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刘恒的原作,不知道最初的本子里曹光汉究竟被写成一个怎样的人物。
是不是张黎将原作改变成导演剧本时把曹光汉写成了目前这么个令人感到莫名其妙的人物?
看不出编剧或者导演究竟想把曹光汉写成一个怎样的人物,在荧屏上给人的感觉整个是一个思维不合逻辑、行为不通情理、近乎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加上朱雨辰的演技生涩,对角色的把握偏差(这点其实不能怪他),一个串联着几乎整个片子的重要角色被写成一个思维混乱的人,做着莫名其妙的事,整个片子里许多重大事件都变得莫名其妙了,他为什么要做火柴?
到底是做火柴还是做炸药?
为什么不爱玉楠?
为什么不和她同床?
为什么这么恨耳朵?
为什么恨曹家几乎所有的人?
为什么要去杀清官?
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去自首?
你可以把曹光汉写成一个精神分裂者,但必须有交代,必须符合基本逻辑。
不过全剧的故事曲折复杂,跌宕起伏,靠这点才保证了一定的收视率。
网络时代给了我们很多可以回头的机会。
第一次看这部剧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所以时间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错过了一个时间,你就会永远的错过某个故事。
高考前几天在家刚好看了二少奶奶生孩子的那一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近在腾讯那里get到了一个新技能,那就是1.5倍速和2倍速,这太节省时间了,所以接二连三看了好几部电视剧:《大明王朝》、《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然后自然而然地想到看这部《中国往事》。
原因有二:真的太喜欢《大明王朝》了,那真是一部神剧,各方面都堪称完美,而《中国往事》的导演刚好也是张黎。
再就是顺着历史的发展,也该看这部剧啦,下一部就要看《走向共和》。
我实在是太喜欢耳朵这个角色了,而且饰演耳朵的演员演得实在是太好了,看完电视剧之后,我就买了本《苍河白日梦》看(50块钱,200多页的小说,确实有点贵哈)。
如果说满分100分的话,我会给《苍河白日梦》打80分,而给《中国往事》打90分。
前者是一个老年耳朵在讲幼年时期在曹家大院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耳朵眼睛所及之上,其中老耳朵也说了一些他在90年代经历的一些和年轻人的故事。
老耳朵是个有故事的老年人,也是一个有趣的人。
而《中国往事》是以小耳朵的口吻在讲述曹家发生的事情,除了他眼睛所及的事情,还有一个上帝的视角在俯瞰曹家大院发生的一切,这样每个人物就更加鲜活,尤其是郑玉松这个人物便更加饱满(在《苍河》一书中对郑玉松这个人物的介绍很少,除了和耳朵见面的几次,再就是别人口中的郑玉松和他悬挂着的人口)。
电视剧中多了一些线索,也多了一些人物,比如说,电视剧把耳朵设置成了太太的私生子,这个就很有意思了,老爷、太太和耳朵三人之间的关系就很有意思,太太和郑玉楠之间也更有意思了。
书中的路先生是一个法国人,府里的人都叫他大路,书中对于这个人物有着黄黄的、很有意思的描写,电视剧中的路先生是一个瑞典人,我也不知道编剧为什么要把路先生设定成一个瑞典人,难道是因为他很喜欢北欧吗?
书中曹光满只有一妻一妾,有7个女儿,没有儿子。
电视剧中则有一妻三妾,他还和正妻的丫鬟搞在一起(当然,这在古代是非常普遍,非常正常的事情)。
很多人不太理解二少爷的性格,电视剧确实把他塑造的过于边缘化,好像和世界格格不入,不像是一个中国人的形象,对他的一些做法难以理解和认同。
书中而有一些含蓄的交代,感觉曹光汉是一个要和上一代隔裂的这么一个形象,倒不是说他要和父亲断绝关系,只是说思想上他想割裂开。
他为什么会去革命?
1他是去法国留学,自然在那受到很多熏陶。
2他和大路从法国回来的时候,很多灾民称他们为菩萨,那一刻,他应该就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了。
3书中没有他自首这个场景,直接就是结尾处,耳朵看到了他的头颅挂在那里。
我之前看到过一个短评,说《中国往事》在郑玉楠和晚月的情里,在郑玉松和曹光汉的理想里,在曹如期的大锅里,我觉得挺有意思的。
《中国往事》是透露了时间背景的,大约是辛亥革命爆发的三年前,我觉得这里面最正的一个人物自然是郑玉松,他是一个典型的革命者,身上没有一点可以被诟病的地方,其他的人物身上都或多或少带着一些压抑神秘的感觉,就连耳朵也不例外。
最近在听谢春花的《我从崖边跌落》,每次听到“谁割去我耳朵”都觉得这是一首很疼的歌曲。
最近刚好也在看《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里面讲到的二人定义一人,可以说是很精辟了,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二人定义一人的社会。
中国人确实没有灵魂的概念,所以寄托于身体上的延续,道家追求长生不老,普通人追求传宗接代都是这个道理,以前的中国人不太重视“个人”这个概念,曹光汉在追求个人的发展。
我不太喜欢电视剧中五菱儿给老爷当了小妾这个结局,我更喜欢书的结局。
我喜欢书中,老耳朵讲着他的白日梦,有种《黄金时代》的感觉呢
08岁末,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本片。
开始是觉得片子有点诡异,一直想往下挖掘片子要表达的东西。
同时不得不被场景布置、意境表现,拍摄手法所惊叹——原来中国古装片也可以这样拍!!!
完全与目前主流的弱智的古装片天壤之别。
影片中的动作语言运用得很恰到好处,用了黑白的动的画面来代替传统的静的心理活动。
场景也诠释了时下流行的混搭风格,中国古代的稳重大气,西洋的华丽奢侈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最吸引我们去看的最重要一点还是演员的精湛表演,特别是耳朵!!
普通的外表,纯清的演技,让人不敢相信一个孩子会有如此般演技,或者其实是本色演出。
鄙人词穷,加上思绪上还在整理这部戏,只是在此抒发一下感情。
总之就是,此片09年必将大红!!!
几千年来中华积淀的腐朽文化,在辛亥革命后变得破碎不堪,守候他的旧社会愚民终究散了场,这个一锅乱炖五味杂陈的世界终于被打碎,尽管它依旧那么结实。
全家人乱了套,全世界也乱了套,火柴没能照亮这个腐朽社会的光明,反而葬送了拥有先进思想的先驱。
旧社会正在成长萌芽和西方自由的雨水巧合的融入在了一起,诞生了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的新生命。
而这个家托付给了底层下人的金土鳖,而这个家唯一腐朽卑贱的孩子再也无法开口。
一瞬间,天变了,变得突然开朗起来,人们在失去了自己貌似还存在的记忆后一切按部就班的又活跃了起来,只不过现在得改了。
对于那些旧社会的牺牲品而言,或许这才是属于他们的自由。
长城远,黄河流,连绵青山不到头;阳关三唱君行早,光阴百代任去留;花满地,风满楼,一镬往事半生熟;庭院春深锁不住,一个一个都要走;聚散依依,回灯添酒,故乡明月在,且为人间寿。
……因为看到一篇文章,张黎说《大明王朝1566》和《中国往事》是他最成功的两部作品,因为《大明王朝》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作品,就忍不住开始看。
张黎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我又疯狂地开始了追剧模式。
故事设置在南方城市里,时间是清朝末年,故事改编自刘恒小说《苍河白日梦》。
榆镇曹家和桑镇郑家都是苍河边上两个大户,故事以曹家二少爷曹光汉迎娶郑家小姐郑玉楠开始,以他俩这似是而非的爱情来写的话应该不会跑题。
曹光汉瑞典留学归来,正当婚嫁年纪,母亲为他做主迎娶郑家小姐,说这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光汉的父亲曹如器说郑玉楠的才气远超光汉,郑玉楠的哥哥郑玉松也觉得曹光汉不是一般人。
曹光汉确实不一般:结婚之前说不想结婚,在母亲怀里哭泣,结婚前一夜,他自缢被耳朵(曹家一仆人,事后细说)发现后幸免于难,迎亲之时在火柴公社逃婚,火柴公社是光汉回国后设立的火柴公司,迎亲回来在房间外睡觉迟迟不肯圆房,当天下雨了……郑玉楠一直等她,最后用他母亲的话逼他他才在火柴公社跟她圆房,但光汉始终没有表示爱她,只求她放了他。
光汉最后参加了革命党,反正不是反清的民间组织蓝巾会,他靠火柴公社研制出了炸药,并最终炸了巡抚衙门,最后自首被处决。
期间,郑玉楠与曹光汉从瑞典请来的国外技师发生关系并怀孕,这在清朝末年几乎是不可饶恕的,而且蓝眼睛根本掩饰不住。
在大牢内,曹光汉写的休书被郑玉楠撕了,她自己断了退路。
喜欢张黎的作品,就是因为他从来不是直白说理,而且设置悬念,人物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都是趋利避害之举。
正如在这部剧中,曹光汉到底喜欢郑玉楠吗?
我觉得应该是不喜欢吧。
郑玉楠与路卡斯发生关系,他后悔了,这么好的女人他发现他爱不上,他无法享受她的爱,无法珍惜她,但又什么也给不了她,所以他很痛苦。
孩子生下来果然是蓝眼睛,路卡斯被曹家杀掉,郑玉楠在回到已经没有人的郑家大宅和女子学堂看了之后,也自杀在长满荷花叶子的水缸里,孩子曹子春活了下来。
我知道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假的,但是还是有评论的意义。
郑玉楠值得去爱。
因为在火车上遇见了光汉,她对他一见钟情,但曹光汉记不起她,外国人路卡斯倒是记住了他。
郑玉楠跟路卡斯好的时候对耳朵说,路卡斯走路一瘸一拐可能脚扎了钉子,她还嘱咐了很多事。
其实,这样的女人从来不为自己考虑的,她在怀孕期间,找镇上的马神甫,问他:我到底是一个坏女人吗?
我跟他的爱情开始就不会停下来,将会一直存留下去。
虽然所有的结果都跟马神甫预言一样,郑玉楠也知道,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看了这部剧之后,更加相信宿命这一说法。
就像席慕蓉的诗所说:所有的结局已经写好,所有的泪水已经启程。
上天不差毫厘的安排在火车上安排了一场见面,后来又是说媒,然后他又是那样一种人,不知道负责任,我感觉郑玉楠的命真苦啊。
其实,如果曹光汉知道珍惜,她是不会看路卡斯一眼的。
之前觉得文化差异不是什么问题,现在年纪稍长才知道,婚姻真的是各方面的门当户对。
婚姻是摆在男女面前的一个十字路口,对于女人来说更是如此。
郑玉楠是郑家的大小姐,是郑家的掌上明珠,是郑玉松最心疼的妹妹,可是曹光汉不喜欢他,在别人看来也是相当般配,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喜欢张黎,总是用作品带给我们思考,人生、历史以及爱情。
中国古典戏剧中没有真正的悲剧,因为中国人本质上是乐观的。
他们并非不相信命运,却是以笑脸看待无常,是谓乐知天命。
生命中一切无疾而至的悲愤都被理智的务实主义所中和,而戏剧这一叙事性的艺术形式,只是不痛不痒地作为奇技淫巧,成为欲望中理想主义的表达。
久而久之,这种乐观成为中国人生命中潜在的悲哀,在那个传统没落的传奇般的年代,这种乐观,成为了中国国民性中真正的悲剧因子。
我试图猜测那个年轻的孩子为什么叫做“耳朵”。
在这个偌大的、被影射为中国的曹家,很多事情都该是眼不见为净的。
面对太太的红杏出墙,老爷闭上了眼睛,眼不见实,于是有了耳朵,耳听为虚,聆听是对真相的拒绝。
然而正是这只耳朵,窥见了曹家太多的真实。
引用柏杨的比喻,中国人性情的积弊汇聚到一起,好似一锅酱汤。
曹家正是这一锅酱汤,时代的更新与自身的没落已然令其积重难返。
中国人表达的残酷犹如他们烘云托月的绘画艺术,残酷的真相隐在堂而皇之的生活仪式背后,所有的线索明明都指向真实,却偏偏不让人看见。
曹老爷在熬着一锅酱汤,其中是几千年中国文化的精髓,实际上,奉若神明的祖制精华只不过是一锅蛇虫鼠蚁。
曹老爷是典型的乐观的中国人,曹家的大家长、酱汤的掌勺者,他世故、圆滑、难得糊涂而自欺欺人,蓝眼睛的曹子春出世后,墙面大的扇子面被他画满眼睛,这是对自己一生圆融处世的无奈的自嘲。
曹老爷除了熬汤,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在屏风上画葡萄。
葡萄象征着多子,表达着曹家隐讳的生殖愿望。
曹家面临着一个宗法制集团最致命的危机——后继无人。
大少爷光满四房妻妾,却仍旧没有一个健全的男丁;二少爷光汉是个无法脱离母体的羸弱偏执的理想主义者,他的火柴公社和炸药宛如中国社会无法实现的改革理想,他也无法为曹家延续香火,二少奶奶玉楠只能和白人私通,诞下这个象征中西文化撞击下变异而出的蓝眼混血儿。
从曹家老少两代男性甚至三小姐光婷的夫婿,剧集自始至终在展示着这一命题,男性生殖力的日趋衰弱。
曹家的第二代女人均无力养育男丁、而偷人养汉者偏偏生育男孩、或者阉割了丈夫,而男性的生殖力正象征了家国体制的生命,日渐式微。
《中国往事》与《百年孤独》的神似之处是显而易见的,它们统统笼罩着一种关乎末世的深深叹息,而《中国往事》又拥有没有经历过文化衰落的西方世界所无法体味的悲哀。
剧集中关于中国的隐喻,正如曹老爷熬烂了的一锅汤,体制与文化的绝对成熟与发达也就意味着衰败的开始。
在一众知名大陆电视剧导演中,靠艺术风格起家的并不多,张黎是其中之一。
他工于历史剧,代表作《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凭着端肃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浓烈的作者印记成为了无数观众心目中的经典。
可即便是在张黎的作品序列中,《中国往事》(2004,导演/张黎,编剧/赵立新,主演/张国立、张志坚、朱雨辰、宋佳等)也显得格外奇异。
剧作改编自作家刘恒1993年发表于《收获》的长篇小说《苍河白日梦》——说是“改编”,其实只是借用了原著的框架,绝大部分情节均为原创——讲述了清朝末年江南一个大户人家的衰败。
脱胎于先锋小说的出身外加遇上一个有艺术追求的主创团队,使得《中国往事》首先远离了固定题材自带的窠臼:说它是历史剧,可它除年代背景外,无一实事;说它是宅门剧,可它意在折射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说它是权谋剧,可它对人情和人性的了然细腻入微;说它是情感剧,可它分明隐喻着一场时代变局中的暗潮汹涌。
没有类型的牵绊,也就没有话语规范的限制,无需按照正义战胜邪恶,好人战胜坏人,光明战胜黑暗的路数讲故事,甚至,压根儿摆脱掉两元对立的二分法,让更复杂而真实的眼光指引叙述。
所以,剧中才会有那么多看似意外的意外,比如玉楠和光汉原本罗曼蒂克的相遇到最后竟误了三个人的终身,比如出身青楼、向往自由的晚月却渐渐磨练成了曹家大房最识大体的媳妇,再比如剧中其他人的去与留,死与生,莫不是重似几千斤重的橄榄,又显得平平常常、轻轻巧巧,骨子里透着一缕义无反顾的决绝。
人艺戏骨何冰老师在不久前的一次访谈里说,一个好的人物形象在观众面前是“不装”的。
按此标准,《中国往事》中的角色都很好。
曹光汉和郑玉松分别是民族资本家和革命党这两枝新生萌芽的代表。
他们有各自“应有”的普泛性特点——爱国的、实干的、有智识的,等等,与此同时,也具备人之为人的足够个性。
光汉固然是一个热血青年,可对母亲有着近乎变态程度依恋的他也是一个没有长大成人的孩子,尚未自觉自知。
当临刑前父亲问他为什么要到官府自首爆炸案时,他的回答是没想到自己会因此而死……而郑玉松立志要做澄清玉宇的英雄,他不计儿女私情,但最终令他崩溃的是嫁入曹府的妹妹与洋人私通,生了一个蓝眼睛的孩子。
在旧时代开始松动之后然新时代还未降临之前,光汉和玉松仿佛各种能量激荡碰撞出的产物,有一点点怪诞。
他们像鲁迅笔下第一个在闷热铁屋里醒来的人,又或者毛泽东笔下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婴儿,躁动不足以掀翻屋顶,却隐现生命的蓬勃。
具有象征意味的不只这两个人物。
曹家大家长曹如器的铁锅和铁锅里熬了十几年的老汤无疑更有指向性。
同样不应忽视的,还有剧中旁白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耳朵。
身为太太与一个下人的私生子,耳朵是老爷的仆从,十几年来没有得到曹家的合法身份,这让他得以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冷眼注视深宅大院内发生的一切。
而在结局,他被允许姓曹,成了“耳朵少爷”,并获准继承了光汉的火柴公社。
至此,原本的血缘伦理秩序被颠覆,公社的起死回生更是将尾声转向了一个可能全新的开始。
尽管象征修辞的分量很重,《中国往事》并非一部象征主义作品,我们似乎时而从中寻见很多熟悉的影子。
它的冷峻之处总有鲁迅的味道,而一个家族的末世史又怎能不让人想起《红楼梦》呢?
(宅院内不少场景对白的遣词造句方式同样如此)在诸多经典文本的滋养下,剧作显现出了杂糅的格调,它不全是西式的,不全是东方的,不全是写实的,也不全是主观的,以尽可能超脱的视角展现了一种不为任何历史观绑架的历史,自然有股邪劲儿。
张黎导演的那种别具狂欢倾向的激越风格在这部剧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简直让人怀疑他在创作其他几部正剧的时候从未这样畅快过。
剧终处,画面上赫然注着“第一部完”。
据说,《中国往事》原本计划拍成横跨整部近(现)代史“三部曲”,现在看来,前四十三集已成绝唱。
曹子春和哑巴路子的故事仍在继续,只是旁人已无从知晓。
人常说,往事如烟。
《中国往事》里“叮”的一声,像游戏里的一个hint,某种转场方式,眨眼之间悄悄转变的信号灯。
好像只靠“叮”的一下,就有东西活泛了起来,或在你心里种下了某种念头。
五雷轰顶,一夜白头。
她向Lucas跑过去那段,两人间的距离也就十米吧,却像足足有几十米,一直跑一直跑都跑不到。
那是她的又一次无望的叛逃,那种禁忌之恋,那种不可能性的重重阻碍,让我不禁为他们捏把汗。
他的眼角向下,嘴角向上,疲惫、绝望,却还是温柔地张开了双臂。
他们最终不顾一切地抱在一起真像个世纪拥抱,像困住我们的世界裂开了个口。
她离开之前听的最后一场戏,去掉了戏曲的声音,却成为我印象最深刻的戏曲片段。
台上是不知疲倦的戏子,眉毛和小拇指上都全是戏;台下只有她一个心事重重的观众,拨着手中看不见的琴弦。
纵使她再次抚琴,却再也无人聆听,她却仍然像当日嗅留在机器上的味道一样,在那瞬间活在过去的记忆里。
像我这样从来不听戏的人,竟也忽然明白了“人生如戏”。
在那一瞬间好像台上、台下、屏幕外的我们的人生有了某种交叠。
她的出口成冰的声音,梳得一丝不乱的发髻,小巧的耳环,衣服上的褶,带着情绪的全程被追踪的手。
火柴公社里飞舞的刨木花,触到她的脸庞,也像变成了雪花,快要被那温度融化。
她的彪悍又娇嗔,无畏又彷徨,她扯动嘴角,笑容坚强却又一触即碎。
我从来没见过有人那样笑过。
很多年之后,我都在想,是什么促成了她那样的表演。
那个时候的她,现在看并不是什么标准脸的美女,“世界上再也没有她那样的女人了”,这样的描述却恰如其分。
她走后耳朵的那句台词,喑哑、卡顿,如鲠在喉。
那些很闪的摄影和剪辑,像一只手拽着你的领子,把你拖到座位上坐好,而场景早已悄无声息地转变。
所有那些超现实的手法,却会让你觉得现实本就如此,只是把人物内心那感知不到的部分换了一种方式让你感知到了。
也许中国再也不会有人这样拍国产电视剧了吧。
我不喜欢《中国往事》里那个小大人般的奴才“耳朵”。
尽管我理解他只有晚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攀到屋檐上面行走,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与自由。
但是他以窥视各个院落里的秘密为乐,还是让人无法接受。
他在黑暗中看着那些跟白日里完全不同的行径,无声地咧嘴而笑,他嘴里的牙齿参差不齐,像嶙峋的妖兽。
我觉得那孩子的内心很是阴暗丑陋……但是谁的内心不是呢?
不都有阴暗丑陋的一面吗?
就像他窥探到的那样,每个人在夜晚,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都做着一些跟白天完全不一样的事情。
郑玉楠和路卡斯之间的不伦之恋……这个来自瑞士的金发白肤的男子,其实在火车上已经对玉楠一见钟情,而玉楠却对光汉一见钟情……是的,我认同耳朵那个小王八蛋的说法——二少奶奶最爱的人是光汉,虽然她肚子里面怀的是路卡斯的孩子!
而光汉呢?
是在面临生死关头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爱的人是玉楠的吧?
除了他母亲之外,他心里还装着的另一个女人?
是光汉的刻意回避和古怪行径伤了玉楠的心,他像寒夜中的一把涩柴,只能让深爱他的玉楠心灰意冷……而路卡斯不同,他的眼神就像熊熊燃烧着的火焰,即便是在人群之中,空气中仍然闪烁着看不见的火花……在两个人对视的时候。
精明世故的大少爷和管家炳叔都有所察觉了。
只有他们俩个人浑然不觉……月下老人把红线拴错了地方,干柴烈火碰到一起的结果唯有燃烧!
如果我是玉楠,我也会本能地去依偎能带给我暖意的人,另外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就是他是自己夫君身边最亲近的人,他们在留学的时候就是挚友,要不然,路卡斯也不会跟随着他来到中国。
有时候,会有某种错觉吧?
觉得把自己拥在怀里的男人就是自己的丈夫?
她也会假装不经意地问起光汉的一些事情……在路卡斯的怀里,她仍然忍不住去打听那个抛下她一走了之的男人。
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大姨太太抱走了小少爷,并且给他服下了哑药!
我忘不掉她喂他吃药的那一幕,小少爷路子泪眼汪汪地抗拒着……据说,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经常用手指着他喜欢的人了!
他指过大少奶奶,也指过牙尖嘴利的二姨太太小鱼儿,唯独不指向来以文静贤淑示人的大姨太太!
小孩子的直觉真是准确得可怕啊!
大姨太太知道自己犯下逆天大罪,抱着必死的心情向大少爷的那一番告白,还真是让人柔肠百结啊!
念在一夜夫妻白日恩的上面,也许只是被她的告白打动了,破天荒地免了她死罪,一纸休书打发回了娘家了事。
这个女人,虽然手段阴毒,但毕竟是个可怜的……那毕竟是一个母凭子贵的时代。
我不喜欢的还有一个人,晚月。
她长得并不好看,却偏偏做出一副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来。
其实,并没有头牌姑娘的花容月貌,也没有风尘女子那种妖异的吸引力。
说白了,只不过因为她生了个男孩,就平地矜贵了起来。
后来她疯了以后,看着还好些,反倒感觉正常了。
剧里面两对夫妻给我的印象比较深刻,一对是炳叔两口子,虽说只是下人,但是他们俩口子的感情甚笃。
遇事都一同有商有量,而且一把年纪了,对房事还是兴趣不减,你侬我侬,让人艳羡啊!
另外一对则是老爷太太了。
老爷其实一直深爱着太太,但是因为太太在年轻的时候跟佃户有过奸情,并且还生下了耳朵。
为了洗净自己的罪孽,太太选择了以青灯古佛相伴的生活。
陪伴老爷的只有那口大锅了,日夜不停地煮着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而老爷最珍贵的补品其实只有太太而已……他怨恨是因为他痛楚,他痛楚是因为他深爱。
郑玉松是个气场强大的男人,因为他行事行侠仗义,光明磊落。
所以,背叛他的人,他的管家关德实才会如此惧怕屋子里出现的幻象……他搓着手里的钢球,他吩咐管家给他倒茶,他坐在太师椅上放声大笑……光汉少爷其实是个最最可怜的人,因为他这辈子都在他的恋母情结中苦苦挣扎,研制炸药只不过是一个出口而已。
他喜欢自杀式的行为,这不单单是郑玉楠向他坦白和路卡斯之间恋情带来的刺激。
在没遇到玉楠之前,他不是也喜欢将自己的脖子套到绳索里面吗?
在房顶偷窥的耳朵因此吓得召集了全部人马赶去挽救?
他喜欢的事情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爱他的女人就在他身边,他却只想远远地逃开!
他只想逃到母亲的怀里去。
那里才是让他宁静下来的港湾。
但是,他知道他不能那样做,那样做是不对的,所以他痛苦所以他迷茫……所以,他在炸掉县衙门之后,主动投案自首。
他找死,不想活了。
他不想承认,当他得知自己的妻子和路卡斯好上以后,他嫉妒得要死!
他想把所有令他头痛的事情都轰然引爆,把所有的碎片都涂抹在雨后的黄昏中……他的心里对爆炸后的景象有种说不出来的向往。
可是,他还是忍不住,在遭遇酷刑的时候,喊出玉楠的名字……仿佛她的名字是清凉的止痛药。
就像她的眼波,就像她的手指——软软的,凉凉的……还有她像小鹿一般迷失惊惧的表情。
在他被疼痛撕裂之前,在他丧失意识之前,是他深深迷恋着的。
他对母亲的眷恋像一个巨大的阴影阻碍了他,遮蔽了他的视线……现在,他才看清,他才看清!
可是,他就要死了!
谨以此文纪念那对史上最纠结的CP:光汉和玉楠。
其实她可以幸福的。
殷实的家底,靓丽的容貌,最爱她的哥哥。
她是桑镇郑家的大小姐。
郑家的宅子很大,每当下雨天,她会穿着西式的裙,在那长长的回廊里跑着,庭院里只有她的脚步声在回荡,而她的眸子穿过一扇扇纸糊的窗,寻觅着哥哥的身影。
生活就是这样的幸福而单纯。
其实并不该踏上那辆火车,遇到那个叫光汉的人。
他很特别,留洋归国,戴着西式的便帽,桀骜的眼神不失英气。
他和别人不一样。
她一开始就这么认为。
曹家的人来提亲了。
曹家是一桥之隔的榆镇的大户人家,她郑玉楠嫁进去,不吃亏。
下人们都这么说。
但这对她来说,并不重要。
上过女子学堂的她对于自由恋爱有着天然的憧憬。
哥哥是个开明的人,他疼她,不会强迫她的。
但她没有拒绝。
提亲的人送来了照片。
那个人很特别,戴着西式的便帽,桀骜的眼神不失英气。
洗衣服的老妈子说缘分是注定的。
这次她信了。
大婚的日子到了。
这个她设想了无数次的日子到了,却下起了雨。
新郎迟到了。
轿夫未来赶时辰,轿子一路颠簸。
就像她的心。
天地拜完了。
入了洞房。
这一夜。
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不想和你结婚。
”一字一顿。
天很冷。
她的心更冷。
于是她成了曹家的二少奶奶。
很荒谬。
这个她称为丈夫的男人不爱他。
他依恋她的母亲胜过任何女人。
他们的第一次是火柴公社里。
狂乱而躁动。
血浸透了木屑。
顺了他母亲的意思。
她没有放弃。
她觉得她更了解光汉了。
——这个曹家,很闷。
这里生活着很多人。
其实一个人也没有。
他们都是锁着秘密的匣子。
曹家有很多门,也有很多的帘子。
窗户却紧锁着。
在这里自由从未被孕育。
这个家让她窒息。
她试着包容,试着理解。
这样的人,这样的家。
他的古怪也是应该的。
可是为什么是她?
她是他的妻子。
她无数次的提醒他。
也曾歇斯底里的吼叫。
他无动于衷。
他们应该相依为命的。
她放弃了。
她感到自己被勒住了。
被这个偌大的曹家,驯服了。
她有时觉得自己是织女,怀揣天真的憧憬。
失了羽衣,却没有找到董永。
为了这段爱情,她付出了太多。
不能再把自己搭进去了。
有时她会觉得自己和那造火柴的瑞典人很像。
他度过了重洋。
她迈过了那座桥。
来到了另一个世界。
“光汉,你休了我吧。
”她平静的说道。
她自己也不知道这是否是伪装。
“我是请他来造火柴的,不是请他来睡我的女人!
”你的女人?
真好笑。
“你的自由我还给你。
”雪停了。
“本来就是我的东西,用不着谁给。
”她静静的走了出去。
自顾自的笑了。
巷子窄窄的。
只是她没想到,那四个字是真心的。
一切都太晚了。
忽然间,感到了什么。
她转身,冲了回去。
光汉走了。
院子里什么也没有。
她终于明白。
自己的命。
她无法解脱。
时代变革过程中,一个不安分的家族,男女老幼,他们的感情被压抑着亦或被忽视。
看过
画面美,宋佳美。
还是老剧信息量大
这剧太牛了太牛了耳朵的视角极其巧妙,像一个剧情的枢纽,身在其中又跳出之外,剖析着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每个人都在拧巴,每个人都死憋
全剧最佩服最感慨人物郑玉松有谋略有信仰有悲悯,为了下层群众的未来舍弃了锦衣玉食的人生既洒脱慷慨又有初代朴实革命人的悲凉全剧最惨最无辜人物卢卡斯被一个内心扭曲的少爷拐到中国又没得到期待的爱情
贞洁是古代男权控制女性最好的枷锁
除了,朱茵,不是紫霞
曹光汉的人物设定简直就是整个剧的一大败笔 他自投落网完全没有任何意义 而且这个人物太多缺点 儿子没当好 丈夫没当好 兄弟没当好 朋友也没当好 加上演员演技 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莽撞而又没担当的男人 至死 观众也没觉得他有什么好 郑玉松才是觉醒后有信仰有担当的先驱
一家子没一个正常人
小时候瞄过一些片段,感觉还挺好看的,跟现在的电视剧已经天壤之别了
压抑又变态的感觉
那个时期的浓缩画面,虽然名字起得大了些、片子郁闷了些,但是,由于拍摄手法很特别,而且张国立的演技不亏一流,完全颠覆了他以往所演的角色,所以,还不错。
又臭又长的剧情,看着无聊
虽然是电视剧,但是色彩用光堪比电影的水准。
是变态中国史吗?一家变态,从老到私生子都是,娶媳妇也是。光汉是变态的代表。今天的混乱,百年前就注定,有钱了,但家家都会衰落。
陪妈妈看的,分数给演员的卖力表演和服道化。装神弄鬼的配音让人心烦意乱,各种故作深沉的隐喻拼凑出毫无逻辑的剧情,和新红楼一个风格,实在让人厌烦。
贯穿全剧的是男性生殖能力的孱弱,老爷的妻子与他人偷情,老人沉迷补身体;大少爷妻妾众多却生不出男性继承人;二少爷已经成年却仍然无法脱离母体,不愿还是不能与妻子发生关系令人怀疑。在男性掌家的时代,因为男性最原始性能力的衰退,夫妻父子关系都变得畸形,想要维持纲常伦理却已经发生了许多“丑事”。导演一贯的摄影风格,演员们好像都憋足劲儿要演得高大上,总之在导演一众作品当中算是缺点比较大。
什么破玩意儿这是,乍看还以为挺高级呢,结果里头驴唇不对马嘴
盪氣迴腸