家人一去不回,图没有重税让自己负担不起,图自己一亩三分地不被地主霸占。

只图一家几口人有口饭吃,自己的儿女能平平安安。

金安八县衙:-方石像:无为而治(懒),墙头大草。

家中富裕,图的是名声光宗耀祖。

-任主簿:为民修坝,一生朴素勤俭。

图的是自己的县少交税,百姓安居乐业。

-毛县令:巴结乡绅,又依靠乡绅修桥修路,图的是乡绅靠山,赡养老母,让家人衣食无忧和为官清民。

-邓知县:是上面三位矛盾的结合,是有宏图而无能,有愿景而无力,只得蒙眼放任乡绅,睁眼只做小事。

金安乡绅:范老:无实权而控实权者。

兴学堂控制未来士族命脉,此为__生态网;于灾年放九出十三归高利贷来夺屁民田产,于丰年缩尺清丈田亩来少交税,此为钱财收入源;向县吏索_,与其他乡绅抱团,此为控制实权。

他图的是自己的不义之财不被收缴。

金安府(市)衙政治生态:市长需要的是纠出地头蛇隐匿田地,重改税策,让百姓少交税,让乡绅多交税。

图的是功名。

巡检也是即检察院需要的体恤上意,帮助市长推波助澜,造就典型案例,最后推行至其他府。

图的是功名。

马文才:军部,靠着__考取功名,有把柄在,自然得护着自己的出身。

省级:李世达:到了这个级别的__,对错对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谁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更大。

这一场丝娟案,在他们口中不过是一场被镇压的__,被查清的__,被挣到的__。

不论善虎恶虎,能交出__的就是好虎。

至于里面死了多少民众,冤狱了多少好吏,不过是个数字罢了。

 5 ) 终于把拱手礼弄明白了!

男子右手握拳,左手在上;女子左手握拳,右手在上。

做反了可是人家家里死了人的礼。

这个剧的服化道不错,男子终于都是束发发簪,戴冠了。

乡下人穿的都是补丁的衣服了,鞋子也是破破烂烂。

也有富家子弟的各种道袍直裰皂靴。

我真是受够了那些男的女的穿的影楼风演的动不动几千几万年的狗血恋爱剧了!

还一个个披头散发雪白雪白的滤镜,几十层厚的粉。

那叫什么玩意儿。

这个剧不错,没看过原著,剧情看了五集也挺紧凑。

张若昀演一个有精神问题的人,天才数学家。

看了些评论,很多人说演的这不好那不好,你们知道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是怎么样的吗!

你们都见过吗,血口喷人张口就来,我真的鄙视死你们这些人。

本来这个剧在我这里就是7-8分四星的样子,冲着你们这些人,五星!

 6 ) 看过原著,在看剧,真心觉得改编的不错!

这剧官场戏有意思!

明朝的官僚机构的特色就是“党争”,自下而上,一层层一圈圈各种利益团体抱团,一个200多年的税负漏洞,牵出一大串利益链,从主角平民视角来看一场“官场文化”,好剧!

话说这节奏真是马伯庸自己编剧的吗?

咋感觉不像他的风格呢?

张若昀演技真心不错,他演的角色设定有心理问题,这个好难演哦,感觉他演技又有突破了

 7 ) 喜欢这种反映小民心声的剧

短短十四集,情节上安排的很紧凑。

唯一不足的地方,就是戚薇的戏份,其演技见得不多,且表演多不自然。

张若昀算是一般般发挥,诸多对手戏,倒是许多实力派配角支撑起来的,一群中老年演员同台飙戏,于观众是很享受的体验,这也是本剧的亮点。

剧情题材非常丰富,有基层治理,有小民哀怨,有科考失意,有为父母之仇,有兄弟情谊,还有官场百态,使人大饱眼福。

是根据马伯庸的同名著作改编的,想到是作者根据真实史料支撑的历史上的徽州府丝绢案改编成剧,加上片中对万历年间诸多服化道的还原,以及一众演员的用心演绎,还有贯穿始终的“苛政猛于虎”的体现,常会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代入感十分强烈。

粗略看书的原文,大致感觉本剧改编甚大,比如片中并未将事端闹到明帝国中枢,且历史上真实的帅嘉谟的下场是“杖一百流三千里,遣边戍军”,太惨了。

在电视剧里,具有善良和正义感的人们得到了他们希望的那个结局。

 8 ) 真的是六边形战士的四集啊!

真的是好大一个惊喜,这前四集我个人给它封神,而且还是六边形的神。

🌟亮点推荐:实景,绝对的大惊喜,徽派建筑真的好看,古旧的衙门,清幽的巷道,拥挤的集市,甚至第一集你还可以看到舞龙祈雨,龙头看上去极其精致,在烟雾里出现的时候像是活的一样,看第五集预告还有打火花,期待值加满。

🌟亮点推荐:超真实质感,没有磨皮没有柔光,只有清爽真实的画面,特写的肌肤纹理超级真实,帅家默特写镜头里的眉毛睫毛眼睛都超级清透好看,室外就是自然光的那种清楚,室内带着一点古旧的微暗依旧自然清晰,绝对好评。

🌟亮点推荐:超精彩演技,张若昀搭配演技都在水准之上的其他演员,真的太过赏心悦目了,声台形表格外的自然,原声台词也是清清楚楚并不用看字幕,每个人的台词也都符合自己人设风格。

这里尤其推荐第四集帅家默在牢房之中的对算筹的表白自述,简直又燃又帅,特别能感染人。

🌟亮点推荐:故事精彩,我看过原著,早就清楚剧版肯定是大改,但是我是真没想到改得如此之好,丰富了帅家默的身世不说,更是把几大势力具象化了,且都是鲜活生动的角色。

这里又要说到第四集了,不得不说前四集真的是第一集就好看,然后一集比一集好看,几位官员在后堂对话那里,真的是小中见大,窥见明朝官场的一角啊。

🌟亮点推荐:说完故事说节奏,这剧节奏真的是起飞,第一集查出问题,第二集四处奔波处理问题,第三集开启庭审,第四集就落狱加释放,第五集就是要去上一级状告了,哇哦,好期待今天剧情。

🌟亮点推荐:除却实景,镜头质感,演技台词,故事以及节奏之外,还有一点更是值得夸赞,那便是氛围感。

小民对于四分地的在意,民众旁听庭审的共情,官员的拉帮结派,外来官员的政绩之心,背后乡绅的暗线操纵,书生的心行不一,帅家默的至真至纯,丰家姐弟的良善机敏,构成了大明的冰山一角,真的是太漂亮了。

这部剧真的太好看了,太精彩了,精品短剧实至名归。

 9 ) 正气公心在前、常理人情在后

——可称之为《大明王朝1566》续集这部电视剧让我想到了《大明王朝1566》里面张居正曾对裕王说过的话“江南的棉田赋税的改制刻不容缓······牵涉到徐阁老,海瑞去推行改革是最合适的······”张居正在嘉靖晚年就已经未雨绸缪想到了裕王及其后继之君接位之后要做的变革,也许就是他后来成为首辅之后推行的变法,一条鞭法?

总之,改革的需要在本剧发生时候的几十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剧中算呆子在陈述“丝绢税”的来历时就提到了是一百年前(成化)的事情。

本剧内容与剧名贴合,讲的是浙江某地的事情,此丝绢税乃一府八县范围内的税务,相比于大明王朝的朝堂地方几大势力的角逐,的确是小而微的事情,但是正是这笔“小事”却显出了大明王朝的积弊,而且已经到了中央政府考虑变法的程度了。

本剧的矛盾大体上是两方的,算呆子、丰宝玉代表的占有少数田地的农民,范老等乡绅代表的占有大量田地的豪门士族,程仁清、同阳知县、老主簿算是局外之人,但是之后都被卷入并且也都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双方的第一战是在仁化县县衙,算呆子、丰宝玉对阵程仁清及几位知县。

这个时候,程仁清把常理人情放在正气公心之前,所用的辩驳手段无非也就是基于“常情”的推断,实际上也不是注重证据的,主打一个混淆视听、见缝插针、转移视线和攻其不备,加之有范老及其手下势力的帮助和崇尚无为的仁化知县的糊涂,第一场对战算呆子败了。

可是金安府的新任知府想要打破八县的联合以竖立自己的权威和开展新的政务,于是点播算呆子可以上告。

随后算呆子与丰宝玉前往省会上告,结果最后却选择了都察院的巡按御史,巡按御史表示愿意处理这一案件,一是与金安知府同系都察院下放官员,两人之间有情义;而是因为两人都肩负着试点推动新政的使命,无论两人是为名为利还是单纯出于“正义感、职责感”,都有促成算呆子厘清田亩赋税的愿望。

巡按在揽溪县设察院审理此案,给予算呆子清查架阁库的权利,算呆子的确是在查赋役黄册,而巡按却派了两个书吏在查土地登记的鱼鳞图册,其意在借此清查地方田亩情况。

由于巡按的态度使得范老等感到威胁,于是打压拦截不成便对算呆子下了杀心并且对证据付之一炬,意图使此案不了了之。

好在程仁清终究良知未泯,不忍坐视才救了两人。

同阳知县曾经对算呆子丰宝玉说过,胥吏在量田时候欺压百姓和隐瞒富户田亩的事情他本就知道,只是他一个外地来的知县在此做事必须依靠当地官吏乡绅,否则就寸步难行。

这便是那个时代的治理制度缺乏监督而且被侵害者缺少途径维护自己的后果,即使是明文规定的事情,只要相互勾结也能让你实行不了。

因此,中国古时候民众才那么期待和依赖清官,因为自下而上没有畅通的监督救济途径,程序全不透明,维权还要通过官僚系统,而官僚系统或者与其有关系的人群早就沆瀣一气,总叫你无处申告。

于是,就只能将希望寄托于为名请命的侠士和官员了,因为他们要么有实力要么有权力,只要他们秉持公义,尚能有所作为。

为甚清官终究少数呢,一是他们面临的利益大诱惑难以抵挡,有钱的人自然要收买权力来一起赚钱的;二是大多数寒窗苦读的士子本就是为了名利而来。

于是,只能自上而下地澄清吏治的专制朝代兴亡就呈现出周期性。

上层的君王大臣想要维持统治就不能让下面太黑暗,否则最底层的人忍不了的时候又是一场起义;而下面盘剥百姓而远离中枢的地方官员和豪强才不管你王朝的兴衰,他只管在他这一地一世能尽可能占据更多资源财富。

知府、巡按和张首辅都意在改善民生、革除积弊,他们的立场是中央统治阶级的。

可是即使如此,他们仍然受制于地方势力。

因为后续范老及其他有利害关系的官员合力煽动仁华县以外的县民对抗清丈田亩,理由就是丝绢税会被分摊而加重其他7县的负担,百姓本就不堪重负自然不愿意。

可是这些煽动民变的人隐瞒了他们的真实目的,因为丝绢税只是少部分,真正加重他们负担的是大户隐匿和免缴赋税的田产,而只有清丈出来才能真正将赋税公平地分摊给各人。

随着上述唆使一起办的还有惩治程仁清、控制知府和巡按,范老等不惜激起民变而要将此事压下实则是机关算尽,但是太聪明反而误了卿卿性命。

当权者和得势者总是有一种自取灭亡的趋势,正是因为他们连程仁清的恻隐之心都容不下才最终导致这个关键性人物倒戈相向,正是他们胆大包天要搞出民乱才导致巡抚到来,包括马文才一个道台要急于行生杀予夺之权,这些都是自掘坟墓。

程仁清本就心怀赤子之心,从前堂上的巧言令色只不过是他生存下去的职业,他内心依然向往正大光明,于是在他最后一次违令上堂的时候他把正气公心放在了常理人情之前,他得到了自己的心安理得。

他说得对,做到巡抚这个位置,手中的权柄,过眼的事务再不是一人一地一得一失,他要看的是利害关系,是权衡得失。

他不会为了某一个人的利益来煞费苦心,他不会去管对与错这种在不同立场有不同见解的事情,他只会关心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所以,巡抚来是不允许下面的官员搞出事情来自己背锅,再就是这件事情也许对自己有利。

这一点从他来到堂上开始审理案件中自始至终都没有一边倒的态度,而是根据双方的辩驳成败来决定该向哪个方向支持一下,可谓老到至极。

天地不仁,而官员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少都只是个数字而已,“大人物”们看不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悲喜。

这部剧真的不是在大而化之地讲一个时代的历史,而是真正用心一步一步讲清楚了明朝那个时候的赋税制度以及其中生出的弊端。

算呆子的爹所作丝绢全书记录的并不是丝绢税的事情,而是记录的地方上田亩丈量记录的弄虚作假。

能够反映出来的就是,大户富户因为其雄厚的财力可以抵抗天灾的威胁,而小民百姓遇到活不下去的时候往往不是借贷就是卖产,而借贷最终还是会导致失去地产。

最终大户富户田产越来越多,更加因为他们可以串通勾结收买官吏而隐瞒自己的土地数量,其亲友故旧都可以鸡犬升天而同享少缴和不缴税赋的好处。

而国家的财政需要的银钱是相对固定的,分到每个地方的赋税就渐渐由小民百姓负担了,随着他们负担的加重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就更加不堪一击。

于是恶性循环,终至无法收拾。

这些图一时富贵的豪强和官绅往往会成为暴民首先斗争的对象,不可谓不是自取灭亡。

虽未盛极而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很紧密的,只不过需要一定时间才见得因果报应。

值得一提的是方知县,他前后的转变告诉我们,不仅是小孩子需要鼓励才能向善,大人也需要引导才会维护公义,也许我们都是因为“好名声”才从善如流的,相比于理学家道学家的“诛心”,我们不要求别人有那么纯洁无瑕的道德,我们只需要他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就认可他。

他更加告诉我们,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完全在他自己的选择,我们可以是一个正直的人,也可以是一个污糟的人。

本剧的亮点就是它没有去歌功颂德,它向我们展示了过去历史中的丑恶,而且还呈现出那么艰难的求真道路,最大的悲哀就是最终的成功是依赖于范老等人的倒行逆施和巡抚等几个官员的“良心发现”,只在靠这些的基础上,算呆子才成功了。

要是没他那么好的运气呢,不知多少个失败的故事才成了这一个。

我们真正应该期待的未来,是不凭人的好恶、强弱、运气就能实现公平正义的世界,是我们敢于、易于探索真假、谈论对错的地方。

“你是个好人也是个呆子,这年头也就呆子能做好人。

这世上,人心比算学更复杂。

错误,必须改正。

 10 ) 梳理了一下原著的主要剧情节点和丝绢税辩论过程(可能有剧透),给没看过原著的朋友做个参考

剧还没看完不做评价,梳理了些丝绢案的主要信息如下:真实事件发生在徽州府,剧里的仁华对应歙县,其他五县分别是祁门、黟县、绩溪、婺源、休宁一、 帅嘉谟发现疑点1. 发现徽州府交至南京承运库,有一笔人丁丝绢税8780匹生绢/年; 每匹丝绢核7钱 8780*7=61460钱=6146两,为何歙县独担?

2. 查到 乙巳改科(1365年)歙县亏欠夏麦9700石 换算到共3646顷轻租田 加征4钱/亩9700石 3钱/石 9700*3=29100钱=2910两 和6146两对不上 但是加上当年乙巳改科(1365年)其他五县亏欠的夏麦 共10780石共亏欠10780+9700=20480石 3钱/石 20480*0.3=6144两 和人丁丝绢缴纳的6146两只差2两得出结论:亏欠夏麦=人丁丝绢 六县共担变成了歙县独担二、 绩溪杨教谕回文 扯皮,数字上无正面回应,用“恐生民变”威胁三、 婺源知县吴琯申文数字上无正面回应,提出查阅南京户部黄册四、 绩溪知县陈嘉策回文数字无回应,提出人丁丝绢独征于歙县不是特殊情况,大明会典不会写那么详细五、 休宁知县陈履回文(有可能最接近真相)1. 提出乙巳改科时歙县不仅亏欠夏麦9700石,还查出部分抛荒的桑园田地,另抄没了两个大地主的田地,这两部分田地需重新丈量造册计算征税,和亏欠夏麦加在一起三项共计生丝10974.3斤,24两生丝(1斤16两)折核1匹绢,共8779匹丝绢。

这里陈履换算时有误,按陈履的算法是20两生丝核一匹绢 即10974.3*16/20=8779.44匹而正确的换算应是24两生丝=1匹绢(弘治十四1501年,朝廷把生丝折算绢的比例从24两调整到了20两,陈履忽略了200年前的乙巳改科的1365年时换算比例应该是24两/匹)推测陈履应该是发现了抛荒桑田和抄没土地的资料,歙县除夏麦亏欠外确实还有着两笔亏欠,但不知道原始的总数数据,于是用8780匹丝绢去倒推亏欠的生丝总额,但在计算时用错了换算比例。

按陈履的观点,乙巳改科时歙县亏欠的生丝总额应该是8780*24/16=13170斤生丝2. 驳斥歙县不产丝,却要以生丝交税的疑问,提出歙县之前有桑园,其他五县从来没有,所以丝绢税歙县独担一点问题都没有。

六、 祁门、黟县回文(哭穷)七、 婺源知县吴琯再次回文1. 提出歙县在乙巳改科时工亏欠9766石9斗3升6勺(石升斗勺均为十进制),补生丝9041斤,正好7升麦子补1两丝这里完全计算错误,换算不出9041斤,就算是9041斤,也和歙县交的8780匹丝绢完全对不上2. 提出大明会典里不用详细记录每个府的税负由哪个县承担,否则就太细了;3. 提出乙巳改科时其他五县虽然亏欠了夏麦,但大米丰收了,所以根本不需要补税;八、 歙县知县姚学闵反击卖惨,提出歙县负担了徽州府大比例的税负,太难了。

九、 其他五县共同回文合编了《五邑查明丝绢缘由呈词》,记录从乙巳改科时至今的税赋增减,非常详细,证明人丁丝绢和五县没关系十、 歙县发文说第九条的数据是各县自己修的,不准确,要求查黄册;查完黄册,发现时间太久远,乙巳改科时的资料完全丢失,死无对证;十一、 户部发文,搞均平,让各县统计交的税赋和各县对应的丁粮田亩,看是否能匹配即各县重新搞土地清丈和人丁统计,以人丁和田亩来对应交的赋税,其实就是借着丝绢案拿徽州搞试点推行当时首辅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不用想,以新税制来计算旧时税制交的税,肯定合不上,以此认定了丝绢税是歙县的额外负担,以后要六县共同承担。

十二、 户部提出初步解决方案6146两的人丁丝绢税歙县继续独交,但在其他费用(均平银)少交3300两由其他五县分摊,等于其他五县帮歙县分摊了一半多的人丁丝绢税(歙县体量大,占徽州府的一半),该方案上报后通过皇帝批准(万历皇帝年幼,应是张居正的意见)并下发圣旨。

十三、 六县民变暴动其他五县民众围攻衙门、拦截县官、拦截公文、骂户部、聚众示威、拦路打歙县商人,婺源人还搞了自治的议事局(剧里程任卿的原型)挂出“激变旗”,五县和歙县人还互相造谣说对方谋反了。

更狠的是休宁人挟持了知县,乱盖官印给邻省发公文说歙县人谋反了,几万歙县土匪入侵了休宁,搞得邻省吓尿,以为南京都被歙县人占领了,比倭寇都牛逼。

十四、 事件平息兵备道(大概类似现在的军区、战区)介入,巡抚都院也发了文,言辞激烈,各地乡绅感觉闹大了,开始服软,事件渐渐平息帅嘉谟和程任卿被抓:帅嘉谟罪名是挪用公款买了个冠带显摆(价值40两),明显是要拿他问罪安抚其他五县民众;程任卿以谋反论罪。

十五、 结局提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歙县继续交6146两人丁丝绢税,其他赋税项目(均平银)减免2530两,这2530两中徽州府(等于现在的黄山市)用军需银出1950两,兵备道减免取消了一项不正规的兵饷费用580两,等于歙县县少交的部分由市级政府和当地军区承担掉了,其他五县一分不用多交,皆大欢喜。

徽州府和兵备道稍微吃亏,但是对他们来说不算大钱,和谐社会最重要。

帅嘉谟还是当了替罪羊,被判杖一百流三千里充军,但是歙县人民感谢他,帮他们减免了一大笔赋税,专门在《歙县志》里给他立了义士传。

程任卿被重判,差一步就是谋反,判了斩监候(死缓),他在监狱里写出了《丝绢全书》事无巨细的记载了这一案件,马伯庸也是根据这一详细史料才能写出这篇小说。

程任卿死缓缓了20年,其他五县有人保他,一直没砍头。

最终有婺源籍官员求情改成充军,他很牛逼,充军后立了战功,当上了把总,最后还荣归故里。

婺源人民也感念他为婺源争取的利益,在《婺源县志》里给他谱了义士传。

========================================================================== 还是简单聊聊剧情和原著的一些关联和区别吧原著即真实事件中的帅嘉谟,个人感觉人格上更像是剧里帅家默、丰宝玉和程任卿三人的合体,他有帅家默的单纯、执拗、精于算学,也有丰宝玉的沽名钓誉的小心思,还有程任卿对官场、公文、诉讼、国家政策的深刻理解。

他会在上报的陈文中动些文字上、统计学上的小心思,让自己的论点看上去更可信,也会打政治牌响应朝廷均平税赋推行一条鞭法的政策给自己借势,其他五县都骂他是个奸猾讼棍;他也会在陈文得不到回应后,毅然去南京上访,也知道不能直接找户部,像丰宝玉一样通过关系找了个御史递陈情状子;他在回歙县的途中被人暗害,差点丢了性命(没有详细记载,应该是触碰了某些利益集团的利益,想杀人灭口,或是单纯恐吓),吓得跑回老家躲了好几年。

直到后来高层想推动这个事件的进展了才敢回来。

他还会在第一次方案公布后,用歙县政府给他筹的活动经费给自己买一副冠带(荣誉装饰,差不多意思是想带着大红花凯旋回乡)。

所以这是个挺复杂的人,他最初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是单纯的想纠正错误?

乡土情结?

(他都不算歙县人,是江夏的军户)沽名钓誉?

借机敛财?

或者阴谋论点说,是受高层指使挑起此案借以推行新政?

没有人知道。

但不论怎样,从结果上来说,他用个人的巨大牺牲帮歙县人民争取了实打实的利益。

至于他的真实想法,我们永远得不到答案。

就像真实事件中的人丁丝绢税,到最后其实也没搞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帅嘉谟和其他五县的论点都各有瑕疵,五县提供的证据也不知道是否真实,而最可信的户部黄册里的原始记录丢失,事情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但这些都不重要,对朝廷来说,人丁丝绢税交不交,谁来交,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这个事件,重新清丈了土地,查出了隐田,扩大了税基。

更重要的是也让均平税赋的一条鞭法能够推行,让天下人都看到均平法的好处,不用一会生丝几斤、丝绢几匹、一会粮食几石、一会折银几辆几钱,折算比例还不断变化,全部通过丁粮田亩折算成银子简单直接。

例如歙县的老百姓,之前歙县不产丝,交丝绢税要先把粮食卖成银子,再买成丝绢上交,丝绢运到南京库还要付脚费(这点剧里也提到了),折色火耗加上本色税的运输费,周转几次的损耗有时甚至能达到税额的30%!

明朝正税不多,但诸如丝绢税、协饷银之类的隐税杂税无比繁重,加上前面说的征收流转过程中的费用、贪墨,朝廷收的税越来越少,百姓交的却越来越多。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只能说是续命方,治标不治本,扩大了税基,却解决不了杂税、隐税、流转贪墨的问题,这才有了丝绢案几十年后的闯王进京。

==========================================================================说说剧版的改动,我认为还是合理的。

以我们的价值观很难让一个不那么纯粹甚至有沽名钓誉之嫌的帅嘉谟当主角,于是人格拆分,不那么纯粹的事就让其他两个人去干好了;另外剧版截止到第10集简化了很多帅嘉谟和其他五县在数字上的辩论,这也好理解,首先现实中丝绢税就没个正确答案,就算编一个,也没法以电视剧的形式展现。

那么多繁杂的数字、单位、换算,对着书看有的人都不一定看得明白,总不可能让观众暂停拿个本出来做数学题;剧版的冲突主要放在了朝廷要推行的均平法和地方乡绅、胥吏势力的隐田、浮田的利益冲突,丝绢税反而变成了一个引子,如剧中的范渊,他这个级别的官绅是享受田税减免的,很多穷人愿意把田过户到乡绅名下就是这个原因,打个比方本来要交20%的税,过户给乡绅,乡绅只要交10%,穷人给乡绅交15%就行(虚构的数字,就说这个意思),乡绅平白得了税钱,名下还多了地,更别说哪天乡绅心一黑想要霸占穷人田产的话,官司都不用打。

还有就是剧里表现的清丈田亩时动的手脚,乡绅的地10亩量成8亩,差额部分分摊到百姓的地上,8亩算成10亩,乡绅地越来越多,税越交越少,百姓土地被兼并蚕食,税却越来越多,导致最后活不下去。

所谓“连阡陌者空无籍,无立锥之家籍辄盈野”。

这个剧吧,盲猜最后结局跟狂飙差不多,你们看看是不是这个味儿:《金安新闻》近日,中央指导组(刘巡按)接群众举报(帅家默),本着中央的指导思想(均平法),在省级、地市政府(省城、徽州府黄知府)的大力配合下,一举打掉了一个盘踞地方多年的黑恶势力集团(范渊),同时打伞破网,将范渊集团背后的保护伞(兵备道马文才及范渊在朝中的其他势力同党)连根拔起,同案处理了一批与犯罪集团有利益勾结基层公务人员(毛知县、宋通判等)。

后续调查中,查处隐田XX亩,重新丈量田地XX亩,极大的为大明朝推行一条鞭法、减轻民众负担夯实了底层基础,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短评

终于有个电视剧讲的是基层百姓/官员的故事了。剧情人设演技服装立意都很赞。

4分钟前
  • 疯情万种
  • 力荐

1.剧情较为单薄枯燥,马伯庸的剧情一如既往地枯燥2.男主演技有问题,为什么把算呆子演成丧尸,导演有些特写让我以为他要暴起咬人了,结果他只是默默接受…3.配角男二比较讨喜,女主这个人设和柳岩那个撞了,然而演得还没人家灵动,王阳的角色油到了

9分钟前
  • 糯糯蜜桃
  • 较差

非常精彩!既学习了明朝各项衙门设置行政层级运行方式,了解大明税负的制度设计,又能看到全员在线的精湛演技。说实话,这部片子拍官场现形记比狂飙精彩、真实、到位。

13分钟前
  • 看云卷云舒
  • 力荐

这个改编很棒!先花了一集的篇幅,用丰富的细节把人物立住。进入架阁库这种细节的合理性做得也更足。以“人丁丝绢”税赋纰漏,以小见大地剖开明朝官场生态,对为官之道有较为深入的呈现。新加入的角色比如丰宝玉、丰碧玉,既有戏剧意义,人设又很鲜活。演员演技整体在线,尤其是吴刚,颇有古风。

17分钟前
  • 小艮
  • 推荐

方石像太可爱了

19分钟前
  • Milky
  • 推荐

古代版《我不是潘金莲》,重要的不是主角要的说法,而是中央集权制下的政治生态,「皇权不下县」主题作文。整体比较工整,但没啥意思。

22分钟前
  • 山微漾
  • 还行

剧情不可 演技麻麻

26分钟前
  • 乌鸡鲅鱼
  • 很差

最后一集,有些泪目。好吧,我确实容易伤感

28分钟前
  • koman
  • 力荐

有点像通俗快节奏版《大明王朝1566》,或者说古代版《沉默的真相》。借由一桩「不公」的历史沉案层层上诉,底层官场现形记。各层官员各自的立场、态度、前后为难都写得清清楚楚,戏剧张力像一张蜘蛛网拧起来般牵一发动全身。编剧笔刀锋利,透过一桩小案连起明末历史和最终积弊灭亡的原因,甚至有透过历史直指当下(你告状有什么目的?是什么人指使你来做的?一定是别有图谋,不可能纯凭一身正义)。越到结局越是沉重无力,制度性的「恶」、触动整个既得利益阶级,根本不是靠一个青天、一个自上而下改革就可以解决的。张居正官再大,帝国的官僚系统、民间的毛细血管里依然会有抵抗。悲观到除了革命直接掀桌根本想不出解决办法。当然纯粹作为剧来说是很棒的,角色活灵活现,伏笔及时回收,14集的体量编剧结构精致无冗笔,信息量巨大没有一句废话

33分钟前
  • 风蚀蘑菇
  • 推荐

看了小说还挺期待的 给了20分钟机会 但是这部剧没有把握住我这个观众

35分钟前
  • 子陌东西
  • 较差

情节紧凑,很有质感,环环相扣,所有伏笔都有回收,剧情改编的非常有意思,张若昀这次和往常很不一样,真是演啥像啥!这部剧完成度非常高!方方面面都很完美!我真的太喜欢了!!

40分钟前
  • 救心丸
  • 力荐

42分钟前
  • 哈哈
  • 力荐

怎么处处还是 “官大一级压死人” 流弊仍在于此?男主痴呆到刻意,剧中坏人又刻意展现好人面emmm

45分钟前
  • Sío
  • 还行

是天才,不是神经病呀!感觉男主演技用力过了猛了😂还有古装的身型仪态很重要,希望多练练吧!别空有营销,无实质性的进步。

46分钟前
  • 云淡风轻
  • 很差

制作很精良,但总感觉哪里不太对。不是很好奇结局了,先已看吧。

49分钟前
  • 小换
  • 还行

“一只狗要是有了人的风骨,那吃屎的时候得多难受啊”被台词击中了

51分钟前
  • 力荐

张若昀瘦脱形了,没有范闲那会的精气神了!而且节奏好奇怪,第一集还行,第三集开始就好乱,对了戚薇脸太僵了!

55分钟前
  • 芜湖芜湖芜湖
  • 很差

地方知县互相勾连,胥吏阳奉阴违,乡绅犹同恶霸,主持公道的巡按巡抚不过是为了履历风光,为官之人不为民而为己,这是比扫黑除恶更高级的官场现形记。

57分钟前
  • Elise同学
  • 力荐

E3。太“干”、太马伯庸了。成也马伯庸,败也马伯庸。马伯庸本人和买他IP的制作公司什么时候才能意识到,观众不买账,不是因为马伯庸对历史题材 切入角度不独到、考据不扎实,而是没有有魅力的人物、没有吸引人的人物关系!?对女性市场兼容能力极弱,对男频下沉市场也偏离g点太远。马伯庸需要找擅长写人物关系、能和他取长补短的专业编剧合作,而不是现在这样,让长板愈长,短板愈短。

1小时前
  • 阳朱
  • 还行

丝丝入扣,叙事紧凑,还紧张的时候紧张,该搞笑的时候搞笑,最后汇成一句话“把他给我叉出去!”

1小时前
  • NO.5,1948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